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识杜甫作文800字
作文我眼中的杜甫范文

作文我眼中的杜甫范文杜甫诗中国唐代时期的诗人和李白合称李杜,被后人称为诗圣,对中国文学留下了深远的影响,他写的古诗至今为止都还在广为流传,下面为大家整理我眼中的杜甫范文。
我眼中的杜甫作文:篇一:我眼中的杜甫或许,他并没有诗仙李白的洒脱豪放,也没有陶渊明的悠然自得,他的眼神中似乎只有愁苦,心系祖国,他甚至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谈起杜甫,我甚至不愿提起他诗圣的称号,在我眼中,他更是一位心同百姓,思寄祖国的爱国者。
忧国,是杜甫诗中的灵魂主干,他的所有诗作中,多数都透露出对祖国山河破碎的感叹和愁苦。
面对日益衰败的唐朝,面对支离破碎的大唐国土,他含泪提笔写下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昨日祖国繁荣,而今日却破亡了,面对依旧的山河,试想,是否人人都像杜甫一般流下感时泪、怀着恨别心?杜甫就是这样一位爱国的诗人,他因国破而忧,因国盛而乐。
在《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中,他初闻涕泪满衣裳、漫卷诗书喜欲狂。
他快乐,因收复河南、河北而快乐。
他的快乐,不仅仅是自己的,更是属于祖国的。
这种纯粹的快乐,只是真心爱国的人才配拥有。
生活亦是如此,不需要游遍山水,更不需要荣华利禄,杜甫快乐的根源,只是祖国的繁盛。
在杜甫生活的时代,是最黑暗的时期。
尤其是在安史之乱时,百姓的生活苦不堪言。
各地官吏,残暴无情地压迫、剥削百姓。
在这水生火热的时候,杜甫毅然选择站出来,用慧笔揭露出一桩桩事件,将同情、理解的思想灌输到每一句诗句中。
《三吏》、《三别》正是他思想的表述。
《石壕吏》中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官吏的冷酷让杜甫愤怒却无奈,自己无能为力,只能愁苦地独与老翁别。
他也曾通过仕途改变现状,无奈,官场污浊,导致他屡遭贬谪。
最终,他选择回到百姓中去,以笔作枪,抒发他对人民真挚的同情。
他亲民,他愿意与百姓同甘苦,共患难,似乎他并不是一位诗人,更不是一位本可以升官发财的诗圣。
今日,又一次翻看杜甫句句沉郁顿挫的诗句,对他的敬仰油然而生话题作文我眼中的杜甫作文800字话题作文我眼中的杜甫作文800字。
中小学优选作文关于杜甫的作文800字杜甫相关议论文6篇

关于杜甫的作文800字杜甫相关议论文6篇关于杜甫的作文800字篇1你就像那污浊的北极星,以你那孤独而深刻的情怀给诗坛增添一份奇特的炫彩,给中国历史一个永不磨灭的记号,历史将记住爱国的杜甫。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可以看出他早已与已然国家融为一体,与国共忧喜,国衰则己愁,国强则己兴!俄风云倾定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
惨淡的天气昭示着惨淡的萎靡心情,忧愁中“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博大胸襟与崇高理想,打动着每一个人。
历史将记住豪迈的杜甫,“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杜甫站在泰山之下,仰首望去,山势峭拔,直冲云霄,一轮红日顶于山上,九片浮云随风飘,此时,杜甫早已心潮澎湃,在他心中,这山也是渺小的,它就好比一座更高的山,他有俯视一切的雄心与气概,他潇洒就是历史上一个豪放的杜甫。
