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女性文学与女性自我意识
女性自我意识觉醒过程中的困境与纾解以凯特肖邦的《觉醒》为例

标题:西丽亚女性自我意识的觉醒:读艾丽丝沃克《紫色》
在艾丽丝沃克的《紫色》中,我们见证了一位女性自我意识觉醒的艰辛历程。 这部作品以其深刻的主题和生动的描绘,深深地触动了读者的心灵。
标题:西丽亚女性自我意识的觉醒:读艾丽丝沃克《紫色》
故事中,主角西丽亚身处充满压迫和束缚的社会环境,她的生活充满了艰辛 和挑战。然而,正是这些困难和压迫,激发了她内在的力量,促使她勇敢地面对 生活的磨难。她的自我意识逐渐觉醒,她开始质疑那些对女性规定的束缚,开始 追求自我价值和独立。
三、唐代女性自我意识觉醒的意 义
三、唐代女性自我意识觉醒的意义
唐代女性自我意识的觉醒对她们自身以及整个社会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首 先,这种觉醒使女性开始更加积极地参与社会生活,并逐渐争取到更多的权利和 地位。其次,这种觉醒也促进了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女性开始发出自己的声音, 表达自己的需求和想法,这无疑为社会的多元化和进步做出了贡献。
二、唐代女性自我意识的觉醒
二、唐代女性自我意识的觉醒
在服饰的变迁中,我们也可以看到唐代女性自我意识的觉醒。她们开始更加 自己的身体、情感和需求,并通过服饰来表达自己的个性和审美。
二、唐代女性自我意识的觉醒
1、对自身身体的:唐代女性开始自己的身体,并尝试通过服饰来展示身体的 美。比如,她们喜欢穿着贴身的长裙和短裙,以展现自己的身材。
三、结论:女性自我意识觉醒的意义与影响
《觉醒》以其深刻的主题和独特的人物塑造,让我们深入理解了女性的处境与 追求,以及女性在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对于我们认识和理解女性的历史地位具 有深远的影响。
参考内容
内容摘要
《飘》是美国作家玛格丽特·米切尔创作的长篇小说,以19世纪60年代美国 南北战争和战后重建为背景,生动地描绘了女主人公斯嘉丽的爱情纠葛和生活遭 遇。这部作品不仅刻画了一个不屈不挠的女性形象,同时也展现了美国南方种植 园经济由兴盛到崩溃,奴隶主阶级由疯狂挑起战争直至失败灭亡的历史。南北战 争是斯嘉丽人生的一个重要转折点,这个时期的女性意识也随着斯嘉丽的成长和 变化而逐渐觉醒。
女性自我意识嬗变的真实纪录——艾丽丝·门罗小说中生态女性主义批评

2552020年35期总第527期ENGLISH ON CAMPUS女性自我意识嬗变的真实纪录——艾丽丝·门罗小说中生态女性主义批评文/王松兰样的困境阻碍着女性的幸福,进而表露出各阶级之间的差距。
总之,她在小说中将自己的亲身经历直接或间接地带入,同时利用阶级代沟及男女主权的差异反映出当今女性社会的地位,以便彰显出阶级思想问题对女性的不公。
同时,她的作品中也彰显出了诸多潜在性的、人为的社会情况,从而向人们展示出她的所欲所求。
二、生态女性主义内涵及嬗变1. 基本内涵。
门罗的生态女性主义小说主要围绕加拿大地区女性婚姻、生活情况进行系统的梳理,进而更深层次的凸显出女性在不同时期的本质追求及个人思想文化意识。
