脾脏肿瘤
脾良性肿瘤

【疾病名脾良性肿瘤称】【英文名benign tumor of spleen称】【别良性脾肿瘤名】肝胆外科/脾脏外科疾病/脾囊肿和肿瘤/脾肿瘤【类别】【 ICD 号】D36.7【概述】脾良性肿瘤主要包括脾错构瘤、淋巴管瘤、血管瘤、纤维瘤、脂肪瘤等。
脾良性肿瘤多为单发。
瘤体体积较小时可无临床症状和体征,偶然在切除脾脏时或在尸检时发现。
【流行病学】脾脏良性肿瘤临床罕见,脾血管瘤在脾脏良性肿瘤中较为常见。
自1861年Rok I Tansky首先描述脾脏错构瘤后到1990年,仅有106例,其中到1986年的125年间国外文献报道的病例有100例左右,国内文献自1944—1990年报道的病例仅有6例,国内最近10年报道的病例明显增多。
曾有人做过统计,在20万例切除的脾脏中只有3例为脾脏错构瘤。
【病因】脾良性肿瘤病因尚不清楚。
【发病机制】根据起源组织的不同,主要分为3大类型。
1.脾错构瘤脾脏错构瘤的病理特征为脾的正常成分的数量比例失衡或结构异常,结缔组织小梁减少或缺如,有时可见淋巴细胞集结,而白髓不常见。
偶见髓外造血灶。
1937年Mordosini曾描述该病病理所见,该瘤结节呈球形,质硬,界限明显,但无包膜。
颜色暗红、粉红或灰白、灰黄色。
多数单发,偶尔多个结节,结节直径O.1~23cm。
显微镜观察可见含一种至数种正常脾脏成分,但组织成分多少及相互关系不一。
脾脏错构瘤根据瘤内所含主要成分的相对多少分为以下4种病理学类型。
①纤维为主型:瘤内成分以纤维为主。
②血管为主型:瘤内血窦丰富,有时血窦扩张,似海绵状血管瘤。
③淋巴组织为主型:淋巴组织明显增生,可见淋巴滤泡形成。
④混合型:以上各种成分混合存在。
大多数脾脏错构瘤属于混合型。
2.脾血管瘤脾血管瘤大多为海绵状血管瘤,也有毛细血管瘤、静脉性血管瘤的报道。
血管瘤可呈结节型或弥漫性,巨大弥漫性血管瘤可侵及全部脾脏,临床上多为偶然发现,极少引起脾肿大,但可合并发生梗死、感染、钙化等继发性病变,文献中有关于海绵状血管瘤发生恶变的记载,但鲜有血液学异常的改变。
脾脏原发性恶性肿瘤是怎么回事?

脾脏原发性恶性肿瘤是怎么回事?*导读:本文向您详细介绍脾脏原发性恶性肿瘤的病理病因,脾脏原发性恶性肿瘤主要是由什么原因引起的。
*一、脾脏原发性恶性肿瘤病因*一、发病原因脾脏肿瘤的起因至今尚未完全阐明。
但近30年的研究发现了一些脾肿瘤发生的可能相关因素,如感染因素(某些病毒、分枝杆菌、疟原虫等)、遗传因素及其他脾脏慢性疾病等。
Cecconi 等研究一组病例,认为57%的脾脏淋巴瘤与感染有关,特别是与分枝杆菌的流行有关,也就是说它们的B超下表现一部分是结节状的,另一部分是非典型的。
Wakasugi报告一例慢性丙型肝炎病毒感染患者暴发B细胞淋巴瘤;Ozaki等也证实,乙型肝炎病毒感染与脾脏T/T细胞淋巴瘤相关;Kraus报告一例心脏移植患者在EB病毒感染致淋巴组织异常增生后发生T/T细胞淋巴瘤;Bates等报告,在西非具绒毛状淋巴细胞的脾脏淋巴瘤和高度反应性疟疾性脾大有许多临床和免疫学的共同点,这一点为淋巴瘤发病机制的研究提供了线索。
