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第七章考试重点
教育心理学考试重点第七章技能的形成+实战演练

教育心理学考试重点提示:第七章技能的形成重点提示统观近几年全国各省的教师资格认证教育学考试,本章的考查重点是:(1)技能的两大分类及形成阶段。
(2)操作技能及心智技能的培养要求。
(3)心智技能形成的有关理论。
考纲链接1.技能的概念:技能是通过练习而形成的合乎法则的活动方式.2.技能的特点:(1)技能是通过学习或练习而形成的,不同于本能行为;(2)技能是一种活动方式,是由一系列动作及其执行方式构成的,属于动作经验,不同于认知经验的知识;(3)技能中的各种动作要素及其执行顺序要体现活动本身的客观法则的要求,不是一般的习惯动作。
3.技能的种类:(1)操作技能,也叫动作技能、运动技能,指由一系列实际动作,以完善、合理的方式组成的操作活动方式。
它具有客观性、外显性、展开性的特点。
(2)心智技能,也称智力技能、认知技能,是通过学习而形成的合乎法则的心智活动方式。
它具有以下特点:对象具有观念性;执行具有内潜性;结构具有简缩性。
4.技能的作用:(1)能够对活动进行调节与控制;(2)是获得经验、解决问题、变革现实的前提条件;(3)影响着学习者的个性品质。
5.操作技能的分类:(1)从对外部刺激的调节方式看,分为连续性动作技能和非连续性动作技能;(2)从对外部条件的利用程度看,可分为封闭型动作技能和开放性动作技能;(3)从所涉及的骨骼、肌肉及动作幅度大小,可分为精细动作技能和粗放动作技能.6.心智技能的分类:(1)根据适用范围不同,分为一般心智技能和专门心智技能;(2)根据学生学习的结果,分为智慧技能和认知策略。
7.操作技能形成的阶段:可以分为操作定向、操作模仿、操作整合与操作熟练四个阶段。
8.操作定向:即了解操作活动的结构与要求,在头脑中建立起操作活动的定向映像的过程。
在操作定向阶段形成的映像应包括两方面:一是对操作活动的结构要素及其关系的认识;二是与操作技能学习有关或无关的各种内外刺激的认识与区分。
9.操作模仿即实际再现出特定的动作方式或行为模式。
教师资格考试心理学临考背诵知识点:第7章

2- 瓦解作用:情绪对认知操作的消极影响,主要体现在不良情绪对认知活动功能的瓦解上。一些消极情绪,如恐惧、悲哀、愤怒等会干扰或抑制认知功能。如考试中的紧张情绪会影响学生的思维与记忆功能。
(3) 情绪情感的健康功能。
人对社会的适应是通过调节情绪来进行的,情绪调控的好坏会直接影响到身心健康。
教师资格考试心理学临考背诵知识点:第7章
第七章 动机与情绪情感
《内经》“怒伤肝,喜伤心,思伤脾,忧伤肺,恐伤肾”说明情绪情感具有健康的功能,能够影响人们的身心健康。
个体内在的某种需要是动机产生的根本原因,而外在环境则作为诱因,引导个体趋向于特定的目标。
根据需要的不同性质,可以将动机分为生理性动机和社会性动机。
10.情绪情感:人对客观事物的态度体验及相应的行为反应。
11.激情:是一种爆发快、强烈而短暂的情绪体验。
12.应激:是指在意外的紧急情况下所产生的适应性反应。
二、简答:
1.动机具有哪些功能?(1)激活功能:它推动人们产生某种活动,使个体由静止状态转化为活动状态。
2- 情绪被视为动机的指标:情绪也可能与动机引发的行为同时出现,情绪的表达能够直接反映个体内在动机的强度与方向。所以,情绪也被视为动机潜力分析的指标,即对动机的认识可以通过对情绪的辨别与分析来实现。
(2)情绪情感的调控功能。
1- 促进功能:良好的情绪情感会提高大脑活动的效率,提高认知操作的速度与质量。如耶尔克斯——道森定律说明了情绪与认知操作效率的关系,不同情绪水平与不同难度的操作任务有相关关系。
(2)指向功能:动机使个体进入活动状态之后,还能指引个体的行为指向一定的方向。
(3)调节与维持功能:动机也决定个体行为的久暂性,在没有达到目标之前,行为一直存在。
