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古代诗词三首-教案

合集下载

小学四年级下册语文《古诗词三首》教案三篇

小学四年级下册语文《古诗词三首》教案三篇

【导语】教案是教师为顺利⽽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根据课程标准,教学⼤纲和教科书要求及学⽣的实际情况,以课时或课题为单位,对教学内容、教学步骤、教学⽅法等进⾏的具体设计和安排的⼀种实⽤性教学⽂书。

准备了以下内容,供⼤家参考!篇⼀ 教学⽬标: 1、学会3个⽣字,能有感情地朗读背诵《渔歌⼦》。

2、感受清新明丽、宁静美好的的春⽇垂钓图,感悟作者寄情⼭⽔、悠闲⾃得的⼼境。

3、初步感受“渔歌⼦”词的形式特点。

4、培养阅读词的兴趣和对词的热爱之情,养成课外主动积累的好习惯。

教学重点:有感情地朗读背诵《渔歌⼦》,体会这⾸词描绘的景象,培养阅读词的兴趣。

教学难点:感悟作者寄情⼭⽔、悠闲⾃得的⼼境。

教学⽅法:情景感悟法、引导发现法 学习⽅法:⾃读⾃悟、⼩组合作、讨论交流 教学准备:PPT教学课件 教学过程: ⼀、激趣导⼊歌景交融( 7 分钟) (⼀)好语积累: 师:出⽰词语(1) 学⽣齐读 师:这组词都是⽤来形容什么的? ⽣:回答 师:出⽰其他⼏组 ⽣:齐读后回答 师:好词都是靠我们平时积累的,现在⽼师就考考⼤家,就读了这⼀遍,不看屏幕,谁能记住其中的三个以上? ⽣:汇报 师:总结并⿎励。

我们平时学习读书的时候,就是要向今天⼀样⼀边读⼀边往了脑海⾥记,这样随着时间的增加,我们的词语积累会越丰富,我们的读写能⼒才会提⾼的快。

(⼆)激趣导⼊: 师:播放歌曲:《渔歌⼦》 师:你从画⾯中都看到了什么? ⽣:汇报看到的内容 师:谁能凭着记忆,把歌词给⼤家念出⼏句吗? ⽣:试着背出 师导⼊:刚才这⽀歌,可不是⼀⾸普通的歌曲,歌曲中唱的是千古流传的词,这⾸词也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内容。

⼆、初读正⾳感知品味( 10分钟 ) 1、解题 师:板书课题 (渔歌⼦【唐】张志和) ⽣齐读课题 师:这《渔歌⼦》不仅是词的题⽬也是词牌名,所以这⾥的“⼦”不 能读成轻声,要读成三声。

师:请同学们想⼀想:忆江南写的是什么?那么⼤家猜猜,结合你的预习,说说我们今天要学习的这⾸《渔歌⼦》是写什么的? ⽣:回答 师:打开课件理解课题(打渔者或者垂钓爱好者唱的歌。

四年级语文下册《古诗词三首》教案(四篇)

四年级语文下册《古诗词三首》教案(四篇)

四年级语文下册《古诗词三首》教案教学目标:1.读懂三首古诗,感悟每首诗中描绘的独特景色,体会表现手法。

2.能用自己的话说出诗句意思,并由此想象画面。

3.会认读本课中"螺""谙"等生字,会写"亭""庭""潭""螺""谙"5个生字,理解"闲""厌""和""谙"等词在诗句中的意思。

4.有感情地朗读、背诵三首诗,默写《独坐敬亭山》《望洞庭》。

5.搜集、背诵别的描写山水风光的古诗。

重难点:1.感悟诗中描写的景色,想象美好画面。

2.有感情地朗读、背诵三首诗,默写《独坐敬亭山》《望洞庭》。

预习:1.自学生字,读熟三首诗。

2.借助注释试讲诗意,画出有疑问的地方。

3.搜集别的描写山水风光的古诗。

课时:2-3节第一节教学目标:掌握生字词,读熟三首诗,理解大意。

教学过程:一、谈话引入:假期里,很多同学都出去旅游了,祖国名山大川的壮丽风光一定在你脑海中留下了深刻印象。

你能用简要的话语介绍你所看到的名山大川吗?今天,我们还要从三首古诗中感受一下古代大诗人笔下的山山水水是什么样的。

二、读课题,指名读三首古诗。

(检查通过预习对课文熟悉的情况)三、指名认读生字,提示应注意的地方。

亭庭--指导读准后鼻音谙--暗:区别音、形、意四、分组学习1.读熟三首诗2.借助注释在组内试讲每首诗大意。

3.交流预习中的疑问,组内解疑。

五、班内交流汇报小组学习情况。

六、作业:1.抄写生字。

2.读、背三首诗。

第二、三节教学目标:通过想象,进一步感受每首诗所表现的美好意境及表达方法,背诵、默写。

教学过程:一、吟诵、理解〈独坐敬亭山〉1.议:诗中除了敬亭山还提到哪些事物,分别是什么样的?鸟:多、高飞无影云:少(孤)慢慢飘走(闲)--展开想象,用自己的话描述画面2.在诗人笔下,万物似乎都与人相通,是有感情的,请你从诗中找出这样的词句。