综合这些文献后分析,脾脏在受到病毒、细菌等病原体感染后,发生了非特异性的免疫反应,刺激了脾脏炎症区域内B淋巴细胞或T淋巴细胞的积聚和增生,在身体内部某些因素失去平衡的情况下,这种增生可能会变得不受限制而发展成肿瘤。
另外,遗传因素及脾脏的一些慢性疾病与脾脏肿瘤的发病也可能有一定的关系。
*二、发病机制根据起源组织的不同,脾脏恶性肿瘤分为3大类:1.脾脏原发性恶性淋巴瘤脾脏是人体及最大的淋巴器官,原发于其他部位的恶性淋巴瘤约有半数以上累及脾脏,而真正原发于脾脏的恶性淋巴瘤却相对少见,其发病率不足恶性淋巴瘤总数的1%。
虽然如此,脾脏原发性恶性淋巴瘤仍然是脾脏原发性恶性肿瘤中最高者,约占脾脏恶性肿瘤的2/3以上。
脾脏原发性恶性淋巴瘤系指原发于脾脏淋巴组织的恶性肿瘤,诊断时应排除淋巴结和其他器官的受累。
来源于淋巴结和其他器官的恶性淋巴瘤累及脾脏则不属于此范畴。
脾脏恶性淋巴瘤的分期一般采用Abmann法:Ⅰ期指肿瘤组织完全局限于脾脏内;Ⅱ期指已累及脾门淋巴结者;Ⅲ期指累及肝脏或远处淋巴结者。
脾脏原发性恶性肿瘤的科普知识PPT课件

谁会得脾脏原发性恶性肿瘤?
谁会得脾脏原发性恶性肿瘤?
高风险人群
中老年人、免疫功能低下者及有家族史的人 群风险增加。
一些病毒感染如EB病毒也与淋巴瘤形成有关 。
谁会得脾脏原发性恶性肿瘤?
症状表现
早期症状可能不明显,随着病情加重,患者 可能出现腹痛、乏力、体重下降等症状。
何时就医?
定期检查
对于高风险人群,建议定期进行健康检查,早期 发现可能的肿瘤。
通过影像学检查及血液检测,可以早期识别异常 变化。
何时就医?
咨询专业医生
如有疑虑,应咨询肿瘤科或血液科医生,获取专 业建议。
专业医生能够根据症状和检查结果制定相应的诊 疗方案。
如何治疗脾脏原发性恶性肿瘤 ?
如何治疗脾脏原发性恶性肿瘤?
定期体检
定期进行健康检查,尤其是高风险人群,早期发 现潜在问题。
体检可以帮助及时识别健康隐患,进行早期干预 。
如何预防脾脏原发性恶性肿瘤?
心理健康
保持积极的心理状态,避免长期的心理压力,增 强抗病能力。
心理健康对身体健康有重要影响,适当的心理疏 导是必要的。
谢谢观看
这类肿瘤较为罕见,常见的类型包括淋巴瘤和肉 瘤。
什么是脾脏原发性恶性肿瘤?
发病机制
肿瘤的形成通常与细胞的基因突变、环境因素及 免疫系统的异常有关。
具体的发病机制尚不完全明了,但与病毒感染、 遗传因素等可能有关。
什么是脾脏原发性恶性肿瘤?
流行病学
脾脏恶性肿瘤在所有恶性肿瘤中占比极小,常见 于中老年人群。
随访与康复
治疗后需定期随访,监测病情变化,及时处 理复发或转移。
康复阶段的心理辅导和营养支持也非常重要 。
脾脏转移性肿瘤应该做哪些检查?

