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女人”到“人”的觉醒,冰莹女性意识

合集下载

女性主义意识的觉醒

女性主义意识的觉醒

女性主义意识的觉醒女性主义意识觉醒在现代社会已经成为一个不可回避的话题。

在过去的几十年间,女性在学问、政治、媒体、经济等各个领域中发挥了越来越大的作用。

在这背后,正是女性意识觉醒的推动。

女性主义意识觉醒最早可追溯到19世纪。

当时,女权主义者开始发声,要求平等权利和权力。

这些活动家的目标是消除男性主义观念并建立性别平等的社会。

在整个20世纪,女性主义运动发展得越来越强,如今越来越多的人开始了解女性主义的观点,以及对女性主义事业的支持和反对。

女性主义者认为,女性在许多方面受到了压迫和限制,并且要知道人们对女性的看法对社会的影响。

例如,社会对女性的期望和标准很高,并会忽视女性的需要和理念。

同样的,女性在不同领域的工作也面临消极的性别歧视和其他形式的压力。

现代的女性主义意识觉醒也涉及到了许多不同的问题。

这些问题包括性别歧视、种族歧视、性取向歧视、身体权利、工作权利、家庭权利等等。

在很多情况下,这些问题都是密切相关的。

例如,女性的贫困率和缺乏机会,面临的就是性别和种族歧视问题。

女性主义觉醒对社会和文化领域都产生了深远影响。

它鼓励女性走向职业的高峰,使她们能够独立地生活,不再依赖男性;它也带动了女性在政治和决策领域中崭露头角,并促进了性别平等意识的加强。

同时,女性主义意识也推动了诸如性教育、保护妇女权利和儿童权利等问题的发展,并引起了更大的重视和讨论。

然而,尽管女性主义事业的发展如此迅猛,仍然有一些人持反对态度,认为女性主义者在过度激进,妨碍了男性和女性之间的平衡关系。

这些人认为,平等权利和权力的概念往往单向度、极端化,并在实际上不可行。

总的来说,在女性解放的过程中,女性主义意识觉醒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女性主义者已经协助女性消除了很多障碍,提供了加强个人自由和支持平等机会的新机会。

然而,仍有许多工作还需要完成,需要从不同的角度进行思考和实践,以实现性别平等的目标,提供平等的机会和资源。

论中国女性意识的觉醒

论中国女性意识的觉醒

论中国女性意识的觉醒第一篇:论中国女性意识的觉醒论中国女性意识的觉醒中心论点:妇女问题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备受关注的问题,古代父权制牢不可催的统治,封建礼数的摧残,使得女性地位下降到了一个令人骇然的地步,这一点在宋明体现的尤为明显。

在明代,皇帝和皇后甚至亲自编写《女戒》之类的书来提倡“女德”,极力表彰妇女贞节.随着封建社会步入晚期,礼教日益严酷细密,对妇女的压迫日甚一日.直到19世纪末,鸦片战争的一声炮响洋人打开了中国的大门,西方的价值观念与意识形态随之而入,这种异质东西的传入与经几千年沉淀于中国人头脑中的意识发生了最为激烈的碰撞,人们被约束的思想也随之被打开,人们对女性的认识不再仅仅局限于贤妻良母,辛亥革命后,社会政治趋向民主,人们思想得到空前解放,女子学校制度、课程等不断变革,因此,一批知识女性不断觉醒,在教育、婚姻、职业、参政等问题上有了新的认识,并在这些领域有了一些作为。

