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色文化产业-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建设问题探
生态文明视角下的历史文化街区保护研究——以湖州小西街为例

一、生态文明建设(一)生态文明的内涵生态文明的含义较为广阔,从不同的研究领域对它进行的探讨、诠释也有所不同。
生态文明作为新的社会发展与人类文明形态,是人类文明进化到一定阶段产生的新形态。
它不同于以人类征服自然为主要特征的工业文明,是工业文明达到一定阶段地球无法再支撑后出现的新的文明形态,衍生于工业文明中弊端的生态文明改造。
不同于工业文明,生态文明以人与自然、社会和谐可持续发展为宗旨,以尊重自然为前提,是一种追求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先进思想。
(二)历史文化街区的生态文明建设现状历史文化街区代表着一个城市地域独特的人文历史与文化内涵的演变与展现。
随着工业文明社会的衰败与生态文明社会的崛起,街区在保持原有态势的基础上,运用生态文明理念进行有机更新,满足现行生态文明社会的需求,使其产生新的活力。
相比国内,国外研究历史文化街区的时间较早,可以追溯到英国政府1967年发布的《城市休闲法案》。
如今,发达国家的生态文明建设发展已经走过了较长的一段时间,在生态文明建设方面能为其他国家提供较好的经验。
目前在国内已有某些学者将“生态文明保护”作为切入点来研究历史文化街区的设计了,如2017年,陈朔、姜斌和宋寿剑曾提出“要基于生态文明设计视角对历史文化街区的环境小品进行再设计与解读,综合考量生态设计与环境小品的相关性”。
现如今从生态文明视角系统地探讨历史文化街区中的各个元素的研究还不算很多,大多都是孤立地进行改造,这提示我们在之后的工作中需要用联系的生态文明思维对历史文化街区进行建设。
二、湖州小西街生态文明建设现状(一)湖州小西街历史沿革湖州小西街位于浙江湖州,地处老城区核心地带,总建筑面积为3.26万平方米,依西苕溪入古城西清源门支流漕渎而建,在熙攘闹市之中独占一隅,历史上名门贵族、富商官宦聚居于此。
小西街是典型的江南水乡民居街区,傍河而行,面街石门,临河楼阁,它的建筑集中体现了明清时期湖州传统民居的样式。
历史上湖州大姓名家如许氏、温氏、莫氏、钮氏、冯氏都聚居于此。
宁夏“两区”建设中回族特色文化产业发展探析

区, 是我国五大 自治区之…。宁夏位于“ 丝 绸之路 , , _ 卜, 历史 曾是东西部交 通贸易的重要通道 ,作为黄河流经的地区,这里同样有 古老悠久的黄河文 明。宁夏少数 民族人 [ _ = _ 】 约 占三分之一 , 是我国最大的阐族聚居地 。全区现有 清真寺3 3 0 0 多处 , 阿訇4 0 0 0 多人, 满拉6 0 0 0 多人, 伊斯兰教协会 1 3 个, 号称 中 国“ 伊斯兰省” 。我 国经济特 区、 开发区很多, 但 内陆开放型经济试验区还是 第一 ‘ 个, 重点面 向阿拉伯 国家和穆斯林地区开放, 其主要优势在于宁夏 的回 族特色的文 化背景 。 文化是指一个国家或 民族的历史 、 地理、 风土人情 、 传统 习俗、 生活方式 、 文学艺术 、 行为规范、 思维方式、 价值观念等 。 文化 也是经济 的重要组织 部分 ,是推动经济发展的重要杠杆,体现着 一 个国家或地方的 “ 软实力 ” 。 文化产业对经济总量 的增长贡献也越来越重要。 宁夏独具特色的 回族文化特色, 吸引着穆斯林文化 的其他 国家 与地 区来华 从事商务、 贸易、 投资 、 旅游 。 语言、 文化、 宗教信仰方面 的共通之处 , 有利 于彼此的沟通理
¨ t WO z o n e s ”i n Ni n g x i a i n
Xu J i n g y i
Ni ng x i a Me Sc l a Uni v e r s i t y, Yi nc h u a n, 7 5 0 0 0 4 Ab s t r a c t : Th i sp a p e r a n ly a  ̄s t hea d v a nt a g e s a n dr e s t r i c t i v e ̄c to so r f hed t e v e l o p me n to f c lt u ur a l i nd u s t r yi nNi n g x i a” t wo z o ne s ”c o ns t r uc t i o n. I nt hewe s t e n r d e v e l o p me n t p o l i c y e n v i r o n me n t, h ea t u ho t r s u g g e s t t oi nt e g r a t e r e s o u r c e s , c r e a t et he e n v i r o n me n t , b u i l d au n i q ue c e n  ̄e o fmu s l i m c u l t u r ea n dt he e c o n o mi ca nd t r a d ee x c ha ng e sb e t we e n Ch i n aa n dAr a b i ac ot ml r i e s a n dM u s l i mr egi o ns ,t o s t i mu l a t ea n dp r o mo t et hed e v e l o p me n t o f o t h e r nd i u s t r i e s .
