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高职高考语文总复习课件:第二部分 古代诗文阅读第一章 文言文阅读三、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文言句式

合集下载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第二部分古代诗文阅读专题一文言文阅读课件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第二部分古代诗文阅读专题一文言文阅读课件

-18-
高考文本
(2018· 全国Ⅰ卷)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问题。 鲁芝字世英,扶风郿人也。世有名德,为西州豪族。父为郭氾所害, 芝襁褓流离,年十七,乃移居雍,耽思坟籍。郡举上计吏,州辟别驾。 魏车骑将军郭淮为雍州刺史,深敬重之。举孝廉,除郎中。后拜骑 都尉、参军事、行安南太守,迁尚书郎。曹真出督关右,又参大司 马军事。真薨,宣帝代焉,乃引芝参骠骑军事,转天水太守。郡邻于 蜀,数被侵掠,户口减削,寇盗充斥,芝倾心镇卫,更造城市,数年间旧 境悉复。迁广平太守。天水夷夏慕德,老幼赴阙献书,乞留芝。魏 明帝许焉。曹爽辅政,引为司马。芝屡有谠言嘉谋,爽弗能纳。及 宣帝起兵诛爽,芝率余众犯门斩关,驰出赴爽,劝爽曰:“公居伊周之 位,一旦以罪见黜,虽欲牵黄犬,复可得乎!若挟天子保许昌,杖大威以 羽檄征四方兵,孰敢不从!舍此而去,欲就东市,岂不痛哉!”爽懦惑
-9-
此外,传记文还有其特有的行文特点。传记文介绍人物时,第一 次姓名俱全,后仅以名代称。如2018全国Ⅰ卷开头“鲁芝字世英”以 “姓+名”形式出现,下文“芝襁褓流离”仅以名“芝”代替。传主除外, 其他人物出场,有时以“地名+官名+姓+名”的形式出现,如2018全国 Ⅰ卷“魏车骑将军郭淮为雍州刺史”(魏,地名;车骑将军,官名;郭,姓 氏;淮,名),2018全国Ⅱ卷“以剧令勃海任峻补之”(剧,地名;令,官名;勃 海,籍贯;任,姓;峻,名),2018全国Ⅲ卷“使者以白陵使韩琦”(陵使,官名; 韩,姓;琦,名)、“激驸马都尉王诜”(驸马都尉,官名;王,姓;诜,名)。文 言中,有些人名会干扰我们对文章的解读,如2018全国Ⅰ卷“诞 平”(诸葛诞叛乱平息)、2018全国Ⅱ卷“宠风声大行”(陈宠名声大震) 及“辄云以属稚子”(都说自己是王涣的属下)。为提高效率,我们在 阅读时,可随手将人名圈出,以免误解。

2020版高职高考语文总复习教材梳理ppt课件(23份)(7)正式版

2020版高职高考语文总复习教材梳理ppt课件(23份)(7)正式版
【答案】 C 【试题分析】 C项不是倒装句。本题只有D项是在考查学生对 通假字的识记,只要对常见的通假字有一定的敏感,对选出正确选项 的干扰不大。
【例题3】 指出下面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 ) A.未几,成归,闻妻言,如被冰雪。(《促织》) B.不赂者以赂者丧。盖失强援,不能独完。故曰弊在赂 秦也。(《六国论》) C.将军禽操,宜在今日。(《赤壁》) D.不久当归还,还必相迎取。(《孔雀东南飞》)
【例题2】 (2010年广东高职高考题) 吴士好夸言,自高其能,谓举世莫及。尤善谈兵,谈必推孙、吴①。 遇元季②乱,张士诚称王姑苏,与国朝争雄,兵未决。士谒士诚曰: “吾观今天下,形势莫便于姑苏,粟帛莫富于姑苏,甲兵莫利于姑苏, 然而不霸者,将劣也。今大王之将,皆任贱丈夫。战而不知兵,此鼠 斗耳。王果能将吾,中原可得,于胜小敌何有?”士诚以为然,俾③为 将,听自募兵,戒司粟吏勿与之较嬴缩④。 士尝游钱塘,与无赖、懦人交。遂募兵于钱塘,无赖士皆起从之。 得官者数十人,月靡粟万计。日相与讲击刺、坐作之法,暇则斩牲 具酒,燕饮其所募士。实未尝能将兵也。 李曹公破钱塘,士及麾下遁去,不敢少格⑤。蒐⑥得,缚至辕门诛 之。垂死犹曰:“吾善孙、吴法。”
另外,在文言文阅读量提高的过程中,要有意地培养 自己的通假字意识,提高敏感度,阅读中遇到某一个字不 能用其本义或引申义去解释时,就应考虑到是否存在通假 的问题。
【典例精析】
【例题1】 (2013年广东高职高考题) 秦穆公谓伯乐曰:“子之年长矣,子姓有可使求马者乎?”伯 乐对曰:“良马可形容筋骨相也。天下之马者,若灭若没,若亡若 失。若此者绝尘弭辙。臣之子皆下才也,可告以良马,不可告以 天下之马也。臣有所与共担缠薪菜者,有九方皋,此其于马非臣 下也。请见之。”穆公见之,使行求马。三月而反,报曰:“已得 之矣,在沙丘。”穆公问:“何马也?”对曰:“牝而黄。”使人 往取之,牡而骊。穆公不说,召伯乐而谓之曰:“败矣!子所使求 马者。色物牝牡尚弗能知,又何马之能知也?”伯乐喟然太息 曰:“一至于此乎。是乃其所以千万臣而无数者也。若皋之所 观,天机也。得其精而忘其粗,在其内而忘其外;视其所视,而遗 其所不视。若皋之相者,乃有贵乎马者也。”马至,果天下之马 也。