脾脏转移性肿瘤应该做哪些检查?*导读:本文向您详细介脾脏转移性肿瘤应该做哪些检查,常用的脾脏转移性肿瘤检查项目有哪些。
以及脾脏转移性肿瘤如何诊断鉴别,脾脏转移性肿瘤易混淆疾病等方面内容。
*脾脏转移性肿瘤常见检查:常见检查:核磁共振成像(MRI)、螺旋CT检查、胃泡鼓音区*一、检查1、CT及MRI表现脾脏转移性肿瘤CT示脾脏正常大小或轻至中度增大,脾脏内有低密度、轮廓清或不清的占位病灶,其大小和数量不等。
平扫时CT值平均为25Hu,也可呈囊性改变。
少数转移灶呈等密度,平扫不能发现,而增强后表现为较正常脾实质密度略低的病灶。
目前已有报道运用腹腔动脉内缓慢注入造影剂后于门静脉期做CT扫描,显示肝脏或脾脏内有无转移,其显示率较静脉内直接增强为高,能发现直径5~10mm大小的病灶。
脾脏转移性肿瘤的病人大多伴有肝脏的转移,故在检查时应同时注意肝脏改变。
脾转移性肿瘤在T1加权图像上呈不规则低信号区,可单发和多发,边缘清楚,T2加权图像上信号强度增高,其中有部分病例由于中心坏死含水量增加出现中心性高信号,在T2加权图像上,由于肿瘤周围水肿也可在瘤周出现高信号,而在T1加权图像上水肿和坏死区可在低信号中出现更低信号区。
如在转移瘤中出现出血,则又可呈高信号。
脾脏很少单独发生转移,往往是同时累及肝脏和淋巴结。
2、影像学检查方法和比较超声方法简便,但机器设备和操作者的经验可影响病灶的显示,一般直径10mm以上的病灶是可以发现的。
区别病灶为实质性还是囊性是敏感的。
此外超声还能检查腹部其他脏器有无累及,如肾上腺、肾脏、盆腔等。
放射性核素仅能显示直径大于20mm的占位病灶,且形态显示较差,定性较难。
MRI对脾脏内占位病灶的显示决定于脾脏和病灶的信号强度,以及是否为弥漫性。
如果病灶内有液化坏死,则水分增加、T2延长,在T2加权图像上产生高信号,而在T1加权图像上有时很难发现。
顺磁造影剂的应用可以缩短T1使病灶易于显示。
影像检查方法的选择依次为超声、CT、MRI和放射性核素。
脾良性肿瘤的病因治疗与预防

脾良性肿瘤的病因治疗与预防脾良性肿瘤主要包括脾错构瘤、淋巴管瘤、血管瘤、纤维瘤、脂肪瘤等。
脾良性肿瘤多为单发肿瘤。
肿瘤体积小时无临床症状和体征,切除脾脏或尸检时偶尔发现。
脾良性肿瘤的病因主要分为三类:1.脾错构瘤非常罕见,脾切除术发病率约为3/20万,国内报道不足10例。
其成分与脾正常成分一致,又称脾副脾、脾结节增殖,也称为脾缺陷瘤,其原因是脾胚因是脾胚基早期发育异常,混乱了脾正常成分的组合比例。
肿瘤主要由脾窦紊乱组成,脾小体很少见到,脾小梁缺失或偶尔见到。
肉眼可见肿瘤切割呈圆形或椭圆形,边界清晰,无包膜,灰白色和浅红色。
2.脾血管瘤由海绵状扩张性血管组成,又称海绵状血管瘤、脾海绵状错构瘤、脾末梢血管扩张性血管瘤和脾血管瘤。
其发生基本原因是脾血管组织胎生发育异常。
3.脾淋巴管瘤常见于三种良性肿瘤中,占2/3。
脾淋巴管瘤由囊性扩张的淋巴管组成,又称脾海绵状淋巴管瘤或脾囊性淋巴管瘤。
其发生基础是先天性局部发育异常,阻塞的淋巴管不断扩张。
脾良性肿瘤常单发,大小不同,形状不同,由于症状隐藏,临床诊断困难,经常在尸检或剖腹检查中偶然发现,少数病例因脾肿块、疼痛、食后饱胀、气急、心悸等症状,或脾功能亢进引起贫血和出血倾向,部分病例因肿块囊性变化和钙化。
