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西方女性主义文学批评——女性主义批评的产生与发展

合集下载

女性主义文学批评从伍尔夫到巴特勒

女性主义文学批评从伍尔夫到巴特勒

女性主义文学批评从伍尔夫到巴特勒女性主义文学批评是指一种关注和研究女性在文学中地位与角色的学术领域。

该领域自20世纪初期发展起来,并经历了不同的阶段和变革。

从Virginia Woolf到Judith Butler,女性主义文学批评家们通过对文学作品进行分析和解读,拓宽了我们对女性体验和性别问题的理解。

1. 引言女性主义文学批评最早可以追溯到伍尔夫的作品。

在她的代表作《一个自由女性的房间》中,伍尔夫提出了“女性必须拥有经济独立和自我意识”的观点,并通过对文学创作和传统文化的批判,向读者展示了现实中女性的困境和限制。

2. 第二波女性主义20世纪60年代至70年代,第二波女性主义运动兴起,进一步推动了女性主义文学批评的发展。

在这一阶段,女性主义作家开始关注妇女权益、性别歧视以及家庭和社会角色的问题。

著名的代表人物包括贝蒂·弗里登、凯特·米利特等。

3. 女性主义文学批评方法论女性主义文学批评借鉴了其他学科的理论和方法,形成了多种分析框架。

其中最有影响力的是“男权意识”理论和“母权”理论。

前者通过揭示文学中存在的男权阶级对女性的剥削和压迫,强调了阐释女性主题作品时考虑作者身份重要性;而后者则侧重于找出女性力量和观点在文本中的存在。

4. 后结构主义与后现代女性主义20世纪后期,后结构主义和后现代主义思潮影响了女性主义文学批评的发展。

在这一时期,Judith Butler提出了“性别是一种表演”的理论观点,并对二元对立、固定身份等概念进行批判。

她认为性别是社会建构的结果,强调了个体自我认同和身份政治在文学中的重要地位。

5. 当代女性主义文学批评随着社会发展和观念变革,女性主义文学批评也在不断演进。

当代女性主义文学批评者们开始关注诸如种族、阶级、跨国主义等更复杂的议题。

此外,她们还研究了女权运动在各个国家和地区的差异以及后殖民语境下重塑身份与文化认同的挑战。

6. 结论从伍尔夫到巴特勒,女性主义文学批评经历了较长时间的发展,并且在不同历史阶段提出了多个理论框架和观点。

女性主义批评

女性主义批评

女性主义批评女性主义文学批评诞生于20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的欧美,至今仍在继续发展。

它是西方女性主义运动高涨并深入到文化、文学领域的成果,因而有着较鲜明的政治倾向。

它是以妇女为中心的批评,其研究对象包括妇女形象、女性创造和女性阅读等。

它要求以女性的视角对文学作品进行全新的解读,对男性文学歪曲妇女形象进行批判。

它努力发觉不同于男性的女性文学传统,重评文学史;探讨文学中的女性意识,研究女性特有的写作、表达方式,关注女性作家的创作状况。

它声讨男性中心主义传统文化对女性创作的压抑,提倡一种女性主义写作方式。

女性主义批评在发展过程中广泛改造和吸收了在当代西方影响很大的新马克思主义、精神分析、解构主义、新历史主义等批评的思路与方法,体现了它的开放性,增强了它对父权中心文化的颠覆性。

一、女性主义批评的现实背景和思想来源首先,女性主义批评是西方妇女运动高涨的产物。

在19世纪60年代前后,在西方出现了风起云涌的妇女解放运动,在就业、教育、福利和政治、文化各领域向现有的制度提出了质问,并努力将这种质问上升到对妇女的本质和文化构成的探讨。

它包括妇女应是什么的问题,女性气质和女性特征怎样界定以及怎样重新界定的问题,它包括反对妇女作为供男性消费的性欲对象的战役,反对色情描写、强奸等暴力形式。

在这样的社会文化背景之下,女性主义批评应运而生。

它首先发现了文学创作和文学批评中根深蒂固的男权中心主义的存在(如在作为主流文学的男性文学作品中有大量的性别歧视存在;及时女性作家的作品,多数也收到男性中心话语的控制),从而对之加以批判。

