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诸葛亮的人物形象
浅析《三国演义》中诸葛亮的形象

浅析《三国演义》中诸葛亮的形象《三国演义》描写了公元3世纪以曹操、刘备、孙权为首的魏、蜀、吴三个政治、军事集团之间的矛盾和斗争。
塑造出曹操、刘备、关羽、张飞、诸葛亮等许多不朽的历史人物形象,其中诸葛亮形象的塑造非常成功。
政治上他高瞻远瞩,军事上他运筹帷幄,思想上他深谋远虑,文学上他才华横溢。
他的思想、品格、才干在今天仍为人所津津乐道。
一、志存高远自比管乐一个人如果想有所成就,那么首先应该有远大的抱负,即理想。
诸葛亮年轻的时候,中原豪强并起,诸侯割据。
他经常和当时的青年才俊,如博陵的崔州平、颖州的徐庶、石广元、汝南的孟公威等,交往甚密,畅谈古今,研究学问,抒发自己的政治抱负。
一次他们谈到军阀割据,董卓作乱时,诸葛亮曾尖锐地指出:像董卓、袁绍这些人和颠覆秦国的赵高、篡权窃位的王莽是一丘之貉,不消除这些家伙、国家就不得安宁。
诸葛亮“每自比管仲、乐毅”,表达了它改变国家割据混战局面的政治抱负。
正是以这种理想为动力,才使诸葛亮成长为“识治之良才,管萧之亚匹”。
二、淡泊明志宁静致远在《三国演义》第三十七回中,刘、关、张三人跟童子进诸葛草庐,至中门,刘备见门上大书一联:淡泊以明志,宁静而致远。
其大意是:不追求名利,生活简单朴素,才能显示出自己的志趣;不追求热闹,心境安宁清静,才能达到远大目标。
通过此联揭示了诸葛亮的高尚德操。
精炼概括了诸葛亮一生在品德操守方面追求的最高境界。
刘备未见其人,而先观其行,不免感慨:“此行不枉然”,而亮从出世至死,一生不慕虚荣,不求富贵,安贫乐道,朴素严谨,克己奉公,知恩必报,忠贞不二,鞠躬尽瘁,严于律己。
这些高贵的品格着实令人佩服。
“淡泊”、“宁静”从一种境界、一种要求来看,乃是一种道家清心寡欲,修身养性,顺其自然的表现,但并非消极避世,求一生安乐。
正因为如此,所以诸葛亮在一生军旅生涯中。
时刻以此为戒,提倡俭朴,别无所求。
再则,他至始至终一身素缟,初出场时,“孔明身长八尺,面如冠玉,头戴纶巾,身披鹤氅,飘飘然有似神仙之概”,在入世以后,虽出将入相,但他每次出战几乎都是同一装束:端坐四轮车,头戴纶巾,身披鹤氅,手拿羽扇,一幅高人逸士的形象,而不喜达官贵族的华服丝袍、金银饰物。
【语文知识点】三国演义中诸葛亮的人物形象分析

【语文知识点】三国演义中诸葛亮的人物形象分析
诸葛亮是三国时期蜀汉丞相,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书法家、发明家。
诸葛亮一生“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忠臣与智者的代表人物。
1.谦虚谨慎,严于责已的优秀品质:诸葛亮不恃才自傲,为维护汉室天下,他做到对内实行法制,赏罚严明,对犯法人不管其地位高低,功劳大小和自己关系亲疏都要依法惩治。
2.鞠躬尽瘁,廉洁奉公的高尚情操:诸葛亮是被作为忠贞和智慧的典型来塑造的,作为封建社会理想的贤相,小说突出描写了他对刘备的忠贞,为报答刘备的知遇之恩,他竭忠尽智,赴汤蹈火,为蜀汉的霸业立下了巨大功勋。
3.卓越的军事、政治、外交才能:诸葛亮作为一个贤相,有着远大的政治抱负,他有感于刘备的知遇之恩,辅佐刘备,为共图霸业奋斗了一生。