高考语文总复习精品课件:文言文阅读(共61张精美ppt)

高考语文总复习精品课件:文言文阅读(共61张精美ppt)

第二部分
古代诗文阅读 · 第一章
设误角度二:以今释古
考生掌握实词如果不够牢固,往往用今义去理解古义,造成以今释古的现象。出题 者也常借用以今释古的方式考查学生对实词的掌握情况,这种设误角度多针对古今异义 词而言。 (2007年江西卷)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催科与抚字,往往相妨,不能相济 济:补益 . B.如是而后赋可完 完:结束 . C.延吾治,可朝治而夕如矢 延:请 . D.比岁蠲,比岁免 比岁:连年

. . 苦,且出残课示王。王谛玩之,其所涂留,似有春秋。又复视涴①卷,类冗 . .
杂可删。讶曰:“狐似有意。不惟勿患,当即以为师。”过数月,回视旧作,
会王生者,以故至山,素与郭善,登门造访。见污本,问之。郭具言所

顿觉所涂良确。于是改作两题,置案上,以观其异。比晓,又涂之。积年余,
不复涂,但以浓墨洒作巨点,淋漓满纸。郭异之,持以白王。王阅之曰: “狐真尔师也,佳幅可售矣。”是岁,果入邑库。郭以是德狐,恒置鸡黍,
..
【解析】B项中的“完”,今义就是“结束”,但古汉语中此义极少见,而且将此义代入 原句之后文意不能贯通。此处明显是用现代汉语解释文言实词,句中应为“缴清”之意。 在原文语境中我们会发现“完”有“赋”与之搭配,是说“像这样催缴之后赋税才能缴 清,然而缴清赋税之后老百姓就有十分之七八的人死了”,这样文意才能贯通。由于D项 “比”作“挨着、连着”解,考生不熟悉,所以D项成了最大干扰项。其实在《促织》中 有“纳比笼中”,在《核舟记》中有“其两膝相比者”,其中的“比”均为“挨着、连 着”。可见平时的积累是相当重要的。 【解题指津】进行代入辨别。即将词义代入原句,看是否合乎情理,上下文意是否通顺, 比较鉴别其与现代汉语词义的细微差别,如果能找出更为恰当的词义替代,即可初步判 断此词义不正确。

高考语文高职总复习教材 通用版精品复习课件:第1章 文言文阅读 3、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文言句式和用法

高考语文高职总复习教材 通用版精品复习课件:第1章 文言文阅读 3、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文言句式和用法

