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女性主义文学批评
女性主义文学批评从伍尔夫到巴特勒

女性主义文学批评从伍尔夫到巴特勒女性主义文学批评是指一种关注和研究女性在文学中地位与角色的学术领域。
该领域自20世纪初期发展起来,并经历了不同的阶段和变革。
从Virginia Woolf到Judith Butler,女性主义文学批评家们通过对文学作品进行分析和解读,拓宽了我们对女性体验和性别问题的理解。
1. 引言女性主义文学批评最早可以追溯到伍尔夫的作品。
在她的代表作《一个自由女性的房间》中,伍尔夫提出了“女性必须拥有经济独立和自我意识”的观点,并通过对文学创作和传统文化的批判,向读者展示了现实中女性的困境和限制。
2. 第二波女性主义20世纪60年代至70年代,第二波女性主义运动兴起,进一步推动了女性主义文学批评的发展。
在这一阶段,女性主义作家开始关注妇女权益、性别歧视以及家庭和社会角色的问题。
著名的代表人物包括贝蒂·弗里登、凯特·米利特等。
3. 女性主义文学批评方法论女性主义文学批评借鉴了其他学科的理论和方法,形成了多种分析框架。
其中最有影响力的是“男权意识”理论和“母权”理论。
前者通过揭示文学中存在的男权阶级对女性的剥削和压迫,强调了阐释女性主题作品时考虑作者身份重要性;而后者则侧重于找出女性力量和观点在文本中的存在。
4. 后结构主义与后现代女性主义20世纪后期,后结构主义和后现代主义思潮影响了女性主义文学批评的发展。
在这一时期,Judith Butler提出了“性别是一种表演”的理论观点,并对二元对立、固定身份等概念进行批判。
她认为性别是社会建构的结果,强调了个体自我认同和身份政治在文学中的重要地位。
5. 当代女性主义文学批评随着社会发展和观念变革,女性主义文学批评也在不断演进。
当代女性主义文学批评者们开始关注诸如种族、阶级、跨国主义等更复杂的议题。
此外,她们还研究了女权运动在各个国家和地区的差异以及后殖民语境下重塑身份与文化认同的挑战。
6. 结论从伍尔夫到巴特勒,女性主义文学批评经历了较长时间的发展,并且在不同历史阶段提出了多个理论框架和观点。
《当代西方文艺理论》笔记—女性主义批评

《当代西方文艺理论》笔记—女性主义批评165.女权主义批评是什么?(1)概述:①女权主义文学批评诞生于20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的欧美,至今仍在持续发展。
②它是西方女权主义运动高涨并深入到文化文学领域的结果,因而有着较为鲜明的政治倾向。
③它广泛改造和吸收了当代西方影响很大的诸多批评流派如新马克思主义、精神分析、解构主义和新历史主义等,体现了鲜明的开放性,增强了其对父权中心文化的颠覆性。
④女权主义文学批评是以妇女为中心的批评,其研究对象包括妇女形象、女性创作与女性阅读等。
(2)主要主张与研究领域有:①要求以一种女性视角对文学作品进行全新的解读,对男性文学中对女性形象的歪曲更是进行了猛烈的批判。
②努力发掘不同于男性的女性文学传统,重新评价文学史。
③探讨文学中的女性意识,研究女性特有的写作、表达方式,关注女作家的创作状况。
④声讨男性中心主义传统文化对女性创作的压抑,提倡一种女权主义的写作方式。
(3)现实背景:①女权主义批评与西方妇女解放运动的发展密切相关,特别是20世纪60年代西方第二次女权运动的高涨,直接引发了女权主义文学批评。
②在要求男女平等、争取妇女权利的妇女解放运动的社会政治背景下,女权主义批评应运而生,首先发现了文学创作和文学批评中根深蒂固的男权中心主义的存在、主流文学的男性文学作品中的大量性别歧视和女性作家作品受到男性中心话语的控制等现象,并对之加以批判。
③女权主义文学批评就是这样依托争取女权的政治斗争的强大动力发展起来的,反之又为女权政治运动提供了独特的思想武器,作出了自己的重要贡献。
