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眼中的杜甫作文800字
作文我眼中的杜甫范文

作文我眼中的杜甫范文杜甫诗中国唐代时期的诗人和李白合称李杜,被后人称为诗圣,对中国文学留下了深远的影响,他写的古诗至今为止都还在广为流传,下面为大家整理我眼中的杜甫范文。
我眼中的杜甫作文:篇一:我眼中的杜甫或许,他并没有诗仙李白的洒脱豪放,也没有陶渊明的悠然自得,他的眼神中似乎只有愁苦,心系祖国,他甚至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谈起杜甫,我甚至不愿提起他诗圣的称号,在我眼中,他更是一位心同百姓,思寄祖国的爱国者。
忧国,是杜甫诗中的灵魂主干,他的所有诗作中,多数都透露出对祖国山河破碎的感叹和愁苦。
面对日益衰败的唐朝,面对支离破碎的大唐国土,他含泪提笔写下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昨日祖国繁荣,而今日却破亡了,面对依旧的山河,试想,是否人人都像杜甫一般流下感时泪、怀着恨别心?杜甫就是这样一位爱国的诗人,他因国破而忧,因国盛而乐。
在《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中,他初闻涕泪满衣裳、漫卷诗书喜欲狂。
他快乐,因收复河南、河北而快乐。
他的快乐,不仅仅是自己的,更是属于祖国的。
这种纯粹的快乐,只是真心爱国的人才配拥有。
生活亦是如此,不需要游遍山水,更不需要荣华利禄,杜甫快乐的根源,只是祖国的繁盛。
在杜甫生活的时代,是最黑暗的时期。
尤其是在安史之乱时,百姓的生活苦不堪言。
各地官吏,残暴无情地压迫、剥削百姓。
在这水生火热的时候,杜甫毅然选择站出来,用慧笔揭露出一桩桩事件,将同情、理解的思想灌输到每一句诗句中。
《三吏》、《三别》正是他思想的表述。
《石壕吏》中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官吏的冷酷让杜甫愤怒却无奈,自己无能为力,只能愁苦地独与老翁别。
他也曾通过仕途改变现状,无奈,官场污浊,导致他屡遭贬谪。
最终,他选择回到百姓中去,以笔作枪,抒发他对人民真挚的同情。
他亲民,他愿意与百姓同甘苦,共患难,似乎他并不是一位诗人,更不是一位本可以升官发财的诗圣。
今日,又一次翻看杜甫句句沉郁顿挫的诗句,对他的敬仰油然而生话题作文我眼中的杜甫作文800字话题作文我眼中的杜甫作文800字。
作文《我眼中的历史人物》杜甫

作文《我眼中的历史人物》杜甫《我眼中的历史人物》杜甫1历史的长河里群星璀璨,唐诗的世界里五彩缤纷,在这无边无际的世界里,我认识了一位伟大的诗人——杜甫。
在我眼里,杜甫是一位可怜而又伟大的人。
一场“安史之乱”早已把盛唐的景象无情的毁灭。
你只能站在已成废墟的长安城里,低吟: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你只能从长安到成都,从成都到江南。
自从“安史之乱”发生之后,“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便不足为奇。
“三男邺城戍,二男新战死。
”人们惊慌失措,每天都有数以百计的人死去。
杜甫看在眼里,却不能为他们做点什么。
真是“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啊!秋天到了,在北方的戍鼓声里,你怀念自己的兄弟,于是写下了“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
但结果还是“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
又是一个秋天,你站在长江边,心中满怀忧愤,写下了“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的悲哀。
终于,传来了胜利的曙光,“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
