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国女性文学发展历程

韩国女性文学发展历程
韩国女性文学发展历程

略谈韩国女性文学的发展历程

摘要韩国女性文学是韩国文学的重要流派,也是世界女性文学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根据不同时代女性文学呈现出的不同特点,韩国女性文学的发展大致可以划分为三个时期,即古典时期、近代时期和现代时期。本文在分析各个时代经典女性文学作品的基础上,深入探讨了女性文学在每个时期的典型特征,从而初步再现了该文学流派的发展历程。

关键词:韩国女性文学发展古典近代现代

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

一引言

韩国女性文学是韩国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深刻地体现出每个时代的社会心理、道德规范、男女地位等问题,集中地反映了那个时代女性的价值取向、思维方式、行为特征等,更极大地推动了女性的觉醒,帮助女性认识自我、追求自我、完善自我,这种文学流派本身也在女性的觉醒中不断发展、不断突破,随着时代的发展变化逐步表现出崭新的、适合全人类的时代主题,不仅具有重大的历史价值,也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显而易见,韩国女性文学的发展与韩国社会历史的变迁有着十分密切的联系,因此,本文对女性文学发展历程的探索也将以韩国的历史变迁为依据。

二女性文学概述

女性文学是以特定时代的人文主义精神为根基,以女性这一特定群体为经验主体、思维主体、审美主体和言说主体的文学流派。女

大三_英国文学史(绝对标准中文版)

英国文学源远流长,经历了长期、复杂的发展演变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文学本体以外的各种现实的、历史的、政治的、文化的力量对文学发生着影响,文学内部遵循自身规律,历经盎格鲁-撒克逊、文艺复兴、新古典主义、浪漫主义、现实主义、现代主义等不同历史阶段。下面对英国文学的发展过程作一概述。 一、中世纪文学(约5世纪-1485) 英国最初的文学同其他国家最初的文学一样,不是书面的,而是口头的。故事与传说口头流传,并在讲述中不断得到加工、扩展,最后才有写本。公元5世纪中叶,盎格鲁、撒克逊、朱特三个日耳曼部落开始从丹麦以及现在的荷兰一带地区迁入不列颠。盎格鲁-撒克逊时代给我们留下的古英语文学作品中,最重要的一部是《贝奥武甫》(Beowulf),它被认为是英国的民族史诗。《贝奥武甫》讲述主人公贝尔武甫斩妖除魔、与火龙搏斗的故事,具有神话传奇色彩。这部作品取材于日耳曼民间传说,随盎格鲁-撒克逊人入侵传入今天的英国,现在我们所看到的诗是8世纪初由英格兰诗人写定的,当时,不列颠正处于从中世纪异教社会向以基督教文化为主导的新型社会过渡的时期。因此,《贝奥武甫》也反映了7、8世纪不列颠的生活风貌,呈现出新旧生活方式的混合,兼有氏族时期的英雄主义和封建时期的理想,体现了非基督教日耳曼文化和基督教文化两种不同的传统。 公元1066年,居住在法国北部的诺曼底人在威廉公爵率领下越过英吉利海峡,征服英格兰。诺曼底人占领英格兰后,封建等级制度得以加强和完备,法国文化占据主导地位,法语成为宫廷和上层贵族社会的语言。这一时期风行一时的文学形式是浪漫传奇,流传最广的是关于亚瑟王和圆桌骑士的故事。《高文爵士和绿衣骑士》(Sir Gawain and the Green Knight,1375-1400)以亚瑟王和他的骑士为题材,歌颂勇敢、忠贞、美德,是中古英语传奇最精美的作品之一。传奇文学专门描写高贵的骑士所经历的冒险生活和浪漫爱情,是英国封建社会发展到成熟阶段一种社会理想的体现。 14世纪以后,英国资本主义工商业发展较快,市民阶级兴起,英语逐渐恢复了它的声誉,社会各阶层普遍使用英语,为优秀英语文学作品的产生提供了条件。杰弗利·乔叟(Geoffrey Chaucer, 1343-1400)的出现标志着以本土文学为主流的英国书面文学历史的开始。《坎特伯雷故事》(The Canterbury Tales)以一群香客从伦敦出发去坎特伯雷朝圣为线索,通过对香客的生动描绘和他们沿途讲述的故事,勾勒出一幅中世纪英国社会千姿百态生活风貌的图画。乔叟首创英雄诗行,即五步抑扬格双韵体,对英诗韵律作出了很大贡献,被誉为"英国诗歌之父".乔叟的文笔精练优美,流畅自然,他的创作实践将英语提升到一个较高的文学水平,推动了英语作为英国统一的民族语言的进程。 二、文艺复兴时期文学(15世纪后期-17世纪初) 相对于欧洲其他国家来说,英国的文艺复兴起始较晚,通常认为是在15世纪末。文艺复兴时期形成的思想体系被称为人文主义,它主张以人为本,反对中世纪以神为中心的世界观,提倡积极进取、享受现世欢乐的生活理想。托马斯·莫尔(Thomas More, 1478-1535)是英国最主要的早期人文主义者,他的《乌托邦》(Utopia)批评了当时的英国和欧洲社会,设计了一个社会平等、财产公有、人们和谐相处的理想国。Utopia现已成为空想主义的代名词,但乌托邦是作者对当时社会状况进行严肃思考的结果。《乌托邦》开创了英国哲理幻想小说传统的先河,这一传统从培根的《新大西岛》(The New Atlantis)、斯威夫特的《格列佛游记》(Gulliver's Travels)、勃特勒的《埃瑞璜》(Erewhon)一直延续到20世纪

