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技术操作规范培训

合集下载

临床技术操作规范培训计划

临床技术操作规范培训计划

临床技术操作规范培训计划临床技术操作规范是医疗机构提高医疗质量、保障患者安全、加强医务人员临床技能的重要手段。

规范的临床技术操作不仅能够提高医务人员的工作效率和质量,还能有效的预防和控制医疗事故的发生。

因此,建立并完善临床技术操作规范,对于医疗机构来说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本培训计划旨在通过培训医务人员临床操作规范,提高医疗质量,减少医疗风险,保障患者安全。

二、培训对象本培训主要对象为医院临床科室的医生、护士和其他相关医务人员,包括但不限于内科、外科、妇产科、儿科、麻醉科、急诊科等临床科室的医务人员。

三、培训内容1. 临床技术操作规范的概念和重要性2. 高危操作及预防措施3. 感染控制和无菌操作要点4. 医疗器械的正确使用和维护5. 注射、输液、采血等操作规范6. 临床标本采集操作规范7. 临床检验操作规范8. 对突发情况的处理9. 医疗事故的预防及处理10.其他医疗程序相关的操作规范四、培训方式1. 课堂教学2. 视频教学3. 案例分析4. 角色扮演5. 实地操作6. 专家讲座五、培训师资本次培训将邀请相关知名专家学者及具有丰富临床经验的医师、护士担任培训讲师,他们将结合自身的临床实践经验,结合具体案例进行详细讲解,使培训内容更加接地气,易于理解和记忆。

六、培训时间本次培训计划为期一个月,每周进行一次课堂教学,每天培训时间为2-3小时,另外还安排一定时间进行实地操作。

七、培训评估1. 培训结束后进行考核测试,测试内容包括临床技术操作规范的相关知识、实地操作能力。

2. 培训过程中定期进行学员的学习情况跟踪和反馈,及时发现问题并进行纠正。

3. 培训结束后进行满意度调查,收集学员对培训计划的反馈意见,并及时总结和改进。

八、培训成效1. 提高医务人员的操作规范意识和技能水平,保障患者安全。

2. 减少医疗事故的发生,提高医疗质量。

3. 加强医务人员的团队协作能力,提高医疗效率。

4. 增强医疗机构和医务人员的社会责任感和公信力。

临床技术操作规范--护理分册(整理文档)

临床技术操作规范--护理分册(整理文档)