如1931年《影子的维度》(The Dimensions of A Shadao)以独到的哲学视野将女性思想进行了展现,1968年《快乐影子之舞》(Dance of theHappy Shades)及之后的《女孩和女人的生活》(Lives of Girls and Women)都以控诉的态度说明了反抗在她人生中的地位。
可见,她需要在故事中精准地表现出她的思想,以自然、生动的语言进行生活写照,在2004年《逃离》、2009年《太多的幸福》(Too Much Happiness)及2013年《亲爱的生活》(Dear Life),是她两次婚姻的之前、之中、之后的生活写照,并结合加拿大地区人们的生活元素进行创造,促使人们正确看待女性幸福。
2. 女性形象。
《亲爱的生活》小说中,她将她的初衷、最后的话语呈现在作品中。
书中首先以年轻女孩视角说明了实际生活中她所遇到的别离、初始、意外及危险, 同时以一个过来人的身份说明了她对于生活的向往及善意,希望人们能够明白她的遭遇。
其次,她所表现女性角色的意象是淳朴的,如《柯提斯岛》中“温哥华的冬天和我所知道的其他任何地方的冬天都不一样”。
以冬天的情境展现出故事背景,同时利用当地女性特有的衣着印证她对于人生的态度。
《傲慢与偏见》的女性意识

《傲慢与偏见》的女性意识一、本文概述《傲慢与偏见》是19世纪英国女作家简·奥斯汀的代表作,通过细腻的笔触,刻画了贝内特家族五位女儿的婚恋故事,展示了18世纪末到19世纪初英国乡镇生活和世态人情。
本文旨在探讨《傲慢与偏见》中所体现的女性意识。
在这部小说中,奥斯汀不仅通过女主角伊丽莎白·贝内特的成长和婚姻选择,反映了当时英国女性所面临的生存状况和社会期望,同时也借助伊丽莎白这一形象,表达了她对女性独立意识、自尊和自强的深刻理解与独到见解。
通过对小说中的女性角色、婚恋观念、社会习俗等方面的分析,本文将进一步揭示《傲慢与偏见》所蕴含的女性意识及其在当时社会背景下的重要性和意义。
二、女性意识的觉醒与独立《傲慢与偏见》中的女性角色,尤其是主角伊丽莎白·班纳特,是简·奥斯汀笔下女性意识觉醒与独立的典范。
在19世纪的英国社会,女性往往被视为男性的附属品,她们的生活、婚姻和命运往往被社会和家庭所决定。
然而,在《傲慢与偏见》中,伊丽莎白却展现出了强烈的独立意识和自我意识,这无疑是对当时社会观念的一种挑战。
伊丽莎白的独立意识首先体现在她对婚姻的看法上。
她拒绝接受那种仅仅基于经济利益和社会地位考虑的婚姻,而是坚持寻找真正的爱情和尊重。
她坚决反对母亲和姐姐们那种“嫁个有钱人就好”的想法,认为婚姻应该建立在相互尊重和理解的基础上。
这种对婚姻的看法,不仅体现了她的独立意识,也显示了她对女性地位和价值的深刻认识。
伊丽莎白的独立意识还体现在她对社会的态度上。
她敢于挑战社会的偏见和傲慢,不畏强权,坚持自我。
例如,当达西先生初次出现时,他傲慢的态度让所有人都对他产生了偏见。
然而,伊丽莎白却不受他人影响,坚持自己的观察和判断。
她最终发现达西先生并非外界所描述的那样,而是个有着高尚品质和深厚感情的人。
这种对社会偏见的挑战和对自我认知的坚持,无疑展现了她的独立和勇气。
伊丽莎白的独立意识还体现在她的职业选择上。
《小妇人》中的女性意识解读

《小妇人》中的女性意识解读摘要:路易莎·梅·奥尔科特的作品《小妇人》是20世纪最具代表性的女性文学之一。
正如奥尔科特的其他作品那样,《小妇人》是一篇主题涉及爱和家庭及女性主义的小说。
该文旨在从三个角度分析作品中马奇家的四个女孩子的女性意识的体现,包括自由地追求爱情,追求平等的家庭地位,追求平等的社会地位。