历史将记住重情义的李白。
杜甫与李白是至交,他用“冠盖满京华,斯人独憔悴。
”为李白吟不平。
用“明日隔山岳,世事两茫茫。
”写出与李白离别时的详述悲痛之情,“李杜”是家喻户晓的词组,他们的感情也是至死不渝,但竟因为他们有着相同的竟然爱好,迫不得已只能匆匆见过又匆匆离去。
在寂寞中,杜甫的情感又有几人能守规矩?杜甫是悲惨的,杜甫的一生,是史也是诗,他付出毕生心血忧国忧民,而他竟得到的是一生坎坷。
其实,我们对杜甫很同情。
他与好友李白被大多数人认为是有同样的才华,可实际上,杜甫比李白的才华高出很大一个台阶。
并且他满怀远大理想,希望考取功名,造福百姓,报效祖国。
但事与愿违,十年应举,皆名落孙山。
之后,又发动了安史之乱,追求功名的心一再破灭,还过着流浪的校园生活,他切身悲痛的写下“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让我深刻感受到他在战乱中的流离之苦。
战争结束了,杜甫带着妻子儿女回京,继续为朝廷奉献,但却被一直排挤。
最终,在公元770年,杜甫病死在一条无名的小船上,年仅59岁,且当时杜甫在此之前的诗句并没有广泛流传,就这样默默地了他孤独坎坷的一生。
我眼中的杜甫作文800字

我眼中的杜甫或许,他并没有诗仙李白的洒脱豪放,也没有陶渊明的悠然自得,他的眼神中似乎只有愁苦,心系祖国,他甚至“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谈起杜甫,我甚至不愿提起他“诗圣”的称号,在我眼中,他更是一位“心同百姓,思寄祖国”的爱国者。
忧国,是杜甫诗中的灵魂主干,他的所有诗作中,多数都透露出对祖国山河破碎的感叹和愁苦。
面对日益衰败的唐朝,面对支离破碎的大唐国土,他含泪提笔写下“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昨日祖国繁荣,而今日却破亡了,面对依旧的山河,试想,是否人人都像杜甫一般流下“感时泪”、怀着“恨别心”?杜甫就是这样一位爱国的诗人,他因“国破而忧,因国盛而乐”。
在《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中,他“初闻涕泪满衣裳”、“漫卷诗书喜欲狂”。
他快乐,因收复“河南”、“河北”而快乐。
他的快乐,不仅仅是自己的,更是属于祖国的。
这种纯粹的快乐,只是真心爱国的人才配拥有。
生活亦是如此,不需要游遍山水,更不需要荣华利禄,杜甫快乐的根源,只是祖国的繁盛。
在杜甫生活的时代,是最黑暗的时期。
尤其是在安史之乱时,百姓的生活苦不堪言。
各地官吏,残暴无情地压迫、剥削百姓。
在这水生火热的时候,杜甫毅然选择站出来,用慧笔揭露出一桩桩事件,将同情、理解的思想灌输到每一句诗句中。
《三吏》、《三别》正是他思想的表述。
《石壕吏》中“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官吏的冷酷让杜甫愤怒却无奈,自己无能为力,只能愁苦地“独与老翁别”。
他也曾通过仕途改变现状,无奈,官场污浊,导致他屡遭贬谪。
最终,他选择回到百姓中去,以笔作枪,抒发他对人民真挚的同情。
他亲民,他愿意与百姓“同甘苦,共患难”,似乎他并不是一位诗人,更不是一位本可以升官发财的“诗圣”。
今日,又一次翻看杜甫句句沉郁顿挫的诗句,对他的敬仰油然而生。
敬仰他“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宏伟抱负,更敬仰他敢于揭露和批判黑暗、腐朽的无畏和正义。
若说千百年后诗作不一定会流传于世,但杜甫的精神永垂不朽。
