脾脏的正常与影像诊断资料
脾脏常见疾病CT诊断

整理版ppt
45
CT表现
平扫:
1、脾弥漫性肿大,无特异性
弥漫浸润型、粟粒型:脾肿大,但肿瘤太小CT 不能显示
2、结节型、肿块型:脾密度不均,单发或多发 类圆形或不规则形低密度肿块,大于1cm,边 缘模糊不清
增强:轻度强化但低于正常脾脏强化程度,肿块 显示清楚
全身恶性淋巴瘤脾浸润者淋巴结肿大,多见腹腔
整理版ppt
39
CT增强动脉期及门脉期脾实质内低密度病变, CT值约19Hu,无强化,明显分叶;病灶周边 脾实质内可见多个小囊状卫星病灶
整理版ppt
40
整理版ppt
41
脾错构瘤
脾脏错构瘤是第三常见脉管源性的良性肿瘤,仅 此血管瘤和淋巴管瘤,常为孤立性,少数为多发 性。病灶内成分多样化,如:扩大的血管腔、淋 巴网样细胞,纤维组织和脂肪组织等。偶见含铁 血黄素沉着和钙化。
脾脏常见疾病的CT诊断
影像科
整理版ppt
1
脾脏的解剖
位于左上腹,上位横膈,内侧为胃底,外接 胸壁
大小变异较大;平均长10.5cm,宽6.5cm, 厚2.5cm
脾脏外缘圆隆光滑,内缘呈分叶状,不同层 面形态不同,近似于新月形或内缘凹陷的半 圆形
整理版ppt
2
检查技术
脾脏示USG、CT、MRI最容易显示的脏器 USG是首选检查方法 CT图像更清晰 MRI与USG、CT相仿,更适合显示弥漫性病
病灶常为多发,表现为多个楔状病灶;梗死可伴 发脾内出血
可无临床症状整理,版pp亦t 可引起左上腹痛,发热
22
脾梗死CT表现
平扫:
-脾内三角形低密度影,基底位于脾外缘,尖端指 向脾门,边缘可清或略模糊
-大的梗塞灶中央可以伴有囊性变
脾脏疾病影像学检查及诊断

• 血行感染多见, 死亡率较高
平片 左膈上升,肺 不张、胸膜炎脾内液 平面等为特异征相。
LOREM IPSUM DOLOR
• 增强扫描:可明 确区别脓肿与正 常界限
T1 圆形或椭圆形低密度区, 周围有稍高信号的脓肿壁,
脓肿可单房也可多房
• CT平扫呈限局 性低密度影,密 度不均,边缘欠 规则。脓腔内可 见气-液平面
病灶,对定性有一定帮助
• T1病灶内不均匀 GD-DTPA增强扫描强 低信号,信号低 化方式与血管瘤相似。 于正常脾组 织, 但边界多不清 边界部分清楚
脾转移瘤 (metastatic tumor of spleen)
•
可来源于肺癌、乳腺癌、卵巢癌、 胃肠道恶性肿瘤,少数也可来源 于生殖系统的恶性肿瘤、恶性黑 色素瘤、骨及软骨恶性肿瘤等
• 具有造血 • 破血
• 滤血
• 免疫等多种功能
脾的解剖及正常影像
• 脾的 X 线解剖:位于左 肋区深部,胃与膈之间, 长轴与第 10肋平行,凸 面为膈面,凹面为脏面。 • 脾的正常影像:平片: 位于左上腹,相当于 9—11 后 肋 部 位 , 其 长 轴与第 10后肋一致。边 缘完整、新月形,密度 均匀。
• 平片:脾大,有 时可见星芒状钙 化。
血管造影;属富血
增强显示不规则、
供肿瘤。
不均匀的增强效果。
MRI
• T2 不均匀高信 号且境界清,内 可见更高信号、 等信号、低信号
含脂肪、钙化为主者和囊
性表现为主者无强化 周边 或中间少许纤维分隔可轻 度强化
•