(完整)最全面英国文学史知识点总结,推荐文档

英国文学史 I. Old English Literature & The Late Medieval Ages 贝奥武夫:the national epic of the Anglo-Saxons Epic: long narrative poems that record the adventures or heroic deeds of a hero enacted in vast landscapes. The style of epic is grand and elevated. Artistic features: 1. Using alliteration Definition of alliteration: a rhetorical device, meaning some words in a sentence begin with the same consonant sound(头韵) Some examples on P5 2. Using metaphor and understatement Definition of understatement: expressing something in a controlled way Understatement is a typical way for Englishmen to express their ideas Geoffery Chaucer 杰弗里·乔叟1340~1400 (首创“双韵体”,英国文学史上首先用伦敦方言写作。约翰·德莱顿(John Dryden)称其为“英国诗歌之父”。代表作《坎特伯雷故事集》。) The father of English poetry. writing style: wisdom, humor, humanity. ①坎特伯雷故事集: first time to use ‘heroic couplet’(双韵体) by middle English ②特罗伊拉斯和克莱希德 ③声誉之宫 Medieval Ages’popular Literary form: Romance(传奇故事)

中国古代文学的发展历程其主要成就

第一节中国古代文学的发展历程及其主要成就 一、诗歌 无家别 (杜甫) 寂寞天宝后,园庐但蒿藜。我里百余家,世乱各东西。 存者无消息,死者为尘泥。贱子因阵败,归来寻旧蹊。 久行见空巷,日瘦气惨凄。但对狐与狸,竖毛怒我啼。 四邻何所有?一二老寡妻。宿鸟恋本枝,安辞且穷栖。 方春独荷锄,日暮还灌畦。县吏知我至。召令习鼓鞞。 虽从本州役,内顾无所携。近行止一身,远去终转迷。 家乡既荡尽,远近理亦齐。永痛长病母,五年委沟溪。 生我不得力,终身两酸嘶。人生无家别,何以为蒸黎。 中唐:唐诗的二次繁荣。浪漫主义转向现实主义 两大诗派:元白诗派和韩孟诗派 著名诗人:白居易 (一)中国古代散文史迹回眸 我国散文的最早源头,可以追溯到甲骨卜辞。 中国最早的历史散文文集是《尚书》。春秋战国时期,以《左传》、《国语》、《战国策》为代表的历史叙事散文通过解说历史来阐明观点和主张,而以《论语》、《墨子》、《孟子》、《庄子》、《荀子》、《韩非子》等为代表的诸子散文,以阐发道理为主,也形成了各自的风格。 汉代散文继承了先秦散文的优良传统,继续发展,并取得了很高的成就。主要表现在:汉代散文种类繁多、实用性与艺术性结合,审美价值高。主要作品有,贾谊、晁错等人的政论散文,司马迁、班固的史传散文。其中司马迁的

《史记》,其内容是历史,其表述形式是散文。 鲁迅赞其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两汉后,散文走向骈化,骈体文成为官方文章正体,散文受到压抑。骈体文追求形式,文风轻浮奢华,出现种种弊端。 唐宋的“古文运动”就是为纠正这种不良倾向而发起的。 中唐时期,韩愈、柳宗元倡导古文运动。古文运动是一场由骈体向散体的文体、文风的革新,主要的理论主张是“文道合一” 。 古文运动树立了古文在文坛的权威,直接启示了北宋的文学革新运动。北宋前期,欧阳修继承中唐古文运动的复古革新精神,掀起北宋的“古文运动”,其主要主张是重道以充文,将思想道德的追求直接转化的文体形式,注重文的价值。从而开创了中国文学史上以唐宋八大家为代表的古文传统,开创了中国古典散文新时代。 唐宋八大家 唐宋八大家是唐宋时期八大散文代表作家的合称,即唐代的韩愈、柳宗元和宋代的苏洵、苏轼、苏辙、欧阳修、王安石、曾巩。 主要作家与主要作品 韩愈:《送孟东野序》、《师说》 柳宗元:《封建论》、《捕蛇者说》 欧阳修:《五代史伶官传序》、《醉翁亭记》 王安石:《答司马谏议书》、《游褒禅山记》 苏洵:《六国论》 苏轼:《石钟山记》 《师说》(节选) 韩愈

韩国综艺节目的传播特点和文化解读

韩国综艺节目的传播特点和文化解读 摘要:摘要:自2006年底北京领先文化发展有限公司第一个引入了韩国综艺节目《情书》之后,越来越多的韩国综艺节目走进了国人的视野、吸引了大批国人的目光,成为我国各大媒体电视台争相模仿的对象。因此,探究其成功的原因及特色成为我国综艺节目发展的必然趋势。韩国综艺节目风靡世界,处处体现了韩国的文化传承和鲜明的地域特色,不再仅局限于娱乐功能,更多的是对外传播的教育和文化功能。因此,如何学习韩国节目使我国综艺节目在发展中不流于低俗具有重大意义。 关键词:关键词:韩国综艺;传播特点;文化解读 据韩国尼尔森媒介研究公司进行的电视收视率比较研究显示:深夜时段的收视率在10年间呈现大幅度增长。特别是23点的收视率由1992年的36.8%增长到2001年的60.5%。在节目编排中,2005年三大广播公司平均编排最多的5个节目类型,其中综艺节目就占了9.08%。 在韩国的各类综艺节目中常常可以看到对于韩国国内各个景点的宣传和介绍,综艺艺人和参加节目的嘉宾在这些景点中进行游戏,引发了旅游热潮。而在节目里也不难看到韩国人一直流传下来的礼仪和礼节,体现在节目的每个细节中。 韩国综艺节目的节目组,从来都没有局限一个获得成功后的特定框架中,而是不断徘徊在创新——发展——自我推翻——再创新的循环往复中,不断提高节目质量。在一种框架呈现疲态时,及时更换为另一种框架,然后再进行加工和包装。本文着重于分析韩国综艺节目中的文化特点和传播方式,总结其宝贵的经验,希望能够对国内综艺娱乐节目发展有所帮助。 1韩国综艺的传播特点 综艺节目是编导策划为观众带来的欢快盛宴,性质体现在大打娱乐牌,偶尔穿插一些与之相反的情愫带来感官上的冲击。在这个遥控器能改变电视节目生存命运的社会,如何能让观众不换台,则成了电视工作者的终极目标。韩国并非地大物博的国家,但“韩流”的冲击却值得人深思。其中,韩国的综艺节目是功不可没的功臣,它具有如下几个特征。 1.1参与嘉宾的选择 在《试论综艺节目主持人多元化的角色定位与转换》中向读者解释了“角色定位”的概念,提出“综艺节目主持人单一性的角色定位已经不能迎合大众审美需求”,“应使综艺节目主持人在角色定位和转换上走向一条多元化的发展道路。”基本上现在的韩国综艺节目中主持人总是隐藏于嘉宾之中,进而达到“单-群口交替转换”主持模式的心里认同。在韩国现行的综艺节目中,都是以固定的主持人和固定的嘉宾为主,每期都还会有不同的明星艺人作为嘉宾加入节目。而固定参演的嘉宾,年龄阶段各不相同,从40岁左右经验丰富的老艺人到新出道的偶像明星,构成了怪异而又和谐的组合,增加了节目的可看性和矛盾性。其中,每位嘉宾和主持人都非常善于发掘自身或是同伴的笑点。演出时不做作、不矜持,表现出最真实的一面,甚至愿意以夸张的手法,牺牲自己的形象来取乐观众。对于每期不固定的嘉宾的加入,固定成员总能很好的引导嘉宾,放下自己的尴尬和不自在,全身心的投入综艺节目中,消除嘉宾的陌生感和距离感,更好地展现自己,使节目达到最好的娱乐效果和宣传功能。 1.2多元的拍摄地点 近些年的韩国综艺节目已经完全不同于传统的摄影棚录像了,更多的是室外的拍摄录像。在言爽的《浅析韩国明星综艺节目在中国网络的传播》一文中,有这样一个表格,明确的显示了韩国综艺节目拍摄地点的多元化(见表1)。 表1 节目名称