文创产业的区域发展差异与特色

文创产业的区域发展差异与特色在当今社会中,文化创意产业正成为许多国家和地区发展的重要驱动力。
然而,不同地区的文创产业发展水平存在明显的差异,并呈现出各自独特的特色。
本文将探讨文创产业在区域发展中的差异以及相关特色。
一、全国层面的差异与特色1. 北京作为中国的首都,北京一直以来都是文化创意产业的重要中心。
其拥有众多的文化遗产和历史名胜,这为文创产业的发展提供了丰富的资源。
例如,北京的胡同文化和京剧文化都受到了广泛的传承和发展。
此外,北京还有众多的文化创意园区和创意产业集聚区,为文创企业提供了良好的发展环境和支持政策。
2. 上海作为中国最大的经济中心之一,上海的文创产业也十分活跃。
上海拥有丰富的商业资源和国际化的市场,这使得文创企业更容易接触到国际市场和资源。
同时,上海还拥有许多创意产业园区和孵化器,为文创企业提供了创新的平台和资源支持。
3. 广东广东是中国经济最为发达的省份之一,文创产业也得到了较快的发展。
广东作为中国改革开放的前沿地区,拥有着丰富的商业资源和创业创新氛围。
尤其是深圳,作为中国的创新之城,文创产业发展迅速。
广东还积极探索文创产业与传统产业、科技产业的融合发展,取得了显著的成效。
二、区域发展差异的原因分析1. 地理环境不同地区的地理环境差异会直接影响文创产业的发展。
例如,历史名胜古迹多的地方更容易吸引游客和文化资源的积累,从而为文创产业提供了更多的发展机会。
2. 文化传统和资源各地的文化传统和资源也是文创产业发展的重要因素。
地方特色的文化和传统艺术可以为文创产业提供独特的创作灵感和市场认可度,从而推动产业的发展。
3. 经济发展水平地区之间的经济发展水平差异也会影响文创产业的发展。
经济发达地区更容易吸引资本和人才的聚集,为文创产业提供了更好的发展环境。
4. 创新创业氛围区域发展差异还与当地的创新创业氛围有关。
一些地方鼓励创新创业的政策和机制能够吸引更多的人才和企业投入到文创产业中,促进产业的发展。
社区文化建设的问题与对策探讨论文

社区文化建设的问题与对策探讨论文社区文化建设的问题与对策探讨论文1 社区文化的含义和特点社区文化在当今社会的地位以及作用不言而喻,一个优秀的社区文化能够对当地的社区建设产生一系列的积极的影响。
想要领会社区文化就必须首先从文化开始进行有效的研究。
社区文化,顾名思义,社区文化的基础的本质含义即为文化,社区则是不同于前者,它是社区文化中的属性。
1.1 文化的含义在我国,许多研究社区文化的研究者大多从两个角度来对文化进行阐释,这两个角度就是广义角度和狭义角度。
从广义角度来讲,文化是人类作用于自然界及人类社会所得到的不同结果的总和,包括所有的物质层面的能看得见的有形财富和精神层面看不见摸不着的无形财富。
狭义的文化则是指由人们头脑中的意识形态所创造出来的精神层面的看不见摸不着的无形财富。
笔者认为,人们应采取狭义观念的文化,因为从精神层面来理解文化,这和具体的文化实践活动比较吻合。
1.2 社区文化的含义1.2.1 社区文化囊括了物质生活。
这种实体的可知的方式以及精神这样的看不见摸不着的方式有两个方面,前者主要指人们在生活中的衣食住行和工作以及娱乐等方式;后者则是主要为人们的价值追求、宗教信仰以及道德规范等方面。
1.2.2 从广义的角度来看,物质、精神和制度文化的总和就是由社区成员在一定的时期及在一定的地域范围所创造出来的社区文化。
从狭义的角度来看,具有鲜明的集体意识、价值选择观念、行为规范、衣食住行等文化现象的总和就是社区居民在一定的特殊的区域内长期实践中形成的社区文化。
综上所述的观点,笔者认为社区文化是指在一定的特有的地方区域内,社区居民通过长期的一系列社区实践活动所创造出来的物质产物和精神产物,能够对社区居民产生一定的约束能力的时候就是在社区文化在被社区居民所认同的时候,对居民的价值观、人生观产生影响,并且社区建设的进程中能够发挥社区文化对社区建设的促进作用。
当然,这仅仅是笔者的个人看法,每一个研究学者都有权利对社区文化的含义作出自己的理解和解释。
绵阳市羌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研究文献综述

绵阳市羌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研究文献综述摘要:关于绵阳市羌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生产性保护与产业化问题研究,从目前的学术研究现状来看,其研究还存在缺乏、不系统的情况,难以对政府政策制定有咨询作用。
省外研究则是更少,但省外关于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建设的研究则具有积极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绵阳市;羌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一.四川省内研究现状从学术研究的角度看此课题目前的研究相关可以看出,目前省内关于此课题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1、关于西川羌族特殊载体进行档案史料研究。
