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素材:常见成语故事及其出处

合集下载

成语出处及典故200个

成语出处及典故200个

成语出处及典故200个成语是汉语中的一种特殊表达方式,它们凝练、生动地表达了人们对生活、社会和人性的理解。

每个成语都有其独特的出处和典故,这些故事背后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智慧。

在这篇文章中,我将为大家介绍200个常见成语的出处和典故,希望能够增加大家对汉语文化的了解。

1. 一马当先:出自《史记·项羽本纪》。

项羽在攻打垓下时,他的战马被敌人射中,但他仍然骑着受伤的战马冲锋陷阵,表现出了英勇无畏的精神。

2. 画蛇添足:出自《战国策·齐策四》。

齐国有个画家画了一幅栩栩如生的蛇,但他觉得还不够完美,于是在蛇的身上画了几条腿,结果反而破坏了原本的美感。

3. 杯弓蛇影:出自《史记·淮阴侯列传》。

淮阴侯刘邦曾经被人告发有人要刺杀他,他在喝酒时看到杯子和弓的倒影,以为是刺客,因此一直提心吊胆。

4. 画龙点睛:出自《庄子·外物》。

画家在画龙时,只画了龙的身体,没有画眼睛。

后来,他请人点上了龙的眼睛,使得整幅画作更加生动有趣。

5. 亡羊补牢:出自《战国策·齐策一》。

齐国有个人的羊逃了出去,他没有及时追回,而是修补了羊圈。

后来,他的羊再次逃出去,但因为修补了羊圈,羊没有再次逃走。

6. 守株待兔:出自《列子·汤问》。

有个农夫发现一只兔子撞死在他的株上,他觉得很幸运,于是每天都守在株旁边等待兔子撞死。

7. 三顾茅庐:出自《三国演义》。

刘备三次去拜访诸葛亮,但诸葛亮都不见他。

最后,刘备亲自去茅庐找到了诸葛亮,邀请他出山辅佐自己。

8. 闭门造车:出自《战国策·齐策一》。

齐国有个人闭门造车,没有向外界学习和借鉴,结果造出来的车子无法行驶。

9. 杞人忧天:出自《列子·天瑞》。

杞国有个人一直担心天会塌下来,他忧心忡忡,但实际上天并没有塌下来。

10. 画饼充饥:出自《庄子·外物》。

有个人饿得不行,他画了一块饼,想通过想象来充饥,但实际上并没有解决他的饥饿问题。

古代成语故事精选10篇

古代成语故事精选10篇

古代成语故事精选10篇成语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大特色,有固定的结构形式和固定的说法,表示一定的意义。