但是,在你回家的途中,不幸逝世了……这就是我心中的杜甫,一位悲天悯人的伟大的“诗圣”!《我眼中的历史人物》杜甫2他那种爱国爱民,使我想到“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他忠君爱国,就像向日葵一样向着太阳。
当他被贬官时,他在失意困顿还依然高唱:“天涯何处无芳草?”官场上的挫折,并不能让他为此放弃为人生的探索,超越宠辱得失,任凭风雨肆虐,却始终坚持自己的信仰,只由“一衰烟雨任平生”,在逆境中匍匐向前,坦然自若,才会覆险如夷,无视一切险阻,才会感动“业务风雨也无晴”。
虽然他被贬官,但他那熊熊烈火般的爱国情,使他“见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
当他忧国时,“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以致“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坎坷中不灭爱国情,蹉跎中不遗世人,能有这样的情怀,唯有圣人能为。
他爱民,写下《石壕吏》来对战争的控诉与揭露,“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来表达他对吏的批判,对妇人的同情。
在战乱时期,男儿都去邺城戍,原来重男轻女的思想已变,因为“生女犹得嫁必邻,生男埋没随百草”。
我眼中的诗人 杜甫作文

我眼中的诗人杜甫作文导读:我眼中的诗人-杜甫作文【一】“……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
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我每周都会给父亲背诗词,恰恰这一首,是本周背的最后一首。
虽然背完了,但思绪还停留在这悲怆的诗中,咀嚼着杜甫当时的生活状况。
如果我是南村群童的一员,我就一定会对他说:“您放心,我不会和他们一起抢茅草,我来帮您把茅草追回来。
”紧接着,一个衣衫褴褛的老人叹了一口气,无奈又悲凉地对我说“谢谢”。
当然,这一直是我想象中的情景,别人也许认为我很荒谬,但我还是努力地完善着这幅思想中的画面。
如果我是当时的富家学子,就一定会谦虚的向“诗圣”求教。
我还会向他学习那种“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心胸抱负。
我们一起吃饭,当我向他请教时,他一定会认真地充满愁绪地回答我的问题。
“这里生活安定,不愁吃穿,您还在担心什么?还有什么烦恼?”我猜他一定会站在窗前,双眉紧皱,深邃地眼光已飞过千山万水。
“当前皇帝贪恋女色,已多日不上朝,我有好的治国方法却无奈不得志,我倒没关系,恐怕整个国家、人民会遭殃啊!”面对杜甫深刻的一番话,让我不禁肃然起敬。
看着他的背影,那件随风摇曳的长衫,让我动容,心中一缕怜惜,但更多的是敬重。
如果上天给我一个机会,我希望可以穿越到他的身边,哪怕只是平静地站着,瞻仰我梦中的伟大……“又玩穿越了?”听到父亲的声音,我猛然回过神来,他手里拿着语文书,静静地看着我。
我冲父亲做了个鬼脸,拿出作文本,写下了梦中的思绪《我与杜甫对话》。
我眼中的诗人-杜甫作文【二】白色的石桥渐渐被染成了黑色,嘶杀声、马蹄声稀稀拉拉地响着,惊醒了那刚刚睡去的幼鸟。
一阵吵闹声之后,又恢复了死一般的宁静。
经过战争的洗礼,这片土地更显得残破、衰败。
这时传来了一阵重重的叹息声,循声望去,昏暗的烛光中,一男子站在窗前,正愁绪满怀,看着这片被战争摧残得支离破碎的大地,他不禁吟道:“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我心中的杜甫初中作文800字

我心中的杜甫初中作文800字篇一:我心中的杜甫“甫惜少年日,早充观国宾”,“自谓颇挺出,立登要路津。
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
出身奉儒守官世家的杜甫曾胸坏抱负,曾对自己的仕途之路充满憧憬和寄望。
但,命运总是跟人开玩笑,历史也总在捉弄仁人志士。
杜甫的命途坎坷不已:由左拾遗,华州司功参军,工部员外郎到离开中原漂泊于同谷,锦州,*州,潭州,最后客死湘江孤舟中。
