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复习资料第八章

合集下载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第八章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第八章
第一节 第二节 第三节
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开始 社会主义道路:历史和人民的选择 有中国特点的向社会主义过渡的道路
一、新民主主义社会的性质 二、开始向社会主义过渡
1.政治上:南京国民政府覆灭 2.军事上:人民解放战争基本胜利
3.理论基础:中共七届二中全会决议 毛泽东:《论人民民主专政》 4.群众基础:人民热烈拥护
1.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 2.开国大典 3.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历史意义
1.追歼国民党残余军队和土匪: 1950年夏
2.西藏和平解放:1951年 《关于和平解放西藏办法的协议》
1.背景: 2.过程:
①朝鲜内战的爆发:1950年6月 ②美国侵略朝鲜,第七舰队开赴台湾海峡 ③战火烧至中朝边境,威胁中国安全
▪ 1956年底,三大改造的完成,实现了 把生产料私有制转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 的任务。
▪ 我国初步建立起了社会主义的基本制 度,从此,进入社会主义初步阶段。
▪ 存在的缺点:要求过急,工作过粗,改 变过快等。
康藏、青藏公路通车典礼 行驶在康藏公路上的车队
提示:点击图中内容
欢庆试制 出第1批 解放牌载 重汽车
53年第一个无缝钢管
宝成 铁路
武汉长江大桥
建设大军在鹰厦线上奋战
长春“一汽” 沈阳机床厂
鞍钢三大工厂
武汉长江大桥
农业、手工业 资本主义工商业
方 针 积极发展、稳步前进
和平赎买
原则
自愿互利
方 法 典型示范 、逐步推进
一、工业化的任务和发展道路 二、过渡时期总路线反映了历史的必然性
要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 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 化,并逐步实现国家对农业、 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 会主义改造。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2023版)》第八章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2023版)》第八章

第八章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与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一、选择题(一)单选题1、中国共产党过渡时期总路线的主体是:(D)A、对个体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B、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C、对个体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D、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2、1953年9月,彭德怀在一份报告中说,抗美援朝战争的胜利证明:西方侵略者几百年来只要在东方一个海岸上架起几尊大炮就可霸占一个国家的时代一去不复返了。

这场战争的胜利( B )A、结束了西方列强霸权主义的历史B、打破了美国军队不可战胜的神话C、奠定了民族独立人民解放的基础D、赢得了近代以来中华民族反抗外敌入侵的第一次完全胜利3、新中国成立初期,针对党政干部中存在的腐化问题,中国共产党开展了( B )A、三查运动B、三反运动C、五反运动D、四清运动4、对农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的途径是( B )A、公私合营B、合作化C、国家资本主义D、和平赎买5、建国初期,国家对官僚资本采取的政策是( C )A、赎买B、管制C、没收D、拍卖6、首次明确规定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为我国根本政治制度的法律文件是( C )A、《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B、《论十大关系》C、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D、1982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7、标志着社会主义制度在农村初步建立的事件是( B )A、1952年,土地改革的完成B、1956年,全国农业社会主义改造完成C、1958年,开展人民公社化运动D、1978年,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8、1956年底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基本建立,这一结论的主要依据是( D )A、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召开B、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确立C、第一个五年计划基本完成D、公有制经济占主导地位9、中国进入全面建设社会主义历史阶段的时间是( B )A 1955年B1956年 C 1957年 D 1958年10、向全党提出实现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第二次结合”任务的是( A )A毛泽东B周恩来 C刘少奇D邓小平11、毛泽东在《论十大关系》中提出的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基本方针是( D )A不要四面出击B调整、巩固、充实、提高C积极引导,稳步前进D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为社会主义事业服务12. 毛泽东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中指出,在社会主义改造完成后,我国政治生活的主题是( B )A、依法治国B、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C、坚持四项基本原则D、开展阶级斗争13. 决定对国民经济进行“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针的党的会议是( C )A中共八大一次会议B中共八大二次会议C中共八届九中全会D中共八届六中全会(二)多选题1.新中国成立初期,也面临着许多严重的困难和一些紧迫的问题。

自考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重点笔记 第八章 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全面确立

自考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重点笔记 第八章 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全面确立

