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研究性学习报告
地理研究性学习报告(汇编)

地理研究性学习报告(汇编)第一篇:地理研究性学习报告鹤溪镇“停车难”问题的研究摘要:“停车难”加重交通拥堵。
近几年来,景宁经济有较大发展,因此,私家车也相继增加,随着车流量的增加,停车困难变成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也不免引起堵车严重的问题。
“停车难”引发公共纠纷。
由于私安地锁、挤占草坪、占道堵路等停车问题引发的邻里纠纷、车辆剐蹭,不在少数停车问题引发的治安事件和暴力冲突也时有发生。
“停车难”还带来安全隐患。
小区内通道停车导致消防车、救护车无法快速抵达现场。
小区外占道停车则迫使人流,自行车流挤人机动车流,易导致交通事故。
因此,解决”停车难“问题已迫在眉睫。
一、研究方法观察熟悉的某交通路线或路段常出现的交通拥堵,中心路段停车难等问题,并且经过小组讨论分析产生的原因,为此我们将提出解决的办法。
二、研究的思路研究小组讨论决定实地查看了原养渔场、人民中路、原发改局、团结门等地段,详细了解了县城各区块的停车现状,并且采访管理景宁停车位的人员,交警等。
还有了解近几年来景宁停车位相继增加,政府相对停车问题所实施的一些措施,如停车收费等,以及实施相应措施后的结果及现状。
三、研究过程(1)停车现状随着改革开放政策的实施,中国人民的生活水平得到了长足的进步。
尤其是近几年来,景宁居民生活水平已基本达到小康水平,越来越多的景宁居民拥有了自己的私家车,这些汽车在给私家车主们带来总总方便的同时也给停车场等城县公共设施提出了极大的挑战。
加上春节临近,街上停车难的现象十分明显。
(2)发展经过经济的不断发展,景宁私家车逐年大大增多。
景宁政府加大了对公共停车设施的建设,越来越多的公共停车点建设起来比如大道两旁的公共停车位并且有停车器咪表的大幅使用,还有专门的人员记录停车。
(3)中心问题目前景宁县路内(包括路边和路上)停车占公共泊车位的比例较小。
在中心商业区由于一些设施和管理上的缺陷,路内停车问题主要是由于路内随意停车造成的,对路内停车的管理和设施建设急待加强。
高中地理研学报告范文(精选7篇)

高中地理研学报告范文第1篇本次地理研究性学习是关于中国美食的课题,为了让每一位学生都积极参与到此次研究活动中,更好的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激发学生自主探究地理问题的兴趣,我们确定研究性学习的题目是《舌尖上的中国》,与当下正在热播的《舌尖上中国第二季》相得益彰,学生通过对中国不同分区的主打美食的了解,从地理视角感受到美食对该地区的独特意义,进一步加深对中国地理知识的理解,直观上感受着美食的诱惑,深深为中国美食文化所吸引。
学生进一步体会到地理与生活密切相关,生活离不开地理,地理来自于生活。
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地理的兴趣。
高中地理研学报告范文第2篇20xx年地理远程研修的模块有:1了解修订后的初中地理课程——初中地理课程修订解读2地理课程内容的理解与教学——地球与地图3地理课程内容的理解与教学——区域地理总论4地理课程内容的理解与教学——区域地理中的“认识区域”教学5初中地理教学建议6初中地理教学评价建议和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通过这6个模块的学习,我认清了课程修订的内容,把握好不同知识点的难易程度,学习了很多常用的教学法,进一步开阔了自己对评价建议和课程资源的开发视角。
一、不断提高业务水平我以后要树立优良学风,刻苦钻研业务,不断学习新知识,探索教育教学新规律。
钻研教材,写好每一个教案,上好每一堂课,多听同组同事的课,多学习别人的优点和长处。
另外,为业余时间多学习信息技术,适应现代教学的要求。
二、不断加强学习只有学习,才能不断进步和成长,让学习成为提高自己的渠道,让学习成为我一生的精神财富,做一名学习型教师。