脾良性肿瘤的检查内容如下:腹部X在线检查中,可以发现脾影增大和局部压迫的迹象,但没有特异性。
钡餐后胃底和大弯曲处有压痕,钡灌肠后横结肠脾曲向右,静脉造影下左肾推向下,B超声检查可作为脾肿瘤的首选选,可以显示脾脏的大小,区分肿瘤的囊实性,了解肿瘤的包膜,对脾肿瘤的诊断具有很高的价值,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可以了解肿瘤内部的血液供应,有助于判断肿瘤的性质,CT是目前诊断脾肿瘤最有价值的影像学检查,能更准确地提供肿瘤的大小、形状和与周围器官的关系1cm左右小肿瘤;还可以详细了解周围器官是否有其他病变,MRI脾肿瘤的诊断价值及CT类似地,临床应用并不多。
选择性腹腔动脉造影可以了解脾脏血管分支的分布,根据肿瘤血管的数量、压迫、中断和新血管来判断其性质,对脾脏肿瘤的诊断和鉴别诊断具有重要价值。
脾脏肿瘤诊疗指南

脾脏肿瘤诊疗指南
一、定义
原发性脾脏肿瘤(primary splenic tumor)是指原发于脾脏的各种良、恶性肿瘤,非常罕见。
二、诊断
1.临床表现
1)症状:临床表现差异较大,多数脾脏肿瘤由于体积较小而无症状,往往在健康体检或手术时发现,肿瘤增大后可出现左上腹包块。
主要表现为上腹部胀痛、不适,食欲减退。
有时可有发热、消瘦、贫血。
并发脾功能亢进者可出现贫血、粒细胞减少、血小板减少。
2)体征:主要为左上腹包块、脾大。
2.辅助检查
1)实验室检查
(1)血常规:可有血小板、白细胞减少。
(2)恶性肿瘤可见血清碱性磷酸酶和γ谷氨酰转肽酶升高。
2)影像学检查:B超和CT检查对脾脏占位病变诊断率在90%以上。
3)特殊检查:腹腔镜检查对脾脏疾病或脾脏肿大的病因诊断以及门静脉高压的鉴别诊断有重要意义。
3.鉴别诊断良恶性肿瘤的鉴别主要靠增强CT扫描。
血管瘤和淋巴瘤表现为延迟增强。
恶性肿瘤多呈中密度,边界不清,动脉期增强。
【分类】
1. 血管瘤是脾脏肿瘤最为常见的类型。
脾血管肉瘤通常累及肝脏,治疗效果不佳。
2. 错构瘤一种较为少见的脾脏良性肿瘤,主要有血管组成。
其治疗同其他脾脏良性肿瘤。
3. 脾淋巴瘤位于脾脏及其周围腹膜后淋巴结。
三、治疗
脾脏肿瘤的治疗以手术治疗为首选。
脾淋巴瘤的辅助化疗和放疗有一定疗效。
脾脏原发性恶性肿瘤的治疗方法有哪些?

脾脏原发性恶性肿瘤的治疗方法有哪些?(一)治疗为提高脾脏恶性肿瘤的治愈率,提倡早期发现,早期诊断和早期的综合治疗;其主要手段是脾切除术,术中注意脾包膜的完整及脾门周围淋巴结的清扫,术前后辅以化疗或放疗、中药、免疫治疗等。
目前多数学者主张对脾脏原发性恶性淋巴瘤行脾切除,并术后辅助化学治疗。
手术的目的在于明确诊断以及分期,并且可以起到治疗作用。
手术应切除病变的脾脏,并对脾脏周围区的淋巴结进行清除,同时楔形切除小块肝脏,进行准确的病理分期,以期指导术后的辅助化疗,确定合适的化疗方案。
术中注意脾脏包膜完整,并对腹腔其他部位进行探查。
若肿瘤已侵犯邻近脏器,但尚属可切除范围者,应争取行根治性联合脏器切除。
绝大多数患者手术后给予联合化学治疗,要争取首次治疗即获得完全缓解,为长期无病生存创造有利条件。