统编版6年级上第3课《古诗词三首》教案

统编版6年级上第3课《古诗词三首》教案

统编版6年级上第3课《古诗词三首》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统编版小学6年级上册第3课《古诗词三首》,包括《登高》、《夜书所见》和《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二首》三首古诗词。

教学内容涉及诗词的朗读、理解、赏析以及诗词背后的文化内涵。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三首古诗词,理解诗词的基本内容。

2. 通过对诗词的赏析,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提高学生对古诗词的鉴赏能力。

3. 了解古诗词的背景知识,感受作者的情感,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诗词的意境理解和赏析。

2. 教学重点:正确朗读诗词,理解诗词的基本内容和情感。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课本、练习本、彩色笔。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讲述一个与秋天有关的实践情景,引出本节课的主题。

2. 诗词朗读:教师示范朗读,学生跟读,注意字音、节奏、语气等方面的指导。

3. 诗词理解: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话复述诗词内容,讨论诗词的基本意思。

4. 诗词赏析:分析诗词的意境、修辞手法、作者情感等,结合实践情景进行讲解。

5. 随堂练习:设计相关题目,检验学生对诗词内容的掌握。

6. 背景知识介绍:讲解三首诗词的作者、创作背景等相关知识。

7. 情感体验:引导学生体会诗词中的情感,分享自己的感受。

六、板书设计1. 板书诗词的、作者、背景。

2. 突出诗词的重点词汇、修辞手法、意境等。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根据诗词内容,创作一幅秋天的画面,并配以简短的文字描述。

2. 答案:略。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效果,学生的掌握情况,改进教学方法。

2. 拓展延伸:推荐与秋天相关的古诗词,鼓励学生在课后阅读,提高古诗词素养。

重点和难点解析1. 诗词的意境理解和赏析2. 诗词朗读的指导3. 作业设计的实践性与创造性结合4. 板书设计的清晰性与重点突出5. 课后反思与拓展延伸的实际效果详细补充和说明:一、诗词的意境理解和赏析1. 运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描绘诗词中的画面,帮助学生理解诗词的意境。

2024年六年级上册语文第三课《古诗词三首》教案

2024年六年级上册语文第三课《古诗词三首》教案

2024年六年级上册语文第三课《古诗词三首》教案一、教学目标1.让学生理解并背诵《古诗词三首》。

2.通过分析诗词,培养学生对古典文化的热爱和审美情趣。

3.提高学生的古诗词鉴赏能力和写作水平。

二、教学重点1.理解并背诵《古诗词三首》。

2.分析诗词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

3.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三、教学难点1.理解古诗词的意境和情感。

2.分析诗词中的修辞手法。

四、教学过程1.导入教师通过多媒体展示古诗词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古诗词的美。

2.学习《古诗词三首》第一首:《登鹳雀楼》教师朗读诗词,学生跟随朗读。

学生自读诗词,理解诗意。

教师讲解诗词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

学生分享自己对诗词的理解和感受。

第二首:《望庐山瀑布》教师播放古诗词朗读音频,学生聆听并跟随朗读。

学生自读诗词,理解诗意。

教师讲解诗词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

学生分享自己对诗词的理解和感受。

第三首:《题临安邸》教师朗读诗词,学生跟随朗读。

学生自读诗词,理解诗意。

教师讲解诗词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

学生分享自己对诗词的理解和感受。

3.课堂讨论教师引导学生讨论:这三首诗词分别表达了怎样的情感?教师提出问题:如何鉴赏古诗词?4.课后作业学生完成课后作业,巩固所学知识。

教师批改作业,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

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心得,教师给予肯定和鼓励。

教师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效果,为下节课做好准备。

五、教学反思1.本节课通过多媒体展示和课堂讨论,激发了学生对古诗词的兴趣。

2.学生在朗读、自读、分享和讨论中,逐步理解了古诗词的意境和情感。

3.教师在讲解过程中,注重引导学生关注诗词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提高了学生的鉴赏能力。