今人人居安思危于祖国,还恐祖国不盛乎?2我眼中的杜甫小时候,常常听大人们谈起杜甫,说他是诗写得最好的一个人。
我眼中的杜甫作文800字

我眼中的杜甫作文800字各位看官,提起杜甫,你们是不是立刻想到一个皱着眉头,忧国忧民的老头形象?嘿,在我眼中,杜甫可不仅仅是个“苦情戏”的专业户,他其实是个充满魅力、才华横溢的“文艺大叔”。
下面,就让我用幽默的小调,给大家描绘一下我眼中的杜甫。
首先,杜甫绝对是个“高产作家”。
你看看他的诗,那数量,简直可以和现在的网络小说作者比肩。
而且,他的诗可不是随便写写的,那是字字珠玑,句句经典。
我有时候就在想,杜甫是不是有个秘密工作室,里面摆满了笔墨纸砚,他每天在那里挥毫泼墨,写得不亦乐乎。
再来说说杜甫的“朋友圈”。
那可都是大咖啊!李白、王维、高适,哪个不是响当当的人物?杜甫和他们一起喝酒吟诗,那画面,想想都觉得很酷。
不过,我猜杜甫在朋友圈里可能是个“吐槽担当”,因为他总是能在诗里写出一些让人深思的社会现象。
说到杜甫的诗,那可真是“情感丰富,层次分明”。
一会儿他可以写出“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的悲壮,一会儿又能写出“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的悠然。
我就在想,杜甫是不是有个情感转换开关,需要的时候,一按按钮,立刻切换情绪,笔下生花。
而且,杜甫还是个“旅行达人”。
他的一生,几乎都在路上。
从长安到成都,从成都到湖南,他的足迹遍布了大半个中国。
我有时候就在想,如果那时候有微博,杜甫绝对是“旅行博主”界的翘楚,他的每一条微博下面,肯定都是满满的点赞和转发。
当然,杜甫也有“接地气”的一面。
他的诗里,不仅有帝王将相,还有农民百姓。
他关心民生疾苦,同情底层人民,这一点,从他的诗中就能看出。
我就在想,如果杜甫活在今天,他会不会成为一个社会学家,专门研究社会问题和人民福祉?最后,我觉得杜甫其实是个“乐观主义者”。
虽然他的诗里有很多忧愁和悲愤,但他始终没有放弃对美好生活的追求。
他相信,即使世界再怎么糟糕,总有一天,会变得更好。
这种乐观精神,真是值得我们学习。
总的来说,我眼中的杜甫,是一个多才多艺、情感丰富、接地气、乐观向上的“文艺大叔”。
关于杜甫的观后感作文精选800字

关于杜甫的观后感作文精选800字关于杜甫的观后感作文精选800字1杜甫,这位于“万万多难”中成长起来的“诗圣”,是唯一一位可以与诗仙李白齐名的诗人,但他却并没有李白的飘逸洒脱,他用沉郁悲怆的声音诉说着一个时代的苦难,他的诗被铭刻在历史长卷中,永不磨灭,就连他的一生,也可以说是一首跌宕起伏而又沉郁壮美的长诗。
杜甫早年的生活与盛唐接轨,他怀着与其他大唐仕子一样的理想抱负,渴望建功立业,功成名就,更兼具几分在唐朝巅峰时期生活的骄傲,使得他即使经历几次仕途失意也不忘初心,在日趋腐化的统治集团中寻找自己的出路,在长安的几年,他并未得到显要的官职,但却对现实有了更为清醒,深刻的认识,他在长安的日子日愈困苦,他的视野就日愈广阔,他的诗仿佛是被现实千锤百炼创造出来的,具有自传的真实和史诗的悲壮。
他早年还只是在感慨自己“头白眼暗坐有胝,肉黄皮皱命如线”,然而在饱经战乱、流亡后,他于天地之间沉吟出的却是“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他的人生仿佛又达到了一个新的境界。
迈入老年的他早己被苦难的生活剐了千刀,“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或许是他中年时期发出的最沉痛的感伤,然而在老年,尤其是在老朋友严武病逝后,他的每一首诗都似满含自己一生的辛酸,他渴望回到故园,与亲友重聚,改变“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的现状,可是,当听到白帝城的万户捣衣声时,他依旧是那个孤独的漂泊者。
