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读书篇目(女性主义文学与批评)
女性主义文学批评

关注文本和语 言,带有强烈的解 构主义特点;法国 学派对所谓的“女 性本质论”和“女 性文学传统”持怀 疑态度;认为这种 视角在客观上反而 有可能维护父权制 的文学史观
女性主义文学批评
日语语言文学
目录
概念 背景
主要流派及相关人物 案例分析 发展前景
概念:
女性主义文学批评:
是一个凸现文学外部研究的批评流派,它对马克思主
义、解构主义等“批判”理论有借鉴有学习,但也有 自己鲜明的理论特色。它是指文学批评中以“女性主 义”为主要立场与角度的批评。
从女权主义到女性主义:
克里斯蒂娃
“符号话语”理论。 她反对男性气质和女性气质的形而上 学的划分,但她并不否认性别差异的 存在。她不再徒劳地归纳文学作品中 普遍的女性特征,而是打破了作者的 男性女性之分。 她创立了自己的符号学理论来改造拉 康的精神分析理论,解构男权社会坚 不可摧的“象征秩序”。 她的目的就是要模糊父权制男女二元 对立的界限从而起到颠覆父权制社会 的作用。这样,符号学就具备了解构 父权制的女性主义的意义。
发展前景:
女性主义的理论在发展过程中不断吸收和借鉴其他理 论的思想和方法,在20世纪80年代以后,女性主义与后现代 主义不断碰撞并相互渗透,催生了其理论发展的第三次高 潮。 另一方面,作为反政治的、非实践性的、相对主义的 理论的后现代主义,与强调实践性,具有鲜明政治色彩的 女性主义理论又存在内在对立之处。
伊瑞盖莱
心理学家,获哲学、语言学博士学位,曾师从拉康, 受德里达的解构主义哲学影响 主张:和男性专注于一点不同,女性的特征就是 “发散”,即不仅性生理上如此,在思维上也是发 散的。 她关注的中心是西方形而上传统如何建构“女人”, 注重“女性语言(parler femme)”,即由女性身体 所传达出的女性特征,她1977年的著作《这个性别 不止一个》便是一例
女性主义批评与中国文学

女性主义批评与中国文学近年来,女性主义批评在中国文学界逐渐兴起,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和讨论。
女性主义批评旨在探讨和揭示文学作品中对女性的歧视和压迫,同时也倡导性别平等和女性权益。
本文将从三个方面探讨女性主义批评对中国文学的影响。
首先,在女性主义批评的引领下,中国文学逐渐开始关注女性的生存状态和自我价值。
长期以来,中国文学更多地关注男性的成长、爱情和权力争斗,而对女性的关注相对较少。
女性主义批评的出现为女性的声音提供了平台,引起了文学界对女性经验和角色的重新审视。
例如,张爱玲的《红玫瑰与白玫瑰》中,女性的命运和婚姻被作者以细腻而真实的笔触刻画出来,引发了广泛的讨论和思考。
通过女性主义批评,女性的权益和自主性逐渐受到更多的关注,中国文学开始呈现出更加多元和包容的面貌。
其次,女性主义批评为中国文学带来了具有女性视角的创作。
传统上,中国文学中的女性形象往往被男性视角所主导。
女性主义批评的兴起改变了这种状况,使得女性作家的声音得以被听到。
艾青、王安忆等女性作家借助女性主义批评,将女性的经验和观点融入到文学作品中,为中国文学增添了独特的视角。
女性主义批评不仅使得女性作品能够被更广泛地传播和欣赏,同时也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认同女性的思想和感受,从而促进了文学的多元发展。
最后,女性主义批评在中国文学界推动了对性别权力关系的反思和批判。
女性主义批评强调性别不平等的存在和其对女性权益的影响,呼吁通过文学揭示和纠正这种不平等。
近年来,中国文学中的性别议题得到了更多的讨论和关注。
例如,《儿子的大玩偶》中的女性自我认同问题成为了一个热门话题。