女性主义文学批评正是这样依托着争取女权的政治斗争的强大动力而发展起来的,它同时又反过来为女性政治运动提供了思想武器,作出了自己的重要贡献。

其次,女性主义文学批评有着文学理论和批评方面的思想来源。

一是60年代起西方文学理论、批评发生了重大变化和转折,给女性主义批评提供了理论思路和方法上多方面的启示。

当女性主义批评崛起的时候,正是形式主义和新批评走向没落、结构主义向解构主义转变、新马克思主义影响日益扩大的时期。

女性主义文学的兴起与发展

女性主义文学的兴起与发展

女性主义文学的兴起与发展概述女性主义文学是一门关注女性权益和性别平等的文学流派,于20世纪初兴起,并在之后逐渐发展壮大。

本文将探讨女性主义文学的起源、核心思想以及其对社会和文学界产生的影响。

起源女性主义文学的起源可以追溯到19世纪末,当时女性开始反抗传统社会对于她们角色的限制和不公。

其中最为著名的代表之一是英国作家玛丽·沃尔斯通克拉夫特创作的《白衣女人》(The Yellow Wallpaper),该小说深入剖析了女性在家庭中所受到的压迫和束缚。

核心思想1. 父权制批评女性主义文学强调对父权制度进行批评,认为这种制度使男性获得优势地位,而使女性处于被压迫地位。

通过揭示父权制度对女性造成的压迫、侵犯和不公正对待,女性主义作家试图激发社会对此现象进行反思和变革。

2. 抵抗社会期望女性主义文学关注女性在社会中所面临的期望和规范。

它以独立、自决和追求个人意愿为核心,试图打破传统对女性的束缚。

通过刻画坚强、自信的女性角色,并探讨她们如何逆境而行、实现自我认同的过程,女性主义文学激励了许多读者反思社会对于女性角色的设定。

3. 倾听被忽视的声音女性主义文学倡导关注被边缘化和忽视的群体,例如受到贫困、种族或性别歧视的女性。

通过揭示这些群体面临的挑战、诉说他们的故事,女性主义作家试图扩大公众对不同经历与身份的认知,并为他们争取平等权益。

影响1. 文学界女性主义文学对于整个文学界产生了深远影响。

它为女性作家提供了一个平台来表达自己的声音和观点,推动了更多女性参与文学创作,并且获得了相应认可。

同时,它也改变了读者对于文学作品的审视角度,使得性别不再是衡量作品价值的唯一标准。

2. 社会观念女性主义文学对社会观念的改变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它挑战了传统性别角色和社会期望,唤醒了人们对于性别平等和女性权益的意识。

随着时间推移,女性主义文学为社会带来广泛而深远的影响,推动了许多国家和地区出台性别平等法律和政策。

3. 文化多样性女性主义文学引起了对于不同文化背景下女性经验和声音的关注。

浅谈西方女性主义文学批评——女性主义批评的产生与发展

浅谈西方女性主义文学批评——女性主义批评的产生与发展

Vo l.32No .8Aug .2011第32卷第8期2011年8月赤峰学院学报(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J o urnal of C hifeng University (S o c.S ci )一、女性主义批评的产生与发展在20世纪60、70年代的欧洲,西方女性主义文学批评开始兴起,同时第二次女性主义运动高潮展开而来。

女权主义文论是一种文学批评,是为争夺自己的性别权利而向男权中心决裂的女权政治运动。

正如美国女诗人艾德里娜·里奇所言:没有日益发展的女权主义(政治)运动,女权主义(诗学)学术运动就难以迈出第一步。

女权政治运动产生了女性主义,并推动其不断发展。

被誉为女性主义批评的奠基作———英国批评家伍尔夫的《一间自己的屋子》于1929年由霍格斯出版社出版,该书中指责男性将女性作为次等公民是其基本观点,并强调妇女应该有一间自己的房间。

1949年,堪称西方女性主义的理论经典———《第二性》诞生,其作者为法国作家波伏娃,由伽里马尔出版社出版。

《第二性》一文认为由男性控制的家庭社会是法国乃至西方社会的普遍现象,女性只是“第二性”,而女性要想成为一个完整的人,就必须打破这种家庭统治框架,并将男性作为“他者”。

