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美援朝战争停战谈判中的战俘问题

合集下载

一个志愿军战俘的60年荣辱追问

一个志愿军战俘的60年荣辱追问

一个志愿军战俘的60年荣辱追问作者:孙磊来源:《人民文摘》2011年第11期60年前,年轻的张泽石作为志愿军入朝鲜作战,却不幸被俘,历经艰辛,终于回归祖国。

回国后,张泽石接受了长达近一年的审查,竟被视为变节者,被开除党籍,在随后的“反右”和“文革”中,更是屡遭迫害。

平反后,张泽石选择了用文字来追问自己一生的荣辱。

没有引爆的手榴弹1951年3月,年仅22岁的张泽石作为中国人民志愿军60军180师的一员,跨过了鸭绿江。

这个清华大学的高材生1947年加入了共产党,次年便向学校党组织提出了回四川老家开展敌后武装斗争,迎接家乡解放的要求。

张泽石的请求获得同意,他从此投笔从戎,开始了自己的军旅生涯。

在一场战役后,战士们伤亡很重,弹药所剩无几,粮食早吃光了。

一位腿上缠满绷带的伤员把仅剩的一个手榴弹交给了张泽石,说:“拿去吧!我反正不行了,你们快些往外冲!”“我接过这颗宝贵的手榴弹,紧紧地握着他的手,只感到喉头发紧,什么话也说不出来。

”正是这颗手榴弹,几乎改变了他一生的命运。

乘着夜色,张泽石和一群战友沿着一条小水沟试图向外突围,但被敌人发现,强大的火力将他们压制在水沟里动弹不得。

天亮了,沟外公路上响起了坦克的轰鸣声。

“最后的时刻到了!”张泽石抑制住心脏的狂跳,弯下腰揭开了手榴弹盖,把手指穿进引爆线环,准备和敌人同归于尽。

就在此时,张泽石的手臂被身边一名战友死死抱住了。

他哭喊着:“张干事,手榴弹可不能扔呀!扔了我们都得死呀!”张泽石环顾围在他身边的战友,他们的年纪比自己还小,满脸泥污,既无辜又无助,他心软了。

于是,他建议大家往后山跑,先躲起来再说。

张泽石带头跳出水沟往山上猛爬,山势很陡,爬了约两丈高就被一块巨石挡住了,张泽石就用双手抓住石缝中一棵小树用力往上爬。

“当时猛一使劲,小树被我连根拔起,就头朝下摔了下去,以后就什么也不知道了。

”张泽石在浑身疼痛中醒过来时,几个敌军持枪围住了他,自己身上已没任何武器。

这一天是1951年5月27日,张泽石入朝仅仅两个月,从此,他开始了漫长的战俘生活。

朝鲜战争的停战协议内容

朝鲜战争的停战协议内容

朝鲜战争的停战协议内容
1. 停战协议规定双方停止一切敌对行动,哎呀,这就好比两个人吵架吵累了,终于决定先不吵了,坐下来冷静冷静。

比如说,当时战场上枪炮声是不是立刻就停下来了啊。

2. 协议确定了军事分界线,两边军队各守一边,这不就像棋盘上划线,黑白子各占一边嘛,那时候双方可都得遵守这条线啊,不然不又得打起来嘛?
3. 战俘要进行遣返,这可重要了呢,这就像把走丢的孩子送回到他们家人身边一样,那些战俘们肯定很想回家啊,难道不是吗?朝鲜战争时不也是这样努力执行的嘛。

4. 双方不得增加军事力量,这就跟比赛时约定好不能偷偷喊来帮手一样,都得遵守约定呀,这样才能保证相对的公平呢,当时不就是想保持一种相对稳定的状态嘛。

5. 设立中立国监察委员会来监督协议执行,这就好比找个公正的裁判看着,看谁违反规则,就像在赛场上有裁判监督比赛一样的道理嘛,朝鲜战争也是这么做了呀。

6. 协议保证了一定的和平时期,让大家能喘口气,哎呀,就像跑累了能停下来歇会儿,那时候人们不就有时间来恢复和建设了嘛。

7. 双方承诺通过和平谈判解决未决问题,这就像两个有矛盾的人说好了以后慢慢谈,不要动不动就动手呀,朝鲜战争后也是想着通过对话来解决问题呢,对不对?
8. 停战协议是和平的开始呀,就像黑暗中的一束光,给大家带来希望,让人们看到和平的可能啊。