4.课后作业的布置,有助于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

但在教学过程中,也发现了一些不足之处:1.部分学生对古诗词的积累不够,需要在课后加强阅读。

2.部分学生在课堂讨论中,表达不够清晰,需要加强训练。

3.教师在讲解过程中,语速过快,可能导致部分学生跟不上思路,需要调整语速和教学方式。

2024年六年级上册语文第三课《古诗词三首》教案5篇

2024年六年级上册语文第三课《古诗词三首》教案5篇

2024年六年级上册语文第三课《古诗词三首》教案5篇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2024年六年级上册语文第三课《古诗词三首》,包括《登鹳雀楼》、《望庐山瀑布》和《江雪》三首古诗词。

具体教学内容如下:1.《登鹳雀楼》:全诗内容、诗意、背景及作者简介。

2.《望庐山瀑布》:全诗内容、诗意、背景及作者简介。

3.《江雪》:全诗内容、诗意、背景及作者简介。

二、教学目标1. 熟读三首古诗词,理解诗意,感受诗词的韵味。

2. 学习古诗词的写作手法,提高审美情趣。

3. 了解诗词的背景和作者简介,培养对传统文化的尊重和热爱。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理解三首古诗词的诗意,体会诗人的情感。

2. 教学重点:掌握古诗词的朗读技巧,学习古诗词的写作手法。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课本、笔、练习本。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图片展示三首古诗词的背景,激发学生的兴趣。

2. 朗读:教师示范朗读,指导学生朗读技巧,感受古诗词的韵味。

3. 讲解:分析三首古诗词的诗意、背景和作者简介。

4. 实践情景引入:以《登鹳雀楼》为例,让学生想象站在高楼上俯瞰远方,体会诗人的情感。

5. 例题讲解:以《望庐山瀑布》为例,讲解古诗词的写作手法。

6. 随堂练习:让学生仿写一首古诗词,展示并点评。

六、板书设计1. 板书《古诗词三首》2. 板书内容:(1)三首古诗词的全文(2)诗意、背景和作者简介(3)古诗词的写作手法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请分别以《登鹳雀楼》、《望庐山瀑布》和《江雪》为题,仿写一首古诗词。

2. 答案:示例1:《登鹳雀楼》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示例2:《望庐山瀑布》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示例3:《江雪》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课后反思:关注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度,及时调整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

统编版6年级上第3课《古诗词三首》教案

统编版6年级上第3课《古诗词三首》教案

统编版6年级上第3课《古诗词三首》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统编版6年级上册第3课《古诗词三首》,内容包括《宿建德江》、《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和《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三首古诗词。

通过学习这三首诗词,让学生了解诗人的情感表达和意境描绘。

二、教学目标1. 理解并背诵三首古诗词,感受诗人的情感和意境。

2. 学会运用修辞手法,提高写作能力。

3. 培养学生对古典文化的热爱,提高审美情趣。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三首古诗词的理解和背诵,修辞手法的运用。

难点:诗词意境的理解,诗人情感的把握。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PPT、黑板、粉笔学具:课本、笔记本、文具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PPT展示三首诗词的背景图片,引导学生进入诗词意境。

2. 新课内容学习:(1)学习《宿建德江》:解读诗句,分析修辞手法,体会诗人情感。

(2)学习《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结合诗句,讨论诗词意境,学习写作技巧。

(3)学习《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分析诗词结构,感受诗人豪情。

3. 随堂练习:(1)请学生用自己的话复述三首诗词的主要意境。

(2)分析三首诗词中分别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

4. 例题讲解:以《宿建德江》为例,讲解如何运用拟人、对偶等修辞手法。

六、板书设计1. 板书诗词,标注重点词汇。

2. 在黑板上列出三首诗词的修辞手法。

3. 画出诗词意境的简图,帮助学生理解。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背诵并默写三首古诗词。

(2)运用本节课学习的修辞手法,写一篇描绘自然风景的作文。

2. 答案:(1)略。

(2)示例:夏日炎炎,阳光灿烂。

湖面上波光粼粼,柳枝轻舞。

远处的山峦叠嶂,云雾缭绕。

此情此景,宛如人间仙境。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关注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及时调整教学方法和节奏。

2. 拓展延伸:推荐学生阅读其他古诗词,提高诗词鉴赏能力。

组织诗词朗诵比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教学目标中的“理解和背诵三首古诗词,感受诗人的情感和意境”。