此外,在该书中对男性作家歪曲女性形象作出了一些批评,为女性主义批评实践开创了先例。

更重要的是女性开始意识到在人类社会生活中妇女们所处的的真正境况,这十分有利于人类文明的发展。

而在世界人口中,女性约占总人口的一半,她们主体意识的觉醒,努力争取真正作为人的权利,这意味着开启了人类文明进步的新时期。

西方女性主义批评从侧重点和方法的区别上看,可分为英、法、美三大流派。

英美学派的发展一般分为两个阶段:女性美学和性别理论。

英国女权主义批评强调压迫,属于马克思主义;法国女权主义批评强调压抑,注重理论和语言的研究,属于精神分析学;美国女权主义批评强调表达,属于文本分析。

其文学批评基本上是以妇女为中心。

二、西方文论对女性主义批评兴起的影响从现阶段而言,介绍与研究西方女性主义文论,一般都集中于地域或国家范畴(英美派与法国派)。

试析西方女性文学批评理论的诞生与建构

试析西方女性文学批评理论的诞生与建构

试析西方女性文学批评理论的诞生与建构论文摘要:女性主义文学批评从把妇女视为被动的受害者到具有主体性的能动者、从男女二元对立到多元的性别观、从自人中心到后殖民女性主义等等的发展阶段,由此可见,西方女性主义理论的发展经过了不断的创新、挑战、质疑与突破,这种批评理论所具有的生产力和思想活力,同时该理论也存在不成熟、不完善的地方,如对女性语言、女性风格的探讨尚无定论,对文本意识形态的强调使之缺乏美学分析等等。

论文关键词:女性主义;性别歧视;受害者;主体地位20世纪是文学批评理论百花齐放、竞相争艳的世纪,新的文论思潮和流派层出不穷,呈现出纷繁复杂、丰富多彩的局面,其批评方法、内容也发生了根本的变化,正如当代美国文学批评家乔纳森·卡勒所指出的:当代文论的特征是绝对的、单一的权威和权力中心已不复存在,文学批评者以多元化为指导思想,推翻传统上一贯主张的批评角度的客观性和普遍性,重新评估历史的经验和价值观念,重新认识知识传播过程中的政治运作问题。

女性主义理论就是当代文学批评理论潮流中影响最为广泛、最有活力的思潮之一,其产生、发展的根源是西方妇女运动。

朱莉娅·克里斯蒂娃把西方妇女运动划分为三个阶段(或三次浪潮):第一阶段“自由女权主义”阶段,强调女性作为平等的参与者加入既定社会秩序的权力,在“普遍化”的背景下考虑女性问题;第二阶段“差异女权主义”(或激进女性主义)阶段,强调女性内在固有的积极性,摒弃社会秩序,主张建立一种女性能够摆脱男性影响而生存的社团或群体;第三阶段则是在后现代背景下形成的当代女性主义理论,把“平等”与“差异”、“男/女”对立的二分法作为强制的形而上学范畴,女权主义的目标必定致力于发展一个超越男女性别对立的社会。

第一次浪潮出现于19世纪80年代至20世纪20年代,与法国大革命和美国废奴运动有关,为妇女争取与男性平等的工作权、选举权、教育权等自由权利。

就是在这个时期出现了“女权主义”(fei—nis)一词,女权主义意味着妇女解放,是一种男女平等的信念和意识形态,最早出现在法国,后传人英美,逐渐流行,“五四”时期传到中国,20世纪60年,随着妇女运动向语言、文化、文学方向的倾斜,国内目前学界多把英文feinis译为本“女性主义”,从性别研究两性权益关系及其多元化的意义。

女性主义文学批评

女性主义文学批评
不过,影响较大的女性主义著作还是从18世纪后期开 始出现。1789年的法国大革命震撼了欧洲,影响了世 界。它的自由、平等、博爱的主张和1791年发表的 《人权宣言》激发了各国妇女思考所受到的不平等待 遇,一些妇女领袖提出了要在社会各领域和家庭中争 取平等地位的主张。