接下来由小编给大家带来关于古代成语故事,方便大家学习古代成语故事1、班门弄斧鲁班是战国时代的鲁国人。

他是一个善于制作精巧器具的能手,人们叫他“巧人”,民间历来把他奉为木匠的始祖。

班门弄斧即在鲁班门前卖弄使用斧子的技术。

也就是说,想在大行家面前显示自己的本领,这种太不谦虚的可笑行为,就叫做“鲁班门前弄大斧”,简称“班门弄斧”。

这和俗语所说的“关公面前耍大刀”的意思差不多。

其实,“班门弄斧”这句成语早在唐朝就有它的雏形了。

文学家柳宗元在一篇序文中就有这样一句:“操斧于班郢之门,斯颜耳!”意思是说,在鲁班和郢人(也是一个操斧能手)的门前表现用斧子的本事,脸皮也太厚了。

这句成语有时也用作自谦之词,表示自己不敢在行家面前卖弄自己的小本领。

2、一鸣惊人战国时代的齐威王在很年轻的时候,就当上了皇帝。

年轻的他因此骄傲自满,每一天饮酒作乐,不但不处理国家大事。

不准大臣劝阻,如果有人不听他的话、或是违反他的规定,就会受到死刑的处罚。

就这样过了三年,国家政治混乱,邻近的魏国也常派兵攻打。

大臣们对国家的安危很担心,却又不敢提出劝告。

大夫淳于髡故意对他说:“宫中有一只大鸟,三年来都不飞不叫,大王明白这是甚么鸟吗”聪明的齐王一听就明白淳于髡的用意。

他说:“这只鸟不是普通的鸟,平时不飞不叫,但只要一飞直往上冲,一鸣叫声惊人。

”齐王还出兵反击魏国的侵略,使魏国割地求和。

之后其它国家都很害怕,不敢再来侵犯,从此齐国持续了二十多年的和平生活。

3、邯郸学步相传在两千年前,燕国某地有一位少年,不愁吃不愁穿,论长相也算得上中等人材,可他就是缺乏自信心,经常无缘无故地感到事事不如人,低人一等——衣服是人家的好,饭菜是人家的香,站相坐相也是人家高雅。