新时期中韩女性文学的比较研究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360docs.net/doc/2f13624102.html, 新时期中韩女性文学的比较研究 作者:徐兰花 来源:《祖国》2017年第14期 摘要:中韩女性文学因发展历史背景存在相似性,经历过古代文学闺房文学、近现代的时代背景下的自我觉醒、爱国以及民族主义的主义文学,迈入新时期,两者文学环境、文学内蕴更为贴近,新时期,两国女性文学的叙事焦点、语言特点、读者视点存在许多相似性,更符合时代背景下女性地位、命运。 关键词:新时期中国韩国女性文学 中韩两个一衣带水,早在先秦时期便有了交流,有相似的历史。文化传统,中韩文坛上,女性文学成为文学发展的突出现象,在发展历史上存在高度契合性。在20世纪90年代引来高潮期。两国当前女性文学都正处于蓬勃发展的上升时期。本文就新时期中韩女性文学进行比较研究,以供借鉴。 一、中韩女性文学发展历史概述 中韩文学渊源由来已久,在朝鲜字发明之前,朝鲜将汉字作为书写符号,时至今日,汉字在朝韩两国仍然有独特的作用,韩国身份证上便标注有汉字名。中韩量过历史文化传统存在相似性,在古代,《女书》等民歌民谣,尽管并不归于正统文学,但李朝黄真伊等著名女诗人所做《寡妇歌》等闺房歌词,说表达的内涵便于中国古代女性缩写诗歌存在相似性。在封建时代,古代中国、朝鲜上层贵族女性的精神、物质生活都非常的丰富,拥有读书学习的条件,由此可涌现了一批女性作者,文学作品多与闺房内容为主。近代,欧洲资本主义思想开始涌入到东亚,对中国、韩国的女性文献都产生了胶囊深远的影响,两国都处于社会动荡的时期,民族主义、爱国主义、实业主义等思想广泛传播,影响了一大批具有知识的女性,这是人“觉醒”的一代,中国韩国的女性作家开始审视自己、审视社会,中国诞生了一大批五四女作家,如冰心,与此同时作为日本殖民地的朝鲜,朝鲜同期出现了“三一运动”,留学朝鲜的女留学生们创办了第一本宣传女性思想解放的刊物《女子界》,双方的女性不约而同将自我意识觉醒、人性解放作为文学创作的核心思想,引导人摆脱封建思想的束缚,追求人的平等,男女的平等。金明顺代表作《疑心的少女》,便是其中代表作。在进入30、40年代,日本加大了对中国的入侵,与此同时朝鲜人民也卷入战火,阶级斗争、民族矛盾日益突出,女性作家这个时期的作品也开始关注时代发展,早前关注的是现实社会,如萧红、丁玲,关注反封建的时代价值,到40年代,因朝鲜被日被镇压,女性作家开始倾向于细致心理描写刻画女性形象。在中国,因 文革等特殊因素影响,女性文学作品较少,女性文学开始倾向于关注国家命运的作品,其中以杨沫、茹志鹏为代表,这一时期的作品缺少自觉的性别意识,过渡强调男女平等。此时朝鲜女性作家因社会的高速发展,描写重点放在了浪漫爱情、神秘主义。进入70年代末期,我国问个结束,文化氛围明显更为宽松,与此同时时代变迁更为显著,面对世界,女性作家开始参与到“伤痕”、“反思”文学思潮中,随着生产、社会基础恢复,中国涌现出张洁、张抗抗、残雪等