女性主义批评的兴起引发了对性别权力的关注,推动了对传统性别观念的反思和批判。
这种批判性的思考有助于改变社会的性别观念,进一步促进了性别平等的实现。
综上所述,女性主义批评对中国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它为女性的生存状态提供了更多的关注和关怀,使得女性的声音能够被听到;它也为中国文学带来了更加多元和包容的面貌,使得女性作家的创作得以发展;同时,女性主义批评还推动了对性别权力关系的反思和批判,为性别平等的实现提供了思想和行动的基础。
女性主义与文学批评在《简爱》中的应用

女性主义与文学批评在《简爱》中的应用1. 引言《简爱》是英国作家夏洛蒂·勃朗特所写的一部经典小说,也是其中电影改编版本广受喜欢。
本文将探讨女性主义和文学批评在这部小说中的应用,揭示出作者对于女性自主、平等以及婚姻制度等问题的关注。
2. 女性主义在《简爱》中的展现•非传统女性形象:勃朗特通过书中的女主角简·爱来展现非传统的女性形象。
简不仅拥有独立思考和追求自我价值的能力,而且她坚持追求教育和职业发展。
这反映了作者对于女性追求自主和独立生活态度的支持。
•反对婚姻压迫:勃朗特通过小说中多个角色的婚姻经历,揭示了当时社会对于女性婚姻地位的束缚和压迫。
例如,琼斯太太因为受到丈夫暴力对待而苦不堪言,这呈现了作者对于家庭暴力问题的关注。
简爱则敢于追求自己的婚姻选择,拒绝了那些迎合男性权力的传统婚姻观念。
3. 文学批评在《简爱》中的应用•叙述技巧:勃朗特运用第一人称叙事手法,将故事从简·爱的角度来讲述。
这种叙事方式允许读者深入了解主人公内心世界,并向读者呈现女性主义思想和情感的复杂性。
•隐喻与象征:勃朗特通过隐喻与象征手法,强化了小说中表达的女性主义思想并加深其影响力。
例如,纳滕斯太太饱受家庭束缚而笼中鸟般地渴望自由,这个形象暗示着勃朗特对于女性自由意志的支持。
•对社会问题的关注:除了女性主义议题外,勃朗特还探讨了其他社会问题如阶级和财富不平等。
通过描绘罗切斯特先生与他第一任妻子之间不平等关系,在小说中显示出作者对于社会正义和平等问题的批评。
4. 结论《简爱》作为一部女性主义文学经典,通过勃朗特独特的叙述技巧和对于隐喻与象征的运用,展现了女性在社会中争取平等权益及自由意志的努力。
同时,小说也引起人们对于婚姻、家庭暴力以及社会不平等等问题的思考。
通过分析和理解《简爱》,我们可以更好地认识到女性主义与文学批评在小说中的应用,并以此来反思当今社会中仍然存在的问题,为实现更加平等和包容的社会做出努力。
研究生读书篇目(女性主义文学与批评)

研究生读书篇目:1. 恩格斯《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人民出版社,1999年第3版。
2. 【美】佩克拉肯主编,艾晓明柯倩婷副主编《女权主义理论读本》,广西师大出版社,2007年。
3.孟悦、戴锦华,《浮出历史地表》中国人民出版社,2004年。
4.李小江,《女人:跨文化对话》江苏人民出版社,2006年。
5.任一鸣《解构与建构》九州出版社,2004年。
6.李银桥《女性权力的崛起》文化艺术出版社,2003年。
7.林树明《多维视野中的女性主义文学批评》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年版。
8.玛丽琳J·波克塞《当妇女提问时》天津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
9.广西妇女理论研究会出版《社会性别理论与实践》,2007年版。
10.王艳芳《女性写作与自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年版。