1.2.女性主义批评产生的历史背景
2.2.女性主义文学批评的主要场域

2.2.4. 后现代女性主义文学批评
后现代女性主义文学批评是在后现代主义文学思潮影响
下产生的,直接继承了后现代的特征,如否定所有宏大叙事, 反对以男性文学为标准的大型理论;否定二元对立、强调多 元方法论,反对以男性为主导的二元对立;反本质主义以及 话语的狂热,创造女性自己的话语系统。

女性主义文学批评的三个阶段: A‚妇女形象批评‛ (women’s image criticism) B‚妇女中心批评‛ (women-centered criticism) C‚身份批评‛ (identity criticism)
第一阶段,是20世纪60年 代末至70年代中期。 重在批判,揭露男性文化 对女性形象的扭曲,批判 文学中的‚厌女现象‛, 抨击阳物批评。代表作有 凯特·米勒特的《性政治》 等。

3.1.1.英美学派:肖瓦尔特‚妇女批评 学‛理论的构建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在《荒原中的女权主义批评》中,‚妇女批评学‛ 理论得到了进一步的建立。在此文中,肖瓦尔特总 结了美、法、英等国的女权批评的特点,将妇女文 学研究的理论归纳为四种视角,即生理的、语言的、 精神分析学的和文化的。肖瓦尔特认为文化的研究 模式吸收了前三种所长,因此更适合建立女权主义 的批评理论。
文学与性别: 女性主义文学批评
目录

《女性主义文学思潮的兴起与发展》

《女性主义文学思潮的兴起与发展》

女性主义文学思潮的兴起与发展引言女性主义文学思潮是20世纪以来世界各地女性作家在文学创作中对于女性身份和权益的关注所形成的一种流派。

本文将探讨女性主义文学思潮的兴起背景、相关理论与代表作品,并对其在社会变革中的影响进行分析。

一、女性主义文学思潮的背景女性主义文学思潮的兴起源于对男权社会不平等待遇和剥夺的抗议,它同时也是女性争取平等权益和自由表达的重要途径。

下面我将就几个重要背景因素进行介绍:1.社会历史变革:20世纪初至今,社会发生了巨大变化,特别是在妇女参政权、教育普及和经济地位提高方面。

这些变化为女性提供了更多机会去追求自己的利益和目标。

2.第二波 feminism 运动:20世纪60年代至70年代,第二波 feminism运动在全球范围内兴起,大量启蒙运动者开始重新思考性别和社会权力的关系,女性主义文学也正是在这个时期达到了高峰。

3.文学批评理论的兴起:文学批评理论中的女性主义批评开始引起人们的注意,指出传统文学作品中对女性形象的不公正描绘以及男权体制对于女性创作空间的压迫。

此种启发导致了女性主义文学思潮不断发展。

二、女性主义文学思潮的理论与观点女性主义文学思潮融合了许多不同的理论和观点,下面我将介绍几个重要的方向:1.性别建构理论:女性主义文学致力于揭示和解构社会对于性别角色和身份的刻板印象,并探索人类存在中的抑郁和奋进。

2.女性意识觉醒:这一观点认为,女性需要通过探索内心世界来找到真正的自我,并表达自己独特而有价值的声音。

3.自我故事述说:这一流派强调个人经历和亲身经历,并通过叙述个人经验来回应普遍化问题。

三、代表作品与作家女性主义文学思潮涌现出许多著名的作品和作家,下面列举了一些具有代表性的例子:1.弗吉尼亚·伍尔芙(Virginia Woolf):《达洛维夫人》等作品,通过展示女性角色复杂而多样的内心世界,揭示了社会剥夺对于女性身份认同带来的影响。