(4)思想来源:①60年代起西方文学理论批评发生重大变化和转折给女权主义批评提供了理论思路和方法上的多方面启示。
②女权主义批评还继承了一些重要先驱者的理论创造(5)主要代表是英国的弗吉尼亚•沃尔夫和法国的西蒙•德•波娃。
(6)影响评价:①从总体上看,女权主义批评顺应了西方社会妇女解放运动逐渐深化的趋势,对父权制社会给予了全面而深刻的批判,其批评研究的成果也有许多新的创造和拓展,做出了独特贡献而占据一席重要之地。
英美派女性主义文学批评-文学批评论文-文学论文

英美派女性主义文学批评-文学批评论文-文学论文——文章均为WORD文档,下载后可直接编辑使用亦可打印——【摘要】英美派是与法国派相对应的当代西方女性主义文学批评重要学派。
它关注女性写作的语言和文本,研究女性作品的特殊性,批判传统文学标准中的男性中心主义,从女性的视角重新审视传统的文学史。
努力发掘和寻找女性文学的自身特点,强调女性本身的文化内涵,鼓励当代妇女加强团结和联合,摆脱父权中心文化的压抑和,对现代女权主义运动具有深远的实践指导意义。
【关键词】女性主义文学批评英美派概念与特点女性主义文学批评是以女性视觉对作家及其文学作品进行全新解读的批评模式。
自从1985年挪威学者陶丽莫依(TorilMoi)在其出版的《性与文本的》(Sexual/TextuaiPolitics:FeministLiteraryTheory)一书中提出女性主义文学批评“英美派”和“法国派”的概念之后,对英美派女性主义文学批评的研究得到了进一步的深化和拓展。
与法国派的“视写作为,以语言的构合组织来抗拒和颠覆旧有男性社会秩序”不同,英美派“侧重的是对社会和,着力揭示潜藏在文本内部的两性对立和女性被压迫的真实状况。
”可以说,英美派女性主义文学批评是随着20世纪60年代的女权运动而兴起的西方文艺批评主力军,尽管没有形成什么严密的组织和统一的纲领,但其解构男性中心的文学传统模式,从女性的视角重新解读经典作品以及发掘女作家及其作品,建立女性主义文学宫殿的特色鲜明的批评方法,依然能够让我们获得清晰而深刻的感触。
本文试就英美派女性主义文学批评的上述两大特点展开研究。
一、解构男性中心的文学传统模式在长期的父权制文化中,文学传统基本上是以男性为中心。
西方文学作品中最早的女性,如夏娃、安德洛美达、潘多拉和象牙女郎,都是以虚幻、美化或扭曲的形象出现,她们是为男人享用而创造出来的尤物,由内到外都渗透着男性的主观意识和偏见。
面对这种情况,英美派女性主义文学批评家认为:文学要具备普遍意义和有效性,女性意识不容忽视,文学批评首先要从解构男性中心的文学传统模式开始,掀起一场女权主义的文学,通过考察和分析,重新审视男性文学中那些陈旧的女性形象,赋予其新的内涵。
浅谈西方女性主义文学批评——女性主义批评的产生与发展

Vo l.32No .8Aug .2011第32卷第8期2011年8月赤峰学院学报(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J o urnal of C hifeng University (S o c.S ci )一、女性主义批评的产生与发展在20世纪60、70年代的欧洲,西方女性主义文学批评开始兴起,同时第二次女性主义运动高潮展开而来。
女权主义文论是一种文学批评,是为争夺自己的性别权利而向男权中心决裂的女权政治运动。
正如美国女诗人艾德里娜·里奇所言:没有日益发展的女权主义(政治)运动,女权主义(诗学)学术运动就难以迈出第一步。
女权政治运动产生了女性主义,并推动其不断发展。
被誉为女性主义批评的奠基作———英国批评家伍尔夫的《一间自己的屋子》于1929年由霍格斯出版社出版,该书中指责男性将女性作为次等公民是其基本观点,并强调妇女应该有一间自己的房间。
1949年,堪称西方女性主义的理论经典———《第二性》诞生,其作者为法国作家波伏娃,由伽里马尔出版社出版。