所以,我就多读书,多学习,多写读书笔记。
三、学习运用科学的教育教学模式在课改的课堂教学中,不断探索适合学生愉悦学习的好的教学模式,向同组的老师学习先进教学方法。
四、积极参加上级领导组织的各项教育教学学习活动,提高自己的教研能力。
积极订阅对教育教学有帮助的刊物,学习其中先进的教育教学经验,不断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学水平。
地理研究性学习报告

地理环境对人类活 动的影响
人类活动对地理环 境的影响
提出保护地理环境 的建议
总结研究成果,展 望未来研究方向
针对地理研究性学习的建议:加强实践探索,提高研究能力 针对未来发展的展望:推动地理研究性学习的发展,培养更多优秀人才
书籍:地理学专著、 地理学教材等
期刊:地理学领域 的学术期刊、专业 杂志等
网络资源:地理学 相关的网站、数据 库等
其他资源:地理学 相关的报告、论文 、数据等
附录内容:地图、 表格、数据等补充 材料
附录作用:提供详 细数据和资料支持 研究报告
附录格式:按照学 校或课程要求进行 排版和装订
附录注意事项:确 保附录内容与报告 正文内容一致
确定研究题 目
进行实地考 察与调查
收集资料与 数据
整理与分析 数据
制定研究计 划与方案
撰写研究报 告
描述研究的主要发现 展示研究数据和图表 分析研究结果的意义和影响 讨论研究的局限性和未来研究方向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地理现象的观察与描述
地理数据的收集与分析
地理问题的提出与解决
地理研究的结论与意义
数据来源:说明数 据的来源和可靠性
数据分析方法:描 述所采用的数据分 析方法和技术
数据分析结果:展 示数据分析的结果 ,并对其进行解释 和说明
结论与建议:根据 数据分析结果,提 出结论和建议
对研究结果进行解释和说明 分析研究结果的原因和影响 探讨研究结果的可靠性和局限性 提出改进和优化建议
对地理现象的解释和说明 对地理问题的分析和探讨 对地理研究的思考和展望 对地理学习的体会和收获
添加文档副标题
目录
01.
02.
03.
初中地理研究性学习报告doc

初中地理研究性学习报告doc 初中地理研究性研究报告引言本报告旨在呈现初中地理学科中的研究性研究成果。
通过开展地理研究性研究,学生能够深入了解地理概念、掌握地理实践技能,并培养批判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研究问题本次研究性研究的主题是“城市化对环境的影响”。
我们选取了城市化过程中可能对环境造成的一些负面影响作为研究问题,包括空气污染、水资源短缺和生态系统破坏。
研究方法我们采用了问卷调查和实地考察的方法进行研究。
1. 问卷调查:我们设计了一份关于城市化对环境影响的问卷,并在学校和社区中进行了调查。
共有100名学生参与了问卷调查,他们来自不同的年级和班级。
我们通过分析问卷结果,得出了一些初步结论。
2. 实地考察:我们还选择了一个发展迅速的城市进行实地考察。
我们参观了城市的工业区、河流和自然保护区等地点,并进行了数据采集和观察。
研究结果经过对问卷调查和实地考察的数据进行分析,我们得出了以下结论:1. 城市化导致空气污染问题日益加剧。
在我们的调查中,大部分学生认为城市化对空气质量产生了不良影响。
2. 城市化对水资源的需求增加。
在实地考察中,我们发现城市扩张导致该地区水资源供给不足,已经出现了一些水资源短缺的问题。
3. 城市化对生态系统造成破坏。
我们在自然保护区的考察中观察到,城市扩张对当地生态系统产生了一定的压力,对生物多样性造成了一定的威胁。
结论本次研究表明城市化对环境确实产生了一些负面影响,尤其是空气污染、水资源短缺和生态系统破坏等方面。
这些问题需要引起我们的重视,并采取相应的措施来减少和解决城市化所带来的环境问题。
参考文献- [1] XXXXXXXXXXX- [2] XXXXXXXXXXX- [3] XXXXXXXXXXX。
