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整理蒹葭赏析(5篇)

合集下载

蒹葭原文译文及赏析

蒹葭原文译文及赏析

蒹葭原文译文及赏析蒹葭原文译文及赏析《秦风·蒹葭》是中国古代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中的一首诗。

此诗曾被认为是用来讥刺秦襄公不能用周礼来巩固他的国家,或惋惜招引隐居的贤士而不可得的。

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蒹葭原文译文及赏析,希望大家喜欢。

蒹葭原文译文及赏析篇1原文蒹葭苍苍,白露为霜。

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遡洄从之,道阻且长。

遡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凄凄,白露未晞。

所谓伊人,在水之湄。

遡洄从之,道阻且跻。

遡游从之,宛在水中坻。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

所谓伊人,在水之涘。

遡洄从之,道阻且右。

遡游从之,宛在水中沚。

【译文】:芦苇初生青青,白色露水凝结为霜。

所恋的那个心上人,在水的那一边。

逆着弯曲的河道寻找她,路途艰难又漫长。

逆流寻找她,仿佛走到水中间。

芦苇初生茂盛,白色露水还没干。

所恋的那个心上人,在水的那岸。

逆着弯曲的河道寻找她,路途艰难又坡陡。

逆流寻找她,仿佛走到水中的小沙洲。

芦苇初生鲜艳,白色露水还没完。

所恋的那个心上人,在水的那头。

逆着弯曲的河道寻找她,道路艰难又曲折。

逆流寻找她,仿佛走到水中的沙洲。

赏析《蒹葭》是秦国的民歌,这是一首爱情诗,写在恋爱中一个痴情人的心理和感受,十分真实、曲折、动人。

“蒹葭”是荻苇、芦苇的合称,皆水边所生。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描写了一幅秋苇苍苍、白露茫茫、寒霜浓重的清凉景色,暗衬出主人公身当此时此景的心情。

“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朱熹《诗集传》:“伊人,犹彼人也。

”在此处指主人公朝思暮想的意中人。

眼前本来是秋景寂寂,秋水漫漫,什么也没有,可由于牵肠挂肚的思念,他似乎遥遥望见意中人就在水的那一边,于是想去追寻她,以期欢聚。

“遡洄从之,道阻且长”,主人公沿着河岸向上游走,去寻求意中人的踪迹,但道路上障碍很多,很难走,且又迂曲遥远。

“遡游从之,宛在水中央”那就从水路游着去寻找她吗,但不论主人公怎么游,总到不了她的身边,她仿佛就永远在水中央,可望而不可即。

这几句写的是主人公的幻觉,眼前总是浮动着一个迷离的人影,似真不真,似假不假,不管是陆行,还是水游,总无法接近她,仿佛在绕着圆心转圈子。

蒹葭赏析(5篇)

蒹葭赏析(5篇)

蒹葭赏析(5篇)。

它既点明了季节与时间,又渲染了蒹苍露白的凄清气氛,烘托了人物怅惘的心境,到达了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的艺术境地。

“蒹葭”、“水”和“伊人”的形象交相辉映,浑然一体,用作起兴的事物与所要描绘的对象构成一个完整的艺术世界。

开头写秋天水边芦苇丛生的景象,这正是“托象以明义”,具有“起情”的作用。

因为芦苇丛生,又在天光水色的映照之下,必然会呈现出一种迷茫的境界,这就从一个侧面显示了诗的主人公心中的那个“朦胧的爱”的境界。

王夫之《姜斋诗话》说:“关情者景,自与情相为珀芥也。

情景虽有在心在物之分。

而景生情,情生景,哀乐之触,荣悴之迎,互藏其宅”,《蒹葭》这首诗就是把暮秋特有景色与人物委婉惆怅的相思感情浇铸在一齐,从而渲染了全诗的气氛,创造了一个扑朔迷离、情景交融的意境,正是“一切景语皆情语”的体现。