第1章基础护理技术操作规范一、口腔护理法【目的】1.保持口腔及牙齿清洁,消除口臭。

2.预防口腔感染,防止并发症。

3.观察口腔黏膜和舌苔有无异常,便于了解病情变化。

【用物准备】1.治疗盘内放治疗碗(内备有若干个含漱口液的棉球)、弯血管钳、压舌板。

2.大毛巾、吸管、润滑油、棉签、水杯。

3.根据病人需要选用适宜的药液,开口器,手电筒,舌钳,吸痰器等。

【操作方法及程序】1.携带用物至病人床旁,核对病人姓名并做好解释,以取得合作。

2.协助病人侧卧或平卧,头偏向一侧,面向护士。

3.评估病人口腔情况。

4.将大毛巾围于颌下,置弯盘于病人颌下。

注意防止污染病人衣服和枕头。

5.协助病人用清水漱口后,观察有无出血,口角干裂时先给予润湿。

6.用压舌板轻轻撑开颊部,血管钳夹紧含漱口液的棉球清洁口腔及牙的各面(包括牙内外侧面、咬合面、牙龈、上腭、颊部、舌面、舌底、口腔底等)。

7.协助病人用吸管吸清水漱口。

8.擦净口周围及口唇,必要时口腔用药。

9.撤去毛巾及用物,协助病人恢复舒适的姿势。

10.整理用物及床单位,用物按消毒原则处埋。

【注意事项】1.擦洗过程中,动作应轻柔,特别是对有凝血功能障碍的病人,应防止碰伤黏膜及牙龈。

2.昏迷病人需用开口器时,应从臼齿处放入。

牙关紧闭者不可使用暴力使其张口,以免造成损伤。

擦洗时须用血管钳夹紧棉球,每次1个,防止棉球遗留在口腔内。

棉球不可过湿,以防病人将溶液吸入呼吸道。

3.有义齿者,应取下,用冷水刷洗干净,病人漱口后戴好。

暂时不用时,可浸泡于清水中,每日更换清水。

义齿禁用热水或消毒液浸泡。

二、背部护理法【目的】1.促进血液循环,预防褥疮等并发症的发生。

2.减轻肌肉紧张,促进休息和睡眠。

【用物准备】毛巾、润肤用品、50%乙醇、脸盆、温热水,必要时备屏风。

【操作方法及程序】1.携用物至病人床旁,核对病人姓名并做好解释,取得病人合作。

2.用屏风遮挡病人,协助病人侧卧。

3.使用温水清洁背部。

4.用适量润肤用品或50%乙醇均匀涂于背部及臀部,做按摩或叩击。

中医药临床技术操作规范

中医药临床技术操作规范

中医药临床技术操作规范针法毫针一、进针1、单手进针法用拇、示(食)指持针,中指端紧靠穴位,指腹抵住针身下段,当拇、示指向下用力按压时,中指随之弯曲,将针刺入,直至所规定的深度。

2、双手进针法(1)爪切进针法:以左手拇、示指或示指的指尖掐在穴位上,右手持针将针紧靠指甲缘刺入皮下。

(2)夹持进针法:用左手拇、示指捏住针身下段,露出针尖,右手拇、示指夹持针柄,在接近皮肤时,迅速把针刺入皮下,直至所规定的深度。

(3)其它进针法:舒张进针法、提捏进针法、管针进针法。

二、针刺的角度和深度1、角度(1)直刺:针身与皮肤表面呈90角垂直刺入,合用于大多数腧穴。

(2)斜刺:针身与皮肤表面呈45度倾斜刺入,合用于不能深刺或不宜深刺的腧穴。

(3)横刺:针身与皮肤表面约呈15~25度角沿皮刺入,合用于皮肉浅薄处。

2、深度针刺的深度是针身刺入腧穴内的深浅度。

一般以既有针感而不伤及重要脏器为原则。

临床应用时,还要根据病人的病情、年龄、体质、经脉循行的深浅度以及不同的时令而灵活掌握。

三、行针1、提插法:针尖进入一定深度后,施行上下、进退的行针动作,就是将针从浅层插下深层,再由深层提到浅层,如此反复的上提下插,这种纵向的行针手法成为提插手法。

2、捻转法:针刺进入一定深度后,施行前后、左右行针动作,就是针向前后来回旋转捻动,反复多次,这种进针手法,称为捻法。

辅助手法:重要有循、弹、摇、飞、震颤等法。

3、治神与得气(1)治神就是规定医者在针刺治疗中掌握和重视病人的精神状态和集体变化。

(2)得气就是行针后施以一定的行针手法,使进针部位产生经气的感应,这种针下的感应叫做“得气”。

4、留针与出针(1)留针:是进针以后,将针留置,留针过程中还可以间歇行针,或酌与留置10~20分钟。

(2)出针:在施行针刺手法或留针后,达成一定的治疗规定期,便可出针。

出针时先以左手拇、示指将消毒干棉球按于针孔周边,右手持针作微捻转并慢慢提至皮下退出。

中医药临床技术操作规范针法电针一、电针的选穴与毫针刺法治疗大体相同。

临床技术操作规范

临床技术操作规范

临床技术操作规范临床技术操作规范是医疗过程中的一项基础工作,对于临床医生和技术人员来说至关重要。

它可以确保医疗操作的安全性、准确性和有效性,最大程度地保护患者的安全和利益。

下面是临床技术操作规范的一些基本要求:1.操作前准备:操作前应检查工作环境,保持清洁、安静和整洁,并准备所需器械和材料。

操作者应进行充分的手卫生,佩戴适当的个人防护装备。

2.操作技术规范:(1)操作者应熟悉所用器械的特点和使用方法,并能熟练操作。

操作中应掌握正确的操作顺序、方法和技巧。

(2)按照临床医嘱和操作指南,准确定位和人体解剖结构,避免操作中对健康组织造成伤害。

(3)操作中要保持稳定的操作位置和适当的角度,力度要适中,避免对患者造成过大的痛苦和伤害。

(4)根据患者的病情和需要,选择合适的操作方法和技术,确保操作的有效性和安全。

3.操作过程的监控:在操作过程中,应随时监控患者的生命体征和病情变化,及时进行调整和处理,防止并发症的发生。

4.操作后的处理:(1)操作结束后,对操作过程中使用的器械、材料和废弃物进行分类、清理和消毒。

(2)对患者进行必要的观察和护理,记录相关的操作信息和患者的反应。

(3)积极配合医生进行后续的诊疗工作,对患者的病情进行跟踪和评估。

5.操作记录和信息管理:(1)每次操作都应有完整的记录,包括患者基本信息、操作过程、操作者姓名和签名等。

(2)操作记录应准确、规范和可核查,不能涂改和篡改,记录要保密、备份和存档,确保信息安全。

6.个人素质和职业道德:临床技术操作人员应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和职业操守,尊重患者的权益,保护患者的隐私和个人信息,提供优质、安全和可靠的技术服务。

