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爱生命(节选)》作者介绍

合集下载

汪国真《热爱生命》原文、赏析及作者简介

汪国真《热爱生命》原文、赏析及作者简介

汪国真《热爱生命》原文、赏析及作者简介《热爱生命》汪国真我不去想是否能够成功既然选择了远方便只顾风雨兼程我不去想能否赢得爱情既然钟情于玫瑰就勇敢地吐露真诚我不去想身后会不会袭来寒风冷雨既然目标是地平线留给世界的只能是背影我不去想未来是平坦还是泥泞只要热爱生命一切,都在意料之中汪国真《热爱生命》赏析:汪国真的诗作,强调意象和个人理想的追求,对安抚痴迷者的心灵起过很大的作用。

《热爱生命》,可以说是汪国真的代表作之一,这首诗以四个肯定的回答表达出为何要热爱生命的哲理。

四个段落,看似相似,却各有其趣。

四个段落分别以“成功”、“爱情”、“奋斗历程”和“未来”为意象进行分析和回答。

这四个意象可以说是包括汪国真、席慕容在内的一些清新哲理派诗人惯用的几个意象,不晦涩,不故弄玄虚,不生僻难解,可以说是完全区别于朦胧诗的特点,也是汪国真的诗歌取得成功之原因所在。

中国的诗歌,从最早开始,就大多承载着歌唱功能的,但是朦胧诗却背弃了这个主要功能。

尽管朦胧诗在八十年代受到读者的极大关注和追捧,但它毕竟是残缺的、先天不足的。

我个人虽然非常欣赏朦胧诗,但对这一缺陷却深感遗憾。

朦胧诗多半孤傲,这帮助诗歌成功,也促使它衰败。

相反,汪国真的诗歌背弃孤傲,甚至在韵律的营造上有了进一步的提高。

他的诗歌基本上都是可以直接拿来谱曲歌唱的,热衷于流行音乐的年青人,自然也较容易接受这种诗歌形式了。

在意境上,汪国真似乎不如朦胧派。

汪国真惯用“爱情”、“成功”等意象,他的大量作品都采用了这些基本意象,这也许是汪国真本人的偏好,也可能是为了迎合意识形态的一种妥协吧。

其实,汪国真的诗歌不是单纯的说教,他说“既然已经选择了远方,便只顾风雨兼程”。

他没有呼喊口号非要你去这么做,而是娓娓吟唱建议你去这么做,对九十年代的诗歌读者来说,这是非常明智的一种教化手段。

汪国真的诗歌总是体现出一种鲜明的教化功能,因此他的诗歌甚至可以进入语文教材。

汪国真的诗歌,曾经掀起过一个热潮,使他成为诗歌界的新秀,成为年青人的朋友和老师。

汪国真《热爱生命》原文、赏析及作者简介诗词阅读及答案

汪国真《热爱生命》原文、赏析及作者简介诗词阅读及答案

汪国真《热爱生命》原文、赏析及作者简介诗词阅读及答案《热爱生命》汪国真我不去想是否能够成功既然选择了远方便只顾风雨兼程我不去想能否赢得爱情既然钟情于玫瑰就勇敢地吐露真诚我不去想身后会不会袭来寒风冷雨既然目标是地平线留给世界的只能是背影我不去想未来是平坦还是泥泞只要热爱生命一切,都在意料之中《热爱生命》赏析:汪国真的诗作,强调意象和个人理想的追求,对安抚痴迷者的心灵起过很大的作用。

《热爱生命》,可以说是汪国真的代表作之一,这首诗以四个肯定的回答表达出为何要热爱生命的哲理。

四个段落,看似相似,却各有其趣。

四个段落分别以“成功”、“爱情”、“奋斗历程”和“未来”为意象进行分析和回答。

这四个意象可以说是包括汪国真、席慕容在内的一些清新哲理派诗人惯用的几个意象,不晦涩,不故弄玄虚,不生僻难解,可以说是完全区别于朦胧诗的特点,也是汪国真的诗歌取得成功之原因所在。