我的观点结论:朝鲜战争停战协议意义重大,为地区和平稳定做出了关键贡献。

七千志愿军战俘归国内幕

七千志愿军战俘归国内幕

要求 :让我们愿意回祖 国的集 中到 7 集 中营去,如果不同 “ 1 意,所产生的一切后果,由你格斯上尉负责!”
格斯上尉听毕,目瞪 口呆。沉思半晌,最后他给上司通 了电话, 然后对谈判代表说 “ 我们尊重你们的选择。 你们可
≯ 0 ll l l 0 0 0 0 | | 00 00 l 0l 0 _ 0 ≯ 0≮0 0 黪 l I l | | ≯≯ 参譬 誉
巨济岛、 济州岛、蜂岩岛都是朝鲜的几个小 岛,美军设 立的战俘营就在这里,志愿军的2 万战俘先后被 关进美军战
俘营。
被羁押的志愿 军战俘中,有师职干部 1 、团职干部 4 人 人 、营职干部 5 人,另外还有很 多连 、排干部。这些干部, 7
15 年 2 2 93 月 2日,联合国军总司令克拉克致函中朝方 然违背 日内瓦战俘公约 的基本原则,提出 “ 一 建议先交换伤病员战俘, 他们 的本意是甩掉伤病员战俘 “ 愿遣返”等方案。( 自 中朝军队俘虏联合国军 1 1 面, .5
鼬 一 艏
维普资讯


竟然拿不下来。 至今上甘岭战役 的 美方故意设置障碍,战争双方战俘遣返的谈判漫长 火将山头削低 了三 四米, 沙盘, 依然摆在美国西点军校的教室内, 供各级指挥官、 学 他们先是从技术层面进行破坏, 经常擅 自宣布休会, 法进行。在双方提供战俘资料时,战俘数字 4 次无 员及专家研究,力图诠释这个难解的谜 。 15 年1 月1 日,印度向联大提 出解决朝鲜战俘问题 92 1 7 最多时 1 .万人, 16 最少时7 万人 ( 含朝鲜人民军) 。
美军士兵在一天 内打死 4 名 、打 伤 2 9 志愿军战俘 1 7名
他们的荒唐方案, 遭到了中国政府和朝鲜政府的当然 5 年 1 月, 1 2 朝鲜 战场停战谈判进入第四议程——关 万人 )

朝鲜停战协定内容

朝鲜停战协定内容

朝鲜停战协定内容摘要:一、朝鲜停战协定的背景二、朝鲜停战协定的主要内容1.军事分界线和停战区域2.战俘问题3.撤军和重建4.和平谈判与合作三、朝鲜停战协定的影响四、现状与未来展望正文:朝鲜停战协定是1950年至1953年朝鲜战争期间,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朝鲜)与大韩民国(韩国)及其盟国(主要为美国)签订的一份临时性停战协议。

