脾脏常见疾病的CT诊断

合集下载

脾脏常见疾病CT诊断

脾脏常见疾病CT诊断

整理版ppt
45
CT表现
平扫:
1、脾弥漫性肿大,无特异性
弥漫浸润型、粟粒型:脾肿大,但肿瘤太小CT 不能显示
2、结节型、肿块型:脾密度不均,单发或多发 类圆形或不规则形低密度肿块,大于1cm,边 缘模糊不清
增强:轻度强化但低于正常脾脏强化程度,肿块 显示清楚
全身恶性淋巴瘤脾浸润者淋巴结肿大,多见腹腔
整理版ppt
39
CT增强动脉期及门脉期脾实质内低密度病变, CT值约19Hu,无强化,明显分叶;病灶周边 脾实质内可见多个小囊状卫星病灶
整理版ppt
40
整理版ppt
41
脾错构瘤
脾脏错构瘤是第三常见脉管源性的良性肿瘤,仅 此血管瘤和淋巴管瘤,常为孤立性,少数为多发 性。病灶内成分多样化,如:扩大的血管腔、淋 巴网样细胞,纤维组织和脂肪组织等。偶见含铁 血黄素沉着和钙化。
脾脏常见疾病的CT诊断
影像科
整理版ppt
1
脾脏的解剖
位于左上腹,上位横膈,内侧为胃底,外接 胸壁
大小变异较大;平均长10.5cm,宽6.5cm, 厚2.5cm
脾脏外缘圆隆光滑,内缘呈分叶状,不同层 面形态不同,近似于新月形或内缘凹陷的半 圆形
整理版ppt
2
检查技术
脾脏示USG、CT、MRI最容易显示的脏器 USG是首选检查方法 CT图像更清晰 MRI与USG、CT相仿,更适合显示弥漫性病
病灶常为多发,表现为多个楔状病灶;梗死可伴 发脾内出血
可无临床症状整理,版pp亦t 可引起左上腹痛,发热
22
脾梗死CT表现
平扫:
-脾内三角形低密度影,基底位于脾外缘,尖端指 向脾门,边缘可清或略模糊
-大的梗塞灶中央可以伴有囊性变

脾脏疾病影像学检查及诊断

脾脏疾病影像学检查及诊断

• 血行感染多见, 死亡率较高
平片 左膈上升,肺 不张、胸膜炎脾内液 平面等为特异征相。
LOREM IPSUM DOLOR
• 增强扫描:可明 确区别脓肿与正 常界限
T1 圆形或椭圆形低密度区, 周围有稍高信号的脓肿壁,
脓肿可单房也可多房
• CT平扫呈限局 性低密度影,密 度不均,边缘欠 规则。脓腔内可 见气-液平面
病灶,对定性有一定帮助
• T1病灶内不均匀 GD-DTPA增强扫描强 低信号,信号低 化方式与血管瘤相似。 于正常脾组 织, 但边界多不清 边界部分清楚
脾转移瘤 (metastatic tumor of spleen)

可来源于肺癌、乳腺癌、卵巢癌、 胃肠道恶性肿瘤,少数也可来源 于生殖系统的恶性肿瘤、恶性黑 色素瘤、骨及软骨恶性肿瘤等
• 具有造血 • 破血
• 滤血
• 免疫等多种功能
脾的解剖及正常影像
• 脾的 X 线解剖:位于左 肋区深部,胃与膈之间, 长轴与第 10肋平行,凸 面为膈面,凹面为脏面。 • 脾的正常影像:平片: 位于左上腹,相当于 9—11 后 肋 部 位 , 其 长 轴与第 10后肋一致。边 缘完整、新月形,密度 均匀。
• 平片:脾大,有 时可见星芒状钙 化。
血管造影;属富血
增强显示不规则、
供肿瘤。
不均匀的增强效果。
MRI
• T2 不均匀高信 号且境界清,内 可见更高信号、 等信号、低信号
含脂肪、钙化为主者和囊
性表现为主者无强化 周边 或中间少许纤维分隔可轻 度强化

