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国女性文学发展历程
新时期中韩女性文学的比较研究

新时期中韩女性文学的比较研究作者:徐兰花来源:《祖国》2017年第14期摘要:中韩女性文学因发展历史背景存在相似性,经历过古代文学闺房文学、近现代的时代背景下的自我觉醒、爱国以及民族主义的主义文学,迈入新时期,两者文学环境、文学内蕴更为贴近,新时期,两国女性文学的叙事焦点、语言特点、读者视点存在许多相似性,更符合时代背景下女性地位、命运。
关键词:新时期中国韩国女性文学中韩两个一衣带水,早在先秦时期便有了交流,有相似的历史。
文化传统,中韩文坛上,女性文学成为文学发展的突出现象,在发展历史上存在高度契合性。
在20世纪90年代引来高潮期。
两国当前女性文学都正处于蓬勃发展的上升时期。
本文就新时期中韩女性文学进行比较研究,以供借鉴。
一、中韩女性文学发展历史概述中韩文学渊源由来已久,在朝鲜字发明之前,朝鲜将汉字作为书写符号,时至今日,汉字在朝韩两国仍然有独特的作用,韩国身份证上便标注有汉字名。
中韩量过历史文化传统存在相似性,在古代,《女书》等民歌民谣,尽管并不归于正统文学,但李朝黄真伊等著名女诗人所做《寡妇歌》等闺房歌词,说表达的内涵便于中国古代女性缩写诗歌存在相似性。
在封建时代,古代中国、朝鲜上层贵族女性的精神、物质生活都非常的丰富,拥有读书学习的条件,由此可涌现了一批女性作者,文学作品多与闺房内容为主。
近代,欧洲资本主义思想开始涌入到东亚,对中国、韩国的女性文献都产生了胶囊深远的影响,两国都处于社会动荡的时期,民族主义、爱国主义、实业主义等思想广泛传播,影响了一大批具有知识的女性,这是人“觉醒”的一代,中国韩国的女性作家开始审视自己、审视社会,中国诞生了一大批五四女作家,如冰心,与此同时作为日本殖民地的朝鲜,朝鲜同期出现了“三一运动”,留学朝鲜的女留学生们创办了第一本宣传女性思想解放的刊物《女子界》,双方的女性不约而同将自我意识觉醒、人性解放作为文学创作的核心思想,引导人摆脱封建思想的束缚,追求人的平等,男女的平等。
韩国文学史

韩国文学史韩国文学按照年代划分,韩国文学可分为古典文学和现代文学。
韩国的古典文学是在以韩国人民传统的民间信仰为背景的条件下发展起来的,但也受到了道教、儒教和佛教的影响,其中以佛教影响最大,其次则是朝鲜时代儒教的巨大影响。
另一方面,韩国的现代文学则是在实行现代化的进程中与西方文化接触而发展起来的。
从西方传入韩国的不仅有基督教思想,而且还有众多的艺术潮流和影响。
随着"新教育"和"国语与文学运动"的发展,过去一向代表统治阶级文化的汉文书写系统便失去了它以往所具有的社会文化作用。
新罗的"乡歌"标志着韩国文学中一种独特诗歌体裁的兴起。
"乡歌"是以汉字的音和义记录的韩语诗歌,保存于《三国遗事》一书中的此种诗歌共有14首。
高丽时期文学的特征是更多地使用汉字、"乡歌"的消失,以及"高丽歌谣"的出现并以口头文学的形式一直流传至朝鲜时期。
朝鲜时代早期创建的韩文字母是韩国文学史上的一个转折点。
乐章,例如《龙飞御天歌》,均用韩文字母记录。
"时调"是朝鲜时代诗歌的代表。
"时调"的诗歌形式确立于高丽后期,但在朝鲜时代以宋代理学为主导的新的社会意识形态影响下进一步繁荣昌盛。
朝鲜时代另一种诗歌形式是"歌辞"。
"歌辞"不限于抒发个人的情感,还常常包含警世劝善的内容。
韩国最初的古典小说是金时习用汉字写的《金鳌新话》和许筠用韩文字母写的《洪吉童传》。
随着时间的推移,韩文字母的应用日益广泛,促进了韩国语言、文学的成长和发展。
韩国的现代文学是在朝鲜王朝封建社会的瓦解和西方新思想的传入的背景下形成的。
作为韩国现代文学的形式," 唱歌"(新体歌)和"新体诗"被誉为新的诗歌形式。
诗(一)在古代韩国,作诗是一门有实际用处的技能。
论韩国古典叙事文学中女性形象的演变过程