心理学第七章

第七章意识状态第一节意识与无意识一、意识(一)什么是意识。
就心理状态而言,“意识”意味着清醒、警觉、注意集中等。
就心理内容而言,“意识”意味着受意愿支配的动作或活动,与自动化的动作相反。
(二)意识的特征(多选)1.觉知性。
意识的觉知性是意识的最基本的特征。
2.能动性。
3.目的性。
(单/空)人能够计划自己的行动,在实现目的的过程中能够调节自己的行为,坚持预定的方向,分析各种出现的情况和困难并予以克服和解决。
这是人的意识(目的性)的表现(这是什么性)。
4.社会历史性。
(三)意识的水平(很难理解,不太能考)1.焦点集中。
2.下意识。
3.前意识。
4.潜意识。
(四)意识状态。
二、无意识(一)什么是无意识。
无意识是相对于意识而言的,是个体不曾觉察到的心理活动和过程。
(二)常见的无意识现象。
1.催眠。
2.白日梦。
3.冥想。
第二节注意(本章重点)一、概述(一)什么是注意。
注意是心理活动或意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
注意有两点特点:指向性和集中性。
注意的指向性是指心理活动有选择地反映一定的对象,而忽略其它的对象。
注意的集中性是指心理活动能全神贯注地聚焦在选择的对象上。
(二)注意是心理活动的共有特性。
注意不是独立的心理过程,不能脱离具体的心理过程而单独存在。
注意是心理过程的一种共有特性....。
(三)注意的功能。
1.选择功能。
2.维持功能。
3.调节和监督功能。
这是注意最重要和最富有意义的功能。
(四)注意的外部表现。
注意的外部表现有以下三个方面:一是适应性动作出现;二是无关动作停止;三是呼吸运动变化。
(五)注意的理论。
1.过滤器理论。
2.衰减理论。
3.晚期选择理论。
4.认知资源理论。
5.双重加工理论。
二、注意的种类根据注意有无目的性和意志努力的程度,可分为无意注意和有意注意。
(一)无意注意。
1.无意注意。
无意注意是没有(预定目的),不需要(意志努力)的注意,也叫不随意注意。
注意的发生主要是取决于刺激物本身的特点。
教师资格证心理学复习知识归纳:第七章

心理学复习知识归纳:第七章第七章、思维(一)什么是思维1、定义:是人脑对客观现实间接和概括的反映。
是借助言语实现的、能揭示事物本质特征及内部规律的理性认识过程。
2、思维过程的特征1)、间接性:凭借已有的知识经验或其他事物的媒介,理解或把握那些没有直接感知过的,或根本不可能感知到事物,以推测事物过去的进程,认识事物实现的本质,推知事物未来的发展。
2)、概括性:a.概括同一类事物的共同特征和本质特征。
b.概括事物之间的联系与关系。
间接性以概括性为前提的。
(二)思维的种类1、根据思维过程的凭借物划分:a.直观动作思维b.具体形象思维c.抽象逻辑思维2、根据思维探索目标的方向划分:a.聚合思维b.发散思维(流畅性、变通性、独特性)3、根据思维结果的思考程度与意识清晰度划分:a.直觉思维b.分析思维4、根据思维的创新程度:a.常规思维b.创造思维5、根据思维原型划分:a.经验思维b.理论思维(三)思维的过程1、分析与综合2、比较与分类3、抽象与概括4、具体化与抽象化(四)问题解决由一定的情景引起的,按照一定的目标,应用各种认知活动或技能,使问题得以明确的思维操作过程。
(五)问题解决的策略现代认知心理学将问题解决策略分为1、算法式策略:就是在问题中随机搜索所有可能的解决问题的方法,直至找到一种有效的方法将问题解决。
2、启发式策略:根据一定的经验,在问题空间内进行较少的搜索,以达到问题解决的一种方法。
可分为:1、手段——目标分析2、逆向搜索3、爬山法(六)影响问题解决的因素1、问题情境:a、问题元素的排列与组合方式b、问题情境包含元素的多少2、认知结构:指对问题的认识、看法、印象等方面的心理反应。
3、定势:先前的心理操作所引起的对活动的准备状态,其影响有积极的,也有消极的。