百年中国的英国文学史书写研究

百年中国的英国文学史书写研究 本论文以中国大陆的英国文学史为研究对象,考察从民国时期到当前近百年间英国文学史的发展历程,经历了哪些变迁?和西方的英 国文学史书写有何不同?受到了哪些因素的影响?体现了哪些特征?等等。论文运用文学史的相关概念和理论,从文学观念、文学史观、文学史书写体例和文学史经典建构四个方面讨论了英国文学史在国内 的发展历程,最后选取了不同时期的四个个案,来进一步说明以上讨 论的问题。除绪论和结语,论文主体部分共分5章。绪论部分简略地介绍了英国文学史在中国书写的学科背景,英国文学史在中国的发展概况,研究现状,写作目的,写作思路等。第一章从文学观念的角度讨论英国文学史的书写问题,说明文学观念是如何影响和决定着文学史家对材料的选择和处理,并对比了西方的几部英国文学史来说明中国的英国文学史在文学观念上的书写特色和所受影响。近代意义上的文学观念是西方传入的纯文学观,纯文学观念对国人影响极大,国内的 大部分英国文学史都坚持纯文学观念,收入的是诗歌、小说、戏剧和散文。泛文学观念影响下文学史把历史、哲学、书信、日记、箴言、小册子都纳入文学史料的范围内。后理论时代的大文学观念对国内英国文学史书写最大的影响就是收入了原来的亚文学类属的文本,妇女文学、地区文学、族裔文学、通俗文学进入文学史,而跨学科性质的文学史在国内并未出现。第二章从文学史观的角度讨论了英国文学史书写问题,并分为二个主要的时期,即民国时期以进化论为主导的文 学史书写和建国后以马克思主义唯物论为主导的文学史书写。无论是

进化论还是马克思主义唯物论的文学史观在进入中国后,和中国的社 会现实相结合,本着改变落后,争取富强的目的,被变形处理。以进化 论为指导的英国文学史书写强调文学与国民性的关系,以开民智,启 民力为目的,旨在改变中国国民素质。马克思主义唯物论文学史观最 初一度变成阶级论的文学史观,所有的文学作品都被打上阶级的烙印。进入新时期后,文学史的书写则强调社会经济、政治背景,作家生平, 作品的思想内容,也适当强调作品的艺术特征。最后一节针对英国文 学史书写中的史观问题提出了以人性论为指导的文学史书写问题。第三章首先从文学史的书写体例角度讨论了英国文学史书写中的分期 和撰写体例问题,对比了西方的几部英国文学史,找出异同并阐明了 原因。在分期上,国人倾向于大杂烩式的分期模式,即政治朝代+世纪+文艺思潮等混合体模式。在撰写体例上,受传统史书书写的影响,作家纪传体模式盛行,其次便是分类合编体。而评论体和辞典体则凤毛麟角,应用极少。第二节针对国内分期问题提出了以文学思潮、文学传 播方式为依据的分期模式,针对撰写体例问题提出了以编年体、故事 体为模式的撰写方式。第四章从文学史经典建构的角度讨论了百年来中国的英国文学史经典演变过程和中国文学传统对经典建构的影响 问题。发现中国的英国文学史经典是一步步中国化的过程,是历史、 现实、文化和意识形态共同作用的产物,在经典的选择、经典作家的 评价和经典作品的阐释上都有异于英国本土的文学史。第五章选取了中国不同时期四个比较独特的英国文学史书写案例来进一步说明以 上问题,以期从中窥见出百年来英国文学史在中国(大陆)书写历程和

(完整)英国文学史知识点,推荐文档

一、The Anglo-Saxon period (449-1066) 1、这个时期的文学作品分类:pagan(异教徒) Christian(基督徒) 2、代表作:The Song of Beowulf 《贝奥武甫》( national epic 民族史诗) 采用了隐喻手法 3、Alliteration 押头韵(写作手法) 例子:of man was the mildest and most beloved, To his kin the kindest, keenest for praise. 二、The Anglo-Norman period (1066-1350) Canto 诗章 1、romance 传奇文学 2、代表作:Sir Gawain and the Green Knight (高文爵士和绿衣骑士) 是一首押头韵的长诗 三、Geoffrey Chaucer (1340-1400) 杰弗里.乔叟时期 1、the father of English poetry 英国诗歌之父 2、heroic couplet 英雄双韵体:a verse unit consisting of two rhymed(押韵) lines in iambic pentameter(五步抑扬格) 3、代表作:the Canterbury Tales 坎特伯雷的故事(英国文学史的开端) 大致内容:the pilgrims are people from various parts of England, representatives of various walks of life and social groups. 朝圣者都是来自英国的各地的人,代表着社会的各个不同阶层和社会团体 小说特点:each of the narrators tells his tale in a peculiar manner, thus revealing his own views and character. 这些叙述者以自己特色的方式讲述自己的故事,无形中表明了各自的观点,展示了各自的性格。 小说观点:he believes in the right of man to earthly happiness. He is anxious to see man freed from superstitions(迷信) and a blind belief in fate(盲目地相信命运). 他希望人们能从迷信和对命运的盲从中解脱出来。 4、Popular Ballads 大众民谣:a story hold in 4-line stanzas with second and fourth line rhymed(笔记) Ballads are anonymous narrative songs that have been preserved by oral transmission(书上). 歌谣是匿名叙事歌曲,一直保存着口头传播的方式

中国文学史上的三古七段

中国文学史上的三古七段 三古七段说主要着眼于文学本身的发展变化,体现文学本身的发展变化所呈现的阶段性,而将其他的条件如社会制度的变化、王朝的更替等视为文学发展变化的背景。将文学本身的发展变化视为断限的根据,而将其他的条件视为断限的参照。一种根据,多种参照,也许最适合于描述整个中国文学的历史过程。 中国文学史可以分成上游、中游、下游,这就是上古期、中古期、近古期。三古之分,是中国文学史大的时代断限。在三古之内,又可以细分为七段。 三古七段的具体划分如下: 上古期:先秦两汉(公元3世纪以前) 中古期:魏晋至明中叶(公元3世纪至16世纪) 近古期:明中叶至“五四”运动(公元16世纪至20世纪初期) 第一段:先秦 第二段:秦汉 第三段:魏晋至唐中叶(天宝末) 第四段:唐中叶至南宋末 第五段:元初至明中叶(正德末) 第六段:明嘉靖初至鸦片战争(1840) 第七段:鸦片战争至“五四”运动(1919)[1] 原因分析 文学发展变化的阶段性可以和社会制度的变化以及王朝的更替相重合,但社会制度的变化或王朝的更替,只是导致文学变化的重要原因,而不是这变化的事实本身。 所谓文学本身的发展变化,可以分解为以下九个方面:一、创作主体的发展变化;二、作品思想内容的发展变化;三、文学体裁的发展变化; 四、文学语言的发展变化;五、艺术表现的发展变化;六、文学流派的发