该协定标志着战争的暂停,但并未达成全面和平。

一、朝鲜停战协定的背景1950年6月25日,朝鲜战争爆发。

在战争初期,朝鲜军队迅速推进,几乎占领了整个韩国。

然而,在联合国军队的支援下,韩国军队成功反击,将战线推回至三八线附近。

双方在战场上陷入僵局,因此开始寻求通过外交途径解决争端。

二、朝鲜停战协定的主要内容1.军事分界线和停战区域:协定规定,双方军队在停战协定签署后立即停止一切敌对行动,并确立军事分界线。

军事分界线基本上沿三八线延伸,将朝鲜半岛一分为二。

停战区域则为军事分界线两侧各2000米的安全区。

2.战俘问题:协定规定,双方战俘应按照战前国籍分配,各自遣返。

然而,在实际执行过程中,战俘遣返问题成为争议焦点,部分战俘选择留在对方国家。

3.撤军和重建:协定规定,双方应在停战协定生效后六个月内撤出其在对方领土上的军队,并恢复战前状态。

同时,双方承诺共同推动朝鲜半岛的和平、繁荣与合作。

4.和平谈判与合作:停战协定为朝鲜半岛的和平谈判与合作奠定了基础。

协定签署后,双方多次举行高级别会谈,探讨实现和平、合作与发展的问题。

然而,在实质性问题上的分歧仍然较大,导致谈判进展缓慢。

三、朝鲜停战协定的影响朝鲜停战协定在一定程度上稳定了朝鲜半岛的局势,为双方恢复和平创造了一定条件。

然而,由于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的原因,协定并未促成全面和平。

朝鲜半岛依然处于战争状态,局势时常紧张。

四、现状与未来展望自停战以来,朝鲜和韩国在多个领域展开了合作,但双方在核心问题上的分歧仍然明显。

朝鲜致力于发展核武器项目,引发国际社会的关切。

重要 朝鲜战争的战俘遣返问题

重要 朝鲜战争的战俘遣返问题

月开始,战争双方(一方为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与中华人民共和国派遣的中国人民志愿军,另一方为美利坚合众国、大韩民国等组成的联合国军)为战俘遣返原则应当是“全部遣返”还是“自愿遣返”进行了长达15个月的较量。

1953年4月,双方都做出让步,在印度的折中方案基础上达成妥协,6月8日签订了关于战俘遣返的协议,朝中方面事实上接受了美国提出的“自愿遣返”(后修改为“不强制遣返”)原则。

至9月19日,朝中方面交还要求直接遣返的联合国军战俘12773人,联合国军交还要求直接遣返的朝中战俘75801人。

不直接遣返的双方战俘经过解释,又有部分被遣返。

由于大批朝中战俘拒绝遣返,美国将此宣传为在道德和意识形态上对共产主义阵营的一次胜利;而中国方面则强烈谴责联合国军以战俘营内的恐怖统治阻挠中朝战俘自由表达遣返的意愿。

遣返原则的分歧1951年7月,朝中军队和联合国军开始朝鲜战争停战谈判,11月双方在军事分界线原则上达成妥协后,在遣返战俘等议程上继续谈判。

毛泽东、周恩来和斯大林当时相信停战很快就能实现,没有料到战俘问题会成为达成停战的最大障碍。

[3][5]。

12月朝中提出按《日内瓦公约》遣返全部战俘,联军则要求交换战俘资料[6]。

通过交换资料,美国确认联军战俘总数远少于中朝战俘。

由于很多中朝战俘以前是国民党军和韩军,美国意识到联军战俘在数量和忠诚上的优势可以为西方谋求一场意识形态宣传战的胜利。

1952年1月,美国提出按照战俘的意愿自愿遣返,立刻遭到朝中方面强烈反对,双方在战俘遣返原则上陷入了长期尖锐的斗争。

中朝苏的最初立场1951年7月,在停战谈判的启动阶段,中朝苏经过协调,由毛泽东指挥谈判。

经斯大林同意,毛泽东拟定了停战谈判方案,中朝在7月5日达成的《关于停止朝鲜军事行动的协议(草案)》中决定,中朝方面关于战俘问题的立场是:在停止军事行动后的3个月内,双方应分批全部交换战俘。

对于战俘问题,最初中苏都很乐观。

毛泽东在11月14日向斯大林发出由周恩来起草的电文通报中方意见:“我们反对一对一的原则而主张有多少遣多少的原则,估计这一问题不难达成协议。

志愿军战俘是怎样争取回国的.pdf

志愿军战俘是怎样争取回国的.pdf

志愿军战俘是怎样争取回国的?在上世纪那场艰苦卓绝的抗美援朝战争中,中国人民志愿军取得辉煌胜利的同时,也付出了巨大代价。

我们不少战友血洒疆场为国献身,还有不少战友由於种种不可抗拒的原因陷於敌后又突围不成,在未被冻死、饿死、病死之前落入敌手!在近三年的抗美援朝战争中,我志愿军指战员共有22000馀人不幸被俘。

