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马懿和诸葛亮人物形象比较分析

合集下载

司马懿与诸葛亮形象之比较

司马懿与诸葛亮形象之比较

司马懿与诸葛亮形象之比较论文关键词:诸葛亮;司马懿;家世;性情思想渊源;人才培养论文摘要:司马懿与诸葛亮同为当世军事奇才,二人有很多可比性。

二人自身因素对各自所代表的政权命运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笔者拟从家世、性情、思想渊源、接班人培养等四方面探讨其中之原因。

诸葛亮与司马懿皆深谙韬略,通权知变,可谓当世之奇才。

但从二人屡次交锋中可以见出,诸葛亮之虑事先于司马懿,故司马懿往往扮演失败者之角色,甚至在上方谷被困,险些丧命。

论才干,论智谋,诸葛亮较司马懿略胜一筹,可二人功业却相反。

个中缘故颇为错综复杂,本文拟从四个方面论述之。

一、家世不同司马懿生于官宦人家,其祖发迹于西汉初,更四世至东汉官至二百石。

司马家族既是东汉豪门大族,又有崇儒重教之美誉。

司马懿之父司马防是儒家礼仪的实践者,《三国志》卷一五《司马朗传》注引司马彪《序传》云:“性质直公方,虽闲居宴处,威仪不忒。

雅好汉书名臣列传,所讽者数十万言。

……”[1]其兄司马朗与弟司马孚均被誉为当世“醇儒”,司马朗“雅好人伦典籍”,值岁大饥、人相食之时,“收恤宗族,教训诸弟,不为衰世解业” ,又建议复儒家某些古老制度,如五等之制、井田制等;司马孚亦是儒教的忠实信徒,《晋书》卷三记载:“温厚廉让,博涉经史。

汉末丧乱,与兄弟处危亡之中,箪食瓢饮,而披阅不倦。

”司马懿本人也“少有奇节,聪明多大略。

博学融闻,伏膺儒教”。

司马氏之社会地位、声望,对大族官僚具有极大的号召力,司马懿得到魏文帝、魏明帝器重,被委以重任,在数年间将曹魏枝叶翦除殆尽,为其子篡位、其孙建晋鸣锣开道,除自身因素外,无不得力于此。

诸葛亮则出生于没落的官僚家庭,据《三国志》卷三十五《诸葛亮传》记载:“汉司隶校尉诸葛丰后也。

父珪字君贡,汉末为太山郡丞。

亮早孤,从父玄为袁术所署豫章太守,玄将亮及亮弟均之官。

会汉朝更选朱皓代玄。

玄素与荆州牧刘表有旧,往依之。

玄卒,亮躬耕陇亩,好为梁父吟。

”诸葛亮家境日趋式微,其从父诸葛玄谢世后,诸葛亮俨然为一村夫。

司马懿和诸葛亮

司马懿和诸葛亮

司马懿和诸葛亮都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和文化名人。

他们在不同的历史时期都有着卓越的成就和影响力。

司马懿是三国时期曹魏的重要将领和政治家,他在政治、军事和文化等方面都有卓越的成就。

他善于谋略,精于用兵,曾多次抵御诸葛亮的北伐,并最终在高平陵之变中掌握了曹魏的实权。

司马懿还重视文化教育,提倡儒学,对后世文化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诸葛亮是三国时期蜀汉的重要将领和政治家,他在政治、军事和文化等方面也有着卓越的成就。

他是一位杰出的军事家,精通兵法,善于用兵,曾多次北伐曹魏,并在蜀汉内部进行了一系列政治改革。

诸葛亮还是一位文化名人,他的《出师表》和《诫子书》等作品被誉为中国古代文化的经典之作。

总的来说,司马懿和诸葛亮都是中国历史上杰出的人物,他们的成就和影响力都非常深远。

虽然他们所处的历史背景和政治环境不同,但他们的智慧和谋略都为后人所敬仰和传颂。

司马懿与诸葛亮的故事

司马懿与诸葛亮的故事

司马懿与诸葛亮的故事司马懿和诸葛亮,是中国历史上两位备受尊敬的重要人物。

他们分别在魏国和蜀国担任重要职位,对三国时期的政治局势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他们之间的故事,不仅展现了两位智谋卓越的谋士的风采,更反映出了那个时代的政治斗争和智慧较量。