2.阿兰娜·芒塞特(Alana Massey):代表当代女性主义文学声音之一,《三季华尔街股市日返索引》,关注现代女性在职场、爱情和自我认同方面的挑战与反思。

德国女性主义文学批评理论浅析

德国女性主义文学批评理论浅析

德国女性主义文学批评理论浅析---引言德国女性主义文学批评是一门研究女性主义文学理论和实践的学科领域。

本文旨在对德国女性主义文学批评理论进行浅析,介绍其发展历程、核心观点和对文学批评的影响。

发展历程德国女性主义文学批评起源于上世纪70年代的女性解放运动。

在这个背景下,女性主义理论开始关注女性在文学中的定位和表达。

在早期,德国女性主义文学批评主要通过挖掘文学作品中的女性形象和女性化语言来探索文学对女性的表达和塑造。

随着时间的推移,德国女性主义文学批评理论逐渐发展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涉及的内容也逐渐扩展到性别、权力、身份等方面。

核心观点德国女性主义文学批评理论的核心观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反抗传统的男性中心视角:德国女性主义文学批评坚持批判传统文学中男性中心的视角,呼吁重视女性的审美经验和视角,以女性的观点来理解和分析文学作品。

反抗传统的男性中心视角:德国女性主义文学批评坚持批判传统文学中男性中心的视角,呼吁重视女性的审美经验和视角,以女性的观点来理解和分析文学作品。

2. 揭示性别霸权的存在:德国女性主义文学批评理论强调文学作品中存在的性别霸权,通过对作品中的角色关系、权力结构和语言表达的分析,揭示社会对于女性的压迫和歧视。

揭示性别霸权的存在:德国女性主义文学批评理论强调文学作品中存在的性别霸权,通过对作品中的角色关系、权力结构和语言表达的分析,揭示社会对于女性的压迫和歧视。

3. 关注女性创作和女性文学:德国女性主义文学批评理论重视女性的创作和女性文学的发展,推动女性在文学领域的存在和发展,倡导女性写作和女性审美的独特性。

关注女性创作和女性文学:德国女性主义文学批评理论重视女性的创作和女性文学的发展,推动女性在文学领域的存在和发展,倡导女性写作和女性审美的独特性。

4. 关注身份和多元性:德国女性主义文学批评理论强调文学作品中的身份和多元性问题,关注种族、阶级、性取向等方面的差异和冲突,通过对不同身份的女性作家和作品的研究,拓展了对女性文学的理解和批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摘要:西方女性主义文学批评是运用女性主义批评理论,对女性文学作品进行解析的一种批评方法。

女性主义学者从女性主义视角出发,重建文学史的大厦,阐发对女性文本隐喻与象征理解上的共性与亲密关系,标志着女性学者性别主体意识的觉醒,及她们颇具特色的思维习惯与不同的责任关注,显示了女性主义批评的学术创新活力与理论先锋激情。

探讨西方文论对女性主义批评兴起的影响,有助于读者更好的理解西方女性主义文学批评。

促进当代文学的快速发展。

关键词:西方女性主义文学批评;女性主义批评一、女性主义批评的产生与发展在2O世纪60、70年代的欧洲。

西方女性主义文学批评开始兴起。

同时第二次女性主义运动高潮展开而来。

女权主义文论是一种文学批评,是为争夺自己的性别权利而向男权中心决裂的女权政治运动。

正如美国女诗人艾德里娜·里奇所言:没有日益发展的女权主义(政治)运动,女权主义(诗学)学术运动就难以迈出第一步。

女权政治运动产生了女性主义,并推动其不断发展。

被誉为女性主义批评的奠基作——英国批评家伍尔夫的《一间自己的屋子》于1929年由霍格斯出版社出版,该书中指责男性将女性作为次等公民是其基本观点。

并强调妇女应该有一间自己的房间。

1949年,堪称西方女性主义的理论经典——《第二性》诞生,其作者为法国作家波伏娃,由伽里马尔出版社出版。

《第二性》一文认为由男性控制的家庭社会是法国乃至西方社会的普遍现象,女性只是“第二性”,而女性要想成为一个完整的人,就必须打破这种家庭统治框架,并将男性作为“他者”。