展变化;七、文学思潮的发展变化;八、文学传媒的发展变化;九、接受对象的发展变化。三古七段就是综合考察了文学本身这九个方面的因素,并参照社会条件,而得出的结论。以往研究文学史,对文学传媒和接受对象这两方面很少注意,尚不足以对文学的发展变化作出全面的考察。文学传媒和接受对象深刻地影响着文学的创作,实在是不容忽视的。[2] 基本信息 上古期 上古期包括先秦、秦汉(公元3世纪以前) 首先注意到中国文学的各种体裁几乎都孕育于这个时期。散文可以追溯到甲骨卜辞;诗歌可以追溯到《诗经》、《楚辞》和汉乐府;小说可以追溯到神话传说,《左传》、《史记》等历史散文,以及诸子散文中的寓言故事;辞赋可以追溯到《楚辞》。骈文中对偶的修辞手法,在这个时期也已出现;就连戏曲的因素在《九歌》中也已有了萌芽。其次,中国文学的思想基础也是孕育于上古期的。特别是儒道两家的思想影响着此后几千年作家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第三,中国的文学思潮以儒道两家为主,儒家注重文学的社会功能,道家注重文学的审美价值,这在上古期也已经形成了。影响着整个中国文学的一些观念,如“诗言志”、“法自然”、“思无邪”、“温柔敦厚”等等,都是在这个时期提出来的。第四,从文学的创作、传播、接受来看,士大夫作为创作的主体和接受对象,文字作为传播的主要媒介,中国文学的这个基本格局也是在上古期奠定的。直到宋代出现了市民文学,才使这个格局发生了变化。 上古期的第一段是先秦文学。在这个阶段,文学的创作主体经历了由群体到个体的演变,《诗经》里的诗歌大都是群体的歌唱,从那时到中国文学史上第一位诗人屈原出现,经过了数百年之久。上古巫史不分,史从巫中分化出来专门从事人事的记录,这是一大进步。而士的兴起与活跃,对文学的发展又起了关键性的作用。先秦文学的形态,一方面是文史哲不分,另一方面是诗乐舞结合,这种混沌的状态成为先秦的一大景观。所谓文史哲不分,是就散文这个领域而言,在讲先秦散文时无法排除《尚书》、

整理英国文学史bysummer

Chapter1 Early and Medieval Literature Three stages of English literary development: The Roman Conquest(55BC——410AD) The Anglo-Saxon Period(410——1066AD) Three tribes:Jutes,the Angles,and the Saxons The Anglo-Saxon Chronicle盎格鲁撒克逊编年史 The greatest literary achievement during this period is Beowulf。Beowulf贝奥武甫——epic,alliteration ★Epic: a long narrative poem telling about the deeds of a great hero and reflecting the values of the society from which it originated. Many epics were drawn from an oral tradition and were transmitted by song and recitation before they were written down. ★The whole epic is divided into two parts and tells of two major events in the life of Beowulf.①He kills a monster;②He fights a dragon. The Norman Conquest(1066-------1350AD) 下层:ballad民谣(ballads which are the most important parts of English folk literature) 上层:chivalry骑士文学:Sir Gawain and the Green Knight (alliteration verse) ★Most of the English romances deal with three major themes: Ⅰ.The Matter of Britain——which is about the adventures of King

中国文学发展史

中国文学发展史 诸子散文汉赋魏晋南北朝民歌唐诗宋词元曲明清戏剧小说 ——唐诗简略发展史 一、初唐 初唐四杰:王勃、骆宾王、杨炯、卢照邻 陈子昂(初唐诗文革新人物之一) 二、盛唐 山水田园派:王维、孟浩然 边塞派:高适、岑参、王昌龄 李白(盛唐之音) 三、中唐 杜甫(诗圣) 元稹、白居易(新乐府运动) 刘禹锡(诗豪)、李贺(诗鬼) 孟郊、贾岛(苦吟诗人) 四、晚唐 李商隐、杜牧(小李杜) ——宋词简单发展史 一、宋词的发端:花间词派 因五代后蜀赵崇祚词集《花间集》得名。 代表作家:温庭筠(鼻祖)、韦庄 《花间集》序文:“递叶叶之花笺,文抽丽锦;举纤纤之玉指,拍案香檀。” 题材:闺情花柳、笙歌饮宴 风格:艳丽浮华 出自花间词人张泌“还似花间见,双双对对飞。” 二、宋词初期: 风格:沿袭华丽词藻、细腻情感 题材:寄情娱乐、儿女之情 代表作家:柳永 代表作品:《雨霖铃》、《八声甘州》 三、宋词鼎盛时期 豪放派:苏轼首开豪放词风(苏门四学士:黄庭坚、秦观、晁补之、张耒) 风格:意境雄浑,充满豪情壮志,多给人一种积极向上的力量 题材:士大夫对时代、对人生、对社会政治等各方面的感悟和思考 婉约派:柳永、秦观、李清照、周邦彦 风格:清丽含蓄,婉转缠绵 题材:个人遭遇、男女恋情