司马懿,字仲达,是曹魏末期的重要人物,他出生于一个世家,自幼聪慧过人,深得父亲司马昭的器重。

在曹魏的政治舞台上,司马懿才华横溢,深受曹魏皇室信任。

他在政治上善于权衡利弊,善于把握时机,因此成为曹魏政权的核心人物之一。

他在位时期,曹魏政权稳固,国力强盛,被誉为“三国鼎立”的关键人物之一。

而诸葛亮,则是蜀汉的丞相,他是一位卓越的政治家和军事家,被誉为“卧龙”。

诸葛亮一生忠君爱国,智勇双全,他在蜀汉政权中扮演了举足轻重的角色。

诸葛亮不仅在军事上有着非凡的才华,更是一位杰出的政治家,他提出了“先安内部,后图外敌”的治国方针,为蜀汉政权的稳定和发展立下了不朽的功勋。

司马懿和诸葛亮之间的故事,最为人津津乐道的便是他们之间的智谋较量。

据史书记载,司马懿和诸葛亮曾多次在政治和军事上进行过激烈的角逐,二人之间的智慧之争,成为了三国历史上的一段佳话。

在政治上,司马懿善于运用权谋,善于分析形势,善于把握政治机会,而诸葛亮则以其卓越的智慧和高瞻远瞩的政治眼光,屡屡出奇制胜,给司马懿制造了不少政治上的困难。

在军事上,司马懿和诸葛亮也是智谋卓越,各显神通。

司马懿在军事上善于用兵如神,他多次率领曹魏军队出征,屡次获得战争的胜利。

而诸葛亮则以其精湛的军事才能和高超的指挥艺术,多次打败曹魏的军队,给曹魏政权造成了不小的困扰。

然而,尽管司马懿和诸葛亮之间存在着政治和军事上的明争暗斗,但他们却都是一代名臣,都为各自的国家和民族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他们的故事,不仅是中国历史上的佳话,更是一段展现智慧和勇气的传奇。