5.用副词“乃、即、皆、必、则”等表判断。如: ①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②环滁皆山也。 6.用动词“为”表判断。如: 人为刀俎,我为鱼肉。
六、省略句 句子中省略某词或某种成分的现象,在文言文中是很多的, 最常见的有以下几种: 1.省略主语。如: (孟子)曰:“独乐乐,与人乐乐,孰乐?”(齐宣王)曰:“不 若与人。” 《庄暴见孟子》 2.省略谓语或谓语动词。如: 及左公下厂狱,史朝夕(候于)狱门外。《左忠毅公逸事》 3.省略宾语。如: 权起更衣,肃追(之)于宇下。《赤壁之战》 4.省略介词后面的宾语。如: ①秦王不怿,为(之)一击缶。《廉颇蔺相如列传》 ②竖子不足与(之)谋。《鸿门宴》 5.省略介词“于”。如: 今以钟磬置(于)水中。《石钟山记》
五、判断句 1.“者……也”表判断。如: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如果“者……也”是因果关系,则不是判断句。 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2.“……,……也”。如: 我,子瑜友也。 3.“……者也”。如: ①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 ②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 4.“……者,……”。如: 柳敬亭者,扬之泰州人。
【对点训练】
(一) 1.下列四个句子中,属于被动句的是 A.菊,花之隐逸者也。 C.甚矣,汝之不惠。
( )
B.士卒多为用者。 D.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
【答案】B 【试题分析】 A项是判断句;C项是谓语前置句;D项是 定语后置句。只有B项是被动句(“为”表被动)。
2.下列四个句子都是判断句,但与其他三句不同的判断句 是 ( ) A.嬴乃夷门抱关者也。(《信陵君窃符救赵》) B.且将军大势可以拒操者,长江也。(《赤壁之战》) C.屈原者,名平,楚之同姓也。(《屈原列传》) D.蔺相如者,赵人也。(《廉颇蔺相如列传》)

2020版高职高考语文总复习课件古代诗文阅读第一章文言文阅读五、文言文整体阅读

2020版高职高考语文总复习课件古代诗文阅读第一章文言文阅读五、文言文整体阅读
8
制曰:“《司马法》曰‘国容②不入军,军容③不入国’。何文吏 也?三王或誓于军中,欲民先成其虑也;或誓于军门之外,欲民先意以 待事也;或将交刃而誓,致民志也。建又何疑焉?”建由是显名。 后为渭城令,治甚有声。值昭帝幼,皇后父上官将军安与帝姊盖 主私夫丁外人相善。外人骄恣,怨故京兆尹樊福,使客射杀之,客藏 公主庐,吏不敢捕。渭城令建将吏卒围捕。盖主闻之,与外人、上官 将军多从奴客往,奔射追吏,吏散走。主使仆射劾渭城令游徼伤主家 奴,建报亡它坐。盖主怒,使人上书告建侵辱长公主,射甲舍门。知 吏贼伤奴,辟报故不穷审。大将军霍光寝其奏。后光病,上官氏代听 事,下吏捕建,建自杀。吏民称冤,至今渭城立其祠。 (《汉书·胡建传》)
6
刘仁之后来治理兖州,临别对吏部长官崔暹说:“您这个州的人,只有孟业 ,应该选拔推荐他,别的人不可信任,可不要忘了啊!”崔暹向孟业说:“您先 前在定州,有什么政绩,使刘西兖(用为官之地尊称刘仁之)如此钦敬赞叹?” 孟业回答说:“只是懂得自我修养罢了。” 齐天保初年,清河王高岳被任命为司州牧,高岳听说孟业的名声品行,便征 召他担任法曹之职。孟业形貌矮小,等到他谒见高岳时,高岳从内心里看不起 孟业,只是看着他笑而不说话。后来,高岳找到孟业判决查处的案件,大为感 叹,才对他说:“您判决案件很英明,可以说超过了您的身材和容貌。” 孟业 后来补任河间王郎中令,清贫自守,未曾有失。武成帝河清三年,武成帝高湛 命令民间大量养驴,催购相当急迫。他慨然道:“我既然是老百姓的父母官, 怎么能坐看老百姓的这种急难?应该拿出国库中的钱财,贷给老百姓来买驴。 今后如有什么差错,由我自己承担下来。”后来为这事他遭到宪司的弹劾。 被押送上解那天,东郡的老百姓都哭着跟随在他的身边,不停地安慰他。送孟 业出关的,有好几百人。他们直送到黎阳郡的西边,才得以辞别。这时候,大 家拉手痛哭,悲戚之景连行路的人都被感动了。随即,不少人又赶到都城,向 朝廷诉说孟业的冤情,皇上于是下令,将孟业放回。幼主高恒承光元年,也就 是北宋末年,孟业被任命为太中大夫,加卫将军。可惜在任时间不长,他就去 世了。