诸葛亮,字孔明,号卧龙,琅琊阳都人。
早年随叔父诸葛玄到荆州,诸葛玄死后,诸葛亮就在隆中隐居。
后刘备三顾茅庐请出诸葛亮,联合东吴孙权于赤壁之战大败曹军。
形成三国鼎足之势。
于蜀建兴十二年病逝于五丈原,享年54岁。
《三国演义》是元末明初小说家罗贯中创作的长篇章回体历史演义小说。
描写了从东汉末年到西晋初年之间近百年的历史风云,以描写战争为主,诉说了东汉末年的群雄割据混战和魏、蜀、吴三国之间的政治和军事斗争,最终司马炎一统三国,建立晋朝的故事。
反映了三国时代各类社会斗争与矛盾的转化,并概括了这一时代的历史巨变,塑造了一群叱咤风云的三国英雄人物。
感谢您的阅读,祝您生活愉快。
《三国演义》中诸葛亮人物形象分析

《三国演义》中诸葛亮人物形象分析诸葛亮的形象在文学作品中几乎处于神化状态,在文学作品中,诸葛亮有勇有谋、运筹帷幄,还可以借天时地利人和呼风唤雨。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三国演义》中的诸葛亮和《西游记》中的孙悟空很相似,都是作者通过一个角色来表达文化思想的引子,作者对诸葛亮的形象理解通过整本书表达出来,但我们想要得到更深的理解就必须全面分析文本中的形象,掌握作者的深刻意图,理解更多的思想智慧。
一、忠诚的代表《三国演义》全书一百二十回,书中近半文字都涉及诸葛亮,仅诸葛亮个人描写就有三十多回,占到全书的1/4,我们可以看到全书虽然人物众多,但是对于诸葛亮的人物描写却非常多,描绘出一个栩栩如生的诸葛亮,一个始终如一的忠臣代表。
诸葛亮身上最大的亮点就是忠诚,忠心君主、忠心国家。
忠君体现在诸葛亮对刘备的追随上,诸葛亮的代表作《隆中对》,其中体现最多的便是对刘备的知遇之恩,多年来始终如一、不离不弃,体现出的正是士为知己者死的情怀。
刘备善待诸葛亮,三顾茅庐才请得其出山,诸葛亮亦用自己的一生来回报,在刘备死后又尽心辅佐刘禅,白帝托孤后,诸葛亮的忠君思想体现得更加淋漓尽致,他费心费力地辅佐刘禅,把自己的一生贡献在国事上,北伐之前还竭尽全力地嘱托刘禅要处理好国事。
《出师表》一文中把蜀国的治理之道和臣子的任用描写得非常详细,并一直劝诫刘禅不要妄自菲薄,做事一定要依法依理而行、内外统一,希望可以壮大蜀国,完成刘备的遗愿。
不论发生什么事,诸葛亮始终坚持的都是最初跟随刘备的初心——匡扶汉室。
诸葛亮之所以肯出山帮助刘备,笔者认为他有一个目标——匡扶汉室,而且一辈子都为这个目标而奔走。
为了完成匡扶汉室的愿望,他一生竭尽全力、视死如归,诸葛亮一直都把自己的生死放在蜀国的安危之后,为蜀国的经济建设、政治建设献出了自己的一生。
刘备在世时,无论发生任何事,诸葛亮都一直陪伴在他左右,为他出谋划策;刘备死后又尽心尽力辅佐刘禅,一直把匡复汉室作为自己的终身目标而坚持,即便是最后病逝于五丈原,他也是死在了战场上,为自己的目标而牺牲。
诸葛亮的人物特征

诸葛亮的人物特征诸葛亮,字孔明,是三国时期蜀国的重要人物,也是中国历史上最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和文学家之一、他以其聪明才智、深思熟虑和谋略过人而著称,被誉为“千古之奇才”。
首先,诸葛亮的人物特征之一是聪明才智。
他自幼聪颖过人,才智出众。
据《资治通鉴》记载,他在年仅16岁时就已经通晓《易经》,并能独立撰写论文。