其中连排干部600人左右、营级干部30馀人、团级干部5人、师级干部1人。

该6名师团级干部皆来自笔者所在的志愿军第六十军一八○师。

这是因为我们师在1951年5月第五次战役第二阶段结束前,奉命在北汉江南面阻击强敌3天,在陷入重围后,仍在断粮少弹情况下继续顽强战斗,缠住了敌人,延缓了美第八军几个主力师向北追击的速度,胜利完成了志愿军司令部交给我一八○师掩护全线战略大撤退的光荣任务。

但为此,我师最终仅突围出去四千人,而有四千人伤亡和四千馀人被俘。

笔者即是在突围时摔下陡岩昏迷中被俘;我师政治部主任吴成德曾率领数十人在高山莽林中与敌周旋14个月,吃过野菜草根、青蛙虫蛇,结果大都因伤病冻饿而死在荒山野岭,最后剩下极度虚弱的他与两名战士中敌埋伏仍未挣脱被俘的可怕命运。

事实上,由於朝鲜战争空前激烈,所有我参战各部队都有人员被俘,即使打了大胜仗的部队也有被俘者。

二十军教导员孙振冠就是在长期湖围歼美二十四军时误入敌阵地被俘的。

1953年7月27日,朝鲜停战协定签字。

8月5日作战双方开始交换战俘,到9月6日交换结束时,志愿军战俘有5640人归来;加上同年4月提前遣返的1030名伤病战俘和后来从中立国管理的战俘营场、经过解释归来的400多名“间接遣返”战俘,先后共有7110人回归祖国。

其馀14000多人则被美方强行送往台湾!我志愿军被俘指战员是经过了战俘营中坚苦卓绝的斗争才争取回到祖国的,笔者愿以自己的亲身经历将当年的真实情况告诉读者。

我志愿军战俘在被俘初期大都陷入了较严重的痛苦、迷惘、悲观的情绪之中。

我们为没能“杀身成仁”保全名节而痛感羞耻,也为自己打了败仗没有实现“保家卫国”的誓言而深感愧疚,又因突然失去上级组织的领导和战斗集体的关照而手足无措。

朝鲜战争“自愿遣返”原则下志愿军战俘去台问题研究

朝鲜战争“自愿遣返”原则下志愿军战俘去台问题研究

朝鲜战争“自愿遣返”原则下志愿军战俘去台问题研究作者:宋丽丽来源:《卷宗》2016年第02期摘要:1953年7月27日《朝鲜停战协定》签订,规定双方停火并进行战俘遣返。

在停战谈判第四项议程战俘遣返谈判中,美方出于自身利益,坚持“自愿遣返”原则,双方僵持不下后中朝方综合各种因素做出让步,同意“自愿遣返”原则,美方则利用各种手段对中国志愿军战俘进行威胁恐吓,制造出大量中国志愿军战俘去台现象。

关键词:朝鲜战争;自愿遣返;志愿军战俘;问题研究1 朝鲜战争战俘遣返原则背景朝鲜战争从1950年6月25日爆发到结束历经三年多,双方一直处于边打边谈的阶段。

1951年10月25日,停战谈判在板门店进行,重点谈判战俘遣返问题。

根据1949年修订通过的《关于战俘待遇之日内瓦公约》中的第118条规定:“停止敌对行动后应当立即释放和遣返战俘”。

中朝方面的谈判代表南日提出,要求遣返全部战俘。

但是,美方谈判代表却以日内瓦公约的精神是保护战俘的最佳利益和权利为由抛出了“自愿遣返”的原则。

遭到中方拒绝,谈判随之陷入僵局。

美国提出“自愿遣返”原则,最初只是出于制造对抗共产主义的心理战考虑。

1951年7月5日,美国陆军心理战首脑罗伯特·麦克卢尔说,志愿军战俘中有一部分是原国民党官兵,这些中国俘虏,假如被强制遣返回去,恐怕会被问以投降罪而处以重刑,根据不同情况也有可能被处死;如果让这些战俘选择回哪里去,大部分人会选择台湾。

