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女性主义文学批评论文

合集下载

女性主义批评与中国文学

女性主义批评与中国文学

女性主义批评与中国文学近年来,女性主义批评在中国文学界逐渐兴起,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和讨论。

女性主义批评旨在探讨和揭示文学作品中对女性的歧视和压迫,同时也倡导性别平等和女性权益。

本文将从三个方面探讨女性主义批评对中国文学的影响。

首先,在女性主义批评的引领下,中国文学逐渐开始关注女性的生存状态和自我价值。

长期以来,中国文学更多地关注男性的成长、爱情和权力争斗,而对女性的关注相对较少。

女性主义批评的出现为女性的声音提供了平台,引起了文学界对女性经验和角色的重新审视。

例如,张爱玲的《红玫瑰与白玫瑰》中,女性的命运和婚姻被作者以细腻而真实的笔触刻画出来,引发了广泛的讨论和思考。

通过女性主义批评,女性的权益和自主性逐渐受到更多的关注,中国文学开始呈现出更加多元和包容的面貌。

其次,女性主义批评为中国文学带来了具有女性视角的创作。

传统上,中国文学中的女性形象往往被男性视角所主导。

女性主义批评的兴起改变了这种状况,使得女性作家的声音得以被听到。

艾青、王安忆等女性作家借助女性主义批评,将女性的经验和观点融入到文学作品中,为中国文学增添了独特的视角。

女性主义批评不仅使得女性作品能够被更广泛地传播和欣赏,同时也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认同女性的思想和感受,从而促进了文学的多元发展。

最后,女性主义批评在中国文学界推动了对性别权力关系的反思和批判。

女性主义批评强调性别不平等的存在和其对女性权益的影响,呼吁通过文学揭示和纠正这种不平等。

近年来,中国文学中的性别议题得到了更多的讨论和关注。

例如,《儿子的大玩偶》中的女性自我认同问题成为了一个热门话题。

女性主义批评的兴起引发了对性别权力的关注,推动了对传统性别观念的反思和批判。

这种批判性的思考有助于改变社会的性别观念,进一步促进了性别平等的实现。

综上所述,女性主义批评对中国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它为女性的生存状态提供了更多的关注和关怀,使得女性的声音能够被听到;它也为中国文学带来了更加多元和包容的面貌,使得女性作家的创作得以发展;同时,女性主义批评还推动了对性别权力关系的反思和批判,为性别平等的实现提供了思想和行动的基础。

《女性主义文学批评的理论与实践》

《女性主义文学批评的理论与实践》

女性主义文学批评的理论与实践一、介绍女性主义文学批评是一种重要的文学理论和批评方法,旨在揭示和分析文学作品中涉及到性别、权力和社会阶层问题的方面。

本文将探讨女性主义文学批评的背景、理论基础以及实践案例。

二、女性主义文学批评的背景女性主义文学批评起源于20世纪上半叶,其诞生是对传统文学理论中忽视女性经验和存在的回应。

历史上,女性在文化创作和评论中往往被边缘化或忽视,因此女性主义文学批评成为关注社会制约因素对书写自我的影响的一个重要方法。

三、女性主义文学批评的理论基础1.性别角色与建构:女性主义文学批评认为社会按照特定规范创造了男性和女性之间的差异,并将之灌输给个体。

这种角色建构对于我们如何感知和书写世界有着深远影响。

2.女性身体政治:该领域关注妇女和女性身体的权力关系,包括生殖权利、性别压迫和身体解放等议题。

女性主义文学批评试图揭示这些议题在文学作品中的呈现方式。

3.叙事与写作实践:女性主义文学批评研究妇女在写作过程中所遭受的压力和限制,以及她们如何通过文字表达自我,并寻求社会地位的改变。

四、女性主义文学批评的实践案例1.弗吉尼亚·伍尔芙(Virginia Woolf):伍尔芙是20世纪重要的女性作家之一,她以其小说《到灯塔》等作品进行了对传统文学观念的挑战,并探索了妇女身份和自由意志的问题。