T1 低或低等混合信 号,由于病变内含脂 肪(对定性帮助较大) 或出血,T1内可出现 高信号,需做脂肪抑 制序列以区别

脾脏病变影像诊断(全面汇总版)

脾脏病变影像诊断(全面汇总版)

脾脏病变影像诊断(全面汇总版)脾脏是人体最大的淋巴和免疫器官。

相比于肝脏,日常工作中,脾脏的病变相对少见得多。

接下来,我们一一总结一下,脾脏常见及少见的病变,包括肿瘤性和非肿瘤性病变,以备工作中不时之需。

1、脾囊肿脾囊肿相对少见,可以分为真性囊肿和假性囊肿,也可以按病因分为寄生虫性与非寄生虫性脾囊肿。

影像诊断较为容易,CT低密度,MR上T1WI低、T2WI高信号,信号接近水。

少数合并出血、感染或囊内蛋白含量高时密度和信号可较复杂。

脾脏内类圆形液体密度,增强扫描无强化。

诊断与其他部位的囊肿类似,不难。

脾包虫囊肿,囊内见子囊。

囊肿内密度或信号可由于囊内容物的不同而不同。

包虫囊肿与单纯囊肿表现可类似,但脾包虫不同点在于:包虫多见于流行病区,囊壁可有弧形钙化,未钙化的囊壁可有增强,囊内有时可见子囊,多合并肝包虫。

脾囊肿诊断多不困难,偶尔需要与脾淋巴管瘤、囊性转移瘤鉴别,脾淋巴管瘤多有分隔,增强后囊壁及分隔轻度强化,囊性转移瘤有原发病史,囊壁通常较厚,不规则,边界不清,增强后囊壁有强化。

小结:脾囊肿CT多为低密度,合并出血、感染、蛋白或钙类较多时密度可较高并不均匀;囊壁偶见钙化;增强后病灶无强化。

MR上T1WI为低信号,T2WI为高信号,出血、感染、蛋白或钙类时信号可不均匀,弥散不受限。

2、脾血管瘤脾脏血管瘤为脾脏最为常见的良性肿瘤,成人以海绵状血管瘤多见,儿童以毛细血管瘤多见。

CT多为边缘较清楚的单发或多发的低密度影,病灶较大时可见中心更低密度瘢痕,病灶内可见点状或星芒状的钙化,亦可见边缘线样钙化,增强扫描动脉期结节状强化,随时间延长逐渐向中心填充,较小病灶也可以出现动脉期即完全填充强化,门脉期、平衡期强化程度逐渐减退,但仍呈相对高密度,延迟扫描呈等或稍高密度;MR表现为T1WI低、T2WI高信号,合并出血、血栓、纤维化及含铁血黄素沉着等时信号不均匀,DWI稍高信号,ADC高信号,如有中央瘢痕则呈T1WI低、T2WI等或低信号,增强扫描强化方式与CT类似。