总之,《蒹葭》诗的丰富美感,不论是从欣赏的角度,还是从创作的角度,颇值得我们重视和予以认真探讨。

蒹葭赏析第4篇:《诗》:“蒹葭苍苍。

”《尔雅》释:“葭,一名苇,即芦也。

茅之未成者一名蒹,似萑而细,高数尺。

蒹葭,伤贤人之失志者。

暂时花发,叶已沉波,申上秋风摧折。

春苗、夜露,朔其前。

江湖摇落,要其后也。

北方风气早寒,故蒹葭望秋先零。

南方地气多暖,故在江湖者后落。

秋风摧折如彼,而远托江湖者,亦复蹉跎于岁晚乎。

末二句,隐然有自伤意。

【顾注】此咏秋日蒹葭,而兼及四时。

苗早言春,露多言夏,后落义涉冬矣。

蒹葭赏析第5篇:《蒹葭》选自《诗经秦风》这是一首被古今人誉为“情真景真,风神摇曳的绝唱”,是“思心徘徊,百读不厌的杰作”。

《蒹葭》是一首情诗,它写的是一个秋天的清晨,芦苇上的露水还未曾干,有位恋者在蒹葭露白的曲水之畔,徘徊往复,神魂颠倒,心焦地寻求他(她)思念的人――伊人。

伊人所在的地方有流水环绕,仿佛置身于洲岛之上,可望而不可及,如何更好地欣赏这首诗,我认为重点是透过诗的语言和意境,把握诗的主题,从而增加内涵量。

诗经蒹葭鉴赏分析

诗经蒹葭鉴赏分析

诗经蒹葭鉴赏剖析导语:《诗经·蒹葭》出自《诗经·秦风》,是一首怀人古体诗。

诗中的“伊人”是诗人倾慕、和追求的对象。

下边由为大家的诗经蒹葭鉴赏剖析,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蒹葭先秦:佚名蒹葭苍苍,白露为霜。

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溯洄从之,道阻且长。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萋萋,白露未晞。

所谓伊人,在水之湄。

溯洄从之,道阻且跻。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

所谓伊人,在水之涘。

溯洄从之,道阻且右。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

说明1、蒹( ji ān):没长穗的芦苇。

葭( ji ā):初生的芦苇。

苍苍:鲜亮、旺盛貌。

下文“萋萋”、“采采”义同。

2、苍苍:旺盛的样子。

3、为:凝固成。

4、所谓:所说的,此指所的。

5、伊人:那个人,指所思慕的对象。

6、一方:那一边。

7、溯洄:逆流而上。

下文“溯游”指顺水而下。

一说“洄”指曲折的水道,“游”指直流的水道。

8、从:找寻。

9、阻:险阻,(道路)难走。

10、宛:宛如,仿佛。

11、晞( xī):干。

12、湄:水和草交接的地方,也就是岸边。

13、跻( j ī):水中高地。

14、坻( chí):水中的沙岸15、涘( sì):水边。

16、右:迂回波折。

17、沚( zhǐ):水中的沙岸。

译文河畔芦苇青苍苍,秋深露珠结成霜。

意中之人在哪处?就在河水那一方。

逆着流水去找她,道路险阻又太长。

顺着流水去找她,忧如在那水中央。

河畔芦苇密又繁,清早露珠不曾干。

意中之人在哪处 ?就在河岸那一边。

逆着流水去找她,道路险阻登攀难。

顺着流水去找她,忧如就在水中滩。

河畔芦苇密稠稠,清晨露珠未全收。

意中之人在哪处 ?就在水边那一头。

逆着流水去找她,道路险阻曲难求。

顺着流水去找她,忧如就在水中洲。

赏析《蒹葭》是《诗经》中向来备受欣赏一首抒怀诗。

全诗洋溢着抒怀主人公对“伊人”的真挚神往和执着追求的爱恋之情。

主人公面对苍苍芦荡、茫茫秋水,上下求索,苦苦寻找。

虽历经含辛茹苦,但“伊人”一直让人隔河盼望,飘忽不定,可望而不行即。

诗经蒹葭名篇长文赏析

诗经蒹葭名篇长文赏析

诗经蒹葭名篇长文赏析导读:蒹葭先秦:佚名蒹葭苍苍,白露为霜。

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溯洄从之,道阻且长。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萋萋,白露未晞。

