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整版)探究感应电流产生的条件教案
《探究感应电流的产生条件》教学设计

《探究感应电流的产生条件》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学生了解感应电流的产生条件并掌握其基本规律;了解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的基本内容。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观察现象、提出问题、进行实验、分析实验数据、得出结论的能力;培养学生进行实验探究、动手能力和思维能力。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兴趣,激发学生对物理学习的热情。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感应电流的产生条件;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的基本内容;2.教学难点:学生对感应电流的产生条件和规律的理解及应用。
三、教学过程1.导入(10分钟)教师在导入阶段通过提问引入话题:你们知道电磁感应是什么吗?了解电磁感应的条件是什么吗?引导学生回想前几节课学习内容,帮助学生回忆起已有的知识。
2.学习(30分钟)(1)展示实验仪器:交流电源、导线、螺栓簧、电流表等。
(2)观察实验现象:使用交流电源连接导线和螺栓簧,在距离螺栓簧几厘米处放置电流表,开启电源,观察电流表指针的变化。
(3)讨论分析:引导学生观察实验现象,讨论导线和螺栓簧之间的关系,从而引出感应电流的产生条件。
(4)探究规律:通过实验数据和讨论,引导学生发现感应电流产生的条件,并总结规律,帮助学生理解和记忆感应电流的产生条件。
3.拓展(20分钟)(1)解读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向学生介绍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的发现者及内容,简单解读定律的意义和应用。
(2)实际应用:引导学生思考感应电流在生活中的应用,如变压器、电动机等,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
4.总结与反思(10分钟)通过复习内容,让学生总结本节课的重要内容,巩固所学知识。
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和疑惑,展示自己的学习成果,并反思学习过程中的不足之处,以便改进学习方法。
四、教学手段1.实验仪器:交流电源、导线、螺栓簧、电流表等。
2.多媒体教学:通过图片、视频等多媒体资源展示感应电流的产生条件和规律。
3.实验指导书:提供详细的实验操作步骤和注意事项,引导学生进行实验探究。
《感应电流产生的条件》 教学设计

《感应电流产生的条件》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1)理解电磁感应现象,掌握产生感应电流的条件。
(2)能够通过实验观察和分析,总结出感应电流产生的条件。
(3)能够运用感应电流产生的条件,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2、过程与方法目标(1)经历探究感应电流产生条件的实验过程,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操作能力和分析归纳能力。
(2)通过对实验现象的分析和讨论,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科学探究精神。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通过实验探究,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和热情。
(2)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和实事求是的精神。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1)探究感应电流产生的条件。
(2)理解磁通量的变化是产生感应电流的根本原因。
2、教学难点(1)对磁通量概念的理解。
(2)如何从实验现象中总结出感应电流产生的条件。
三、教学方法讲授法、实验探究法、讨论法四、教学准备1、实验器材灵敏电流计、蹄形磁铁、条形磁铁、螺线管、导线、开关、电源等。