此外,他还涉猎了天文、地理、历史、兵法等各个领域,并对这些知识有着透彻的理解。
他的博学多才以及超凡智慧,使他在政治和军事事务上有独到的见解和决策能力。
其次,诸葛亮的人物特征之二是深思熟虑和谋略过人。
他对于治国安邦和战争策略都有着深入研究,善于预见问题的发生和解决。
在他执政期间,他实行了一系列政策和,使蜀国经济繁荣、国力强盛。
他主张安抚百姓、勤俭治国、提倡农业生产等,使得蜀国社会稳定,经济发展。
在对外战争方面,他善于运用兵谋,让蜀国在对抗曹魏和孙吴的战争中屡战屡胜,保证了蜀国的安全和繁荣。
此外,诸葛亮的人物特征之三是为人谦和和勤奋。
尽管他才华出众,位高权重,却一直保持着谦和的态度。
他常常与士人共同交流,并虚怀若谷,不以自己的才华傲慢自大。
同时,他勤奋刻苦,为国家的繁荣不辞辛劳。
据记载,他每天只睡三四个时辰,其余时间都用来治理国家和研读兵法。
他深知为官救国的责任和使命,从不懈怠,以高度负责和勤勉的工作态度,为蜀国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最后,诸葛亮的人物特征之四是具有远见卓识和高尚的品德。
他具有很强的历史眼光和战略思维,能够深刻地把握当时的大势,并且能够做出准确的判断和应对。
他的品德高尚,深受民众的爱戴,他对百姓和士人都非常关心,经常为他们着想。
他主张以德治国,以公正和仁爱为准则,深得人民的拥护和尊敬。
总结起来,诸葛亮是中国历史上一位伟大的政治家、军事家和文学家,他的聪明才智、深思熟虑和谋略过人让他成为了历史上杰出的人物。
他为政治、军事、文化等领域都做出了卓越的贡献,是中国历史上不可忽视的一颗明珠。
三国演义诸葛亮人物分析

三国演义诸葛亮⼈物分析在《三国演义》中,诸葛亮应该是⼤家最熟悉的⼈物之⼀了,即便是没看过《三国演义》的⼈也早就听说过和他有关的⼀些故事,如:三顾茅庐,⾚壁之战。
杜甫在《蜀相》中是这样写诸葛亮的:“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
”下⾯,我就来分析⼀下诸葛亮的⼈物形象。
⾸先,诸葛亮是个⾮常智慧的⼈。
⾜智多谋,助他⼈之霸业,成⾃⼰之威名。
智慧超群,⼤智有隆中对;中智⾚壁之战;⼩智有借东风,⽊⽜流马,缩地法等,辅佐刘备,联孙抗曹,⾚壁之战⼤败曹军。
形成三国⿍⾜之势,夺占荆州。
建安⼗六年,攻取益州。
继⼜击败曹军,夺得汉中。
他还在书法,绘画,⾳乐等⽅⾯有独特造诣。
其次,诸葛亮是个很忠⼼的⼈。
⼀颗忠⼼,两朝元⽼,鞠躬尽瘁死⽽后已。
他辅助刘备处理⽇常事务。
当时,全国的军、政、财,事⽆⼤⼩,皆由诸葛亮决定,赏罚严明。
对外与东吴联盟,对内改善和西南各族的关系,实⾏屯⽥,加强战备。
诸葛亮忠于主君,备受后世推崇。
在受刘备托孤后,他⼀直对刘禅尽⼼尽⼒,做事都亲⼒亲为,《出师表》中表明⼼迹,古话说:“读出师表不落泪者,其⼈必不忠。
”由此可以看出诸葛亮的情感真挚。
可惜最后却⾃⼰⾷少事烦,病死军中。
诸葛亮⼗余年间⼀⼈独揽⼤权,可他既不敛财,也不谋任何私利或名位,⼀直只以兴复汉室为任。
他开始独掌蜀汉军政⼤权以后,则以“ 法”为根本,到后来在朝内作⼋务、七戒、六恐、五惧训诫各⾂,⽽朝外亦民风朴实,赏罚分明,突出法制的作⽤,在中国古代极为罕见。
诸葛亮还是⼀个有德的⼈,误⽤马谡,失街亭,⾃贬三级。