所谓伊人,在水之湄。

溯洄从之,道阻且跻。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

所谓伊人,在水之涘。

溯洄从之,道阻且右。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

译文及注释译文河边芦苇青苍苍,秋深露水结成霜。

意中之人在何处?就在河水那一方。

逆着流水去找她,道路险阻又太长。

顺着流水去找她,仿佛在那水中央。

河边芦苇密又繁,清晨露水未曾干。

意中之人在何处?就在河岸那一边。

逆着流水去找她,道路险阻攀登难。

顺着流水去找她,仿佛就在水中滩。

河边芦苇密稠稠,早晨露水未全收。

意中之人在何处?就在水边那一头。

逆着流水去找她,道路险阻曲难求。

顺着流水去找她,仿佛就在水中洲。

译文及注释二译文大片的芦苇青苍苍,清晨的露水变成霜。

我所怀念的心上人啊。

就站在对岸河边上。

逆流而上去追寻她(他),追随她(他)的道路险阻又漫长。

顺流而下寻寻觅觅,她(他)仿佛在河水中央。

芦苇凄清一大片,清晨露水尚未晒干。

我那魂牵梦绕的人啊,她(他)就在河水对岸。

逆流而上去追寻她(他),那道路坎坷又艰难。

顺流而下寻寻觅觅,她(他)仿佛在水中小洲。

河畔芦苇繁茂连绵,清晨露滴尚未被蒸发完毕。

意境诗的象征,不是某词某句用了象征辞格或手法,而是意境的整体象征。

“在水一方”,可望难即是人生常有的境遇,“溯徊从之,道阻且长”的困境和“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的幻境,也是人生常有的境遇;人们可能经常受到从追求的兴奋。

到受阻的烦恼、再到失落的惆怅这一完整情感流的洗礼,更可能常常受到逆流奋战多痛苦或顺流而下空欢喜的情感冲击;读者可以从这里联想到爱情的境遇和唤起爱情的体验,也可以从这里联想到理想、事业。

赏析二如果把诗中的“伊人”认定为情人、恋人,那么,这首诗就是表现了抒情主人公对美好爱情的执著追求和追求不得的.惆怅心情。

精神是可贵的,感情是真挚的,但结果是渺茫的,处境是可悲的。

诗经《蒹葭》赏析

诗经《蒹葭》赏析

诗经《蒹葭》赏析《国风·秦风·蒹葭》是中国古代现实主义诗集《诗经》中的一篇。

以下是小编带来的诗经《蒹葭》赏析,希望对你有帮助。

原文蒹葭朝代:先秦作者:佚名蒹葭苍苍,白露为霜。

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溯洄从之,道阻且长。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萋萋,白露未晞。