四、南宋词: “苏、辛”并称 姜夔、文天祥 张孝祥、陆游、刘克庄、吴文英 ——中国小说发展史 1.先秦两汉:古代小说的萌芽时期。 神话:如《精卫填海》、《女娲补天》、《夸父逐日》等 2.魏晋南北朝:古代小说的童年期。 “志人”“志怪”小说,合称笔记小说。 刘义庆《世说新语》(志人) 干宝《搜神记》(志怪) 3.唐代:古代小说的成熟期。 著名的唐传奇有: 蒋防《霍小玉传》、元稹《莺莺传》、李朝威《柳毅传》、白行简《李娃传》。 4.宋代:话本产生 代表作有《错斩崔宁》、《三国志平话》。 5.明代:白话小说蓬勃发展。 明代出现了“拟话本”,《杜十娘怒沉百宝箱》等。 冯梦龙“三言”(《喻世明言》、《警世通言》、《醒世恒言》)、 凌蒙初的“二拍”(《初刻拍案惊奇》、《二刻拍案惊奇》。 明清出现了“章回体小说”: 《三国演义》(罗贯中)、《水浒传》(施耐庵)、《金瓶梅》(兰陵笑笑生)、《西游记》(吴承恩) 6.清代:长篇小说创作的高潮 《儒林外史》(吴敬梓)、《红楼梦》(曹雪芹)、《聊斋志异》(蒲松龄) 晚清长篇小说: 李伯元《官场现形记》、吴沃尧《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刘鹗《老残游记》、曾朴《孽海花》

浅析韩国综艺节目及其借鉴价值汇总

学科代码:0103 学号:100103010061 贵州师范大学(本科) 毕业论文 题目:浅析韩国综艺节目及其借鉴价值 ——以《running man》为例学院:文学院 专业:广播电视新闻学 年级:2010级 姓名:徐佳 指导教师:李俊 完成时间:2014年3月20日

浅析韩国综艺节目及其借鉴价值 ——以《running man》为例 徐佳 摘要:近年来,亚洲刮起了一场韩流旋风,韩国综艺也受到越来越多年轻人的追捧。通过对韩国综艺节目《running man》的解析,使大家了解《running man》的节目特色和它作为载体是如何传播韩国文化的,以期对我国综艺节目甚至文化传播活动带来一些启发。 关键词:running man;主持群;游戏制作;本土文化;跨文化传播 随着韩流的入侵,韩国综艺节目也开始在亚洲大行其道,比如《家族诞生》《无限挑战》《情书》《我们结婚了》《running man》等等,在亚洲有着广泛的观众群,其中《running man》成为了在中国最受欢迎的综艺之一。新颖的节目形式、趣味的游戏内容以及主持人的精彩演出等因素使得节目收视率节节攀升,且成功进军海外市场,制作了北京特辑、越南特辑、泰国特辑、澳洲特辑等等,澳洲特辑更是意味着《running man》冲出亚洲,走向世界。 《running man》是韩国SBS台娱乐栏目《星期天真好》的一个版块,由刘在石、金钟国、池石镇、宋智孝、HAHA、Gary、李光洙(宋钟基,Lizzy已退出)7位具有极强的艺能性和个人特色的艺人主持。于2010年7月11日启播,在播出之时,便引起广泛关注。[1]先后获得2010、2011SBS演艺大奖,网络最高人气节目,主持人也凭借该节目相继获奖。在PPS的评分高达9.7分,新加坡谷歌2013搜索排行电视节目搜索一位,证明其在海外的超高人气。经确认,浙江卫视将引进《running man》,并于周六晚黄金时段播出。 一、默契机智主持群 《running man》现由刘在石、金钟国、池石镇、宋智孝、HAHA、Gary、李光洙七人做主持人,另外宋钟基和Lizzy也曾做过该节目主持人。形成了以韩国国民MC刘在石为中心的七人组成的主持群。所谓主持群,即由三个或三个以上特点鲜明的主持人按照特定规律组合在一起。[2]刘在石和池石镇是老牌优秀主持人,金钟国、哈哈和姜Gary是著名歌手,李光洙和宋智孝是演员出身,由这样不同背景、不同才艺的明星所组成的主持人团队,保证了节目的丰富和精彩。并且他们的年龄跨度大,可以吸引不同年龄阶段的受众群。其中,刘在石是核心主持人,他被誉为“韩国综艺界的两大山脉之一”,主持过许多优秀的节目,自2003年起,刘在石已经连续十年成为最受欢迎搞笑艺人第一位,而且是保持着绝对性的支持率(2013年42.3%)。他的主持风格幽默机智,知识丰富,是《running man》中知识储备最多的人,为人亲切,在节目中常常与观众互动。并且,他经常帮助

女性文学

社会性别: 即一般所说的性别。主要是指自身所在的生存环境对其性别的认定,包括家人、朋友、周 围人群、社会机构和法律机关的认定等.是人基本的社会属性之一. 一般这六种属性或全为男,或全为女,是一致的. 历史来源 社会性别首先是由美国人类学家格·如本(Gagle Rubin )在1976年提出的,这对西方的妇女研究有重大的促进和发展。其一,社会性别的提出是对生理性别的批判,提出了男(male)女(female)应从社会、文化的背景去理解的问题。其二,社会性别的提出,强 调“后天”对“先天”影响,指出社会制度、法律、价值观对妇女的歧视而造成政治、文化、经济上的压迫。其三,实现男女平等的道路有待于建设一个平等的社会制度,创造一 个平等的文化。 核心 社会性别(Gender)是当代妇女理论的核心概念和女权主义学术的中心内容,它区别于以人 的生物特征为标志的“生理性别”,指的是以社会性的方式构建出来的社会身份和期待。 社会性别理论分析了人类社会中两性不平等的实质和根源,认为:男女两性各自承担的性别角色并非是由生理决定的,而主要是后天的、在社会文化的制约中形成的;男女两性在社 会中的角色和地位、社会对性别角色的期待和评价(如男高女低、男优女劣)、关于性别的 成见和对性别差异的社会认识等等,更主要的是社会的产物,而且又反过来通过宗教、教育、法律、社会机制等得到进一步发挥和巩固,在国家参与运作下被规范化、制度化、体 制化、两极化(男女二元对立)、社会期待模式化。 人的性别有两种:一是生理性别,一是社会性别。生理性别是指男女在生理结构方面的差异,在英文中对应sex一词。社会性别是指基于生理性别的男女两性在社会文化的建构下 形成的性别特征和差异,即社会文化形成的对男女两性差异的理解,以及在社会文化中形 成的属于男性或女性的群体特征和行为方式,表现为社会对男女在婚姻、文化、教育、经济、政治等领域所扮演的角色的固定期待。例如,在我们成长的过程中,父母、老师、朋 友或强制或潜移默化地告诉我们:男孩子应该坚强、勇敢,女孩子应该温柔、娇弱、善解 人意等等。 综述 人的社会性别是在对家庭环境和父母与子女关系的反应中形成的,并在社会文化的变化中 不断改变。人的社会性别不仅因时间而异,而且因民族地域而异,是一种特定的社会构成。社会性别理论打破了性别不可改变的宿命观,对传统的性别观念提出了挑战。