4、功能固着:指在解决问题时只看到某种事物的通常功能,而看不到其他功能。
5、情绪:积极情绪有助于问题解决,消极情绪妨碍问题解决。
6、原型启发:指在其他事物或现象中获得的信息对当前问题解决的影响。
心理学-第七章 情绪和情感

第七章情绪和情感一、单项选择题1.情绪和情感所反映的是()。
A.客观事物的本质属性 B.客观事物的外部现象C.客观事物之间的关系 D.客观事物与人的需要之间的关系2.情绪、情感的外在行为表现是()。
A.热情 B.表情 C.激情 D.心情3.渴求知识的人得到一本好书会感到满意,无端遭到攻击会感到愤怒。
这说明情绪的产生是以个体的愿望或()为中介的。
A.认知 B.意志 C.思维 D.需要4.小明即将上考场,感觉心跳加速,有点微微出汗,这属于情绪情感的()。
A.主观体验 B.外部表现 C.生理唤醒 D.认知活动5.“知之深,爱之切”说明了()对情感的影响。
A.认知 B.意志 C.需要 D.个性6.下列不属于基本情绪的是()。
A.快乐 B.焦虑 C.悲哀 D.愤怒7.“易感情用事”一般发生在()情绪状态下。
A.心境 B.紧张 C.激情 D.应激8.“情急生智”所描述的一种情绪状态是()。
A.心境 B.激情 C.应激 D.理智9.由于缺乏准备,不能处理,不能驾驭或摆脱某种可怕或危险情景时所表现的情绪体验是()。
A.快乐 B.悲哀 C.愤怒 D.恐惧10.()是幼儿两种最基本的肯定情绪。
A.高兴和喜悦 B.高兴和快乐 C.喜悅和兴趣 D.快乐和兴趣11.中等程度的愉快情绪,有利于提高认知活动的效果,而消极情绪的激活水平越高,操作效果越差,这体现了情绪的()功能。
A.适应功能 B.动机功能 C.信号功能 D.组织功能12.具有感染性的,比较平稳而相对持久的情绪状态是()。
A.热情 B.心境 C.激情 D.应激13.学生临考的怯场属于()。
A.心境 B.理智感 C.应激 D.激情14.车祸、地震、水灾等突如其来的灾难引起的情绪体验是()。
A.心境 B.应激 C.激情 D.热情15.“灰心丧气”、“见花落泪”、“对月伤神”的情绪状态是()。
A.心境 B.激情 C.抑郁 D.焦虑16.“暴跳如雷”、“欣喜若狂”等强烈而短促的情绪状态是()。
《普通心理学题库》第七章 知觉

第七章知觉一.单选1.与感觉相比,知觉是个体借助于(过去经验)对来自感受器的信息进行组织和解释的过程。
2.以下图片主要反映的视空间知觉现象是(线条透视)3.日初出大如车盖而日中则如盘盖所描述的现象,被称之为(错觉)4.以自己的经验给予解释,并用词汇或概念对其进行命名或归类,赋予其对象一定的意义,这种知觉特性称之为(知觉的理解性)5.当我们的脑海中浮现“这是一个蓝色的碗”的信息时,我们便产生了(知觉)6.知觉者从环境中一个细小的感觉信息开始,将它们以各种方式加以组合,便形成了知觉,这种加工是(自下而上)7.知觉是人对感觉信息的解释过程。
我们对感觉信息的解释,通常采取(假设检验)方式8.“度日如年,一日三秋”这种错觉的产生原因是(情绪态度影响)9.在空间上彼此接近的刺激物更容易被知觉为一个整体。
如,同样的六个。
排成不同的空间模式,更倾向于被组织成三组,而倾向于被组织成两组。
这种现象体现了知觉整体性中的(邻近原则)10.早期的格式塔心理学家强调,知觉的(组织性)是刺激本身的自然特点,是人的先天完形倾向,与过去的经验无关11.当你站在一条砖块铺的路上向远处观察,你就会看见越远的砖块越小,即远处部分每一单位面积砖块的数量在网膜上的像越多,这种现象可以用是空间知觉中的单眼线索的(质地梯度)解释12.晴天看缙云山觉得很近,而阴雨天觉得很远。