由此看来女性的社会作用社会地位并不亚于男性,甚至于在某些方面女性之作用比男者更胜一筹。

主要事例:一、从古代到近代,女性是受压迫最深的一个群体。

父权统治将女性降低为附庸于男性的第二性,《系辞》曰“天尊地牢,乾坤定矣。

卑高以陈,贵贱位矣”。

又曰“乾道男,坤道成女”。

女性所能受到的教育,也只有《女儿经》、《女戒》、《女训》等等。

(古代女性被迫害的事例)二、甲午战争后,面对严重的民族危机,少数率先觉醒的女性也开始将自己的命运与推翻清政府统治,实现民族振兴相联系,林宗素在《女界钟》中指出:“顾亭林曰:'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岂独匹夫然哉,虽匹妇亦有责焉”.薛素贞认为:“夫一国兴亡,匹妇亦有责任;同仇敌忾,吾咸具感情”.随着妇女问题的提出,女性意识也开始觉醒,开始追求与男性平等的权利.主要表现在:(20世纪初中国女性意识的开始觉醒事例)1、兴女学.要争取权利,必须接受良好的教育,女子自己开始创办学校.如1904年杭州的惠兴女士创办了贞文女学堂。

析现代女作家谢冰莹人文精神及其成因

析现代女作家谢冰莹人文精神及其成因
ig wr t b d n r sa d e p re c d u sa d d wn n h rl e He iie c n oe a un a two k n x e i n e p n o s i e i . f rdlg n e,c v lo ss rto ni— i hiar u pii fa t mpei r—
te tme,he tag ,tue,sn ee p ro a i n rui o e d m n d a . T e iin o e Bi g n h i r sr iht r i c r e s n lt a d pu s t ff e o a d ie 1 her vso fXi n yig ̄s rt y r pi i
a d i o t b t g f co sw l i iet e e u ain o u n si s i tfrt e y u g p o l . n t c nr u i a tr i mp r h d c t fh ma i c p r h o n e p e s i n l o t i o
Ab t a t Asa fmo s’ e l s li r rtra d p oe s ri h i o yo d r h n s tr r 。 eB n y sr c : a u ’ mae od e ”w i n rf s o t eh s r f f e n t mo e n C ie e l e a i y Xi i g —
ai ,fmae e n ia in o e mi d a d a ssa c ft ewe k a l a e o e o au e a d h r n o — l t e l ma cp t f h n n s itn e o a swel sh r v f tr n amo y f r au s o t h l n m n q e h ma i i s i ts s m.T efr ain o e eh ma it prt a ec o ey c n e td w t e mi itr , iu u n s c p r y t t i e h m t f h s u n s cs i s r ls l o n ce i h rf l h so o o t i i h a y y c lr u t e,R n ih n,t e i a to g ,e u a in l a k r u d ,e p r n e o e r v l t n i t h lw o u u Ya g Me s a h mp c fa e d c t a c go n s x e e c ft e o ui n o t e f f o b i h o o

觉醒的女性意识

觉醒的女性意识
活 ,虚幻 与现实 , 镜 中的钟馗与镜外的 自我
现, 她用男性冰冷严酷 的外表小心翼翼地守
护着 自已柔弱的心灵 。
而这 时张 老师第 一次 以一个 拯救 者的 身份 出现在秋芸 的身边 , 当秋芸 的男性角色
Hale Waihona Puke 样 的人 。 为什 么最终还是选择了这条传统 的 女性道路 , 我们却不得而知。或许是秋 芸竭 力 想摆脱 ,但 正如钟馗所说 :“ 女子大 了必 定要 出嫁 。 ”这是 中国几千年来 的传统 ,连
好 的情愫 , 这也是秋芸首次重视并强调 自己 的女性身份: ”我不是假小子,我是真闺女 ,
成功 ,在 回乡演 出的时候 , 秋芸与父亲在昏 黄摇曳的烛 光中有一段交心之谈 , 父亲问秋 芸家庭怎样 , 秋芸只是无 比 怅惘地说 :“ 好,
好 的不能再好 了 。 ”个 中滋 味 , 也 只有她一 个人能体会。一个 “ 好 ”字 , 把女人 的不易
的悲哀。一个女人 , 只有在舞台上通 过扮演
从得知。影片一直采用侧面描写 的方式让我 们对 秋芸 的丈夫 和秋 芸婚后 的生活有 了一 个大致的 了解 。 但秋芸为什么最后嫁给 了这
男性才能获得成功 , 在现实生活中作为一个 女性 的身份始终未能获得救赎 , 这不仅是秋 芸的悲哀 ,更是千千万万女性的悲哀。 影片开头 , 画面奇伟诡谲 , 黑红色 的绚 丽 的油彩渐渐遮 盖了一 张清秀 而精致 的脸 庞, 逐渐逐渐 , 女性 的脸庞消失 , 镜 中渐渐 浮现 出钟馗丑 陋而凄 凉的面容 。舞 台与生
随之 , 秋芸 随张老师进入省艺术团 , 不
不 断交织 , 加上背景音乐 的诡异与凄凉 ,飘
飘渺渺 ,如泣如诉 ,如怨 如慕 ,不仅是秋芸 自己, 包括观众也陷入了一种虚幻 的迷惘之 中, 分不清哪个是真实的 自己。在这种玄妙 的舞台处 理下 , 影片采用倒叙 的手法转而描