医学影像脾脏疾病影像学检查及诊断

医学影像脾脏疾病影像学检查及诊断

病理学 贫血性梗死.在脾淤血时,贫血性梗死病灶周围有出血带 梗死的病灶常为多发 表现为尖端朝向脾门的楔状分布 有时脾梗死还可伴发脾内出血
CT
多发生于脾前缘处近脾门的方向 平扫时为低密度区 梗死灶呈三角形或楔形、底近脾的外缘.尖端面向脾门 增强扫描显示更为清楚
脾密度增高而梗死灶不增强,对比更好 若整个脾脏梗死.则在增强扫描时,整个脾脏呈不强化现象,只有脾包膜有增强现象
症状 不典型,多在体检中发现,扭转时出现疼痛。查体触及一活动包块 平片 脾窝处脾影消失 胃肠造影 腹腔内活动性肿块应 CT 可显示异位脾的形态位置 血管造影 可显示脾动脉位置,脾扭转时,可见脾动脉突然中断消失
额外脾(副脾accessory spleen)
常位于脾门处,单发占88%,双副脾占9%,两个以上占3% 症状 多无症状,查体时或无意中发现 胃肠造影 副脾位于胃壁或为周围者,可产生类似于胃粘膜下肿瘤征相 血管造影 可见脾动脉分支进入副脾,实质期副脾呈边缘光滑密度增高影,与主脾染色一致 CT 脾门处小结节影,类圆形,光滑。直径不超过2,5cm.其CT值与主脾相同
厚3—4cm。重量150g 长径:下极最低点到脾上极最高点的最大距离 宽径:垂直于长轴的最大径
脾的解剖及正常影像
血管造影 动脉期:脾动脉起源于腹腔A,有的起自腹主A,或肠
系膜上A分支 毛细血管期:脾的密度开始不均匀,以后逐渐变均匀,
密度增加 静脉期:脾静脉5-8mm
•良性肿瘤及肿瘤样病变 良性肿瘤及肿瘤样病变
脾的转移瘤以血行播散为主,少数也可为淋巴管转移。 可来源于肺癌、乳腺癌、卵巢癌、胃肠道恶性肿瘤,少数也可来源于生殖系统的恶性肿瘤、恶性黑色素瘤、
骨及软骨恶性肿瘤等 占全身转移瘤的2-4%。
临床表现

脾脏影像诊断学

脾脏影像诊断学
滑,密度均匀,接近水的密度。CT值为 -10~10Hu。囊壁可钙化。先天性囊肿 壁钙化细而光滑,后天性壁后而规则。 增强,边界更清,病灶内无强化。
脾囊肿
2、MRI表现
T1低信号,T2高信号。边缘光滑信 号均匀。
2、脾血管瘤 spienic hemangioma
是该脏器常见的良性肿瘤。尸解发 现率为0.03%-0.14%。
3、淋巴管瘤 spbcnic lgmphangima
是淋巴系统先天性疾病,在发育异 常的基础上,由于阻塞的淋巴管不断扩 张而形成。单发结节位于脾被膜下,多 发结节分布全脾。
影像表现
1、CT:平扫圆形、类圆形低密度灶、边 清、密度均匀,CT值15-33Hu,不增 强无法与其它囊肿鉴别。
2、MRI:与脾囊肿相近。
1)呈新月形或半月形病变,位于脾缘。 2)相邻脾实质受压变平或呈内凹状。 3)新鲜血的CT值高于脾脏或相等,逐渐
降低并低于脾脏。 4)对比增强,脾实质增强血肿不增强。
脾内血肿
视检查时间,呈圆形或椭圆形略高 密度,等密度或低密度影,对比增强扫 描,脾实质强化,血肿不强化。如果脾 包膜破裂,则形成腹腔积血征象。
临床表现
通常无症状,但较大的血管瘤可以 伴有脾增大压迫周围脏器产生相应的症 状。大约有25%的病人由于脾破裂主现 急腹症,突然腹痛、血压下降、休克。 也有病人由于脾亢进产生贫血、乏力、 心悸等表现。
病理
脾血管瘤与其他部位血管瘤相近, 常呈海绵状,与正常脾分界不清。镜下 见血管内皮细跑成增生,病灶大小不一, 形态为圆形或椭圆形,偶见钙化。大的 血管瘤中央可见纤维瘢痕,呈不归规则 形态。
影像学表现
1、腹部X线平片表现: 1)脾阴影外形不清,脾增大密度增高。 2)胃体右移左半结肠及脾曲间隙增宽,