霍奇金淋巴瘤:MOPP为首选方案,即氮芥(M)4mg/m2静脉注射第1天及第8天,长春新碱(O)1~2mg静脉注射第1天及第8天,丙卡巴肼(P)70mg/(m2·d)口服第1~14天,泼尼松(P)40mg/d口服第1~14天(仅用于第1及第4疗程),休息1周开始第2个疗程,至少用6个疗程。
对MOPP耐药者可采用ABVD方案,即阿霉素(A)25mg/m2,博来霉素(B)10mg/m2,长春碱(V)6mg/m2,达卡巴嗪(D)375mg/m2,均在第1及第15天静脉用药1次,每4周重复1次。
用MOPP治疗复发的病例可再用ABVD方案,59%的患者可获得第2次缓解。
非霍奇金淋巴瘤:化疗疗效决定于病理组织类型,按分类的恶性程度,分别选择联合化疗方案。
对于低度恶性者切除脾脏后可不予化疗,定期密切观察。
如病情有发展或发生并发症者可给COP,即环磷酰胺(C)400mg/m2,每天口服,第1~5天,长春新碱(O)1.4mg/m2,静注,第1天,泼尼松(P)100mg/m2,每天口服,第1~5天,每3周为一周期;对于中度恶性者术后应给予COP,每月1疗程,计6~9个月;对于高度恶性者应给予强烈化疗,即COP-BLAMⅢ方案,每3周为一周期。
脾脏转移性肿瘤

【疾病名脾脏转移性肿瘤称】【英文名metastatic tumor of spleen称】【别脾脏转移瘤名】肝胆外科/脾脏外科疾病/脾囊肿和肿瘤/脾肿瘤【类别】【 ICD 号】C79.8【概述】脾转移性肿瘤是指起源于上皮系统的恶性肿瘤,不包括起源于造血系统的恶性肿瘤。
脾脏转移性肿瘤大多数系癌转移,主要经血管转移,仅少数经淋巴途径。
Willis 认为邻近器官的侵犯亦作为转移的另一途径,而Harmann等人认为肿瘤的直接侵犯不应包括在转移性脾肿瘤之内。
但多数人倾向前者,因为恶性肿瘤的转移途径通常认为是上述3个方面。
脾转移癌的转移途径以淋巴逆行途径为主,但对有全身广泛血行转移的患者,脾可作为转移脏器之一。
转移性癌灶肉眼常表现为多数结节或单个结节,亦可表现为多数微小结节和弥漫性浸润。
脾转移性肿瘤发生率约9%~16%,较淋巴结、肺、肝等脏器为低,可能是由于癌细胞侵入脾脏的机会较少及脾脏对癌转移具有一定的免疫防御能力的缘故。
通常在癌转移时,只有机体的抵抗力大为减低,侵入脾脏的癌细胞方可生长形成转移灶。
据尸检报告,有广泛癌转移者约50%以上同时有脾转移。
有一种现象,脾转移性肿瘤百分率的高低与取材的范围成正比。
资料表明,在恶性肿瘤患者转移性脾肿瘤的发生率镜检可高达30%~50%。
可见,若对恶性肿瘤患者的脾脏行常规检查,可提高转移性脾脏肿瘤的检出率。
【流行病学】一般认为肿瘤发生脾转移时,50%的病例已有全身性广泛转移。
刘复生等报道488例肿瘤患者尸解中有32例可见脾转移瘤(占7.1%);Berge在7165例尸解中发现312例脾转移瘤(7.1%),Herbert报道的1000例肿瘤患者中有90例死于脾转移瘤(9%)。
【病因】转移性脾肿瘤的原发灶可以是全身各个器官,来自血行播散的以肺癌、乳腺癌、卵巢癌、前列腺癌、大肠癌、胃癌、肾癌、子宫颈癌、绒毛膜上皮癌及恶性黑色素瘤较为多见,淋巴途径的以腹腔脏器常见,常伴腹主动脉旁或脾周淋巴结肿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一般认为肿瘤发生脾转移时,的病例己有 全身性广泛转移。