女性意识觉醒发言稿范文

女性意识觉醒发言稿范文

大家好!今天,我非常荣幸能站在这里,与大家共同探讨一个重要而深刻的话题——女性意识觉醒。

在这个充满变革与挑战的时代,女性意识的觉醒不仅关乎个体的成长,更关乎社会的进步与和谐。

首先,我想谈谈女性意识觉醒的内涵。

女性意识觉醒,是指女性在生理、心理、社会和文化等方面,对自身地位、权益和价值进行深刻反思和自我认知的过程。

它是女性摆脱传统束缚,追求自由、平等和独立的重要途径。

自古以来,女性在封建社会和男权社会中长期处于弱势地位,她们在家庭、职场和社会生活中承受着巨大的压力。

如今,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进步,女性意识觉醒成为一股不可阻挡的力量,推动着性别平等和女性解放。

以下是我对女性意识觉醒的几点思考:一、提高自我认知,树立自信。

女性要敢于正视自己的优点和不足,勇于追求自己的梦想,努力实现自我价值。

在这个过程中,我们要学会自尊、自爱、自信,不被外界的偏见和歧视所影响。

二、强化法律意识,维护自身权益。

女性要了解国家法律法规,学会运用法律武器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同时,我们要关注社会热点问题,积极参与到性别平等和反歧视的斗争中。

三、关注心理健康,塑造健全人格。

女性要关注自己的心理健康,学会调整心态,面对挫折和困难。

在这个过程中,我们要学会关爱他人,传递正能量,共同营造一个和谐的社会氛围。

四、弘扬传统文化,传承女性美德。

女性要传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发挥女性在家庭和社会中的独特作用。

我们要关爱家庭,教育子女,关心社会,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力量。

五、积极参与社会建设,发挥女性优势。

女性要发挥自己的专业特长,投身于国家经济建设和社会事业。

在各个领域,我们要敢于担当,勇于创新,为社会发展贡献智慧和力量。

总之,女性意识觉醒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趋势,它要求我们不断追求自我完善,为实现性别平等和女性解放而努力。

让我们携手共进,为创造一个更加美好的未来而努力奋斗!最后,祝愿每一位女性都能在追求梦想的道路上越走越远,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谢谢大家!。

