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自清写景抒情散文

合集下载

《春》是一篇优美的写景抒情散文。

《春》是一篇优美的写景抒情散文。

盼春 盼……来……近…… 1 (统领全篇,开启下文)
急切、喜悦

总体轮廓—局部描绘
春草图
绘春 2 ~7
山(朗润) 水(涨) 太阳(红)
春花图
春风图 春雨图 迎春图
轻松、明快
娃娃—新
振奋、高昂
颂春三个比喻句 8~10
姑娘—美 青年—力
示例 1、 “一切都像刚睡醒的样子,欣欣然张开了眼。” 运用了拟 人的修辞方法,总写了春回大地万物复苏的情态。 2、“城里乡下,家家户户,老老小小,也赶趟儿似的,一个个都出 来了。舒活舒活筋骨,抖擞抖擞精神,各做各 的一份儿事去。” “赶趟儿”争着赶往目的地的意思。人们盼望春天的到来,春天来 了,“赶趟儿”表现了人们想去做自己要做的事,实现自己的希望 的急切心情。
解析: “∣”表示语意未尽而中途极 短暂的停歇,“∣”表示略长些的停 顿,“︵”表示前后语意连贯。
师生同读课文 初步理解课文
1.请同学挑选自 己喜欢的段落,有 感情的朗诵。 2.读后说说作者的 感情思路
全文共分为三层: 第一部分(第一段) 盼春; 第二部分(二至七段)绘春;
第三部分(八至十段)赞春。
朗读知识: 朗读时,要在理解课文内容、把 握感情基调的基础上,通过停顿的长
短、读音的轻重、语速的快慢和语调
的抑扬,表达出内心的感受。
朗读要求
• 语气基本语调要轻柔、缓慢 • 声音由低到高,由慢而渐快 • 语句要清晰自然
范读
一切∣都像刚睡醒的样子,欣欣然张开了眼。 山∣朗润起来了,水∣涨起来了,太阳的脸∣红 起来了。
鸟巢 cháo 宛转 wǎn 蓑衣 suō 稀疏 shū 抖擞精神 sǒu

水涨( zhǎng )起来了 他涨( zhàng )红了脸 yùn 黄晕( )的光 和

朱自清在文学史上的评价

朱自清在文学史上的评价

朱自清在文学史上的评价
朱自清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重要作家,他的作品以抒情散文、写景散文和叙事散文为主,具有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文学价值。

首先,朱自清的抒情散文以细腻、优美、婉约见长,善于通过描绘自然景色或日常生活场景来表达情感,如《荷塘月色》、《背影》等。

这些作品语言优美,意境深远,能够引起读者的共鸣和情感共振。

其次,朱自清的写景散文也有很高的艺术成就。

他善于捕捉自然景色的特点,通过细腻的描绘和抒发情感来表现自然之美,如《绿》、《温州的踪迹》等。

这些作品不仅具有文学价值,也为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写景散文创作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启示。

此外,朱自清的叙事散文也有一定的成就。

他的作品以真实、朴素、生动见长,善于通过叙述具体的人和事来反映社会现实和人民生活,如《给亡妇》、《冬天》等。

这些作品不仅具有思想性和艺术性,也具有很高的文化价值和社会意义。

综上所述,朱自清在文学史上是一位重要的作家,他的作品具有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文学价值,对中国现代文学的发展和繁荣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朱自清先生的荷塘月色是一篇借景抒情散文

朱自清先生的荷塘月色是一篇借景抒情散文

朱自清先生的《荷塘月色》是一篇借景抒情散文,抒发的是作者对当时北平在军阀统治下白色恐怖现实的强烈不满和不知自己一心向往的自由民主到哪里去找的迷茫失望情绪。

《荷塘月色》的第七、八两段引用了《采莲赋》和南朝民歌《西洲曲》。

人民教育出版社1990版的《高中语文》删去了原文中“采莲的是少年的女子……可惜我们是早已无法消受了”这一段,现在2000版《高中(试验修订本·必修)语文》恢复了原貌,如果能准确地把握文章的写作背景,恰当地分析这两段引用的内容和作用,可能对理解文眼“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大有帮助。

作者1925年到北京大学任教后,亲历亲见了军阀段祺瑞和张作霖残酷镇压知识分子、压制言论思想自由的一系列事实:⑴1926年3月,“三.·一八”惨案,段祺瑞执政府军警开枪打死打伤请愿的爱国群众200余人(作者亲历);⑵1926年6月,张作霖枪杀著名报人邵飘萍,封闭《京报》(作者亲闻);⑶1927年4月,张作霖以宣传“赤化”罪名逮捕并绞死著名学者、北大教授李大钊(作者亲见)。