中国的诗歌,从最早开始,就大多承载着歌唱功能的,但是朦胧诗却背弃了这个主要功能。

尽管朦胧诗在八十年代受到读者的极大关注和追捧,但它毕竟是残缺的、先天不足的。

我个人虽然非常欣赏朦胧诗,但对这一缺陷却深感遗憾。

朦胧诗多半孤傲,这帮助诗歌成功,也促使它衰败。

相反,汪国真的诗歌背弃孤傲,甚至在韵律的营造上有了进一步的提高。

他的诗歌基本上都是可以直接拿来谱曲歌唱的,热衷于流行音乐的年青人,自然也较容易接受这种诗歌形式了。

在意境上,汪国真似乎不如朦胧派。

汪国真惯用“爱情”、“成功”等意象,他的大量作品都采用了这些基本意象,这也许是汪国真本人的偏好,也可能是为了迎合意识形态的一种妥协吧。

其实,汪国真的诗歌不是单纯的说教,他说“既然已经选择了远方,便只顾风雨兼程”。

他没有呼喊口号非要你去这么做,而是娓娓吟唱建议你去这么做,对九十年代的诗歌读者来说,这是非常明智的一种教化手段。

汪国真的诗歌总是体现出一种鲜明的教化功能,因此他的诗歌甚至可以进入语文教材。

汪国真的诗歌,曾经掀起过一个热潮,使他成为诗歌界的新秀,成为年青人的朋友和老师。

热爱生命 汪国真

热爱生命 汪国真

【朗读诗歌】
【细读诗歌】
1、这首诗借选定哪些事物,抒 发了作者什么的思想感情?
远方、玫瑰、地平线 热爱生命
2、这理解下列句子的双重含义。 (1)“便只顾风雨兼程” 字面意:________ 隐含:________
于是只顾冒着风雨赶路程。 顶着生活和学习或工作中的困 难努力不停地去做。
2、这理解下列句子的双重含义。 (2)“就勇敢地吐露真诚” 字面意:________ 隐含:________
平坦和泥泞都在意料中。 生活中的顺利不顺利都不在乎, 早已有迎接困难的思想准备。
3、本诗的结构是? 4、作者在每一节诗的开头都说“
我不去想……”他真的不去想那 些问题吗?为什么?
3、总分式 诗作里溢出的热爱,其实是一个 过程、是一种追求,“风雨兼程”、吐露真 诚”这些都是体现热爱的种种表现。热爱生命, 不是因为想要获得而去热爱,而是因为热爱而 最终获得。
(6)贝多芬在耳聋的情况下创作了《第 九交响曲》
【感情朗读】
【拓展延伸】
1、谈谈这首诗给了我们怎样 的启示?
(人只要热爱生命,就什么困 难都不怕,就能够不顾一切 地去实现自己的理想,这才 是正确的人生态度。
生命的名言
人的一生应当这样度过:当他回忆 往事的时候,不致因为虚度年华而痛 悔,也不致因为过去的碌碌无为而羞 愧;在临死的时候,他能够说:“我的 整个生命和全部精力,都已经献给世 界上最壮丽的事业──为人类的解放而 斗争”。
这样,诗歌的主题就升华了。
5、联系自己的生活,谈一谈怎样面 对生命中的成功、崎岖、幸福、 不幸。
(1)身残志坚的张海迪,自学成才。
(2)不满七岁时就成了孤儿的雷锋
(3) 商界拿破仑马云
(4)只有三个手指会动的霍金,通过自 己的不懈努力成为了世界一流的物理学 家。

《热爱生命》(节选)课文资料

《热爱生命》(节选)课文资料

【课文资料】杰克·伦敦简介杰克·伦敦(1876~1916)美国小说家,生于加利福尼亚旧金山一个破产农民家庭。

他从幼年起就不得不出卖体力养活自己。

他当过牧童、报童、童工、工人、水手。

他还参加过1893年大恐慌中失业大军组成的抗议队伍,以流浪罪被捕入狱,罚做苦工几个月。

出狱后,他一边拼命干活,一边刻苦学习,广泛涉猎达尔文、斯宾塞、尼采和马克思等人的著作。

他曾考进加利福尼亚大学,一年后辍学。

后来受了阿拉斯加淘金热的影响,加入了淘金者的行列,却因病空手而归,但带回了北方故事的丰富素材。

从此,他埋头写作,成为“出卖脑力劳动”的职业作家。

杰克·伦敦从1900年起连续发表了许多短篇小说,通称为“北方故事”,是他的成名之作。

描写英国伦敦贫民窟和工人的悲惨生活《深渊中的人们》(1903)、自传体小说《马丁·伊登》(1909)、政治幻想小说《铁蹄》(1908)等许多中长篇小说和散文集,深刻地揭露资本主义社会的弊端和罪恶,有力地控诉资产阶级对劳动人民的剥削,公开号召用阶级斗争和武装革命推翻资本主义制度。