2.西蒙·德·波伏娃(Simone de Beauvoir):波伏娃以其巨著《第二性》为基础,阐述了妇女在社会中的处境,并对男权社会进行了深入分析。

3.贝拉·阿布祖格(Bell Hooks):阿布祖格是一位知名的黑人女性主义者,在她的著作中探讨了性别、种族和阶级之间的交叉关系,以及它们如何影响文学创作和传播。

五、结论女性主义文学批评通过对女性经验和存在的关注,为我们解读文学作品提供了新的视角。

它让我们更加深入地理解社会与文学之间复杂的联系,并帮助我们思考如何推动性别平等和社会进步。

【文学批评论文】生态女性主义理论文学批评论文

【文学批评论文】生态女性主义理论文学批评论文

【文学批评论文】生态女性主义理论文学批评论文一、蕴含在生态女性主义批评理论中的两性战略伙伴关系古往今来,社会都是由男性和女性共同创造的,缺少任何一方的努力和奉献,都不可能实现社会的全面进步和飞速发展。

“女人,与其说是‘天生’的,不如说是‘形成’的。

人类文化的整体,产生出这居间于男性和无性中的所谓‘女性’。

”“军功章啊,有你的一半,也有我的一半”这一中国家庭的普遍观点,不也正说明了男性和女性在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没有孰重孰轻之分吗?如果男性和女性不能和谐共存,如何推动人类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在生态女性主义者普鲁姆德(ValPlumood)看来,“对二元论的划分既不是中性的,也不是随性的,而是由具有鲜明对比的两组概念构成的————统治的概念和屈从的概念,即相互之间形成了相互对立和排斥的关系。

”生态女性主义文学批评正是立足于对文学研究的多角度结合,着眼于女性的自然性别和社会性别的统一,不仅把女性和大自然的联系紧密地结合在一起,而且对男权思想的“二元制”社会给予了批判,同时为女性争取社会的政治和经济方面的要求而尝试探寻新的文学批评理论构建。

而在生态学中,环境主义者认为人类奴役自然、破坏环境,自然环境成为被男权社会统治的人类社会压迫的对象;而在人类社会内部,女性主义者则持女性思想被男权奴役,女性生活被男性世界操纵掌控,成为“失语者”,也成为男权社会的牺牲奉献者的观点。

由此可看出,“环境”和“女性”两者之间的确有着很多共通之处,同为男权社会被统治和被奴役的对象,这样就使得“同病相怜”的两者惺惺相惜,仿佛两个亲密无间的“闺蜜”。

而大自然往往在许多文学作品中被比喻成母亲,也常常被用第三人称“她”来指代,这更使得生态女性主义者情不自禁地把两者纳入到共性范围内进行研究,把女性争取自由的权利和自然获取救赎的渴望作为研究的最终目标。

生态女性主义是站在女性的立场来分析和解决现代人类社会刻不容缓的环境问题,因此生态女性主义理论相对于生态主义学说而言,更具有女性敏感、细腻的独特研究角度和审视点。

审视女性主义文学批评:困境及其成因

审视女性主义文学批评:困境及其成因

审视女性主义文学批评:困境及其成因对于女性主义文学批评而言,其不仅已经发展壮大为一门显学,也有了一定的话语权。

但是,如果我们从整个中国文学的环境看女性主义文学批评,就会发现其面临某种程度的困境。

这种困境首先表现为身份的双重。

即一些女性作家在从事写作的过程中不仅要表现作为女性自身的思想与感情,还要注意满足读者对女性的猎奇心理。

由于不断的深入消费主义浪潮及商品化思想,媚俗男权话语的现象逐渐的出现在“身体写作”中,其具有代表性的作家为卫慧、棉棉,她们所创作的文学作品使大众对女性的猎奇心理得到满足,在其作品中,“女性身体”被强烈的、大量的突出,以求将公众目光快速的吸引过来,实现经济目的。

