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岭淮河分南北》重难点归纳

合集下载

秦岭淮河知识点总结

秦岭淮河知识点总结

秦岭淮河知识点总结一、地理1.秦岭秦岭横贯陕西、甘肃两省,东起黄河,西至长江,全长约600公里,是中国著名的山脉之一。

秦岭最高峰为太白山,海拔约3767米。

秦岭横亘于中国的黄土高原和长江中游平原之间,地处我国南北气候的过渡带。

秦岭自然景观美丽,山势雄峻,植被茂密,气候多变,是中国著名的旅游胜地。

2.淮河淮河是中国五大河流之一,发源于安徽省的淮阳县,流经安徽、江苏两省,最终注入黄海。

淮河全长约1000公里,流域面积约25.5万平方公里,是黄河流域的重要支流之一。

淮河流域地势平坦,水资源丰富,是中国重要的农业生产基地之一。

二、历史1.秦岭淮河的历史秦岭淮河地区历史文化底蕴深厚,是中国古代重要的文明发源地之一。

秦岭是中国历史上重要的分水岭,自古就是政治、军事、文化交流的重要通道。

秦岭淮河地区自古就有农耕文明,早在新石器时代就有人类定居生活,商代和周代的青铜文化也在这里有着深厚的积淀。

2.历史遗迹在秦岭淮河地区有许多重要的历史遗迹,如秦始皇陵、颍川窑址、三国古战场等,这些文物古迹见证了这片土地上漫长的历史。

此外,秦岭淮河地区还有许多古代宗教和道教文化遗迹,如华山、五台山等著名的道教圣地,吸引了无数的游客和信徒。

三、资源1.自然资源秦岭淮河地区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主要包括水资源、森林资源、矿产资源和土地资源。

淮河流域是中国重要的农业生产区,有着丰富的水资源和农田资源,适宜农作物的种植。

秦岭山脉则拥有丰富的森林资源和矿产资源,如松树、杉树等常见于山脉之间,还有煤炭、铁矿等矿产资源。

2.人文资源秦岭淮河地区还拥有丰富的人文资源,这里孕育了众多的历史人文名人,如司马迁、白居易、李白等文学巨匠。

淮河流域是中国古代文明的摇篮之一,这里留下了许多重要的历史文化遗迹,如洛阳、开封等古都,被誉为中华文明的摇篮。

四、生态1.秦岭的生态秦岭山脉是中国重要的生态屏障,山区植被茂密,动植物资源丰富。

秦岭山脉还有许多珍稀的动植物,如大熊猫、金丝猴、白唇鹿等,被称为中国的生物宝库。

中小幼秦岭-淮河分南北教学设计公开课教案教学设计课件试题卷【一等奖】

中小幼秦岭-淮河分南北教学设计公开课教案教学设计课件试题卷【一等奖】

秦岭-淮河分南北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说出我国的四大地理区域;知道秦岭-淮河的地理位置,能说出我国南方与北方在人文环境上的差异,能分析我国南北方气候、农业生产等方面自然环境的差异及其对人们生产生活的影响。

2、过程与方法:通过小组讨论、对比,理解秦岭-淮河一线南北两侧的自然环境对生产生活的影响。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本课学习,能够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理解人与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懂得人地和谐相处的重要性。

二、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秦岭-淮河地理意义;南北方地理差异的表现教学难点:不同的自然环境对人们生产生活的影响三、教学过程(一)(图片导入):出示(雪乡和三亚)两张图片,请同学们猜猜这是中国的哪两个个地方的景观?在我国同个季节为什么南北景观差异大呢?我国南北方又是如何划分分呢?今天我们就来一起探讨秦岭-淮河分南北。

(二)教学过程(展示秦岭和淮河的照片)你知道这是哪吗?请在P23图4-30中找出秦岭、淮河,并把它们练成一条线。

一、我国的四大地理区域【探究任务一】展示图4-31中国的四大地理区域1.分小组探究四大地理区域的地形和气候类型。

每一组完成一个地理区域的探究任务,时间2分钟,小组长做好记录和展示。

2.你的家乡位于哪一个地理区域内?二、南北方的界线——秦岭淮河展示季风区和非季风区图片,我们习惯上以秦岭—淮河为界,大体上将东部季风区划分为北方和南方两大区域,秦岭—淮河一线以北为北方,以南为南方。