T1 低或低等混合信 号,由于病变内含脂 肪(对定性帮助较大) 或出血,T1内可出现 高信号,需做脂肪抑 制序列以区别
•
脾脏正常CT及常见疾病影像表现

脾脏正常CT及常见疾病影像表现作者:兖州人民医院影像科郭臣脾肿大:脾脏弥漫性疾病多表现为脾肿大(enlarged spleen)。
脾脏大小个体差异较大,解剖学测量脾脏的平均长10.5cm,宽6.5cm,厚2.5cm,最大径超过15cm者肯定增大。
引起脾肿大的病因很多,主要有炎症性、淤血性、增殖性、寄生虫感染、胶原病和浸润性病变等。
诊断要点:1.症状和体征:1)部分患者无明显自觉症状。
2)脾肿大病因不同而致临床症状各异。
3)深吸气时,脾脏触诊在肋缘下超过2~3cm。
叩诊时,脾浊音区相应扩大。
2.X线平片:脾脏X线测量长径超过15cm,宽径超过8cm可诊断脾肿大。
明显增大时可引起左膈升高,胃泡右移,左肾轮廓影向内下方移位。
3.消化道钡餐造影:可显示脾大对胃肠道的压迫、推移征象,结肠脾曲下移,相应的横结肠上缘出现压迫。
4.MRI检查:单纯性脾肿大MRI信号强度均匀。
【CT表现】CT平扫:显示弥漫性脾肿大的程度、形态、实质密度变化及周围组织和器官的压迫推移征象。
1) 长径超过10cm,短径超过6cm,上下方向长度超过15cm即为脾肿大。
2) 横断面图像上以5个肋单元作为标准,超过者为脾肿大。
若肝下缘消失的层面上,脾下缘仍能见到则可认为脾向下增大。
3) 当脾脏密度高于肝脏密度时,提示有肝脏弥漫性病变。
增强扫描:动脉期脾脏呈斑片状不均匀强化,静脉期及平衡期强化密度逐渐均匀。
副脾副脾(accessory spleen)又称额外脾。
为先天性异位脾组织,与主脾结构相似,具有一定功能的脾组织。
约占尸检10%~30%,多为单发,常位于脾门或沿脾血管分布,也可沿脾脏的悬韧带分布。
约有20%的副脾发生在腹部或后腹膜的任何地方。
【诊断要点】•症状与体征:通常无临床症状,较大者可于上腹部触及肿块。
•消化道钡餐造影:位于胃壁或胃周围者,可显示类似胃粘膜下肿瘤征象。
•MRI检查:形态上呈圆形或椭圆形,信号特征与主脾相同,增强扫描,副脾与主脾的强化一致。
脾脏疾病影像学检查及诊断

脾脏疾病影像学检查及诊断1. 引言脾脏作为人体重要的造血器官和免疫防御器官,在临床中常常发生各种疾病。
脾脏疾病的影像学检查及诊断对于准确评估病情、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法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介绍脾脏疾病的常见影像学检查方法以及诊断要点。
2. 影像学检查方法2.1 超声检查超声检查是脾脏疾病最常用的初筛方法,具有无创、无放射线、成本低的优点。
在超声检查中,可以观察脾脏的大小、形态、边界、纹理等特征,并可以评估脾脏内部的异常结构、肿块、囊肿等病变。
超声检查还可辅助引导其他检查方法的进行,如穿刺活检等。
2.2 CT检查CT检查是一种以X射线为基础的断层成像技术,可以提供更为详细的脾脏解剖信息和病变特征。
CT检查可以对脾脏进行多平面重建和三维重建,以获得更全面、准确的图像。