《第二性》一文认为由男性控制的家庭社会是法国乃至西方社会的普遍现象,女性只是“第二性”,而女性要想成为一个完整的人,就必须打破这种家庭统治框架,并将男性作为“他者”。
此外,在该书中对男性作家歪曲女性形象作出了一些批评,为女性主义批评实践开创了先例。
更重要的是女性开始意识到在人类社会生活中妇女们所处的的真正境况,这十分有利于人类文明的发展。
而在世界人口中,女性约占总人口的一半,她们主体意识的觉醒,努力争取真正作为人的权利,这意味着开启了人类文明进步的新时期。
西方女性主义批评从侧重点和方法的区别上看,可分为英、法、美三大流派。
英美学派的发展一般分为两个阶段:女性美学和性别理论。
英国女权主义批评强调压迫,属于马克思主义;法国女权主义批评强调压抑,注重理论和语言的研究,属于精神分析学;美国女权主义批评强调表达,属于文本分析。
其文学批评基本上是以妇女为中心。
二、西方文论对女性主义批评兴起的影响从现阶段而言,介绍与研究西方女性主义文论,一般都集中于地域或国家范畴(英美派与法国派)。
试析西方女性文学批评理论的诞生与建构

试析西方女性文学批评理论的诞生与建构论文摘要:女性主义文学批评从把妇女视为被动的受害者到具有主体性的能动者、从男女二元对立到多元的性别观、从自人中心到后殖民女性主义等等的发展阶段,由此可见,西方女性主义理论的发展经过了不断的创新、挑战、质疑与突破,这种批评理论所具有的生产力和思想活力,同时该理论也存在不成熟、不完善的地方,如对女性语言、女性风格的探讨尚无定论,对文本意识形态的强调使之缺乏美学分析等等。
论文关键词:女性主义;性别歧视;受害者;主体地位20世纪是文学批评理论百花齐放、竞相争艳的世纪,新的文论思潮和流派层出不穷,呈现出纷繁复杂、丰富多彩的局面,其批评方法、内容也发生了根本的变化,正如当代美国文学批评家乔纳森·卡勒所指出的:当代文论的特征是绝对的、单一的权威和权力中心已不复存在,文学批评者以多元化为指导思想,推翻传统上一贯主张的批评角度的客观性和普遍性,重新评估历史的经验和价值观念,重新认识知识传播过程中的政治运作问题。
女性主义理论就是当代文学批评理论潮流中影响最为广泛、最有活力的思潮之一,其产生、发展的根源是西方妇女运动。
朱莉娅·克里斯蒂娃把西方妇女运动划分为三个阶段(或三次浪潮):第一阶段“自由女权主义”阶段,强调女性作为平等的参与者加入既定社会秩序的权力,在“普遍化”的背景下考虑女性问题;第二阶段“差异女权主义”(或激进女性主义)阶段,强调女性内在固有的积极性,摒弃社会秩序,主张建立一种女性能够摆脱男性影响而生存的社团或群体;第三阶段则是在后现代背景下形成的当代女性主义理论,把“平等”与“差异”、“男/女”对立的二分法作为强制的形而上学范畴,女权主义的目标必定致力于发展一个超越男女性别对立的社会。
第一次浪潮出现于19世纪80年代至20世纪20年代,与法国大革命和美国废奴运动有关,为妇女争取与男性平等的工作权、选举权、教育权等自由权利。
就是在这个时期出现了“女权主义”(fei—nis)一词,女权主义意味着妇女解放,是一种男女平等的信念和意识形态,最早出现在法国,后传人英美,逐渐流行,“五四”时期传到中国,20世纪60年,随着妇女运动向语言、文化、文学方向的倾斜,国内目前学界多把英文feinis译为本“女性主义”,从性别研究两性权益关系及其多元化的意义。
英美派女性主义文学批评差异性对中国女性写作的影响和意义

英美派女性主义文学批评差异性对中国女性写作的影响和意义一、引言西方女性主义文学批评的问世动摇了西方几千年来赖以生存的社会基础和思想观念,并作为批评方法之一成为21世纪的“显学”。
按照地域和书写特征它通常被归为注重社会历史批评“英美派”与精神分析理论为基础的“法国派”。
但在后现代主义多元文化视角下,二者的差异性日渐凸显。
“英美派”和“法国派”的范畴划分,不仅抹杀了双方之间的相似性也掩盖了它们内部的差异性。