11.罗婷《女性主义文学批评在西方与中国》,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年版。
12.【英】玛丽·沃斯通克拉夫特《女权辩护》,中央编译出版社,2006年。
13.王政、杜芳琴主编《社会性别研究选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8年版。
14.张岩冰《女权主义文论》,山东教育出版社,1998年。
15.【美】琳达·诺克林等《失落与寻回——为什么没有伟大的女艺术家》,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
16.【美】卡米拉·帕格利亚《性面具》,内蒙古大学出版社,2003年。
17.(英)弗尼吉亚·伍尔芙(Virginia Woolf):《一间自己的屋子》,王还译,北京:三联书店,1989。
18.(英)罗瑟琳·科渥德(Rosalind Coward):《妇女小说是女性主义的小说吗》,张京媛主编:《当代女性主义文学批评》,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2。
19.(法)埃莱娜·西苏(lelene Cixous):《美杜莎的笑声》,张京媛主编:《当代女性主义文学批评》,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2。
女性主义文学批评专题——性别与经典的缺失:论晚明女性诗歌选本

论 生 长点等 问题展 开积 极探 讨
本 期刊 出的 这组女 性主 义 的文章 ,性 别与 经典 的缺 失 : 晚 明女 性诗 歌送 本 》 《 论 这篇 译 文从挖 掘
通过 深入 考察 王 朔笔 下 的女性 形 象 . 对王 朔 潜意识 深 处的 男权 思想进行 了批 判 。
性 别 与 经 典 的缺 失 : 晚 明 女性 诗 歌选 本① 论
[ 拿 大 ] 秀 洁 著 聂 时佳 译 加 方
( . 吉 尔大 学 东亚 研 究 系 , . 国社 会 科 学 院 研 究 生 院 ,北京 1 0 3 ) 1麦 2中 0 7 2
性诗 作 上存在 的 差异及 原 因。 论 日常 生活对 女性 主 义批 评 的意 义》从 寻 求女性 主 义新 的理 论 生 长 《
点 的 角度 . 证 日常生 活视 角 的引入 和对 众 多 日常生 活理 论 资 源 的借鉴 、 论 吸收 和 转化 。 中 国女 性 是 主 义批 评 获得 时代 感和焕 发 生机 的有效 途径 。 处 于边缘 的女 性》 力于 清理文化 中 男性 中心观念 , 《 致
的见解 。 詹姆 士 ・ 罗伯 特 ・ 陶韦厄 、 达维 和余 宝琳 海 康
收 稿 日期 :0 9 1 — 2 20 — 0 0
作 者 简 介 : 研 究 系教  ̄ 2 J性 研 究所 所 长 ; 时 佳 (9 6 ) 中 方 Ga . og , c M Gl 大 1 L- r 聂 1 8一 国社 会 科 学 院研 究 生 院硕 士 研 究 生 。
、
C a g孙康宜) hn ( 和其他与会者表示感谢 , 谢谢他们 的提问和评论 。②参看We dlH r sC nncy (ML { 国现代语言学协 n el ar "a o it”P A(美 i i 会会刊)i6 , 9 )10 11 )0. 1 1:1-2。③  ̄J e R Hgt e T e n sa dGne ho ’ 19 r m s . i o r“ una erT er’ a h w h We H n y 』塑 £§ Q △ 地 璺 坠 璺
《女性主义文学批评的理论与实践》

女性主义文学批评的理论与实践一、介绍女性主义文学批评是一种重要的文学理论和批评方法,旨在揭示和分析文学作品中涉及到性别、权力和社会阶层问题的方面。
本文将探讨女性主义文学批评的背景、理论基础以及实践案例。