女性意识的觉醒

女性意识的觉醒

女性意识的觉醒随着时代的变迁,女性的地位也逐渐得到提升。

从过去的只能在家里做家务、生孩子,到现在的越来越多女性在外工作,女性对自我认知的觉醒也逐渐增强。

女性意识觉醒是一种重要的进步,她们开始对自己的人生、理想和生活进行深刻的思考和反省,成为现代社会中的推动力。

第一,完全拥有自己的财物:女性意识觉醒之前,传统社会中女性的财产是管理在男性手中的,女性的经济地位很低,不能完全掌握和支配自己的财物。

但随着时代的变化,女性也越来越具有独立经济能力,能够自己挣钱,拥有自己的房产、汽车等财物,不再依赖男性,拥有了自主权。

例如,很多独立女性在资助家庭后,剩余的收入都可以被她们用于购买自己喜欢的东西或者去旅游、学习等方式提高自己的个人价值。

第二,追求平等的人际关系女性意识觉醒之后,她们会更加理智地对待人际关系,崇尚平等、尊重和互相尊重。

女性认为,每个人都应该平等地与人相处,而不是被动地接受别人的支配和限制,特别是不能因为自己是女性,就应该承受男性的专制和压迫。

例如,女性在婚姻生活中,一旦发现自己的丈夫压迫自己,限制自己的自由,很多女性会选择离婚并追求更为平等的关系。

第三,追求自我发展和实现梦想女性意识觉醒之后,她们将追求自我发展和实现梦想放在了生活的首要位置。

女性不再只是为了家庭而活,她们会更加关注自己的职业成就,学习、工作和创业等,同时更注重个人的身心健康和充实。

女性认为自己有和男性一样的能力和快乐的生活权利,她们追求更广阔的空间、更开阔的视野,向往拥有更多的自由。

例如,现在越来越多女性坚持走事业路线而不仅仅是家庭路线,女性开始站在更为平等的起点上,积极地追寻自己的人生价值。

第四,提高自我意识和素质女性意识觉醒之后,她们也会更加注重提高自己的自我认知和素质,不断自我完善。

女性认为,只有通过不断地自我反省和自我提高,才能不断对未来的人生进行积极的探索和拓展。

女性开始学习各种技能和知识,如自我营销,社交技巧,沟通技巧,信用评级等,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和竞争力。

精神传后世 文章耀千秋(李夫泽)

精神传后世 文章耀千秋(李夫泽)

精神传后世文章耀千秋________谢冰莹生平及创作简介湖南人文科技学院李夫泽谢冰莹(1906——2000),冷水江市铎山镇人,我国现代著名的女作家,被誉为“中国新文学史上‘女兵’文学的祖母”,代表作有《从军日记》、《女兵自传》、《新从军日记》、《在日本狱中》等等。

遗憾的是,在她的家乡,年轻一代对她很陌生,甚至将她误认为是冰心。

谢冰莹给人留下的最可宝贵的精神财富便是“妇女解放思想”,无论是她的人生经历,还是文学创作,都鲜明地体现了这一思想。

(一)女性的解放,关键在于自身的解放。

在中国传统的宗法社会中,妇女的活动空间基本上是在家庭中。

因此从“五四”开始作为社会改革要题之一的妇女解放运动,自然把争取人的家庭解放作为首要和重点关注的问题。

走出家门,几乎构成了一代女性的行为方式。

恩格斯曾指出:“只要妇女仍然被排除于社会的生产劳动之外而只限于从事家庭的私人劳动,那么妇女的解放,妇女同男子的平等,现在和将来都是不可能的。

”走出家门第一件事便是求学,因为没有文化便会寸步难行,而男人历来不希望女子读书,害怕比自己强,几千年来一直宣传“女子无才便是德”。

谢冰莹出生在湘中地区一个风气闭塞的农村,这里的女子,大多被嫁做童养媳,环境稍微好一点的,也是一到十五六岁便出嫁了。

谁也不要梦想进学校。

可具有叛逆性格的谢冰莹意识到,女人没有文化,便走不出家庭,即使走出了家庭,也无法在社会立足,仍不得不回到家庭。

所以她的首要任务是读书。

她11岁进私塾,成了当时当地唯一的女生。

12岁经过绝食斗争,母亲才让她进入大同女校学习,后又通过努力到县立高等女子小学、益阳教会学校、省立第一女子师范学校等地读书。

1926年,21岁的她又进入武汉黄埔分校学习,接受革命理论。

1928年,进入上海艺术大学,1929年考入北平女师大,1931年去日本留学,1935年再次去日本留学。

为了读书,她与家庭和社会习俗进行了坚决的斗争;为了求知,她克服了常人难以想象的困难。

女性意识觉醒

女性意识觉醒

从《小妇人》和《关于女人》看女性意识的觉醒人们习惯于说女人心思细密、敏感、易受到伤害,正是由于这种与生俱来的心理上的脆弱本质使得女人在这个男人主宰的世界里慢慢处于从属的地位。