6、新中国成立之初三年内,为向社会主义过渡,中国共产党采取了什么实际步骤?
1949年至1952年期间,在着重完成民主革命遗留任务的同时,社会主义革命的任务实际上也开始实行了。
(1)没收官僚资本,确立社会主义性质的国营经济的领导地位。
(2)开始将资本主义纳入国家资本主义轨道。引导资本主义工商业的大部分走上了初级形式的(加工、订货、统购、包销)国家资本主义的道路。
3、试述过渡时期总路线所反映出的历史的必然性
(1)中共中央1953年正式提出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即:“要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并逐步实现国家对农业、对手工业和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2)过渡时期总路线反映出了历史必然性
已经建立起来的社会主义性质的国营经济是实现国家工业化的主要基础。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是国家独立和富强的必要条件。
6、社会主义制度建立的意义。
本章提示
比较工业化的两种道路,掌握在社会主义条件下个推进中国工业化、现代化。
重要考点讲解
一、基本概念和判断
1、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标志性意义: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基本胜利,标志着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结束和新民主义社会的建立,加标志着进入了由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过渡时期。
(2)政治文化上:无产阶级的政治领导地位和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已经确立。
(3)社会的两种基本矛盾:有三种基本的阶级力量,工人阶级、农民及其他小资产阶级、资产阶级。从内外来说,中国还存在着两种基本的矛盾:国际上是新中国同帝国主义的矛盾,国内是工人阶级和资产阶级的矛盾。
性质:新民主主义社会既有社会主义因素,又有资本主义因素,总体上社会主义因素在增长的过渡性社会。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自考考纲8第八章-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全面确立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自考考纲8第八章-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全面确立

第八章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全面确立第一节《共同纲领》的全面实施与新民主主义革命任务的胜利完成⑴识记:①《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答:1950年6月中央人民政府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

②“三反”运动答:针对不法资本家行贿党政干部情况,1951年底到1952年春,中国共产党在党政机构工作人员中开展了反贪污、反浪费、反官僚主义的“三反”运动。

处决了犯有严重贪污罪行的中共天津地委前任书记刘青山、时任书记张子善,处理了一批党政干部。

③“五反”运动答:针对不法资本家的“五毒”行为,1952年1月起历时半年,中共中央决定在工商业者中开展反行贿、反偷税漏税、反盗窃国家资财、反偷工减料、反盗窃国家经济情报的“五反”运动。

⑵领会:①西藏和平解放答:1951年5月,中央人民政府同西藏地方政府达成和平解放西藏的协议;10月,人民解放军进驻拉萨。

西藏和平解放,中国大陆实现统一。

②没收官僚资本答:新中国的社会主义国营经济主要是通过没收官僚资本建立起来的。

1949年1月,中共中央发出《关于接收官僚资本企业的指示》。

⑶简单应用:①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各项民主改革答:(1)在已经没收的官僚资本企业中,建立工厂民主管理制度,工人阶级成为企业的主人。

(2)按照对私营工商业(原民族资本)的生产关系、劳资关系和产销关系,进行了全面调整。

(3)颁布新婚姻法,妇女解放和移风易俗。

人民政府于1950年5月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

对新婚姻法的宣传和实施,引起了几千年来中国社会与家庭生活的深刻变革,推动了社会上移风易俗的改革。

(4)有步骤地开展了对旧教育制度和电影、戏剧等文化事业的改革,确定了思想宣传工作的方针和任务,制定了新中国文化教育的方针。

1951年9月,在全国开展了知识分子思想改造运动。

②争取国家财政经济状况基本好转的条件答:中共七届三中全会的主要内容和意义是什么?(1)1950年6月,中国共产党召开七届三中全会。

毛泽东在《为争取国家财政经济状况的基本好转而斗争》的报告中指出,要获得国家财政经济状况的根本好转,要用三年左右的时间,创造三个条件,即土地改革的完成,现有工商业的调整,国家机构所需经费的大量节减。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自考)考点串讲 第八章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自考)考点串讲 第八章

第八章: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全面确立时间:1949年10月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1956年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的七年历史。

导读: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是中国现代史的开端。

这以后的七年间,中国各族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迅速回复了国民经济并开展了有计划的经济建设,建立和巩固了各级人民民主政权,在全国绝大部分地区基本上完成了对生产资料所有制的改造,确立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实现了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转变。

新中国的成立和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成为20世纪中国人民在前进道路上经历的第二次历史性巨大变化。

本章的学习重点、难点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历史意义;国民经济的全面恢复,新民主主义革命任务的彻底完成;过渡时期总路线反映了历史的必然;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第一个五年计划;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