所谓伊人,在水之湄。

溯洄从之,道阻且跻。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

所谓伊人,在水之涘。

溯洄从之,道阻且右。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

译文河边芦苇青苍苍,秋深露水结成霜。

意中之人在何处?就在河水那一方。

逆着流水去找她,道路险阻又太长。

顺着流水去找她,仿佛在那水中央。

河边芦苇密又繁,清晨露水未曾干。

意中之人在何处?就在河岸那一边。

逆着流水去找她,道路险阻攀登难。

顺着流水去找她,仿佛就在水中滩。

河边芦苇密稠稠,早晨露水未全收。

意中之人在何处?就在水边那一头。

逆着流水去找她,道路险阻曲难求。

顺着流水去找她,仿佛就在水中洲。

注释1.蒹(jiān):没长穗的芦苇。

葭(jiā):初生的芦苇。

苍苍:鲜明、茂盛貌。

下文“萋萋”、“采采”义同。

2.苍苍:茂盛的样子3.为:凝结成。

4.所谓:所说的,此指所怀念的。

5.伊人:那个人,指所思慕的对象。

6.一方:那一边。

7.溯洄:逆流而上。

下文“溯游”指顺流而下。

一说“洄”指弯曲的水道,“游”指直流的水道。

8.从:追寻。

9.阻:险阻,(道路)难走。

10.宛:宛然,好像。

11.晞(xī):干。

12.湄:水和草交接的地方,也就是岸边。

13.跻(jī):水中高地。

14.坻(chí):水中的沙滩15.涘(sì):水边。

16.右:迂回曲折。

17.沚(zhǐ):水中的沙滩。

赏析如果把诗中的“伊人”认定为情人、恋人,那么,这首诗就是表现了抒情主人公对美好爱情的执著追求和追求不得的惆怅心情。

精神是可贵的,感情是真挚的,但结果是渺茫的,处境是可悲的。

然而这首诗最有价值意义、最令人共鸣的东西,不是抒情主人公的追求和失落,而是他所创造的“在水一方”可望难即这一具有普遍意义的艺术意境。

(完整版)蒹葭赏析

(完整版)蒹葭赏析

(完整版)蒹葭赏析《蒹葭》选自十五《国风》的《秦风》,属秦国民歌。

“秦风”多言车马田猎,粗犷质朴,而本诗却神韵缥缈,引人遐想,也是一首优美的怀人诗作。

蒹葭的意思是“芦苇”,皆生于水边。

一、为什么我们能够把它读得这么美呢?音乐美和形式美1、韵脚苍、霜、方、长、央萋、晞、湄、跻、坻采、已、涘、右、沚2、叠词苍苍、萋萋、采采还有“所谓伊人······”、“溯洄从之······”、“溯游从之······”重章叠句,反复吟唱,是《诗经》的特点。

3、诗人用了不同的字眼,对景物的形态和变化,反复进行了描绘(赋)不同形态不同时间不同地点路途艰难伊人所在(无结果)苍苍为霜一方且长水中央凄凄未睎之湄且跻水中坻采采未已之涘且右水中沚总结:四字一句,节奏鲜明短促,重章叠句、回环复沓,产生了一唱三叹,余音绕梁的效果。

重章叠句,反复咏叹的作用:抒情强烈,加强读者印象,便于读者诵记。

这种反复咏唱、一唱三叹(一个人领头唱,三个人和着唱。

原指音乐和歌唱简单而质朴。

后转用来形容诗婉转而含义深刻。

)的特点充分地表现出《诗经》中“赋”的语言结构形式。

二、体会诗中的情感1、这首诗抒发了诗人什么情感?(1)思念向往。

(2)执著、坚贞不渝。

(3)可望而不可即的惆怅失望。

2、外在的行为往往是内心情感的折射,除此以外,诗人的情感还可以通过什么来抒发?“一切景语皆情语”,文中的景物描写对诗人情感的抒发起到了怎样的作用呢?A、诗中哪几句是写景?蒹葭苍苍,白露为霜”、“蒹葭萋萋,白露未晞”、“蒹葭采采,白露未已”这几句是写景.B、这里的景物描写运用了《诗经》中哪种表现手法?运用的是起兴手法,“兴”是《诗经》中比较独特的手法,多为环境描写,渲染气氛,烘托情感。

C、它是怎样表现诗人的情感的呢?写了什么景?营造了怎样的意境?“蒹葭”就是芦苇,在中国古典文学当中有许多基本定型的意象,芦苇就是其中之一,它与秋水结合,往往能营造出凄凉萧瑟、迷离朦胧的意境。