这属于空间知觉中的单眼线索中的(空气透视)13.一辆小车,不管我们从远处看,从近处看,从上看,虽然看到的大小不同,但是我们依然知觉它能载人是因为(大小恒常性)14.在知觉事物的时候,我们总要使用一个标准才能进行判断,这个标准叫做(知觉考察系)15.无论在中午或者半晚,香蕉总是被看成黄色,这是由于(颜色恒常性)所致16.利用双眼线索是(深度和距离知觉)的主要途径17.高于(3000赫兹)的声音,两耳强度差大,易于定位18.在通常情况下,正常人的空间知觉主要依靠(视觉和听觉)19.无对象性的知觉是(幻觉)20.关于对错觉的理解,以下哪些是正确的(是歪曲的知觉)21.先天失明的人即使以后视力恢复也无法通过视觉对曾经触摸过的物体加以识别是因为缺少(早起感觉经验)22.下列属于受情绪影响产生错觉的是(风声鹤唳)23.一扇门无论投射在视网膜上的形状是长方形还是平行四边形,我们都知道它是长方形的,这是由于(形状恒常性)所致24.在观看缺口的圆环,没顶的三角时,心目中仍能将缺少的部分补足,完成一个整体的形象是因为(闭合原则)25.下列选项对于知觉自下而上的加工方式说法正确的是(自下而上的加工又称数据驱动加工)26.下列选项对于知觉自上而下的加工说法正确的是(自下而上的加工又称概念驱动加工)27.下列知觉种类中不属于同一分类方式的是(社会知觉)28.根据知觉中哪一种感受器的活动占主导地位,还可以把知觉分为视知觉、嗅知觉、听知觉以及视听知觉和(触摸知觉)29.(超感知觉)指不以感觉器官为基础即能获得知觉的心理现象30.“月从云中过”反映了哪种似动知觉(诱导运动)31.对知觉理解,下列最恰当的是(知觉是个体将感觉器官的信息转化为有意义对象的心理过程)32.知觉包含了若干相互联系的作用或过程,如(检测)、识别、分辨等等33.以下哪点是感觉与知觉的区别(知觉是以感觉为基础但不以现实刺激为限的高于感觉的感性认识阶段)34.知觉到客观事物的连续性和顺序性就是(时间知觉)35.时间知觉和空间知觉的关系是(相互联系)36.下列关于时间知觉说法错误的是(时距知觉的加工可以用自上而下机制而不可以用自下而上机制)37.以我们最熟悉的昼夜节奏来说,哺乳动物的生物钟位于大脑的(下丘脑)中38.幼儿时间知觉发展的方向是思维参与时间的知觉,即把时间知觉和(时间概念)联系起来39.时间知觉的参照系有:自然界的周期性现象,有机体的各种节律性活动以及(借助计时工具)40.影响时距知觉的因素包括:刺激的物理性质,内部变量以及(认知因素)41.知觉的对象性又叫(选择性)42.不属于知觉组织主要原则的是(发展性原则)43.有时,人们看到夜空中的月亮在云中穿行,这是(诱动现象)44.我们在不同颜色的灯光下看白纸,这张纸依然被知觉成原来的白色,这是因为(颜色恒常性)45.以下说明知觉理解性的是(在听句子“It was found that *eel was on the table”时将 *eel听成 meal)46.根据音笼实验的结果,容易混淆的声音来自(头部正中矢状面)47.一个小物体在大背景中运动和大物体在小背景中运动,哪一种情况速度看起来更是(前者)48.电影、卡通片的制作采用的是以下哪种原理(动景运动)49.当我们注意瀑布一会后,将视线移至旁边的悬崖时,悬崖看起来(向上运动)50.格式塔心理学的创始人是(魏特默)51.对于飞行中的子弹,白炽灯的闪烁,我们为什么看不出来(其速度高于人的运动知觉上阈限)52.不同位置的a、b两条线相继呈现,当时间间隔低于0.08秒时,会发生什么情况(同时出现)53.多张连续的静态图像在眼前连续播放,就能使图片中的人物或物体运动,这便是动画的原理,对于每一张图片,我们称之为一帧,通常情况下,形成连续的动作最少需要每秒多少帧(10)54.当一个人长时间盯着瀑布(同49题)55.日常生活中,当你站在一个顺时针快速旋转的风扇面前紧盯扇叶的时候,你会发现什么。
2011湖南省教师资格考试心理学第七章知识要点

第七章技能的形成1、技能、操作技能、心智技能的概念。
2、操作技能、心智技能的基本特征及其形成阶段、操作技能的培训要求。
3、操作技能和心智技能形成的阶段理论。
4、操作技能、心智技能的培养。