⼤公⽆私,⽣活朴素,诸葛亮曾上表说⾃⼰没有多余财产,只有⼋百株桑树、⼗五顷⽥地,⽽⾃⼰穿的都是朝廷给的,就算⼉⼦都是⾃给⾃⾜,⾃⼰没有⼀点多余的财产。
果然,诸葛亮直⾄死也是如此,甚⾄在临死前,也吩咐下葬时挖⼀个洞,只要棺⽊能放进去便够,⾃⼰则只须穿平常的服装,不须其他配葬物。
这就是诸葛亮,⼀⼼只为⾃⼰的国家,诸他的忠⼼着实让我⾮常的感动,他的有谋有德更是着实让我敬佩。
《三国演义》中诸葛亮形象解读

《三国演义》中诸葛亮形象解读三国时期的著名文学作品《三国演义》中,对于诸葛亮的形象描写是最为深刻的,他被描绘成了一位智谋过人、博古通今、严谨治军、涵养德行的辅国良才。
下面本文将从几个方面对《三国演义》中的诸葛亮形象进行解读。
第一,诸葛亮的才学超群,智计无双。
在《三国演义》中,诸葛亮表现出的智谋和才气是无人可比的。
他广泛涉猎神仙道士、史书经典,是当时的博学大才子,与汉代阮籍、杨修齐名。
诸葛亮的才华不仅仅只是博学多闻,更是体现在了治国方略和军事谋略上。
他曾留下名言“人算不如天算”,他主张依靠天时地利和人和的优势来决定战争的胜负,而不是光凭人力而战。
第二,诸葛亮是一位极为严谨治军的将领。
在《三国演义》中,诸葛亮主持军务极有条理和严谨性。
他强调备足军粮、精心筹划作战计划,并对军队的训练进行精细化的管理,确保将士们的素质能够达到最佳状态。
另外,他在管理军队时,更是关爱部下,善待士兵,深得军队的爱戴和信任。
第三,诸葛亮是一位“仁者之师”。
他在《三国演义》的形象中不仅展现出了非凡的才学和严谨的治军才干,更是以温和、仁爱、严谨的态度获得了众人的尊重。
他以身作则,身体力行推崇仁道,人际关系处理得当,并常被战友赞誉为“百姓之父”。
第四,诸葛亮的形象还体现出了中国古代道德思想的精神价值。
他的德行和修养是中国道德思想的体现,敦睦周围现代世界,在矛盾重重的沉浸校园深造。
在《三国演义》中,诸葛亮作为理想典范和正义代表,他不仅是一个谋士、将领,更是一个父亲、老师和慈善家,他用自己的行动体现着仁爱之道。
综上所述,《三国演义》中的诸葛亮形象充分展现了他作为一个杰出人物的全面形象。
其才学超群、智计无双、治军严谨、仁者之师,以及精神道德至高无上的品行,使得他不仅成为中国乃至世界文化的高度代表,也为后世人们树立了伟大的精神楷模。
《三国演义》中诸葛亮形象辨析——兼论小说人物与历史人物

第三章
小说与历史中诸 葛亮形象的比较
小说与历史中诸葛亮形象的异同点
小说中诸葛亮形象:智慧、忠诚、谋略过人,善于用兵,能预知未来。 历史中诸葛亮形象: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善于治理国家,长于战略规划。 异同点:小说中诸葛亮形象更加神秘和传奇,历史中诸葛亮形象更加真实和全面。 原因:小说创作需要塑造英雄形象来吸引读者,历史记录则更加注重客观事实。
文学技巧:小说作者通过运用文学技巧,如描写、叙述等手法,来塑造人物形象。
创作意图:小说作者的创作意图和目的,会影响其对历史人物的塑造。 读者接受:读者对历史人物的认知和接受程度,会影响小说的创作和传播。
小说人物与历史人物在文化传承中的作用
小说人物通过艺 术手法展现历史 人物的性格特点 和行为逻辑,使 读者更深入地理
第四章
小说人物与历史 人物的辨析
小说人物与历史人物的联系与区别
添加标题
联系:小说人物和历史人物都反映了当时的社会背景和文化特点,小说人物往往以历史人物为原型,通 过艺术加工来塑造形象。