这虽然在法律上有若干疑问,但台湾是中国的一个省,所以回到台湾去也没有什么不合适的。

假如一线的中国官兵即使投降的话,也没有被强制送回大陆的危险,那么将来会出现更多的投降者,这对将来开展心理战极为有利。

[1]这个想法得到了柯林斯和联合国军第2任总司令李奇逊的认同。

8月8日参谋长联席会议提出:对于战俘中是前国民党员或愿意加入国民党的人,如果台湾方面“可以接收”,授权联合国军总司令根据控制在共产党手中的联合国军战俘的安全情况,决定是否将其送往台湾。

中国在战争中的战俘问题与处理

中国在战争中的战俘问题与处理

中国在战争中的战俘问题与处理战争是人类社会中最残酷、最痛苦的事件之一,它不仅带来了生命和财产的巨大损失,还伴随着大量的战俘问题。

本文将探讨中国在战争中面临的战俘问题以及其处理措施。

一、战俘问题的背景战争中的战俘是指被敌方军队俘获的士兵或平民。

在中国的战争史上,战俘问题是一个常见且严峻的挑战。

中国作为一个历史悠久的国家,在长期的战乱中经历了多次战俘问题。

二、中国战俘问题的历史回顾1.抗日战争时期在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军队在与日本侵略军作战中,面临着大规模的战俘问题。

由于中国的军事实力相对较弱,难以与日本军队抗衡,因此大量的中国士兵被俘。

这给中国政府带来了重大的负担和挑战,同时也对战争的进程产生了重要影响。

2.朝鲜战争时期在朝鲜战争期间,中国军队积极参与,为维护朝鲜半岛的和平与稳定作出了重要贡献。

在这场战争中,中国军队对美军产生了重大压力,使得大量美军士兵被困、被俘。

中国政府在处理战俘问题时坚持人道主义原则,尽可能提供基本生存条件和待遇。

3.中越战争时期中越战争是中国与越南之间发生的一场严重冲突,导致大量战俘产生。

中国政府在这场战争中通过与越南进行谈判,以和平方式解决战俘问题。

同时,中国还为战俘提供了相应的援助和救治,确保他们的基本权益得到保障。

三、中国战俘问题的处理措施1.国际法准则中国政府在处理战俘问题时始终遵循国际人道法的准则。

无论是在国内法律还是国际法律的框架下,中国政府都确保战俘得到合理的待遇和保护。

2.人道主义原则中国政府始终坚持以人道主义为导向来处理战俘问题。

无论是在抗日战争、朝鲜战争还是中越战争中,中国政府都提供了适当的生活条件和医疗援助,确保战俘能够过上基本的人类生活。

3.外交手段中国政府还通过外交手段,与相关国家进行战俘问题的协商和谈判。

通过外交渠道的开展,中国政府破坏了战争对抗的僵局,并努力争取战俘的自由和回归。

四、中国战俘问题的启示中国在处理战俘问题中展现了一系列良好的处理措施和经验,对于未来的战俘问题具有一定的启示意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抗美援朝战争停战谈判中的战俘问题抗美援朝战争停战谈判中的战俘问题最新文章人民网[微博] 陈昊2013-06-04 21:16战俘问题朝鲜战争经过一段时间后,双方都俘虏了一些战俘。