该文得出的结论是《小妇人》反映了那个时期女性的社会地位的现状以及女性意识的发展。
整部小说的意义在于提出女性应该保持独立自主,争取平等和相互尊重,将命运自主掌握在手中。
关键词:路易莎·梅·奥尔科特;《小妇人》;女性意识1 介绍1.1 作者及作品简介路易莎·梅·奥尔科特出生于1832年。
她的父亲是一位哲学家和学校改革家,通过自己的努力而出名。
他一生都在追求自己的梦想,由于没有钱养家糊口,因此养家的重担落在了妻子和二女儿路易莎·梅·奥尔科特的肩上。
1868年,她名利双收。
根据她的童年记忆,她完成了《小妇人》一书,她将自己描绘成乔·马奇。
在这本书中,她重建了奥尔科特女孩的高尚精神,书中的许多故事都植根于现实生活中。
《小妇人》的出版感动了数百万美国读者。
《小妇人》的背景设定为美国内战时期,讲述了四姐妹的生活,充满了跌宕起伏和痛苦的回忆。
《小妇人》反映了当时美国现代史中女性意识的现状和发展趋势,特别是自由女性主义。
在自由主义中,人性的一个基本概念是人的独特性在于人具有理性的事实,这种理性将人与其他动物区分开来,而理性则强调个人的自主权和个人的实现。
作为女性自由主义者,小说中的四个人物追求作为女性的权利,实现女性的自主权并尊重自己的个性。
然而由于当时的社会和意识形态的限制,小说中的女性自由主义并未得到充分发展和展现,但是当代读者仍然可以感受到和欣赏小说所展现的女性意识。
1.2 女性意识及女性文学简介女性意识是一种性别意识,它处理有关女性角色和地位的问题,并阐述了对女性作为人类价值的体验和理解。
西方文学作品中的女性形象谫析

人物形象塑造是文学作品的一个重要构成,其 不仅是构建作品框架的基础,也是营造意境的关键 主体。但人物形象的塑造受到诸多因素影响,如社 会发展、时代背景、作者阅历等。西方文学作品中 女性人物形象的塑造具有明显的分界点,在 20 世纪 前塑造出来的女性人物形象都高度融合了当时背景。 例如,在 19 世纪中期,女性地位得到极大提升,男 尊女卑的社会风气也悄然改变。因此,该时期的文 学作品中的女性人物形象是围绕社会地位的转变来 刻画的,更有甚者女性在部分作品当中充当着主角 身份。西方文学作品对女性形象的独到理解和刻画, 给近代西方文学作品附上了特别的色彩。
收稿日期:2019-11-06 基金项目:江苏省联合职业技术学院立项课题“五年制高职教育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策略研究”(项目编号:B/2018/07/079)。 作者简介:吴晓艳(1984—),女,江苏盐城人,盐城生物工程高等职业技术学校团委书记,讲师,南京师范大学文学硕士,盐 城市教学能手、信息化教学大赛一等奖。研究方向:语文教学、现当代文学和教育管理研究。
二、西方文学作品中女性人物形象特征分析 时代特征、文化背景以及社会发展这三大要素 共同作用于文学作品意境的营造。文学作品与时代 的发展紧密相连,因此,在解读文学作品时,需要 结合时代特征,考虑社会环境,如此才能真正感受 到文学作品的魅力所在,使人物形象更为立体、更 加有血有肉。在西方文学作品中,其所描绘的女性 形象呈现出下述特点。 (一)女性独立思想 在西方文学作品中,男女平等是一大核心观念, 男女享有平等的权利,《分歧者》便是典型代表。 女孩碧翠丝生活在芝加哥,这是一个以派系划分为 制度的城市,每个人需要找到自己合适的位置,否 则就会被排斥在社会之外,沦为“无派系”者。