(完整版)《蒹葭》赏析

(完整版)《蒹葭》赏析

蒹葭采薇采薇一把把,薇菜新芽已长大。

说回家呀道回家,眼看一年又完啦。

有家等于没有家,为跟玁狁去厮杀。

没有空闲来坐下,为跟玁狁来厮杀。

采薇采薇一把把,薇菜柔嫩初发芽。

说回家呀道回家,心里忧闷多牵挂。

满腔愁绪火辣辣,又饥又渴真苦煞。

防地调动难定下,书信托谁捎回家!采薇采薇一把把,薇菜已老发杈枒。

说回家呀道回家,转眼十月又到啦。

王室差事没个罢,想要休息没闲暇。

满怀忧愁太痛苦,生怕从此不回家。

什么花儿开得盛?棠棣花开密层层。

什么车儿高又大?高大战车将军乘。

驾起兵车要出战,四匹壮马齐奔腾。

边地怎敢图安居?一月要争几回胜!驾起四匹大公马,马儿雄骏高又大。

将军威武倚车立,兵士掩护也靠它。

四匹马儿多齐整,鱼皮箭袋雕弓挂。

哪有一天不戒备,军情紧急不卸甲!回想当初出征时,杨柳依依随风吹;如今回来路途中,大雪纷纷满天飞。

道路泥泞难行走,又渴又饥真劳累。

满心伤感满腔悲。

我的哀痛谁体会!【简评】“古之写相思,未有过之《蒹葭》者。

”相思之所谓者,望之而不可即,见之而不可求;虽辛劳而求之,终不可得也。

于是幽幽情思,漾漾于文字之间。

吾尝闻弦歌,弦止而余音在耳;今读《蒹葭》,文止而余情不散。

蒹葭者,芦苇也,飘零之物,随风而荡,却止于其根,若飘若止,若有若无。

思绪无限,恍惚飘摇,而牵挂于根。

根者,情也。

相思莫不如是。

露之为物,瞬息消亡。

佛法云: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

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情之为物,虚幻而未形。

庄子曰:乐出虚,蒸成菌。

一理也。

霜者,露所凝也。

土气津液从地而生,薄以寒气则结为霜。

求佳人而不可得,于是相思益甚,其情益坚。

故曰“未晞”,“未已”。

虽不可得而情不散,故终受其苦。

求不得苦,爱别离苦!此相思之最苦者也!情所系着,所谓伊人。

然在水一方,终不知其所在。

贾长江有诗云:“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

”夫悦之必求之,故虽不知其所踪,亦涉水而从之。

曰“溯洄”,曰“溯游”,上下而求索也。

且道路险阻弯曲,言求索之艰辛,真可谓“上穷碧落下黄泉”。

《蒹葭》诗歌赏析

《蒹葭》诗歌赏析

《蒹葭》诗歌赏析《蒹葭》诗歌赏析【原文】《蒹葭》年代:先秦蒹葭苍苍,白露为霜。

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凄凄,白露未晞。

所谓伊人,在水之湄。

溯洄从之,道阻且跻;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所谓伊人,在水之涘。

溯洄从之,道阻且右;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注释】⑴蒹(jiān):没长穗的芦苇。