恰是因此种现象的存在,使女性主义文学批评深深的陷入困境中,导致话语主体中,女性再次变为“他者”,造成本应是“看者”,却变成“被看”。

其次是对女性文学表现的的困境。

不同的女性作家选择了不同的写作生存状态。

有人选择了纯文学创作,忽视女性自身的性别,这样的作家有池莉等人为代表的;有的人恰好与之相反,在作品中十分注意突出女性意识,代表人物是林白等;而有的作家則在其作品中刻意的表现青年的欲望,淡化了作品的严肃性,其代表人物是棉棉。

最后,在理论立场、价值判断上存在矛盾。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一些人为了达到吸引眼球的目的,生产了大量的媚俗作品,追求感官刺激,缺乏社会观照,反映了男权的话语中心。

那么,何以会造成这种女性文学批评的困境呢?一、女性文学批评的困境的成因1、理论的多元与复杂在西方最早产生了女性主义文学批判,后来其不断发展与扩散,逐渐的在我国生根、发展,在这个过程中,由于翻译的原因、“需要适应水土”等原因,导致了这个理论的复杂。

在国外,女性文学批评呈现阶段性与多元性的特点,其在理论上主要包含两个方面,一是纵向的历史过程,二是横向的理论过程。

纵向的看,女性文学批评分为三个阶段:即揭露在文学实践中存在的“厌女现象”的阶段、昭示女性作家价值的阶段、在承认女性作家作品的基础上思考文学本质的阶段。

文学专业论文女性主义文学视角下的性别与权力关系分析

文学专业论文女性主义文学视角下的性别与权力关系分析

文学专业论文女性主义文学视角下的性别与权力关系分析在文学专业中,女性主义是一个重要的研究领域。

女性主义文学视角关注性别与权力的关系,探讨女性在社会中的地位和权利。

通过分析文学作品中的性别角色和权力结构,可以深入理解性别不平等问题,并推动性别平等的进步。

本文将从女性主义文学视角出发,分析性别与权力之间的关系。

首先,女性主义文学视角关注文学作品中的性别角色。

在传统的文学作品中,男性通常被描绘为强大、自信和权力的象征,而女性则被刻画为弱势、依赖和被支配的对象。

通过女性主义的批判视角,可以对这种性别角色刻画进行反思和批评。

女性主义作家通过呈现自主、独立和强大的女性形象,挑战传统的性别观念。

通过塑造女性主角的形象,女性主义文学试图突破传统的性别角色限制,展示女性在社会中的力量和价值。

其次,女性主义文学视角探讨性别与权力的关系。

在社会中,性别不平等问题体现为女性缺乏决策权、资源分配不公平和社会地位低下等方面。

女性主义文学通过展示女性在不同社会环境中的经历和挣扎,揭示性别对权力分配的影响。

通过描写女性在家庭、工作场所和政治领域中所遭受的歧视和压迫,女性主义文学呼吁社会重视性别平等问题,并促进社会变革。

第三,女性主义文学视角分析性别与权力关系的历史变迁。

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女性的地位和权力分配方式不同。

女性主义文学通过考察文学作品的历史发展,揭示性别与权力关系的变化。

从无权益到争取权益的过程中,女性主义文学记录了女性在争取平等权力方面所做出的努力。

通过对历史的反思和批判,可以更好地理解性别与权力的关系,并为未来的性别平等努力提供借鉴。

女性主义文学视角下的性别与权力关系分析,不仅仅是对文学作品的解读,更是对社会现实的反思。

通过研究文学作品中的性别角色和权力结构,可以深入探讨女性在社会中的地位和权利。

女性主义文学视角的分析,有助于推动性别平等的进展,并唤起社会对性别问题的关注。

未来,我们应继续关注女性主义文学视角的研究,并推动性别平等的实现。

新时期文学中的女性主义探讨——用女权主义批评分析新时期女性主义精神

新时期文学中的女性主义探讨——用女权主义批评分析新时期女性主义精神

的 自己” 女人却必须以鲜血 和生命 为代价 ,用一整个 ,“
乎无一例外地带 着感佩 、骄傲 、自豪 的语调来谈论姐妹 们的创作 。间或还让人感觉到 ,有些人是借他人之酒 杯
浇 自己胸 中之 快 垒— — 向男 人 世 界 发 出 冲击 和 挑 战 。 她