每 个人在 16 岁时需要接受考验,按自己的性格,选择 适合自己的派系。在这个城市,派系大于人权,即 制度大于人权。这个城市并不需要有独立思想的人, 只需要按部就班、听话的人。作为本部作品的女主, 碧翠丝却对男女间的区分不予认同,而是坚持自己 的思考方式,最终通过了考验,如愿以偿地实现了 自己的理想,也完成了自我成长。在该作品中,作 者对女性的独立思想予以重点描述,创设了一个无 私、无畏的女主形象。这部文学作品以倡导男女平 等为核心观念,凸显了女性对社会发展的独到见解 和自我主宰的独立思想。 (二)女性自我意识 文学中对人物自我意识的描述往往会让读者产 生共鸣,从而产生身临其境、感同身受的感觉;同时, 作品对自我意识的彰显也会将隐藏的社会历史文化
《莎菲》探究新女性自我意识的觉醒

探究新女性表达自我意识的方式及意义——以《莎菲女士的日记》为例《莎菲女士的日记》以第一人称来叙述,便于作者通过文中的“我”来抒发情感,并且更易引起读者的共鸣;而采用笔记体的形式来展开女主人公的各种情感和内心世界,所以其中有着大量的心理描写,也就是“自我的剖白和言说”,则显得更加真实而直白。
因为传统的限制,女性地位一直较男性更低,所以女性的个人想法一直受到压抑,女性的身份往往是“为人女,为人妻,为人媳,为人母”,但却恰恰缺少了女性对“自我”的认识,所以这种大量的心理描写是不同于以前的文学作品的:中国古代小说是完全不注重心理描写的,哪怕是赞誉极高的《红楼梦》,其中也是几乎不含心理描写的,它主要专注于情节的描写和展开;现代自我意识觉醒的代表作者如鲁迅,他笔下的女性只是悲苦和愚昧的代表,根本没有代表女性本身的意义,自然也就无法触及女性的内心世界,也就无法表现女性的自我意识;而丁玲作为一名新时代的女性,就以女性独特的角度和笔触,通过大量的心理描写,完全由一个女性的视角,真实而大胆地表达了一个女性的内心想法,展现了女性的“自我”,以及女性自我意识的觉醒。
如文中:1.“我总愿意有那末一个人能了解得我清清楚楚的,如若不懂得我,我要那些爱,那些体贴做什么”,“谁也在批评我,谁也不知道我在人前所忍受的一些人们给我的感触。
别人说我怪僻,他们哪里知道我却时常在讨人好,讨人欢喜”,“我迫切的需要这人间的感情,想占有许多不可能的东西”,这类心理描写表现莎菲极其渴望得到理解和认同,想要占有真正的感情;2.“是的,我了解我自己,不过是一个女性十足的女人,女人只把心思放到她要征服的男人们身上。
我要占有他,我要他无条件的献上他的心,跪着求我赐给他的吻呢”,“我忍不住嘲笑他们了,这禁欲主义者”,这些表现一个女性对男人的占有欲和征服欲,并且认为欲望不应被禁止,而应该宣泄出来,这些都是极大胆的写法;3.“我明白了那使我爱慕的一个高贵的美型里,是安置着如此一个卑劣灵魂,并且无缘无故还接受过他的许多亲密”,莎菲认识了凌吉士灵魂的卑劣,却放不下他,直接表现一个女人对一个男人外表的喜爱,这就是原始的欲望了(虽然在大部分人眼里这是肤浅而低俗的)……文中以极其细腻的笔触写了莎菲忠实于自己的欲望,直接大胆追求凌吉士,并直白表达对其外貌和身材的喜欢,这些都是从一个女性自身的层面来展开的,终于不再束缚于各种身份地位和传统观念之中。
《欧也妮·葛朗台》:女性身份与自我救赎之旅

欧也妮·葛朗台:女性身份与自我救赎之旅引言在文学作品中,经常涉及到女性主人公的成长与自我发现。
《欧也妮·葛朗台》是一部展现了女性身份认同与自我救赎之旅的小说。