北平的白色恐怖,的确像“没有月光的晚上,这路上阴森森的,有些怕人”。

近两个月来,作者听到南方的消息:江南,1924—1925年间作者亲见过的轰轰烈烈的工人农民群众追求自由民主的运动,现在遭到了国民党莫名其妙的镇压,觉得所发生的这一切是“人的意想所赶不上的”(《一封信》),所以,心中充满无奈的苦闷、忧愁,郁结至深,难以释怀。

所以,“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要到外面去寻找“什么都可以想,什么都可以不想”的自由世界。

走在“曲折”“幽僻”“寂寞”、“阴森森的,有些怕人”的小煤屑路上,只有“蓊蓊郁郁”的树,就感到“今晚却很好”,因为“路上只我一个人,”“这一片天地好像是我的”,“什么都可以想,什么都可以不想,便觉得是个自由的人”。

终于,找到一片“无边的荷香月色”安宁的“荷塘”绿叶田田,荷花朵朵,清香缕缕,月光溶溶,荷花飘忽,一切都是那样的调和适中,使作者不安定的心得到了暂得的安闲,心灵的郁结得以轻解。

朱自清写景抒情散文

朱自清写景抒情散文

朱自清写景抒情散文朱自清是中国现代散文的重要代表之一,其作品以细腻的笔触和深情的抒发而著称。

他的写景抒情散文向读者展示了美丽的自然风光和内心的感悟,给人以深刻的思考和触动。

下面将以朱自清的写景抒情散文为题,描绘一幅美丽的自然画卷。

清晨的阳光洒在大地上,一片宁静而美丽的景象展现在我的眼前。

我踏着轻盈的步伐走进花园,只见花团锦簇,鲜花盛开。

那些绚烂多彩的花朵,如同一朵朵绽放的艳丽画笔,点缀在绿意盎然的草地上,散发出诱人的芬芳。

我走进花海,细细品味着每一朵花的香气。

有的花朵细小而娇嫩,如同一颗颗珍珠,散发着淡雅的清香;有的花朵大而鲜艳,如同一抹抹明媚的火焰,散发着浓烈的芳香。

花海中,蝴蝶翩翩起舞,蜜蜂忙碌地采蜜,宛如一幅生机勃勃的画卷。

我俯身观察,只见蜜蜂忙碌地在花朵间穿梭,它们的身上沾满了花粉,仿佛是大自然的使者,将花的美丽传递给世界。

我继续向前走去,来到了一片池塘边。

池塘清澈见底,仿佛是一面镜子,映照着天空的蓝和树木的绿。

荷花盛开,花瓣洁白如雪,散发出清幽的芬芳。

荷叶上,水珠晶莹剔透,宛如一颗颗晶莹的珍珠,闪烁着微光。

我坐在池塘边,静静地欣赏着这美丽的景色,心中涌起无尽的宁静和喜悦。

夜幕降临,星光点点,如同一颗颗明亮的眼睛,注视着人间的喧嚣。

我独自走进夜色中,感受着大自然的静谧与神秘。

草地上,萤火虫点点,如同一颗颗闪烁的明星,给黑暗中带来一丝温暖和希望。

我仰望星空,只见满天星斗,璀璨夺目。

它们散发着神秘的光芒,仿佛是宇宙的奥秘与无限的美好。

我深深陶醉在大自然的怀抱中,感受到了生命的力量和美好。

朱自清的写景抒情散文让我明白,大自然是我们最好的朋友,她给予我们无尽的美丽和神奇。

我们应该珍惜和爱护大自然,保护她的美丽,让她永远绽放着生机和活力。

在这美丽的自然画卷中,我感受到了朱自清笔下的情感和思考。

他用细腻的笔触和深情的抒发,将大自然的美丽和内心的感悟融为一体,给人以深刻的思考和触动。

朱自清的写景抒情散文,如同一首首动人的乐章,让我们感受到大自然的力量和美好,也唤起了我们对生活的热爱和追求。

朱自清《匆匆》全文鉴赏

朱自清《匆匆》全文鉴赏

朱自清《匆匆》全文鉴赏朱自清《匆匆》全文鉴赏朱自清先生是五四以来灿若群星的散文作家中成就杰出的一位。

他的别开生面、诚挚感人的散文作品显示了“文学革命”的实绩,具有历久不衰的艺术生命力,《匆匆》就是其中之一。

《匆匆》所借以抒情的具体物象是极难把握,极难表现的虚无缥渺的时光。

然而作者却能赋予这一“无形物”以具体可感,栩栩如生的形象,而且藉此淋漓酣畅地抒发了作者的满腔情怀。

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朱自清《匆匆》全文鉴赏,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赏析朱自清以他特有的朴实清淡之笔,细致地刻画了时光转瞬即逝,飘忽而去的特点。