在CT检查中,可以观察脾脏的大小、密度、病变的强化特点等,对于脾脏肿瘤、囊肿、梗死等疾病有很高的诊断价值。
2.3 MRI检查MRI检查利用磁共振技术获取脾脏的详细影像,可以提供更清晰的解剖细节和更丰富的病变信息。
MRI检查可以从不同角度观察脾脏的形态、灌注、信号特点等,并对脾脏肿瘤、脂肪沉积等疾病进行准确的定量评估。
MRI检查还可提供功能影像,如扩散加权成像、灌注成像等。
2.4 核医学检查核医学检查是通过给患者注射示踪剂,利用示踪剂在体内的分布和代谢情况来评估脾脏的功能和病变。
核医学检查常见的方法有脾功能显像、脾造影等。
脾功能显像可以评估脾脏的代谢活性和功能状态,对于脾功能异常、脾脏肿瘤等疾病有一定的诊断价值。
脾造影可以观察脾脏的血液供应和排空情况,对于脾脏梗死、异位脾等疾病的诊断有特殊意义。
3. 诊断要点在脾脏疾病的影像学诊断中,需要注意以下要点:观察脾脏的大小、形态、轮廓等特征,对比左肾和胃的位置关系;鉴别脾脏的病理性增大与生理性增大,如脾脏肿瘤、脾亢等;视觉评估脾脏的内部结构,是否存在肿块、囊肿、出血、梗死等病变;判断脾脏的强化特点,对强化或弱化的区域进行进一步分析;结合患者的临床病史、症状和实验室检查结果,进行综合分析和判断。
脾脏影像诊断学[可修改版ppt]
![脾脏影像诊断学[可修改版ppt]](https://img.taocdn.com/s3/m/453bbc0428ea81c759f57895.png)
临床表现
通常无症状,但较大的血管瘤可以 伴有脾增大压迫周围脏器产生相应的症 状。大约有25%的病人由于脾破裂主现 急腹症,突然腹痛、血压下降、休克。 也有病人由于脾亢进产生贫血、乏力、 心悸等表现。
病理
脾血管瘤与其他部位血管瘤相近, 常呈海绵状,与正常脾分界不清。镜下 见血管内皮细跑成增生,病灶大小不一, 形态为圆形或椭圆形,偶见钙化。大的 血管瘤中央可见纤维瘢痕,呈不归规则 形态。
1)呈新月形或半月形病变,位于脾缘。 2)相邻脾实质受压变平或呈内凹状。 3)新鲜血的CT值高于脾脏或相等,逐渐
降低并低于脾脏。 4)对比增强,脾实质增强血肿不增强。
脾内血肿
视检查时间,呈圆形或椭圆形略高 密度,等密度或低密度影,对比增强扫 描,脾实质强化,血肿不强化。如果脾 包膜破裂,则形成腹腔积血征象。
三、脾脏疾病
(一)脾肿瘤 (二)脾梗死 (三)脾破裂
(一)脾肿瘤
1、脾囊肿 splenic cyst 2、脾血管瘤 spienic hemangioma 3、淋巴管瘤 spbcnic lgmphangima 4、脾淋巴瘤 malignant lgmphma of the
spleen
5、脾血管肉瘤 splcmic angio灶内 组织水分增加,T1和T2弛豫时间延长, 故T1WI表现为低信号,而T2WI表现为 高信号。
No Image
肝 硬 化脾
梗 脾塞 大
(三)脾破裂
脾破裂多为暴力或刀枪直接损伤 所致,左侧下胸部或左上腹部外伤可发 生脾破裂。
临床表现
为左上腹或全腹疼痛,体征有血液 外溢后腹膜刺激征象。血色素下降迅速 等。
脾脏影像诊断学
脾脏
一、检查方法 二、解剖与正常表现 三、脾脏疾病
脾脏疾病影像诊断鉴别ppt模板

脾脏疾病