第一节:《共同纲领》的全面实施与新民主主义革命任务的胜利完成一、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单选、多选]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标志着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基本胜利,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结束和新民主主义社会的开始,中国历史由此开辟了一个新的纪元。

新中国成立初期,执政的中国共产党面临严峻的困难,主要是能不能巩固新生的人民政权,能不能战胜严重的经济困,能不能维护国家主权和安全,能不能保持优良作风。

二、祖国大陆的初步统一与人民民主专政的基本巩固[单选]祖国大陆基本解放和各族人民实现统一的标志是1951年西藏的和平解放。

[多选]新中国成立后颁布的法律、法规、政策:(1)《关于镇压反革命活动的指示》(2)《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3)《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实施纲要》三、国民经济的全面恢复(1)没收官僚资本,建立社会主义性质的国营经济。

(2)统一全国财政。

中共七届三中全会,争取国家财政经济状况根本好转的条件:土地改革的完成,现有工商业的调整,国家机构经费的大量节减。

(3)开展“三反”、“五反”运动,合理调整工商业。

中国近代史纲要第八章

中国近代史纲要第八章
第三,引导个体农民在土地改革后逐步走上互助合作的道路。 1952年,全国已有40%的农户参加了互助组,少数农户还参加了半 社会主义及全社会主义性质的农业生产合作社。
这些事实表明,新民主主义社会不是一个凝固不变、相对独立的社 会形态。它本身具有过渡性,它是处在很深刻的变动之中的。
3、对新民主主义社会的动态观察
二、开始向社会主义过渡
1、七届三中全会召开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刚成立时,民主革命的任务尚未全部 完成。1950年6月召开的中共七届三中全会决定,首先集中力量 完成民主革命的遗留任务(包括土地改革、镇压反革命等)和进 行恢复国民经济、争取国家财政经济状况基本好转的工作,以便 为开展有系统的社会主义改造和有计划的经济建设创造条件。
毛泽东主持七届三中全会 和全体与会代表
2、社会主义革命的任务
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第一, 没收官僚资本,确立社会主义性质的国营经济的领导地位。 新中国成立以后,没收官僚资本的工作即在全国范围展开,并于1952 年基本完成。 没收官僚资本,具有两重性质:从反对外国帝国主义的附庸——中国 的买办资产阶级的意义上看,它具有民主革命的性质;从反对中国的大资 产阶级的意义上看,它又具有社会主义革命的性质。 随着没收官僚资本工作的完成,社会主义性质的国营经济确立了自己
一、新民主主义社会的性质
1、新民主主义社会的建立
从1949年10月新中国成立到1956年社会主义改造基 本完成,社会主义制度建立,中国社会的性质是新民主 主义社会。
中国的新民主主义社会经历了两个发展阶段。
新中国成立以前,新民主主义社会是在局部地区建立起来的, 这就是当时的各个解放区。在这里,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制度被 废除,但民主革命的任务尚未完成,这时的新民主主义社会还不具 备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条件。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第八章)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第八章)

第八章
重要考点讲解
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全面确立
一、基本概念和判断
13、高级形式的国家资本主义(又称公私合营):分作两种 ●个别企业的公私合营。(企业利润采取“四马分肥”的办法, 即分为国家所得税、企业公积金、工人福利费、股金红利四个部 分。) ●全行业的公私合营。1955年后,开始实行全行业公私合营。 (国家核定私营资本的价值和私股股额;在合营期间,每年发给资 本家5%的股息,即定股定息。)全行业公私合营以后,原来的私人 资本企业基本上已经是社会主义性质的经济,除资本家领取定息外, 同国营企业已经没有原则的区别。实行公私合营以后,在生产领域 和所有权领域中社会主义经济在企业中已经具有决定性作用了。
重要考点讲解
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全面确立
一、基本概念和判断 4、“三反”运动:针对不法资本家行贿党政干部情况,1951年 底到1952年春,中国共产党在党政机构工作人员中开展了反贪污、 反浪费、反官僚主义的“三反”运动。处决了犯有严重贪污罪行的 中共天津地委前任书记刘青山、时任书记张子善,处理了一批党政 干部。 5、“五反”运动:针对不法资本家的“五毒”行为,1952年1月 起历时半年,中共中央决定在工商业者中开展反行贿、反偷税漏税、 反盗窃国家资财、反偷工减料、反盗窃国家经济情报的“五反”运 动。
(2)七届三中全会是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国共产党的第一次最 重要的会议。为三年经济恢复时期党的工作规定了明确的策略路线 和行动纲领。
第八章
重要考点讲解
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全面确立
二、简答题
4、建国初期国民经济迅速恢复的主要原因有哪些? 经过三年的努力, 到1952年底,国民经济得到全面恢复和初 步发展。其原因如下: (1)中共中央和人民政府紧紧抓住恢复和发展生产作为一 切工作的中心,正确处理恢复国民经济同其他各项工作的关系。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第八章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第八章