命运中充满沧桑和波折,生活里充满孤寂和失落。
可以说,杜甫的一生是由少年的高傲轻狂,中年的惆怅痛苦,晚年的乡绪绵绵落寞织成的灰色画卷。
在仕途中,杜甫难有作为,空怀宏图大志,经韬纬略,甚至远不如一个地方的九品芝麻官。
生在治世中,长在乱世里。
杜甫的不逢时不逢世,扼杀了杜甫的雄才韬略。
在仕上,杜甫毫无作为,一败涂地。
忠言诤谏不被采纳,精妙建议不被施效,文武之才不被器重任用。
荒诞的历史埋没拉并掠夺了英才用武之地。
从政途的高度去观赏杜甫是不现实的,没有意义的。
文章憎命达在杜甫身上得到充分的验证,既然丧失宦达之仕途,必然博得显赫之诗名。
杜甫出仕前,“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坦白而略带点轻狂的言出了他的宏图大志。
在拼命追求和实现这一理想的过程中,杜甫在崎岖之路上留下了大量忧国忧民抒情言志的精彩诗篇,而这些诗篇正是其出类拔萃的典型体现。
由开元到天宝,,,,到到……一代诗史再现了一个时代。
仅凭此,杜甫就足以彪炳青史,扬名立万了。
这是不朽,这是辉煌。
在仕途辗转四方飘零时,杜甫的诗作有如乘长风破万里浪,腾越千里,笑傲诗坛。
他们有如惊雷,响彻历史长空;又如闪电,划破时空隔阂,激荡在茫茫宇宙苍穹中。
在仕途中,扶邦济世,这位天才已派不上用场;在竹园里,屹立诗坛,已成了杜甫的永恒。
李杜诗篇万古传,后世文人骚客的赞誉;诗圣,后代人们的景仰;似乎总不能将杜甫的才情诗艺淋漓尽致的歌颂一番。
而今,掀起的杜甫学,似乎还没能将杜甫的平生与诗作考究透彻。
诗史,已然成为中华民族的文学瑰宝。
“历史造英才“或许说得有些道理,谁又确定“人定胜天“说错了??篇二:我心中的杜甫他是大唐盛世王朝里,举世闻名的才子;他被尊称为“诗圣”,是因为他随意挥墨,也能勾勒出一幅幅美妙的图画,把一切尽可能地收录于他的诗卷中。
描写《杜甫》作文6篇

描写《杜甫》作文6篇我心中的杜甫浩大的诗歌王国,才华横溢的诗人数不胜数,而诗风沉郁顿挫的杜甫显得格外与众不同。
“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
”杜甫一生颠沛流离、居无定所。
当他的破茅屋被风吹走茅顶时,杜甫还能喊出“大庇天下寒食俱欢颜。
”的话,从痛苦的生活体验中能迸发出奔放的热情和火热的希望,多么大气!尽管他一生过得艰难,尽管他遭受了无数挫折,但他没有意志消沉,无论何时,他都以乐观向上的心态生活。
“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泪涕满衣裳。
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这首诗,把杜甫的爱国之情表现得淋漓尽致,为国家收复失地的喜悦和即日回到故乡的欣喜若狂都在字面上显现出来。
杜甫虽然苦,虽然穷,但他的爱国心并没有减弱,尤其听到故乡收复的消息,几乎要飞回故乡。
他的爱国心是炽热的,是值得肯定的。
在那外族侵略国土的时候,杜甫被迫离开了故乡,离别故乡时的依依不舍和回到故乡的喜极而泣令人感动。
而现在,这种有情有义、热爱故乡的人又有多少呢?当我遇到困难时,我会想起杜甫;当我远离故乡时,我会想起杜甫。
他的忧国忧民的情怀,他乐观向上的心态,已在我心中深深地扎下了根,滋润着我的灵魂。
杜甫《春望》翻译及创作背景国破山河在1,城春草木深2。
感时花溅泪3,恨别鸟惊心4。
烽火连三月5,家书抵万金6。
白头搔更短7,浑欲不胜簪8。
读杜甫诗作有感诗魂——读杜甫诗作有感江阴市山观实验小学六(2)班费敏飞杜甫,一位诗作万首的诗界泰斗;一位忧国忧民,“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工程部员外郎;一位后人敬仰的诗坛巨星。
诗如虹,句如锦,字如珠。