杰克·伦敦在不长的十几年创作生涯中共写了19部长篇小说、150多篇中短篇小说和大量文学报告集、散文集和论文。

其中比较优秀的还有《荒野的呼唤》(1903)、《白牙》(1906)、《天大亮》(1910)、《月谷》(1913)、《墨西哥人》(1913),和受到列宁赞赏的《热爱生命》(1906)。

但是到了晚期,他逐渐脱离社会斗争,为了迎合出版商的需要和满足个人的物质享受也写了不少粗制滥造的作品。

1916年杰克·伦敦和他的代表作中的主人公马丁·伊登一样,在精神极度空虚和悲观失望中自杀身亡。

《热爱生命》故事梗概《热爱生命》讲述的是这样一个故事:一个美国西部的淘金者在返回的途中被朋友抛弃了,他独自跋涉在广袤的荒原上。

冬天逼近了,寒风夹着雪花向他袭来,他已经没有一点食物了,而且他的腿受了伤,鞋子破了,脚在流血。

《热爱生命》杰克伦敦

《热爱生命》杰克伦敦

《热爱生命》杰克伦敦《热爱生命》杰克伦敦《热爱生命》杰克伦敦1故事讲述的是一名淘金者在返途中扭伤了脚腕,他的伙伴一一比尔无情地抛弃了他,他独自在荒原上寻找着出路。

脚伤让他每前进一步都非常困难,更可怕的是难以忍受的饥饿。

处于无奈,他将淘来的金沙全平均分成两份,将其中的一份小心翼冀地藏好,带着另外的一份继续艰难地前行。

在途中他珍藏自己的66根能给他生命希望的火柴,他的脚皮开肉绽每一步都拖着血印,他遇到了鹿和嘴里叼着松鸡的狐狸,但他手无寸铁,他掏干了水坑的水想抓鱼吃但屡屡失败。

在生与死的抉择中,他扔掉了所有的金沙。

就在他的身体极度虚弱的时候,他遇到了一只生病的狼。

他发现这只病狼在舔着他的血迹尾随着他。

就这样,两个濒临死亡的生灵拖着垂死的身躯,在荒原上互相猎取对方。

为了活着回去、为了战胜这匹令他作呕的病狼,最终在人与狼的战斗中人获得了胜利,他咬死了狼,喝了狼的血。

并最终获救。

一、整体把握这篇课文节选自美国著名小说家杰克·伦敦同名小说中的后半部分(结尾除外)。

作者以雄健、粗犷的笔触,细腻、逼真地叙述了一个身处绝境、濒临死亡的人,在顽强的求生意识和钢铁般的意志作用下,经过艰苦卓绝的搏斗,终于战胜了饥饿、伤病、寒冷以及野兽的威胁而起死回生的传奇故事。

小说中的主人公这个人是一个美国西部的淘金者,他在返回途中被朋友所抛弃,只好独自一人跋涉在渺无人烟的荒原上,不久他就陷入到了弹尽粮绝的困境中。

更不幸的是他的腿脚先后受伤,只能踉踉跄跄地行走在布满沼泽、丘陵与溪流,随时有野兽出没的荒原上。

在极度虚弱中,他发现有一匹病狼循着他的血迹紧紧跟随着他,显然是要把他作为猎物。

于是,这两个濒临死亡的生物在荒原上展开了一场互相猎取对方生命的生死搏斗。

最终他咬死了狼,吞咽下狼的血,让生命重新放射出光彩。

课文可以分为三部分:从文章开始到它们之间的联系已经非常微弱为第一部分。

叙述这个人在遭遇到棕熊并凭着自己的勇气与智慧得以逃脱之后,又重新振作起来继续前进。

现代诗歌鉴赏《热爱生命-汪国真》(人教版选修教学案例)

现代诗歌鉴赏《热爱生命-汪国真》(人教版选修教学案例)