他见什么学什么,学一样丢一样,虽然花样翻新,却始终不能做好一件事,不明白自己该是什么模样。

家里的人劝他改一改这个毛病,他认为是家里人管得太多。

成语的由来与故事

成语的由来与故事

成语的由来与故事成语作为汉语中的特殊词组,具有固定的词序和特定的词义,在日常生活和文学创作中被广泛使用。

然而,对于很多成语来说,我们往往只知道它们的表面含义,却对其背后的由来和故事一无所知。

本文将深入挖掘一些成语的由来与故事,带您一起探索汉语丰富的文化内涵。

1. 掩耳盗铃成语“掩耳盗铃”源于《庄子·外物》篇。

故事讲述一个盗贼想要偷取一口钟,他在打开钟之前先将自己的耳朵堵住,然后掩上两只眼睛。

盗贼最终偷走了钟,但他却没有听到偷钟的声音。

因此,这个成语就用来形容明知道真相却故意躲避,不愿面对现实的人。

2. 如鱼得水成语“如鱼得水”描述了一个人在适应了新环境后感到身心舒适,就像鱼儿回到水中一样。

成语的故事来自《列子·汤问》。

故事中,列子劝告汤问要“如鱼得水”,意即要融入新通知,找到适应自己的环境。

3. 杞人忧天成语“杞人忧天”出自《史记·李陵传》。

原故事中,李陵被秦始皇囚禁,他的邻居杞人看见了这一幕,却担心天空会塌下来压死李陵。

成语中“杞人忧天”形容了一个人无端自扰,过于焦虑和担心。

这个成语常被用来戏谑那些“杞人忧天”的人。

4. 见仁见智成语“见仁见智”原本用来形容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见解。

故事出自《列子·尽心》。

故事中,墨子问四个人是否认为楚国王的盐比自己做的盐好。

各个人的观点各不相同,墨子因此得出结论“见仁见智”。

5. 画龙点睛成语“画龙点睛”出自明代文学家冯梦龙的小说《喻世明言》。

故事中,有一个画家画了一幅逼真的画,唯独没有勾画龙的眼睛。

当有人提出批评时,画家恍然大悟,立刻点上龙的眼睛,使整幅画更加生动。

从此以后,“画龙点睛”成为描述在文章或事物中关键之处的修辞手法。

6. 亡羊补牢成语“亡羊补牢”出自《战国策·楚策一》。

故事中,楚国有一个牧羊人失去了一只羊,他意识到羊出走是自己的疏忽造成的,于是立即补上了羊圈的漏洞。

这个成语用来形容事情发生之后才想起补救,表示及时行动的重要性。

五十个成语典故的出处

五十个成语典故的出处

五十个成语典故的出处1. 井底之蛙,出自《庄子·外物》。

比喻见识狭窄,不知道外面的世界。

2. 杯弓蛇影,出自《庄子·外物》。

比喻因多疑而产生的错觉。

3. 守株待兔,出自《列子·汤问》。

比喻坐等机会而不自己努力。

4. 画蛇添足,出自《战国策·齐策二》。

比喻做了多余的事情,反而起到了相反的效果。

5. 杞人忧天,出自《列子·汤问》。

比喻无事自扰,过度担忧。

6. 望洋兴叹,出自《红楼梦》。

比喻对现实感到无能为力、无法改变。

7. 纸上谈兵,出自《战国策·齐策四》。

比喻只在纸上空谈,没有实际行动。

8. 守口如瓶,出自《史记·淮阴侯列传》。

形容保守秘密,不泄露口风。

9. 指鹿为马,出自《史记·淮阴侯列传》。

比喻故意颠倒黑白,混淆是非。

10. 马首是瞻,出自《史记·项羽本纪》。

比喻追随权势,唯命是从。

11. 画龙点睛,出自《庄子·外物》。

比喻在作品或言论的关键地方做出点睛之笔,使之更加完美。

12. 塞翁失马,出自《淮南子·人间训》。

比喻事情的发展往往难以预料,好事变坏事,坏事变好事。

13. 一箭双雕,出自《史记·韩长孺列传》。

比喻一举两得,一次行动达到两个目的。

14. 虎头蛇尾,出自《庄子·外物》。

比喻开始时势头很大,后来却变得无力或效果不佳。

15. 画蛇添足,出自《战国策·齐策二》。

比喻在已经很完美的事物上再做多余的补充。

16. 拔苗助长,出自《战国策·齐策二》。

比喻急于求成,反而适得其反。

17. 狐假虎威,出自《庄子·外物》。

比喻依仗别人的势力来欺压人。

18. 虎落平阳被犬欺,出自《红楼梦》。

比喻势单力薄的人遭到欺负。

19. 画蛇添足,出自《战国策·齐策二》。

比喻做了多余的事情,反而起到了相反的效果。

20. 蜀犬吠日,出自《庄子·外物》。

高考写作素材成语故事【五篇】

高考写作素材成语故事【五篇】

【导语】作⽂是语⽂考试的重中之重,想要写出好的作⽂,可以多背多记⼀些写作素材,灵活运⽤。

以下是为⼤家整理的《⾼考写作素材成语故事【五篇】》希望对⼤家写作有所帮助。

篇⼀:饱⾷终⽇,⽆所⽤⼼ 【成语故事】春秋时期,孔⼦经常教育他的学⽣向颜回学习,不要追慕富贵与享受,⽤⼼读书。

孔⼦说如果⼀个⼈⼀天到晚吃得饱饱的没有事可⼲,不去⽤⼼思考问题,那就没有造就了。

下棋的⼈虽然悠闲但也要⽤⼼,⽐起饱⾷终⽇,⽆所⽤⼼的⼈来强多了。

【典故】⼦⽈:‘饱⾷终⽇,⽆所⽤⼼,难矣哉!’春秋·鲁·孔丘《论语·阳货》 【释义】终⽇:整天。

整天吃饱饭,什么事也不关⼼。

【⽤法】作谓语、定语;指闲⼈ 【相近词】饱⾷终⽇,⽆所事事 【成语举例】饱⾷终⽇,⽆所⽤⼼,以与朋辈优游谑浪,炳麟亦不为也。

章炳麟《与袁世凯书》篇⼆:冒天下之⼤不韪 【成语故事】公元前712年,同为周宗室姬姓的郑国与息国因为⼀些⼩事发⽣了⽭盾,势⼒弱⼩的息国很不冷静,竟派兵攻打强⼤的郑国,结果⼤败被实⼒强⼤的楚国渔翁得利给灭掉。