六年级上册语文第三课《古诗词三首》教案

六年级上册语文第三课《古诗词三首》教案
(2)选择一首自己喜欢的古诗词,分析其意境和主题,不少于200字。
要求:运用文学鉴赏方法,深入分析诗词的意境和主题,表达清晰、逻辑严谨。
2.答案:
教师在批改作业时,应关注学生的分析思路和表达能力,给出具有针对性的评价和建议。
六、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
1.反思:教师应关注学生的学习反馈,了解教学过程中的优点和不足,及时调整教学策略。
三、教学过程的实践情景引入和例题讲解
1.实践情景引入:通过展示三首古诗词所描绘的景象图片,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诗词的意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例题讲解:针对每首诗词,设计具有代表性的例题,引导学生通过分析、讨论,深入理解诗词的意境和主题。
四、板书设计
板书设计应简洁明了,突出教学重点。以下是对板书设计的补充:
2.用富有感染力的语言表达诗人的情感,使学生更容易产生共鸣。
二、时间分配
1.合理安排课堂时间,确保每个环节的讲解和实践都有充足的时间。
2.讲解重点、难点时,适当放慢语速,让学生有足够的时间消化吸收。
三、课堂提问
1.设计具有启发性的问题,引导学生主动思考,积极参与课堂讨论。
2.针对不同难度的提问,给予学生适当的思考时间,鼓励他们大胆发言。
(3)学习《宿建德江》:引导学生感受建德江夜景的美,理解诗人的隐逸山林志向。
3.随堂练习:让学生根据课堂所学,进行古诗词填空、翻译等练习。
4.小组讨论:分组讨论三首古诗词的意境和主题,分享各自的学习心得。
5.总结:对本节课所学内容进行总结,强调古诗词的审美价值。
六、板书设计
1.《登高》:意象、忧国忧民
1.《登高》:意象(落日、长江、白发)-忧国忧民
2.《望岳》:描绘手法(对比、夸张)-泰山壮美-国家兴亡

2024年六年级上册语文第三课《古诗词三首》精彩教案5篇

2024年六年级上册语文第三课《古诗词三首》精彩教案5篇

2024年六年级上册语文第三课《古诗词三首》精彩教案5篇一、教学内容1. 《登高》——唐代杜甫2. 《夜书所见》——宋代叶绍翁3. 《山行》——唐代杜牧详细内容:1. 《登高》:了解诗的背景,理解诗意,体会作者的情感。

2. 《夜书所见》:分析诗中的景象,解读诗人的内心世界。

3. 《山行》:描绘山间景色,感悟诗人的豪情壮志。

二、教学目标1. 熟悉三首古诗词的基本内容,理解诗中的景象、意境和情感。

2. 提高学生对古诗词的鉴赏能力,培养文学素养。

3. 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激发他们对大自然的热爱。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理解古诗词的意境和情感,体会诗人的内心世界。

2. 教学重点:分析诗中的关键词语,解读诗意。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课本、练习本、彩色笔。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多媒体展示三首古诗词的背景图片,让学生初步感知诗的意境。

2. 新课导入:(1)介绍诗人及诗作背景。

(2)引导学生朗读三首古诗词,感受诗的韵律美。

(3)逐句解读诗意,分析诗中的关键词语。

3. 例题讲解:(1)分析《登高》中的“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句意。

(2)解读《夜书所见》中的“夜深篱落一灯明,破帽遮颜过闹市”句意。

(3)讲解《山行》中的“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深处有人家”句意。

4. 随堂练习:(1)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谈谈对三首古诗词的理解。

(2)仿写一首古诗词,表达自己的情感。

六、板书设计1. 板书《古诗词三首》2. 板书内容:(1)登高:杜甫,景象描绘,意境感悟。

(2)夜书所见:叶绍翁,内心世界,意境解读。

(3)山行:杜牧,豪情壮志,自然美景。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熟读三首古诗词,并背诵。

(2)结合所学,分析三首古诗词的意境和情感,写一篇鉴赏短文。

2. 答案:(1)熟读三首古诗词,并背诵。

(2)鉴赏短文示例:《登高》描绘了秋天登高所见景象,表达了诗人对国家命运的忧虑和壮志未酬的感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古代诗词三首教案
【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诵读古诗词,在理解的基础上背诵三首古诗词。