生活中我们经常听到南方和北方在生活上有很多不同的习俗习惯,今天老师就带领大家来看看网上的一个关于南北差异的视频。

播放视频“我感受到的南北差异”。

三、南北方人们人文环境的差异通过表格对比的活动,让学生体会南北方人们在生产、民居特色、交通工具、饮南北方人们在生产、生活方面的差异的形成,与所处的自然环境密切相关。

下面就让我们来探究南北方自然环境有什么差异。

四、南北方自然环境的差异1.气温的差异展示图4-32,教师指导学生读图方法,后提问:①读图,说一说冬季北方地区与南方地区气温的差异。

秦岭淮河分南北 教学设计

秦岭淮河分南北 教学设计

第五单元第三课第1课时《秦岭—淮河分南北》教学设计——张云佳一、课程标准1-2-5描述中国自然和人文环境的总体面貌,;了解其基本特征。

1-2-6描述我国不同地区的自然条件和人文环境特征,比较人们的社会生活和风土人情的等方面的特点。

二、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掌握秦岭-淮河一线以北地区和以南地区生活方式的差异。

2.掌握秦岭-淮河一线以北地区和以南地区气候的差异及其对自然环境的影响。

3.探究南、北方自然环境对生活方式的影响。

【过程与方法】1.要求学生能够从对中国地形图、中国气候图的分析中,找出我国四大地理区域的分类依据。

2.要求学生能够从对中国1月气温分布图、7月气温分布图、中国年降水量分布图的分析中,找出秦岭—淮河南北地区自然环境、人文活动的差异及影响因素。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增强对我国“地域差异显著”的了解,明确“一方山水养一方人”的科学理念,培养对不同地域文化的尊重和对祖国丰富文化的热爱。

三、教学重难点重点:秦岭—淮河南北的自然环境和人文活动的差异难点:秦岭—淮河南北的自然环境和人文活动差异的影响因素四、教学方法运用多媒体教学。

五、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播放视频《从南到北中国浓浓的年味》。

设问:为什么黑龙江是“雪景”,广州是“花市”呢?教学方式:学生思考并回答。

设计意图:播放视频吸引学生的注意力,通过对比黑龙江和广州的不同年俗,感受南北方的自然人文差异巨大,从而过渡到疆域辽阔,了解将我国划分四大地理区域的原因。

(二)教学环节1、读图5-31 中国的四大地理区域图,中国地形图、中国气候类型图说出各个区域之间的分界线和区域内的自然特征。

设问:(1)读图5-13等地图,找到各个地理区域的分界线。

(2)利用地图说一说四大地理区域的自然特征。

教学方式:学生自主获取地图信息,学生分享补充。

设计意图:通过地形图和气候类型图,比较直观的读出四大地理分区的分界线,直接认识到四大地理区域间地形和气候类型的差异性,同时感受区域内自然特征的统一性。

《秦岭—淮河分南北》学案分析

《秦岭—淮河分南北》学案分析

《秦岭—淮河分南北》学案分析本资料为woRD文档,请点击下载地址下载全文下载地址一、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了解秦岭-淮河的地理位置及对南北气候的影响;2.了解南北方人们的生活方式和生产方式的差异及其造成这些差异的原因。

(二)过程与方法1.指导学生收集、分析南北方地区不同的生产特点和生活习俗等方面的资料;2.引导学生观察、阅读、逐步发现问题并提出问题,并在此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阅读和运用资料的能力;3.能熟练识读各类地图,如“中国四大地理区域划分图”“中国气候类型图”“中国一月平均气温分布图”“中国年降水量分布图”等,并能从中获取有用信息;4.通过小组合作探究问题,让学生初步尝试从不同角度分析和归纳南北差异形成的原因;5.具有一定的独立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1.力求教学内容贴近学生的生活实践,从学生身边熟悉的事物出发,发现问题,激发学生对家乡的热爱和解决问题的兴趣,增进对家乡的了解和热爱之情;2.感悟人类适应和改造自然环境的智慧和能力,树立各地区文化多元性,尊重不同地区文化的价值观;3.树立与人合作学习的精神。