添加标题
区别:小说人物是虚构的,其形象和故事情节往往取决于作者的创作意图和审美标准,而历史人物是真 实存在的,其形象和事迹通过史书记载和考古发现得以流传。
解历史。
小说人物在文化 传承中扮演着重 要的角色,能够 传递民族文化和 价值观,影响读 者的思想和行为。
历史人物是文化传 承的重要组成部分, 通过对历史人物的 研究和传播,可以 弘扬民族优秀传统 文化,增强民族认
同感和凝聚力。
小说人物与历史 人物的辨析有助 于我们更好地认 识和理解历史, 从而更好地传承 和发展民族文化。
智慧和谋略的代表 对忠诚和信义的坚守 对国家和民族的责任感 对后世的启示和影响
三国演义中诸葛亮的人物形象解析

三国演义中诸葛亮的人物形象解析《三国演义》是中国古代四大名著之一,其中的诸葛亮是一个备受尊敬的人物。
他是智者、谋士,更是一个耿直、忠诚的人。
在小说中,诸葛亮的形象被作者塑造得十分完美,许多人把他当作偶像,对他的故事和行为深感钦佩。
在本文中,我将解析诸葛亮的人物形象,揭示其中的深层次含义。
仁者无敌诸葛亮的人物形象中最让人赞叹的一点就是其仁德之轻世所难及。
他时常为民伸张正义,对待百姓宽容和善。
在《三国演义》中,每当黄巾军作乱或是魏蜀之间斗争的时候,他总是首先考虑的是百姓安危。
为了保障百姓的安全,他也不顾个人安危,经常冒着生命之险去执行任务。
他用自己的行动诠释了一句名言:“仁者无敌”。
智者千虑必有一失诸葛亮的人物形象中最大的缺点就是他缺乏实际的执行力。
虽然他有着卓越的智慧,但有时候他的计谋并不一定能够落实到实际行动中去。
要么因为其他人的错误判断,要么因为时机不对,要么因为自身能力不足等原因。
这说明,即使再高明的策略也存在着失败和错误的可能。
因此,我们应该从诸葛亮的人物形象中吸取教训,不只要依靠智慧谋略,还要有实际的行动力和执行力。
谦虚谨慎诸葛亮的人物形象中,还体现出了他很强的谦虚谨慎精神。
他一生中经历了许多的战争和政治斗争,但他却一直深深地明白,人常在舞台高处,要守护自己的不骄不躁,钦佩他的人敬重他的精神。
在他的行事中,我们可以看到他试图减少对自己的炫耀,试图用不起眼的方式取得胜利,用中庸而不出奇的手段获得胜利。
这表明了诸葛亮的人物形象中有所谓的“微不足道的英雄”存在。
忠诚坚定诸葛亮的忠诚度十分高,在故事中他始终是刘备的忠实军师。
即便是在生命最后的时候,他依然把对我主的忠诚放在心中最高的地位上,为了不负赤壁之约一战之约,他坚定地挂好了锦囊,依然坚信着战争的胜利,为刘备的事业前进的路上扼守着关键的节点。
他的人物形象在此时显然表现出了忠诚和坚定,没有后悔,也不怕胜利,相信历史上的人物都深深爱着他们的国家和人民。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文学院学年论文题目:论诸葛亮的人物形象******学号:************ 专业:汉语言文学年级班级:2014级1班指导教师:***2015年9 月15日目录摘要 (1)前言 (1)一、诸葛亮的生平简介 (2)二、诸葛亮的聪明才智 (3)(一)发明创造 (3)(二)锦囊妙计 (3)1、空城计 (3)2、草船借箭 (4)(三)军事才能 (4)三、诸葛亮的高尚品格 (6)结语 (6)参考文献 (6)致谢 (7)论诸葛亮的人物形象摘要:诸葛亮神机妙算、足智多谋,令人羡慕,他的神机妙算建立在他上知天文、下知地理还知人心。