高考语文高职总复习教材第一章文言文阅读(二)一词多义(共21张PPT)

高考语文高职总复习教材第一章文言文阅读(二)一词多义(共21张PPT)

【同类比较】
梅晓臣字圣俞,宣州宣城人,侍读学士询从子①也,工为诗,以深远古 淡为意,间出奇巧,初未为人所知。用询荫为河南主簿,钱惟演留守 西京,特嗟赏之,为忘年交,引与酬唱,一府尽倾。欧阳修与为诗友,自 以为不及。尧臣益刻厉,精思苦学,由知名于时。宋兴,以诗名家为 世所传如尧臣者盖少也。尝语人曰:“凡诗,意新语工,得前人所未 道者,斯为善矣;必能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然 后为至也。”世以为知言。历②德兴县令,知建德,襄城县,监湖州 税,签书忠武,镇安判官,监永丰仓。大臣屡荐宜在馆阁,召试,赐进士 出身。 宝元、嘉佑中,仁宗有事郊庙,尧臣预祭,辄献歌诗,又尝上书言兵。 注《孙子》十三篇,撰《唐载记》二十六卷,《毛诗小传》二十卷, 《宛陵集》四十卷。 尧臣家贫,喜饮酒,贤士大夫多从之游,时载酒过门,善谈笑,与物无忤, 诙嘲刺讥托于诗,晚益工。有人得西南夷布弓衣,其织文乃尧臣诗 也。名重于时如此。 【注】 ①从子:侄子。②历:历任。
字 词
例句
出处
解释
公子再拜,因问。侯生乃 屏人间语曰。
《信陵君窃符 救赵》

秘密,暗中
沛公已去,间至军中。 《鸿门宴》 ② 从小路,悄悄地
少间,帘内掷一纸出,即 道人意中事,无毫发爽。
《促织》
③ 一会儿

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
《邹忌讽齐王 纳谏》

间或,断断续续
得间奔真州。
《<指南录>后 序》

泛指缝隙;空隙; 机会
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吾鬻此,足以资读书 鬻:做
B.殊伟
殊:甚,很
C.客有诮之曰
诮:讥讽
D.吾窃耻焉
窃:私下

2020版高职高考语文总复习课件:第二部分古代诗文阅读 第一章 文言文阅读 五、文言文整体阅读(共69张PPT)

2020版高职高考语文总复习课件:第二部分古代诗文阅读 第一章 文言文阅读 五、文言文整体阅读(共69张PPT)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孟业因马肉一事被长史裴英起秘密告发,于是神武皇帝就 写信责备了魏彭城王韶。 B.孟业虽然其貌不扬,但他凭借自己的办案水平,赢得了清河 王岳对他的高度肯定,被提升为河间王国郎中令。 C.由于孟业能够为百姓着想,所以在他被弹劾拘捕后,不少百 姓深表同情,更有人替他鸣冤叫屈。 D.孟业为人廉洁谨慎,齐神武帝对他非常信任,长史刘仁之也 非常器重他,曾大力把他举荐给崔暹。
刘仁之后来治理兖州,临别对吏部长官崔暹说:“您这个州的人,只有孟业 ,应该选拔推荐他,别的人不可信任,可不要忘了啊!”崔暹向孟业说:“您先 前在定州,有什么政绩,使刘西兖(用为官之地尊称刘仁之)如此钦敬赞叹?” 孟业回答说:“只是懂得自我修养罢了。” 齐天保初年,清河王高岳被任命为司州牧,高岳听说孟业的名声品行,便征 召他担任法曹之职。孟业形貌矮小,等到他谒见高岳时,高岳从内心里看不起 孟业,只是看着他笑而不说话。后来,高岳找到孟业判决查处的案件,大为感 叹,才对他说:“您判决案件很英明,可以说超过了您的身材和容貌。” 孟业 后来补任河间王郎中令,清贫自守,未曾有失。武成帝河清三年,武成帝高湛 命令民间大量养驴,催购相当急迫。他慨然道:“我既然是老百姓的父母官, 怎么能坐看老百姓的这种急难?应该拿出国库中的钱财,贷给老百姓来买驴。 今后如有什么差错,由我自己承担下来。”后来为这事他遭到宪司的弹劾。 被押送上解那天,东郡的老百姓都哭着跟随在他的身边,不停地安慰他。送孟 业出关的,有好几百人。他们直送到黎阳郡的西边,才得以辞别。这时候,大 家拉手痛哭,悲戚之景连行路的人都被感动了。随即,不少人又赶到都城,向 朝廷诉说孟业的冤情,皇上于是下令,将孟业放回。幼主高恒承光元年,也就 是北宋末年,孟业被任命为太中大夫,加卫将军。可惜在任时间不长,他就去 世了。