论韩国古典叙事文学中女性形象的演变过程作者:崔艺花来源:《教育教学论坛·上旬》2010年第07期摘要:分析韩国古典叙事文学中出现的代表性的女性形象,再进一步研究叙事文学中出现的女性形象的演变过程及当时韩国女性的立场、女性对人生和两性关系的审美情趣。
关键词:女性形象;韩国古典小说;道德观;审美情趣;演变过程本论文是聊城大学外国语学院院级科研立项项目经费资助而发表的一、序论在男尊女卑的时代所创作的女性形象不是女性真正的形象,是一种被男权社会的束缚而扭曲的形象。
17世纪中期以前的汉文小说中一直忽视女性,尽管有些汉文小说中有女性形象出现,但这些作品很少把女性作为主人公来反映她们的情绪和愿望,表现的只是她们扭曲的爱情观和贞节观。
现行的对韩国古典文学中的女性形象的研究是关于特定的一部作品或特定时期的女性形象研究。
本文旨在研究和分析韩国古典叙事文学中出现的代表性的女性形象的基础上,运用文艺美学方法论中的解构主义批评理论、社会历史研究法和女权主义批评论、接受美学方法论来重点研究韩国古典叙事文学中的女性形象的演变过程及当时韩国女性的立场、女性对人生和两性关系的审美情趣。
本论文是以殊异传体《仙女红袋》中的两位女鬼、金時習的《李生窥墙传》中的崔娘、军谈小说《朴氏夫人传》中的朴氏夫人、《春香传》中的春香、《彩凤感别曲》中的金彩凤为研究对象,来研究韩国古典小说里出现的女性形象的发展过程。
二、本论(一)每个时代的女性形象及特征1.罗末丽初敢恨敢做的女性——《仙女红袋》中的两位少女鬼魂。
唐《新罗殊异传》载有崔致远的《仙女红袋》,其详细记述了崔致远游历招贤驿,题诗双女坟,是夜与双女坟中两位亡女饮酒吟诗,相亲相爱的故事。
《仙女红袋》中的两姐妹原出身豪门,当姐18岁、妹16岁时,父母将她们分别许配给了盐商茶贾。
但姐妹俩初通文墨,不愿屈就市井之辈,双双含怨而死。
她们进入阴间已有百年,虽墓旁来往之人不少,但都是鄙夫俗子,姐妹俩芳心未开,而今日的小崔气度夺人,才华橫溢,方为姐妹俩心仪的“白马王子”。
1919-1949年韩国文学在中国的翻译和传播

1919-1949年韩国文学在中国的翻译和传播1919年至1949年期间,韩国文学在中国的翻译和传播有着重要的影响。
这段时期正是中国文化和文学发生巨大变革的时期,韩国文学的传播也成为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一部分。
韩国文学最早传入中国是在19世纪末的清朝末年。
当时,一些日本翻译家将韩国古典文学翻译成中文,并在中国出版发行。
这部分韩国文学作品主要是古代的诗歌和小说,如《施公案》和《离骚》等。
这种传播方式相对有限,没有引起太多的关注。
而在1919年的五四运动后,中国社会进入了一个热切追求自由、民主和科学的时期,韩国文学开始在中国传播的机会也随之增加。
五四运动对中国现代文学的推动作用,也为韩国文学在中国市场的推广提供了机会。
五四运动的影响下,一些中国学者开始翻译和介绍韩国现代文学作品,如朴东輿的小说《稻草人》和金东仁的小说《碧绿的河流》等。
1920年代,中国成立了一些文学团体和刊物,它们致力于推广新文学运动和现代派文学。
这些文学团体和刊物开始关注韩国现代文学的发展和翻译。
臧克家等中国翻译家开始介绍韩国作家的作品,如《野百合花》和《镜子》等。
这些作品以其独特的风格和独特的主题引起了广大读者的关注。
1930年代,韩国文学在中国的传播进一步扩大。
当时,中国翻译家陆维咸翻译了朴龙河的小说《静秋》和《若水之歌》等,这些作品被广泛阅读和讨论。
中国的一些文化名人也开始关注韩国文学,并主编了相应的选集,如胡愈之、冯雪峰等。
这些选集在当时的中国文学界引起了巨大的反响。
1940年代,韩国文学在中国的传播受到了战争和政治动荡的影响,进展放缓。
在中国解放战争胜利后,中韩两国关系得到恢复和发展。
在新中国成立后,中韩两国的文化交流也有了更多的机会。
此时,韩国文学开始逐渐在中国的学术界和文学界占据一定的地位。
中国翻译家如周作人、张辛亥等开始翻译韩国文学作品,并在中国的文学刊物中发表。
女性文学的名词解释_发展_基本特点