何永斌(2009)就从档案史角度对西川羌族历史文化进行思考和研究,并从古代羌族发展各总部与西川羌族源流概要、西川羌族档案史料的形成发展与特殊载体档案史料的分类构成、西川羌族特殊载体档案信息资源建设与开发利用三个部分进行分析。
[1]2、就羌语与羌族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建设等香瓜进行研究,耿静(2012)从语言与文化,以及非物质文化遗产间的关系谈起,从羌语对羌族文化保护的价值,并借鉴国际经验,以此为中心进行羌族文化生态实验区建设。
[2]3、关于羌族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建设的相关政策研究,主要涉及羌族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建设情况及存在问题等。
4、从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整体价值角度去研究,贾天理(2009)认为羌文化遗产在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中有巨大价值,并为此提出保护羌文化遗产的相关对策。
[3]5、关于羌文化旅游的建设和开发,徐学书(2010)认为可以将羌文化与生态旅游相结合,这样可以实现羌族文化的生产性保护、活态传承与创新发展相结合,这对羌文化保护和发展具有巨大价值。
[4]马琳(2010)就灾后重构汶川羌文化生态旅游区文化空间进行研究,并提出了相关建议。
[5]6、对具体相关地方的羌文化的保护及开发进行相关对策研究,庄春辉(2010)就阿坝州藏羌文化生态保护利用的价值及对策进行了思考和研究,就现状、问题提出了对策,其目的在于推动抢救性保护。
[6]二.四川省外研究现状省外研究对于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生产性保护与产业化问题研究则较为充分,可以借鉴其经验:1、对羌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以及灾后重建经验研究,在龚珍旭和林川(2011)主编的论文集中就羌族历史、语言、宗教信仰,灾后羌族社会文化重建,羌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开发,羌族文化的教育与推广等主题进行论述,论文集汇聚了诸多羌族一线研究学者们对羌文化的独到见解。
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多元推动生态文明建设的探讨

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多元推动生态文明建设的探讨近年来,环境问题已成为全球关注的焦点之一。
为了保护环境和生态系统,各国纷纷提出了建设生态文明的口号。
但是,在建设生态文明的过程中,单靠政府是远远不够的,需要社会各界的广泛参与。
因此,本文将探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多元推动生态文明建设的问题。
一、经济经济是现代社会的基础和驱动力。
经济的发展和环境的保护之间本是一种矛盾关系,但如果合理运用经济手段,将经济的发展与环境保护相结合,则可以实现双赢。
例如,可以采用碳交易、环保税等手段引导企业控制碳排放、减少污染物排放,从而实现经济与环境的共同发展。
其次,推广可持续的生产和消费模式也是非常重要的。
在当前的消费主义时代,人们的消费观念已成为直接影响环境的重要因素。
因此,政府应推广绿色消费、低碳消费、循环经济等理念,引导广大市民养成环保意识,从而实现环保与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二、政治政治对环境保护的影响不容忽视。
政府是生态文明建设的主题,其政策和决策直接影响着环境的发展。
政府要建立环保法律法规、出台环保政策,完善环保体系,强制执行环保标准,加强对企业的环保监管,可借此加大对环保工作的投入。
同时,政府的生态补偿政策、环保产业补助等政策,也可以鼓励企业和个人积极参与生态保护工作,从而形成环保的整体效应。
三、文化人类文化的多样性和活力是保障生态文明的源泉。
我们可以从文化身份、宗教信仰、心理价值观念等方面入手,鼓励广大民众发扬环保意识和生态文明宣传,增强环保工作的内在动力。
此外,从文化传承的角度考虑,传统文化蕴含着对自然、生态的尊重和保护,我们可以借助文化节日、传统节日等载体,加强生态文化的传承和普及,创造具有生态信息的文化品牌。
四、社会社会力量是促进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力量所在。
社会组织、志愿服务、公益慈善、企业社会责任等方面都可以积极参与生态文明建设。