女人的自主意识已在长期的生活变更、历史替换、制度嬗变过程中进入冬眠状态。

女性在封建伦理道德的沉重枷锁下呻吟并渐渐沉默。

女性在生活面前表现出来的更多的是依赖性和自卑感。

恩格斯说:母权制的被推翻,乃是女性的具有世界历史意义的失败。

丈夫在家中也掌握了权柄,而妻子则被子贬低,被奴役,变成丈夫淫欲的奴隶,变成了生孩子的简单工具了。

(《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虽说本人觉得这段话有些过于偏激,但也不能否认其道出了女性在父性社会里的低等地位。

母系氏族结束以后,女性开始作为男性的附庸而存在,女性的主体意识被尘土所掩埋。

但是女人是让人捉摸不透的一组群体。

女人不仅是纤细脆弱的,原始母性遗留下来的坚强性格一直流动在女人的血液里。

在无数的束缚、压力、甚至是摧残中女性以惊人的毅力承受下来。

女性的精神世界是复杂的,她们绝不会永远甘于受压迫,她们的内心深处是反压迫的,只是这种意识在一定时期内没有觉醒。

女人绝对会有自己对世界、对人生的独特的感受和见解,她们将形成自己的风格。

在长期的沉默中女性也在寻找一个重新认识自己的窗口,她们的意识之火在慢慢燃起。

于是女性文学岷起,女性意识复萌。

女性文学的存在意义是为彻底打碎架在女性灵魂上的精神枷锁,争取女性的平等地位和自我意识。

妇女的觉醒始于18世纪启蒙运动时代。

18世纪末,女权运动在美国兴起。

美国女作家路易莎.梅.奥尔科特的《小妇人》就是写于第一次女权运动在美国蓬勃发展时期。

而最早集中反映中国女性意识觉醒的是“五四”时期的女作家群,冰心就是其中一个较有代表性的女作家,其在抗战期间所作《关于女人》体现了作家较强的女性意识。

以下将选取这两部小说里的一些人物和事件进行比较与探讨以达到进一步了解女性意识的觉醒。

《小妇人》强调个人尊严和自立自律的重要,体现了奋发有为的美国精神。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从“女人”到“人”的觉醒——论谢冰莹的女性意识人类经历了一个漫长的以男性为中心的历史过程,只是到了近代这种状况才有所变化。

19世纪末20世纪初,西方兴起了妇女解放运动的第一次浪潮,妇女要求得到选举权、就业权和受教育权。

1903年中国也成立了妇女自己最早的组织“共爱会”,她们创办报刊,发起参政运动,争取妇女经济自主,学习自由。

①正是在这种妇女解放运动的浪潮中,“五四”时期中国一大批女性作家表达了强烈的女性意识,陈衡哲、冰心、谢冰莹、丁玲等在创作中张扬女性的旗帜,发出女性的呐喊,她们以笔为武器,冲出了男权樊篱,从而使女性形象终于浮出历史地表。

当时,在妇女运动的高涨中,出现了两种看似对立的女性观:一种是以陈衡哲为代表,她非常看重自己的性别特征,特别强调“母职”,视母职为“民族的命脉”,她认为男女平等不等于“女子男子化”,忽视“女”字,会带来畸型的、残缺的人生。

另一种则以丁玲为代表,她强调“女人是人”,女作家应该由女性“小我”迈向社会“大我”,走向社会,走向大众,泯灭性别界限,她拒绝为《真善美》杂志写稿,并说:“我卖稿,不卖女字”,体现着从“女人”到“人”的觉醒。