身体独 自去承担那 ‘ 罪孽 ’ ,被损害 的最终是女人 。 ”李 子云对 《 方舟 》的评论 只是小说 意义的一个方面 ;王绯
念 、世俗偏见 ,维护男性 利益的道德规范 ,在家庭范围 内从家务劳 动的不合 理的承担到性 方面的不平等关系 ,
写作标 准。在新时期文学 中就 能很 明显地显 现出来。


本时期文学面貌
对 于整个新时期 的中国文学来说 ,女性 写作的价值 和贡献是有 目共睹的。 女性作家 以其特有 的才情 和敏感 “ 赋予 了中国文学 以独特的 内涵 ,并作为一种 重要 的革命
主 张 。 其 中 “ 性 视 角 ” 的 提 出 构 成 了女 权 主 义 批 评 解 女
读作 品的基点 。所谓女性视角 就是 用女性意识 、女性经 验审视文学作 品,它里 面包含一套 与男 性迥异 的阅读和
是不能忘记 的 》冲破这~禁区之后 ,这一类型的作品有 增无减 。李 子云深刻挖掘 了这类文学作品产生的社会原 因及性 别原 因 :“ 几千年沿 袭下来 的男 尊女卑 的传统 观
第2卷 0
第 2期
牡丹 江 大学 学报
J u n 1 o M d n n U i e s o r a f u a j a g n v r iy i t
V .0 o1 2 No .2 F . 20 eb 11
2 1 年 2月 01
文章 编 号 : 10 .7 7 (0 1 20 7 .3 0 88 1 2 1 )0 .0 50

叶广岑小说中的女性主义文学批评视角——以长篇小说《采桑子》为例

叶广岑小说中的女性主义文学批评视角——以长篇小说《采桑子》为例
叶广 岑小说 中的女 性 主义 文 学批评视 角
— —
以长篇小 说《 采桑子》 为例
佟 杨 ( 云南师汜 a 4 . - 大学文学院 云南 昆明 6 5 0 5 0 0 )
摘 要: 女性作 家叶广岑 凭其京旗 责 胄血统的优 势创作 了一系列没 落家族 小说 。 与之前 男性 满族作 家相 比, 作品有其独特 的女性 立场和批判视 角。 本篇 以长篇 小说《 采桑子》 为例 , 立足 于女 性读 者的性 别视 角对女性作 者的 文本进行解读 , 深入挖掘和剖析 文本 中的
于家 中: 老 三 老 四 因 二 哥 的死 几 十 年 不 再 回 家 : 老 于家中 : 老七 虽坚 持死也要
死 于家中 , 却无奈最重病逝于医院 。 大家庭中的男子一个接一个
离开 , 暗含 了男性霸权的 日渐式微 以致最终化为乌有 。 女权 主义终究是 “ 后起 之秀 ” 。 长期男权 主义 的浸润使 得叶 广岑常常偏离女性主义文 学批 评 , 有意无意屈 服男 性话语之下 。 在小说 《 状 元媒 ・ 豆汁记 》 中,作 者写 了一个 被 丈夫 变卖 的女 子—— 莫姜 。 走投无路来家中洗衣做饭 。 一个会把 饭菜做成艺术 品 的女 人 , 一 个 独 立 自主 重 获 新 生 的 女 人 , 她本 该可 以和《 采 桑 子 》 中所 有 金 家 女 儿 一 样 发 出 自己 的 声 音 。但 丈 夫 刘 成 贵 的 出 现, 让满血复活 的女人一下失 了血色。文中有这样描写 : 莫姜说 , 过E l 子, 能说谁养活谁呀?⑤ 后来 的饥饿年代 , “ 我” 也竟感恩刘成 贵的出现 , 拿豆汁救我们 的命 。 莫姜刚刚迈 出了一小步就紧接着 退了回来 , 事后也被作者有意无意所认可。乃从 中可看出一方面 可能是作者女性主义文学批评 意识不够完善 .另一方 面也 可见 男性中心主义之根深 蒂固。 注释 : ① 邱运华. 文学批 评方法与案例 『 M1 . ( 第二版) . 北京: 北京大 学