因此,本文通过详细梳理英美女性主义文学理论,试图挖掘“英美派”系内女性书写差异性的特征和产生根源以及这种写作理念对中国女性作家的创作产生的深远影响。
二、“英美派”差异性对比分析英美派女性主义文学批评共同致力于发掘寻找女性文学自己的传统,以建立独立的女性文学史;同时揭示出女性作者之间存在的亲密关系,挣脱父权中心文化。
然而,在注重细节和个体差异的后现代视野下,“英美派”之间的矛盾和差异性使更多学者对将其划分统一派别的做法感到质疑。
1.无论是国家之内还是国家之间英美女性主义文论都不具有归为同一范畴的统一基础。
孔晓静就在《西方女性主义批评理论研究:“英美派”与“法国派”类别划分的局限性》中指出,没有任何资料能够证明这两国之内的女性主义文论已经形成统一的理论体系,更遑论国家之间。
仅凭有相同语言基础和研究对象,简单化的限定词“历史文化”或许可以表达一些英国和美国的女性主义理论的特点,但无法涵盖两国之间的共同点。
2.英美女性主义批评产生的学术背景与社会条件差异性很大。
英国具有深厚的马克思主义文化传统、重视阶级分析,其女性主义多从物质与精神双重视角剖析女性受压迫的根源。
伍尔夫在《自己的一间房屋》里指出,女性要想写作必须有自己的空间和每年500磅的收入。
美国女性主义批评则直接受益于草根女权运动,致力于将激进的文化分析与改革目标相结合。
肖瓦尔特在《荒原中的联盟女性主义文学批评》一文就此作了精辟地总结:“英国女性主义批评基本上是马克思主义的,它强调压迫;美国女性主义批评是文本式的,强调表达。
女性主义文学批评

1.2.女性主义批评产生的历史背景
2.2.女性主义文学批评的主要场域
2.2.4. 后现代女性主义文学批评
后现代女性主义文学批评是在后现代主义文学思潮影响
下产生的,直接继承了后现代的特征,如否定所有宏大叙事, 反对以男性文学为标准的大型理论;否定二元对立、强调多 元方法论,反对以男性为主导的二元对立;反本质主义以及 话语的狂热,创造女性自己的话语系统。
女性主义文学批评的三个阶段: A‚妇女形象批评‛ (women’s image criticism) B‚妇女中心批评‛ (women-centered criticism) C‚身份批评‛ (identity criticism)
第一阶段,是20世纪60年 代末至70年代中期。 重在批判,揭露男性文化 对女性形象的扭曲,批判 文学中的‚厌女现象‛, 抨击阳物批评。代表作有 凯特·米勒特的《性政治》 等。
3.1.1.英美学派:肖瓦尔特‚妇女批评 学‛理论的构建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在《荒原中的女权主义批评》中,‚妇女批评学‛ 理论得到了进一步的建立。在此文中,肖瓦尔特总 结了美、法、英等国的女权批评的特点,将妇女文 学研究的理论归纳为四种视角,即生理的、语言的、 精神分析学的和文化的。肖瓦尔特认为文化的研究 模式吸收了前三种所长,因此更适合建立女权主义 的批评理论。
文学与性别: 女性主义文学批评
目录
德国女性主义文学批评理论浅析

德国女性主义文学批评理论浅析---引言德国女性主义文学批评是一门研究女性主义文学理论和实践的学科领域。
本文旨在对德国女性主义文学批评理论进行浅析,介绍其发展历程、核心观点和对文学批评的影响。
发展历程德国女性主义文学批评起源于上世纪70年代的女性解放运动。
在这个背景下,女性主义理论开始关注女性在文学中的定位和表达。
在早期,德国女性主义文学批评主要通过挖掘文学作品中的女性形象和女性化语言来探索文学对女性的表达和塑造。
随着时间的推移,德国女性主义文学批评理论逐渐发展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涉及的内容也逐渐扩展到性别、权力、身份等方面。