“燕子去了,有再来的时候;杨柳枯了,有再青的时候;桃花谢了,有再开的时候。

”作者用一气呵成的三个分句组成排比,寥寥几笔便勾勒出一幅淡淡的冬去春来、春去春又回的季节更替画面。

诗人先运用传统的起兴手法―― 借物起兴,从燕子的来去、杨柳的荣枯、桃花的开谢,来渲染时间的来去匆匆,造成一种紧迫的氛围。

紧接着是一连串四个设问,问而不答,由此追寻自己日子的行踪。

可是“我”的日子却“一去不复返”,看不见,摸不着,是被人“偷了”还是“逃走”了呢?读者稍加思索,自可得出答案。

这种表现方法新颖别致,同时也耐人寻味。

作者用自然的新陈代谢的迹象和无形的日子相对照,在一连串疑问句中透出诗人怅然若失的情绪。

第二段,作者紧扣“匆匆”落笔,默默算着从自己于中溜走的日子,已达八千多个,“像针尖上一滴水滴在大海里,我的日子滴在时间的流里”。

相对于万古长存的宇宙,人的生命是十分短暂的。

但唯其短暂,更应珍惜。

因为稍一疏忽,便会消失在“没有声音,没有影子”的时间长流里。

时间之无情,生命之短暂,使作者不禁“汗涔涔而泪潸潸”了。

如此的想象,形象中蕴涵着哲理,构成了一种诗意美。

第三段作者围绕“我”的一天日常生活,从人们都必须亲身经历的琐事人手,浓墨重彩地描绘时光的匆匆流逝。

“早上我起来的时候,小屋里射进两三方斜斜的太阳。

太阳他有脚啊,轻轻悄悄地挪移了”。

朱自清散文《春》原文及其赏析

朱自清散文《春》原文及其赏析

朱自清散文《春》原文及其赏析朱自清散文《春》原文及其赏析在平凡的学习、工作、生活中,大家一定都接触过散文吧?散文是一种以记叙或抒情为主,取材广泛、笔法灵活、篇幅短小、情文并茂的文学样式。

你知道写散文要注意哪些问题吗?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朱自清散文《春》原文及其赏析,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朱自清散文《春》原文及其赏析原文:盼望着,盼望着,东风来了,春天的脚步近了。

一切都像刚睡醒的样子,欣欣然张开了眼。

山朗润起来了,水涨起来了,太阳的脸红起来了。

小草偷偷地从土地里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

园子里,田野里,瞧去,一大片一大片满是的。

坐着,躺着,打两个滚,踢几脚球,赛几趟跑,捉几回迷藏。

风轻俏俏的,草软绵绵的。

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

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

花里带着甜味;闭了眼,树上仿佛已经满是桃儿,杏儿,梨儿。

花下成千成百的蜜蜂嗡嗡的闹着,大小的蝴蝶飞来飞去。

野花遍地是:杂样儿,有名字的,没名字的,散在草丛里像眼睛像星星,还眨呀眨。

“吹面不寒杨柳风”,不错的,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风里带着些心翻的泥土的气息,混着青草味儿,还有各种花的香,都在微微润湿的空气里酝酿。