2、多媒体课件五、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通过播放一段电磁感应现象的视频,如发电机的工作原理,引起学生的兴趣,从而引出本节课的主题——感应电流产生的条件。
(二)新课教学1、复习旧知回顾初中所学的电磁感应现象的知识,如闭合电路的一部分导体在磁场中做切割磁感线运动时会产生感应电流。
2、实验探究一:导体切割磁感线运动产生感应电流(1)实验装置:将一根导体棒放在蹄形磁铁的磁场中,导体棒与灵敏电流计组成闭合回路。
(2)实验操作:让导体棒在磁场中做垂直于磁感线的运动,观察灵敏电流计指针的偏转情况。
(3)实验现象:当导体棒做切割磁感线运动时,灵敏电流计指针发生偏转,说明产生了感应电流。
(4)分析总结:导体棒切割磁感线运动时,导体中的自由电子受到洛伦兹力的作用,从而在导体两端形成电势差,产生感应电流。
3、实验探究二:磁铁插入或拔出螺线管产生感应电流(1)实验装置:将一个螺线管与灵敏电流计组成闭合回路,在螺线管的一端放置一个条形磁铁。
探究感应电流产生条件教案

探究感应电流产生条件教案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了解感应电流产生的条件,掌握产生感应电流的公式。
2.技能目标:能够分析不同情况下感应电流的产生过程。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和探究精神。
教学重点:1.理解感应电流产生的条件。
2.掌握感应电流的公式。
教学难点:理解和应用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
教学准备:实验装置:线圈、磁铁、直流电源、电流表、导线等。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以日常生活中观察到的现象作为导入,如磁铁靠近金属时金属内部会产生电流等。
二、感应电流产生条件的介绍(20分钟)1.弗拉第电磁感应定律:感应电动势的大小与磁感应强度和线圈的匝数之积成正比,与磁场变化的快慢成正比。
即:ε=-NΔΦ/Δt,其中ε代表感应电动势,N代表线圈的匝数,ΔΦ代表磁通量的变化量,Δt代表时间的变化量。
2.产生感应电流的条件:(1)磁场的变化:当磁场线与线圈垂直而变化时,产生感应电流。
(2)线圈的匝数:匝数越大,感应电流越大。
(3)磁场的强度:磁场强度越大,感应电流越大。
(4)变化的速度:变化越快,感应电流越大。
(5)线圈的方向:根据右手螺旋定则确定感应电流的方向。
三、定量表达感应电流的公式及推导(25分钟)1.公式的推导:根据弗拉第电磁感应定律,可得到感应电动势的表达式ε=-NΔΦ/Δt。
将感应电动势ε与线圈中的电阻R相连,根据欧姆定律可得到电流I=ε/R。
故感应电流I=-NΔΦ/Δt/R。
2.公式的应用:(1)当线圈的匝数N、磁通量Φ的变化率ΔΦ/Δt和电阻R都已知时,可利用公式计算感应电流的大小。
(2)当感应电流I、磁通量Φ和电阻R已知时,可利用公式计算线圈的匝数N。
四、实验演示(20分钟)使用实验装置进行实验演示,如将一个线圈连接到直流电源上,再将磁铁靠近线圈,观察电流表的指示情况。
通过实验观察到感应电流的产生条件。
五、小结(5分钟)总结感应电流产生的条件和公式,并进行知识点的梳理。
六、课堂练习和作业布置(5分钟)布置相应的练习题或实验报告,要求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
探究感应电流的产生条件(教案)

探究感应电流的产生条件教学目标:1、经历感应电流产生条件的探究活动,提高学生的分析、论证能力;2、观察各种实验现象,学生学会通过现象,分析、归纳事物本质特征的科学思想方法,认识实验观察能力与逻辑思维能力在科学探究过程中的重要作用;3、观察电磁感应现象,理解并得出产生感应电流的条件;4、会运用感应电流产生条件判断线圈中是否有感应电流。
教学重难点:学生体会实验过程,观察实验现象,并从纷繁的表象中分析出本质的规律,培养其探索的能力。
教学方法:角色扮演,演示实验,分组实验,动画模拟,分析对比总结引入:法拉第(老师饰)登场,简单介绍工业发展背景(播放工业革命影响资料),预期将来用电状况规模前景,表达对已有生电方法的不满意,迫切期望能找到一种能大规模生电的方法。
回顾1820年奥斯特实验——〉电能生磁,引出问题——〉磁是否也能生电?我能否探索一下磁生电的问题呢?开始摆弄桌面上各种器材,同时做出一次次失败的摸样,以示实验探索的曲折和不易。
(旁白:在经历了一次次失败的九年后,有一天,法拉第又尝试了一种器材的连接组合方式,也许可以产生电流,也许这又是许多失败实验中普通的一次而已……)播放实验一的PPT实验一、(介绍:如图连接装置,假如我让磁体不动,我要怎样移动AB棒,才可能有电流产生呢?上下运动?前后运动?左右运动?如果有人能帮帮我该多好阿!)引导学生开始做实验。