⼈们分析息国是冒天下之⼤不韪,贸然出兵⽽导致灭亡。

【典故】犯五不韪⽽以伐⼈,其丧师也,不亦宜乎?《左传·隐公⼗⼀年》 【释义】冒:冒犯;不韪:不是,错误。

去⼲普天下的⼈都认为不对的事情。

指不顾舆论的遣责⽽去⼲坏事。

【⽤法】作谓语、宾语、定语;指做错误的事情 【相近词】冒⼤不韪 【成语⽰列】因为发令者敢于公开发此*命令,冒天下之⼤不韪,必已具有全⾯破裂和彻底投降的决⼼。

⽑泽东《为皖南事变发表的命令和谈话》 【成语例句】 ◎李敖⼏乎是冒天下之⼤不韪。

◎那是在公元1644年3⽉,明朝叛徒吴三桂,丧⼼病狂,敢冒天下之⼤不韪,引来清兵进关,围剿了闯王义军,在北京建⽴了⼤清王朝。

篇三:不见棺材不下泪 【成语故事】古代滑稽清才安鸿渐特别幽默与滑稽,他⼗分害怕⽼婆,他岳⽗病故,两⼈前去吊唁,在路上他们就开始⼤哭。

作文素材:常见成语故事及其出处

作文素材:常见成语故事及其出处

作文素材:常见成语故事及其出处作文素材:常见成语故事及其出处在平时的学习、工作或生活中,大家对作文都不陌生吧,作文根据写作时限的不同可以分为限时作文和非限时作文。

为了让您在写作文时更加简单方便,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作文素材:常见成语故事及其出处,欢迎阅读与收藏。

(一)不耻下问【出处】先秦孔子《论语公冶长》: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

何晏集解:下问,谓凡在己下者。

【释义】不耻:不以为耻辱;下问:降低身份请教别人。

不以向比自己学识差或地位低的人去请教为可耻。

形容虚心求教。

【成语故事】春秋时代的孔子是我国伟大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人们都尊奉他为圣人。

然而孔子认为,无论什么人,包括他自己,都不是生下来就有学问的。

一次,孔子去鲁国国君的祖庙参加祭祖典礼,他不时向人询问,差不多每件事都问到了。

有人在背后嘲笑他,说他不懂礼仪,什么都要问。

孔子听到这些议论后说:对于不懂的事,问个明白,这正是我要求知礼的表现啊。

那时,卫国有个大夫叫孔圉,虚心好学,为人正直。

当时社会有个习惯,在最高统治者或其他有地位的人死后,给他另起一个称号,叫谥(音shi)号。

按照这个习俗,孔圉死后,授于他的谥号为文,所以后来人们又称他为孔文子。

孔子的学生子贡有些不服气,他认为孔圉也有不足的`地方,于是就去问孔子:老师,孔文子凭什么可以被称为文呢?孔子回答: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

意思是说孔圉聪敏又勤学,不以向职位比自己低、学问比自己差的人求学为耻辱,所以可以用文字作为他的谥号。

(二)不求甚解【出处】晋陶潜《五柳先生传》: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

【释义】甚:很;解:了解;理解。

原指读书时不求深入;只求了解一个大概。

现多指学习、办事等不认真;不求深入了解。

【成语故事】陶渊明十八岁那年为自己写了一篇文章,取名《五柳先生传》。

陶渊明文章的开头是这样的:先生不知道是哪里人,也不清楚他的姓名。

他的住宅旁边有五棵柳树,因而就以五柳作为自己的号了。

成语故事精选11则

成语故事精选11则

成语故事成语故事精选11则经过时间的打磨,千万人的口口叮传,每一句成语又是那么深刻隽永、言简意赅。

阅读成语故事,可以了解历史、通达事理、学习知识、积累优美的语言素材。

下面是小编整理的成语故事精选11则,欢迎大家阅读!1.疑邻盗斧从前有个乡下人,丢了一把斧子。

他以为是邻居家的儿子偷去了,于是处处注意那人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越看越觉得那人像是盗斧的贼。