这两种看似对立的女性观,却有着共同之点:都是女性觉醒的体现,都强调女性自身的价值。

谢冰莹是以丁玲为代表的女性观的重要人物。

她以叛逆者的姿态闯入社会,与以男权为中心的社会进行斗争,争取平等与解放;她挥毫写文章,办刊物,用文学来唤醒女性的觉醒,因而成为最早的女性觉醒者和女性文学作家之一,成为“中国第一位女兵作家”。

②(一)女性的解放,关键在于自身的解放。

在中国传统的宗法社会中,妇女的活动空间基本上是在家庭中。

因此从“五四”开始作为社会改革要题之一的妇女解放运动,自然把争取人的家庭解放作为首要和重点关注的问题。

走出家门,几乎构成了一代女性的行为方式。

恩格斯曾指出:“只要妇女仍然被排除于社会的生产劳动之外而只限于从事家庭的私人劳动,那么妇女的解放,妇女同男子的平等,现在和将来都是不可能的。

”走出家门第一件事便是求学,因为没有文化便会寸步难行,而男人历来不希望女子读书,害怕比自己强,几千年来一直宣传“女子无才便是德”。

谢冰莹出生在湘中地区一个风气闭塞的农村,这里的女子,大多被嫁做童养媳,环境稍微好一点的,也是一到十五六岁便出嫁了。

谁也不要梦想进学校。

谢冰莹的母亲便这样对她说:“女孩子是不要进学校的,只要多认识几个字,多了解几个贞妇烈女的故事,会记帐,会看契约便得了”。

③可具有叛逆性格的谢冰莹意识到,女人没有文化,便走不出家庭,即使走出了家庭,也无法在社会立足,仍不得不回到家庭。

所以她的首要任务是读书。

她11岁进私塾,成了当时当地唯一的女生。

12岁经过三天绝食斗争,母亲才让她进入大同女校学习,后又通过努力到县立高等女子小学、益阳教会学校、省立第一女子师范学校等地读书。

1926年,21岁的她又进入武汉黄埔分校学习,接受革命理论。

1928年,进入上海艺术大学,1929年考入北平女师大,1931年去日本留学,1935年再次去日本早稻田大学留学。

谢冰莹一直将自己定位成学生。

为了读书,她与家庭和社会习俗进行了坚决的斗争;为了求知,她克服了常人难以想象的困难。

她不仅在学校读书,就是平时也是手不释卷,真可谓是“嗜书如命”。

在《我的嗜好》一文中,谢冰莹写道:“书,等于我的维生素,一天不看它,也正如一天不写日记一样会感到空虚,若有所失。

”正是这样不断地学习,她具有了独立生活的能力,真正摆脱了对家庭的依附,对男性的依附,能够在社会上立足。

二十世纪前半世纪在某种程度上说是一部战争的历史,战争一个接着一个,战争环境在很大程度上消解了文化对性别的角色分工的限制。

阶级矛盾、民族危机要求人们投入到为国家民族和个人生存发展而斗争的革命洪流中,因此女性也在此时能够找到摆脱传统家庭角色而向外寻求人生价值的机会。

谢冰莹充分地利用了这一机会,曾两度从军。

1926年,北伐战争爆发,谢冰莹便毅然从军,过起了“丘八”生活,经受着血与火的考验,当时的老百姓看到她们后都不敢相信这是女的。

冯铿在《一团肉》里指出:“真正的新妇女是洗掉她们唇上的胭脂,握起利刃来参加伟大革命高潮,……来寻找她们真正的出路!”1937年抗战爆发后,谢冰莹在母刚去世父又重病在身而自己身体状况也极差的情况下,不顾亲友的极力劝阻,毅然告别家乡来到长沙,组织“湖南妇女抗地服务团”,再次走上前线。