学生普遍得到现象后发问:刚才我是怎么运动AB棒,才得到电流的呢?AB棒静止——〉无电流上下动?——〉无电流左右动?——〉无电流前后动?——〉有电流斜向上斜向下动?——〉有电流旋转运动?——〉有时候有(绕A或B端水平旋转),有时候没有(绕AB棒中点旋转)总结:闭合电路的部分导线作切割磁感线运动,有时候可以能产生感应电流。
多年的努力终于开始有了回报,但还很粗糙:1、为了真正实现人类对电的大规模应用,只知道怎样产生电流还不够,还必须知道在能产生电流的情况下怎么样才能得到更大的感应电流?(为后面楞次定律做铺垫)学生做实验得到结论:切割速度越快,电流越大;切割速度越慢,电流越小。
(完整版)探究感应电流产生的条件教案

《探究感应电流产生的条件》教学设计朱兴梅设计思想积极响应新课标的教学要求,让学生带着疑问走进课堂,在课堂中解决问题的同时,又产生新的疑问,驱使学生作进一步的学习和探究,最后又让学生带着新的疑问走出课堂,以利于学生的课后学习。
在课堂教学中积极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注重学生的探究过程和知识的建构过程,让学生体验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领悟科学研究的方法。
在整个教学中力求做到以知识为载体,渗透对学生物理思想、物理方法和科学精神的培育,使学生在学习知识的同时,领悟研究问题的一般思维过程和方法,进而来提升学生的科学素养。
教材分析《探究感应电流的产生条件》是高中物理新课程(选修3-2)第四章第二节的内容,是电磁学的核心内容之一,在整个高中物理中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
本节内容揭示了磁和电的内在联系,通过探究实验的方法归纳出了“磁生电”的规律,在教材中起到了承前启后的作用,是学生今后学习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楞次定律和交变电流产生的基础。
在教材的编排上本节从初中知识点闭合电路的部分导线切割磁感线产生电流入手,再设计学生探究实验,对现象进行分析归纳,最后总结出产生感应电流的条件,这样的编排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教材中对法拉第坚信磁能生电,并历经十年的不懈努力,最后终于发现电磁感应规律的物理学史料的介绍,是一个很好的德育切入点,同时也体现了教材对学生人文思想和科学精神的熏陶。
学情分析学生对闭合电路的部分导线切割磁感线能产生电流,在初中已有一定的认识,但在空间想象、问题本质的分析等方面还较为薄弱。
因此,在教学中从学生的已有知识出发,通过学生自主学习、探究实验、产生问题、协作交流等学习方法,从而解决问题得出产生感应电流的条件的结论。
核心素养下的教学目标1、能实验观察、记录结果、分析论证、分析和推理得到产生感应电流的条件,能理解产生感应电流条件,能从感应电流产生的条件入手解释一些生活现象,并能解决一些实际问题,并建立物理模型。
2、在探究电磁感应现象过程中,体会科学探索的过程方法体验合作的快乐,在合作中能尊重他人,养成合作学习的习惯,有学习物理的兴趣,有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探究感应电流产生的条件》教学设计

《探究感应电流产生的条件》教学设计教学内容本次教学的主要内容是探究感应电流产生的条件。
本次教学的目标是让学生能够正确认识、掌握感应电流的形成条件及定义,以及熟悉感应电流产生的方程。
教学重点1. 正确认识、掌握感应电流的形成条件及定义,分析和解释感应电流的产生方式;2. 熟悉感应电流的方程及它的意义;3. 探究不同情况下感应电阻(Inductance)的变化情况。
教学过程一、教师活动1. 介绍课程的目的和要求:在本堂课,我们将深入讨论感应电流的形成条件及其定义,以及感应电流产生的方程。
2. 对感应电流进行简单介绍,为本节课的探究做好准备。
3. 引入感应电流产生的方程,并让学生分析其中各个项的意义,理解感应电流产生的条件。
二、学生活动1. 根据教师提供的图片和示例分析感应电流的形成条件,解释感应电流产生的原理。
2. 根据感应电流的定义,尝试分析不同情况下感应电阻(Inductance)的变化情况。
3. 根据感应电流产生的方程,分析其中各项的意义,理解其产生的条件。
达成要求本课教学的目标最终实现,学生应该达到以下要求:1. 正确理解感应电流,掌握它的形成条件及其定义;2. 熟练掌握感应电流产生的方程;3. 分析不同情况下感应电阻(Inductance)的变化情况。