核心观点德国女性主义文学批评理论的核心观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反抗传统的男性中心视角:德国女性主义文学批评坚持批判传统文学中男性中心的视角,呼吁重视女性的审美经验和视角,以女性的观点来理解和分析文学作品。
反抗传统的男性中心视角:德国女性主义文学批评坚持批判传统文学中男性中心的视角,呼吁重视女性的审美经验和视角,以女性的观点来理解和分析文学作品。
2. 揭示性别霸权的存在:德国女性主义文学批评理论强调文学作品中存在的性别霸权,通过对作品中的角色关系、权力结构和语言表达的分析,揭示社会对于女性的压迫和歧视。
揭示性别霸权的存在:德国女性主义文学批评理论强调文学作品中存在的性别霸权,通过对作品中的角色关系、权力结构和语言表达的分析,揭示社会对于女性的压迫和歧视。
3. 关注女性创作和女性文学:德国女性主义文学批评理论重视女性的创作和女性文学的发展,推动女性在文学领域的存在和发展,倡导女性写作和女性审美的独特性。
关注女性创作和女性文学:德国女性主义文学批评理论重视女性的创作和女性文学的发展,推动女性在文学领域的存在和发展,倡导女性写作和女性审美的独特性。
4. 关注身份和多元性:德国女性主义文学批评理论强调文学作品中的身份和多元性问题,关注种族、阶级、性取向等方面的差异和冲突,通过对不同身份的女性作家和作品的研究,拓展了对女性文学的理解和批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西方女性主义文学批评
肖瓦尔特创作第二个阶段的代表作《她们自己的文学——从勃朗特到
弗恩的英国女性小说家》不同于埃伦莫尔斯等女权主义批评人士的观点,她认为女性文学传统是源源持续的,不是由仅有的几位著名作家
实现的,这其中还包括名贯古今的作家和被历史遗忘的普通作家。
与
此同时,也不能忽视历史上某些女性作家走红一时、转瞬即逝的现象,随着时间的流逝这些事实被人们遗忘,造成历代女作家无法搜寻到属
于她们自己的成长历史,因此不得不重新翻看过去,反复地提醒和告
诫自己,女性应当充分增强自己的女性意识。
透过维多利亚时代到现
在的英国小说来挖掘女性文学的历史特点,补充几位女性主义代表作
家之间的差距与不同。
该书影响深刻,被赋予“时代杰作”之称,其
根本原因在于作品将长期被人们遗忘的英国女性作家的作品进行重读,在继承前人女性作家的优势的基础上结合时代特点进行重新剖析,符
合时代潮流,并且手法独到。
与此同时,该书将女性文学传统视为一
种“亚文化群体文学”,并指出,女性作家创作受亚文化影响深刻,
具有一定意义。
总体而言,可将女性作家的作品划分为三个阶段。
其
中最受关注的是女性阶段的创作,不管是在理论方面还是史实方面,
都对女性文学史研究起到了推动作用。
女性批评要求通过女性自身的
努力重新建立女性文学传统,重新书写女性历史。
女性作家们的友好
情谊由此显现,她们呼吁当代妇女增强沟通和联系,携手摆脱父权中
心文化的捆绑与束缚。
“女性文学被称之为亚文学,仅仅一个‘亚’
字就决定了女性在创作时必须顺从、依附于男性的知识、智慧和力量。
肖瓦尔特提出了女性的理想化境界,即女性拥有很多金钱,并根据男
性的工作量付给他们酬劳。
当然这是一个乌托邦式的想法,所以肖瓦
尔特也提到了双性同体,即沃尔夫在《自己的一间屋》中提出的男女
双性同体论。
”
肖瓦尔特认为,女性批评重点在身为作者的妇女,对妇女创作的文学
的发展变化和结构分类进行分析。
女性的心理学、语言学等相关问题
都在女性批评课题中进行了解释说明,少数女性作家或女性团体创作
进程、文学史等课题也有所涉及。
毫无疑问,对特定的某些作家及作
品的研究也必然包含其中。
这种批评方法立足于女性创作,关注妇女
亚文化群的批评,女权主义文学批评的核心强调的正是这种批评理念。
学界常常引用肖瓦尔特对女权主义文论的分类,甚至可以说肖瓦尔特
的这一分类已经得到了公众的认可与肯定。