鸟儿将巢安在繁花嫩叶当中,高兴起来,呼朋引伴的卖弄清脆的歌喉,唱出婉转的曲子,跟清风流水应和着。

牛背上牧童的短笛,这时候也成天嘹亮的响着。

雨是最寻常的,一下就是三两天。

可别恼。

看,像牛牦,像花针,像细丝,密密的斜织着,人家屋顶上全笼着一层薄烟。

树叶却绿得发亮,小草也青得逼你的眼。

傍晚时候,上灯了,一点点黄晕的光,烘托出一片安静而和平的夜。

在乡下,小路上,石桥边,有撑着伞慢慢走着的人,地里还有工作的农民,披着所戴着笠。

他们的房屋稀稀疏疏的,在雨里静默着。

天上的风筝渐渐多了,地上的孩子也多了。

城里乡下,家家户户,老老小小,也赶趟似的,一个个都出来了。

舒活舒活筋骨,抖擞抖擞精神,各做各的一份事儿去。

“一年之计在于春”,刚起头儿,有的是功夫,有的是希望春天像刚落地的娃娃,从头到脚都是新的,它生长着。

朱自清的散文特点

朱自清的散文特点

朱自清的散文都写得缜密深厚、情真意切,但具体分析起来,其思想内容又可概括为如下几类:写景抒情散文。

朱自清最擅长浓书彩墨、精工细描水光山色,淋漓尽致地再现自然景观的风彩神韵。

这类散文文笔优美、绮丽纤浓、雍容典雅,是他笔下的“美文”精品,如《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荷塘月色》、《温州的踪迹》等,尤其可贵的是,这些散文无不深蕴着作者生命中的人生体味和感情色彩,表达出作者在当时复杂的社会环境下复杂的思想内涵。

对于社会人生和自然景色,朱自清都很善于进行精确和缜密的观察,作出细腻和深入的描写。

如《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写与好友俞平伯一起泛舟郊游六朝金粉胜地的秦淮河,备极朦胧奇诡的美,作者在涂抹丰富浓郁的色彩来描绘秦淮河的灯影、水色、月光和歌声时,将自己深沉的感情灌注进去,让人深味作者心中隐藏的“幻灭的情思”。

作者产生这样的心境,是可以理解的,当时,“五四”思想启蒙运动的高潮已过去,他在文化思想界处于暂时沉寂的苦闷氛围中,不免有些“寂寞”和“惆怅”,但他依旧踏踏实实地进行着探索和思考;又如《荷塘月色》,文章一开头就将“我”的一时心情告诉读者,接着用简笔勾勒荷塘四周的轮廓,再以浓墨描绘荷叶、荷花和月色、蝉鸣、蛙叫,其中直写荷塘独处的妙处,曲写荷塘的清幽静谧,从而一起一伏地道出“我”由于夜游荷塘而牵引起一缕乡愁,折射出动乱的现实在知识分子精神上引起的时代忧思;即使象《绿》、《春》这种似乎纯粹写景状物的散文,也流露出作者执着现实,向往光明与美好未来的乐观情绪。

此外,还有诸如《扬州的夏日》、《白马湖》、《南京》、《重庆一瞥》、《潭柘寺戒坛寺》、《松堂游记》等写景记游篇什,也都表现了作者对山水和乡土的热爱之情。

总之,在朱自清的笔下,自然已是人格化的自然,情感也是自然化的情感,朱自清的此类散文真实地记录了他作为一个正直知识分子在思想上的积极探求,使之成为作者生命中的一部分东西。

记人叙事散文。

最能传达朱自清散文神韵的,还有这类作者自叙性质的散文,如《背影》、《给亡妇》、《儿女》、《择偶记》等,这类散文,用笔朴实平淡,写得本色自然,甚至有点琐碎,但有着很强的感情冲击力,作者通过写人叙事,做到以事传情,从侧面暴露出旧社会的黑暗,洋溢着作者沉痛的无奈与申诉。

