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阅读练习(含答案)之《张无垢勤学》
《张无垢勤学》阅读答案(附翻译)

《张无垢勤学》阅读答案(附翻译) 原谤天之利下民,其仁至①矣!未有美于味而民不知者,便于用而民不由者,厚于生而民不求者。
然而暑雨亦怨之,祁寒②亦怨之,己不善而祸及亦怨之,己不俭而贫及亦怨之。
是民事天,其不仁至矣!天尚如此,况于君乎?况于鬼神乎?是其怨訾恨谤③,蓰④倍于天矣!有帝天下、君一国,可不慎欤!故尧有不慈之毁,舜有不孝之谤⑤。
殊不知尧慈被⑥天下,而不在于子;舜孝及万世,乃不在于父。
呜呼!尧、舜,大圣也,民且谤之;后之王天下,有不为尧舜之行者,则民扼其吭⑦,捽⑧其首,辱而逐之,折而族之,不为甚矣!(节选自唐·皮日休《皮子文薮》)【注释】①至:极,最。
②祁寒:大寒。
③怨訾(zǐ)恨谤:怨恨诽谤。
訾:诋毁。
谤:诽谤,说坏话。
④蓰(xǐ):五倍。
⑤尧有不慈之毁,舜有不孝之谤:尧把天下传给舜,不传给他的儿子,所以有人说他不慈爱;舜的父亲偏爱小儿子,几次想杀死舜,父子关系很坏。
舜即位后并不记仇,还是落下不孝的罪名。
⑥被:覆盖。
⑦吭(háng):喉咙。
⑧捽(zuó):揪住,扭住。
【译文】上天为百姓造福利,它的仁心可以说达到极点了!没有一样美味的东西百姓不知道的,没有一样便于使用的东西百姓不利用的,没有一样使生活充裕丰富的东西百姓不去追求。
即使这样,到了酷热、阴雨的季节百姓也抱怨天,到了大寒时百姓也抱怨天,自己做了错事导致灾祸来临也抱怨天,自己不节俭导致贫穷也去怨恨天。
这样看来,百姓对待天,不讲究仁,也算是达到极点了!对天尚且是这样,何况对待君主呢!何况对待鬼神呢!这样看来,对君主、对鬼神的怨恨诽谤,比对天要多上好几倍!做天下的帝王,做一国的国君,能够不慎重吗?所以有“不慈”的毁谤加在尧身上,有“不孝”的毁谤加在舜身上。
这些人根本不知道,尧的仁慈之心覆盖整个天下,而不仅仅在于对待自己的儿子;舜的孝心延及万代人,而不仅仅在于对待自己的父亲。
啊!尧、舜是伟大的圣人,百姓尚且要去毁谤他们;后世那些在天下称君称王的人,有不做尧、舜那样政事的,那么百姓掐住他的喉咙,揪住他的脑袋,侮辱他,扭逐他,打倒他,消灭他的家族,一点儿也不过分。
初中文言文(勤学篇)阅读及其答案