冯至曾赞杜甫道:“你的贫穷在闪烁发光,像一件圣者的淡衣裳”,是杜甫苦难的生活将他的诗推向巅峰。
杜甫一生的理想虽未得实现,可正是如此,他才能从安逸腐化的官宦生活中解脱出来,他在现实中不断地唱着哀歌,“为了人间壮美的沦亡”。
没有那个动乱的时代,就成就不了当年的“诗圣”。
他的诗是对自己人生的总结,也是对国家命运和百姓生活的刻画,无论经历什么,他都不改对国家的忠诚,对人民生活的忧虑。
他的诗早已扛起了记录历史的责任。
年青时与友人纵情饮酒的豪情终化为虚有枯槁的躯壳里安放着的灵魂,似乎还有许多事要倾吐,消逝地如此不甘。
高一作文:走近杜甫作文800字

走近杜甫拂开历史的尘埃,走近冰封了千年的情愁,你是否感受到一位来自盛唐的诗圣那颗忧国忧民的心?杜甫的诗,总的来说,没有李白的飘逸豪放,也没有白居易的浅易流畅;他的诗,总是那么沉郁顿挫,包含着他的一唱三叹的人生。
杜甫一生不得志。
好不容易官至左拾遗,却又遇到了安史之乱,但他从未放弃过自己为国分忧的鸿鹄之志。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杜甫怀着赤子般的爱国情怀,却一次次受到黑暗势力的压迫。
那怀才不遇的愤懑以及对奸臣当道的无奈,仍穿过漫长的一千三百多年,毫无保留地展现在我们面前。
“白鸥没鸿荡,万里谁能驯!”在流落成都时,他的心仍然挂念着人民的疾苦,渴望明君,“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但他一次又一次地失望了,他的心碎了,碎在“娟娟戏蝶”里,碎在“楼头春色”中,他的心淹没在恨与愁的苍茫中。
他缅怀先人,发出了“出身未捷身先死,常使英雄泪满襟”的感叹。
最终,他品味人生,生出了“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的悲愁。
望着昏庸的肃宗、逐渐衰败的盛唐,他多么想力挽狂澜,救万民于水火之中,但却杯水车薪。
相比之下,他在文学方面却一展才华,获得“诗圣”之殊荣。
他为后世留下了无数惊天地、泣鬼祌的血泪文字,千古传诵不衰。
“会当临绝顶,一览众山小”,杜甫在人生得意时来到泰山,感受泰山的遒劲与豪迈,欣赏山顶绝色美景,他如沐春风,尽情抒发着心中的喜悦。
“七星在北户,河汉声西流”,他的思想上天入地,走南闯北,看到了“胡马大宛名,锋棱瘦骨成”,此时,年少轻狂的杜甫漫游齐赵,笔锋极为豪迈,完全不同于“自在娇莺恰恰啼”的那股闲适,有的,只是青年杜甫在文学创作上的锐意进取的精神与对未来美好的向往。
杜甫置身于滚滚凡尘,亲历人间沧桑,触摸冷暖炎凉,旁观悲欢离合。
他的诗,如摆脱世俗的诺亚方舟,似教化人类的摇篮。
走近杜甫,与诗圣促膝谈心;走近杜甫,去感受那颗亘古不变的心……。
杜甫的作文800字

杜甫的作文800字在社会的各个领域,大家肯定对论文都不陌生吧,借助论文可以有效提高我们的写作水平。
一篇什么样的论文才能称为优秀论文呢?下面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关于杜甫的作文800字,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杜甫的作文800字篇1茂陵多病后,尚爱卓文君。
有很长一段时间,我陶醉于你描述的这段爱情。
我总是幻想,也许会有那么一天,我也能等到我的知音,我的司马先生,我的相如郎君。
然后你会为我们的真情,写下另一首千古流传的动人诗篇。
于是我会对你感激不尽。
当然,这只是幻想。