总的来说,司马懿和诸葛亮是中国历史上备受尊敬的两位重要人物,他们之间的故事,不仅展现了两位智谋卓越的谋士的风采,更反映出了那个时代的政治斗争和智慧较量。

三国演义人物分析

三国演义人物分析

《三国演义》主要人物分析
《三国演义》刻画了众多人物形象,每个人物都有自己独特的性格和特点。

以下是其中几个主要人物的分析:
1.诸葛亮:足智多谋的蜀国丞相,具有高超的智慧和军事才能。

他忠于刘备,为了国家的繁荣和民族的利益而奋斗。

2.刘备:仁慈爱民,有雄心壮志,重情重义。

他具有宽广的胸怀
和高尚的道德情操。

3.关羽:蜀国名将,武艺高强,忠诚勇敢。

他被描述为有“万夫
不当之勇”,但有时也表现出骄傲自大的倾向。

4.张飞:蜀国名将,勇猛刚强,粗犷豪放。

他与关羽一同被尊称
为“万人敌”。

5.周瑜:吴国都督,足智多谋,风度翩翩。

他与诸葛亮有着激烈
的智斗,表现出强烈的竞争意识。

6.曹操:魏国领袖,多疑善变,雄心勃勃。

他有卓越的政治才能
和军事才能,同时也具有文学才华。

7.孙权:吴国君主,能干而有远见,善于用人。

他继承了父亲孙
坚和兄长孙策的事业,成为了江东的一代明主。

8.赵云:蜀国名将,武艺高强,忠诚勇敢。

他被赞誉为“身长八
尺,浓眉大眼,阔面重颐,威风凛凛”。

9.黄盖:吴国名将,勇猛沉着,经验丰富。

他为了国家的利益,
愿意付出自己的全部力量。

以上只是《三国演义》中的部分人物分析,还有很多其他的人物也具有鲜明的性格和特点。

论司马懿与诸葛亮

论司马懿与诸葛亮

论司马懿与诸葛亮
在三国时期有非常多的智者,比如庞统,周瑜等。

但是其中最引人注目的,就属司马懿和诸葛亮了,他们一个在蜀国,一个在魏国,一直在做斗争,谁也没有放松过,很难分出高下。

但是大家都在贬低司马懿,而把诸葛亮当做智慧的代表。

其实,我觉得,司马懿的身上有很多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

肯定有人问了,为什么呀?那让我给大家分析分析。

诸葛亮,他一直忠心耿耿的做蜀国的军师,为蜀国的君主出谟划策,从没有策反的心理,在旁人看来,他是最忠心的,但是大家想过没有,国家是要由最强的人来掌控的,如果,一个国家、一个朝代的君王每天花天酒地,像刘禅一样懦弱,有再好的的大臣也是无济于事。

如果当时诸葛亮一步登天,当上了皇帝,那么,历史就会改写了。

我们再来说说司马懿,他因为一直在给太子当老师,所以一直与曹操之间有着微妙的联系,后来曹操死亡,曹丕篡位当上了皇帝,但是,那个时候魏国没有司马懿压根不行,与是司马懿用计谋帮曹丕灭掉了蜀国和吴国,最后用各种方法让汉皇帝交出权力。

后来,曹丕大病,把权利交给了司马懿,由于那时司马懿年事已高。

所以他又将权利交给了他的儿子——司马炎,所以,形成了一个新的朝代形成了,那就是晋朝。

俗话说,不想做将军的士兵不是好士兵,忠臣固然重要,但是如果我们一直甘于人后,不想打败自己的上司,那这个工作还有什么干劲。

再换句话说,如果没有人想成功,那这个世界会是什么样子。

让我们大家都来努力吧,向自己的目标努力吧!
建二小学
六、六班
罗昊轩。

《三国演义》 中司马懿形象之我见

《三国演义》 中司马懿形象之我见

目录摘要 (2)关键词 (2)引言 (2)一、司马懿生平 (2)(一)出生简介 (2)(二)与诸葛亮的角逐较量 (3)(三)高平陵政变 (4)二、对司马懿的评价 (5)(一)作者罗贯中倾向:批判,非正义的一方 (5)(二)前贤观点:青睐、功过是非分明 (5)(三)个人观点:不得已之反抗 (6)后记 (7)致谢 (7)注释 (8)参考文献 (8)文献综述 (9)《三国演义》中司马懿形象之我见作者:程秋霞单位:云南民族大学摘要:司马懿在《三国演义》中出场较晚,是一个很神秘的人物,三国中热闹大多都在前半部,舞台上的风光,都被最早的角色抢光了,他显得不那么光彩出色,但是,在这段历史中,他是一位靠耐性、权谋、机智、残忍,夺得胜利并且是最了不起的大赢家。

司马懿与曹魏政权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作为三朝元老的托孤大臣他始终坚持自己韬光养晦的生存之道,与曹爽明争暗斗十余年最终在高平陵政变中落下帷幕。

Abstract: Simayi play late in the romance of The Three King doms, was a mysterious figure, the three countries in the m ost busy in the first half, the scenery on the stage, was the earliest picked up, the role of his excellent less glor ious, but, in this period of history, he is a patient, the tactics, witty, cruel, and win the victory and is the most amazing big winners. Simayi associated with cao wei regime, as minister of the same entrust an orphan to he always adh ere to its survival, more than 10 years of competition with Mr Eventually ended in GaoPingling coup.关键词:三国演义;司马懿;形象;不得已反抗;Key words: the romance of The Three Kingdoms; Simayi. Image;To resist;引言在《三国演义》(后简称“演义)中,作者罗贯中成功的塑造了诸多形形色色的典型人物,如奸诈诡谲的曹操,忠厚仁义的刘备,义薄云天的关羽,有经天纬地之才的诸葛亮,还有人格魅力几乎接近完美的赵云。