对当前中国女性主义文学批评的困境以及原因的思考的论文

对当前中国女性主义文学批评的困境以及原因的思考的论文

对当前中国女性主义文学批评的困境以及原因的思考的论文【摘要】近年来对“女性主义文学”研究现状表示困惑或批评的论文或论著越来越多,对此我们可以感觉到一种紧促和沉重感。

这些不约而同出现的反思性文字,昭示着中国女性主义文学批评所面临的困境问题确实是绕不过去的难题。

基于此,本文在众多探讨研究的基础上,力所能及的对当前女性主义文学批评所面临的困境以及其原因进行一个自己的思考。

【关键词】女性主义女性主义文学批评困境及原因思考人所共知,中国大陆的女性主义文学批评之所以能在20世纪九十年代呈蓬勃之势,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由于大量引进了西方女性主义(女权主义)的理论。

中国自己并没有像西方那样独立的女权运动,也没有独立的女性主义理论,包括女性主义的文学批评理论,因此它很自然地要向“西”看,其在理论资源、理论框架、话语形式上都是对西方各种理论流派和西方女性主义文学批评的双重借鉴。

一、困境之表现从20世纪80年代初以来,女性主义批评传入中国已20多年。

作为一种外来理论,它已在这片土壤中扎根,获得了合法的话语权并成为一门显学。

然而女性主义批评在中国的处境是尴尬的,始终处在不断陷落的困境当中。

这种困境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

第一个也是最突出的一个问题,就是在具体批评中生搬硬套概念术语,缺乏理论深度,从而出现“理论预设”的毛病。

很多的女性主义写作者在其文本中,不是从具体文本出发,而是主题先行,预先设定女性必然遭受男性压迫的历史处境,然后在这个意图之下,使文本成为了女性历史与文化宿命的佐证。

然而事实上,从事理论研究和批评工作的人都清楚,理论本身旨在服务于具体的批评,但在女性主义批评中出现的却是用文本去应证理论的众多实例,从而使得人们对女性主义批评所赖以生存的基本概念和理论产生了质疑。

批评的概念先行直接带来了批评视点及方法的单一化,忽略了作品内部的复杂因素,导致批评“文学性”品格的缺失。

对这个问题看得最透彻的是崔卫平,她对那些以“主义”之名出现的批评表示怀疑:“尽管‘主义’号称自己对历史和现状的一种新的解释,是重新并真正客观地认识这个世界,但实际上往往是在它的认识活动开始之前,它就已经结束了这种认识:它的结论早已准备好,正是原先的那个前提、立场。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女性主义文学批评研究
摘要早期中国的女性主义文学批判盲目跟从西方激进派的偏激理论,阻碍了中国式女性主义文学批评的发展。

而应该结合中国本土文化和国情,借鉴西方女性主义文学批判的精髓,不断建立并完善自己的女性主义文学批判理论。

本文主要探讨中国女性主义文学批判相关内容,这对于发挥女性主义文学批判在建设两性和谐的局面方面的重要意义。

关键词女性主义文学批判本土文化两性和谐
一、中国女性主义文学批判发展简史
长期以来,中国文学的发展与外界隔绝。

而早在1970年,西方就产生了女性文学思潮及其批判主义;而在中国20世纪80年代以后,中国才出现了女性文学研究的萌芽,几乎所有的高校都没有开设女性文学相关的课程。

而直到80年代后期,才有部分高校开设了研究女性文学及其批判主义的课程。

而直到今天,中国的女性主义及其批判思想在西方女性主义文学的发展基础之上,对于女性主义文学有了更深的理解和造诣。

通过对西方女性主义文学进行深入研究以后,扩充了中国女性主义文学的新内涵和新思想。

到了20世纪90年代,中国女性主义文学批判有了更大的进步,中国女性主义文学批判思想的视角和方向呈现多样化的发展趋势,出现了大量的女性主义文学著作,至此中国的女性主义批判文学开始进入了快速发展的时期。