在草船借箭中,他知道周瑜想陷害他,所以让他十天造十几万支剑。
聪明诸葛亮因为了解曹操,知道曹操有“疑心病”,所以就准备向曹操“借剑”。
结果曹操果真中了诸葛亮的计。
这是因为诸葛亮知识渊博,十分关照属下,所以很了解他们的脾气.并且,他还会虚心地向别人请教.所以我们应该学诸葛亮虚心接受别人的教导。
关键词:诸葛亮;聪明;狡猾;善于分析;Theory of Zhu Geliang's Characters Abstract:The various Ge is bright SJMS, resourceful, enviable, his SJMS based on his top knowing astronomy, bottom knowing geography and knowing the heart. In grass boat borrow arrow, he know Zhou Yu want to frame him, so he made the similar swords in ten days. Smart Zhuge Liang for understanding of Cao Cao, know that "he" great ", so ready to Cao Cao "borrow sword". As a result, Cao Cao is the gauge of Zhuge Liang. This is because the various Ge is bright, knowledgeable, very care subordinates, so know a lot about their temper. And, he would humbly to ask others. So we should learn the various Ge is bright to accept others' teachings.Key words: the various Ge is bright; Bright; The cunning; Good at analysis;前言诸葛亮是三国时期杰出的政治家,外交家,发明家和军事家。
诸葛亮治国治军的才能,济世爱民、谦虚谨慎的品格为后世各种杰出的历史人物树立了榜样。
历代君臣、知识分子、人民群众都从不同的角度称赞他,歌颂他,热爱他。
可以说,诸葛亮在历史上的巨大影响已超过了他在三国历史上的政治军事实践。
《三国演义》虽然突出了诸葛亮一生性格、品德、功业等的积极方面,但又把它无限夸大,把他描写成智慧的化身、忠贞的代表,并将其神化成了半人半神的超人形象。
鲁迅评论说:“状诸葛亮之智而近于妖。
”因此,《三国演义》中的诸葛亮不是真实的历史人物,而是历史小说人物。
一、诸葛亮的生平简介诸葛亮,字孔明,人称卧龙,汉末徐州琅邪郡阳都县(今山东沂南县)人,父诸葛珪曾为泰山郡丞,叔父诸葛玄为当时名士。
诸葛亮兄诸葛不共戴天瑾仕于吴孙权,拜大将军、左都护,领豫州牧。
亮从弟诸葛诞仕于魏,为吏部郎,累迁扬州刺吏、镇东将军、司空。
兄弟三人“并有盛名,各在一国。
于时以为‘蜀得其龙,吴得其虎,魏得其狗’” [1]。
诸葛亮早年不得志,不为志向所屈,故结庐于襄阳城西隆中山中隐居待时。
公元207年,思贤若渴的刘备三顾茅庐,请计于诸葛亮,诸葛亮精辟地分析了天下形势,提出了统一天下应走鼎足三分,联吴抗曹的道路,也称“隆中对策”。