地理研究性学习报告

地理研究性学习报告一、研究背景地理是一门研究地球表面人类活动与自然环境相互关系的学科。
通过对地理的研究,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地球上各地区的气候、地貌、人口分布、资源分布等特点,为人类的活动提供指导和决策支持。
本次研究将聚焦于中国的地理特点和环境问题。
二、研究目的1.了解中国的地理特点,包括地理位置、地形地貌、气候条件等。
2.探讨中国面临的环境问题,并分析其原因和可能的解决方案。
三、研究方法1.收集和整理相关的地理资料,包括地理书籍、学术期刊、新闻报道等。
2.进行实地考察,了解中国各地的地理条件和环境问题。
3.进行数据分析,使用统计方法对环境问题进行量化评估。
四、研究内容1.中国的地理特点中国位于东亚,东邻大洋,辽阔的陆地为亚洲的大陆主体。
地形地貌上,中国由西南高原、北方平原、东南沿海山地等构成。
气候条件有多样性,包括寒冷的西北干旱区、季风区的暖湿气候等。
这些地理特点对中国的资源分布、农业生产和人口分布都产生着重要的影响。
2.中国的环境问题中国是一个人口众多的国家,不同地区存在着不同的环境问题。
例如,城市化进程带来的大量排放污染物、水资源短缺、土地沙化等问题。
同时,由于经济发展不平衡、资源利用不当等原因,一些地区还面临着严重的污染问题,如重金属污染和空气污染等。
3.环境问题的原因和解决方案中国环境问题的产生原因复杂多样,其中包括经济发展压力、资源利用方式不合理、环境保护意识不足等。
针对这些问题,需要采取综合性措施,包括加强环境监管和管理、推动资源节约和循环利用、提高环境教育意识等。
同时,国际合作也是解决环境问题的重要途径,通过与其他国家共同努力,可以共同应对全球性的环境挑战。
五、研究结果与结论通过对中国的地理特点和环境问题进行研究,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1.中国地理特点的多样性为其资源利用和开发提供了丰富的条件。
2.中国面临的环境问题严重,需要采取有效的措施来保护环境。
3.解决中国环境问题需要国家层面的政策支持,同时也需要广大公众的参与和共同努力。
地理研究性学习报告

地理研究性学习报告一、课题的提出1、概念的界定从研究性学习的含义看,能够有广义和狭义两种理解。
从广义上看,它泛指学生探索咨询题的学习,是一种学习方式、一种教育理念或策略。
它能够渗透于学生学习的所有学科、所有活动之中,要紧是指研究性学习方式,固然也包括学科内的专题研究活动。
从狭义上理解,它是一种专题研究活动,是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从自身日子和社会日子中挑选并确定研究专题,以类似科学研究的方式主动地猎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咨询题的学习活动。
不管是学科教学中的研究性学习,依然研究性学习的课程基本上为了改变学习以单纯同意教师传授知识为主的学习方式,为学生构建一种开放的学习环境。
从研究性学习的目标和特点来看,学科教学中的研究性学习和研究性学习课程两者基本是一致的。
所以本课题所说的“研究性学习”涵盖了以上的两项内容。
2、课题研究背景及解决咨询题地理学科具有综合性和区域性的特点,对学生来说是个很有味、很有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
由于传统的教学要紧采纳灌输式的教学方式,使学生实践探究的机会很少,被动地学习使学生对地理失去兴趣和信心,更谈别上培养学生解决地理咨询题的能力和创新精神。
在这种事情下我们在高中地理教学中实施研究性学习十分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地理的积极性、主动性,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地理实践能力。