本文将深入探讨该小说中主人公欧也妮·葛朗台的经历,以及她如何在困境中寻找自我、解放自己的过程。
1. 欧也妮·葛朗台的背景与起源欧也妮·葛朗台是《欧也妮·葛朗台》中的女主人公,她生活在19世纪初的法国社会。
我们将分析她出生和成长背景,探讨她所面临的社会和个人困境。
1.1 家庭背景描述欧也妮·葛朗台来自一个贫穷家庭,并介绍她与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
1.2 社会背景介绍19世纪初法国社会对于女性地位和权益的限制,以及这种限制对欧也妮·葛朗台的影响。
1.3 自我意识觉醒描述欧也妮·葛朗台在与其他女性交往、阅读文学作品等方面开始对自我产生思考和质疑的过程。
2. 欧也妮·葛朗台的困境与挣扎描绘欧也妮·葛朗台所遇到的困境,以及她在社会和个人层面上所经历的挣扎。
2.1 婚姻束缚与家庭压力介绍欧也妮·葛朗台被迫结婚并受到家庭压力的情况。
2.2 社会期待与道德约束探讨法国社会对于女性角色和行为规范的期待,以及这对欧也妮·葛朗台心理产生的影响。
2.3 自我认同与身份危机描述欧也妮·葛朗台在她自己无法满足社会角色定位时出现的身份危机,并试图找寻自己真正想要成为的模样。
3. 欧也妮·葛朗台的自我救赎之旅详细描述欧也妮·葛朗台如何通过一系列经历和选择来实现自我救赎,找回自己的力量和价值。
3.1 独立与自由描绘欧也妮·葛朗台逐渐独立并追求自由的经历,包括寻求教育机会、离婚等行为。
3.2 在工作和事业中的才能发掘描述欧也妮·葛朗台在职场中展现出的才华,并探讨她对于事业成功所经历的挫折和成长。
3.3 情感世界与爱情觉醒揭示欧也妮·葛朗台在感情世界中经历的起伏,以及她如何从中寻找到真正属于她自己的爱情。
女性自我意识的觉醒

女性自我意识的觉醒作者:邹德芳邹雯来源:《青年文学家》2011年第08期摘要:凯特·肖邦是美国19世纪著名女作家,她的作品以探讨爱情、婚姻、独立、自由等主题居多。
《觉醒》是她的一部颇有争议的作品,被人遗忘多年。
它描绘了主人公埃德娜从一个传统的没有自我意识的家庭妇女成长为关注自我精神生活、具有现代意识的女性的过程。
本文运用女性主义文学批评理论,探讨就女性自我意识的觉醒,以此来展现肖邦作品历久弥新的社会价值和艺术魅力。
关键词:觉醒女性主义自我意识[中图分类号]:110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11)-08-0009-02美国十九世纪末女作家凯特肖邦(1850—1904)的小说《觉醒》自1899年出版以来就成为一部备受争议的作品。
书中关于女性意识的觉醒和对性赤裸裸的描写引发了一些评论家的严厉抨击。
在十九世纪五十年代前,该书一直被视为禁书。
半个多世纪以后,经过肖沃尔特等许多女性主义批评家的不懈努力,该书的价值被重新发现,并已进人美国文学经典之列,在美国文学史上牢牢占据了一席之地。
女性主义文学批评是20世纪50年代随着美国妇女解放运动而发展的。
60年代为其顶峰。
妇女解放运动不仅要求男女权利的平等,甚至要求男女的性权利平等,于是女性文学批评号召小说中真正妇女形象的再现,使得女性文学从边缘走向中心,其中最重要的任务之一就是重新发现被埋没的女作家及其作品,目的是重新予以评价和肯定。
很自然,肖邦及其小说因此备受人们的关注。
另外,肖邦赋予这本小说女性的自我意识,寻找作为人的身份,独立和自由,这一思想超越了她的时代,照亮了通往女性自由之路,这最终将会导致所有女性的觉醒。