总之,临床技术操作规范对于保障医疗操作的质量和安全性具有重要的意义。

只有严格按照规范操作,才能最大程度地减少操作风险,确保医疗过程的顺利进行,提高患者的治疗效果和生活质量。

同时,临床技术操作规范也需要不断完善和更新,配合医疗技术的发展和进步,为患者提供更加安全和有效的医疗服务。

临床常见技术操作规范

临床常见技术操作规范

临床常见技术操作规范一、操作前准备:1.检查工具和设备:在进行临床技术操作之前,应确认所需的工具和设备是否完整,是否处于良好的工作状态。

如有损坏或故障,应及时更换或修理。

2.患者准备:在进行临床技术操作之前,应对患者进行全面评估,了解他们的病情和身体状况,并与患者进行交流和沟通,告知他们关于操作的目的、过程和可能的风险。

3.操作环境准备:对操作环境进行清洁和消毒,保持整洁有序,防止交叉感染的发生。

二、操作过程:1.操作步骤:按照标准化的操作步骤进行操作,不得随意增减、省略或改变操作步骤。

操作前应熟悉操作步骤和要点,准确无误地进行操作。

2.个人卫生:操作人员应保持个人卫生,洗手并佩戴适当的个人防护装备,如手套、口罩和帽子等,防止污染操作环境和患者。

3.操作技巧:操作人员应掌握和熟练使用相应的技术工具和设备,操作时应轻柔、稳定和准确,避免对患者造成不必要的伤害或不适。

三、操作后处理:1.工具和设备清洁:在操作结束后,应对使用的工具和设备进行清洁和消毒处理,以防止交叉感染的传播。

清洁和消毒应按照相关的规范和标准进行,并保证其有效性和安全性。

2.垃圾处理:将操作过程中产生的废弃物、污染物和感染性废弃物分类处理,按照医疗废物的管理要求加以处理和处置,以保障环境的卫生和安全。

3.患者护理:在操作结束后,应及时对患者进行护理,如清理操作区域、更换干净的衣物和床单等,以提供良好的护理环境和条件。

四、风险控制:1.操作风险评估:在进行临床技术操作前,应对操作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风险和危险因素进行评估,制定相应的措施和规范,以降低风险的发生和损害的程度。

2.监测和观察:在操作过程中,应对患者的生命体征和病情变化进行监测和观察,如心率、血压、呼吸和体温等,以及时发现和处理潜在的问题和并发症。

3.急救准备:在操作过程中,应配备和准备相应的急救药物、设备和人员,以应对可能出现的突发情况和紧急事件,保证操作的安全性和及时性。

以上是一个关于临床常见技术操作规范的示例,通过规范化的操作流程和严格的操作要求,可以提高医务人员的操作技能和质量,减少操作风险和错误,保障患者的健康和安全。

临床技术操作规范培训记录 2

临床技术操作规范培训记录 2

培训内容:操作前必须做好充分的准备工作1除急症及特殊情况外,操作应安排在适当时间进行,医师应事先开出医嘱,以便准备必要的用物及配备助手(医师或护士)。

2操作者及助手,必须熟悉患者的具体情况,明确操作目的,掌握操作方法、步骤及注意事项。

对该项操作生疏或初次进行者,应有上级医师在场指导。

3操作前必须认真核对医嘱与患者床位、姓名、操作种类、部位。

4向患者说明操作目的、意义,以消除思想顾虑。

有明显危险或新开展的操作,应事先向家属或单位负责人说明,以取得合作。

精神紧张患者或儿童患者,必要时,可给予小剂量镇静药。

5某些操作应预先选择适当部位(如胸腔穿刺术等),必要时可用1%甲紫做标记,并做好发生意外时的抢救准备工作。

操作前术者应戴好口罩。

6清洁盘的准备:搪瓷盘一只,内盛20%碘酊及75%乙醇各一小瓶(约10—20ml,敷料罐一只(内盛小纱布、棉球)、短镊一把(浸于01%苯扎溴铵即新洁尔灭及05%亚硝酸钠溶液瓶内)弯盘一只,胶布、棉签一包,必要时另加治疗巾及橡皮巾各一条,无菌手套一副,酒精灯、火柴。