二、教学重难点1.重点:南北方地理差异的表现。

秦岭—淮河一线成为南北方分界线的原因。

2.难点:秦岭—淮河一线成为南北方分界线的原因。

培养学生的读图能力、合作探究能力。

三、教学策略1.采用探究──研讨的模式进行教学,贯穿讲授法、讨论法,指导学生开展小组探究和合作讨论。

2.采用情境创设法,融入生活元素,创设生活化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提高生活实践能力。

3.教师准备:制作多媒体,各种类型的反映南北方差异的图片、生活场景。

4.学生准备:预习课本,利用书本和互联网等途径调查南方和北方地区的气候特征、生产特点和生活方式。

四、教学过程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导入新课呈现课本P23页两封电子邮件的图片,并提问:⑴找一找:阅读了这两封信,你感受到小红和小明的家乡有何差异?⑵想一想:为什么会有这么大的差异?学生根据自己的经历和想法进行回答。

5-3-1秦岭-淮河分南北

5-3-1秦岭-淮河分南北

第五单元第三课第一框 秦岭—淮河分南北主备:罗慧君一、【课标解读】:课标:1-2-6 描述我国不同地区的自然条件和人文环境特征,比较人们社会上和和风土人情等方面的特点解读: 四大地理区域的范围和自然环境特征、人文环境特征;南北方的自然地理分界线:秦岭——淮河一线。

经济、文化、民俗等方面的特点,既展示了我国丰富多彩的区域人文特色,又反映了自然环境对人们生活的影响。

二、【教材简析】:1.教材编写特点及意图:本课在我国四大地理区域的基础上,重点介绍了我国南方和北方的差异。

教材先借助地图说明南方和北方的地理分界线,展示南北方人们在生产和生活方面的异同,然后追溯形成差异的原因,特别是气候的影响。

让学生了解到我们南北的地域差异,并通过分析产生差异的原因,认识自然环境与人类社会之间的密切关系,学会辩证看待区域差异,初步形成因地制宜的观点。

2.教材结构体系:→三、【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目标知道南北重要地理分界线:秦岭—淮河分界线,明确我国南方与北方在气候差异上的差异。

(二)过程与方法通过讨论分析中国南北的气候差异对南北方生产、生活方式的影响。

能熟练识读各类地图,如“中国四大地理区域划分图”“中国气候类型图”“中国一月平均气温分布图”“中国年降水量分布图”等,并能从地图中获取有用信息。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通过分析,进一步感知人地关系,从而也触动学生热爱家乡、建设家园的情感。

四、【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秦岭—淮河地理分界线南北方差异难点:读图分析南北方差异的原因,及分析中合作探究能力的培养。

五、【教学思想和策略方法】:1.主要采用合作探究法、合作学习法、讲授法等,创设民主、平等、和谐的教学氛围,让学生积极参与学习,教学在潜移默化中进行。

地域差异显著 东西部差异显著秦岭—淮河分南北 四大地理区域 南北分界线 南北方自然环境的差异 南北方人们生产和生活的差异2.融入生活元素,增强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提高生活实践能力。

《秦岭——淮河分南北》课后反思

《秦岭——淮河分南北》课后反思

《秦岭——淮河分南北》课后反思本节课整体思路:首先,通过一首《我的家在东北》歌曲引入,让学生对南北差异有一个简单的感受,紧接着提出南北分界线秦岭——淮河。

第一环节用交流会的方式让学生详细了解南北方在生产和生活上的一些差异,有了这些差异学生自然会联想到为什么会产生这样的差异,自然地过度到第二环节南北差异根源探寻。

其中,气候差异是南北差异的根本原因,主要表现在气温和降水两个方面,这部分是本节课的一个重点内容。

第三环节总结南北方多方面的差异,也正是这种差异才造成了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最后通过探究实践活动让学生深入了解家乡的同时回顾南方地区气候类型、特点、影响等内容,最后是情感的升华寄语南方北方。

通过《我的家在东北》歌曲引入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学生对这首歌曲还是很感兴趣的,特别是视频中一些北方特有的生活习惯,让学生能够对南北方在最初就有一个印象上的对比。

接下来通过对人口密度分布界线、我国地势二、三阶梯的分界线、季风区非季风区的分界线以及南北分界线等几条重要地理分界线的判断自然引出南北方分界线的教学,在学习新知识的同时也回顾了旧知识点。