此外,在该书中对男性作家歪曲女性形象作出了一些批评,为女性主义批评实践开创了先例。

更重要的是女性开始意识到在人类社会生活中妇女们所处的的真正境况。

这十分有利于人类文明的发展。

而在世界人口中,女性约占总人口的一半,她们主体意识的觉醒。

努力争取真正作为人的权利。

这意味着开启了人类文明进步的新时期。

西方女性主义批评从侧重点和方法的区别上看,可分为英、法、美三大流派。

英美学派的发展一般分为两个阶段:女性美学和性别理论。

英国女权主义批评强调压迫,属于马克思主义;法国女权主义批评强调压抑,注重理论和语言的研究,属于精神分析学;美国女权主义批评强调表达,属于文本分析。

其文学批评基本上是以妇女为中心。

二、西方文论对女性主义批评兴起的影响从现阶段而言,介绍与研究西方女性主义文论,一般都集中于地域或国家范畴(英美派与法国派1。

这种方法非常简单化。

但对西方女性主义文论中多样且复杂的各种观点与批评方法的理解与援用起了不可避免的影响作用。

女性主义文学批评作为一种成熟的学术理论。

与孕育其产生的西方文论这个学术大背景必然有着深刻的渊源。

(一)对非理性力量的认同虽然历史经过了不同的发展时期。

然而同时代的哲学思想对西方文学理论有着不可忽视的影响。

一般而言,传统哲学注重人类的理性。

在古希腊和罗马时期,已经能够充分论证真理的价值和人类所具有的发现真理的理性能力。

如柏拉图、笛卡尔、康德等哲学大师,他们对理性都有一致看法,即理性是世上最有决定性的力量。

但这些哲学家们的认识也存在着不足之处,虽然推崇人类理性特质。

但是在理性与非理性的二元对立中,女性的各方面的地位明显低于男性。

以亚里士多德的看法为例,认为理性是人类特有的灵魂:女性相对于男性,如同奴隶与自由民,他们各自拥有灵魂中的不同要素。

可以理解为“理性与统治”要素与“非理性与被统治”要素:认为女性的灵魂不完美。

从而男性所处的地位就应高于女性。

于是女性在社会公共生活中,其主体地位被排除开来,而与之相联系的只是生殖生产与家庭生活。

西方传统文论在19世纪以前和传统哲学相同,占主导地位的是理性主义。

从亚里士多德时期至文艺复兴时期,从人文主义至古典主义,理性精神是理论家们普遍推崇的,并且把它作为基本的原则,以此在文学批评中克服主观化。

例如。

情绪化、无知、非理性是对女性的主观反应的常见看法,甚至认为女性作品的权威性与重要性在文学领域和其他的领域中都是微乎其微的,进而贬低了女性在学术与文化结构中的地位。

然而19世纪之后,浪漫主义开始挑战理性主义的主导地位。

将人作为主体的个性、原创性和真挚的感情是浪漫主义批评者所重视的。

至19世纪末期,唯意志论开始由尼采提出。

对传统哲学家们主张的超越个人情感的客观性进行了批判。

并在随后的文学理论流派中对“所有的艺术都是基于非理性的冲动”这一普遍的观点进行了预言,在主流批评领域中加入了人的主观上的情感问题。

从而促使许多评论者开始支持非理性力量。

比如,简·汤普金斯在《批评与感情》一书中非常注重评论者对文学作品的情感反应,其原因如下:首先是因为文学唤起情感,其次。

对文学作品进行解读的基础来源于这些情感。

而非理性力量。

是女性主义者的一种批评策略。

不但评判了传统文学批评理论。

而且建立了独有的以女性为中心的批评理论。

(二)政治批评的介入在20世纪时期,西方文论开始将文学研究与政治批评相结合。

这种趋势促进了女性主义批评的兴起。

在传统文学中。

批评者往往对文学作品的政治维度不大重视。

而l9世纪中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诞生后。

改变了这一看法。

文学艺术的产生和影响在马克思与恩格斯关于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辩证关系的论述中得到了新的定义。

作为意识形态的一种表现形式,文学艺术也受到社会存在的影响,体现在生产关系矛盾造成的阶级差异和斗争中。

除了对批评者和作者产生教义方面的影响外,马克思主义理论还奠定了后来的把文学当作一种社会现象来分析的广泛趋势的基础。

20世纪30年代,西方马克思主义批评在文学艺术领域融人了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原则。