二、女性主义文学批评的背景女性主义文学批评起源于20世纪上半叶,其诞生是对传统文学理论中忽视女性经验和存在的回应。
历史上,女性在文化创作和评论中往往被边缘化或忽视,因此女性主义文学批评成为关注社会制约因素对书写自我的影响的一个重要方法。
三、女性主义文学批评的理论基础1.性别角色与建构:女性主义文学批评认为社会按照特定规范创造了男性和女性之间的差异,并将之灌输给个体。
这种角色建构对于我们如何感知和书写世界有着深远影响。
2.女性身体政治:该领域关注妇女和女性身体的权力关系,包括生殖权利、性别压迫和身体解放等议题。
女性主义文学批评试图揭示这些议题在文学作品中的呈现方式。
3.叙事与写作实践:女性主义文学批评研究妇女在写作过程中所遭受的压力和限制,以及她们如何通过文字表达自我,并寻求社会地位的改变。
四、女性主义文学批评的实践案例1.弗吉尼亚·伍尔芙(Virginia Woolf):伍尔芙是20世纪重要的女性作家之一,她以其小说《到灯塔》等作品进行了对传统文学观念的挑战,并探索了妇女身份和自由意志的问题。
2.西蒙·德·波伏娃(Simone de Beauvoir):波伏娃以其巨著《第二性》为基础,阐述了妇女在社会中的处境,并对男权社会进行了深入分析。
3.贝拉·阿布祖格(Bell Hooks):阿布祖格是一位知名的黑人女性主义者,在她的著作中探讨了性别、种族和阶级之间的交叉关系,以及它们如何影响文学创作和传播。
五、结论女性主义文学批评通过对女性经验和存在的关注,为我们解读文学作品提供了新的视角。
它让我们更加深入地理解社会与文学之间复杂的联系,并帮助我们思考如何推动性别平等和社会进步。
西方女性主义文学理论读书笔记

女性主义文学批评基本概念双性同体(Androgyny )p205 又译为“雌雄同体”,英文源于希腊语,将希腊语中“男性”(andro )和女性(gyny )融合在一起构成的新词。
拥护者:伍尔夫把这个词引入女性主义批评的语境,在《一间自己的屋子》中提出了双性同体的思想。
在她看来,双性同体是艺术创作的一种最佳状态。
她在《奥兰多传》中进一步阐发了双性同体的创作理想。
其他相关作品:玛丽埃尔曼《考虑妇女》卡洛琳海布尔伦《走向承认双性同体》反对者:实际上是一种性别的固化,否认了由社会性别体制造成的历史差异和冲突,也忽视了政治斗争的重要性以及社会和文化方面的不平等,结果是以双性的假象掩盖了以男权为中心的文化策略。
伊莱恩肖瓦尔特《她们自己的文学》:双性同体是一种不现实的东西,是对女性气质和独特的女性经验的压抑。
同歧视妇女的偏见抗争的方式,不是要否认性别差异,而是要消灭性别的等级制度。
权威authority p206 指文学艺术工作者进行文学创作的权威性。
权威不仅是权利,还指文学艺术工作者的能力、者的能力、控制力。
控制力。
Harold Bloom 认为在诗歌创作中,认为在诗歌创作中,年轻的诗人常常无意识地年轻的诗人常常无意识地受到父辈的影响,只有走出父辈的影响才能获得创作的自由,即诗人不可避免地试图变成权威或取代权威。
西方女性主义认为,女性在权威问题上面临一个困境:主流父权话语认为权威不仅源于父辈,而且父权的文学艺术传统是女性创作的唯一来源,而权威又是建立在父权的传统上的。
同时,在父权传统中,妇女总是处于从属于男性的地位。
Jane Spencer 认为,女性创作的权威是18世纪文学艺术界关注的一个重要问题。
女性即使被排除在权利结构之外,她们仍然能够形式权威。
因为女性可以用她们的母亲想象和各种美德来赋予自己文学艺术创作的权威性。
自传Autobiography 女性自传的新的研究方法:个人文学批评、跨文学类型批评、新主题意识批评、叙述批评等文学批评理论。
现当代文学研究生阅读书目

《新文学大系导言集》*
鲁迅等,香港良友
精读
6.
《中国小说史略》
鲁迅,人民文学
7.
《五十年之中国文学》(胡适)
胡适,人民文学
精读
8.