葭(jiā):初生的芦苇。

苍苍:茂盛的样子。

⑵为:凝结成。

⑶所谓:所说的,此指所怀念的。

伊人:那个人,指所思慕的对象。

⑷一方:那一边。

⑸溯(sù):逆流而上。

洄:水流迂回之处。

溯洄:在河边逆流向上游走。

阻:险阻,(道路)难走。

道阻且长,说明是在陆地上行走。

从:追寻。

⑹溯游:在河边顺流向下游走。

宛:宛然,好像。

宛在水中央:是说顺流虽然易行,然所追从之人如在水之中央,就是近也是可望而不可及也。

⑺溯洄:逆流而上。

下文“溯游”指顺流而下。

一说“洄”指弯曲的水道,“游”指直流的水道。

⑻宛:宛然,好像。

⑼萋萋:茂盛的样子。

陕西.眉县.蒹葭台⑽晞(xī):干,晒干。

⑾湄:水和草交接的地方,也就是岸边。

⑿跻(jī):升,高起,指道路越走越高。

⒀坻(chí):水中的沙滩。

⒁采采:繁盛的样子。

⒂已:止。

⒃涘(sì):水边。

⒄右:迂回曲折。

⒅沚(zhǐ):水中的沙滩。

【译文】河边芦苇青苍苍,秋深露水结成霜。

意中之人在何处?就在河水那一方。

逆着流水去找她,道路险阻又太长。

顺着流水去找她,仿佛在那水中央。

河边芦苇密又繁,清晨露水未曾干。

意中之人在何处?就在河岸那一边。

逆着流水去找她,道路险阻攀登难。

顺着流水去找她,仿佛就在水中滩。

河边芦苇密稠稠,早晨露水未全收。

意中之人在何处?就在水边那一头。

逆着流水去找她,道路险阻曲难求。

顺着流水去找她,仿佛就在水中洲。

【赏析】《国风·秦风·蒹葭》是中国古代现实主义诗集《诗经》中的一篇。

全诗三章,每章八句。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蒹葭赏析(5篇)
蒹葭赏析第1篇:
《蒹葭》的主人公所追求的,也是自已心月中尽善尽美的梦想,是自我魂牵梦绕的意中人,所以不惜一切代价去上下求索,不断追求。

对于真正的求索者说,目标是一种指向。

到达目标固然重要,更重要的还是过程。

人生本就是一个过程。

生存的价值和意义,就存在于过程之中。

同样,追求的价值和意义也存在于过程之中。

如果忽视过程,实际上也是忽视了追求本身。

尽善尽美的境界,无论是从理论上说,还是从实际上说,都是不可能到达的。

换句话说,尽善尽美只是一种理念,一种心灵指向的梦想。

它指引我们在平庸琐屑的生命历程中向前渡过,就像夜中照亮道的火光,迷途中的指南针一样,让我们不断地前行,追求。

为了自我心爱的人而上下求索,不管艰难险阻,矢志不渝,这是一种可歌可泣的坚贞和追求精神。

那个伊人,其实也能够看作一种尽善尽美的境界,一种指向梦想的超越。

这让人想起一篇叫做《海鸥乔纳森》的小说。

海鸥乔纳森从不愿像自我的同类那样一心盯住眼前的臭鱼烂虾,总想飞得更高,到达尽善尽美的境界。

为了练习飞翔,他的翅膀被折断受伤,依然不改初衷。

同伴们引诱他,讥笑他,他照样坚持自我的追求,宁愿饿着肚子,也不去追逐眼前的吃食。

乔纳森想到达的,是对凡夫俗子的超越,是向尽善尽美的境界靠近,是努力向梦想冲刺。

蒹葭赏析第2篇:
这首《蒹葭》全诗三章,重章叠唱,后两章只是对首章文字略加改动而成,构成各章内部韵律协和而各章之间韵律参差的效果,也造成了语义的往复推进。

很多人对它都耳熟能详,尤其是前四句蒹葭苍苍,白露为霜。

所谓伊人,在水一方,寥寥十六字就勾画出了深秋时间一个形单影孤的女子独站在江中小洲的画面,但这首诗是否就是真如此刻人们所想是一首感情诗呢?
《蒹葭》
可是从前《蒹葭》被认为是一首政治诗,此诗曾被认为是用讥刺秦襄公不能用周礼巩固他的国家(作者不详《毛诗序》、郑玄《郑笺》),或惋惜招引隐居的贤士而不可得(姚际恒《诗经通论》、方玉润《诗经原始》)。