• “在过渡时期中,我们党创造性地开辟了一条适 合中国特点的社会主义改造的道路,尽管这项 工作中也有缺点和偏差,但整个说来,在一个 几亿人口的大国中,比较顺利地实现了如此复 杂、困难、深刻的社会变革,促进了工农业和 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这的确是伟大的历史性 的胜利。” • ----《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 题的决议》
特征: 特征:
• 在社会形态 社会形态上,它不是独立的社会形态,而是属 社会形态 于社会主义体系的和逐步过渡到社会主义的过渡 性质的社会; • 在政治 政治上实行以工人阶级为领导的各革命阶级联 政治 合专政的人民民主专政,民族资产阶级作为一个 阶级还存在,并在国家政权中占有一定地位; • 在经济 经济上实行国营经济主导的包括合作社经济、 经济 个体经济、私人资本主义和国家资本主义五种经 济成分并存的新民主主义经济制度; • 在文化 文化上实行发展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民族的、 文化 科学的、大众的文化。
• 当生产关系成了阻碍生产力发展的桎梏时, 在阶级社会,就要求先进的阶级通过推翻 反动统治阶级的政治斗争,改变旧的生产 关系和维护这种生产关系的旧的上层建筑, 由此实现社会制度的根本变革,使被束缚 的生产力得到解放和发展;
• 在我国社会主义社会,则要在坚持社会主 义根本制度的前提下,通过改革不适合生 产力发展的旧体制,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生 产力。正是从扫除生产力发展的障碍这个 革命性变革的意义上说,改革也是一场革 命,“是中国的第二次革命。”

荣毅仁(1916年5月—2005、10、26)江苏无锡人。曾 被陈毅副总理誉为“红色资本家”。1979年创办中国国际 信托投资公司,开创了中国第一个对外开放的窗口。1986 年底,被美国《幸福》半月刊评为世界50名知名企业家之 一,是建国后国内企业家跻身世界知名企业家行列的第一 人。1978年任第五届全国政协副主席。1979年任中国国 际信托投资公司董事长兼总经理。1982年—2001年3月任 宋庆龄基金会副主席。1982年后任香港特别行政区基本法 1982 起草委员会委员,暨南大学校董事会董事长。1983年起任 第六、七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同年当选为全国工 商联第六届执委会主席。1992年12月至1993年任第一届 海协会名誉会长。1993年3月至1998年3月任中华人民共 和国副主席。1993年3月辞去中国国际信托投资公司董事 长的职务。1996年9月9日被推举为中国扶贫基金会第三 届理事会荣誉会长。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八章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全面确立第一节《共同纲领》的全面实施与新民主主义革命任务的胜利完成1、[单选]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标志着中国现代史的开端。

2、[单选]在新解放区,人民解放军进行了大规模的剿匪作战,共消灭国民党土匪武装200多万。

3、[单选]1951年5月,西藏和平解放标志着中国人民解放军完成全国大陆的解放。

4、[单选]1950年6月,中央人民政府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

5、[单选]新中国成立初期开展的镇压反革命运动的政策是镇压与宽大相结合。

6、[单选]新中国建立社会主义国营经济的最主要途径和手段是没收官僚资本。

7、[单选]1950年5月,第一部《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颁布。

8、[单选]中共七届三中全会提出争取国家财政经济状况基本好转的任务。

9、[单选]到1953年3月,我国建立了县级以上的民族自治区达47个。

10、[单选]1951年至1952年“五反”运动开展的领域是私营工商业。

11、[单选]新中国的第一个五年计划中,集中主要力量发展的是重工业。

12、[单选]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主持召开的第一次大型国际会议是亚洲太平洋地区和平会议。

13、[单选]中国人民志愿军司令员兼政治委员是彭德怀。

14、[单选]1949年10月2日,第一个照会中国政府,决定同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外交关系的国家是苏联。