将文学艺术研究与各因素结合。

如经济、社会、阶级、文化和历史等,从而充满政治色彩。

如布莱希特提出一种“陌生化”(或“间离”)理论:“陌生化就是历史化。

亦即说,把这些事件和人物作为历史的、暂时的去表现”。

这一理论的诞生是文论历史上重要转变的标志。

第一次把政治批评和审美批评相互融合。

其次。

政治批评的介人为女性主义者改变妇女自身社会地位提供了一种新方式——文学实践。

在传统文学中,男性作家和男性评论者控制了文学和文学批评领域。

而女性的话语权被剥夺了,形象被歪曲了,地位被歧视了。

因此,打破以男性为主的文学观念和社会意识形态是女性主义文学批评理论的总体目标,并须为之努力奋斗,从而使世界女性的从属地位和被边缘化的处境得到很大的改变。

(三)对读者的授权对读者的授权是当代的西方文论对女性主义批评产生影响之一。

19世纪,西方的现代文学理论开始诞生。

浪漫主义、现实主义和实证主义等为当时的主要流派。

西方文论的研究重点在进入2O世纪后,发生了两次重要的转移,第一次是从重点研究作家到重点研究作品文本,第二次则从重点研究文本到重点研究读者。

在“文本中心”的批评模式中,学者强调每部文学作品须具有各自的本体结构,而其它外部因素都动摇不了其所固有的意义。

然而新的哲学流派——现象学,很快冲击了这种看法。

在现象学的理论中。

阐述了通过自身的意识。

人类可以感知宇宙问客观事物的真实存在,并强调了感知者在意义形成过程中的重要作用,使得以读者为中心的新的文学批评模式开始出现,它借助于读者(批评者)的意识进入作者的文本世界,从而对文本隐藏的含义及特征进行充分发掘。

而“读者中心”模式,学者认为文本的意义是独立存在的,它超越作者的意图而存在。

它是对文本者(批评者或读者)的解读,将文本的潜在意义现实化。

例如,大卫-布里奇在对文本解读过程中。

指出“新的意义的综合性形成基于词固有的且被普遍认可的意义。

但是对这些意义的重新认知却形成了使语义再符号化的经验语境”。

因而。

作者创作的目的和过程不再是“读者中心”理论的关心重点,而对读者在阅读时的主观状态(动力、情感、愿望等)进行关注。

读者(批评者)在阐释文本意义中开始扮演着极其重要的角色。

女性主义批评通过读者的授权可以进行新的切入。

在传统文学批评和理论中,男性占主导地位,文学标准、评判结果都由其设定。

而女性的地位不仅低下,而且她们的形象有所歪曲。

使得女性长期受到压迫,被排斥在外。

为了提高女性地位。

女性主义者要以独特的新视角来看待问题。

打破传统旧框框。

而传统的“文本中心”或“作者中心”的模式。

不是女性主义批评的选择。

女性主义批评须通过不同的方式来解读文学。

须借助全新的解读方式来改变人们的观念和看法,从而改变女性现在的处境。

因而,作为“抗拒的读者”来重新定义已经建立的文学经典、评判标准和阅读习惯是女性主义批评迈出的第一步。

女性在阅读过程中,由于生理与心理方面的差异产生了一个不同于男性的经验语境。

发掘出不同的文本涵义。

以此可以看出女性主义批评的存在是必不可少的。

它既对长期以来被男性所歪曲的女性观念以正确的修正,也将男性忽略的女性特有的问题进行充分地补充。

综上所述,女性主义文学批评是6O年代末兴起于欧美的新女性主义话语的一部分。

它在当代西方文学理论与实践中扮演重要的角色。

女性主义文学批评的研究对象主要是文学文本和妇女文学。

作为一支新生的力量,它重新审视西方文学传统的实践。

向传统文学提出挑战,促进当代文学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1]戴冠青。

西方女性主义批评的中国化进程。

东南学术报,2010,(2)。

[2]张金海,王永华。

浅析当代女性主义文学批评。

湖南农机学报,2010,(4)。

[3]林明金,孔晓静。

20世纪西方文论对女性主义批评兴起的影响。

集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3)。

[4]罗依娜。

当代西方文学批评浅析。

邵阳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4)。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