《觉醒》中的主人公埃德娜·庞蒂利埃是一位与传统小说女主角大不相同的人物。
埃德娜是位中产阶级妇女,她生活闲适优裕,有一对可爱的儿女。
在局外人眼里,埃德娜应当是幸福且感恩的。
然而结婚六年后的一次海岛度假,使她开始反省自己在生活中的位置和人生的意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弗洛伊德认为女性意识是以阳物缺失的确认为特征的。女性的心理结构,在于对自己性别产生一种痛苦的感觉的心理结构。弗洛伊德在《妇女心理学中》说过:“我们研究女人的性的发展,系由两个已有的概念出发的。第一、和男人相同,她的体格如果不经过一番奋斗,就不能适应它的机能;第二、决定性的变化在青春期之前就开始发动和完成了。”[1]弗洛伊德对女性心理的界定,其核心在女权主义批评看来,在于一种“阳物妒羡”,这种对女性的分析是以男性的生物学特征为基础的,但他并没有抛弃社会性因素对女性人格形成的影响。弗氏在讨论完女性性别认同的任务之后,试图要进一步回答如何使某种特定的标准价值内在化的问题。特里·依格尔顿指出:“弗洛伊德著作的目的之一就在于帮助我们从社会和历史的角度去探讨个人的成长。弗洛伊德所创立的确实是一个关于个人这个主体如何形成的唯物主义理论。”[2]我们之所以成为我们现在这样,父母的作用,抚育儿童的习惯方式,与此相联系的一切意象和信仰,都是文化问题,而在这个社会或这个历史阶段与另一个社会或另一历史阶段之间可能存在着巨大的文化和历史差别……在这些制度中没有发生明显变化的一个信念是,女孩和妇女不如男孩和男子,这个偏见似乎把所有已知社会连成了一体。所以说,弗洛伊德对女性性别的分析,并不是简单的生物决定论。
西方女性文学与女性自我意识
女性自我意识的觉醒首先是从自身的感受体验出发,对自己的存在、本质进行思考后,所形成的对自身和外部世界的一系列认识。尽管每一个女性个体由于生活经历、思考方式等方面的差异形成了千差万别的女性自我意识,但这一意识是在女性探索人的自由本质的过程中形成的,由于女性独特的生理结构和特殊的存在位置,她的自我意识是有别于男性的,她在追求自由的过程中也体现出了重生理感受、重情感性、具有坚韧性等独特的方式。而这些意识的发展历程通过女性文学作品这个载体,而被呈现在我们面前。女性文本的创造者是女性,体现的是女性的意识,探求的是女性的生存处境和精神解放道路。其核心就是,女作家站在“我就是女人”的立场上,以女性的眼光审视现实,同样,女性读者也是要从这一前提出发来进行阅读和接受。由女性作者和女性读者共同创造的女性文学作品承载着女性对其存在和本质的思考和省察。
弗洛伊德通过对男女的性别分析得出结论,女性为缺失和不完整的存在,并认为这一特征在女性的心理发展和人格结构及身份的获得过程中具有重要的决定性作用。女性因为“阳物”的缺失(生理上),而导致主体性(人格)的不完整,这种思想不断积淀在人类的思想中,从而内化为一种思维定式,进而使男女两性用不同的标准来要求和规范自己,因而成为女性自我意识的一种表现方式。那么女性缺失的是什么呢?缺失意识使女性不由自主地产生一种被动心理、依赖心理、客体心理,这种心理又使女性产生了强烈的被保护感和依赖感,渴望成为家中的天使。男性的价值规范成为一种衡量时,女性也就会自然而然的将其应用于自身,这就有可能导致一种有系统的自我贬值。弗洛伊德的理论经常被批评为用男性中心论来定义女性,而忽视了女性的真实存在。其实,这种忽视并不能否认女性的存在,只是女性以一种被忽视的方式存在。