❖ 1、脾先天发育异常; ❖ 2、脾外伤; ❖ 3、脾脓肿; ❖ 4、脾肿瘤; ❖ 5、脾弥漫性疾病; ❖ 6、脾梗死;
脾先天发育异常
1 游走脾:指脾位于正常位置以外的腹腔内其他部位, 多系脾蒂及脾有关的韧带松弛或过长所致,临床症 状多不典型,扭转时可出现疼痛。
2 副脾:为正常脾组织构成,多近脾门,结节状或球 状,一或多个,数毫米至数厘米,密度与增强特征 与脾脏相同。
临床特点: 脾脓肿病人常表现为败血症症状 寒战、高热、恶心、呕吐和腹痛 左上腹有触痛,白细胞计数升高
脾脓肿
CT表现: 早期为脾弥漫性增大,密度稍低尚均匀 组织液化坏死后,呈类圆形低密度病灶 增强后脓肿壁有强化,而液化区无强化 脓肿壁的周边有时可见低密度水肿带 少数病例脓肿内见小气泡或小液气平面 引起脾破裂者表现为包膜下出血和积液
肝脾多发转移瘤
脾弥漫性病变
表现为脾肿大,原因有: ❖ 炎症性:肠伤寒、败血症、结核、疟疾等 ❖ 淤血性:门脉高压、心脏病等 ❖ 增殖性:溶血性贫血、真性红细胞增多症等 ❖ 肿瘤性:恶性淋巴瘤、白血病、转移瘤等 ❖ 寄生虫性:血吸虫病等 ❖ 胶原病性:红斑狼疮、类风湿、淀粉样变等
CT:上可直接显示脾增大的程度、形态、密度变化,及脾周围 的情况。横断面上脾外缘超过5个肋单元,脾下缘超过肝下 缘或厚度超过4cm可诊断为脾增大。
化脓性脾脓肿
脾囊肿
病理特点: 分寄生虫性和非寄生虫性两大类 非寄生虫性分为真性和假性两类 真性囊肿囊壁内含有上皮细胞层 而假性囊肿囊壁不含上皮细胞层 假性囊肿多与外伤、感染等有关 多为外伤性,次为胰腺炎并发症
临床特点: 小囊肿仅为影像学检查时偶尔发现 巨大囊肿可有压迫症状或触及肿块
脾囊肿
CT表现: 脾内圆形水样低密度,密度均匀 增强后边界更清楚,其内无强化 少数囊肿可见囊壁有弧状钙化影 外伤性囊肿囊内可见混杂性密度
脾脏疾病影像学检查及诊断课件

脾脏疾病影像学检查及诊断
15
CT
平扫 均匀的低密度影,边界清。内部有出 血坏死时,密度可不均匀 增强 肿瘤边缘先出现斑点状强化,增强 区逐渐向中心扩展,3-4分钟后,全部增强, 呈等密度状态 血管造影 从动脉期到静脉期一直可见 斑点、棉絮状造影剂贮留,无动静脉短路
脾脏疾病影像学检查及诊断
16
MRI
平片 脾大,内无钙化
胃肠造影 受压移位改变
血管造影 受压、拉长、包绕、不扩张,充 盈缺损
CT 边缘清楚的低密度影,无强化。
CT值
15- 33Hu
脾脏疾病影像学检查及诊断
20
MRI
T1脾不均匀性增大,肿瘤T1为低、等信号 且不均匀。 T2为不均匀高信号。 GD-DTPA淋巴管瘤边缘可见轻度强化。 延迟扫描有时可见中央的纤维分隔,中央 囊性区无强化。 大部分淋巴管瘤表现为多房性,MR可显示 其囊壁和分隔。
脾脏疾病影像学检查及诊断
30
脾淋巴瘤
脾脏疾病影像学检查及诊断
31
脾脏疾病影像学检查及诊断
32
多发脾淋巴瘤
脾脏疾病影像学检查及诊断
33
脾淋巴瘤
脾脏疾病影像学检查及诊断
34
脾恶性淋巴瘤
脾脏疾病影像学检查及诊断
35
脾血管肉瘤(splenic angiosarcoma
很难与血管瘤去鉴别,血管肉瘤以下特征 更突出 血管造影:肿瘤血管、肿瘤染色 肿瘤内造 影剂贮留更显著 可出现明显动静脉短路 CT 不规则增强更为明显