朱自清近代写景抒情散文

朱自清近代写景抒情散文

朱自清近代写景抒情散文朱自清,字佩弦,中国现代著名的作家。

主要作品有散文《绿》、《春》、《背影》《池塘月色》等,曾任清华大学、西南联大教授。

下面是店铺给大家带来的朱自清近代写景抒情散文,供大家欣赏。

朱自清近代写景抒情散文:南京印象南京是值得留连的地方,虽然我只是来来去去,而且又都在夏天。

也想夸说夸说,可惜知道的太少;现在所写的,只是一个旅行人的印象罢了。

逛南京象逛古董铺子,到处都有些时代侵蚀的遗痕。

你可以摩挲,可以凭吊,可以悠然遐想;想到六朝的兴废,王谢的风流,秦淮的艳迹。

这些也许只是老调子,不过经过自家一番体贴,便不同了。

所以我劝你上鸡鸣寺去,最好选一个微雨天或月夜。

在朦胧里,才酝酿着那一缕幽幽的古味。

你坐在一排明窗的豁蒙楼上,吃一碗茶,看面前苍然蜿蜒着的台城。

台城外明净荒寒的玄武湖就象大涤子的画。

豁蒙楼一排窗子安排得最有心思,让你看的一点不多,一点不少。

寺后有一口灌园的井,可不是那陈后主和张丽华躲在一堆儿的“胭脂井”。

那口胭脂井不在路边,得破费点工夫寻觅。

井栏也不在井上;要看,得老远地上明故宫遗址的古物保存所去。

从寺后的园地,拣着路上台城;没有垛子,真象平台一样。

踏在茸茸的草上,说不出的静。

夏天白昼有成群的黑蝴蝶,在微风里飞;这些黑蝴蝶上下旋转地飞,远看象一根粗的圆柱子。

城上可以望南京的每一角。

这时候若有个熟悉历代形势的人,给你指点,隋兵是从这角进来的,湘军是从那角进来的,你可以想象异样装束的队伍,打着异样的旗帜,拿着异样的武器,汹汹涌涌地进来,远远仿佛还有哭喊之声。

假如你记得一些金陵怀古的诗词,趁这时候暗诵几回,也可印证印证,许更能领略作者当日的情思。

从前可以从台城爬出去,到玄武湖边;若是月夜,两三个人,两三个零落的影子,歪歪斜斜地挪移下去,够多好。

现在可不成了,得出寺,下山,绕着大弯儿出城。

七八年前,湖里几乎长满了苇子,一味地荒寒,虽有好月光,也不大能照到水上;船又窄,又小,又漏,教人逛着愁着。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朱自清写景抒情散文
朱自清,原名自华,号秋实,后改名自清,字佩弦。

中国现代散文家、诗人、学者、民主战士。

以下是小编精心准备的朱自清写景抒情散文,大家可以参考以下内容哦!
篇【1】:朱自清写景抒情散文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