首先,社会组织可以作为桥梁,协调政府与民间的生态合作,起到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作用。
东兰县铜鼓文化在保护和开发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分析

一、研究背景我国中央和地方政府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都高度重视。
2021年国务院发布了《关于进一步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指出“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要健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体系,提高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水平”。
2022年发布的《“十四五”文化发展规划》中也明确指出,进入新发展阶段后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文化是重要内容,必须把文化建设放在全局工作的突出位置,要加强文物保护利用,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推动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深化文化体制改革。
早在2006年广西壮族自治区就出台了《广西壮族自治区民族民间传统文化保护条例》,明确指出,“民族民间传统文化保护工作,实行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继承发展的方针,确保民族民间优秀传统文化在得到及时抢救和有效保护前提下,通过合理的开发利用得到继承和持续发展。
”[1]2022年,自治区人民政府办公厅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广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实施意见》,明确了广西非遗保护工作的指导思想和工作原则,确立了广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主要目标。
广西壮族自治区河池市是国家级铜鼓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因此,加强对广西河池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至关重要,可以对保护和开发东兰铜鼓文化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
二、文献综述铜鼓是中国古代南方少数民族及东南亚地区众多民族最具代表性的文物,史学界有“北鼎南鼓”之说。
当前国内有关东兰铜鼓的研究一般是从广西东兰铜鼓文化要素出发,研究的主要内容聚焦在文化地位、文化功能和文化保护方面。
(一)文化地位研究关于文化地位的研究,大部分学者主要从铜鼓的历史渊源、历史价值和文化流传等方面进行研究。
黄瑛(2019)在《广西铜鼓文化的保护与传承研究》中提出铜鼓文化具有重要的地位[2]。
一是铜鼓在广西的普及面极广,河池和百色两市境内的铜鼓传世最多,藏量众多、种类丰富。
生态文明示范区建设工作调研报告

生态文明示范区建设工作调研报告一、推进情况。
(一)落实主体功能区规划,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
一是加强土地用途管制。
加强用地管理,在X年X月完成县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及调整完善工作。
强化土地资产管理,开展交通、能源、城镇建设等项目的规划用地审查。
加强建设用地审批制度管理,从严控制农用地转为建设用地,为促进小城镇建设发展提供优质服务。
依法出让国有建设用地。
强化土地资产管理,经营性用地X%以招拍挂出让,商品住宅用地X%以拍卖方式出让。
既为“十三五”期间重点建设项目的实施提供了用地保障,又充分保障了老百姓的合法利益。
二是加大耕地保护力度。
严格控制耕地特别是基本农田占用,耕地得到有效保护,耕地和基本农田保护面积保持稳定;基本完成县级永久基本农田划定完善工作;加快推进县土地整治工作,土地整治项目完成入库;耕地面积达到约X.X 万亩;完成全县土地综合利用规划;在永久基本农田划定工作中,实现了全县耕地和基本农田总量不减少,用途不改变,质量不下降的目标。
三是有序推进矿产开发。
均按照总书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重要思想,严格执行矿产资源规划,严格矿产资源开采环境保护准入条件,认真执行环境影响评价、矿山地质环境保护。