她抱着“救一伤兵,就是杀一敌人”的信念,尽心尽意地为受伤战士服务。

她在戎装照片上题写“不灭倭寇,誓不生还”八个大字,表达了抗日的坚强决心。

许多人都被她的精神所感动,纷纷以诗相赠。

“征衣穿上到军中,巾帼英雄武士风。

锦绣江山遭惨祸,深闺娘子去从戎。

”这是何香凝女士赠给谢冰莹的诗。

这首诗,准确传神地表现了谢冰莹抗战期间活跃于前线的特有风貌。

在中国历史上,除了花木兰代父从军留下千古绝唱外,女性当兵的确是鲜见的。

谢冰莹两次从军在自己的人生经历留下了辉煌的一笔,也是女性意识觉醒的生动体现。

谢冰莹的一生是坎坷的一生,她除了数次求学,两度从军外,还四度入狱,几次离婚,挨过饿、受过冻,屡遭挫折,可是始终没有被苦难压垮。

“历经坎坷路,奋斗永不息”,是对她一生经历的典型概括。

在她身上,体现出了一位现代知识女性的探索与追求,尤其体现出了湖南新化“梅山文化”中那种敢闯敢搏的硬骨头精神。

坎坷磨练她的意志,苦难使她更加坚强。

她说:“我这副硬骨头始终不屈服,不向有钱的人低头。

”“饥饿只有加深我对现实社会的认识,只有加强我生的勇气。

”“我的生命存在一天,就要和恶势力奋斗一天。

”行动最能表现出思想,也最能激动人心。

谢冰莹用自身的行动表达了强烈的妇女解放意识。

(二)也许因为女人天生爱做梦,所以她们的天性中都对爱情怀有绚丽多姿的梦想,然后当封建腐朽的道德礼教、顽固不化的社会习俗观念仍然残酷地主宰着女性的爱情、婚姻生活时,女性的这种爱的天性,这种对爱情无限美好的憧憬受到了沉重的压抑。

于是一些勇敢的叛逆女性终于义无反顾地冲破封建樊篱,不遗无力地在一片干涸的荒漠中找寻爱情的绿洲,用她们的觉醒谱写了一曲曲缠绵悱恻感人肺腑的叛逆恋歌。

谢冰莹的坎坷爱情经历便是这样一曲凄婉动人之歌。

婚恋自由被“五四”女儿们视为做人的前提和基础。

“人们要不知道争恋爱自由,则所有的一切都不必提了。

”④谢冰莹三岁时,父母便将她许配给了本地的萧家,1926年,母亲便逼着她出嫁,谢冰莹不满意这桩婚事,认为婚姻必须自己作主。

为了逃避婚姻,谢冰莹进入武汉黄埔分校学习,后又随军北伐。

从北伐回来后,谢母又逼她出嫁萧家,谢冰莹死活不从,这样便“被母亲关起来”,可她一而再、再而三、三而四地逃跑,终于逃出了家庭,登报解除了这桩旧式婚姻。

这“四次逃婚”的经历后来写进了她的《女兵自传》中,激励着许多女子反对包办婚姻,冲破封建家庭,追求幸福爱情。

在中国现代女性文学中,有很多女性形象作为女儿时很有叛逆性,可作为妻子后却变得迷惘了。

如鲁迅《伤逝》中的子君,在婚前高喊着“我是我自己的,他们谁也没有干涉我的权力”,婚后便心甘情愿地做一个喂鸡养狗,忙于家庭琐事的传统妻子。

可谢冰莹不是这样。

她解除与萧家的这桩包办婚姻后,一直在寻求着“真爱”,寻求着独立自由的人格,寻求着个人解放与女性解放的有机结合,这样便使得她在婚姻生活中一再受挫。

她说:“我以为恋爱结婚,只是人生的一部分,而不是人生的全部。

”⑤她坚决反对“洞庭湖里水飘飘,好夫好妻命里招”的论调,认为:“现代婚姻,绝不能像封建时代一般它的目的仅仅在于组织一个家庭,现代婚姻是与改造社会有直接关系的;两个人的结合,并不是只求自我的享乐,主要的在两人同为国家服务,为社会工作;因此她们不但是夫妇,同时也应该是挚爱的朋友,忠实的伴侣”。