这是诸葛亮为刘备提出的一条正确的政治路线相军事路线,也是诸葛亮一生的行动纲领。
从此,刘备的事业才出现了转机。
公元208年曹操率三十万大军南下荆州,诸葛亮以其大智勇出使东吴,说服东吴抗击曹操,取得赤壁之战的胜利,为刘备取得立足之地。
刘备称帝后,谙葛亮任丞相。
公元223年蜀后主刘禅继位,诸葛亮被封为武乡侯,领益州牧。
他励精图治,赏罚严明,推行屯田政策,并改善西南各族与蜀汉的关系,有利于当地经济、文化的发展。
他曾六次北伐中原。
公元234年,因积劳成疾,病逝于五丈原,葬于定军山(今陕西勉县东南)。
诸葛亮的一生共两个二十七年。
公元207年以前的二十七年,是他修身养性立志用世的准备阶段。
他学有所成后没有北走曹操,也没有南归孙权,而是辅佐了“名微众寡”的刘备,这固然有客观原田,但也并非出于偶然。
他之所以要选择兴复汉室的道路,说明他是一个维护封建纲常、崇尚儒家忠义道德的正统思想家。
公元207年到234年的二十七年,是谙葛亮尽忠蜀汉的阶段。
无论先主、后主都非常信任他。
他没有恪守儒家教条,他尊王而不攘夷,进兵南中,和抚夷越,在三国中执行了最好的民族政策。
他明法、正身、和吴、治军,以“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无私奉献精神战斗到生命的最后一息。
他的忠公体国精神,生前就深受蜀人爱戴,死后更长期受到后人的敬仰,已成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一份遗产。
二、诸葛亮的聪明才智(一)发明创造诸葛亮从汉中北伐曹魏,由于征途崎岖,军队不便运输粮食,因此诸葛亮对旧式车辆加以改装,称为“木牛流马”。
据说“木牛”载一年的粮食每天能行二十里,“流马”有方囊二个,每个可以装米二斛三斗,能够在崎岖不平的山道上行走。
其实“木牛”即有前辕的小车,“流马”类似后世的独轮车,仍然需要人力的推动.从诸葛亮第五次北伐“以木牛运粮”,第六次北伐“以流马运粮”的史实可知,“木牛流马”使得蜀兵能在险恶的蜀道上迅速行军,对当时的军粮运输有很大的贡献。
由于后世的附会臆测,加上小说戏剧的夸张渲染,八阵图被蒙上了一层神秘的色彩。
其实,八阵图只是古代作战时用以掩蔽士兵及阻碍敌军的防御工事或军事阵法,在战国时已经出现,山东临沂县出土的《孙膑兵法》中就有《八阵篇》的残简。
因为蜀国多山,军队以习于在山林作战的步兵为主,,一旦北上中原,便很难与魏国的骑兵抗衡。
诸葛亮为了提高蜀军的战斗力,将古代的“八阵”加以变化,成了后世所说的“八阵图”。
八阵图纵横各八行,用辎车作为主要掩体,以鼓声和旗帜等指挥军队,可以变化许多阵法。
不过因年代久远,其具体内容已残缺不全了。
(二)锦囊妙计1.空城计诸葛孔明大出祁山,不想先锋官马谡误失街亭,致使前线大军节节受困。
情急之下,孔明决意退守汉中。
大军尽去,当时孔明身边只剩五千兵马驻守西城县。
一日,忽接探马飞报,说魏国大将军司马懿引十五万大军正望西城蜂拥而来。
这时,孔明身边别无大将,只有一班文官,驻城的五千兵马也已分出一半运粮去了。
众官听罢尽皆失色,唯孔明镇定自若,当即下令将旌旗藏匿起来,城门四开,每门分派二十军校扮作百姓,洒扫街道。
其余士兵不得妄出,不得擅自高声喊叫。
一切准备就绪,孔明引二童携琴登上高楼,凭栏而坐,焚香操琴。