广东省高考语文总复习 第二部分 阅读与鉴赏 第1章 阅读浅易的古代诗文 二、古代诗歌鉴赏名师课件

广东省高考语文总复习 第二部分 阅读与鉴赏 第1章 阅读浅易的古代诗文 二、古代诗歌鉴赏名师课件

【答案】 D 【答案解析】 词中“三国周郎”的形象集中表现在儒雅风流,而非“大智大勇”。 2.这首词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结合文本分析。 【答案】 这首词上阕咏赤壁,下阕怀周瑜,怀古伤己。作者吊古伤怀,借传颂 古代英雄的业绩,思自己历遭的挫折。不能建功立业,壮志难酬,词作抒发了他内心 忧愤的情怀。
2.鸟兽虫鱼类 鸿鹄:飞得很高,常用来比喻志气高远的人。 鸿雁:游子思乡怀亲之情和羁旅的伤感。 寒蝉:悲凉的同义词。 杜鹃鸟:杜鹃啼血,是凄凉、哀伤的象征。 鹧鸪鸟:旅途艰险的和满腔的离愁别绪。 乌鸦:常与衰败荒凉的事物联系在一起。 猿啼:常常象征着一种悲伤的感情。 3.自然现象类 落日:凄凉失落、苍茫沉郁、怀古幽情。 月亮:思乡的代名词。 流水:人生苦短、命运无常的感伤与哀愁;和绵绵的愁丝连在 一起。
意象,是客观物象经过创作主体独特的情感活动而创造出来的一种艺术形象。 简单地说,意象就是寓“意”之“象”,是融入了诗人思想感情的“物象”,是赋有某种特殊 含义和文学意味的具体形象。中国古代诗歌善借景借物传情,因此读懂诗中的意象 就能够快速把握诗人的情感。如诗歌中的“月”的意象往往寄托着思乡怀亲之情,“柳” 的意象多传达殷殷惜别的不舍离情,“菊”的意象每每包含着隐逸孤高的出世之情。
【能力突破】 题型示例1: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1—2题。 登高 [唐]杜 甫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 A.全诗通过登高所见秋江景色,倾诉了诗人长年漂泊、老病孤愁的复杂感情。 B.首联用“风急”二字带动,描绘了猿啸、鱼潜、鸟飞、水清、沙白的秋景。 C.前两联极力描写秋景,直到颈联才点出“秋”,可谓“不着一字尽得风流”。 D.本来是兴致盎然地登高望远,但悲愁更难排遣,诗人的矛盾心情溢于言表。 【答案】 B 【答案解析】 没有“鱼潜”。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选自《后汉书》,有删减) 【注】 ①赋民粥:分发稠粥。②就考:接受拷问。③觇候:打探。
15.下列与“续虽见考苦毒”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
A.以病去
B.及楚事觉
C.非人告也
D.是以知之
【答案】 B 【试题分析】 题干是“见+动词”的被动句,选项中只有 B是被动句,但此句没有介词或助动词等标志,需要从句意(楚 王造反的事被发觉)上判断出来。
【例题2】 (2018年广东高职高考题) 陆续字智初,会稽吴人也。世为族姓。祖父闳,字子春,建武中为尚书令。 美姿貌,喜著越布单衣,光武见而好之,自是常敕会稽郡献越布。 续幼孤,仕郡户曹史。时岁荒民饥,太守尹兴使续于都亭赋民粥①。续悉简 阅其民,讯以名氏。事毕,兴问所食几何?续因口说六百余人,皆分别姓字,无有 差谬。兴异之。刺史行部,见续,辟为别驾从事。以病去,还为郡门下掾。 是时楚王英谋反,阴疏天下善士。及楚事觉,显宗得其录,有尹兴名,乃征兴 诣廷尉狱。续与主簿梁宏、功曹史驷勋及掾史五百余人诣洛阳诏狱就考②,诸 史不堪痛楚,死者大半。唯续、宏、勋掠考五毒,肌肉消烂,终无异辞。续母远 至京师,觇候③消息,狱事特急,无缘与续相闻,母但作馈食,付门卒以进之。续虽 见考苦毒,而辞色慷慨,未尝易容,唯对食悲泣,不能自胜。使者怪而问其故。续 曰: “母来不得相见,故泣耳。”使者大怒,以为门卒通传意气,召将案之。续 曰: “因食饷羹,识母所自调和,故知来耳。非人告也。”使者问:“何以知母 所作乎?”续曰:“母尝截肉未尝不方,断葱以寸为度,是以知之。”使者问诸 谒舍,续母果来,于是阴嘉之,上书说续行状。帝即赦兴等事,还乡里,禁锢终身。 续以老病卒。