女性文学的名词解释_发展_基本特点女性文学的名词解释女性文学是诞生于一定的社会历史条件下,以五四新文化运动为开端,具有现代人文精神内涵,以女性为经验主体、思维主体、审美主体和言说主体的文学。
女性文学的发展女性文学虽然也称为女性解放文学、女性主义文学,但根据郑英子(韩国文学批评家)的看法,女性解放文学和女性主义文学都只是女性文学领域中的分支,女性文学一般指具有女性性质或由女性执笔写作的文学。
虽然西方正式开始关於女性文学的争议具有很长的时间差,但都是指从英国作家维尼吉亚▪沃尔夫(英)的《自己的房间》(1929)和西蒙▪波伏娃(法)的《第二性》(1949)的出版为源头。
此後女性文学的争议经过对玛丽·埃尔曼(Mary Ellmann) ,朱蒂斯·菲特利(Judith Fetterley)等人的女性形象批评后,从凯特·米利特(Kate Millett) 的《性政治》(1970)开始具有理论和批评的力量,後期通过受到构造主义(特别是雅各·拉冈的理论)和解体主义(deconstruction)影响的法国理论家的“女性写作(海伦西苏(Helen Cixous) )”理论获得了更大的动力。
伊莱恩·肖沃尔特(Elaine Showalter)综合这样女性文学的争议将女性文学分为三个阶段:①较长时期模仿统治传统的流行模式,使其艺术标准及关于社会作用的观点内在化阶段(Feminine);②反对这些标准和价值,倡导少数派的权利和价值,包括自治权的要求(Feminist);③从自我发现到赋予女性经历以特性的阶段(female)。
在这一界说之下,女性文学的视野是开放的、发展的系统,而不是封闭静止的,应该是女作家基于性别主体意识、性别视角表现的关注女性命运、女性情感、女性生命的文学,或者是基于超性别意识(隐含性别主体意识)、超性别视角(隐含性别视角)表现的包括女性生存在内的、具有人类普遍意义的文本。
韩国诗歌的历史和现状

韩国诗歌的历史和现状韩国诗歌是韩国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世界文艺宝库中的一颗璀璨明珠。
自古以来,韩国人就喜欢用诗歌来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想。
韩国诗歌的历史可以上溯到公元4世纪的三国时代,当时的诗歌主要是吟咏战争、表扬君王和赞美妇女等题材。
到了新罗时代(公元7-9世纪),韩国诗歌开始进入繁荣期,有很多杰出的诗人和作品问世。
其中,最著名的当属新罗时代的女诗人金刚山,她的代表作《白袍篇》和《扶桑花》等歌颂爱情、自然和人生的作品至今仍然被广为传唱。
此外,新罗时代还有很多其他的杰出诗人,比如李顺、李珍等,他们的作品对韩国诗歌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随着朝鲜王朝的建立(1392年),韩国诗歌的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时期。
朝鲜王朝时代的诗歌更加注重表达个人的情感体验,例如爱情、友情和家庭等话题。
其代表人物是朝鲜王朝第三任国王世祖赫赫有名的忠臣李滉和文人官员李瑞华等。
他们的作品中不仅有许多富有思想性和表现力的诗歌,而且写作手法更加成熟和多样化。
随着时间的推移,韩国诗歌逐渐走向成熟和高峰。
20世纪初,韩国现代诗歌逐渐崛起,韩国现代诗人以其独特的想象力、审美和创造力深受世界文学界的认可。
韩国现代诗歌的开拓者和代表人物当属朴趾源、金东星、卞和者、沈东秀等人,他们的作品代表了韩国现代诗歌的高峰。
而今,在全球文学领域,韩国诗歌早已成为闪耀的明星。
目前,韩国诗歌最主要的特点是多元和丰富。
它没有固定的题材或表现方式,形式和内容都呈现出风格多样、丰富多彩的趋势。
比如,有的诗人喜欢抒发独特的情感经验,有的则更注重社会现实和人际关系等问题。
而有些诗人则特别注重声音、韵律和音乐感,使其作品更富于诗意和魅力。
除此之外,韩国诗歌在不断地对传统与现代的融合进行尝试。