永夜角声悲自语,中天月色好谁看?每当读到这句诗,我总会在心里千万遍的重复:我看。
我看。
即使很清除你不知道,你听不到。
失眠的月夜,我总在阳台仰望天空,想着月光如水水如天的浪漫,听着星辉如泪泪如帘的伤感,轻轻对自己说:我看。
我看。
我在看这美好的中天月色,即使我没有如你一样的一双慧眼。
明眸皓齿今何在?血污游魂归不得。
杨贵妃已成为历史了,而你还在哀叹这八年的战乱流年么?怀想着故乡的明月更明,看见了今夜的白露更白。
你也希冀着能拥有一双慧眼么?安心吧,你的双眼是如此明亮。
万里桥西一草堂,百花潭水即沧浪。
清贫乐道的生活是你追求的么?仕途不畅,壮志难酬,你空有一腔报国之情。
我重游你的故居,心中竟然是这样安详。
沧浪桥下,流水涓涓;茅屋檐下,彩蝶翩翩。
是这安定的美好给了你一双洞察世事的慧眼么?既看到了朱门酒肉臭的张扬,又看到了路有冻死骨的凄惶。
欲填沟壑唯疏放,自笑狂夫老更狂。
你的狂妄,有谁明白,正是你的悲凉?念着“语不惊人死不休”的狂,是一种无人理解的执着;读着“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狂,是一种无人在意的豪放。
比你,我晚了一千年;比你,我却年少了半个世纪。
岁在十八狂年,我借着你的光芒,傲世这个物欲横流的社会,固执的追求平淡生活,固执的坚持蛋糕店的理想,固执的只看这个世界的美好。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我也是受你庇护的“寒士”之一吧。
因为心里装着你,我看沿着生命路途的风景,一切都那么美丽。
我看杜甫作文800字(热门6篇)

我看杜甫作文800字(热门6篇)说到杜甫,我们每个人都会想到一幅画面,那是一个严肃的老头。
是的,他不像李白那样“飘然思不群”,亦不像苏轼那样“一蓑烟雨任平生”。
他就是百姓的代言人。
从“三吏”到“三别”,他是行走在民间的史书,记录了百姓的不公。
他是诗中的圣人,诗圣。
何谓圣人。
孔子有言:三立成圣,立功,立言,立德。
他关心百万疾苦大众的死活,他道出了人们的心声,他一生的奔波都是为了百姓。
什么诗仙、诗佛,那些都是天上的存在,而人间无。
什么是浪漫,那都是些虚无缥缈的东西,只为自己而不顾他人,不高兴了就“明朝散发弄扁舟”。
那是自私的。
从这点可以看出,诗圣比诗仙更无私,他的“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可见一斑。
时世造就英雄,杜甫终没有遇到一位圣君,空有壮志抱负,却无处施展。
可那又如何,生不逢时亦英雄。
他依旧站在了诗界顶峰,俯看前人与来者,能有几人在诗歌上超越诗圣。
58年,这是杜甫在这世间生存的长度。
说长不长,说短不短,这就是杜甫在这一生的经历。
在这58年中,它见证了大唐王朝由盛转衰的过程,它是看在眼里,痛在心里,偌大一个盛世王朝正在一步步的走下坡路,最终走向灭亡。
他是“有心杀贼,无力回天”啊。
一步步的,杜甫也走向了晚年,让他欣慰的一点是它记录了许多时代之事,为后人留下了一笔宝贵的研究资料,无愧于诗圣之名。
雨打芭蕉,打出滴滴伤感,风卷茅顶,卷出丝丝忧虑。
夜半惊醒,倚望窗外,故乡月明,不禁老泪纵横。
这便是我眼中的杜甫。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这是青春时期的杜甫,豪情万丈,傲视群雄。
登高一览,江山尽在怀抱之中。
可以说,这不仅是一个人的青春时代,也是大唐最青春、最鼎盛的时代。
虽然杜甫的诗大多沉郁顿挫,但这首诗倒有着豪情壮志的浪漫情怀,眼中又多了份他的壮志凌云,风华正茂。
“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这是中年时期的杜甫,怀才不遇,载道怨天。