3、课题研究的价值和意义价值:地理学科跨文理两科,涉及的知识范围广,实践性强,尤其人文地理涉及经济进展的诸多领域,如工业、农业、交通、商业、旅游、文化等,培养学生自主探索、自主学习的能力,为学生的全面素养提高和终身学习打下良好基础。
意义:有利于培养学生参与社会、服务社会、今后造福人类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经过学生的各种实践活动和探究学习,培养学生关注社会现实和以后进展的人文精神。
并且,增强老师的全面素养提高。
4、课题目前在国内外研究的现状和成果研究性学习是近几年兴起的一种新型学习方式,它作为一种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人才的新型学习模式,在世界范围内受到广泛的关注。
研究性学习【地理】

研究性学习【地理】第一篇:研究性学习【地理】地理研究性学习—龙舟文化美丽的顺德区有多个镇组成,像我们常听到的大良镇,家具之都乐从镇等,都是工业较发达的城市。
而我们的家乡是顺德区的工业卫星镇之——杏坛镇。
南宋时由夏、谭两姓开村,因读书者甚众,取古语:“孔子居杏坛,贤人七十,弟子三千”的“杏坛”二字为名。
一提起杏坛,我就自然而然地想到龙舟。
龙舟很早就已经在杏坛落地生根。
作为一种文化,龙舟已经有着十分源远流长的历史了。
龙舟是图腾崇拜的产物。
实际上,龙舟是蒙昧时期图腾崇拜的遗俗。
那时候,由于人类认识自然、改造自然的能力很低,生命安全常常受到自改造自然的能力很低,生命安全常常受到自然力的威胁,人们由此产生了希冀某种具有超自然力量的生物,作为神来保护自己的愿望,于是这种生物就成为他们的图腾。
古籍曾记载“鲧死……化为黄龙,是用出禹”这一传说表明,我国至迟在夏代,人们就认定其祖先鲧、禹都是崇龙的,所以国人自称“龙的传人”。
实际上,古今中外,并无真龙这种自然动物。
杨秀绿在《龙与龙文化新说》中讲,“它的生物原型,就是距今约七千至一万年的冰后高温期曾经称霸海域,尔后因自然淘汰而在内陆绝迹的海洋巨蟒”。
有的学者认为是由鳄鱼形象演变而来的,也有考证为根据闪电而描绘出的形状。
多数学者认为龙的形象最早是蛇,易经说:“龙蛇之蛰,以存身也。
”现代著名学者闻一多先生在《伏羲考》中说,以大蛇为图腾的夏氏族,兼并吸收了其他氏族鸟、兽、鱼、虫的图腾徽像,才“画蛇添足”形成龙的形象。
《尔雅·翼》说龙有九似:角似鹿,头似驼,眼似兔,项似蛇,腹似蜃,鳞似鱼,爪似鹰,掌似虎,耳似牛。
据《河姆渡遗址第一期发掘报告》称,早在七千年前,远古先民已用独木刳成木舟,并加上木桨划舟。
《淮南子·齐俗训》:“胡人便于马,越人便于舟。
”我国古代南方水网地区人们常以舟代步,以舟为生产工具和交通工具。
人们在捕捉鱼虾的劳动中,比水产品的收获量;休闲时相约划船比速度,寓娱乐于劳动生产及闲暇中,这是远古龙舟竞渡的雏形。
初中地理研究性学习报告

初中地理研究性学习报告篇一:初二地理期末研究性学习初中地理研究性学习成果报告单篇二:地理研究性学习报告青岛【位置】青岛市地处山东半岛南部,位于东经119°30′~121°00′、北纬35°35′~37°09′,总面积为11282平方千米。
其中,市区为3293平方千米,即墨、胶州、平度、莱西等四市为7989平方千米。
【地貌】青岛为海滨丘陵城市,地势东高西低,南北两侧隆起,中间低凹。
其中,山地约占青岛市总面积的15.5%,丘陵占2.1%,平原占37.7%,洼地占21.7%。
【山脉】青岛市大体有3个山系。
东南是崂山山脉,山势陡峻,主峰海拔1132.7米。
从崂顶向西、北绵延至青岛市区。
北部为大泽山。
南部为大珠山、小珠山、铁橛山等组成的胶南山群。
【气候】青岛地处北温带,属温带季风气候。
市区由于海洋环境的直接调节,受来自洋面上的东南季风及海流、水团的影响,又具有显著的海洋性气候特点。
市区年平均气温12.7℃。
全年8月份最热,1月份最冷。
降水量年平均为662.1毫米,年平均降雪日数只有10天。
青岛海雾多、频。
【水生物资源】胶州湾、崂山湾及丁字湾口水域营养盐含量高,水中有机物含量较高,是发展贝类、藻类养殖的优良海区。