对于传统的语言、文化和习惯进行创新和变革,因而在全球范围得到广泛关注和认可,成为国际文化的遗产。
最后,总的来说,韩国诗歌具有悠久的历史、丰富的文化内涵和多元的表现形式。
它以其独特的风格和内在的价值深受全球文化爱好者的热爱和追捧。
韩国文化史概要

韩国文化概要韩国的历史闯过了逆境和苦难发展到了现在。
同样地,文学也在坚韧地克服了考验和经历了反复波澜壮阔的生存斗争后反映出了印象深刻的民族意识。
而且,以东方伦理观所支配下的传统的社会性向来看,韩国文学不仅是动的,向前的倾向,以怀古主义和过去为中心的思维方式反映出的方面也是不可否认的。
但是以宏观的目光来看的话,从原始时代走到今天的每个路口,关于独立的传统的基础和历史的现实方面,韩国独特的创作热情不曾枯竭绵绵地持续了下来。
一方面,韩国民族是从远古时代就具有了表现自己民族故事和情感的固有语言。
那时所记载的固有文字是很久后才发现的。
即,到朝鲜时代初期训民正音被创造出来时为止一直都借助了不同于韩文的音韵和语法体系的中国汉字的音和意思来表现。
虽然以这种形式很快就在三国时代形成了乡札和吏读,但是依靠于不同的中国传统的汉文体的文化活动非常兴旺,就算在韩文出现以后也没有停止一直持续到20世纪初。
一般来说,韩国文学的时代划分方法普通是根据历代王朝变迁史划分,到高古丽·百吉·新罗这三个国家成立为止的文化叫做‘上古时代文学’,三国鼎立时代的文化叫做‘三国时代文学’,从新罗统一三国到其灭亡时的文化称为‘统一新罗时代文学’,从高丽建国到灭亡时期的文化称作‘高丽时代文学’,除此之外,从朝鲜建国到壬辰委乱期间的文化称为‘朝鲜前期文学’,从此之后一直到甲午改革为止的文学称为‘朝鲜后期文学’,所有的这些文学同时被称为古前文学。
还有具有与这些古前文学成对照概念的新文学,也就是在西欧文学的影响下发展的叫做新文学,分为两个部分。
1.古前文学1)上古时代韩国文学的黎明期要追溯到纪元前后时期。
无论是哪个民族,都能看出文学是以诗歌,舞蹈和音乐恰当地综合到一起的原始艺术形态产生的。
韩国也是如此,根据以前的记录,从通过賦與부여的迎鼓,東濊동예的舞天,高古丽的东盟,还有馬韓마한.辰韓진한.弁韓변한等三韩的祭天仪式而发展而来的歌舞가무和饮酒음주的习俗方面可以找到古代歌谣的源泉。
朝鲜文学发展史

朝鲜文学朝鲜文学的成文作品,约出现在公元前1世纪左右。
在此之前,已经流传着古代神话传说和口头歌谣。
其原始艺术活动,见于中国的《史记》、《汉书》、《三国志》和朝鲜的《三国史记》、《三国遗事》等史书中,内容大抵同祭祀和农功事毕的欢庆活动相结合,反映了古代人们的生产活动和原始宗教信仰。
朝鲜文学概述朝鲜文学的成文作品,约出现在公元前1世纪左右。
在此之前,已经流传着古代神话传说和口头歌谣。
其原始艺术活动,见于中国的《史记》、《汉书》、《三国志》和朝鲜的《三国史记》、《三国遗事》等史书中,内容大抵同祭祀和农功事毕的欢庆活动相结合,反映了古代人们的生产活动和原始宗教信仰。
现存最古老的四言诗《箜篌引》和《迎神歌》,可能是使用文字后记录的口头歌谣。
《箜篌引》出自中国汉乐府,据西晋人崔豹《古今注》的记述,被认为是古朝鲜人所作。
朝鲜最古老的神话传说,以《檀君神话》为代表,叙述神人檀君建立古朝鲜国的故事。
朝鲜传入汉文后,始有书写文学。
近两千年来,他们借用汉字书写官方文书,著书立说,进行文学创作。
1444年,李朝世宗时创制了朝鲜文字,国语文学日渐普及,至李朝末期,汉文文学始趋衰微,终于为国语文学所代替。
朝鲜文学分以下4个时期。
三国时期的文学1世纪前后,朝鲜半岛形成百济、新罗2个国家。
朝鲜史学界一般都认为此时已进入封建社会。
三国之间,相互攻伐,战争频仍,至 7世纪由新罗实现了统一半岛。
后又有后三国的纷争。
10世纪初,高丽王朝兴起,建立了稳固的中央集权制国家。
儒、释、道三教都传入三国。
佛教在新罗最盛,并创造出灿烂的佛教文化。
但影响最大的,仍然是儒家思想。
高句丽首先使用汉文。