她的分类清晰又不失理论
色彩,使女性的研读和诠释更具合理性,并说明女权主义文学理论是
独立存有的,与男性理论之间并不存有任何瓜葛。
肖瓦尔特的女权主
义思想主张重视女性经验的中心地位,强调女权主义批评的现实性和
批判性意义,她的理论著作在女性文学发展及妇女解放领域发挥了积
极的作用。
在其代表作品《她们自己的文学》中,肖瓦尔特认为女性
作为社会群体中的半数,应当重新而深入地思考“亚文化群体”这一
概念。
“多数女性形象是由男性作家塑造和表现的,女性在作品中的
地位在很大水准上也是由男性作家赋予的,女性成为被描述的对象、
审美的客体或男性某种情感的载体。
毫无疑问,女性在传统西方父权
制占统治地位的社会发展中的角色扮演很大水准上受到男性整体历史
的影响,而当女性融入到文学中时,还要更多地受到作家个人审美标
准的影响。
”肖瓦尔特则在自己的作品中完美地体现了这一特点,这
部《她们自己的文学》被视为她的代表作。
与此同时,她本身也凭这
部作品跻身于女性主义批评理论界的佼佼者。
肖瓦尔特经过长期分析与研究,赞同并鼓励女性文学要在文学领域绽
放自己独特的光彩。
肖瓦尔特就文学亚文化的发展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她认为亚文化发展经历较长时间对传统模式的追逐与效仿,对艺术衡
量标尺和社会人物观念的内化,然后才能反对这些标准和价值观,并
倡导实现少数派的权利和价值观以及争取自主权,最后摆脱依赖于对
立面之后向内在转化,对自我身份进行认知与探寻。
这一论点建立在
一种假设的基础上,“对于英国妇女来说,女性亚文化群(thefemalesubculture)首先产生于一种共同的、持续变得羞羞答答
的和仪式化了的身体体验……整个女性性生活系统——形成一种必须
隐瞒起来的生活习惯。
”基于亚文化的分段理论所提及的“三个阶段”学说充分体现了肖瓦尔特对女权主义批评所作出的贡献和努力。
1840
年到1880年的第一阶段的标志就是很多女作家不敢使用自己的真实名字,怕遭到批评家的批判,经常冠以男作家的名号,例如乔治艾略特。
1880年到1920年的第二阶段表达了对男性文化的敌意,开始具有反抗意识,作品中提倡了男女分离的乌托邦色彩,全面否定男性文学。
而
在1920年至今的“女人”阶段是女性自我探索阶段,抛开了以往的模
仿和对抗模式,真正开启了女性自我寻求之路。
因为女性过于敏感,并无法摆脱传统束缚,但是又本着女性的洞察力
矛盾地生活着,最终,由最初软弱的女性步入女权阶段,继而进入自
我寻求阶段,此阶段与肖瓦尔特的理论完全吻合。
玛格丽特德拉布尔
以前说过:“我十分惊奇地发觉,为数众多的妇女都有着完全相同的
经历。
她们不但要进行生产工作,还担任着生儿育女的责任,因而变
得疲惫不堪。
”肖瓦尔特在《她们自己的文学》中提出,作为母亲而
感到精神上的满足,而作为家庭主妇却难以施展个性。
女性正是处于
这样的压抑下,最终无法忍受,从而开始寻找自己的追求。
肖瓦尔特
后来描绘的女性作者作品中都谈到了爱与性的分离,母性在女性的事
业与价值的自我实现的相关作用下,她们的目光最能够察觉女性内心
情绪的微妙变化,极具亲和力与说服力。
不仅如此,此阶段的作者试图去理解男性的立场观点,去考察全社会、全世界的正义与公平问题。
综上所述,肖瓦尔特的思想意识更强调女
性应当建立起符合女性发展的、不同于传统的文学批评方法,即建构
符合时代的属于女性独有的文学批评环境,为女性文学发展提供平台
和新方法,摒弃传统以男性为书写模式的文学概念,从男性为主体的
文学时代中解脱出来,让女性文学在文学界中独树一帜。
肖瓦尔特的
女权主义坚持强调妇女经验的中心地位,提出重视女权主义批评的现
实意义,通过自己的著作推动了女性文学及女性解放的进程与发展。
西方女性主义文学批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