(发展战略)中国文学从先秦到唐代的发展历程及内在规律

中国传媒大学学年第学期 课程 题目 学生姓名 学号 班级 所属学院 任课教师 成绩

中国文学从先秦到唐代的发展历程及内在规律 先秦文学 散文 先秦散文的主要形式是历史散文和诸子散文。历史散文是史官文化传统的基础上渐进产生并成熟起来的。历史散文的发展大体上可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以《尚书》和《春秋》为代表。二书体现了早期历史散文的特征。第二阶段以《左传》和《国语》为代表。二书标志着历史散文发展到了一个新的阶段。第三阶段以《战国策》为代表。《战国策》也是一部国别体史书,主要记叙的是战国时期谋臣策士们的言行。在语言艺术上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诸子散文是在先秦理性精神觉醒的背景下和百家争鸣的学术氛围中形成并繁荣起来的。诸子散文的发展大体上经历了三个阶段:春秋战国之交:以《论语》、《墨子》、《老子》为代表。战国中期:以《孟子》、《庄子》为代表。战国末期:以《荀子》、《韩非子》、《吕氏春秋》为代表。 诗歌 先秦诗歌在北方文化中产生了《诗经》,在南方楚文化中孕育了楚辞。《诗经》的现实主义创作精神和朴素的艺术手法显示了巨大的艺术魅力,并以经学的地位和传播方式深远地影响了中国古代文化和文学。楚辞与《诗经》不同的均是文人的个体创作,并出现了以屈原为代表的南楚作家群,揭开了文人诗歌创作的新篇章。楚辞的浪漫精神、自由的形式、华美的词采以及艺术表现技巧,对后世文学也产生了经久的影响,也是中国传统文学精神的源头之一。

秦汉文学 散文 汉初政论文作者注意总结秦王朝由弱转强、政权得而复失的经验教训,对如何巩固汉王朝的统治,完善中央集权的政治制度,表达了自己的政治见解。这些政论文议论宏阔,说理畅达,感情充沛,富于文采,对唐宋以后散文创作有明显的影响。汉初的辞赋属于战国的余绪,但汉初辞赋作者缺乏那样的强烈感情,多为模拟之作,作品亦多亡佚。辞赋创作在汉武帝时得到极大的发展,进入了汉赋创作最兴盛的时代。除司马相如外,还有、枚皋等所谓“言语侍从之臣”,他们“朝夕论思,日月献纳”,而公卿大臣如倪宽、董仲舒等也“时时间作”,从而造成了汉赋创作盛极一时的局面。东汉辞赋仍在司马相如的影响之下,模拟因袭的风气盛行,但以班固《两都赋》为开始的京都大赋,由宫苑而都城,在题材开拓上是一个进步。东汉中叶以后,政治极端黑暗,赋风开始转变,的《归田赋》以清丽的语言、情景交融的手法,表现了作者归隐田园的恬静心绪,是这一转变的标志。 史传文 汉武帝时,“建藏书之策,置写书之官,下及诸子传说,皆充秘府”(《汉书·艺文志》),这就为《史记》的写作准备了物质条件。司马迁的《史记》在汉宣帝以后就在社会上传播,由于它记事止于汉武太初年间,就有不少文人缀集时事来续补它,但大都文辞鄙俗,不能和《史记》相比。西汉后期散文成就表现在政论文方面,桓宽的和的奏疏、校书的“叙录”,继承汉初政论文传统,内容充实,说理明畅,表现了作者匡救时弊的热情。汉书是东汉史传文学的代表。它沿袭《史记》体例而小有变动,