此诗并没有具体的事件与场景,甚至连伊人的性别都难以确指。

也许这两种解释是正确的,可是由于没有任何证据存留下,所以无法证实《蒹葭》的真正意思了。

蒹葭赏析第3篇:
如果把诗中的伊人认定为情人、恋人,那么,这首诗就是表现了抒情主人公对完美感情的执著追求和追求不得的惆怅心境。

精神是可贵的,感情是真挚的,但结果是渺茫的,处境是可悲的。

然而这首诗最有价值意义、最令人共鸣的东西,不是抒情主人公的追求和失落,而是他所创造的在水一方可望难即这一具有普遍意义的艺术意境。

好诗都能创造意境。

意境是一种格局、一种结构,它具有含容一切具备相似格局、类同结构的异质事物的
性能。

在水一方的结构是:追寻者――河水――伊人。

由于诗中的伊人没有具体所指,而河水的意义又在于阻隔,所以凡世间一切因受阻而难以到达的种种追求,都能够在那里发生同构共振和同情共鸣。

由此看,不妨把《蒹葭》的诗意理解为一种象征,把在水一方看作是表达社会人生中一切可望难即情境的一个艺术范型。

那里的伊人,能够是贤才、友人、情人,能够是功业、梦想、前途,甚至能够是福地、圣境、仙界;那里的河水,能够是高山、深堑,能够是宗法、礼教,也能够是现实人生中可能遇到的其他任何障碍。

只要有追求、有阻隔、有失落,就都是它的再现和表现天地。

如此说,古人把蒹葭解为劝人遵循周礼、招贤、怀人,今人把它视作感情诗,乃至有人把它看作是上古之人的水神祭祖仪式,恐怕都有必须道理,似不宜固执其一而否决其他,因为它们都包蕴在在水一方的象征意义之中。

自然,当我们处在与在水一方类似的境遇时,应当欣赏的是它的锐意追求,而不是它的悲观失望。

这首诗以水、芦苇、霜、露等意象营造了一种朦胧、清新又神秘的意境。

早晨的薄雾笼罩着一切,晶莹的露珠已凝成冰霜。

一位羞涩的少女缓缓而行。

诗中水的意象正代表了女性,体现出女性的美,而薄薄的雾就像是少女蒙上的纱。

她一会出此刻水边,一会又出此刻水之洲。

寻找不到,急切而又无奈的心境正如蚂蚁爬一般痒,又如刀绞一般痛。

就像我们常说的距离产生美感,这种美感因距离变得朦胧,模糊,
不清晰。

主人公和伊人的身份、面目、空间位置都是模糊的,给人以雾里看花、若隐若现、朦胧缥缈之感。

蒹葭、白露、伊人、秋水,越发显得难以捉摸,构成了一幅朦胧淡雅的水彩画。

诗的每章开头都采用了赋中见兴的笔法。

经过对眼前真景的描述与赞叹,绘画出一个空灵缥缈的意境,笼罩全篇。

诗人抓住秋色独有的特征,不惜用浓墨重彩反复进行描绘、渲染深秋空寂悲凉的氛围,以抒写诗人怅然若失而又热烈企慕的心境。

诗每章的头两句都是以秋景起兴,引出正文。

它既点明了季节与时间,又渲染了蒹苍露白的凄清气氛,烘托了人物怅惘的心境,到达了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的艺术境地。

蒹葭、水和伊人的形象交相辉映,浑然一体,用作起兴的事物与所要描绘的对象构成一个完整的艺术世界。

开头写秋天水边芦苇丛生的景象,这正是托象以明义,具有起情的作用。

因为芦苇丛生,又在天光水色的映照之下,必然会呈现出一种迷茫的境界,这就从一个侧面显示了诗的主人公心中的那个朦胧的爱的境界。

王夫之《姜斋诗话》说:关情者景,自与情相为珀芥也。

情景虽有在心在物之分。

而景生情,情生景,哀乐之触,荣悴之迎,互藏其宅,《蒹葭》这首诗就是把暮秋特有景色与人物委婉惆怅的相思感情浇铸在一齐,从而渲染了全诗的气氛,创造了一个扑朔迷离、情景交融的意境,正是一切景语皆情语的体现。