《中国新文学的源流》(周作人)
周作人,人民文学
9.
《李健吾批评文集》(郭宏安编)
郭宏安,人民文学
10.
《中国现代文学批评史》(温儒敏)*
温儒敏,北京大学
精读
11.
《中国现当代文学学科概要》(温儒敏等)
中国现当代文学专业研究生阅读书目
序号
书名
作者与出版单位
阅读程度要求
一、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文学史、史料、批评及理论类
1.
《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
钱理群等,北京大学
2.
《中国当代文学史》
洪子诚,北京大学
3.
《中国当代文学史教程》
陈思和,复旦大学
4.
各当代作家研究资料、自己感兴趣的作家的文集、生平、传记、研究资料及文学作品*
韦伯,三联书店
四、理论“问题”或“主题”类
(一)“现代性”及“后现代”理论
1.
《现代性的五副面孔》(卡林内斯库)*
卡林内斯库,商务
精读
2.
《死火重温》(汪晖)(*精读《当代中国的思想状况与现代性问题》)
汪晖,人民文学出版社
精读部分作品
3.
《现代性理论绪论》(刘小枫)
刘小枫,三联书店
4.
《现代性的踪迹》(周向军、傅永军)
刘禾,三联书店
35.
《文学史的权力》(戴燕)
戴燕,北京大学
36.
《<故乡>阅读史》(藤井省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研究生读书篇目:
1. 恩格斯《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人民出版社,1999年第3版。
2. 【美】佩克拉肯主编,艾晓明柯倩婷副主编《女权主义理论读本》,广西师大出版社,2007年。
3.孟悦、戴锦华,《浮出历史地表》中国人民出版社,2004年。
4.李小江,《女人:跨文化对话》江苏人民出版社,2006年。
5.任一鸣《解构与建构》九州出版社,2004年。
6.李银桥《女性权力的崛起》文化艺术出版社,2003年。
7.林树明《多维视野中的女性主义文学批评》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年版。
8.玛丽琳J·波克塞《当妇女提问时》天津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
9.广西妇女理论研究会出版《社会性别理论与实践》,2007年版。
10.王艳芳《女性写作与自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年版。
11.罗婷《女性主义文学批评在西方与中国》,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年版。
12.【英】玛丽·沃斯通克拉夫特《女权辩护》,中央编译出版社,2006年。
13.王政、杜芳琴主编《社会性别研究选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8年版。
14.张岩冰《女权主义文论》,山东教育出版社,1998年。
15.【美】琳达·诺克林等《失落与寻回——为什么没有伟大的女艺术家》,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
16.【美】卡米拉·帕格利亚《性面具》,内蒙古大学出版社,2003年。
17.(英)弗尼吉亚·伍尔芙(Virginia Woolf):《一间自己的屋子》,王还译,北京:三联书店,1989。
18.(英)罗瑟琳·科渥德(Rosalind Coward):《妇女小说是女性主义的小说吗》,张京媛主编:《当代女性主义文学批评》,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2。
19.(法)埃莱娜·西苏(lelene Cixous):《美杜莎的笑声》,张京媛主编:《当代女性主义文学批评》,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2。
20.(美)乔纳森·卡勒(Jonathan Culler)《作为妇女的阅读》,张京媛
主编:《当代女性主义文学批评》,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2。
21.(法)朱莉亚·克里斯蒂娃:《妇女的时间》,张京媛主编:《当代女性主义文学批评》,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2。
22.(美)伊莱恩·肖瓦尔特:《荒原中的女性主义批评》,王逢振等编:《最新西方文论选》桂林:漓江出版社,1991。
23.盛英主编:《二十世纪中国女性文学史》,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95。
24.陈厚诚等主编:《西方当代文学批评在中国》,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2000。
25.罗婷等著:《女性主义文学批评在西方与中国》,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
26.刘思谦:《中国女性文学的现代性》,《文艺研究》1998年第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