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等各类保护区内,一律不再新设采矿权和商业性探矿权。
清理出位于各类自然保护区内探矿权X宗,已完成退出工作。
四是加快生态保护红线划定。
按照将全州重点生态功能区、生态敏感区和生态脆弱区全部纳入生态保护红线范围,编制上报《生态保护红线调整意见》,并于X年X月X日按照环保部要求(增加雪线以上区域)调整后的最新红线矢量图,生态保护红线区面积为X.X平方公里,占全县国土面积的X.X%,切实维护了全县生态系统的完整性。
大力推动绿色示范创建工作。
(二)调整优化产业结构,加快绿色生态产业发展。
把全域旅游作为发展最优的路径,始终坚持“一优先二有序三加快”产业发展思路,着力走出旅游业与其他产业并兴的融合发展之路。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在青海生活了21年的荷兰人Klaas谈及热贡 一词时,能罗列出如唐卡、於菟、藏戏、 六月会、泥塑等一系列“名片”,“热贡 正从一个区域名成为(文化)品牌。”
• 来自热贡地区的唐卡 画师展现“指尖”传 承。热贡地区,唐卡 色彩鲜丽,从艺人员 众多,绘画技法精妙, 被誉为“藏画之乡”。
• 热贡一词在藏语中意为“金色的谷地”, 一般指称青海省黄南藏族自治州隆务河流 域同仁县及其周边地区,此间于2008年设 立热贡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这也是中国
通过省外知名专家学者的主旨演讲,共 同探讨总结热贡文化传承保护的主要举措和 发展路径,进一步深入挖掘、整理和研究热 贡文化的丰富内涵和当代价值,努力推动热 贡文化生态保护区高质量发展。
论坛由黄南州人民政府和黄南州热贡文化 生态保护区管委会主办,黄南州文体旅游广 电局和黄南州热贡艺术研究院承办。
闽 南 文 化 生 态 保 护 区
• 黄南是我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和旅游资源最为富集的地区 之一,是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热贡艺术的故乡。2008年, 继闽南、徽州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后、黄南州被国家文 化和旅游部批准设立为全国第三个、西北地区第一个国 家级热贡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2009年,热贡艺术被列 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2014年,该州被列入国家藏羌彝文化产业走廊,并先后 两次列入国家文化消费试点城市;2015年12月,“热贡 唐卡”被国家质检总局评为“中国地理标志保护产品”; 2016年,该州同仁县(今同仁市)被命名为“中国唐卡 艺术之乡”;2017年,黄南州被国家质检总局评为“全 国热贡文化产业知名品牌创建示范区”,成为全国唯一 的文化知名品牌创建示范区;2018年,热贡文化产业被 青海省认定为“青海名牌”。
市开幕。本届论坛由黄南州人民政府和黄
南州热贡文化生态保护区管委会主办,黄
南州文体旅游广电局和黄南州热艺术研 究院承办。
• 据介绍,本次论坛为期两天。开幕当日,青海 省委党校索南旺杰教授、原文化部非遗司巡视 员马盛德教授、中国人民大学文化产业与研究 所所长王岸柳教授等7名专家学者发表了主旨 演讲。 专家表示,此次论坛旨在深入挖掘、整理 和研究热贡文化丰富内涵和当代价值,积极推 进热贡文化保护传承和弘扬,促进创造性转化、 创新性发展,进一步提升热贡文化生态保护区 建设的社会效益。
• 记者在现场了解到,此次论坛共设置了汉 语论坛、藏语论坛、专家组考察三大项, 论坛启幕当日,参加论坛的专家嘉宾分别 从文旅融合、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热贡 艺术的发展与传承等内容进行了交流发言。
• 新华网西宁10月29日电(记者 白玛央措) 29日,以“突出特色·落实措施·提升热贡文 化生态保护区建设水平”为主题的2020第 三届热贡文化论坛在黄南藏族自治州同仁
少数民族地区的首个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 实验区。
热贡艺术旧有传承格局嬗变
• 热贡艺术自15世纪发轫于青海隆务河流域, 目前已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 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和第一批中国国家 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漳 州 历 史 古 街
海 神 妈 祖
什么是文化生态实验保护区???