操作要求1患者体位:助手应根据操作目的、要求及患者的情况,安排适当体位,既要方便操作,又要注意患者的舒适。

操作中应固定好操作部位,必要时适当约束患者,但不可强制或强迫患者,以防意外。

2常规皮肤消毒:(1)操作部位必要时先用肥皂水洗净,剃净毛发。

(2)用2%碘酊以穿刺(或注射、切开)点为中心,由内向外作环形涂擦,待完全干后,用75%乙醇以同样方式拭去碘酊,即可开始操作,消毒面积按操作要求决定,消毒后如有污染,应依上法重新消毒。

3某些操作必须戴无菌手套,铺盖无菌洞巾或治疗巾,以保证操作部位不受污染。

洞巾规格,可因操作种类及要求不同而异,操作时应注意无菌洞巾的固定。

4需局部麻醉时,用2—10ml注射器接5号或6号针头,根据手术种类及方法之不同,抽吸一定量的1—2%普鲁卡因,先在穿刺(或切口)中心点皮内注射02ml形成小丘,然后将针头由小丘中央垂直刺透皮肤,边刺入边注射(应先抽吸,无回血者方可注射,直达预定深度为止,麻醉范围,依手术种类与要求决定。

临床护理技术规范操作培训ppt课件

临床护理技术规范操作培训ppt课件
临床护理技术规范操作培训
汇报人: 2023-11-20
目录
• 标题页 • 目录 • 临床护理技术的重要性 • 基础护理技术规范 • 高级护理技术规范 • 常见错误与注意事项 • 案例分析 • 总结与反馈
01
标题页
标题页
标题
临床护理技术规范操作培训
副标题
提升您的护理技能,确保患者安全
02
目录
目录
紧急处理
掌握常见紧急情况的应对措施 ,如心肺复苏等
06
常见错误与注意事项
常见错误与注意事项
操作失误
如拔针失误导致出血,使用剪刀不当导致划 伤等
安全问题
如未能正确处理锐利器械,可能导致患者或 自身受伤
信息记录不准确
如未能准确记录患者的病情变化,可能导致 延误治疗
用药错误
严格遵守药物使用说明,避免因错误用药导 致患者病情加重
07
案例分析
案例分析
案例描述:患者张三,因急性心肌梗 死入院,护士在进行心电监测时发现 波形异常,及时报告医生并协助处理 ,最终患者转危为安。
分析这个案例中护士的操作规范性以 及应对紧急情况的能力。
08
总结与反馈
总结与反馈
感谢大家的参与,希 望本次培训内容对大 家有所帮助。
我们将持续改进培训 内容,以满足临床护 理工作的需求。
提供基础护理
如提供营养餐食,定期翻身拍 背,温水擦浴等
遵循医嘱
严格按照医生开具的医嘱执行 护理操作
安全防护
防止患者跌倒、坠床等意外发 生
05
高级护理技术规范
高级护理技术规范
心电监测
正确解读心电监测结果,及时 发现异常情况
输液管理
合理安排输液顺序,避免输液 反应发生

临床技术操作规范

临床技术操作规范

临床技术操作规范临床技术操作规范第1章总则为了提高病理学诊断质量,促进临床工作,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执业医师法》精神,结合医院病理科工作的特点,制定本规范。

医院病理科和承担医院病理科任务的医学院校病理教研室的主要临床任务是通过活体组织病理学检查(简称活检)、细胞病理学检查(简称细胞学检查)和尸体剖检(简称尸检)等作出疾病的病理学诊断(或称病理诊断)。

具有一定规模的病理科应积极开展教学、培训病理医师和科学研究等项工作。

病理学诊断是病理医师应用病理学知识、有关技术和个人专业实践经验,对送检的患者标本(或称检材,包括活体组织、细胞和尸体等)进行病理学检查,结合有关临床资料,通过分析、综合后,作出的关于该标本病理变化性质的判断和具体疾病的诊断。