“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的雄浑辽阔,意境深邃;“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豪情壮意,深远高阔;“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的笔力雄健,大气磅礴……家乡逆贼叛乱,他不得不携妻带子流落他乡。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无论春光多妩媚旖旎,面对支离破碎的疆土,一切都凄凉破败;“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自然界宏伟绮丽的景象与忧国忧民的宽广胸襟互相托衬;“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落寞惆怅,排斥贬低,但是一切都无能为力啊!他自己的茅屋被秋风摧残后的窘况,不管;雨夜屋漏,长夜无眠,不管;“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不管!永远放在他心头第一位的,是普天之下处在水深火热之中的黎民百姓!“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尽欢颜”,是他的崇高理想,是他的博大胸襟,是他的伟岸情操。
杜甫的作文800字

杜甫的作文800字关于杜甫的作文800字(通用33篇)在社会的各个领域,大家肯定对论文都不陌生吧,借助论文可以有效提高我们的写作水平。
一篇什么样的论文才能称为优秀论文呢?下面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关于杜甫的作文800字,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杜甫的作文800字篇1茂陵多病后,尚爱卓文君。
有很长一段时间,我陶醉于你描述的这段爱情。
我总是幻想,也许会有那么一天,我也能等到我的知音,我的司马先生,我的相如郎君。
然后你会为我们的真情,写下另一首千古流传的动人诗篇。
于是我会对你感激不尽。
当然,这只是幻想。
永夜角声悲自语,中天月色好谁看?每当读到这句诗,我总会在心里千万遍的重复:我看。
我看。
即使很清除你不知道,你听不到。
失眠的月夜,我总在阳台仰望天空,想着月光如水水如天的浪漫,听着星辉如泪泪如帘的伤感,轻轻对自己说:我看。
我看。
我在看这美好的中天月色,即使我没有如你一样的一双慧眼。
明眸皓齿今何在?血污游魂归不得。
杨贵妃已成为历史了,而你还在哀叹这八年的战乱流年么?怀想着故乡的明月更明,看见了今夜的白露更白。
你也希冀着能拥有一双慧眼么?安心吧,你的双眼是如此明亮。
万里桥西一草堂,百花潭水即沧浪。
清贫乐道的生活是你追求的么?仕途不畅,壮志难酬,你空有一腔报国之情。
我重游你的故居,心中竟然是这样安详。
沧浪桥下,流水涓涓;茅屋檐下,彩蝶翩翩。
是这安定的美好给了你一双洞察世事的慧眼么?既看到了朱门酒肉臭的张扬,又看到了路有冻死骨的凄惶。
欲填沟壑唯疏放,自笑狂夫老更狂。
你的狂妄,有谁明白,正是你的悲凉?念着“语不惊人死不休”的狂,是一种无人理解的执着;读着“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狂,是一种无人在意的豪放。
比你,我晚了一千年;比你,我却年少了半个世纪。
岁在十八狂年,我借着你的光芒,傲世这个物欲横流的社会,固执的追求平淡生活,固执的坚持蛋糕店的理想,固执的只看这个世界的美好。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我也是受你庇护的“寒士”之一吧。
我心中的杜甫作文

我心中的杜甫作文我心中的杜甫作文3篇我心中的杜甫作文1浩大的诗歌王国,才华横溢的诗人数不胜数,而诗风沉郁顿挫的杜甫显得格外与众不同。
“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
”杜甫一生颠沛流离、居无定所。
当他的破茅屋被风吹走茅顶时,杜甫还能喊出“大庇天下寒食俱欢颜。
”的话,从痛苦的生活体验中能迸发出奔放的热情和火热的希望,多么大气!尽管他一生过得艰难,尽管他遭受了无数挫折,但他没有意志消沉,无论何时,他都以乐观向上的心态生活。
“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泪涕满衣裳。