教学评价本次教学评价采用测试和观察相结合的方式。
在课堂上,将不定期进行小测验,以考核学生对所学知识点的掌握情况;同时,也将对其在练习中的实际表现情况进行观察分析,从Errors(错误情况)、Queries(问题情况)和Successes(成功情况)三方面衡量学生的学习进度,调整教学内容,以适应学生的学习需要,帮助学生完成成功的学习。
2探究感应电流的产生条件-人教版选修3-2教案

探究感应电流的产生条件本次课程将探究感应电流的产生条件,主要包括磁场的变化和导体的运动两个方面。
通过实验,我们将深入了解感应电流的形成原理和特点,加深对电磁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实验一:磁场的变化产生感应电流实验目的:通过实验观察磁场的变化过程中产生的感应电流,并探究感应电流的产生条件。
实验器材:铜线圈、电池、磁铁、手摇发电机、导线、电流表实验步骤:1.在铜线圈两端分别接上导线,然后插上电流表。
2.绕过磁铁的一端,将铜线圈与手摇发电机相连,产生电流。
3.快速改变磁场,观察电流表的变化。
4.反向旋转手摇发电机,改变电流的方向,观察电流表的变化。
实验结果:当磁场发生变化时,电流表会显示出感应电流的存在,并且改变磁场的速度越快,电流的幅度就越大。
当手摇发电机反向旋转时,电流的方向也会发生变化。
实验分析:当磁场变化时,会在铜线圈内产生电动势,从而产生感应电流。
磁场越强,铜线圈的匝数越多,产生的感应电流就越大。
同时,磁场的变化速度也会影响到感应电流的大小,变化越快,感应电流就越大。
实验二:导体的运动产生感应电流实验目的:通过实验观察导体的运动过程中产生的感应电流,并探究感应电流的产生条件。
实验器材:铜线圈、电池、磁铁、导线、电流表、铜棒、手摇发电机实验步骤:1.将铜棒与铜线圈连接,用手摇发电机产生电流。
2.将铜棒在磁铁的磁场中快速移动,观察电流表的变化。
3.改变移动方向,观察电流表的变化。
实验结果:当铜棒在磁场中运动时,电流表会显示出感应电流的存在,并且改变运动方向会导致电流的方向发生变化。
同时,铜棒运动的速度越快,感应电流的幅度就越大。
实验分析:当导体在磁场中运动时,会在导体中产生电动势,从而产生感应电流。
导体运动的速度越快,导体与磁场的相对运动速度就越大,感应电流就越大。
同时,导体所处的磁场的强度也会影响感应电流的大小。
总结通过以上两个实验,我们可以探究感应电流的产生条件,进一步了解电磁现象的本质。
感应电流是在磁场变化的情况下产生的,导体与磁场的相对运动速度也会影响感应电流的大小。
(完整word)探究感应电流的产生条件学案 人教课标版(优秀教案)

(完整word)探究感应电流的产生条件学案人教课标版(优秀教案)§探究感应电流的产生条件●学案●【学习目标】.会使用线圈以及常见磁铁完成简单的实验。
.学会通过实验观察、记录结果、分析论证得出结论的科学探究方法。
.通过实验观察和实验探究,理解感应电流的产生条件.【重点难点】.重点:通过实验观察和实验探究,理解感应电流的产生条件。
.难点:感应电流的产生条件。
【课前预习】一、堂中实验实验闭合电路一部分导体做切割磁感线运动。
实验电路如图所示连接。
产生感应电流的原因分析:导体做切割磁感线运动时,匀强磁场的磁感应强度没有变化,但导体与电流表组成的回路发生变化,即回路中发生了变化.实验条形磁铁在线圈中相对运动.实验电路按如图所示连接。
没有变化,但线圈回路中的发生了变化,即回路中的发生了变化.实验模仿法拉第的实验(线圈中的电流变化时的电磁感应现象)实验电路按如图所示连接:线圈通过变阻器和开关连接到上,线圈的两端连到上,把线圈装在线圈的里面。
课堂中注意观察线圈中电流的变化情况以及线圈中电流表的指针的偏转情况,把观察的现象记录在下列的表格中:线圈中磁场的变化情况电流计指针的动作(完整word)探究感应电流的产生条件学案人教课标版(优秀教案) 开关闭合的瞬间开关断开的瞬间开关闭合时,滑动变阻器不动中的磁场不变指针无动作开关闭合时,迅速移动变阻器的滑片产生感应电流的原因分析:由于迅速移动滑动变阻器的滑片(或由于开关的闭合、断开),线圈中的电流迅速变化,产生的磁场的强弱也在迅速变化,所以通过线圈的也在迅速变化,即线圈回路中的发生了变化。
二、归纳结论。
产生感应电流的条件:既与磁场的变化有关系,也就是说,与的变化有关系;也与闭合电路包围的有关系。
即与闭合回路的磁通量有关系..实验表明:只要穿过闭合电路的发生变化,闭合电路中就有感应电流。
【课前预习】一、实验。
面积,磁通量实验.磁感应强度磁通量实验.电源电流表。
磁感应强度(或磁场强弱) 磁通量二、。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探究感应电流产生的条件》教学设计
朱兴梅
设计思想