病理学诊断为临床医师确定疾病诊断、制定治疗方案、评估疾病预后和总结诊治疾病经验等提供重要的、有时是决定性的依据,并在疾病预防,特别是传染病预防中发挥重要作用。

病理学诊断报告书(或称病理诊断报告)是关于疾病诊断的重要医学文书。

当涉及医患间医疗争议时,相关的病理学诊断报告书具有法律意义。

病理学诊断报告书应由具有执业资格的注册主治医师以上(含主治医师)的病理医师签发。

各医院可酌情准予条件适宜的高年资病理科住院医师试行签署病理学诊断报告书。

低年资病理科住院医师、病理科进修医师和非病理学专业的医师不得签署病理学诊断报告书。

病理学检查是临床医师与病理医师为确立疾病诊断而进行的合作行为,是有关临床科室与病理科之间特殊形式的会诊。

临床医师和病理医师双方皆应认真履行各自的义务和承担相应的责任。

病理学检查申请单是临床医师向病理医师发出的会诊邀请单。

病理学检查申请单的作用是:临床医师向病理医师传递关于患者的主要临床信息(包括症状、体征、各种辅助检查结果和手术所见等)、诊断意向和就具体病例对病理学检查提出的某些特殊要求,为进行病理学检查和病理学诊断提供重要的参考资料或依据。

病理学检查申请单是疾病诊治过程中的有效医学文书,各项信息必须真实,应由主管患者的临床医师亲自(或指导有关医师)逐项认真填写并签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竭诚为您提供优质文档/双击可除临床技术操作规范培训
篇一:临床技术操作规范及诊疗指南检查记录_督查整改报告
峨眉山东区医院
临床技术操作规范及诊疗指南督导检查整改措施
篇二:临床技术操作规范——消化内镜分册_1
概论
消化内镜诊疗管理制度
一、内镜室的基本设置
(一)人员配置
1.医师
(1)内镜室必须有专职医师负责日常工作.在科主任的领导下.全面负责内镜室的各项工作.并参加常规诊疗工作。

专职医师须由主治医师以上人员担任犯
(2)内镜医师必须有坚实的临床基础.应在工作3年以上的住院医师中择优选拔.培训时间不少于3个月。

从事
治疗性内镜工作的医师,培训时间应适当延长。

(3)内镜医师必须既有操作技能,又有丰富的临床及
理论知识。

在有条件的地区.可采取考核上岗制度。

2.护士
(1)内镜室应设有经过培训的专业护士,其护龄至少在
3年以上。

每个检查台应设置1名护士(按同一时间内开展
的台数计算)。

3台以上的内镜室可设立护理组或配备护士长。

(2)内镜室护士应经过专门技术培训.培训工作应在
三级医院内进行,时间不短于2个月。

在有条件的地区.可采取考核上岗制度。

3.技术员
对工作量较大的内镜室.尤其是有x线设备的内镜室应配备技术员,技术员应有(或相当于)中专以上学历.经培训后上岗。

(二)检查室
1.每一检查室面积不小于20㎡,室内主要放置内镜检查设备与清洗消毒设施。

2.检查台数与内镜台数应与实际
检查人数相适应.检查台过少必然会导致内镜消毒不严的后果。

3.不允许将不同类型的内镜(如胃镜与气管镜)安排
在同一检查室内进行。

4.胃镜和肠镜检查原则上应分室进行。

检查人数不多的单位可分不同时间段进行检查,但严格
禁止在同一清洗槽内进行胃镜与肠镜的清洗与消毒。

5.检查室应配有空调、相应的水电设施、稳压电源装置、吸引装置、供氧装置、抢救药品及设备。

(三)基本器械
1.内镜数量内镜室的内镜数量应与本院内镜检查人数相一致。

根据国家卫生部有关内镜消毒的规定.每例内镜检查后.内镜清洗及消毒时间不得少于
20min。

医院应根据检查人数配置相应的内镜与检查台数.以保证内镜消毒质量。

2.内镜的使用与报废制度各内镜室应建立内镜档案卡,记录内镜购置时间、使用频度、检查人数及维修情况。

对不能维修使用的内镜实行报废制度,性能不良的内镜不得用于临床检查。

3.器械购置对各类辅助器械与治疗器械,购置时须严格检查“三证”,未经
医疗卫生行政部门批准的器械不得使用。

4.其他器械活检钳等器械应每例患者一把,消毒后可重复使用。

有条件者可采用一次性活检钳,但一次性器械不得反复使用。

(四)其他辅助设施
各内镜室应配备足量的检查用品。

包括:
1.内镜检查用品每一内镜检查台必须配有足够数量的弯盘、牙垫、治疗巾、敷料缸、纱布、各类镊子、过滤纸片、
标本瓶、消毒手套、消毒用桶等。

2.辅助器械除内镜器械外,尚须有:吸引器、玻片、标本固定瓶、喷洒管、硬化剂注射针、生理盐水、各种规格的空针、超声清洗机等。

3.消毒液2%写戊二醛、75%乙醇或离子水,必须使用经卫生部批准的内镜消毒液。

1.急救药品与用品可集中于1台急救药品车内,便于流动抢救,包括氧气、吸氧面罩、简易球囊呼吸器、复苏药物以及局部止血用药(如肾上腺素、去甲肾上腺素、冰盐水、凝血酶等)。