脾很少发生转移可能与以下原因有关: ������ 1、解剖学特异性:脾脏输入淋巴管少, 脾 动脉曲折弯曲, 脾动脉从腹主动脉分支呈 锐角, 阻止瘤栓进入。������ 2、脾经常有节律的收缩, 肿瘤细胞被挤压出去。
3、脾具有免疫监视能力。
CT表现
2、增强后病灶轻度强化或几乎不强化。环形强 化较少见, 在见到环形强化的病例中, 不能肯定 是肿瘤的强化, 还可能是由于邻近组织的受压形 成的假包膜
CT诊断
巨块型
1、左上腹巨大占位, 平扫边界不清, 偶 有个别病灶中央可见小片状坏死, 而出血 及钙化罕见, 2增强后肿块呈均匀或 不均匀强化, 正常脾 组织可完全消失 或仅少许残留。
CT 扫描可以显示肿瘤的大小数 目、密度, 通过增强扫描可以发 现平扫呈等密度的病灶, 还可以 显示病灶的血供情况。
脾脏良性肿瘤的CT诊断
血管瘤
淋巴管瘤
错构瘤
脾血管瘤
• 脾血管瘤是最常见的脾脏良性肿瘤,约占脾脏原 发良性肿瘤的50%。(尸检发现率0.3%-14%) • 临床上一般没有症状,或出现左上腹疼痛、肿 块、DIC等。大的肿块有破裂出血可能,但较 少见。
无特征性。 1.单发或多发。 2、大小不等或不规则形低密度 区。较大时中央 可有坏死。 3. 脾大,但多轻度较轻。
4.腹膜( 腹水或结节块阴影) 、肝及其他脏器转移 灶. 5.增强扫描多为轻- 中度强化,增强扫描病灶可 呈现牛眼征或 靶心征, 少许病灶不增强;
乳 腺 癌 肝 脾 转 移
肾 母 细 胞 瘤 肝 脾 转 移
• 在病理学上主要由纤维母细胞及组织细 胞构成。纤维母细胞排列呈车辐状, 还可 见泡沫细胞和多核巨细胞。细胞异型性 明显, 核分裂像多见。 • 生长方式易向周围器官直接浸润,恶性 程度较高, 切除后易复发和转移。
CT表现
1、脾增大,较大囊实性肿块,多单发,边界 多不清。
2、平扫软组织密度肿块, 内部多有低密度区。
●病理上脾血管瘤常分为海绵状血管瘤、 毛细血管瘤和混合性血管瘤。 ●海绵状血管瘤表现为扩张的血管腔隙内 充满红细胞;毛细血管瘤由薄壁小血管腔 隙组成。 脾血管瘤可以多发,也可单发。瘤内可有 栓塞、出血、纤维化、钙化成分,生长速 度一般较慢。
CT表现
平扫:
1、均匀的团块,常较小, 呈低密度或等密 度, 有清晰的边缘 2、多囊性团块, 多较大, 一个与残余正常脾 密度相等的肿块内多个水样密度区。 3、部分有斑点或环状钙化
淋巴管瘤分为三类:
单纯性淋巴管瘤: 由密集细小淋巴管构成 海绵状淋巴管瘤: 由扩张呈窦状的 较大淋巴管构成 囊状淋巴管瘤: 由大的淋巴管腔隙构成
CT表现:
1、脾脏增大;
2、多发大小不等的低密度结节病灶,可为水 样密度;如病变内蛋白含量偏高或继发感染、 出血则为高密度或混合密度; 3、有时可见钙化 ;
合并脾外病变对诊断有较大的帮助
如腹腔及腹膜后淋巴结均质性肿大, 伴有其他腹腔脏器如肝、胰腺等累及 也可伴胸腔积液、腹水等。
脾脏血管内皮肉瘤