二、主要的研究内容
在西方女性主义文学批判发展的基础之上,中国女性主义文学批判包罗万象,涵盖了女性主义文学的方方面面。

中国女性主义从一种整体格局的形势出发,对女性主义文学批评的各个命题进行深入的研究。

学者贺桂梅提出了“不放弃历史唯物论中的阶级批评思想,讨论基于性别歧视制度的女性主义”的观点,开始成为中国女性主义批判文学的基本研究资源之一。

与此同时,结合马列主义在中国社会主义建设中的应用,我们可以将马列主义中的阶级及其斗争理论与西方女性主义提出的性别理论以及女性文学写作理论相结合,结合中国的本土文化和国情,女性主义文学就有了深厚的发展根基。

当然,这对于女性主义文学的研究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中国女性主义文学批判迈入了跨学科的行列,而对于中国女性主义文学批评的研究和发展需要结合中国的国情,采取多样化的研究策略,才能解决中国女性主义批判文学发展的困境。

三、表现特点
中国进入20世纪80年代以后,女性主义文学批判成为中国当代文化学术研究的重要内容。

虽然中国女性主义文学批评发展的资源并没有西方人文思想那么丰富多样,然而在80年代后期,中国的女性主义文学批判主要针对男权主义进行研究。

1989年,学者王绯指出父权文化的罪恶性,并对女性具有严重的伤害性。

她认为创造并批判父权主义的时候,主要目标就是批判父权文化的罪恶本质,伸张女性人权,最后进行文学批判。

与此同时,西方的女性主义对男性也存在偏激认识的时期。

到了21世纪初期,女性主义的
偏激阶段才正式结束,女性主义逐步和男性主义开始交好。

在2001年出版的《中华读书报》文中,英国的女性主义文学研究学者莱辛指出过去的偏激性,开始反对打击男性主义的行为。

而在中国,女性主义文学批判开始着眼于中国本土文化和国情,建立本土的研究基础和理论。

女性主义开始关注本土民族文化,开始以文化的视角去观察和研究女性主义文学批判,最终结束了将一切问题归为男性文化的根本问题。

四、发展前景
在西方国家里,女性主义主要包括:基于平权主义的温派以及基于霸权主义的激进派两大派别。

早期中国女性主义文学批判盲目引进西方女性主义文学批判思想,激进派占据了主要的地位。

然而由于东西方的文化、意识形态等方面的差异,早期中国女性主义文学批判盲目跟从西方女性主义批判并没有实质性的发展。

那么,中国女性主义文学批判应该在借鉴西方女性主义批判思想和理论的基础之上,要结合本土文化和国情,建设属于中国的女性主义文学批判理论,走中国的发展道路,要注重女性主义文学批判及其思想在关注和保障中国女性地位以及女权方面的重要作用。

由于西方女性主义文学批判歪曲了女权文化和男权文化,中国的女性主义文学批判不宜盲目跟从,一定要结合本土文化和国情,要摒弃盲目的女性主义文学批判思想。

到了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中国女性主义文学批判发展到“性别诗学”的阶段,在借鉴西方女性主义文学批判的精髓以后,逐步实现了构建了中国式的女性主义文学批判理
论。

中国女性主义文学批判出现了“女性诗学”思潮,但是还需要进一步开阔眼界视野,不断丰富研究课题和内容,注重基础理论建设。

同时,需要指出的是,中国女性主义文学批判应该避免男权主义和女权主义的偏激性,要注重男性和女性文化的同等重要性,共同建设基于两性平等的文化理念,才能体现人性的平等和美好。

五、结语
中国女性主义文学批判理论的发展逐步摒弃了男性文化或女性文化的偏激,开始具备了审视自身局限性以及偏激性的辨别力。

中国女性主义文学批判开始注重本土文化和国情,这将有利于发挥女性主义文学批判的最终价值归宿,有利于关怀女性、男性,促进两性和谐发展,实现人性的平等和美好。

参考文献:
[1]王雪盼.21世纪视野中的中国女性主义[j].吉林工程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12(02)
[2]石彤喆,邵娟.女性主义对新时期中国文学的影响[j].名作欣赏.2011(06)
[3]宋声泉.当前中国女性主义文学批评的学风问题[j].山西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03)
(作者单位:中国人民大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