对重危患者进行检查应有监护设备。

二、内镜室的建立与审批
1.按国家卫生部规定.二、三级医院可成立内镜室。

一级医院原则上不单独成立内镜室。

2.医院成立内镜室,应先向所在地区卫生局申请备案(已成立的内镜室应补办申请手续),并提交下列材料:(1)内镜用房平面图;
(2)内镜及相关器械清单;
(3)内镜室医师、护士(技术员)学历证书、技术档案、从事内镜的经历与培训情况;
(4)开展工作的项目与预计每周最大的工作量;
(5)内镜清洗、消毒设备与性能。

3.所在地区卫生局组织核实各医院的申请报告,符合
条件的,发给内镜检查许可证。

4.医院增设相同或不同类型的内镜室,均应向卫生主管部门报批;撤销内镜室时,应向审批单位备案。

三、内镜检查申请制度
1.内镜检查必须严格执行申请、预约制度。

申请医师必须认真填写内镜检查申请单及告知书。

2.内镜检查前,必须对患者进行体检及规定的化验检查(如血清学肝炎指标),检测的有效期为6个月。

四、内镜检查后注意事项
1.静脉麻醉者应留观至清醒为止,患者检查后不得驾车。

2.向患者及家属说明检查结果,交代医疗上注意事项。

3.术者应亲自过问病理检查结果,以便修正初步诊断,必要时可进行复查,或建议行其他检查,直至明确诊断为止。

提倡首检负责制。

4.治疗性内镜应书写规范的内镜治疗报告,开好术后医嘱。

五、并发症的预防和处理
无论是诊断内镜,还是治疗内镜,内镜操作均有发生并发症的可能,一旦发生,须积极处理,并真实保存原始记录与资料,保证后续鉴定工作顺利进行。

(一)并发症的预防
1.下列人群,应作为预防并发症的重点:年龄≥65岁;危重患者;伴有糖尿病、高血压或心、肝、肾疾病患者;凝血机制障碍者;疑难、复杂、有风险的内镜治疗。

2.分级医疗负责制,即难度大的手术由上级医师担任;尚不能完全胜任的术者,必须在上级医师指导下进行操作,并应建立术前讨论制度。

(二)并发症的处理
1.术后24h内应严密观察病情变化,早期诊断、早期处理。

2.应严格按医疗要求,处理各类并发症。

3.对保守治疗无效的患者,应及时进行手术或其他必要的治疗。

4.对已发生的并发症,应寻找原因,认真讨论,总结经验,防止类似并发症的发生。

5.所有并发症均应分类登记,上报备案。

六、内镜室的管理制度
1.内镜室应实施院长领导下的科主任负责制,医护人员必须在有关规章制度下,有条不紊地进行工作。

2.内镜室应设负责医师(或主任)及护士长(或护理小组负责人),共同管理好内镜室的日常工作。

3.内镜室工作应严格按《规范》的要求及标准进行工作,制定出符合各医院实际情况的内镜室管理制度,使各项
工作规范化、科学化。

1.内镜室负责医师的职责
(1)在科主任的领导下,完成内镜室日常诊断与治疗工作;
(2)与护士(或组长)共同组织实施有关内镜室的管理规定与制度;
(3)做好对下级医生和进修医生的带教工作;
(4)负责内镜检查与治疗的质量控制,严格执行预约、消毒制度;
(5)制定各类人员培训计划及业务学习制度,以不断提高自身的业务水平。

5.内镜室护士的职责
(1)做好术前局部麻醉与器械准备工作;
(2)配合医师完成各种内镜检查与治疗工作,检查治疗过程中,应随时观察患者病情的变化,发现异常及时报告并协助医师处理;
(3)负责内镜及附件的清洗、消毒工作;
(4)收发内镜申请报告及检查报告;
(5)交待有关的医疗建议,解答患者的询问。

6.内镜室技术员的职责
(1)负责内镜室全部器械的管理与档案记录,保证器械安全使用;
(2)内镜及附件的报废与添置应上报科主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