小说《简·爱》中爱的迷雾让简也曾陷入自我的迷失。但她对迷失的超越是由于她恐惧失去她精神上的独立、顽强的自我。如果她失去了自我,她就可以成为桑菲尔德庄园的女主人,但她会幸福吗?伯莎令人毛骨悚然的笑声和哭声成为简恐惧的直接表现。静谧的夜中恐怖的声音加剧简的内心对桑菲尔德庄园平静如一潭死水的生活和只能“局限于做做布丁、织织袜子、弹弹钢琴、绣绣口袋”的生活的恐惧。“家中的天使”对她意味着与她曾经的奋斗格格不入和自我的毁灭。这是简无法忍受的。可以说,简的自信、独立、平等的女性意识不是一促而蹴产生的,也不是一成不变、坚定不移的。在经过了一次次的恐惧洗礼后,简才成熟起来。
三、关怀意识
女性从怀孕到生育孩子,这一系列过程都与其身体有密切的联系,所以女性从孕育生命之初就对孩子产生了强烈的关注。随着孩子的出生,这种关注日渐增强并撒播到日常生活每一个角落。同时,在抚育孩子的过程中,情感的渗入使简单的关注变成了一种关怀。帕森斯曾指出:“所有的人类群体都需要履行两种类型的活动:其一是执行任务或者‘工具性’活动;其二是旨在通过情感性或感情的表达来维持团结的活动。在小群体研究中,后者被称作‘社会感情’活动,但帕森斯却称之为‘表达性的’。家庭作为小群体的范例,在这些方面因社会性别不同而产生分化,妇女履行表达性的任务,而男子履行工具性的任务。”[3]美国女性主义理论家南茜·乔多萝在《母性的再造》中提出女性在性别认同过程中注意与母亲的情感联系,而导致女性更注重关系,更具关怀意识。男孩社会化的经历强调成就和自立,而女孩的社会化经历则强调养育和责任。成人的人会距离;而妇女则取向于主观性和亲密关系。在幼儿生命的最初几年,照看她们的多是女性,两性幼童的性别认同和人格定型结果是不同的。“母亲常感到女儿像她,是她的延续体,女儿也常感到她像母亲,于是认同过程有产生混淆的可能性。”[4]
四、对生命的敬畏意识
要理解女性意识中所包含的对生命的敬畏意识,我们首先要对生命做出解释。格奥尔格·西梅尔指出:“生命概念在客观和主观精神的对立中获得了它的中心意义。”[5]108人在有限的生命中,面对最大的敌人就是死亡,但人们永远无法驱走它、消灭它。唯一可以战胜它的方法就是从精神上寻找出路,这一过程体现在人的有意识的认识和行动中。人的精神活动的超现实性和不甘受束缚性又使得人的精神活动有了不断向上的趋势。人类对有限生物生命的关注和对无限精神生命的探索都表现出了一种对生命的敬畏意识。
二、恐惧意识
无论男女都有对自己无法掌握的事物的恐惧感。然而在男性与女性之间,还存在着不平等的控制。通常所说的男人“占有了她”,这种占有已不仅仅是身体上的,而是进一步的精神上的控制。正是通过这种控制,男人的特权地位———来自他生物学的进攻角色与他作为领导者或主人的社会职能才统一起来。而女性却由于被征服,只能表现出被动的特征。所以说,女性恐惧意识一方面表现为对社会道德所规范的女性贞洁的丧失而导致的道德谴责而恐惧不安;另一方面,在文化上则表现为觉醒的女性对自我的丧失而感到的恐惧。这里的自我的丧失不单单只是某些权利(如选举权、就业权、受教育权等等)的被剥夺,而是把自己放在主体的人的位置上去对自己的存在进行思考的思辨力被扼杀了,女性害怕“我”被戕害、被消灭。此时的女性恐惧意识已是建立在女性人的觉醒的基础上的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