现代诗歌鉴赏《热爱生命-汪国真》(人教版选修教学案例)热爱生命汪国真我不去想是否能够成功既然选择了远方便只顾风雨兼程我不去想能否赢得爱情既然钟情于玫瑰就勇敢地吐露真诚我不去想身后会不会袭来寒风冷雨既然目标是地平线留给世界的只能是背影我不去想未来是平坦还是泥泞只要热爱生命一切,都在意料之中【作者简介】汪国真,祖籍福建省厦门市,1956年6月22日生于北京,他中学毕业以后进入北京第三光学仪器厂当工人,1982年毕业于广东暨南大学中文系,在学校时,喜读、写诗歌,1985年起将业余时间集中于诗歌创作,期间一首打油诗《学校一天》刊登在中国青年报上。

从20世纪80年代走红,创作的大量烩炙人口的诗歌,曾让无数大学生、中学生和广大青少年为之动情。

1990年出版第一本诗集《年青的潮》引起轰动。

据北京零点调查公司1997年7月对北京、上海、广州、重庆、厦门等城市18岁以上居民完成的“人们所欣赏的当代中国诗人”调查结果表明,在建国后出生的诗人中,他名列第一。

汪国真自称其创作得益于四个人:李商隐、李清照、普希金、狄金森(美国)。

追求普的抒情、狄的凝炼、李的警策、清的清丽。

毕业后,分配在中国艺术研究院,后任《中国文艺年鉴》编辑部副主任。

1990年开始,汪国真担任《辽宁青年》、《中国青年》、《女友》的专栏撰稿人。

进入新世纪以来,汪国真开始从事词曲创作。

中央电视台《东方之子》、《正大综艺》、《综艺大观》、《十二演播室》等栏目都对他作过介绍。

目前中国出版的研究和赏析汪国真作品的专著已有人民日报出版社出版的《年轻的风采——专访汪国真》,华侨出版社出版的《汪国真风潮》,国际文化出版公司出版的《年轻的潇洒——与汪国真对白》,中国友谊出版公司出版的《汪国真其其诗》,延边大学出版社出版的《汪国真——年轻的诗与思》,青海人民出版社出版的《论汪国真的诗》等16部。