尤其是技能的分类,培养中应注意的问题,以及心智技能和操作技能形成的分阶段理论和现实应用问题。
第一节技能的一般概述一、技能的含义及其特点(一)技能的含义技能是指通过练习而形成的合乎法则的活动方式。
(二)技能的特点第一,技能是通过学习或练习而形成的,不同于本能行为。
技能是在后天的不断学习的过程中逐步完善的,研究发现,在学习的最初阶段,练习对技能学习有非常明显的促进作用,随着不断地练习,进步速度逐渐减慢,但仍有进步。
第二,技能是一种活动方式,不同属于认知经验的知识。
知识解决知与不知的问题,对活动起定向作用。
技能是控制动作执行的工具,要解决的问题是动作能否做出来,会不会做,熟练不熟练。
技能的学习要以程序性知识的掌握为前提。
第三,技能中的各动作要素及其执行顺序要体现活动本身的客观法则的要求。
是合乎法则的活动方式,不是一般的习惯动作。
习惯是自然习得的,它既可能符合规律,也可能不符合法则;而技能是通过系统的学习与教学而形成的,是在主客体相互作用的基础上,通过动作经验的不断内化而形成的。
(三)技能与能力的关系1、区别:(1)从性质上来看,技能指顺利完成一定任务的活动方式,活动方式属于具体的操作程序;能力则是顺利完成活动任务的个性心理特征,心理特征属于个体表现的倾向性。
(2)从范围上来看,技能的活动方式有特定性,某种活动方式只能适用于某类活动的效率中并影响着活动;而个性心理特征具有普遍性,它表现在各种活动中并影响着活动的效率。
2、联系:(1)技能的形成以一定的能力为前提。
形成过程中体现着个体能力发展的水平和个别差异。
(2)技能的形成促进能力的发展。
要形成和提高能力,必须掌握与之相对应的基本技能。
二、技能的种类(一)操作技能1.操作技能含义操作技能也叫动作技能、运动技能,是通过学习而形成的合乎法则的操作活动方式。
《普通心理学》第七章考试习题及答案

第七章思维一. 单选题1. ()是指人脑对客观事物间接的、概括的反映。
A. 表象B. 思维C. 语言D. 言语2.思维反映的是()A. 过去的经验B. 过去感知过的事物的形象C. 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D. 人的愿望3.思维的智力操作过程的基本形式有()A. 分析与综合、抽象与概括B. 形成概念和进行问题解决C.进行辐合思维和发散思维D. 进行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4.分析与综合、抽象与概括是()A.思维的智力操作过程的基本形式B. 概念形成的过程的基本形式C.问题解决的基本形式D. 决策的基本形式5.把思维分为动作思维、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是根据思维()A.探索答案的方向的不同划分的B. 是否具有创造性划分的C.的形态划分的D. 的内容划分的6.按照已知的信息和熟悉的规则进行的思维叫()A. 形象思维B. 抽象思维C. 辐合思维D. 发散思维7.概念所包含的食物的本质属性称为概念的()A. 内涵B. 外延C. 范围D. 广度8.概念所包含的个体叫概念的()A. 内涵B. 外延C. 范围D. 广度9.在问题空间中进行搜索,以便从问题的初始状态达到目标状态的思维过程叫()A. 概念形成B. 问题解决C. 发散思维D. 创造思维10.从事某种活动前的心理准备状态叫()A.思想准备B. 定势C. 问题解决的策略D. 动力定型二. 名词解释1.思维过程2.发散思维3.表象4.概念5.问题解决三. 填空题1. 想象是对头脑中已有的进行加工改造,形成新形象的过程,属于高级的。
2.思维是整个脑的功能,特别是的功能。
负责编制行为的程序,调节和控制人们的行为和心理过程,同时,还要将行为的结果与最初的目的进行对照,以保证活动的完成。
3.想象过程是。