脾脏典型病例

脾脏典型病例
• 1、脾脏炎性假瘤的病因及发病机制不明,可能与感染、

• 部贫血、损伤及自身免疫等因素有关。
• 2、某些研究表明肝和脾的炎性假瘤与EB病毒感染有关。
• 3、Nasir等 报道1例脾脏巨大炎性假瘤内见海绵状血管瘤 区域,推测是因血管瘤受到反复而轻微的创伤后出血,经 机化而逐渐演变而成。
临床表现
• 一般无明显症状,或症状多不特异,如左 胁或左上腹不适或发热、乏力、贫血、体 重减轻等全身症状。
• 脾脏囊肿 脾脓肿 脾血管瘤 • 脾脏单纯性囊肿 脾错构瘤 • 脾转移瘤 脾淋巴瘤
39
脾脏囊肿
•分为真性和假性囊肿,真性囊肿内壁覆有上
皮细胞,假性囊肿无上皮内衬,内壁为纤维条索,
多继发于脾损伤后血肿和脾梗塞的液化。 •80 %脾囊肿单发,少数多发或呈分房样。
•影像学表现为无强化的囊性低密度或信号,
• 脾脏炎性假瘤是一种比十分罕见的瘤样病变。自 Cotelingam等于1984年首次报道报道2例炎性脾炎性假瘤
以来,随着医学影像学、病理分子学等技术的发展及推广
应用,近年来,脾脏炎性假瘤文献报道有逐渐增多趋势。
• 目前统计认为:患者以中老年多见,平均年龄50岁,文献
报道年龄最小者5岁。
病因及发病机制
脾脏典型病例
病史
• 男性
• 55岁 • 主 诉:咳嗽、咳痰,胸痛、胸闷20余天。
现病史:
• 缘于20余天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咳嗽、咳痰, 量稍多,色白。胸痛、胸闷,无头晕、头 痛,无气促、呼吸困难等。近三天来患者 上述症状加重,求诊我院,
• 门诊查CT示:“1、右侧胸腔包裹性积液伴 叶间积液。2、右侧下纵隔胸膜腔少量积 液。”门诊拟“右侧胸腔积液”收入我科, 发病以来饮食差,睡眠一般,大小便正常, 体重减轻约0.5公斤。 • 无明显腹部临床症状