15、[单选]新民主主义社会的起止时间是1949年——1956年。

16、[多选]20世纪中国人民在前进道路上经历的第一交历史性巨大变化是新中国的成立和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

17、[多选]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奈志着新民主主义革命基本胜利;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结束;中国进入新民主主义社会。

18、[多选]建国初期进行的运动主要有土地改革运动、镇压反革命运动、三反五反运动、抗美援朝运动。

19、[多选]建国初期,中国共产党对很高营工商业进行全面调整的原则是公私兼顾、劳资两利。

20、[多选]党的七届三中全会提出获得国家财政经济状况根本好转的条件是土地改革的完成;现有工商业的调整;国家机构所需经费的大量节减。

21、[多选]1951年至1952年开展的“三反”运动的主要内容是反贪污、反浪费、反官僚主义。

22、[多选]1952年开展的“五反”运动的主要内容是反行贿和反偷税漏税、反盗窃国家资财、反偷工减料、反盗窃国家经济情报。

23、[多选]新中国成立前夕,中共中央提出的对外方针是另起炉灶、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的一边倒方针。

24、[多选]新中国建立初期,新民主主义社会的经济成分,除了社会主义性质的国营经济外,还有合作社经济、个体经济、私人资本主义经济、国家资本主义经济。

25、[论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开辟了中国历史的新纪元。

答: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宣告中国人民当家作主的时代已经到来,中国历史由此开辟了一个新纪元。

(1)帝国主义列强压迫中国、奴役中国人民的历史从此结束,中华民族一洗近百年来蒙受的屈辱,开始以崭新的姿态自立于世界的民族之林。

占人类总数四分之一的中办从此站立起来了。

(2)本国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统治的历史从此结束,长期以来受尽可能压迫和欺凌的广大中国人民在政治上翻了身,第一次成为新社会、新国家的主人。

一个真正属于人民的共和国建立起来了。

(3)军阀割据、战乱频仍、匪患不断的历史从此结束,国家基本统一,民族团结,社会政治局面趋向稳定,各族人民开始过上安居乐业的生活。

人民可以集中力量从事经济文化等方面建设的时期开始到来了。

(4)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社会的发展方向,为实现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过渡,创造了前提条件。

(5)中国共产党成为全国范围内的执政党。

它可以运用国家政权凝聚和调集全国力量,巩固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的成果,解放并发展社会生产力,发造福于各族人民,造福于整个中华民族。

总之,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标志着中国人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了基本的胜利,标志着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结束和新民主主义社会在全国范围内的建立。

这是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伟大胜利。

第二节制定过渡埋藏总路线1、[单选]1953年,中共中央正式提出过渡时期总路线。

2、[单选]中国共产党在过渡时期总路线的主体是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

3、[多选]全国胜利并解决了土地问题以后,新民主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是新中国同学国主义的矛盾;工人阶级和资产阶级的矛盾。

4、[多选]在农业合作化运动中,党和政府领导农民创造的过渡形式有农业生产互助组、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

5、[简答]1949年至1952年期间,开始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实际步骤。

答:1949年至1952年期间,在着重完成民主革命的遗留任务的同时,社会主义革命的任务实际上也开始实行了。

这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1)没收官僚资本,确立社会主义性质的国营经济的领导地位。

(2)开始将资本主义纳入国家资本主义轨道。

(3)引导个体农民在土地改革后逐步走上互助合作的道路。

第三节开辟中国社会主义改造道路1、[单选]在农业社会主义改造中建立的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属于半社会主义性质。

2、[单选]毛泽东系统阐明农业合作化理论的重要文献是《关于农业合作化问题》3、[单选]我国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所采取的基本政策是统购包销。

4、[单选]在对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过程中,当个别企业公私合营后,企业的利润实行四马分肥。

5、[单选]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完成标志着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最终确立。

6、[多选]我国对个体农业实行社会主义改造必须遵循的原则和采取的方法有自愿互利、典型示范、逐步推广。

7、[多选]我国对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所采取的初级形式国家资本主义有加工订货、统购包销、经销代销、公私联营。

8、[多选]在社会主义改造过程中,我国实行的高级形式的国家资本主义是个别企业的公私合营、全行业公私合营。

9、[多选]在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中,企业的利润分配实行“四马分肥”的办法,除了国家所得税外,还包括企业公积金、工人福利费、股金红利。