好一副闲情惬意!司马懿引兵来到,运望城上孔明端坐城楼,笑容可掬,旁若无人,大感不解。
整个城池寂静一片,就跟什么事情也没发生过一样。
看此情景,若换了旁人,大可无所顾虑,大手大脚的引兵浩浩荡荡杀入城中。
说不定诸葛孔明早已授首就擒。
可偏偏是司马懿,生性多疑,不由分说便下令退兵。
孔明遥望魏军远去,抚掌而笑。
众官骇然,问其原因,孔明说到司马懿的多疑使他退兵。
这就是著名的“空城计”。
《三国演义》区区数百字,便把诸葛孔明料敌如神、司马懿智欠一筹刻画得栩栩如生,令人拍案叫绝。
但是这只是作者根据地方民间传说改编,诸葛亮从来没有过空城的经历。
空城计,这是一种心理战术。
在己方无力守城的情况下,故意向敌人暴露我城内空虚,就是所谓“虚者虚之”。
敌方产生怀疑,更会犹豫不前,就是所谓“疑中生疑”。
敌人怕城内有埋伏,怕陷进埋伏圈内。
但这是悬而又悬的“险策”。
使用此计的关键,是要清楚地了解并掌握敌方将帅的心理状况和性格特征。
诸葛亮使用空城计解围,就是他充分地了解司马懿谨慎多疑的性格特点才敢出此险策。
诸葛亮的空城计名闻天下,其实,早在春秋时期,就出现过用空城计的出色战例。
2.草船借箭周瑜对诸葛亮的才能很是嫉妒,利用一次孙刘联军的箭支快用完之际,故意挤兑诸葛亮想要他在10天的时间内交出20万只箭,这本是不可能做到的事,但诸葛亮胸有成竹,为防周瑜另有毒计害人,就满口答应下来,并且告诉周瑜不用10天,只需3天足矣而且立下军立状,以安周瑜之心。
诸葛亮其实早已暗观天象,知道第三天必定起大雾。
所以早已想好草船借箭之计,果然第三天起了大雾。
诸葛亮问周瑜借来几十艘船只和百余兵丁,锣鼓齐备并且在船上遍扎草人,开到曹营面前擂鼓呐喊。
明知曹兵在大雾天定不会出战,只会射箭退敌,果不其然。
曹操并不出战,直命曹兵乱箭拒敌。
在曹兵乱箭之下,几十万只箭全扎在草人之上。
箭遍布船只两边,诸葛亮估计箭支早已20万足够有余,命众军士高喊谢曹丞相赐箭,待曹兵知道上当来追时,早已返回江东大营了。
(三)军事才能孔明大败南蛮的三洞元帅后,又布下伏兵,让王平、关索诱敌。
二人假装战败,引南蛮王孟获入峡谷,再由张嶷、张翼两路追赶,王平、关索回马夹攻。
孟获抵挡不住,被魏延生擒活捉。
但是孟获不服气,说:“我自己不小心,中了你的计,怎么能叫人心服?”诸葛亮也不勉强他,爽朗地放他回去了。
但孟获却不服气,说什么胜败及兵家常事,回去要与孔明再战,若再被擒才服。
孔明听后爽朗的大笑说那你准备好了在来吧。
便放他回去孟获被释放以后,但是他本是一个有勇无谋的人,不是诸葛亮的对手,第二次又乖乖被活捉了。
孟获对弟弟孟优说,我们已知蜀军军情,你领百余精兵去向孔明献宝,借机杀了孔明。
孔明问马谡是否知道孟获的阴谋,马谡笑着将孟获的阴谋写于纸上。
孔明看后大笑,命人在酒内下药,让孟优等蛮人吃喝。
当夜,孟获带三万兵冲入军中要捉孔明,进帐才知上当,孟优等蛮兵全部烂醉如泥。
魏延、王平、赵云又分兵三路杀来,蛮兵大败,孟获一人逃往泸水。
孟获在泸水被马岱扮成蛮兵的士兵截获,押见孔明。
孟获说这次是弟弟孟优饮酒误事,仍不服气。
于是孔明第三次放了他。
孟获为了报仇,借了十万牌刀獠丁军,来战蜀兵。
孟获穿犀皮甲,骑赤毛牛。
牌丁兵赤身裸体,涂着鬼脸,披头散发,像野人般朝蜀营扑来。
孔明却下令关闭寨门不战,等待时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