脾脏疾病影像学检查及诊断
2
脾的解剖及正常影像
脾的X线解剖:位于左 肋区深部,胃与膈之 间,长轴与第10肋平 行,凸面为膈面,凹 面为脏面。
脾脏疾病影像学检查及诊断(二)2024

脾脏疾病影像学检查及诊断(二)引言概述:脾脏疾病是指影响脾脏结构和功能的各类疾病,包括脾脏肿瘤、脾脏破裂、脾梗死等。
影像学检查在脾脏疾病的诊断和治疗中起到了重要作用。
本文将介绍脾脏疾病影像学检查的常见方法和诊断要点,并详细讨论了脾脏疾病的五个主要方面。
正文:一、脾脏肿瘤1. 血管瘤:影像学表现和鉴别诊断2. 脾血管肉瘤:影像学特征及其与其他脾脏肿瘤的区别3. 脾内转移瘤:常见类型及其影像学检查的诊断价值4. 脾良性肿瘤:常见类型的影像学表现5. 造血干细胞移植后脾肿大:影像学特点及其在鉴别诊断中的应用二、脾脏破裂1. 外伤性脾破裂:影像学检查的意义和鉴别诊断要点2. 非外伤性脾破裂:疾病谱及其影像学特征3. 脾破裂的手术治疗指征与影像学评估4. 保守治疗下脾破裂的影像学随访和疗效评估5. 脾破裂并发症的影像学表现及其诊断标准三、脾梗死1. 脾梗死的分类与病因分析2. 脾梗死的影像学特点及其在鉴别诊断中的应用3. 脾梗死与腹腔感染的关系及其影像学表现4. 脾梗死的保守治疗与手术治疗的选择标准5. 脾梗死后影像学随访和复发病变的评估方法四、脾囊肿和脾憩室1. 脾囊肿的分类及其临床意义2. 脾囊肿的影像学特点和诊断要点3. 脾憩室的影像学表现和鉴别诊断4. 脾囊肿与脾憩室的治疗方法及其影像学评估5. 脾囊肿和脾憩室的并发症及其影像学诊断标准五、脾功能异常1. 门静脉高压引起的脾脏改变:影像学特征和诊断要点2. 全身性疾病引起的脾脏功能改变:影像学表现和鉴别诊断3. 脾出血和脾栓塞的影像学表现及其诊断标准4. 脾功能亢进的影像学检查与诊断评价5. 脾功能异常在脾脏疾病中的临床应用和意义总结:脾脏疾病影像学检查及诊断有着重要的临床价值,通过不同的影像学方法可以帮助医生了解脾脏病变的类型、范围和严重程度,为治疗方案的确定和预后评估提供依据。
同时,对不同类型的脾脏疾病,应结合临床病史和症状综合分析,及时进行影像学检查,以提高脾脏疾病的诊断准确性和治疗效果。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女,23岁,外伤后腹痛18小时
人有了知识,就会具备各种分析能力, 明辨是非的能力。 所以我们要勤恳读书,广泛阅读, 古人说“书中自有黄金屋。 ”通过阅读科技书籍,我们能丰富知识, 培养逻辑思维能力; 通过阅读文学作品,我们能提高文学鉴赏水平, 培养文学情趣; 通过阅读报刊,我们能增长见识,扩大自己的知识面。 有许多书籍还能培养我们的道德情操, 给我们巨大的精神力量, 鼓舞我们前进。
胃癌术后2年 脾转移
脾脏体积增大,实 质内见类圆形异常 密度影,边缘清楚, 范围约为 6.5cmX7.0cm, 密度不均匀,各期 CT值约78-80HU、 95-100HU及7983HU,内斑片状 未见强化低密度影;
脾梗死