谁知皇上昏庸,官吏腐败,人民疾苦。
你看到官吏家的酒肉都多的发臭,而路边就有冻死的百姓,这原来的盛唐去了何方?这首诗带着讽古伤今的现实主义情怀,眼中又多了份他的忧国忧民,悲天悯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认识杜甫作文800字
记得小学时读杜甫的《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老师让我们写了一篇颇有深度的作文——《和杜甫对话》,当时我并不了解杜甫,不知道他仕途的坎坷,更不知道他生活上的潦倒困苦,结果文章写得乱七八糟,不知所云。
初中时,课本里又有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当时的我已经开始喜欢诗歌了。
不过喜欢的大多是诗歌优美的语言和意境,不喜欢深究诗歌的思想内涵。
对于杜甫,我常常拿他和李白比较,觉得他们虽然都是同时代的诗人,但杜甫的诗句太沉重,不像李白的诗,读起来那么豪放有气势,语句那么欢快激昂,像是一幅幅焕发光彩的油画。
大唐,在我看来是那么的富有、繁华和美丽,而这一切都是缘于大多数唐诗中的描写,但杜甫的诗却是个例外,他象是个画艺高超的画家,在明艳的宣纸上铺开大块大块的淡墨,浓重而阴郁。
上了高中,又学了不少杜甫的诗,由于对每首诗写作背景的了解,杜甫的形
象在我心中渐渐清晰起来。
如果说李白是满腹才华不得施展,那么杜甫就更是怀才不遇。
因为李白好歹还得过玄宗皇帝的赏识,而杜甫只是作了几天时间极短的小官,一生从没有得到朝廷的重用,使他“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政治理想化为泡影。
但他却在自己的穷困潦倒时,还关心国家存亡、百姓疾苦。
那一句“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让我彻底折服。
他没有李白“千金散尽还复来”的豪情和“五花马,千金裘”的小资,不仅仅是因为他没有那样的经济能力,更多的是他能勇敢地面对现实,勇敢地生活,不似李白那样买醉解愁。
他是一个活得很清醒的现实主义者。
一次,在一本诗句解析的书中,偶尔读到了关于杜甫的故事,最后写到,杜甫晚年没有了严武的接济,连草堂都住不起了,仅有一条小船漂泊江上。
有个县令知道杜甫的诗名,给杜甫送去白酒牛肉,好多天没吃饭的杜甫吃得太多,结果腹胀而死。
读到此处,我不仅潸然泪下。
李白因醉酒坠河而死,孟浩然因食鲜犯病而死,同样都是唐代的大文学家,杜甫却和他们不同命。
但即
便是这样,杜甫的死也比那些死后都要用山珍海味来祭奠的人高尚得多。
杜甫的一生,都在承受命运的悲苦,但正是因为他没有像其他文人一样得到朝廷重用,才使他有可能生活在社会的底层,才让他从穷困潦倒中看到了社会的本质,体味到了百姓的疾苦。
他的心,不仅包容了国家,还包容了天下苍生。
月夜里,如果你在读唐宋诗集,请忘却那些才子佳人、金殿玉阁和太平盛世,向最真诚的杜甫送去千年之后的问候。
简评:比起专家学者对杜甫的认识,本文当然要浅薄得多了,但她真实地传达出了一个中学生从小到大对杜甫渐进式的认识过程。
中国历史上的文化名人无数,可能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喜欢的名人,有的甚至还不只一个,但你却未必象作者这样对他有过如此认真的思考。
须知,我们关注的不仅仅是这个人本身,而是他身上所折射出来的文化现象,因为他们每个人身上都有我们民族深厚的文化积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