她保有最早的四言诗《黄鸟歌》;后又有定法师的《孤石》和乙支文德的《遣隋将宇仲文》等五言诗。
其他著作方面,高句丽还有前后两次的史书《留记》和《新集》(已佚)的编纂。
百济的文化也很发达。
285 年,学者王仁东渡日本讲授《论语》,第一次把儒学和汉文传到日本。
4世纪,学者高兴著国史《书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略谈韩国女性文学的发展历程摘要韩国女性文学是韩国文学的重要流派,也是世界女性文学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根据不同时代女性文学呈现出的不同特点,韩国女性文学的发展大致可以划分为三个时期,即古典时期、近代时期和现代时期。
本文在分析各个时代经典女性文学作品的基础上,深入探讨了女性文学在每个时期的典型特征,从而初步再现了该文学流派的发展历程。
关键词:韩国女性文学发展古典近代现代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一引言韩国女性文学是韩国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深刻地体现出每个时代的社会心理、道德规范、男女地位等问题,集中地反映了那个时代女性的价值取向、思维方式、行为特征等,更极大地推动了女性的觉醒,帮助女性认识自我、追求自我、完善自我,这种文学流派本身也在女性的觉醒中不断发展、不断突破,随着时代的发展变化逐步表现出崭新的、适合全人类的时代主题,不仅具有重大的历史价值,也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显而易见,韩国女性文学的发展与韩国社会历史的变迁有着十分密切的联系,因此,本文对女性文学发展历程的探索也将以韩国的历史变迁为依据。
二女性文学概述女性文学是以特定时代的人文主义精神为根基,以女性这一特定群体为经验主体、思维主体、审美主体和言说主体的文学流派。
女性文学作家在创作时往往基于特定的性别主体,侧重于表现女性的生活、情感和命运。
当然,该流派的很多作家也尝试超越这种性别主体意识,去表现包括全人类在内的、具有普遍意义的情感与生活。
女性文学同其他文学流派一样,具有开放性和发展性,其内容与手法总是随着时代的变迁而发生巨大改变,韩国女性文学也不例外。
在古典时期、近代时期和现代时期,其创作特征和主题总是与特定时代的政治、经济、文化步调一致,尤其与在世界范围内进行的女权主义运动保持着高度的一致性。
总之,女性文学是社会政治文化的再现,更是女性地位在文学上的直接反映,其发展历程与其所在国家的历史有着惊人的相似性。
三韩国女性文学发展的三个时期美国著名女权主义批评家肖瓦尔特认为,西方女性文学可以划分为三个历史阶段:其一为女人气阶段,在这一阶段,女性文学作家仍然尊崇男尊女卑的社会价值取向,创作时主要对主流作品进行模仿,缺少大胆的挑战与反抗。
其二为女权主义阶段,此时女性文学作家开始挑战传统的父权主义价值观,极力推崇女性的自由和解放,并致力于为女性争取平等于男性的权利。
其三为女性阶段,此时女性文学已经彻底摆脱了传统文学的束缚,相关作家也不再模仿所谓的“主流作品”,而是开始自觉地探寻女性的自我价值和存在意义。
其实,这一时代划分对韩国女性文学的发展历程同样适用。
韩国女性文学的古典时期可以归为女人气阶段,其近代时期则符合女权主义阶段的特征,而其现代时期则属于女性阶段。
1 古典时期——女人气阶段(公元前4世纪至公元19世纪末)韩国女性文学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古朝鲜时期由丽玉所作的《箜篌引》,这是韩国文学史上最早的作品,同时也是韩国女性文学的开山之作,奠定了古典女性文学的基调。
此时女性文学的永恒主题是爱情。
例如,《箜篌引》这部作品集中展示了女主人公在丈夫去世后极度悲恸的心情,三国时期的《井邑寺》则生动描写了女主人公等待丈夫归来的内心情感,高丽时期的《西京别曲》等作品则充分反映了女主人公对爱人难舍难分的心情。