1、原发性脾血管内皮肉瘤是起源于脾窦内皮细胞的 恶性肿瘤,发病率为0.14~0.25/100万,在脾脏原发性 恶性肿瘤中占第2位。 2、发病年龄在19~86岁,平均年龄52岁, 男性略多 于女性,女之比为4:3。 3、临床表现为脾脏迅速增大伴左上腹痛,贫血、肝 肿大及体重减轻;短期内即发生转移,70%的病人发 生肝脏转移;1/3的病人发生并发脾破裂。 4、本病恶性程度高,病程进展迅速,预后差,其半 年生存率仅为20%。
• 国内学者提出以下分类������ • • • • • 血管来源;������ ������ ������ 淋巴组织来源;������ ������ ������ 胚胎组织来源; 神经组织来源;������ ������ ������ 其他间叶组织来源,如纤维组织、脂肪 组织及平滑肌组织等; • 类肿瘤病变������ 如创伤性囊肿性假瘤, 炎 性假瘤等
脾脏占位病变的鉴别诊断(表1)
形态、大小 密度 边界 增强方式 脾外情况
血管瘤
(多囊)团块
等、低、水样 钙化
较清
渐进式、延迟期等 密度强化
肝内偶见同 性质病变
淋巴管瘤 团块、较大结 节
错构瘤 实性结节、肿 块
低、水样 钙化
等或稍低密度 脂肪、钙化
较清
瘤区无强化、壁及分 隔强化
动脉期:弥漫不均匀 强化、周边斑片状强 化。 延迟期:渐进强化, 等于或稍高于脾实质。 不强化 脾门、脾周 肿大淋巴结
• 脾错构瘤是由异常数量和杂乱排列的正常脾组 织构成,即为脾固有结构的异常组合病灶内成 分多样化,如扩大的血管腔、淋巴组织、纤维 组织和脂肪组织等,偶尔有含铁血黄素沉着和 钙化。 • 大体表现:单发或多发的实性结节, 边界清楚 但无包膜 • 病理上分四种类型: 纤维型 血管型 淋巴型 混合型(多见)
• 肉眼观肿瘤
• 多为单发,少数周围可有卫星结节,多为出 血性、境界不清的肿瘤,常浸润周围脂肪组织、 筋膜等,切面呈海绵状、蜂窝状或微囊形成。
• 镜下
• 肿瘤有多数不规则的肿瘤性血管组成,管 腔大小不一,相互连接吻合构成分支成网的血 管脉络。肿瘤细胞衬附于血管壁,有不同程度 的异型性。
CT表现
1.脾脏明显肿大,密度不均,可见单发或多发低 密度灶,边界不清,圆形或椭圆形,可见坏死和 出血,散在的针尖样钙化,也可为大片钙化呈放 射状。 • 2.增强扫描肿瘤呈边缘强化,实性部分强化或 不均匀强化,可有囊变坏死,也可有自病灶边缘向
增强扫描:
意义重要
既往多认为,脾血管瘤的增强表现与肝血管瘤类似, 早期表现 为肿块边缘的结节状强化, 继之向中心蔓延, 最后呈等密度改变。
但不少病例报道:脾血管瘤早期不强化, 由于脾 实质强化, 边界更加清楚, 而延迟期才渐表现为 等密度强化。 (背景不同)
特征性征象延迟期等密度强化。
平扫
脾淋巴管瘤
平扫多 不显示
增强可显示低密度病灶
纤维组织肉 瘤
不清
实性部分轻-中度强化
极易向临近组 织器官浸润 淋巴结大、腹
脾 脏 肿瘤 CT 诊 断
06影像 梁羡和 指导老师 刘源老师
• 脾脏是免疫器官, 血运丰富, 肿瘤的发生 率低。(良性肿瘤发病率约为0.14%, 恶 性肿瘤不超过全部恶性肿瘤的0.64%) • 脾脏良性肿瘤较多见:以血管瘤最常见, 其次是淋巴管瘤、错构瘤、脂肪瘤、血 管内皮细胞瘤等。 • 脾脏恶性肿瘤:以恶性淋巴瘤多见,其 次是血管内皮细胞肉瘤、纤维组织肉瘤、 转移瘤等。