4.概念的形成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人们通常采用四种策略:保守性聚焦、、和。
5.想象的种类按活动是否具有目的性,可以区分为和。
四. 问答题1.简述思维特征2.简述有意想象的种类3.影响问题解决的心理因素4.什么是创造性?它包括哪些心理成分?5.简述想象的功能?五.论述题1.论述思维及思维的分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心理学》第七章考试重点
第七章动机与情绪情感
本章重点:
1、动机的概念、功能与产生;
2、动机的种类;
3、社会性动机;
4、动机理论;
5、情绪情感的界定与种类;
6、情绪情感的表达;
7、情绪情感的功能
第一节动机与行为
一、动机的定义:
1、动机概念:激发、维持、调节人们从事某种活动,并引导活动朝向某一目标的内部心理过程或内在动力。
2、动机的功能:激活、指向、调节与维持
二、动机的产生:
个体内在的某种需要是动机产生的根本原因,而外在环境是诱因,引导个体趋向特定的目标。
1、需要:有机体内部生理与心理的不平衡状态,是有机体活动的动力和源泉。
2、诱因:能够激起有机体的定向行为,并能满足某种需要的外部条件或刺激物。
三、动机的种类:
1、生理性动机与社会性动机:根据需要的性质不同划分。
2、内在动机与外在动机:根据动机产生的源泉不同划分。
3、主导动机与从属动机:根据动机在行为中所起的作用划分不同。
四、动机强度与工作效率:中等强度动机效率最高
(2009.4)10.有机体内部生理与心理的不平衡状态是有机体活动的动力和源泉,称之为() A.生导动机B.内在动机C.需要D.诱因(2006.7)11.动机的产生依赖于需要和诱因,下列哪项属于找水喝的诱因?( ) A.水B.口渴C.寻求水源D.喝水
(2008.7)11.在活动难度较大时,动机强度越强,工作效率水平( ) A.低B.高C.中等D.不变
(2006.7)12.中等强度的动机最有利于发挥最佳工作效率,并且,动机的最佳水平随任务难度加大会表现得()
A.升高
B.降低
C.不变
D.不确定
(2006.4) 10.在困难复杂的学习或工作中,其活动效率与动机强度的关系是()
A.正比关系
B.反比关系
C.中度最适宜
D.两者无关
(2006.4 名词)诱因
(2009.7 名词解释)24.动机
(2008.4 ,2007.4简答)动机的功能
第二节社会性动机
一、交往动机:
概念:个体愿意归属于某一团体,喜欢与人交往,希望得到别人的关心、友谊、支持、合作与赞赏。
ν
产生的原因有合作、情谊、归属。
ν
二、成就动机:
概念:人们力求获得成功的内在动力。
其结构含有两种成分:追求成功的倾向和回避失败的倾向。
ν
成就动机的特征:ν
具有挑战性与创造性ν
具有坚定信念ν
正确的归因方式ν
三、工作动机:
工作动机:最有效、最复杂的社会性动机之一,是一种使个体努力工作,高质量创新并不断完善自己工作的动机。
ν
工作动机四理论:X理论(经济人)、Y理论(工作)、V理论(自我价值)、Z理论(个人价值感与组织目标的一致ν
(2009.7)13.动机可以分为生理性动机和社会性动机,下列不属于社会性动机的是() A,繁衍动机B.交往动机C,成就动机D.工作动机(2008.4)16,与人们对于友谊、他人支持、合作等内在需要有关的动机是() A.交往动机B.成就动机C.工作动机D.成长动机
(2009.4 名词解释)成就动机
(2007.7 简答)29.高成就动机者的特征。
第三节动机理论
一、本能理论:有机体生来就具有一些特定的先天倾向,这些倾向是维持生存所不可缺少的,人们的行为是受这些本能力量所驱动的。
(如生、死、性、攻击性)
二、匮乏与成长动机理论:匮乏动机是指个体试图恢复自己生理和心理平衡状态的动机,在需要得到满足后便趋于消失。
成长动机是被高级需要所驱使的动机,是指个体试图超越他以往成就的动机。