后来,丢斧子的人找到了斧子,原来是前几天他上山砍柴时,一时疏忽失落在山谷里。

找到斧子后,他又碰见了邻居的儿子,再留心看看他,怎么也不像贼了。

疑邻盗斧:不注重事实根据,对人、对事胡乱猜疑。

2.揠苗助长春秋时期,宋国有一个农夫,他总是嫌田里的庄稼长得太慢,今天去瞧瞧,明天去看看,觉得禾苗好像总没有长高。

他心想:有什么办法能使它们长得高些快些呢?有一天,他来到田里,把禾苗一棵一棵地往上拔。

一大片禾苗,一棵一棵地拔真费了不少的力气,等他拔完了禾苗,已经累得筋疲力尽了,可是他心里却很高兴。

回到家里还夸口说:“今天可把我累坏了,我帮助禾苗长高了好几寸!”他儿子听了,赶忙跑到田里去看,发现田里的禾苗全都已经枯死了3.不可救药周朝有位卿士叫凡伯。

凡伯不但有诗才,而且善于治理国事。

后来,他在周厉王身边辅佐朝政。

可是,周厉王飞横跋扈,枉法断事。

奸臣则百般诌媚讨好。

凡伯直言相劝,列数朝政弊端,奸臣却在周厉王耳边说他的坏话。

周厉王对凡伯十分厌烦,从此,奸臣出入宫廷,不把凡伯放在眼里。

凡伯十分愤慨,写了一首诗,后来收入《诗经》。

诗中抨击奸臣说:“作恶多端,不可救药!”“不可救药”:病重到不能用药救活。

后比喻事物坏到无法挽救的地步。

4.乘风破浪古代南北朝的时候,宋国有位将军姓宗名悫,他从小就很勇敢,也很有抱负。

有一天,宗悫的叔父问他有什么志向,宗悫回答道:“愿乘长风,破万里浪。

”意思是:我一定要突破一切障碍,勇往直前,干一番事业。

宗悫经过勤学苦练,努力奋斗,终于成为一位能征善战的将军。

高考语文万能作文素材成语故事大全五篇

高考语文万能作文素材成语故事大全五篇

高考语文万能作文素材成语故事大全五篇高考语文万能作文素材成语故事篇1 夏雨雨人孟简子相梁、魏,有罪而走齐。

齐相管仲迎而问之曰:“吾子相梁、魏时,门下使者如何”孟简子曰:“门下使者约三千余人。

”管仲曰:“今与几何人来”对曰:“臣与三人俱。

”管仲曰:“是何也”对曰:“其一人父死无以葬,我为葬之;一人母死无以葬,亦为葬之;一人兄有狱,我为出之。

是以得三人来。

”管仲曰:“嗟乎!我穷必矣!吾不能以春风风人,吾不能以夏雨雨人,吾穷必矣!”[译文]孟简子担任梁国和卫国的丞相,后来犯了事出走齐国。

管仲来迎接他,问他:“你当丞相时,你家里有多少门客”孟简子说:“有三千多人。

”管仲说:“现在有几个人跟来了”回答说:“只有三个人。

”管仲问:“为什么这样呢”回答说:“其中一个人的父亲死了没钱葬,我给他葬了;一个人的母亲死了没钱葬,我也给葬了;一个人的哥哥吃了官司,我帮了他,後来人被放出来了。

所以这三个人跟来了。

”管仲上了车说:“唉!我一定会衰败的,我不能像春天的风一样吹在人身上,我不能像夏天的雨一样落在人身上(夏雨雨人),我一定会衰败的。

”【释读】雨:前一个“雨”,名词,雨水;后一个“雨”,动词,下雨。

有如夏天的雨落在人身上。

比喻及时给人帮助和教育。

【出处】汉·刘向《说苑·贵德》:“吾不能春风风人,吾不能以夏雨雨人,吾穷必矣。

”高考语文万能作文素材成语故事篇2 余音绕梁我国古时有一位善歌者韩娥,韩国人。

一次她经过齐国,因路费用尽,便在齐国都城(临淄,今属山东)的.雍门卖唱筹资。

韩娥声音清脆嘹亮,婉转悠扬,十分动人。

这次演唱,轰动全城。

唱完以后,听众还聚在雍门,徘徊留恋,不肯散去。

有人便到旅店去找韩娥,请她再来演唱。

可是旅店老板却对韩娥很不礼貌,韩娥忍不住放声大哭。

哭声悲伤凄楚,附近居民,都被感动得流下泪来。

由于韩娥的歌声,婉转动听,唱完以后两三天,似乎还有遗留的歌声,在屋梁间缭绕飘荡,一连三天,大家都难过得吃不下饭。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作文素材:常见成语故事及其出处
(一)不耻下问
先秦孔子《论语公冶长》: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