• 脾内动脉的分支阻塞,造成局部组织的缺血坏死 • 引起脾梗死的疾病常为二尖瓣疾病、骨髓增生性 疾病、动脉炎、脾动脉瘤、动脉硬化等疾病。当 有门静脉高压等导致的脾肿大时,更易出现脾梗 死。医源性现多见。 • 病理学变化为贫血性梗死。 • 病灶常为多发,表现为尖端朝向脾门的楔状分布。 有时脾梗死还可伴发脾内出血。 • 可以无临床症状,亦可以引起左上腹痛
脾脏的正常解剖与影像诊断
叶筱
脾脏的正常解剖结构
• 脾脏是人体最大的淋巴 器官和储血,破血器官, 外形呈长椭圆形,似蚕 豆状,位于左季肋部后 方,胃的左侧,膈肌的 下方,其长轴自左后向 右前斜行,大致与第十 肋平行。
脾脏的正常解剖结构
• 正常脾脏长10-12cm, 宽6-8cm,厚3-4cm, 重110-300g。脾分为 脏面和膈面,膈面与 膈相依,脏面与胃、 肾、结肠、胰尾相比 邻。脏面的中央为脾 门,是脾脏的重要解 剖标志性结构。脾动 脉、脾静脉、淋巴管 和神经出入脾门,组 成脾蒂。
①炎症性:肠伤寒、败血症、结核、疟疾等; ②淤血性:门脉高压、心脏病等; ③增殖性:溶血性贫血、真性红细胞增多症等; ④肿瘤性:恶性淋巴瘤、白血病、转移瘤等; ⑤寄生虫性:血吸虫病等; ⑥胶原病性:红斑狼疮、类风湿、淀粉样变等。
脾肿大
• CT可直接显示脾增大的程度,形态,密度变化, 及脾周围的情况。 • CT横断面上脾外缘的肋单位超过5个可诊断脾肿 大。若肝脏下缘消失的层面上,脾下缘仍能见到 则可认为脾向下增大。
需与囊性肿瘤鉴别,后者可见不规则壁厚、 壁强化、壁结节等。
脾囊肿
脾血管瘤
• 是脾脏常见的良性肿瘤。 • 通常无症状,大病灶压迫周围器官,破裂出现急 腹症,脾亢产生贫血、乏力、心慌等症状。 • 常为海绵状血管瘤,影像学表现类同肝血管瘤。 • 大血管瘤中央可有纤维瘢痕形成,偶尔可见钙化。
脾血管瘤
• CT表现
游走脾
先天性变异
• 多脾综合症 有一个或多个副脾,多同时有多脏器的异位 症,个别病例有同时可发生胆囊先天缺如、心血 管系统的发育不全、畸形等。 鉴别诊断 需与腹腔肿大淋巴结或其他肿物鉴别。副脾 密度或增强特性与正常脾脏相同可鉴别
副脾
脾弥漫性病变
• 脾脏弥漫性疾病表现为脾肿大。 引起脾肿大的原因:
脾恶性淋巴瘤
• 淋巴瘤在CT平扫图上常表现为等密度或低密度, 其检出率甚低。或者整个脾脏密度显示不均。 • 增强扫描对淋巴瘤的显示及诊断较有价值。 脾脏淋巴瘤可以表现为多种形式,最具特征的为 多个结节病灶相互融合,形成在正常脾实质衬托 下的低密度地图样表现。病灶边缘强化较明显, 也可表现为在正常实质衬托下的斑驳样小片低密 度影
脾梗死
脾外伤
• 脾脏为腹部外伤中最易累及的脏器 多为闭合性的直接撞击 • 临床表现:腹痛、血性腹水、失血性休克 • 病理类型:(1)包膜下血肿 (2)脾脏挫裂伤 (3)脾脏撕裂 (4)脾脏部分血管的阻断和脾梗死
脾外伤
• CT: • 脾外伤的CT表现与损伤程度和时期有关 急性期常见为包膜下出血和脾脏的撕裂伤。 前者表现为脾脏外侧缘新月形高密度影, 后者脾脏内可见不规则形条状低密度撕裂 口,急性期可伴有高密度出血灶。
表现类似肝脏血管瘤 平扫表现为低密度占位,轮廓清,大小不等,多为 单发,少数为多发。较大血管瘤中央可有瘢痕形成, 表现为更低密度。增强后血管瘤可从周边开始强化, 然后向中央逐渐充填, 延迟后可与正常脾脏密度一致。若有瘢痕形成,则 可形成星芒状略低密度。多数脾脏血管瘤充填时间 较长,强化程度不及肝脏血管瘤高。少数血管瘤增 强早期即可形成高于脾脏实质的病灶,延迟呈高或 等密度。