当然,韩国女性文学在发展的起始阶段所表现出来的这些特征与当时的社会现实是分不开的。
在这一时期,韩国正处于男尊女卑的封建社会,女性是男性的附属品,不享有任何政治权利,在任何场合中女性的地位都是极低的。
她们无法自主决定自己的命运,只能逆来顺受,对男性的话语更是言听计从。
另外,这段时期韩国极度推崇儒家思想,并将其奉为治国之道,将女性的活动范围局限于家庭之中,将女性的角色定位于妻子和母亲之上,认为女性在性格上应该克己自抑、温顺平和、保守谨慎、谦虚朴实,甚至要失去自我、隐忍妥协、自卑自贱;在爱情上,女性对男性应该忠贞、顺服;在家庭中,女性要严格按照“三从四德”来约束自己。
这就大大限制了女性文学创作题材的宽度和广度,使女性文学作家只能把目光集聚在家庭这个地点上以及爱情这个主题上,并要突出其附属的地位,从而使其内容具有浓重的时代气息和社会烙印。
韩国古典女性文学在16世纪达到顶峰,女性作家层出不穷,其中比较著名的有黄真伊、李梅窗等。
她们的诗都体现出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下,女性作为男性的附属品,只能委屈自己、失去自我、并且无力抵抗的社会现实。
黄真伊(1506-1544)是明宗时期艺界比较知名的女性,她的诗作多表现女性对恋人的思念之情。
例如:“为何未曾料到今日会如此思念?假若挽留,君怎会离去?送君远去,竟不知思念如此之切。
”这几句诗淋漓尽致地表达了女主人公在送别恋人之后悔恨不已、苦苦思念的情状以及孤苦寂寞的生活状况。
与黄真伊齐名的是活跃于宣祖时期的李梅窗(1573-1610)。
她的作品同样集中体现了女主人公对恋人的无尽思念之情,同时侧重描写自己的凄苦感情和生活,借以表达对生活的不满。
例如:“梨花雨绵绵,与君话别泪水连连。
秋风落叶时分,君是否与我同思念?千里徘徊唯有孤独梦。
”这首诗中,诗人对恋人难分难舍,为了挽留恋人,泣不成声,然而她并不确定恋人对她的情感是否如她的一样真切,于是只得守着孤独,只身一人度过漫漫长夜。
这首诗直接反映出作者在爱情中的附属地位和对恋人的依恋情结。
2 近代时期——女权主义阶段(19世纪末至1953年)19世纪末期,韩国逐步沦为日本的殖民地,其历史步入近代时期。
在日本帝国主义的残暴统治下,韩国社会处于极其混乱的状态,社会各界尤其是文艺界努力探索救国救民的良方,整个国家在思想上高度活跃,国外的种种先进思想都在这一时期涌入韩国。
在这一大背景下,女权主义思想也进入韩国并为广大女性所推崇,女性意识得到普遍推广,女权运动开始兴起,这些都在文学上得以体现,因而此时的女性文学创作也呈现出崭新的局面,女性文学得到高度发展。
韩国女性文学步入近代时期以后,爱情这一主题逐渐淡出,女权主义思想在作品中占有极大的分量,表达男女平等、追求女性权利成为了这个时期创作的主旋律。
值得指出的是,在30年代,韩国女性文学已经得到了女性的普遍推崇和很多男性的认可,并在整个文学史中占有了一席之地。
该时期优秀的女性文人大量涌现,她们对男女平等、女性崛起的不懈追求和深刻表达在社会上引起了强烈的反响,很多女性开始思考人生的意义,开始寻找自我、保持自我,并尝试着对传统的封建礼教进行抨击、对男权至上的社会风气进行反抗。
此外,她们的作品都深受社会现实的影响,并真实地再现了这一时期女性社会地位的变化和女性文学的发展状况,并且很多内容都颠覆了传统的女性角色,从侧面反映出当时很多女性对封建落后的传统观念的批判,以及对男女平等的推崇与向往。
罗蕙锡(1896-1948)深受女权主义思想的影响,其作品多体现女性的独立性以及男女平等的思想。
例如,在《理想夫人》这篇文章中,罗蕙锡写道:“啊,做人果真不易。
……如果没有卓越的才识和超凡的天赋,女人想打破四千年的陈规是不可能的。
没有……绝妙的理解能力和天才的雄辩能力,以及机敏、随机应变的社会人格是不行的;没有……百折不挠的牺牲是不行的;没有……强劲的逻辑论辩能力和坚强的意志是不行的。