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这首诗,把杜甫的爱国之情表现得淋漓尽致,为国家收复失地的喜悦和即日回到故乡的.欣喜若狂都在字面上显现出来。
杜甫虽然苦,虽然穷,但他的爱国心并没有减弱,尤其听到故乡收复的消息,几乎要飞回故乡。
他的爱国心是炽热的,是值得肯定的。
在那外族侵略国土的时候,杜甫被迫离开了故乡,离别故乡时的依依不舍和回到故乡的喜极而泣令人感动。
而现在,这种有情有义、热爱故乡的人又有多少呢?当我遇到困难时,我会想起杜甫;当我远离故乡时,我会想起杜甫。
他的忧国忧民的情怀,他乐观向上的心态,已在我心中深深地扎下了根,滋润着我的灵魂。
我心中的杜甫作文2说到杜甫,相信许多人都会想到一幅画面――一个严肃的老头。
因为他不像李白那样仙气飘飘,也不像苏轼那样豪迈风流。
但是杜甫在我心中,是百姓的代言人。
从“三吏”到“三别”,他像一位记者行走在民间,用字珠玑的诗作,记录下百姓的不公。
杜甫是一位圣人,他关心百万疾苦大众的死活,他笔下的“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道出了他们的心声。
他忧国忧民,一生都在奔波,这一切都是为了国家,为了百姓。
杜甫之所以被称为诗圣,是因为他不是诗仙、诗佛,那些都是天上有而人间无的,而是无私为百姓发声,用文字披露官吏欺压怜民的人。
他的“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完美的表现了他不怕困难,敢于攀登人生顶峰的伟大抱负。
我看杜甫作文800字(热门6篇)

我看杜甫作文800字(热门6篇)说到杜甫,我们每个人都会想到一幅画面,那是一个严肃的老头。
是的,他不像李白那样“飘然思不群”,亦不像苏轼那样“一蓑烟雨任平生”。
他就是百姓的代言人。
从“三吏”到“三别”,他是行走在民间的史书,记录了百姓的不公。
他是诗中的圣人,诗圣。
何谓圣人。
孔子有言:三立成圣,立功,立言,立德。
他关心百万疾苦大众的死活,他道出了人们的心声,他一生的奔波都是为了百姓。
什么诗仙、诗佛,那些都是天上的存在,而人间无。
什么是浪漫,那都是些虚无缥缈的东西,只为自己而不顾他人,不高兴了就“明朝散发弄扁舟”。
那是自私的。
从这点可以看出,诗圣比诗仙更无私,他的“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可见一斑。
时世造就英雄,杜甫终没有遇到一位圣君,空有壮志抱负,却无处施展。
可那又如何,生不逢时亦英雄。
他依旧站在了诗界顶峰,俯看前人与来者,能有几人在诗歌上超越诗圣。
58年,这是杜甫在这世间生存的长度。
说长不长,说短不短,这就是杜甫在这一生的经历。
在这58年中,它见证了大唐王朝由盛转衰的过程,它是看在眼里,痛在心里,偌大一个盛世王朝正在一步步的走下坡路,最终走向灭亡。
他是“有心杀贼,无力回天”啊。
一步步的,杜甫也走向了晚年,让他欣慰的一点是它记录了许多时代之事,为后人留下了一笔宝贵的研究资料,无愧于诗圣之名。
雨打芭蕉,打出滴滴伤感,风卷茅顶,卷出丝丝忧虑。
夜半惊醒,倚望窗外,故乡月明,不禁老泪纵横。
这便是我眼中的杜甫。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这是青春时期的杜甫,豪情万丈,傲视群雄。
登高一览,江山尽在怀抱之中。
可以说,这不仅是一个人的青春时代,也是大唐最青春、最鼎盛的时代。
虽然杜甫的诗大多沉郁顿挫,但这首诗倒有着豪情壮志的浪漫情怀,眼中又多了份他的壮志凌云,风华正茂。
“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这是中年时期的杜甫,怀才不遇,载道怨天。
谁知皇上昏庸,官吏腐败,人民疾苦。
你看到官吏家的酒肉都多的发臭,而路边就有冻死的百姓,这原来的盛唐去了何方?这首诗带着讽古伤今的现实主义情怀,眼中又多了份他的忧国忧民,悲天悯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我眼中的杜甫