该理论建立在需要层次理论的基础上。
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ν
1、由低级到高级排列生理的需要、安全的需要、归属于爱的需要、尊重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
2、各层次的关系及作用
(1)需要层次越低,力量越强大
(2)当低级需要未得到满足时,这些需要便成为支配个体的主导动机。
一旦较低层次的需要得到满足,较高一层的需要便会占主导地位,支配个体的行为。
三、认知与期待理论
动机力量=效价*期待ν
(2007.4)12.马斯洛需要层次中,由低到高排列的第四层次为()
A.归属与爱的需要
B.自我实现的需要
C.安全的需要
D.尊重的需要18.在动机理论中,着重强调人的较高级心理过程对行为的影响作用的理论,被称为( )A.认知理论B.期待理论C.需要理论D.交往理论第四节情绪情感及其种类
一、情绪情感的定义:
人对客观事物的态度体验及相应的行为反应。
构成包括三个层面:ν
主观体验ν生理唤醒ν外部行为ν
二、情绪情感区别
从需要的角度看,情绪更多与生理需要相联系,情感更多与社会需要相需要。
ν
从发生早晚的角度看,情绪发生早,情感发生晚。
ν
从反映特点看,情绪具有情境性、激动性、暂时性、表浅性与外显性,情感具有稳定性、持久性、深刻性、内隐性。
ν
三、情绪情感的种类
情绪的基本形式:快乐、愤怒、恐惧、悲哀ν
情绪状态:ν
心境ν
激情ν
应激ν
情感的种类:ν
道德感ν
理智感ν
美感ν
情绪情感的表达ν
表情ν
表情的种类ν
面部表情ν
身段表情ν
语调表情ν
(2008.4)7.公安机关有时会使用测谎仪帮助鉴别犯罪嫌疑人,其使用原理主要是()
A,情绪情感是一种主观体验B,人在情绪反应时,常常伴随一定的生理唤醒C.情绪产生时,伴随外部表现D.情绪情感是一种自我察觉(2009.7)16.从发生早晚的角度看情绪与情感的差异,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情绪发生早,情感产生晚
B.情绪发生晚,情感产生早
C.情绪情感同时产生
D.情绪情感都是与生俱来的
(2007.7)l,人类四种基本的情绪是()
A.快乐、愤怒、恐俱和悲哀B,快乐、痛苦、恐惧和悲哀C.快乐、痛苦、恐惧和愤怒D.快乐、痛苦、愤怒和悲哀
(2009.7)具有感染性的,比较平稳而相对持久的情绪状态是()
A.热情
B.心境
C.激情 D,应激
(2009.4)9.“人逢喜事精神爽”形容的是()
A.激情
B.心境
C.应激
D.美感
(2008.7)12,人伤感时,会见花落泪,对月伤怀。
这表现出的情绪状态属于()A.表情B,激情C心境D.应激
(2007.7)2,在意外紧急情况下,人出现肌肉紧张、心率呼吸加快、血压升高等适应性,这种情绪状况
是()A.激情B,应激C,心境D,道德感
(2009.4 简答)情绪、情感的区别
(2008.7 简答)28.简述情绪表达的方式。
第五节情绪情感的功能:
一、情绪情感的动机作用
情绪具有激励作用ν
情绪被视为动机的指标ν
二、情绪情感的调控功能:
促进功能ν
瓦解作用ν
三、情绪情感的健康功能
四、情绪情感的信号功能
19.“一个小丑进城胜过一打医生”,这说明情绪具有的功能是()A.信号功能B.调控功能C.激励功能D.健康功能
(2009.7 论述)33.试述情绪在人类生活中的作用。
考点小结
1、动机的概念与功能
2、动机产生的原因
3、动机的分类
4、动机强度与工作效率的关系
5、交往动机产生的原因、成就动机的结构及其特征、工作动机的类型
6、动机理论
7、情绪、情感的概念及其区别
8、情绪状态的类型
9、情感的种类 10、表情的种类 11、情绪、情感的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