但从数量上来说,美韩方面俘虏的战俘多,中朝方面俘虏的战俘少。

中朝方面谈判代表最初把这个问题看得简单了,认为战俘问题已有国际公约和国际惯例,按相关规定办就是了。

但周恩来却从一开始就认为美国会就此做文章,因而预先规定了谈判战俘问题的方案。

1951年9月,“志愿军战斗英雄代表团”回国参加国庆观礼,周恩来曾专门召见代表团团长、志愿军政治部主任杜平,研究战俘交换问题。

周恩来建议俘虏中的“外俘”由志愿军负责,“伪俘”由人民军负责。

所谓“外俘”是指美、英等外国军队的被俘人员,“伪俘”是指南朝鲜军的被俘人员。

周恩来指示杜平回朝鲜后将上述建议同金日成商量。

金日成得知周恩来的方案后,表示赞同周恩来的建议,让杜平与朝方负责战俘工作的张平山具体研究拿出办法。

果然,美国开始在战俘问题上做文章了。

10月29日,杜鲁门明确表示不赞成全部交换战俘,除非能以此换取中朝方面的重要妥协,而这些妥协靠其他方法是得不到的。

12月11日下午,双方开始谈判战俘问题。

中朝方代表是李相朝和柴成文,美韩方代表是美国海军少将李比和陆军上校希克曼。

谈判是在一顶绿色帐篷内进行的。

时值隆冬,尽管帐篷内炉火正旺,但仍寒意袭人。

刚开始,双方代表虽紧崩着脸,但碰面后还能相互点点头,随着舌战的加剧,这仅有的一点礼仪也消失了,代之以相互的攻击和指责。

在战俘问题谈判中,中朝方面掌握的原则是:不急于说出双方被俘人员的数字,着重确定遣返战俘的原则、时间和手续,“反对敌人所提一对一换俘的原则而坚持我们有多少送多少即全部遣返的原则”。

按此原则,会谈一开始,中朝方代表即提出停战以后迅速释放与遣返全部战俘的原则。

但美韩方拒绝先讨论这种原则问题,坚持将红十字会访问作为先决条件,先交换有关战俘数字等材料,否则就拒绝讨论遣返战俘问题。

这样,会谈就陷入了僵局。

还是美韩方面沉不住气了。

16日,他们先让步了,表示放弃将红十字会访问作为先决条件,而只谈交换战俘材料,并说材料一经交换即进入遣返原则的讨论。

中方代表立即把这一情况报告给毛泽东。

17日,毛泽东致电李克农并告金日成、彭德怀:“你们既已掌握了准备交换的全部外俘和伪俘的名单,同意你们在17日下午会议中答应对方先行交换俘虏材料,并就材料的编制交换意见,以便18日正式交换全部材料。

”金日成同意毛泽东的意见。

于是,中朝方谈判代表在会谈时表示同意美韩方意见。

12月18日,双方交换战俘名单。

美韩方向中朝方交来一份132474人的战俘名单,中朝方向对方交出了一份11511人的名单。

看了名单后,双方代表都不满意。

中朝方代表指出,对方交来的战俘名单只是用英文字母拼写的姓名和战俘番号,均没有中文和朝文姓名,更没有部队编号、职务、衔级,根本无法核对。

而且交来的132474人的战俘名单,比对方所称战俘总数少1456人,比对方红十字委员会宣布并转交中朝方的战俘名单少44205人。

中朝方代表质问对方:这些人到哪里去了?为什么不列入移交名单?美韩方对名单不满意的理由是:美军“失踪”12000多人,中朝方提出的美军战俘只有3000多人。

美方据此向中朝方提出质询,要求中朝方面对1058名非朝鲜籍战俘做出交代;要求中朝方面对所提供的韩军战俘数字与韩国“官方档案中列为在战争中失踪的数字”不符给予“完全适当而满意的答复”。

其实,美韩方面这是故意刁难。

中朝方自然予以驳斥,并在驳斥中说明:726人在由前线送回战俘营途中由于飞机或炮火轰炸死亡,或在战俘营因病死亡,或在转运途中逃亡。

另有332人正在清查中,希望对方提出名单来源。

同时谴责对方没有任何权利以失踪数字为依据提出战俘数字的要求,强调释放战俘是我方一贯的政策,我方目前收容的战俘数字小于我方曾经俘获的你方人员的数字,这是很自然的。

中朝方站在理上,美韩方代表无话可说,不得不同意讨论遣返战俘的原则。

关于遣返战俘原则,中朝方早就主张按照《日内瓦公约》关于战俘遣返的原则,有多少就交换多少,坚持全部交换,而美韩方不同意这一原则。

1952年1月2日,他们拿出一个解决战俘问题的6点方案。

这个方案的基本原则是“一对一”的交换。

如果一方交换完了,战俘名额不够时,就用“平民”顶替,再不够就让这些无人交换的战俘宣誓“我以后不再参加战争”,然后假释,让他们在对方的严密控制下“愿意到哪就到哪”。