脾梗死
• 脾脏梗死早期CT表现为脾内三角形低密度影,基 底位于脾的外缘,尖端指向脾门,边界可清或略 模糊。 • 增强后病灶无强化,但轮廓较平扫时更清晰。少 数梗死灶可呈不规则形。大的梗死灶中央可以伴 有囊性变。 • 陈旧性梗死灶因纤维收缩,脾脏可缩小,且轮廓 呈分叶状,当病灶内有出血时可见到高密度不规 则影,少数脾脏梗死可伴有包膜下积液,表现为 脾周新月形低密度影。
脾血管瘤
脾血管瘤
• 鉴别
须与错构瘤、淋巴管瘤、单发转移瘤鉴别。 错构瘤常含脂肪及钙化; 淋巴管瘤呈囊状,含粗大间隔,无血管瘤强化 特征; 转移瘤延迟扫描不能充填
脾恶性淋巴瘤
• 分为脾原发恶性淋巴瘤和全身恶性淋巴瘤脾浸润 • 原发性淋巴瘤较常见 • 大体病理分为四型: a、弥漫脾肿大型; b、粟粒型; c、多发结节型肿块; d、孤立大肿块型。 • 前两型占73%,后两型占27%。
脾恶性淋巴瘤
脾转移瘤
• 脾脏血供丰富,但转移瘤较少见,一般认为脾脏 发生转移时都有多个器官受累。多为血行转移。 • 临床表现为消瘦、乏力、低热、贫血等
脾转移瘤
• CT:视转移瘤的大小和数目,脾脏可呈均匀 性的轻至中度增大或大小正常。 • 增强扫描显示脾内病灶较有价值。 • 由于转移瘤具有原发肿瘤的某些特点,故CT上表 现不尽相同,可以是实质性占位有轻度强化,可 以是囊性占位,囊壁轻度强化,可以是混合性占 位,密度极不均匀。有时占位病灶内可伴有出血, 平扫时呈斑片状高密度。如恶性黑色素瘤脾脏转 移常可合并病灶内出血。
• 肋单位:每一个与脾相邻的肋骨或肋间隙。
炎症性 脾大
肝硬化 脾大
• 乏力半年 皮肤巩膜无黄染
脾脓肿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 常为败血症脓栓的结果,也可为邻近脏器侵犯, 最常见病因为亚急性细菌性心内膜炎
• 临床表现及病理 为发热和左上腹痛;脓肿
壁为肉芽或肉芽肿样病变,中心为液化坏死的 脓液
• CT 脾内单个或多个类圆形低密度病灶,边缘
清楚或模糊,增强后脓肿壁有强化,少数脓腔 内有液气平面
脾脓肿
脾肿瘤
良性肿瘤
脾囊肿 脾血管瘤
恶性肿瘤
脾恶性淋巴瘤 脾转移瘤
脾囊肿
较少见,可分真性及假性两种,以假性囊肿 多见,多为脾外伤或脾梗死所致
CT :类圆形水样密度,境界清楚,密度均匀,囊 壁可钙化,增强后病灶不强化 单发或多发,个别可见壁钙化
正常影像学表现
• X线 • CT 价值不大 脾大、钙化 横断面上,脾脏外侧缘光滑,内侧面形态 不规则,呈波浪状或分叶状 平扫时均匀密度,略低于肝密度 增强时动脉期皮质强化明显高于髓质,密 度不均—“花脾”
脾脏的正常强化
脾脏的常见病
先天性变异
副脾 常见先天变异,可完全与脾分开独 立存在,形态较小,无临床症状 CT表现为脾门附近或上下层面类圆 形软组织影,边缘光滑,增强后与 脾脏密度一致。 脾位于正常位置以外的腹腔内其他 部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