或许,他并没有诗仙李白的洒脱豪放,也没有陶渊明的悠然自得,他的眼神中似乎只有愁苦,心系祖国,他甚至“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谈起杜甫,我甚至不愿提起他“诗圣”的称号,在我眼中,他更是一位“心同百姓,思寄祖国”的爱国者。
忧国,是杜甫诗中的灵魂主干,他的所有诗作中,多数都透露出对祖国山河破碎的感叹和愁苦。
面对日益衰败的唐朝,面对支离破碎的大唐国土,他含泪提笔写下“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昨日祖国繁荣,而今日却破亡了,面对依旧的山河,试想,是否人人都像杜甫一般流下“感时泪”、怀着“恨别心”?杜甫就是这样一位爱国的诗人,他因“国破而忧,因国盛而乐”。
在《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中,他“初闻涕泪满衣裳”、“漫卷诗书喜欲狂”。
他快乐,因收复“河南”、“河北”而快乐。
他的快乐,不仅仅是自己的,更是属于祖国的。
这种纯粹的快乐,只是真心爱国的人才配拥有。
生活亦是如此,不需要游遍山水,更不需要荣华利禄,杜甫快乐的根源,只是祖国的繁盛。
在杜甫生活的时代,是最黑暗的时期。
尤其是在安史之乱时,百姓的生活苦不堪言。
各地官吏,残暴无情地压迫、剥削百姓。
在这水生火热的时候,杜甫毅然选择站出来,用慧笔揭露出一桩桩事件,将同情、理解的思想灌输到每一句
诗句中。
《三吏》、《三别》正是他思想的表述。
《石壕吏》中“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官吏的冷酷让杜甫愤怒却无奈,自己无能为力,只能愁苦地“独与老翁别”。
他也曾通过仕途改变现状,无奈,官场污浊,导致他屡遭贬谪。
最终,他选择回到百姓中去,以笔作枪,抒发他对人民真挚的同情。
他亲民,他愿意与百姓“同甘苦,共患难”,似乎他并不是一位诗人,更不是一位本可以升官发财的“诗圣”。
今日,又一次翻看杜甫句句沉郁顿挫的诗句,对他的敬仰油然而生。
敬仰他“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宏伟抱负,更敬仰他敢于揭露和批判黑暗、腐朽的无畏和正义。
若说千百年后诗作不一定会流传于世,但杜甫的精神永垂不朽。
今人人居安思危于祖国,还恐祖国不盛乎?
2我眼中的杜甫
小时候,常常听大人们谈起杜甫,说他是诗写得最好的一个人。
从此幼小的心灵中就对他留下绝对的信任和崇拜。
觉得他是那么神秘,那么伟大。
终于我也仰着小小的头,扬起嫩嫩的嗓音,像一波山草在飘动:“国破山何在,城春草木深”。
整日与山花野草结伴的我,蓦地闯进这诗的国度,觉得眼前事物样样新奇,件件可爱。
我如饥似渴地啃着这些诗句,逐渐地也慢慢有所领悟。
别人告诉我杜甫没有我想的那么神奇,他只是个苍老憔悴的
“瘦老头”,心中似乎只有“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的悲叹。
我便急着和他们争辩。
我长大了,新的思想,新的观念悄悄冒出新芽,虽还嫩生生的,但终于敢大胆步入成年人的内心深处,敢于评论他了。
然而,杜甫这个一度被他人蒙上灰色的诗人,却以他伟大光明的照射强烈震撼了我的心灵。
杜甫生活维艰,“三年奔走空皮骨,信有人间行路难”,他甚至还遭受小儿子饿死的奇惨变故。
在杜甫的后半生,生活无论怎样困难,他都勇于严肃正视事实,始终关注着民族命运和民生疾苦,在他的后期创作中始终贯穿着“穷年忧黎元,叹息热中肠”的精神。
安史叛军的残酷屠杀,统治阶级的腐朽荒淫,劳动人民的痛苦呻吟,总之有关军事、政治、经济和社会生活的巨大变化,都在他的诗中得到深刻反映。
当他为命运多舛而倍感凄凉时,国家忧患、人民疾苦随即以更悲凉的色彩横到心上。
他那种抛弃“小我”而关心大众的人格升华,是同时代诗人所不可比拟的。
更让人俯首长叹的是,在那凄风苦雨人难寐之夜,杜甫非但说有顿生对天下人怨愤冷漠之心,反而以己及人,甘心牺牲自我而筑起“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大厦,这是怎样一颗满溢着赤诚和慈爱的心灵!但遗憾的是,杜甫很少有欢快的诗句,即使有,体现的总是凄凉,可能是当时历史背景的影响太深了吧!