著有诗集《年轻的潮》、《年轻的风》、《年轻的思绪》等。

诗作《年轻的思绪》获1991年全国图书金钥匙奖,《汪国真爱情诗精品赏析》获1992年全国图书金钥匙奖,《汪国真哲思短语》获1993年全国图书金钥匙奖。

《热爱生命》选自《蒙田随笔》,_0

《热爱生命》选自《蒙田随笔》,_0

《热爱生命》选自《蒙田随笔》,各位读友大家好,此文档由网络收集而来,欢迎您下载,谢谢热爱生命。

《热爱生命》选自《蒙田随笔》。

作者米歇尔·德·蒙田。

欧洲文艺复兴时期法国思想家。

散文家。

著有《随笔集》。

该文被选入人教版教材语文必修四。

作品名称,热爱生命。

创作年代,文艺复兴时期。

作品出处,随笔集。

文学体裁,散文。

作者,米歇尔·德·蒙田。

天色不佳。

令人不快的时候。

我将“度日”看作是“消磨光阴”;而风和日丽的时候。

我却不愿意去“消磨”。

这时我是在慢慢赏玩。

领略美好的时光。

坏日子。

要飞快地去“度”。

好日子。

要停下来细细品尝。

“度日”“消磨光阴”这些常用语令人想起那些“哲人”习气。

他们以为生命的利用不外乎将它打发。

消磨。

并且尽量回避它。

无视它的存在。

仿佛这是一件苦事。

一件贱物似的。

至于我。

我认为生命不是这个样的。

热爱生命我觉得它值得称颂。

富有乐趣。

即便我自己到了垂暮之年也还是如此。

我们的生命受到自然的厚赐。

它是优越无比的。

如果我们觉得不堪生之重压而白白虚度此生。

那也只能怪我们自己。

“糊涂人的一生枯燥无味。

躁动不安。

却将全部希望寄托于来世。

”不过。

我对随时告别人生。

毫不惋惜。

这倒不是因为生之艰辛与苦恼所致。

而是由于生之本质在于死。

因此只有乐于生的人才能真正不感到死之苦恼。

享受生活要讲究方法。

我自认为比别人多享受到一倍的生活。

因为生活乐趣的大小是随着我们对生活的关心程度而定的。

尤其在此刻。

我眼看生命的时光不多。

我就愈想增加生命的分量。

我想靠迅速抓紧时间。

去留住稍纵即逝的日子;我想凭时间的有效利用。

去弥补匆匆流逝的光阴。

剩下的生命愈是短暂。

我愈要使之过得丰盈充实。

作者简介。

米歇尔·德·蒙田文艺复兴时期法国思想家。

作家。

怀疑论者。

其座右铭是:“我知道什么呢”年轻时在图卢兹大学攻读法律。

后曾在波尔多法院任职十余年。

当过国王的侍从。

亲历战争。

游历欧洲各地。

还两次当选波尔多市市长。

蒙田热爱生命选自蒙田随笔,

蒙田热爱生命选自蒙田随笔,

蒙田-《热爱生命》选自《蒙田随笔》,热爱生命。

《热爱生命》选自《蒙田随笔》。

作者米歇尔·德·蒙田。

欧洲文艺复兴时期法国思想家。

散文家。

著有《随笔集》。

该文被选入人教版教材语文必修四。

作品名称,热爱生命。

创作年代,文艺复兴时期。

作品出处,随笔集。

文学体裁,散文。

作者,米歇尔·德·蒙田。

天色不佳。

令人不快的时候。

我将“度日”看作是“消磨光阴”;而风和日丽的时候。

蒙田我却不愿意去“消磨”。

这时我是在慢慢赏玩。

领略美好的时光。

坏日子。

要飞快地去“度”。

好日子。

要停下来细细品尝。

“度日”“消磨光阴”这些常用语令人想起那些“哲人”习气。

他们以为生命的利用不外乎将它打发。

消磨。

并且尽量回避它。

无视它的存在。

仿佛这是一件苦事。

一件贱物似的。

至于我。

我认为生命不是这个样的。

我觉得它值得称颂。

富有乐趣。

即便我自己到了垂暮之年也还是如此。

我们的生命受到自然的厚赐。

它是优越无比的。

如果我们觉得不堪生之重压而白白虚度此生。

蒙田那也只能怪我们自己。

“糊涂人的一生枯燥无味。

躁动不安。

却将全部希望寄托于来世。

”不过。

我对随时告别人生。

毫不惋惜。

这倒不是因为生之艰辛与苦恼所致。

而是由于生之本质在于死。

因此只有乐于生的人才能真正不感到死之苦恼。

享受生活要讲究方法。

我自认为比别人多享受到一倍的生活。

因为生活乐趣的大小是随着我们对生活的关心程度而定的。

尤其在此刻。

我眼看生命的时光不多。

我就愈想增加生命的分量。

我想靠迅速抓紧时间。

去留住稍纵即逝的日子;我想凭时间的有效利用。

去弥补匆匆流逝的光阴。

剩下的生命愈是短暂。

我愈要使之过得丰盈充实。

作者简介。

米歇尔·德·蒙田文艺复兴时期法国思想家。

作家。

怀疑论者。

其座右铭是:“我知道什么呢”年轻时在图卢兹大学攻读法律。

后曾在波尔多法院任职十余年。

当过国王的侍从。

亲历战争。

游历欧洲各地。

还两次当选波尔多市市长。

阅历广博。

思路开阔。

行文无拘无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热爱生命(节选)》作者介绍
杰克•伦敦(1876~1916)
美国小说家,生于加利福尼亚旧金山一个破产农民家庭。

他从幼年起就不得不出卖体力养活自己。

他当过牧童、报童、童工、工人、水手。

他还参加过1893年大恐慌中失业大军组成的抗议队伍,以流浪罪被捕入狱,罚做苦工几个月。

出狱后,他一边拼命干活,一边刻苦学习,广泛涉猎达尔文、斯宾塞、尼采和马克思等人的著作。

他曾考进加利福尼亚大学,一年后辍学。

后来受了阿拉斯加淘金热的影响,加入了淘金者的行列,却因病空手而归,但带回了北方故事的丰富素材。

从此,他埋头写作,成为“出卖脑力劳动”的职业作家。

杰克•伦敦从1900年起连续发表了许多短篇小说,通称为“北方故事”,是他的成名之作。

描写英国伦敦贫民窟和工人的悲惨生活《深渊中的人们》(1903)、自传体小说《马丁•伊登》(1909)、政治幻想小说《铁蹄》(1908)等许多中长篇小说和散文集,深刻地揭露资本主义社会的弊端和罪恶,有力地控诉资产阶级对劳动人民的剥削,公开号召用阶级斗争和武装革命推翻资本主义制度。