• 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是把非物质文化遗产、 相关的物质文化遗产与生态环境作为具有 内在关联的部分进行整体规划的新模式。 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区是指以保护非物质 文化遗产为核心,对历史文化积淀丰厚、 存续状态良好、具有重要价值和鲜明特色 的文化形态进行整体性保护,经中华人民 共和国文化部批准而设立的特定区域。
• file:///C:\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建设的探索与 思考%20-%20道客巴巴.html
热贡文化生态实验保护区建设
热贡文化被列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
多位专家齐聚黄南 共商热贡文化生态保护区发展大计
黄南州地处九曲黄河第一湾,孕育了灿烂丰厚 的热贡文化,是青藏高原多民族交往、交流、交 融的文化见证,被誉为“青藏高原民族艺术长 廊”。热贡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成立已有13年, 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前所未有的挖掘、保护、传 承和发展。
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建设问题探析
• 中国是一个有着悠久历史的文明古国,在 中华民族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中,发展并传 承了众多文化遗产,不但有一些名胜古迹 以及人文字画等物质性的文化遗产,还有 一些非物质文化遗产。非物质性的文化遗 产是一种以人们的口耳相传保存下来并流 传至今的可以展现我们生活和精神的一种 传统文化形式,它的形式与所在地区的文 化生活密不可分。
• 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区
• 10月29日,以“突出特色·落实措施·提升热 贡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水平”为主题的 2020第三届热贡文化论坛在黄南藏族自治 州同仁市影剧院启幕,来自省内外相关领 域12名知名专家、教授及当地州级以上工 艺美术大师、非遗项目代表性传承人以及 同仁市文旅企业代表共200余人应邀参加。
29日,青海省委党校教授索南旺杰以《文旅融合与乡土价值 构建》、原文化部非遗司巡视员马盛德以《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 要关注的几个问题》、中央民族大学民族与社会学学院教授林继 富以《民族地区非遗助力精准扶贫实践模式研究一基于文化生态 保护区建设的视角》、天津大学教授王一夫以《智慧黄南数字唐 卡一数字区块链》、中国人民大学文化产业与研究所所长王岸柳 以《热贡文化在黄河流域文化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山西省非 遗保护中心原主任赵中悦以《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中的理论辩析 与实践思考》、全国格萨尔研究办公室主任诺布旺丹以《文化空 间与诗性智慧一热贡文化的孕育机制探索》为题进行了主旨演讲。
黄南州副州长叶忠措介绍,2019年底热贡文 化生态保护区被国家文旅部正式公布为国家级文 化生态保护区,成为国家文旅部正式公布的第一 批7个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区之一。
会议 现场 图片
叶忠措表示,将非遗的活态传承、生产性保护与精准扶贫结合 起来,带动了农牧民群众增收。“保护区文化产业营业收入从 2016年的6.5亿元增长到2019年的11.2亿元,实现了文化保护传承 与发展地方经济双赢。”叶忠措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