何晏集解:下问,谓凡在己下者。

不耻:不以为耻辱;下问:降低身份请教别人。

不以向比自己学识差或地位低的人去请教为可耻。

形容虚心求教。

春秋时代的孔子是我国伟大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人们都尊奉他为圣人。

然而孔子认为,无论什么人,包括他自己,都不是生下来就有学问的。

一次,孔子去鲁国国君的祖庙参加祭祖典礼,他不时向人询问,差不多每件事都问到了。

有人在背后嘲笑他,说他不懂礼仪,什么都要问。

孔子听到这些议论后说:对于不懂的事,问个明白,这正是我要求知礼的表现啊。

那时,卫国有个大夫叫孔圉,虚心好学,为人正直。

当时社会有个习惯,在最高统治者或其他有地位的人死后,给他另起一个称号,叫谥(音shi)号。

按照这个习俗,孔圉死后,授于他的谥号为文,所以后来人们又称他为孔文子。

孔子的学生子贡有些不服气,他认为孔圉也有不足的地
方,于是就去问孔子:老师,孔文子凭什么可以被称为文呢?
孔子回答: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

意思是说孔圉聪敏又勤学,不以向职位比自己低、学问比自己差的人求学为耻辱,所以可以用文字作为他的谥号。

(二)不求甚解
晋陶潜《五柳先生传》: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

甚:很;解:了解;理解。

原指读书时不求深入;只求了解一个大概。

现多指学习、办事等不认真;不求深入了解。

陶渊明十八岁那年为自己写了一篇文章,取名《五柳先生传》。

陶渊明文章的开头是这样的:先生不知道是哪里人,也不清楚他的姓名。

他的住宅旁边有五棵柳树,因而就以五柳作为自己的号了。

先生喜爱闲静,不多说话,也不羡慕荣华利禄。

很喜欢读书,似对所读的`书不执着于字句的解释;每当对书中的意义有一些体会的时候,便高兴得忘了吃饭。

生性爱喝酒,可是因为家里贫穷,不能常得到酒喝。

亲戚朋友知道我这个情况,所以时常备了酒邀我去喝。

而我呢,到那里去总是把他们备的酒喝光。

(三)开卷有益
宋王辟之《渑水燕谈录》:太宗日阅《(太平)御览》第三卷;因事有阙(缺);暇日追补之;尝曰:开卷有益;朕不以为劳也。

开卷:打开书本;益:益处;收获。

打开书来看;就会有收获。

宋朝初年,宋太宗赵光义命文臣李防等人编写一部规模宏大的分类百科全书《太平总类》。

这部书收集摘录了一千六百多种古籍的重要内容,分类归成五十五门,全书共一千卷,是一部很有价值的参考书。

这部书是宋太平兴国年间编成的,故定名为《太平总类》。

对于这么一部巨著,宋太宗规定自己每天至少要看两、三卷,一年内全部看完,遂更名为《太平御览》。

当宋太宗下定决心花精力翻阅这部巨著时,曾有人觉得皇帝每天要处理那么多国家大事,还要去读这么部大书,太辛苦了,就去劝告他少看些,也不一定每天都得看,以免过度劳神。

可是,宋太宗却回答说:我很喜欢读书,从书中常常能得到乐趣,多看些书,总会有益处,况且我并不觉得劳神。

于是,他仍然坚持每天阅读三卷,有时因国事忙耽搁了,他也要抽空补上,并常对左右的人说:只要打开书本,总会
有好处的。

宋太宗由于每天阅读三卷《太平御览》,学问十分渊博,处理国家大事也十分得心应手。

当时的大臣们见皇帝如此勤奋读书,也纷纷努力读书,所以当时读书的风气很盛,连平常不读书的宰相赵普,也孜孜不倦的阅读《论语》,有半部论语治天下之谓。

后来,开卷有益便成了成语,形容只要打开书本读书,总有益处。

语文是一门博大精深的学科,要想学好语文,学习兴趣、良好的学习习惯等都是很重要的。

有人感到学习语文很吃力,主要是由于没有掌握正确的方法,其次我们需要学会分析各种类型题目的做题技巧,当然这些都是建立在一定知识的积累之上。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