2.体会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3.初步学会赏析名句的方法。

【课时安排】两课时
【知识链接】
1.作者简介
(1)王湾,生卒年不详,唐代诗人,洛阳人。

(2)杜牧(803-852)唐代诗人。

字牧之,京兆万年人。

太和进士,和李商隐并称“小李杜”。

作品有《樊川文集》。

2.写作背景
(1)王湾是洛阳人,于公元712年,即杜甫出生那年中了进士。

他曾往来于现在的江浙一带,在途经江苏省镇江市北固山时,写下了这首《次北固山下》。

(2)《赤壁》是诗人经过赤壁(今湖北省武昌县西南赤矶山)这个著名的古战场,有感于三国时代的英雄成败而写下的。

发生于汉献帝建安十三年十月的赤壁之战,是对三国鼎立的历史形势,起着决定性作用的一次重大战役。

其结果是孙、刘联军击败了曹军,而三十四岁的孙吴军统帅周瑜,乃是这次战役中的头号风云人物。

诗人观赏了古战场的遗物,对赤壁之战发表了独特的看法,认为周瑜胜于侥幸,同时也抒发了诗人对国家兴亡的慨叹。

第一课时
【导学提纲】
1.熟读诗歌《次北固山下》三遍,借助文下注释,了解诗歌内容。

2.熟读诗歌《赤壁》三遍,借助文下注释,了解诗歌内容。

【展示交流】
活动一:朗读诗歌《次北固山下》、《赤壁》,读准字音,把握朗读节奏。

(活动顺序:小组采用齐读或个别读的方式朗读,标出停顿——组内讨论批注——小组展示)
次/北固山下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活动二:(1)通过诵读,你认为《次北固山下》写景的诗句是哪几句呢?那么抒情的诗句又是什么呢?抒发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呢?
第四句“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直接抒情,其他三句属于写景。

先写景,再抒情,景为情设,情因景生,这是诗歌里常用的情景交融写作手法。

抒发作者对故乡洛阳的思念之情。

(2)古人写诗都非常注重锤炼字句,有人认为“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就是一个典范,你以为呢?
分析:江中日早,残冬立春,虽是寻常意思,但诗人锤炼字句,海日用“生”,江春用“入”,将景物拟人化而富有生机,而“日生残夜”,“春入旧年”,都表示时序的交替,暗示了时光的流逝,蕴含自然理趣。

活动三:《赤壁》中最精彩的是久为人们传诵的最后二句,这两句议论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东风”不仅仅指的是自然界的风,而是建功立业需要的各种条件和因素。

这两句诗人发表议论,点明赤壁之战关系到国家存亡,社稷安危,同时暗指自己胸怀大志不被重用。

以小见大。

【课堂反馈】
背诵默写这两首诗。

【迁移创新】
思乡是中国文学的主题之一,无数的乡愁陪伴着无数的诗人,同时无数的诗人创造了无数的乡愁诗。

你知道哪些描写思乡之情的句子?请你写下来。

李白《静夜思》,王安石《泊船瓜洲》等
【教学反思】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诵读古诗词,在理解的基础上背诵三首古诗词。

2.体会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3.初步学会简单的赏析名句的方法。

【知识链接】
1.作者简介
苏轼,北宋大文学家、书画家。

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山(今属四川)人。

苏洵子,苏辙兄。

嘉佑进士。

北宋中期的文坛领袖,文学巨匠,唐宋八大家之一。

其文纵横恣肆,其诗题材广阔,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

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并称“苏辛”,有《东坡全集》、《东坡乐府》。

2.写作背景
这首词是元丰五年三月,苏轼游览清泉寺时,见溪水西流,有感而作。

当时他贬居黄州,政治上不得意,而且疾病初愈,身体不太好。

这次短途旅游使他的精神重新振作起来,写下了这首呼唤青春的《浣溪沙》。

【导学提纲】
1.给下面加点的字注音
浣溪沙(huàn) 蕲水(qí) 萧萧(xiāo) 啼(tí)
2.熟读《浣溪沙》三遍,借助文下注释,了解诗歌内容。

【展示交流】
活动一:朗读《浣溪沙》这首词,读准字音,把握朗读节奏。

(活动顺序:小组采用齐读或个别读的方式朗读,标出停顿——组内讨论批注——小组展示)
活动二:(1)《浣溪沙》上阙写景,描绘了哪三幅画面?画面有何特点?
山下小溪边,长着矮小娇嫩的兰草,山上松间沙路洁净无尘,黄昏时潇潇细雨中杜鹃在啼叫。

画面清新优美,淡雅宁静。

(2)词的下阕作者转而抒情,联系作者的经历,你认为抒发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呢?
由西流的溪水,想到青春可以永驻,大可不必为日月变迁、人生衰老而叹息。

表现了作者热爱生活、旷达乐观的性格。

【课堂反馈】
背诵默写这首词。

【迁移创新】
苏轼作为北宋中期的文坛领袖,一代文学巨匠,给后人留下了很多脍炙人口的佳句,你能搜集整理一些吗?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感谢您的阅读,祝您生活愉快。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