同时进入第一环节的教学,“南北差异交流会”这个环节采用竞赛的方式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展示了部分同学课外知识涉猎的情况,让学生在感性上理解南北生活和生产上的差异。

这个环节在最后城市连线部分应该加入一个非季风区的城市,作为干扰项让学生辨别,以检测学生是否真正掌握了南北方的地理分布范围。

通过第一环节南北差异的感性理解自然过渡到第二环节产生这种差异的根源,在第二环节南北差异根源探寻过程中,虽然知识点都落实到位了,但是学生似乎没有动起来,课堂氛围显得比较沉闷,在这以环节应该再设计一个小高潮,比如在降水差异的讲解上能够再斟酌一下如何让学生动起来。

第三部分“南北差异我知晓”也就是总结部分,这部分不足之处就是总结的时间过长,同时总结的环节过多,能够适当的做一些结构上的重建,比如像薛利君老师所说,能够将探究与实践部分对家乡杭州的了解渗透到第一环节交流会中,这样能够讲寄语篇设计的更精细一些,比如能够像吴小美老师的建议能够在学生思考寄语的同时播放《我的南方北方》视频诗朗诵,不但给学生充裕的思考时间还能够起到提示的作用。

秦岭-淮河分南北说课稿

秦岭-淮河分南北说课稿

《秦岭—淮河分南北》课题:《秦岭-淮河分南北》是七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第三课的第一框.一、说教学分析。

从目录中我们可以得知:前面第一课和第二课都是讲中国的地理概况、自然环境、人文环境.从本课开始阐述我国不同的地域差异,到第六单元会更详细讲述区域差异,所以从结构上说本课是中国地理总论部分与中国区域地理部分的衔接点。

从内容上说本课是对我国的区域地理做了一个宏观的介绍,帮助我们从整体上把握我国的地理区域差异,为后面认识地理分区做知识上的铺垫。

而作为本节课的《秦岭—淮河分南北》是这课开篇,所以尤为重要。

2、学情分析:由于我们大部分学生没有出过远门,对不同地域的风情和习俗了解甚少,因此对南北方之间存在差异的原因及南北方的地理分界线不能从深层次的角度去进行理解。

虽然学生在学习本课时内容之前接触过的地理区域知识(自环境和人文环境),但用比较方法来学学习还是第一次。

所以在学习本课的过程中,会较多使用地图如:中国政区图、中国地形图、中国气候类型图等,由于初一学生的身心发展和阅历有限,读图、析图、运用地图的能力是学生的弱点。

加强培养学生运用地图的能力、空间思维能力具有重要作用.二、说教学目标: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结合上面的课程分析、学情分析特制定以下教学目标:1、知识与目标:结合地图说出我国的四大区域;了解秦岭、淮河的走向和流向及作为我国的地理分界线的地理意义;比较南北方在气候、农业生产等方面的差异及分析产生差异的原因。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读图、析图、观察判断能力以及主动探究能力。

学会辩证地看待区域差异,初步形成因地制宜的观点。

3、情感目标:通过图片、资料、分组讨论,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积极性;通过比较认识到不同区域的自然环境与人文环境的不同,意识到我们国家的山川壮丽、物产丰富、人文荟萃,进一步激发学生爱国的情感。

三、说教学的重点和难点:1、教学的重点:南北方的差异比较。

确定依据是:从课程标准要求的角度来看,要求学生描述南北方自然条件人文条件特征,比较人们社会生活和风土人情等方面的特点。

《秦岭――淮河分南北》教学设计-最新文档

《秦岭――淮河分南北》教学设计-最新文档

《秦岭――淮河分南北》教学设计【教材分析】本课是人教版《历史与社会》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三课的第一课时。

本节课主要介绍中国幅员辽阔地区由于气候差异大而造成例外地区例外的生产、生活方式。

特别是以秦岭――淮河一线为界的南北方差异明明,教材用了一个对话框的形式让学生初步了解我国南北方的差异,然后通过气温和降水两幅图有侧重点地分析了形成这些差异的原因。