脾脏的正常与异常CT表现

脾脏的正常与异常CT表现
左图:CT平扫示脾门处类圆形小结节影,边界光滑 右图:增强扫描脾门部小结节影均匀强化,与脾脏强化一致
第三节 多脾综合症
❖ 多脾综合征(polysplenia syndrome)为先天性脾脏发育异 常伴有多个内脏畸形和心血管畸形的综合征。本病较为罕见。 【诊断要点】 1.多脾:多在2个以上,大小相近,位于双侧腹部或右腹部, 脾总重量等于正常脾重量。 2.心血管畸形:如肝段下腔静脉缺如,奇静脉或半奇静脉异 常连接并扩张,肝静脉直接汇入右心房,双上腔静脉,双主 动脉弓,房间隔缺损,室间隔缺损,单心房及心脏位置异常 等。 3.两侧肺分叶异常。 4.内脏异位:可为部分性或完全性内脏转位。 5.其他表现:如胆囊缺如,胆管闭锁等。
❖ 2)增强扫描:血肿不增强,脾实质增强形成密度差异,清晰显示血肿形态和边缘。 当血肿较大时,脾可受压、变形。 3.脾实质内出血而无脾破裂: 1)CT平扫:显示脾内不规则高密度区。 2)增强扫描:血肿呈相对低密度区,与增强的脾脏实质形成对比。 4.脾破裂: 1)局部破裂:脾实质内局限性低密度带状影和/或稍高密度区,增强扫描更为清 楚,早期血肿境界可不清晰,随着时间延长血肿呈境界清晰的椭圆形低密度区。 2)完全破裂:脾周、脾曲、腹腔内均可见不规则的血肿存在,此时脾脏轮廓不规 则,体积增大,实质内可见有撕裂裂隙贯穿脾脏,呈不规则状低密度带
❖ 脾包膜下血肿 左图.CT平扫示脾脏后方包膜下见新月状低密度区; 右图.增强扫描脾脏强化明显,低密度区不强化,边界更加清楚
❖ 脾破裂 CT平扫示近脾门处脾内有一椭圆形低密度区, 密度欠均匀
第五节 脾梗死
❖ 脾梗死(infarct of spleen)是脾内的动脉分支梗塞,形成脾脏局部组织 的缺血坏死。脾梗死后,其坏死组织被纤维组织取代,因瘢痕收缩,脾 边缘出现局限性凹陷,较大梗死病灶中央产生液化形成囊腔。 1.大多数脾梗死无症状,部分患者可出现左上腹疼痛、发热等。 2.X线平片:可见左侧膈顶抬高和胸腔积液。 3.MRI检查:对脾梗死较敏感,T1WI表现为低信号,T2WI表现为高信号, 增强后病灶无强化。 4.B型超声:脾实质内楔形低回声区,尖端指向脾门。 【CT表现】 1.急性期: 1)CT平扫:见脾实质内三角形低密度灶,基底位于脾的外缘,尖端常指 向脾门,边界清楚或模糊。 2)增强扫描:病灶无强化,边界较平扫时更加清楚。 2.慢性期: 1)CT平扫:梗死区密度逐渐增高,脾脏因纤维组织增生和瘢痕收缩而致 边缘局部内陷。 2)增强扫描:瘢痕组织呈轻微强化的低een)。脾脏大小个体差异较 大,解剖学测量脾脏的平均长10.5cm,宽6.5cm,厚2.5cm,最大径超过 15cm者肯定增大。引起脾肿大的病因很多,主要有炎症性、淤血性、增殖性、 寄生虫感染、胶原病和浸润性病变等。