三国司马懿的性格特点

三国司马懿的性格特点

三国司马懿的性格特点司马懿是三国著名的军事家,司马懿的性格也是比较古怪。

下面是店铺为你收集整理的司马懿的性格特点,希望对你有帮助!司马懿的性格特点司马懿作为历史上的一位传奇人物,后人对于他的评价处于两个极端,有人说他天赋异禀。

功勋卓著。

有人说他狡猾奸诈,处事圆滑,最后背叛君主,不仁不义,没有尽到一位臣子的本分。

其实对于司马懿来说这两种评价都不为过,都是属于司马懿性格中的一部分。

每个人的都是多元化的,何况是作为那个时代的处于政治中心的重要人物,司马懿拥有多面性格,面对不同的事,不同的人采取不同的方法是不可避免的。

司马懿在前期采取了一种明哲保身的态度,体现了其性格中聪明,也善于识人的一部分。

曹操对于他而言并不是一个好的领导者,所以曹操一开始请他任职时,他并不愿意,并以病为托辞,拒绝了曹操。

然而奈何曹操并不放弃,数次威胁才使得他不得不任职。

在曹操去世之后,司马懿开始在政治上大展才华,顺势而为,深得皇帝信任,并且屡立战功。

这体现了他性格中懂得审时度势,从善如流的一面。

司马懿洞察先机,决断果敢的一面在他的军事中体现的淋漓尽致,尤其是与诸葛亮的数次决战中更是将他在军事上的天赋和瞬间决断的能力都充分体现出来。

而他对待不同的君主采取不同的方法,面对不同的敌人运用不同的战术并且屡次取得成功都体现了他的圆滑和知人识人的能力。

当然最后他选择了起兵叛乱,虽然在别人眼中是不仁不义的行为,但这也是构成他性格的很重要的一部分那就是他的凶狠和果敢,毫不犹豫,不会浪费每一个机会。

也正是因为他的性格才使得他能在一次次改朝换代中笑到最后。

司马懿的性格中有其好的一面也有其不为人所称赞的一面,但不可否认的是他在历史中起了不可磨灭的作用,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司马懿和诸葛亮谁更聪明司马懿和诸葛亮谁聪明的问题难倒众生,应该从不同角度去评价这两人。