【教学目标】知识目标:通过学习,使学生掌握秦岭――淮河是我国南北方的严重地理分界线;气候因素是造成南北差异的主要原因。

能力目标:通过读图析图,培养学生的读图能力;运用气温图和降水图来理解气候对水文、农业生产、工业生产以及人们生活习惯的影响。

情感目标:通过分析气候对人们生产活动及人们生活方式的影响,使学生懂得自然条件对生产活动及人们生活方式的影响,从而帮助学生树立因地制宜的观点,懂得人与自然的调和相处的严重性,培养学生心爱家乡、心爱祖国的情感。

【教学重、难点】1.秦岭――淮河地理分界线、南北方气温和降水的特点。

2.南北方气候差异对当地人生产、生活方式的例外影响。

【教学设想】气候本身是教学的难点,尤其把这个知识安排在七年级上册,学生的理解分析都存在一定的困难。

气候知道在《科学》中有比较详细的学习,本教材是文科,不要求学生拔高,而是落实一些“认识等温线,降水量线分布的规律”等基础知识,但教师的实际操作分寸难以把握。

如何将难点再降低点呢?就是把常规的教学程序打破,采取练习题式的方式,使学生在乱中理清知识线索,在做中学到知识。

【教学过程】导入:展示图片《十月的北方下雪》和南方《户外穿短袖劳作的情景》师:我国东北这么早就开始下雪,而我们南方犹如春天,中午有时还要开空调。

这是什么例外?生:气候。

师:气候例外,北方人的生活与南方人的生活习惯是否例外?生:例外。

师:造成我国南北差异的地理分界线你们知道吗?生:秦岭――淮河一线(板书)。

【导入新课】1.[展示]《中国政区地图》师:首都北京属于北方还是南方?而温州在南方还是北方?我们习惯上以秦岭――淮河为界,此线以北为北方地区,以南为南方地区。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秦岭淮河分南北》重难点归纳
《秦岭—淮河分南北》重难点归纳重点:南北方地理差异的表现。

秦岭—淮河一线成为南北方分界线的原因。

突破方案:这是本专题的教学重点。

通过初一第一学期的学习,学生已掌握了部分学习地理的知识和技能,因此本教学重点主要是由学生小组合作探究研讨的方式进行突破。

对于“南北方地理差异的表现”这一教学难点,在教学设计中,首先,让学生阅读课本图5—30,通过对课本P22舌动题的解答,知道中国的四大地理分区;明确自己家乡的所属地理区域。

第二步,通过PPT呈现课本图5—31,学生了解秦岭、淮河这两个地理事物。

第三步,通过对图5—31的观察,说出秦岭、淮河与黄河、长江的位置关系。

再结合之前所学的地理知识,以表格的形式对南北方基本情况进行归纳和巩固。

最后,通过一组反映南北方生产生舌和自然景观的图片,再次明确南北方地理差异的表现,渗透地理思想:地理环境决定一地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反之,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反映出一地的地理环境。

对于“秦岭—淮河一线成为南北方分界线的原因”这一教学难点,在教学设计中,我首先以上一教学难点的南北方地理差异的表现为引子,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生舌经验和积累的知识,猜测引起南北方差异的缘由。

从而得出气候是导致南北方差异的主要原因。

第二步,通过一组地图一一1月平均气温的分布、7月平均气温的分
布,中国年降水量的分布的指导分析,引导学生得出南北方在气温和降水量上的特点,00C等温线和800毫米等降水量线与秦岭一淮河一线基本重合,由此可知秦岭—淮河一线是南北方分界线。

第三步,让学生对课本P25页的文字和图片进行阅读,再以小组合作的方式对南北方的生产方式进行探究研讨,并完成相应表格。

最后,综合上述表格,归纳引起南北差异的缘由和秦岭一一淮河一线的地理意义。

难点:秦岭—淮河一线成为南北方分界线的原因。

培养学生的读图能力、合作探究能力。

突破方案:南北方差异的原因即是本专题的教学重点也是难点。

因为学生是七年级,背景知识还不是很丰富,所以让学生根据气温和降水量分布来判断南北方差异有一定难度。

在教学时,教师可找几张反映南北方生活差异的图片启发学生思考:图片中的生活方式分别是属于南方还是北方?从图片上可看出当地气候有什么特点?根据学生回答,教师逐步引导学生懂得可以通过生活方式判别地理区域的差异,让学生学会关注、探究生活,学以致用。

在此基础上再指导学生分析气温和降水量分布图,归纳引起南北差异的原因。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