脾 疾病的CT影像wu xin huai

脾 疾病的CT影像wu xin huai

脾错构瘤 不含脂肪成分
脾脏淋巴管瘤
单发淋巴管瘤成人少见。 许多病变儿童期得到诊断。 典型者位于包膜下,囊性,无明显强化。 除非病变大到出现占位症状,一般不切除。 淋巴管瘤病侵及肝、骨等多个脏器。
脾囊性淋巴管瘤M, 44y, 体检发现脾占位
术后病理:囊性淋巴管瘤
淋巴管瘤病
46-F 子宫肌瘤手术, 术中发现脾大 CT检查 动脉期(A, B) 和静脉期(C, D) 显示脾大, 多发囊性病变, 无强化。 血液学发现脾功能较差。 脾切除证实淋巴管瘤病 lymphangiomatosis
肝脾多发异位甲状腺腺瘤
• 患者女,61岁,主因“上腹饱胀不适6个月 余,加重20余天”就诊。半年前患者无明 显诱因上腹部饱胀不适,伴有全身乏力, 无消瘦,20天来上述症状加重,上腹明显 膨隆。
• 图1 ct平扫见且肝左、右叶及脾脏内大片状 混杂低密度区,周边等低密度,中心区液 性更低密度 图2 增强扫描动脉期病变周边呈明显花瓣样 强化,中心区无强化,边界不清 图3 增强扫描静脉期病变周边组织强化程度 稍高,中心区未见明显强化 图4 光镜下可见充满胶质的大滤泡或巨大滤 泡.较正常细胞偏大.排列方式多样(he, ×100)
衬细胞血管瘤
• • • • 少见, littoral cell angioma 1991首次报告。 可有脾大、贫血、血小板减少。 CT表现为多发大小不等、低密度结节,大 者6cm。可强化,延迟等密度。 • 无特异表现
59 F CT曾发现脾病变5年,性质不定 CT 强化 脾多发低密度病变,大小不等、最 大者6.5 cm,腹部、盆腔未见其它异常。脾 切除后确诊littoral cell angioma.
AIDS 合并紫癜 CT 发现脾多发低密度病变,肝脏受累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实用文档
男,59岁,肝炎后肝硬化6年余,左 季肋部外伤10天,腹痛腹胀1天
实用文档
实用文档
肝脏体积缩小,形态不规则,边缘呈波浪 状,肝裂宽,肝内外胆管未见明显扩张; 胆囊体积稍大,壁厚;脾在约八个肋单元, 于脾脏下极可见多发片状稍高密度影,形 态不规则,增强后未见明显强化呈相对呈 低密度,肝脾外缘可见弧形液性暗区,腹 膜后未见明显肿大淋巴结。
脾脏的常见疾病
游走脾并脾扭转 脾脏破裂 脾血管瘤 脾结节病 脾梗死 脾脓肿脾淋巴瘤 脾淋巴管瘤 脾转移瘤
实用文档
游走脾
脾脏脱离正常解剖位置而位于腹腔的其他 部位者,称为脾脱垂或异位脾;脾脏既有脱 垂又能复位,呈活动或游走状者,称为游 走脾(floating spleen)。 此症甚为少见, 女性比男性多3~13倍,以中年女性为多见。 中年以上经产妇产后发病率较高,有文献 报道女性发病率可高于男性13 倍,儿童期 也有发生。
诊断:符合脾破裂。脾脏可见大片积出血 灶,周边小的灶性坏死,伴炎细胞浸润, 出血灶周围脾脏组织大致正常。
实用文档
【鉴别诊断】
脾血管瘤; 脾淋巴瘤; 脾梗塞; 脾感染性病变
实用文档
脾脏是腹腔内最易受外伤而发生破裂的器官,其损伤在腹 部闭合性损伤中最为常见,常合并脾包膜下出血、腹腔内 积血或腹腔内脏器的损伤等。临床上可有外伤史、左上腹 疼痛、失血性休克等表现。
CT多表现为脾实质单发或多发不规则不均质高密度或 低密度影,边界不清;脾包膜下出血常表现为脾周“新月 状”影,密度均匀或不均匀;腹腔内积血常表现为肝、脾 与腹壁间带状影或血液充填于肝肾隐窝、结肠旁沟内;增 强后正常脾脏明显强化,而破裂脾组织、血肿及包膜下血 肿不强化而呈相对低密度。
实用文档
外伤后脾脏内高密度出血灶,一般可明确 诊断。脾脏有些类圆形低密度出血灶有时 与脾脏占位性病变不易区分,增强扫描有 利于鉴别。
易误诊。
实用文档
游走脾主要靠影像学检查确诊。 CT不仅可以显示游走的脾,还可了解扭转后脾的