接下来为大家详细介绍司马懿和诸葛亮谁聪明。

我认为他们两个是旗鼓相当的,但是诸葛亮活得更累一些。

诸葛亮是个大忠诚,古往今来所有的君王出于统治的目的,一直褒扬诸葛亮而贬低司马懿。

诸葛亮与司马懿之比

诸葛亮与司马懿之比

诸葛亮与司马懿之比很多人对诸葛亮的军事才能持否定态度,认为他的军事才能很平庸,志大才疏。

远不及司马懿。

持这种观点的依据主要是1.陈寿三国志中评价孔明治戎为长,奇谋为短,理民之干,优于将略。

2.司马懿对他的评价志大而不见机、多谋而少决、好兵而无权。

3.受品三国的影响,因为品三国明显带有尊曹抑刘的态度,已经失去客观评价三国应有的心态,不公正。

好,那我们就通过具体战例看看孔明与仲达谁的军事水平更高些。

诸葛亮一共北伐5次,而与司马懿正面交锋只有最后两次,通过司马懿的军事行动,我们可以看出仲达在孔明第四次和第五次北伐中分别采取军事试探和坚守不出的战术。

我们先看第四次北伐也就是在公元231年,这也是他俩第一次交锋。

据《资治通签》72卷记载、《三国志》也有提及但不详细,诸葛亮兵围岐山,司马懿亲帅大军解救,并派郭淮等将领抄袭蜀军。

孔明兵分两路,一路继续攻岐山,亲帅一路击溃郭淮军,并与司马懿大军对峙。

欲战不能只好撤军,司马懿就紧随蜀军,蜀军走魏军就跟着走,蜀军停他就跟着停,如若赶上蜀军就立即上山建立防御工事。

反正就是不和你打,我猜测司马懿可能是想观察蜀军,一方面看看诸葛亮怎么带兵,另一方面看看蜀军有什么纰漏好伺机进攻。

我只能说司马懿真可爱搞的给抓小三似的。

大家都说孔明为人谨慎,我看仲达也够谨慎的。

张郃看不下去了,就建议应该派骑兵追击,司马懿不允。

其他将领就说仲达畏敌如虎,司马懿很不高兴,也许是受不了属下非议,仲达最后决定派张郃前去追击孔明,孔明早就料到他得来这出,心说话这几天被你偷偷摸摸尾随,你以为我真看不见,于是在木门设伏,成功射杀魏上将张郃。

蜀军方面无将领伤亡。

第四次北伐的时候有个争议的战例插曲,诸葛亮想要抢收上硅的麦子,司马懿听说后心说话抢我的地盘打我的人,还想吃我的东西,好事都让你孔明占了于是前来阻挡,据《汉晋春秋》记载诸葛亮派魏延、吴班、高翔前去迎战,大破魏军斩杀俘获魏军三千多人,缴获战略物资很多。

这一点《资治通签》72卷也有作证。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司马懿和诸葛亮人物形象对比分析
邵江婷文学阅读与教育专业20090519
司马懿和诸葛亮都是三国时期著名的军事家、政治家,在三国的历史舞台中起着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可是两人在历史上的形象却截然不同。