”通过以上这些话,罗蕙锡明确地表达了她的女性主义思想,即女性必须具有独立的人格,必须拥有与父权主义社会抗衡的实力,如此才能彻底破除封建的陈规陋习,开创女性的新天地。
这一时期另一位颇有成就的女性文学作家是姜敬爱(1907-1943)。
她深入地了解现实,并将现实中存在的阶级矛盾、男女不平等等问题深刻地反映出来,引起了广大女性和穷苦大众的共鸣,极具社会意义,《人间问题》就是这样一部杰出的作品。
这部小说融女权主义与阶级意识为一体,在呼吁广大女性起来反抗、展开崭新人生的同时,也号召全体受压迫的劳动者团结起来,推翻残暴的统治,开启崭新的时代。
这两位女作家的作品都集中表现了近代时期韩国的社会特征及女性文学的发展趋势。
3 现代时期——女性阶段(1953年至今)解放战争(1950-1953年)后,韩国取得独立战争的胜利,其历史进入现代时期,韩国女性文学也相应步入女性阶段。
这一时期,女性的社会地位得到逐步提高,女性开始作为独立的实体享有与男性平等的政治权利,同时,女性也开始关注自我价值的实现和自我追求的落实,高度推崇个性与独立性。
这种社会历史因素直接推动了韩国女性文学的进一步发展,并且在这种文学中得到了深刻的体现,于是,现代时期的女性文学便具有了不同以往的独特之处。
在这一时期,女性文学作家彻底颠覆了传统的女性角色和女性视角,认为女性在家庭中应该享有主体地位,要学会积极地适应社会、经济和文化等各方面的变化,并要注重对自我价值的探寻和对人生意义的诠释。
此时的女性文学极为繁荣,杰出作家和优秀作品层出不穷,创作水平甚为高超。
现代时期韩国女性文学史上最为重要的作家当数朴景利(1926-2008),她成功地改变了女性文学起初近乎边缘化的地位,使这一流派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认可,进而使之逐步融入主流文学之中。
朴景利的作品在叙述方式上仍沿用了典型的女性文学叙事方式,但在创作的其他方面——尤其是主题方面——则跳出了传统的女性视野,转而致力于探究具有普遍意义的“人”的本质和“人性”的存在等问题,具有深刻的哲学意义和极大的启迪作用,被奉为当时文坛的经典巨著。
进入到90年代后,韩国女性的自我意识渐渐复苏,女性作为妻子与母亲的双重角色得到崭新的诠释,女性文学得到了更深一层的发展。
新时期的女性已经意识到自己不再是男性的附属品,而是享有平等政治权利的独立个体。
她们也不再一味地强调奉献和牺牲,而是将视线转移到自身价值和追求的实现之上。
例如,在殷熙耕的小说《贫妻》中,妻子在日记里这样写道:“我是单身女人。
……在这段时间里我读书,写字,听音乐,随心所欲。
”从这位家庭主妇的活动可以看出,她注重陶冶情操、修养自我、完善自我。
同时,在日记中,她把已婚的自己看成是“单身女人”,这就拉长了她与孩子和丈夫之间的距离,使她对他们的观察客观化、理性化,从而彰显出新时期女性对自我价值和人生意义的新探究以及对家庭和家人的新思考。
四结语从以黄真伊、李梅窗等人的时调和汉诗为主要代表、以女性卑微的爱情为主要旋律的古典时期,到以罗蕙锡、姜敬爱的小说为重要代表、以男女平等、女权运动为主题的近代时期,再到以朴景利等作家为杰出代表、以女性诉求、个体价值为焦点的现代时期,韩国女性文学在整个文学史中的地位不断提升,其独立性也逐步加强。
各个时期的女性作家都凭借着精湛的写作技巧赢得了广大女性读者乃至男性读者的喜爱与推崇,其作品都成功地再现了出各个时代的独特思潮,并从侧面反映出女性在不同历史时期的地位及其内心世界,具有极其深刻的社会意义。
正如上文所说,韩国女性文学具有开放性和发展性等特点,因此其创作才能够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产生相应的变化,其主体也能够在一个广阔的维度内随着社会的变更而自由地变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