对童年的我而言,杜甫是梦;对现在的我而言,他是真;或许他是真正的梦,而这是我用自己的眼看他。
我崇拜杜甫的江河才华,更敬慕杜甫那颗悲天悯人、包容一切的魂灵!3我眼中的杜甫
雨打芭蕉,打出滴滴伤感;风卷茅顶,卷出丝丝无奈。
夜半惊醒,枕头微凉,倚窗外望,故乡月明,不禁老泪纵横。
杜甫,你好。
我在心中默念。
人生的际遇若一直平步青云,那人便也易陷于颓丧;而坎坷的经历,虽然带给人不幸,却也仿佛那一潭沉静的死水中注入了新的注力,焕发夺目的光彩,请停下你匆匆的步履,望望杜甫遗留的脚印。
庭院八月枣梨熟,瞧,那茂密丛中展露的人影,可是少年的杜甫!他健康,而又有才华,更是拥有无忧无虑。
“暮随肥马尘,残羹与冷炙”——中年的杜甫跟随着世俗的陀螺,也终无法画圆自己的人生。
“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谁能料想晚年的杜甫竟是如此的凄惨,那个昔日英气勃发的少年哪儿去?
儒家倡导“君子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
达则兼济天下很容易,穷则独善其身着实不易,更能可贵的是穷困时不忘心系天下:
呜呼!何时眼前突兀现此屋,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若没有吐纳日月的胸怀,又何能有如此广
博的爱心?你让世间的狗苟蝇营者低下头,你的人格在那一刻上升到九霄层上。
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难道不是对你的大道希音?
你无疑是一面镜子,一面映照大堂帝国的明镜,你照出了那个时代的丑恶本质,一切都是那么真切。
“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你看到了那漫山遍野的累累白骨,你那枯骨凸现的眼眶里滚出两行清泪,你在质问,那累累白骨上原有的生机到底哪儿去了呢?
“偏知生男恶,反是生女好”。
在那个混乱的年代里,男儿的性命犹不如那春风吹又生的草芥,与其忍受着白发人送黑发人的撕心裂肺的痛,便不如生个女孩儿,嫁给比邻,还得时时相见。
同李白一样,你是郁郁不得志的。
皇上昏庸,官吏腐败,人民疾苦,栽道怨天。
在这种时代,本事被摒弃一旁,视为草芥。
你的本领也就只能让后人所铭记,后人所欣赏。
我忽然看到你的眼睛,幽幽的如湖底般清澈,直达心底。
4我眼中的杜甫
他那种爱国爱民,使我想到“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他忠君爱国,就像向日葵一样向着太阳。
当他被贬官时,他在失意困顿还依然高唱:“天涯何处无芳草?”官场上的挫折,并不能让他为此放弃为人生的探索,超越宠辱得失,任凭风雨肆虐,却始终坚持自己的信仰,只由“一衰烟雨任平生”,在
逆境中匍匐向前,坦然自若,才会覆险如夷,无视一切险阻,才会感动“业务风雨也无晴”。
虽然他被贬官,但他那熊熊烈火般的爱国情,使他“见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
当他忧国时,“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以致“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坎坷中不灭爱国情,蹉跎中不遗世人,能有这样的情怀,唯有圣人能为。
他爱民,写下《石壕吏》来对战争的控诉与揭露,“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来表达他对吏的批判,对妇人的同情。
在战乱时期,男儿都去邺城戍,原来重男轻女的思想已变,因为“生女犹得嫁必邻,生男埋没随百草”。
既然“老妪力虽衰”还得“急应河阳役”,写出他那爱民之情。
他怜惜老百姓,只因“朱门酒头臭,路有冻死骨”。
他悲天悯人,干好事不求报酬。
他爱国,“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的忠心耿耿。
他爱民,爱得舍己为人,可以看出他希望有一个大同,“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的博大胸襟。
因为他爱国爱民,所以他希望有一个和谐的社会,国家繁荣富强,国泰民安。
他希望国家到处都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之池,希望国民有一种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思想;希望国民们有一种“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的纯朴民风。
希望国民们“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他“固有一死”,他死在湘江的小船上,无人送葬,无人默哀,只有滔滔的江水永远鸣奏着他诗中诉不尽的悲愤。
他就像昙花一现,水光潋滟,只能让人感叹:“好花不常开,好景不常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