四、被动句 1.“于”表被动。如: ①不拘于时。 ②君幸于赵王。
2.“见”表被动。如: 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
3.“见……于”“受……于”表被动。如: ①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 ②吾不能举全吴之地,十万之众,受制于人,吾计决矣。
4.“为”表被动。如: ①兔不可得,而身为宋国笑。 ②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
若与人。” 《庄暴见孟子》 2.省略谓语或谓语动词。如: 及左公下厂狱,史朝夕(候于)狱门外。《左忠毅公逸事》 3.省略宾语。如: 权起更衣,肃追(之)于宇下。《赤壁之战》 4.省略介词后面的宾语。如: ①秦王不怿,为(之)一击缶。《廉颇蔺相如列传》 ②竖子不足与(之)谋。《鸿门宴》 5.省略介词“于”。如: 今以钟磬置(于)水中。《石钟山记》
【知识梳理】
对于文言句式的把握,一,其依据还是现代汉语,要搞清各种文 言句式的来龙去脉;二,要识记一些典型的句子,以此来举一反三, 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一、文言句式
二、语法公式
三、倒装句 (一)宾语前置 1.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 常见的否定词:不、莫、勿、弗、未 常见的代词:余、我、己、自、汝 ①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②忌不自信。 ③古之人不余欺也。 ④三岁贯汝,莫我肯顾。
三、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文言句式和用法
【考情分析】
回顾近几年的高职高考题,对文言句式的考查,尽管从2014年 起,未对此考点单独设题,和词类活用一起命题,但2018年和2019 年又重新单独出现文言句式考查题,而且文言句式隐含在翻译题 中作为采分点进行考查是常见现象,因此,必须重视此考点的复 习。
【考纲解读】
【答案】B 【试题分析】 ②句中“祭以尉首”应该理解为“以尉首祭”;③句 中“弗之怠”应该理解为“弗怠之”;⑤句中“宋何罪之有?”应该理 解为“宋有何罪?”⑧句中“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 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应该理解为“不以封疆之界域民,不以山溪之 险固国,不以兵革之利威天下”。
(二)
【典例精析】
【例题1】 (2019年广东高职高考题)(见前) 对下列语句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卒白于丞相”,是被动句。 B.“民赖以活者甚众”,是省略句。 C.“皇上于皇太后,母子也”,是判断句。 D.“众弗之从”,是宾语前置句。
【答案】 A 【试题分析】 本句的“于”表示动作的对象,不表示被动。
判断下列各句是何种文言句式:
1.人马烧溺死者甚众。
( 定语后置