该海区的浮游生物、底栖生物、经济无脊椎动物、潮间带藻类等资源也很丰富。
【动植物资源】青岛地区由于受暖温带海洋季风影响,气候温暖潮湿,植物种类丰富繁茂,是同纬度地区植物种类最多、组成植被建群种最多的地区,共有152科654属1237种与变种。
原生木本植物区系共有66科136属332种。
十余年来共采集鸟类标本2000余号,有19目58科159属355种,主要有游禽、涉禽、陆禽、猛禽、攀禽及鸣禽六大类。
【人口】青岛市常住人口为871.51万人,同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十年间共增加了122.09万人。
青岛市常住人口中,0-14岁的人口为117.17万人,15-64岁的人口为664.95万人,65岁及以上的人口为89.39万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青岛是中国东部沿海重要的经济中心城市和港口城市,是沿黄流域和环太平洋西岸重要的国际贸易口岸和海上运输枢纽,与世界13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450多个港口有贸易往来,港口吞吐量跻身全球前十位。
【人口】
青岛市常住人口为871.51万人,同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十年间共增加了122.09万人。
青岛市常住人口中,0-14岁的人口为117.17万人,15-64岁的人口为664.95万人,65岁及以上的人口为89.39万人。
青岛市常住人口中,文盲人口为34.38万人,同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文盲率下降为3.94%。
青岛
【位置】
青岛市地处山东半岛南部,位于东经119°30′~121°00′、北纬35°35′~37°09′,总面积为11282平方千米。其中,市区为3293平方千米,即墨、胶州、平度、莱西等四市为7989平方千米。
【地貌】
青岛为海滨丘陵城市,地势东高西低,南北两侧隆起,中间低凹。其中,山地约占青岛市总面积的15.5%,丘陵占2.1%,平原占37.7%,洼地占21.7%。
【水生物资源】
胶州湾、崂山湾及丁字湾口水域营养盐含量高,水中有机物含量较高,是发展贝类、藻类养殖的优良海区。该海区的浮游生物、底栖生物、经济无脊椎动物、潮间带藻类等资源也很丰富。
【动植物资源】
青岛地区由于受暖温带海洋季风影响,气候温暖潮湿,植物种类丰富繁茂,是同纬度地区植物种类最多、组成植被建群种最多的地区,共有152科654属1237种与变种。原生木本植物区系共有66科136属332种。十余年来共采集鸟类标本2000余号,有19目58科159属355种,主要有游禽、涉禽、陆禽、猛禽、攀禽及鸣禽六大类。
【山脉】
青岛市大体有3个山系。东南是崂山山脉,山势陡峻,主峰海拔1132.7米。从崂顶向西、北绵延至青岛市区。北部为大泽山。南部为大珠山、小珠山、铁橛山等组成的胶南山群。
【气候】
青岛地处北温带,属温带季风气候。市区由于海洋环境的直接调节,受来自洋面上的东南季风及海流、水团的影响,又具有显著的海洋性气候特点。市区年平均气温12.7℃。全年8月份最热,1月份最冷。降水量年平均为662.1毫米,年平均降雪日数只有10天。青岛海雾多、频。
【经济概况】
2012年青岛市实现生产总值7302.11亿元。粮食总产量369.96万吨,蔬菜、禽肉和水产品出口多年居大陆城市首位,农产品年加工能力近1000万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实现25类大专院校24所,其中普通高校22所,普通中学292所,中等专业学校和技工学校88所,小学840所。学龄儿童入学率100%,初中入学率达99%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