中心扩展式强化。
3.肝、肺、骨、脑等转移的相关CT表现。
脾恶性纤维组织细胞瘤
●或称,脾纤维肉瘤(fibrohistiosarcoma,FHS),又 称恶性黄色纤维瘤或纤维黄色肉瘤 。
●通常发生在中老年人。
●临床上除常引起巨脾症和较易发生破裂外常无 特征性表现可见
• 脾MFH 起源于脾脏的包膜或小梁组织,由 原始间叶组织发生的向纤维组织细胞分 化的恶性肿。
4、增强扫描:脾脏正常强化,淋巴管瘤区不 强化,两者对比清楚。 囊壁和分隔可强化。
海绵状淋巴管瘤
女,23岁,发现脾脏肿 物5天。体查无特殊。
脾脏错构瘤
又称脾瘤、脾内副脾、脾结节增生、脾腺瘤、脾纤 维瘤等 为孤立性肿物,少数可多发
发病年龄以中年多见,无性别差异。患者多无症状, 偶然发现可与其他器官错构瘤伴发也见于结节性硬 化患者 。
鉴别诊断
1、脾脏肿瘤不但需要相互间鉴别,同事需 要与肿瘤样病变、脾脓肿、脾结核等鉴 别。 2、良恶性的鉴别重要。
脾脏肿瘤良恶性鉴别
1、良性肿瘤一般形态较规则、边界清楚, 病灶外的脾脏轮廓完整。
2、恶性脾肿瘤内出血、坏死更常见。 3、周围脏器受侵或伴脾门、主动脉周围、 腹膜后有淋巴结肿大提示恶性肿瘤。
根据病理类型,分为4 类
(1)类肿瘤性病变:非寄生虫性囊肿和错构瘤; (2)脉管源性肿瘤:良性包括血管瘤、淋巴管瘤、 血管内皮细胞瘤和血管外皮细胞瘤,恶性包括淋巴管 肉瘤和血管内皮肉瘤; (3)淋巴源性肿瘤:包括霍奇金病、非霍奇金淋巴 瘤、浆细胞瘤、滤泡假性淋巴瘤、局部反应性淋巴组 织增生和炎性假瘤; (4)非淋巴肿瘤:包括脂肪瘤、血管脂肪瘤、恶性 纤维组织细胞瘤、纤维肉瘤、平滑肌肉瘤、恶性畸胎 瘤和卡波西肉瘤
欠清
转移瘤
低密度 坏死
欠清
肝内多同时发 生转移灶;淋 巴结肿大;腹 水 极易发生肝转 移,临近淋巴 结肿大 脾周淋巴结可 肿大
血管内皮肉 瘤
类圆形巨大肿 块
不均、 坏死
不清
边缘强化,实性部分强化 或不均匀强化,可有囊变 坏死
白血病脾浸 润
平扫常不见病 灶 较大囊实性肿 块
等、偶有 低密度 软组织密 度内可有 坏死
CT表现: 平扫 1、单发、偶可多发肿块,位于脾内或包膜 下。等或稍低密度, 部分病灶密度混杂。 2、较少发生囊变坏死, 仅极少数以囊性变为 主。 3、脂肪和/或钙化密度 特征性表现。
易漏诊,注 意轮廓
增强:
多期增强扫描动脉期病灶呈弥漫性不均 匀轻度强化或周围斑片状强化并随时间 延迟呈渐进性强化, 延迟期密度接近或稍 高于脾实质。
●淋巴管瘤是一种起源于淋巴管系统的良性 病变,是由增生的淋巴管所构成。 ●先天性或继发性 ●婴幼儿多见,好发于颈部、腋窝,腹部少 见,发生在腹部多位于肠系膜、胃肠道、后 腹膜、脾、肝、胰等处。 ●脾淋巴管瘤中青年多见,症状不典型。
淋巴管瘤囊腔的壁衬以 一层细薄的内皮细胞,可 伴有增生的平滑肌。囊腔 内纤维性间隔厚薄不一。 腔内主要是淡黄色澄清的 淋巴液,囊液中可含有蛋 白性成份,偶有出血 。
3、起源于脾被膜及小梁支架的纤维组织的恶性肿瘤, 如恶 性纤维组织细胞瘤等, 此类最为罕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