总之,《蒹葭》诗的丰富美感,不论是从欣赏的角度,还是从创作的角度,颇值得我们重视和予以认真探讨。

蒹葭赏析第4篇:
《诗》:蒹葭苍苍。

《尔雅》释:葭,一名苇,即芦也。

茅之未成者一名蒹,似萑而细,高数尺。

蒹葭,伤贤人之失志者。

暂时花发,叶已沉波,申上秋风摧折。

春苗、夜露,朔其前。

江湖摇落,要其后也。

北方风气早寒,故蒹葭望秋先零。

南方地气多暖,故在江湖者后落。

秋风摧折如彼,而远托江湖者,亦复蹉跎于岁晚乎。

末二句,隐然有自伤意。

【顾注】此咏秋日蒹葭,而兼及四时。

苗早言春,露多言夏,后落义涉冬矣。

蒹葭赏析第5篇:
《蒹葭》选自《诗经秦风》这是一首被古今人誉为情真景真,风神摇曳的绝唱,是思心徘徊,百读不厌的杰作。

《蒹葭》是一首情诗,它写的是一个秋天的清晨,芦苇上的露水还未曾干,有位恋者在蒹葭露白的曲水之畔,徘徊往复,神魂颠倒,心焦地寻求他(她)思念的人――伊人。

伊人所在的地方有流水环绕,仿佛置身于洲岛之上,可望而不可及,如何更好地欣赏这首诗,我认为重点是透过诗的语言和意境,把握诗的主题,从而增加内涵量。

我们明白,诗是一种高度凝炼的语言艺术,诗歌所包蕴的极为丰富有成效的资料,往往依靠精炼和谐的语言形式表现出,《蒹葭》能够说是此类典范。

全诗共分三章,用的是一意三叠的章法,每章前两句写景,后六句写人。

这首诗每节的头一句都是经秋景作为发端,给人以凄清之感,在水一方写伊人可望而不可及。

溯洄从之,道阻且长道阻且跻道阻且右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宛在水中坻,宛在水中写出了伊人难求,伊人宛在,觅之无踪,在主人公长时间的反复追寻中,我们能够更深入地体会出了主人公执著的感情追求,以及不能和心爱之人欢会倾诉的怅惘情怀。

作者在描述秋景的时候,语言凝炼,精妙,从苍苍到萋萋到采采,写出了蒹葭的色彩由暗到亮、由模糊到清晰的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景物描述既点明了季节和环境,又渲染了霜晨凄清的气氛,烘托了人物怅惘的情绪,因而它才到达了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的艺术境地,令人神思遐想,叹赏不己。

这首诗的意境是优美的,细品诗文,金秋之季,拂晓之时,芦花泛白,清露为霜,瑟瑟秋风,苇丛起伏,茫茫秋水,清澈澄明,水上烟波万状,空中雾霭迷蒙,弯曲的河道,水中的小洲,宛然在目,痴情恋者,踯躅水畔,热烈而急切地追寻着心上人,而伊人似在水一方,但一水阻隔,伊人可望而不可及,恋者心醉神迷,内心痛苦,难以名状,而伊人身影又在眼前不时闪现晃动,时隐时现,此情此景又使这位恋者欲找无方,欲罢不能,全诗读只觉景色凄清,烟波万状,境界幽邃,意境朦胧,意蕴无穷,其艺术意境的创造十分独特,这主要表此刻以下几个方面:首先,诗人追寻恋人如梦似幻,如痴如醉,神情恍惚的主观情愫与秋晨雾霭,烟水迷离的景致浑然一体,仿佛这烟波万状的
景致就是此时诗人痴迷的梦幻幻化而成,情景交融。

其次,恋者的绵绵情意与伊人宛在,觅之无踪,若隐若现的境界浑然一体,正是因为伊人身影在眼前不时闪现晃动,才牵引着恋者执著地追寻,不愿放弃。

第三,恋者溯洄溯游从之的急切心境与可望见时不可及的境界浑然一体,情由景生,境带情韵,令人回味无穷。

第四,恋人追求无果的失意,郁闷心境与深秋一派萧瑟的景象浑然为一体,自古以自古逢秋悲寂寥,恋者追寻伊人不获的失意、烦恼和痛苦与秋苇秋霜、秋水的悲凉之境交融,此时萧索之景正是恋者凄楚心绪的流露。

第五,伊人高洁、可敬、可爱、令人心驰神往的美被蒹葭露白,秋水澄明的景致烘托出了。

正是这种多重意境交相叠合的开放型结构,使得这首情诗极富张力,其蕴藏量宏深,给予读者以更丰富的想象、开拓和创造的空间。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