今晚在院子里坐着乘凉,忽然想起日日走过的荷塘,在这满月的光里,总该另有一番样子吧。

月亮渐渐地升高了,墙外马路上孩子们的欢笑,已经听不见了;妻在屋里拍着闰儿,迷迷糊糊地哼着眠歌。

我悄悄地披了大衫,带上门出去。

沿着荷塘,是一条曲折的小煤屑路。

这是一条幽僻的路;白天也少人走,夜晚更加寂寞。

荷塘四面,长着许多树,蓊蓊郁郁的。

路的一旁,是些杨柳,和一些不知道名字的树。

没有月光的晚上,这路上阴森森的,有些怕人。

今晚却很好,虽然月光也还是淡淡的。

路上只我一个人,背着手踱着。

这一片天地好像是我的;我也像超出了平常的自己,到了另一世界里。

我爱热闹,也爱冷静;爱群居,也爱独处。

像今晚上,一个人在这苍茫的月下,什么都可以想,什么都可以
不想,便觉是个自由的人。

白天里一定要做的事,一定要说的话,现在都可不理。

这是独处的妙处,我且受用这无边的荷香月色好了。

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弥望的是田田的叶子。

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

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

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

这时候叶子与花也有一丝的颤动,像闪电般,霎时传过荷塘的那边去了。

叶子本是肩并肩密密地挨着,这便宛然有了一道凝碧的波痕。

叶子底下是脉脉的流水,遮住了,不能见一些颜色;而叶子却更见风致了。

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

薄薄的青雾浮起在荷塘里。

叶子和花仿佛在牛乳中洗过一样;又像笼着轻纱的梦。

虽然是满月,天上却有一层淡淡的云,所以不能朗照;但我以为这恰是到了好处——酣眠固不可少,小睡也别有风味的。

月光是隔了树照过来的,高处丛生的灌木,落下参差的斑驳的黑影,峭楞楞如鬼一般;弯弯的杨柳的稀疏的倩影,却又像是画在荷叶上。

塘中的月色并不均匀;但光与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

荷塘的四面,远远近近,高高低低都是树,而杨柳最多。

这些树将一片荷塘重重围住;只在小路一旁,漏着几段空隙,像是特为月光留下的。

树色一例是阴阴的,乍看像一团烟雾;但杨柳的丰姿,便在烟雾里也辨得出。

树梢上隐隐约约的是一带远山,只有些大意罢了。

树缝里也漏着一两点路灯光,没精打采的,是渴睡人的眼。

这时候最热闹的,要数树上的蝉声与水里的蛙声;但热闹是它们的,我什么也没有。

忽然想起采莲的事情来了。

采莲是江南的旧俗,似乎很早就有,而六朝时为盛;从诗歌里可以约略知道。

采莲的是少年的女子,她们是荡着小船,唱着艳歌去的。

采莲人不用说很多,还有看采莲的人。

那是一个热闹的季节,也是一个风流的季节。

梁元帝《采莲赋》里说得好:
于是妖童媛女,荡舟心许;鷁首徐回,兼传羽杯;欋将移而藻挂,船欲动而萍开。

尔其纤腰束素,迁延顾步;夏始春余,叶嫩花初,恐沾裳而浅笑,畏倾船而敛裾。

可见当时嬉游的光景了。

这真是有趣的事,可惜我们现在早已无福消受了。

于是又记起《西洲曲》里的句子:
采莲南塘秋,莲花过人头;低头弄莲子,莲子清
如水。

今晚若有采莲人,这儿的莲花也算得“过人头”了;只不见一些流水的影子,是不行的。

这令我到底惦着江南了。

——这样想着,猛一抬头,不觉已是自己的门前;轻轻地推门进去,什么声息也没有,妻已睡熟好久了。

篇【2】:朱自清写景抒情散文说起冬天,忽然想到豆腐。

是一“小洋锅”(铝锅)白煮豆腐,热腾腾的。

水滚着,像好些鱼眼睛,一小块一小块豆腐养在里面,嫩而滑,仿佛反穿的白狐大衣。

锅在“洋炉子”(煤油不打气炉)上,和炉子都熏得乌黑乌黑,越显出豆腐的白。

这是晚上,屋子老了,虽点着“洋灯”,也还是阴暗。

围着桌子坐的是父亲跟我们哥儿三个。

“洋炉子”太高了,父亲得常常站起来,微微地仰着脸,觑着眼睛,从氤氲的热气里伸进筷子,夹起豆腐,一一地放在我们的酱油碟里。

我们有时也自己动手,但炉子实在太高了,总还是坐享其成的多。

这并不是吃饭,只是玩儿。

父亲说晚上冷,吃了大家暖和些。

我们都喜欢这种白水豆腐;一上桌就眼巴巴望着那锅,等着那热气,等着热气里从父亲筷子上掉下来的豆腐。

又是冬天,记得是阴历十一月十六晚上,跟S君P君在西湖里坐小划子。

S君刚到杭州教书,事先来信说:“我们要游西湖,不管它是冬天。

”那晚月
色真好,现在想起来还像照在身上。

本来前一晚是“月当头”;也许十一月的月亮真有些特别吧。

那时九点多了,湖上似乎只有我们一只划子。

有点风,月光照着软软的水波;当间那一溜儿反光,像新砑的银子。

湖上的山只剩了淡淡的影子。

山下偶尔有一两星灯火。

S君口占两句诗道:“数星灯火认渔村,淡墨轻描远黛痕。


我们都不大说话,只有均匀的桨声。

我渐渐地快睡着了。

P君“喂”了一下,才抬起眼皮,看见他在微笑。

船夫问要不要上净寺去;是阿弥陀佛生日,那边蛮热闹的。

到了寺里,殿上灯烛辉煌,满是佛婆念佛的声音,好像醒了一场梦。

这已是十多年前的事了,S君还常常通着信,P君听说转变了好几次,前年是在一个特税局里收特税了,以后便没有消息。

在台州过了一个冬天,一家四口子。

台州是个山城,可以说在一个大谷里。

只有一条二里长的大街。

别的路上白天简直不大见人;晚上一片漆黑。

偶尔人家窗户里透出一点灯光,还有走路的拿着的火把;但那是少极了。

我们住在山脚下。

有的是山上松林里的风声,跟天上一只两只的鸟影。

夏末到那里,春初便走,却好像老在过着冬天似的;可是即便真冬天也并不冷。

我们住在楼上,书房临着大路;路上有人说话,可以清清楚
楚地听见。

但因为走路的人太少了,间或有点说话的声音,听起来还只当远风送来的,想不到就在窗外。

我们是外路人,除上学校去之外,常只在家里坐着。

妻也惯了那寂寞,只和我们爷儿们守着。

外边虽老是冬天,家里却老是春天。

有一回我上街去,回来的时候,楼下厨房的大方窗开着,并排地挨着她们母子三个;三张脸都带着天真微笑地向着我。

似乎台州空空的,只有我们四人;天地空空的,也只有我们四人。

那时是民国十年,妻刚从家里出来,满自在。

现在她死了快四年了,我却还老记着她那微笑的影子。

无论怎么冷,大风大雪,想到这些,我心上总是温暖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