杰克•伦敦在不长的十几年创作生涯中共写了19部长篇小说,150多篇中短篇小说和大量文学报告集、散文集和论文。

其中比较优秀的还有《荒野的呼唤》(1903)、《白牙》(1906)、《天大亮》(1910)、《月谷》(1913)、《黑西哥人》(1913),和受到列宁赞赏的《热爱生命》(1906)。

但是到了晚期,他逐渐脱离社会斗争,为了迎合出版商的需要和满足个人的物质享受也写了不少粗制滥造的作品。

1916年杰克•伦敦和他的代表作中的主人公马丁•伊登一样,在精神极度空虚和悲观失望中自杀身亡。

《马丁•伊登》是杰克•伦敦的不朽作品。

小说的前半部带有自传性质,取材于作者早年的生活经历和后来成名的过程。

年轻水手马丁•伊登在一次偶然的机会中救了大律师摩斯的儿子亚瑟。

为了感谢马丁的救命之恩,亚瑟热情邀他到家里做客。

摩斯家富丽堂皇的摆设,优雅文明的风度使马丁眼花缭乱,惊慕不已。

更使他心醉神移的是亚瑟年轻、美貌的妹妹罗丝。

在马丁的眼中,罗丝是那么高尚纯洁。

对俗不可耐的公子哥儿腻烦了的罗丝也喜欢这个精力充沛、才智过人的无产者。

在罗丝的鼓励下,更确切地说,在憧憬“高尚而又纯真的爱情”的巨大动力下,马丁以超人的毅力发愤读书,他只用几个月的时间就学完了常人需要两年才能学完的中学课程。

他常常每天只睡四五个小时,像作者杰克•伦敦开始写作时一样,一边做苦工,一边学习、写作,为的是能有朝一日跻身“上流社会”,成为可与罗丝匹配的“上等人”。

尽管他不断写作,稿子一篇篇寄出,却一次次遭到拒绝。

后来,虽然罗丝私下与马丁订了婚,但是,她的父母认为马丁是个缺乏教养、粗鲁无礼的穷光蛋,因而竭力反对女儿与马丁的进一步接近;摩斯家客厅里的阔老阔少也嘲笑、冷落马丁。

马丁逐渐发现“上流社会”并非他过去想象的那么高尚,那么文明。

在一次客厅辩论中,他直言不讳地批评了这些“高等人士”,冒犯了他们的尊严,从此被拒于摩斯家的门外。

继而罗丝也同他断绝了来往。

这时,马丁痛苦地发现罗丝根本不是他想象中的“安琪儿”,而是一个目光短浅、庸
俗的资产阶级小姐。

支撑他努力奋斗的精神支柱崩溃了,他无力再继续写作,只是将原先退还的稿件再寄给出版商和报刊杂志。

没想到,他的一篇作品被刊登了。

一夜之间他成了名闻遐迩的大作家。

请帖和稿约纷至沓来,金钱和荣誉接踵而至。

昔日那些对他嗤之以鼻、攻击嘲讽的“高贵人士”如今向他献媚,“上流社会”向他敞开了欢迎的大门。

摩斯家听说他功成名就,急忙叫罗丝主动上门,哭哭啼啼地要求重归于好,恢复婚约。

然而,这时已爬上社会“顶峰”的马丁却看透了这些虚伪透顶、趋炎附势的芸芸众生;名誉和金钱,虚假的友谊和庸俗的爱情再也激不起他昔日那种对靠个人奋斗带来个人幸福的憧憬,再也无法改变他对人生的冷漠态度。

他痛恨这些浑身散发出铜臭的资产阶级市侩,但也无法回到他原来出身的阶级。

他想到一个孤岛上去过与世隔绝的隐士生活,但最终还是投海自杀,结束了他年轻的生命.。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