韩国综艺节目——情书

韩国综艺节目——情书 写在前面:这是再网上看到的,对韩国综艺节目——《情书》的介绍,我不是哈韩族,但是《情书》这个节目我却是很喜欢看的。不仅仅因为里面人物的年轻与帅气,更喜欢他们制作的画面,幽默的情节,有趣的游戏。更让我记住了那个胖胖的主持人姜虎东。继而看了X—Man真的不错。我一般喜欢看访谈类节目,娱乐节目很少能一直看下去的,曾经看过辽宁台的七星大擂台,湖南台的开心明星脸,可是后来感觉质量下降就没有再看。《情书》让我感觉总有新的东西,每次看感觉都与众不同。 2005年夏天,我第一次看到韩国著名的综艺节目《情书》,当时我的脑海里反复出现的就是“无与伦比”这个成语:这个节目太棒了!完美的几乎挑不出缺点来。从画面看,象韩剧一样优美悦目,无论是置景还是镜头切换,更别说俊男靓女作主角;从内容看,既保留韩剧健康积极的一面,也有着强烈的时代气息,比如开场秀时艺人们的个人舞蹈表演,精彩而富有个性。当然,整个节目中洋溢着幽默热闹的气氛,而且完全是自自然然出现的,毫无做作之感,这正是现代综艺节目最需要的。 打个形象的比方,《情书》仿佛动作版的《非常男女》,以动作游戏为主,最后看哪些人能成为“情人”,不过选手都是韩国有一定知名度的的艺人(该节目是韩国**S电视台制作的,因而出场的基本都是该电视公司的签约艺人),这跟时下大陆提倡的“娱乐平民化”不同。其实平民也好,艺人也好,重要的是哪个能出效果,哪个能做的精彩,这才是观众最关心的。 《情书》属于周播节目,每批选手参加录制的节目算“一代”,每“一代”分上下两集,每集一个小时,一周播一集。在2004年《情书》刚推出时,是六名男选手与一名女选手参加,最后看女选手挑中谁,后来改成了目前的七位男选手与七位女选手参加,节奏更快,内容也更加丰富,现场的变数也更多了。 下面主要介绍目前的节目形式: 目前的《情书》主要分七个环节:开场秀,男生游戏,女生游戏,第一次组合(节目中称为“持花男子”),“给我出来”,情侣游戏(抢椅子),最后组合。 “开场秀”部分是在室外拍摄的,一个小广场,主持人(姜虎东)先介绍七位男选手,然后一辆大花车载着七位美女来到。目前所录制的《情书》节目中,有几位选手的出场率非常高(艺人做选手的好处之一就是可以反复用,谁受欢迎,下一次还请他),男嘉宾中包括非常搞笑的申正焕、千明勋,女嘉宾里的张英兰——张英兰属于吴君如那一类,自身条件一般,但总是无所顾忌,经常大胆表达对帅哥的爱慕,也总是遭到大家的嘲弄。但正因为这样,她在众多美女中也显得非常另类。 七位女嘉宾到场,首先介绍她们。然后从1号女嘉宾开始,让她称呼一下对面自己心仪男性的昵称(帅哥、阳光男孩等等,但不能直说男选手的名字),然后让男性们自由出列——觉得说的是自己,就站出来,这里也包括明知道没说自己,但因为自己喜欢这位女性,就站出来“掺乎”。比如有一期当一位女选手说“唱歌王子”时,出来了四个男嘉宾。男主持人首先问站出来的男选手“你怎么知道说的是你”,然后主持人反问女选手:这里面有你刚才想叫的人么。 七位女选手都“呼唤心仪男性”之后,男女选手开始互相提问,一般的问“你喜欢什么样的异性”等等,从这时,抢夺心仪对象的明争暗斗就开始了。交流之后,进入“跳舞时间”,从1号男选手开始,请对面的女选手共舞(《情书》规定1号男选手必须请1号女选手,以此类推,这样给每位选手公平的展示机会),音乐声中,这些艺人们开始充分展示自己的舞技,比如《情书》常客女嘉宾全惠彬,几乎是舞蹈最棒的女选手,而男选手中也多数舞技很棒,象曾经红极一时的HOT组合中的温柔小生张佑赫,目前自己单干,仍然魅力非凡,舞技了得。至于目前很走红的“神话”组合,各个舞技出众。这一段表演可以说是节目中的第一个高潮。 以上是“开场秀”。 第二个环节是男生游戏,节目中叫“爱的击破王”,内容是男生们在做动作游戏,向极限挑战,而女嘉宾则给之加油。典型的游戏项目有“踢高”(悬挂着气球,不断升高),或者是助跑踹泡沫板,不断升高。 这个环节的主要看点是“加油与愿望”,也就是在每位男选手比赛之前,女选手们可以自己主动出来为之加油,喊个口号,或者做个性感动作。而男选手则可以提出一个要求,比如某期中一位男选手提出“成功之后跟喜欢的女选手做泰坦尼克号中的经典动作”,而男选手则不需要说出他想跟谁完成。一旦他成功完

《快乐大本营》节目分析

《快乐大本营》节目分析 湖南卫视电视娱乐节目的成功模式有三种: 1.绝对搞笑模式。自然不经意不做作水到渠成地,非皮笑肉不笑能让观众自然发出笑声的搞笑。这种模式收视平稳 2悬念连续剧模式:收视会象连续剧一样随着最后高潮的到来逐步走高 3明星吸引模式。收视处决于明星吸引程度 这三个模式是受观群体在潜移默化中易接受的 快乐大本营:绝对搞笑模式+明星吸引模式 《快乐大本营》是湖南电视台于1997年7月11日开办的一档中国早期具有代表性综艺娱乐类节目。在每周六晚黄金时间播出,这就让更多的观众有机会观看该节目。在每周的节目中,主持群穿着不同的衣服,不同的造型,给人欢快,愉悦的心情。每期节目都会有动画配合,画外音。这些都尽显该节目的口号“快乐大本营,天天好心情” 《快乐大本营》由何炅、维嘉、谢娜、杜海涛、吴昕五人组成的“快乐家族”搭档主持。他们在舞台上表现的都是最本色的自己,从不刻意隐藏自己的缺点,有时甚至挖苦别人,这就更加为节目注入了活泼的氛围。主持人不再只是“绿叶”,他们在节目当中的参与上升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这也算是一种新的尝试。主持人各有定位,既烘托了节目主题和气氛,又对各个主持人的特质提供了充分的表现空间,节目主持人也成了节目的一个亮点。何炅是当中最年长且资历最深的,因此他担当着主持大局的角色,他既幽默又睿智,有着张弛有度的谈话风格。而谢娜的幽默已经成为她标志性的特色。而维嘉的幽默总是建立在挖苦别人的基础上,当中的海涛和吴昕为节目的主持人阵营既增添了青春活力的气息也加强了台上热闹快乐的气氛。他们五个各具特色的主持人满足了各个年龄段和受众的需求,这样的家族形象很好的和节目的风格结合在一起,起到了很大的积极的效果。 五位主持人组成了团体“快乐家族”,这一团体只属于快乐大本营,从包装到宣传都使节目产生了强大的品牌效应。他们出了自己的专辑,有专属的主打歌,参加了不同的颁奖典礼,在2010年“百度娱乐沸点”颁奖晚会上夺得:内地最受欢迎组合,主打歌《快乐你懂的》也获得了2010年百度娱乐沸点十大金曲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