血运情况,是术前诊断较理想的方法。本例CT表 现脾位于下腹及盆腔,未按正常睥强化模式强化 ,提示脾缺血; 上方可见漩涡状结构,为扭转的脾蒂,文献中亦 有报道,可能是实质脏器扭转的特异表现。另外 ,本例门静脉期肝有叶出现片状低密度灌注异常 区。肝灌注异常反映了肝脏血流动力学的改变, 见于多种疾病。本例在排除肝脏自身病变和肠系 膜上静脉异常后,应考虑脾静脉血来源不足,这 对脾蒂急性扭转的早期诊液征象,脾脏形态不规则,脾周可见略高密度
影。
结果: 手术记录如下: (剖腹探查)取上腹正中切口,探查见腹盆腔有较多的积血
和血凝块,脾脏表面凹凸不平,肝、脾周有积血。收除腹 盆腔积血约1000ML。仔细探查于脾上极脏面可见一深约 2cm,长约4cm裂口,时有出血。 最后诊断:外伤性脾破裂。
实用文档
临床上游走脾合并脾扭转罕见,多见于20~40岁 女性,曾有年龄最小者为2天的报道。脾扭转的临 床症状依脾蒂扭转程度的不同而不同。
轻度扭转表现为与脾充m有关的慢性腹痛。 中度扭转表现为间断旋转引起的间断性腹痛。 重度扭转表现为急性扭转导致的脾梗死和脾肿大、
累及邻近器官所致的急性腹痛。 本例患者表现为慢性经过,临床症状不典型,容
脾血管瘤增强后有延迟强化,同肝血管瘤 强化特点;
脾淋巴瘤一般多发,且增强后有轻度不规 则强化可鉴别。
脾梗塞一般呈片状楔形低密度灶,无外伤 病史有利于鉴别。
实用文档
脾血管瘤
脾血管瘤(splenic hemangioma)为脾脏 最常见的良性肿瘤。尸检发现率为 0.3%~14%,好发年龄为20~60岁,成人 以海绵状血管瘤多见,儿童多为毛细血管 瘤。男女发病无明显差别,肿瘤生长缓慢, 病史长达数年以上。
脾脏的常见疾病的影像学表现
实用文档
脾脏是人体中最大的淋巴器官,位于左上 腹部。脾的主要功能是过滤和储存血液。 脾的质地较脆且血运丰富,因此一旦受到 脾脏位于左上腹部,胃的后方,横膈膜的 下方。在一般成年人个体中,脾脏大 小约 为125 × 75 × 50立方毫米,平均重量约为 150克。
实用文档
实用文档
1.CT平扫: 1)脾内见圆形、类圆形低密度病灶,边界较清楚。 2)较大血管瘤时,脾脏体积可增大,瘤体中央可有瘢痕形
成,表现为更低密度,当内部有新鲜出血时,可见高密度 区。 3)病灶大小不等,多为单发,也可多发,可见有斑点状、 星芒状钙化灶。 2.增强扫描: 1)肿瘤边缘多呈斑片状强化,静脉期和平衡期强化扩大并 逐渐向中心充填,延迟后与正常脾脏密度一致。与肝血管 瘤呈类似改变. 2)当肿瘤中心有血栓形成或瘢痕存在时,中心可有始终不 强化区域
实用文档
脾破裂
脾脏是一个血供丰富而质脆的实质性器官。 它被与其包膜相连的诸韧带固定在左上腹 的后方,尽管有下胸壁、腹壁和膈肌的保 护,但外伤暴力很容易使其破裂引起内出 血。
实用文档
患者,男性,44岁,上腹外伤,疼痛伴 呕吐2小时之主诉来诊
实用文档
实用文档
经地测量: 肝周低密区CT值为36HU,脾下极前下缘片状影CT值为
手术所见:脾位于下中腹部及盆腔内,瘀血肿大 呈暗紫色,脾蒂顺时针旋转720。脾动脉无搏动, 行脾切除术。镜下见脾窦高度扩张、充血,部分 区域可见片状坏死。
综合诊断:游走脾伴脾扭转
图1 盆腔内无明显强化的肿块 图2 冠状位最大密度投影(MIP)示下腹及盆腔
类似脾形态的肿块 图3 白箭示漩涡状结构,黑箭示血管状影 图4 肝脏灌注异常,肝右叶见大片状低密度影
实用文档
患者女,12岁。左上腹痛半年余,现感觉 下腹胀痛,无恶心、呕吐,无呕血、黑便, 无放射痛及畏寒、发热。体检:腹部未见 肠型、蠕动波;下腹部可扪及质韧、光滑 肿物,边界清,无压痛。实验室检查: WBC 21.6×10^12/L。
实用文档
实用文档
CT表现:下腹及盆腔内可见一无明显强化的肿块, 其上极向上可见直径约2厘米漩涡状结构影,内可 见一管径较细有血管影,至肿块上方约4CM处中 断。正常脾区未见脾影,可见肠管。门静脉期肝 右叶可见片状低密度影。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