2.古之人不余欺也。
( 宾语前置

3.其势弱于秦。
( 状语后置

4.何功之有?
( 宾语前置

5.马之千里者。
( 定语后置

6.卿欲何言?
( 宾语前置

7.唯才是举。
( 宾语前置

8.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 被动句

9.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 定语后置
A.嬴乃夷门抱关者也。(《信陵君窃符救赵》) B.且将军大势可以拒操者,长江也。(《赤壁之战》) C.屈原者,名平,楚之同姓也。(《屈原列传》) D.蔺相如者,赵人也。(《廉颇蔺相如列传》)
【答案】A 【试题分析】 A有“也”无“者”(里面的“者”不是表示判断 句的“者”,而是代词“的人”),“夷门抱关者”是“夷门抱关的 人”;B、C、D都是既有“者”,又有“也”。所以,答案是A。
在2020年《广东省高职高考<语文>科考试说明》中,古代诗 文阅读题的第三点要求就是: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文言句式和 用法。
提醒大家特别注意的是:2018年主要考查的是被动句。也就 是说,我们在复习时,要掌握常见的文言句式。对应起“考试说 明”中“与现代汉语不同”这一点来看,这几年的题目是完全符 合“考试说明”要求的。
之,使归赵。(《廉颇蔺相如列传》)
【答案】D 【试题分析】 例句的“上使外将兵”是“上使扶苏外将兵”,省 略了兼语;备选项中只有D是省略了兼语的,所以答案是D。A应该是 “为之具言所闻”,省略了宾语;B应该是“成妻纳钱于案上”,省略 了介词;C应该是“与之坐谈”,省略了宾语。A、B、C这三句都跟例 句不一样。
4.下列四个句子都是省略句,与例句相同的省略句是( )
例句: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陈涉世家》) A.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桃花源记》) B.成妻纳钱案上,焚拜如前人。(《促织》) C.旦日,客从外来,与坐谈,问之:“吾与徐公孰美?”客曰:
“徐公不若君之美也。”(《邹忌讽齐王纳谏》) D.今杀相如,终不能得璧也,而绝秦赵之欢。不如因而厚遇
5.用副词“乃、即、皆、必、则”等表判断。如: ①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②环滁皆山也。 6.用动词“为”表判断。如: 人为刀俎,我为鱼肉。
六、省略句 句子中省略某词或某种成分的现象,在文言文中是很多的,
最常见的有以下几种: 1.省略主语。如: (孟子)曰:“独乐乐,与人乐乐,孰乐?”(齐宣王)曰:“不
5.“为……所”表被动。如: 嬴闻如姬父为人所杀。
6.“为所”表被动。如: 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
7.意念被动。如: ①知欺大王之罪当诛。 ②王之蔽甚矣。 ③洎牧以谗诛。
五、判断句 1.“者……也”表判断。如: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如果“者……也”是因果关系,则不是判断句。 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2.“……,……也”。如: 我,子瑜友也。 3.“……者也”。如: ①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 ②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 4.“……者,……”。如: 柳敬亭者,扬之泰州人。
【同类比较】
(2012年广东高职高考题)(见前) 对下列语句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父以足受,笑而去”,倒装句。 B.“与老人期,后,何也”,反问句。 C.“遂去,无他言,不复见”,省略句。 D.“旦日视其书,乃《太公兵法》也”,判断句。
【答案】 A 【试题分析】 A项并无倒装。B项的质疑反问语气要通读上 下文后才能准确把握住,较难。C项句子承上省略了主语“父”, D项“乃……也”是典型的判断句式,比较容易。

10.弗之怠。
( 宾语前置

11.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12.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 13.使不辱于诸侯。 14.洎牧以谗诛 15.暴见于王。 16.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 17.吾属今为之虏矣。 18.其势弱于秦。 19.具告以事。 20.人为刀俎,我为鱼肉。
( 宾语前置
)
( 被动句
)
【对点训练】
(一菊,花之隐逸者也。 B.士卒多为用者。 C.甚矣,汝之不惠。 D.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
【答案】B 【试题分析】 A项是判断句;C项是谓语前置句;D项是 定语后置句。只有B项是被动句(“为”表被动)。
2.下列四个句子都是判断句,但与其他三句不同的判断句 是()
3.下列四个句子都是倒装句,但与其他三句不同的倒装句 是()
A.古之人不余欺也!(《石钟山记》) B.何功之有哉?(《信陵君窃符救赵》) C.自比于管仲、乐毅,时人莫之许也。(《隆中对》) D.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望天门山》)
【答案】D 【试题分析】 比较一下几个倒装句,A应该是“不欺余”,B应该是 “有何功”,C应该是“莫许之”,都是动宾倒装。D应该是“一片孤 帆”,是定中倒装句。D与其他三句不同,答案是D。
(二)状语后置(介宾短语后置)
形 动词(动词短语) 式 形容词
+
于(乎) 以
+
如: ①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②师不必贤于弟子。 ③其闻道也固先乎吾。 ④私见张良具告以事。 ⑤秦之用兵于燕、赵。
名词 代词
(三)定语后置 1.中心词+定语+者。如: ①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 ②村中有少年好事者。 ③雁荡具体而微者。 2.中心词+之+定语(形容词)。如: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3.中心词+之+定语+者。如: ①石之(铿然有声)者。 ②马之千里者。 4.中心词+数量词。如: 我持白璧(一双)。 (四)主谓倒装 如:甚矣,汝之不惠!——汝之不惠,甚矣!
( 状语后置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