⑥“五四”时期倡导的婚姻自主是广泛而深刻的,既包括恋爱结婚自由,更包括离婚自由。

“在现社会内,自由结婚与自由离婚一样的很重要”,“既然要自由结婚,就该要求自由离婚!不然,岂不是未结婚时要自由,结婚了便不要自由了吗?”⑦在旧式婚姻中,男子有休妻的权利,女子无退婚的自由。

被休女子很难再嫁人,即使改嫁,也是遭人歧视的“再醮妇”。

谢冰莹一生的几次婚变,便是对这种旧式婚姻的反叛,也是深受“五四”时期所倡导的婚姻自主观念的深刻影响。

她与符号、顾凤城、黄震各有过一段短暂的婚姻生活,可都毫不犹豫地分手了,最后才找到贾伊箴,成为终身伴侣。

例如她与符号的婚姻便充分地表现她的追求“真爱”的性格。

她从家庭四次逃婚,甩掉了众多的“追随”者,与符号结合。

没有嫁妆,没有新房,甚至连一桌酒宴也未能开设。

可是婚后符号竟对她产生不信任,不能尊重她的人格,总想以“男人”的身份来管制她,她怎么也想不通,一气之下,便在《小说月报》上发表《爱的清算》,宣布与符号离婚。

在那时,登报申明退掉婚约的屡见不鲜,然而将离婚一事以文学形式在“小说”上发表的,谢冰莹是首创。

符号在82岁高龄回忆此事时,不无调侃地说:“这叫‘仅此一家,别无分店’,属于谢冰莹的‘专利’!”⑧郑逸梅对他俩的合离聚散作了客观的评价:“符号、标点(戏称冰莹)敢爱、敢恨。

他俩爱得死去活来,恨得彻底干净。

”⑨谢冰莹这个叛逆的女性,虽然在婚姻上遭到过一些人的议论,最终的婚姻也并非那么圆满,但她毕竟以不屈的叛逆,为后人谱写了一曲激荡人心、发人深省的人生恋歌。

(三)个人的行为微不足道,文学的力量相对来说便大得多了。

谢冰莹选择了自传性的文体开始文学创作,这使她的作品带有了自传性质,从创作上体现上强烈的女性意识。

“妇女必须把自己写进本文——就像通过自己的奋斗嵌入世界和历史一样。

”⑩《从军日记》写的是谢冰莹北伐从军的生活记录,从女性的独特角度观察着大革命时期的某些片断。

作品中表现了新时代女性的思想、感情及其艰苦的生活,她们从被封建锁链捆得紧紧的家庭里逃出,经过侮辱和痛苦、挣扎和奋斗,从小脚到天足,然后和男子站在一条战线上共同献身革命。

这部作品使谢冰莹名扬天下。

著名的生物学家、厦门大学教授、最早将《从军日记》翻译到法国的汪德耀先生谈到法国出版《从军日记》情况时这样说道:“当时的法国人对中国了解很少,对中国妇女就了解更少了,他们认为中国妇女都是些裹着小脚的逆来顺受者,自此始知,中国还有不裹脚的新女性,勇敢的女战士!”⑾法国大文豪罗曼·罗兰亲自向谢冰莹致信,表示祝贺和敬意。

称赞谢冰莹是“一个努力奋斗的新女性”,鼓励她“不要悲哀,不要消极,不要失望,人类终究是光明的,我们终会得到自由的。

”⑿一个二十岁出头的姑娘,竟饮誉国际文坛,为中国妇女增光加彩,令人赞叹。

在《女兵自传》、《新从军日记》等作品中,谢冰莹为我们塑造了一个“女兵”形象,这是一个饱受苦难的“女兵”,也是一个顽强拼搏的“女兵”。

苦难的遭遇、不幸的命运与不屈不挠、顽强反抗的性格相结合,显示出这位女兵的崇高美。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