美韩方称这种方法为“自愿遣返”。

中朝方认为,这一方法的实质是想扣留中朝方面十余万被俘人员,当然不能同意。

为打破僵局,3月27日,中朝方提出了一个关于遣返战俘的谅解方案:双方所收容的非朝鲜籍的战俘及原籍不在收容一方地区的朝鲜籍战俘应全部遣返,原籍在收容一方地区的朝鲜籍战俘,如本人愿意返回家乡,恢复和平生活,可不予遣返。

这个谅解其实是一个让步。

但美韩方却自认为他们在战场上还有优势,手中战俘也多,傲慢得很。

他们不同意中朝方的建议,而于4月1日另外提出方案:每方所收容的一切战俘及被挽留平民,在1950年6月25日居住于收容一方地区者,除愿留原居住地者外,应予遣返;其他战俘,除不以强力即不愿遣返者,予以释放并使其定居于所选定之地点外应予遣返。

遣返数字大约7万。

在谈判的同时,美韩方面还对战俘采取了虐待政策。

他们用毒打、虐杀等手段,强迫志愿军战俘刺字、写血书、打手印,表示“不愿遣返”。

国民党特工还策动、布置扣留大批志愿军战俘的计划。

志愿军战俘对此进行了坚决反抗,引起了战俘营内的冲突,后来竟酿成美军开枪甚至动用坦克和空降兵屠杀战俘的严重事件。

谈判桌上的斗争仍在继续,而美国方面却发生了人事变化。

1952年5月,李奇微接替艾森豪威尔担任驻欧洲盟军司令,他在朝鲜的职位由克拉克担任。

乔埃也离开了板门店的谈判桌,接替他的是哈里逊。

哈里逊对战俘谈判方案做了一些调整:在军事上继续对中朝两国施加压力,而在表面上则做一点让步。

7月1日,哈里逊表示愿意“诚意地觅求停战,以终止朝鲜流血”,同时承认解决战俘遣返问题的方案“必须是一个在合理的程度上适合双方要求的解决方案”。

对哈里逊的表态,中朝方在重申了全部遣返战俘的立场以后,也表示在遣返战俘的人数上可以作些让步。

7月13日,美韩方提出要先遣返83000名战俘,其中志愿军6400人。

得到这一消息后,李克农立即向毛泽东、金日成和彭德怀报告说:“这个总数比我们的估计高,离我们9万上下的底盘不远。

很显然对方在会内不会再和我们在数字上讨价还价,因此继续争取数字已无意义。

我们经过初步考虑,觉得必须走下一步:或者就83000数字和对方达成协议,不再进行非军事区共同访问;或者形式上不接受83000。

”第二天,李克农又报告说:“我们继续研究了83000的对策……对方答应遣返人民军76000,大体上人民军中好的分子皆已回来,不回来的可能大部分是那些敌人在仁川登陆后新参军的人。