10、[多选]“一五”期间中国着重建设的三大钢铁基地有鞍山、包头、武汉。

11、[多选]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转变的必要条件是(1)中国共产党的政治领导(2)社会主义国营经济的领导地位(3)马克思主义思想文化领域中的指导地位12、[简答]中国共产党开展农业合作化运动的基本原则和方针。

答:中国共产党关于农业合作化运动的基本原则和方针是:(1)在中国的条件下,可以走先合作化、后机械化的道路。

在土地改革基本完成后,及时将“组织起来”作为农村工作的一件大事来抓。

(2)充分利用和发挥土改后农民的两种生产积极性,通过互助组、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这种由低到高的互助合作的组织形式,实行积极发展、稳步前进、逐步过渡的方针。

(3)农业互助合作的发展,要坚持自愿和互利的原则,采取典型示范、逐步推广的方法,发展一批,巩固一批。

(4)要始终把是否增产作为衡量合作社是否办好的标准。

(5)要把社会改造同技术改造相结合。

在实现农业合作化以后,国家应努力用先进的技术的装备发展农业经济。

第八章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全面确立1、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标志性意义: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基本胜利,标志着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结束和新民主义社会的建立,加标志着进入了由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过渡时期。

2、中国大陆实现统一的标志:1951年5月,中央人民政府同西藏地方政府达成和平解放西藏的协议;10月,人民解放军进驻拉萨。

西藏和平解放,中国大陆实现统一。

3、新中国社会主义国营经济建立的主要途径:通过没收官僚资本而建立起来。

1949年1月,中共中央发出《关于接收官僚资本企业的指示》。

4、“三反”运动:针对不法资本家行贿党政干部情况,1951年底到1952年春,中国共产党在党政机构工作人员中开展了反贪污、反浪费、反官僚主义的“三反”运动。

处决了犯有严重贪污罪行的中共天津地委前任书记刘青山、时任书记张子善,处理了一批党政干部。

5、“五反”运动:针对不法资本家的“五毒”行为,1952年1月起历时半年,中共中央决定在工商业者中开展反行贿、反偷税漏税、反盗窃国家资财、反偷工减料、反盗窃国家经济情报的“五反”运动。

6、“一边倒”外交方针:在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封锁新中国的情况下,在外交方针上紧密联系苏联。

7、新中国成立后主持召开的第一次大型国际会议。

1952年6月,在北京召开亚洲太平洋地区会议。

8、工业化的两条道路:欧美及日本所走的资本主义工业化道路;苏联走过的社会主义工业化道路。

9、“一体两翼”和“一化三改”:对1953年正式提出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内容的形象表述,。

“一体”“一化”:指发展社会主义工业;“两翼”“三改”:指对农业、手工业和私营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10、对农业社会主义改造的三种过渡性组织形式:互助组,具有社会主义的萌芽性质。

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具有半社会主义的性质。

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将土地及其他主要生产资料归集体所有,统一经营、集体劳动)具有社会主义的性质。

11、手工业合作化的组织形式:手工业生产合作小组、手工业供销合作社、手工业生产合作社。

12、初级形式的国家资本主义:资本主义企业在所有权和经营权不变的情况下,在企业外部与国营经济建立联系。

其形式有:在工业中有收购、加工、订货、统购、包销;商业中有经销、代销、代购代销、公私联营等。

新中国成立初期,着重发展的是加工订货、经销代销等初级形式的国家资本主义。

13、高级形式的国家资本主义(又称公私合营):分作两种●个别企业的公私合营。

(企业利润采取“四马分肥”的办法,即分为国家所得税、企业公积金、工人福利费、股金红利四个部分。

)●全行业的公私合营。

1955年后,开始实行全行业公私合营。

(国家核定私营资本的价值和私股股额;在合营期间,每年发给资本家5%的股息,即定股定息。

)全行业公私合营以后,原来的私人资本企业基本上已经是社会主义性质的经济,除资本家领取定息外,同国营企业已经没有原则的区别。

实行公私合营以后,在生产领域和所有权领域中社会主义经济在企业中已经具有决定性作用了。

14、对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的政策和基本形式:实行赎买政策和采取国家资本主义的基本形式。

15、第一个五年计划(1953年-1957年):其实施标志着中国开始了有计划的社会主义建设。

一五计划的特点是集中主要力量发展重工业。

主要成就:鞍山、包头、武汉三大钢铁基地建成,多个第一。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