一.性格不同
司马懿生性残忍、毒辣,看重权术。

曹操生前就曾警告过曹丕“司马懿非人宦也,有狼顾像,必预汝家事”。

太尉华歆也曾进言于魏帝:“先时太祖武皇帝尝谓臣日:司马懿鹰视狼顾,不可付以兵权;久必为国家大患。

”历史也正如曹操所预想的那样进行,在齐王即位之初,朝廷大权均掌握在曹爽手中,司马懿虽然同受明帝的遗诏辅翼幼主,却被排斥于政权之外。

老谋深算的司马懿并未就此罢休,他托病蛰伏了十年,突然而起,司马懿先用狡诈的手段两次派人诱骗曹爽:“太傅无他事,只是削汝兵权而已。

”“吾与蒋济指洛水为誓,只因兵权之事,别无他意。

”等曹爽交出兵权,凶残面目暴露无遗,当即翦除曹爽党羽,接着又翦除曹爽一族,“押着曹爽兄弟三人并一千人犯,皆斩于市曹,灭其三族;其家产财物,尽抄入库。

"最终掌握了大权,为司马篡权创造了重要的条件。

相比之下,诸葛亮则生性淡泊,注重信义。

诸葛亮正如他其门上之对联所言:“淡泊以明志,宁静以致远。

”虽然在事实上,他的行为与这句话有矛盾之处,在《三国志》中曾记述诸葛亮“身高八尺,每自比于管仲、乐毅,时人莫之许也。

”,而管仲和乐毅,一个是辅佐齐桓公成为一代霸主的政治家,一个是辅佐燕昭王迅速崛起的军事家,从而我们可以看到,诸葛亮的内心是非常渴望建立
一番功业的。

可是与司马懿相比,他把自己的人生定位只是良臣贤相。

在深受刘备三顾茅庐之情后,他也是“明知不可为而为”,为的只是报答刘备的知遇之恩。

在刘备白帝城托孤之后,也是不忘刘备之恩,尽心尽力辅佐刘禅,明知他不是一个贤主。

这样的选择都是因为,在诸葛亮心中,功利和信义相比,信义远远超过功利。

这些也直接导致了他人生的悲剧。

二.人生遭遇不同
同样是身为人臣,同样是才华横溢,但是两人的遭遇却截然不同。

司马懿在动乱的三国时代,选择了曹魏集团,可是曹魏集团的第一个领导者曹操却是一个既爱才又妒才,既用人又疑人的统治者。

对于司马懿也同样如此,他深知司马懿的才华,既想用他也疑他,最后到了与处之而后快的地步。

这时的司马懿不得不韬光隐晦,明哲保身。

到了曹丕,虽然得到了重用,但是面对曹丕的好大喜功,爱征战杀伐,他不爱显露自己的军事才华。

到了曹睿,司马懿也是时时受到曹氏家族的排挤,多次被剥夺军权。

到了曹方,曹爽害怕司马家族终有一天会垄断朝政,于是用欲抑先扬之术,敬事司马懿如父,推举他为“太傅”,外示尊崇,而实则夺了他的军政大权。

司马懿处空名而无实权,一晃就是10年。

在这10年里,他处处示弱,隐忍不发,静观其变。

果然,曹爽志得意满之后走向了狂悖与淫慢。

他作威作福,秽政横行,以致大臣离心、物议沸腾。

这时司马懿才抓住机会,突然作起,翦除了曹氏异己。

为自己以后夺取政权奠定了基础。

而诸葛亮在这一方面也是截然不同。

他一开始就受到刘备三顾茅庐的诚心邀请。

等到出山,他就被刘备委以军师重任,得到刘备的赏识和重用。

刘备曾对关羽、张飞说过“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

”当刘备白帝城重病,他把
刘禅托与诸葛亮,并让刘禅视诸葛亮为义父。

刘备死后,刘禅更是依靠诸葛亮,封诸葛亮为武乡侯,开设官府办公。

不久,再领益州牧,政事上、军事上的大小事务,刘禅都依赖于诸葛亮,由诸葛亮决定。

从以上分析我们可以看出司马懿在他的仕途当中,是在不断的排挤也压迫中求得生存,最后依靠自己的隐忍和韬光养晦、明哲保身,最终才走向了权利的高峰。

而诸葛亮深受刘备赏识、重用之恩,作为深受儒家思想影响的他,为报答这份恩情,最终“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走向了另一个结局。

三.军事弱点不同
诸葛亮、司马懿都是三国时代杰出的军事家,在军事才能上,两人都不相上下。

但是两人在军事方面的弱点,却是各有侧重。

司马懿猜忌心非常重,很明显的例子就是空城计。

虽然空城计是司马懿各个方面的因素导致的,但是与司马懿自身的猜忌心不可分离,我想如果诸葛亮不是知道司马懿猜忌心严重,我想他是不会打开城门,来这么一次名扬古今的“空城计”。

从空城计中,我们同样也可以看到,诸葛亮在军事上的谨慎行事。

诸葛亮是一个处事非常谨慎的一个人,最为代表性的一次事件就是魏延献子午谷奇谋。

诸葛亮嫌魏延之谋过于冒险而不肯用,他选择稳打稳扎的方式进兵。

在取得南安、天水、安定三城后,却又没有乘胜进军,而是整顿军马,尽提汉中之兵,前出祁山,兵临渭水之西。

诸葛亮不愿乘胜追击,就在于此时蜀军兵力较少,他不敢冒进。

所以他选择
停下来整顿军马,再提大兵进发。

毛宗岗在第10回回评中写道:“魏延子午谷之谋,未尝不善,武侯以为危计而不用,盖逆知天意之不可回,而不欲行险以争之耳。

”夹评中又说:“此亦韩信暗渡陈仓之计,惜孔明之不用也。

”“武侯只是小心,不肯放胆。

”再次指出诸葛亮用兵的谨慎小心。

魏延并非有勇无
谋之人,其策也非异想天开,以当时情状,其确为奇计,后来司马懿也证实了魏延之计的高妙。

司马懿和诸葛亮作为名贯当时的军事家、政治家,身上有许多相似之处,但是不同之处更值得人去反思,因为正是他们身上的不同,才导致了他们最终不同的结局。

我们为司马懿能从忍辱负重中最终修成正果而庆幸,同时更为诸葛亮悲剧的结局而扼腕叹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