积极响应新课标的教学要求,让学生带着疑问走进课堂,在课堂中解决问题的同时,又产生新的疑问,驱使学生作进一步的学习和探究,最后又让学生带着新的疑问走出课堂,以利于学生的课后学习。
在课堂教学中积极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注重学生的探究过程和知识的建构过程,让学生体验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领悟科学研究的方法。
在整个教学中力求做到以知识为载体,渗透对学生物理思想、物理方法和科学精神的培育,使学生在学习知识的同时,领悟研究问题的一般思维过程和方法,进而来提升学生的科学素养。
教材分析
《探究感应电流的产生条件》是高中物理新课程(选修3-2)第四章第二节的内容,是电磁学的核心内容之一,在整个高中物理中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
本节内容揭示了磁和电的内在联系,通过探究实验的方法归纳出了“磁生电”的规律,在教材中起到了承前启后的作用,是学生今后学习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楞次定律和交变电流产生的基础。
在教材的编排上本节从初中知识点闭合电路的部分导线切割磁感线产生电流入手,再设计学生探究实验,对现象进行分析归纳,最后总结出产生感应电流的条件,这样的编排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教材中对法拉第坚信磁能生电,并历经十年的不懈努力,最后终于发现电磁感应规律的物理学史料的介绍,是一个很好的德育切入点,同时也体现了教材对学生人文思想和科学精神的熏陶。
学情分析
学生对闭合电路的部分导线切割磁感线能产生电流,在初中已有一定的认识,但在空间想象、问题本质的分析等方面还较为薄弱。
因此,在教学中从学生的已有知识出发,通过学生自主学习、探究实验、产生问题、协作交流等学习方法,从而解决问题得出产生感应电流的条件的结论。
核心素养下的教学目标
1、能实验观察、记录结果、分析论证、分析和推理得到产生感应电流的条件,能理解产生感应电流条件,能从感应电流产生的条件入手解释一些生活现象,并能解决一些实际问题,并建立物理模型。
2、在探究电磁感应现象过程中,体会科学探索的过程方法体验合作的快乐,在合作中能尊重他人,养成合作学习的习惯,有学习物理的兴趣,有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教学重点
通过实验观察和实验探究,总结感应电流的产生条件。
教学难点
1、教师对学生探究式学习的操控。
2、引导学生对实验现象的分析总结──磁通量的变化。
教学方法
探究实验法、实验归纳法、讲授法
教具
条形磁铁,电流表,线圈,电源,开关,滑动变阻器,导线若干,自制多媒体课件
一、新课引入:
【回顾】奥斯特发现了电流的磁效应,电能生磁,打开了电与磁联系的大门,电能生磁,磁能不能生电呢?1831年,通过不懈的努力,法拉第发现电磁感应现象。
利用磁场产生电流的现象叫做电磁感应,产生的电流叫做感应电流。
二、新课探究:
【实验演示1】
器材:蹄形磁体、矩形线圈、导线
如图,矩形线圈和电流计相连,构成一个闭合回路。
【现象】当闭合回路中部分导体切割磁感线运动时,电路中会产生感应电流。
【俯视简化图】
【总结结论】穿过闭合回路的磁通量发生了变化。
【复习】磁通量
物理意义:描述穿过某一面积磁感线的多少。
定义:如图,在匀强磁场B中,有一平面S与磁场垂直。
把B 与S的乘积叫做穿过这个面积的磁通量。
磁通量用Φ表示。
Φ=BS
当B//S时,Φ=0
当B与S成一定夹角时,可以将平面投影到与B垂直的方向。
【实验2】螺线管线圈、条形磁体、电流计
【演示实验3】模拟法拉第的实验:
实验器材:直流电源、滑动变阻器、开关、导线、电流计、通电螺线管(大线圈、小线圈含铁芯,铁芯的作用:增加磁感应强度)
三、巩固练习
1、如图磁场中有一闭合的弹簧线圈,先把线圈撑开
(图甲),然后放手,让线圈收缩(图乙),线圈收
缩时,其中是否有感应电流?为什么?
2、如下图所示的匀强磁场中有一矩形闭合导线框。
在下列几种情况中,线圈中是否产生感应电流?
(1)保持线框平面与磁感线垂直,线框在磁场中上下运动。
(2)保持线框平面与磁感线垂直,线框在磁场中左右运动。
(3)线框绕轴线AB转动。
【俯视图】如图,要使线圈abcd中产生感应电流,应采取什么措施?
(备选)矩形线圈ABCD位于通电长直导线附近,线圈远离导线移动时,线圈中有没有感应电流?线圈和导线都不动,当导线中的电流I
逐渐增大或减小时,线圈中有没有感应电流?为什么?
四、课堂小结(PPT)
五、作业布置:课本问题与练习3、5、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