至于志愿军方面国民党特务是做了长期的工作的,这是对方扣留的重点。

因此,我们考虑到这样一种可能:即一方面12000对83000成交停战,另一方面则建议将未被遣返的59000交停委会或政治会议继续讨论解决。

估计对方一般地是不愿意背上这个包袱的。

”由于谈判不能达成协议,美国飞机对朝鲜方面进行狂轰滥炸,朝鲜方面有些受不了了,心情比较急。

金日成就想接受这个提议,他于14日致电毛泽东,建议接受美国人的提议,尽快就停战问题达成协议。

毛泽东不仅关注谈判桌上的斗争,更从整体上看这场不同寻常的斗争。

经过思索,他觉得敌人有新的阴谋,于是请周恩来继续了解情况。

当周恩来得知中朝方代表团倾向于接受对方提出的遣返战俘数字及构成后,立即打电话给代表团:对方这个方案,我方绝对不能接受。

15日,毛泽东致电金日成并李克农:经我们两天考虑后认为,在敌人目前军事压力的情况下,接受敌人这一挑拨性、引诱性的并非真正让步的方案,对我极为不利。

考虑到苏联在当时的地位和作用以及苏联与朝鲜方面的关系,毛泽东决定把中方意见通报斯大林。

他在致斯大林的电报中说:美方提出83000人的遣返数字,其中遣返朝鲜人民军76600人,占应被遣返人数的68%,中国志愿军6400人,占应被遣返人数的32%。

“两者比例极不相称。

敌人企图以此来挑拨朝中人民的战斗团结。

”斯大林第二天复电毛泽东:“你们在和平谈判中所持的立场是完全正确的。

”同一天,金日成也来电表示,经过慎重考虑,认为毛泽东对形势的分析是正确的。

谈判已经拖了很长时间了,到8月份,其他一些问题都达成了协议,只有战俘问题没有结果。

10月8日,宣布无限期休会,谈判濒临破裂。

双方的妥协朝鲜战争打了两年,美国政府觉得这场战争不符合自己的战略重点,美国人民也厌恶这场战争。

美国政客们认识到了这一点,在1952年总统选举时打出了结束战争的招牌。

参选的艾森豪威尔在一次演说中表示:“如果我当选总统,我将亲自去朝鲜,判断那个国家的情况,并设法结束这场战争。

”不久,艾森豪威尔当选为第34届美国总统。

在还未入主白宫时,艾森豪威尔便于12月2日由布莱德雷等人陪同,对朝鲜作了为期3天的访问,再度重申了尽快解决朝鲜问题的决心。

美国政府还决定通过一定的让步来解决战俘问题,以在结束战争问题上取得突破性进展。

此时,国际红十字会的一项提议,给了他们重提战俘问题的机会。

12月13日,国际红十字会发出倡议,提议朝鲜战争双方在达成交换战俘协议以前,从人道主义立场出发,先行交换伤病战俘。

美国方面经过研究,决定利用这个机会发出恢复谈判的信号。

1953年2月22日,联合国军总司令克拉克致函朝中联军领导人,提出了与国际红十字会相同的建议。

收到克拉克的信后,中、朝、苏3国领导人进行了沟通。

此时,斯大林已经逝世,苏联最高决策机构在朝鲜问题上,妥协倾向占了上风。

苏联外长莫洛托夫在苏共中央提出了一份立即在朝鲜停战的备忘录。

备忘录认为,朝鲜战争拖延至今,给苏联以及中朝两国都造成了极大的负担。

现在已经到了需要立即停止这场战争的时候了。

莫洛托夫的提议迅速得到了苏联部长会议主席团的同意。

根据这一文件起草的苏联政府致毛泽东、金日成的信提出:继续执行迄今为止推行的路线“是不正确的”,从中国、朝鲜和苏联3国的利益出发,应当在停止战争方面表现出一种“主动精神”,而主动精神的关键是表现在战俘谈判的让步上。

据此,苏联方面提议:立即由金日成、彭德怀就联合国军司令克拉克2月22日发出的关于交换伤病战俘问题的呼吁做出积极的回应;并由周恩来、金日成分别发表声明,说明积极解决战俘问题,保证朝鲜停战和缔结和约的时机已经到来。

苏联政府态度的变化影响到了中朝态度的变化。

毛泽东、周恩来经与金日成商议后,中朝方决定响应克拉克的建议。

3月28日,志愿军谈判代表将金日成、彭德怀致克拉克的信交给美韩方面谈判代表,信中写道:“你方既然表示准备对双方收容下的伤病战俘实施日内瓦公约的规定,我方为表示同一愿望起见,完全同意你方所提出的关于在战争期间先行交换双方伤病战俘的建议。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