初中课外文言文阅读及其答案初中课外文言文阅读及其答案(学习专题)【原文】文征明临写《千字文》,日以十本为率,书遂大进。
平生于书,未尝苟且,或答人简札,少不当意,必再三易之不厌,故愈老而愈益精妙。
【阅读训练】1.解释下面句中加点的词①书遂大进②平生于书③文征明临写《千字文》④或答人简札2.将“少不当意,必再三易之不厌”译成现代汉语。
译文3.用一句话来概括这段文字的中心。
答:【答案】(一)1.①书法②写字③临摹④有时 2.稍微不称心,必定再三地更改它而不感到厌倦。
3.本段文字赞扬了文明学习书法认真,一丝不苟的精神。
【译文】文征明监贴写《文字文》,每天以写十本作为标准,书法就迅速进步起来。
他平生对于写字,从来也不马虎草率。
有时给人回信,稍微有一点不全意,一定三番五次改写过它,不怕麻烦。
因此他的书法越到老年,越发精致美好。
(二)薛谭学讴【原文】薛谭学讴于秦青,未穷青之技,自谓尽之,遂辞归。
秦青弗止,饯行于郊衢,抚节悲歌,声振林木,响遏行云。
薛谭乃射求反,终身不敢言归。
【阅读训练】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在文中的意思。
①秦青弗止。
②响遏行云。
2.对下列各句中加点用法、意义判断不正确的一项是()A.①与②相同,③与④不同 B.①与②不同,③与④相同C.①与②相同,③与④也相同 D.①与②不同,③与④也不同3.翻译:谭乃高压求反。
译文:4.个故事给你以怎样的启示?答:5.薛谭身上有无可取之处?如果有,是什么?答:【译文】薛谭向秦青学习唱歌,还没有学完秦青的技艺,就以为学尽了,于是就告辞回家。
秦青没有劝阻他,在城外大道旁给他饯行,秦青打着拍节,高唱悲歌。
歌声振动了林木,那音响止住了行云。
薛谭于是向秦青道歉,要求回来继续学习。
从此以后,他一辈子也不敢再说【答案】(二)1.①不,没有②阻止 2.D 3.薛谭于是(向秦青)道歉,要求回来(继续学习)。
4.有。
是他那知错能改,变骄傲为虚心的态度。
【原文】范仲淹二岁而孤,家贫无依。
部编版八年级课外文言文阅读(含答案)

部编版八年级课外文言文阅读(含答案)(一)文征明习字《书林纪事》【原文】文征明临写《千字文》,日以十本为率,书遂大进。
平生于书,未尝苟且,或答人简札,少不当意,必再三易之不厌,故愈老而愈益精妙。
【阅读训练】1.解释下面句中加点的词①书遂大进②平生于书③文征明临写《千字文》④或答人简札2.将“少不当意,必再三易之不厌”译成现代汉语。
译文3.用一句话来概括这段文字的中心。
答:(二)薛谭学讴【原文】薛谭学讴于秦青,未穷青之技,自谓尽之,遂辞归。
秦青弗止,饯行于郊衢,抚节悲歌,声振林木,响遏行云。
薛谭乃谢求反,终身不敢言归。
【阅读训练】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在文中的意思。
①秦青弗止②响遏行云2.对下列各句中加点用法、意义判断不正确的一项是()A.①与②相同,③与④不同 B.①与②不同,③与④相同C.①与②相同,③与④也相同 D.①与②不同,③与④也不同3.翻译:谭乃谢求反。
译文:4.这个故事给你以怎样的启示?答:5.薛谭身上有无可取之处?如果有,是什么?答:(三)范仲淹有志于天下【原文】八年级语文范仲淹二岁而孤,家贫无依。
少有大志,每以天下为己任,发愤苦读,或夜昏怠,辄以水沃面;食不给,啖粥而读。
‖既仕,每慷慨论天下事,奋不顾身。
乃至被谗受贬,由参知政事谪守邓州。
‖仲淹刻苦自励,食不重肉,妻子衣食仅自足而已。
常自诵曰:“士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也。
”【阅读训练】1.给下列句中加点的字注音并释义。
①啖粥而读音:义:②辄以水沃面音:义:③食不给音:义:④乃至被谗受贬音:义:2.“每以天下为己任”的正确译句是()A.每天把天下大事作为自己的责任。
B.常常把治理国家大事作为自己应尽的责任。
C.常常把天下大事作为自己应尽的任务。
D.每天把治理国家大事作为自己应尽的责任。
3.下面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①或夜昏怠,辄以水沃面:②妻子衣食仅自足而已:4.这段文字的层次已在文中划出,请简要归纳层意。
①②③5.“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是范仲淹所作《岳阳楼记》中的名句,与该文一样,此句在本文中起了的作用。
(部编)新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上册课外文言文及答案

(部编)新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上册课外文言文及答案(部编)新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上册课外文言文阅读及答案(附译文)(一)草书大王张丞相好书而不工。
当时流辈①皆讥笑之。
丞相自若也。
一日得句索笔疾书满纸龙蛇飞动使侄录之。
当波险处②,侄罔然而止。
执所书问曰:“此何字也?”丞相熟视久之,亦不自识。
诟其侄曰:“汝胡不早问,致余忘之。
”【注释】①流辈:人们。
②波险处:书法中笔画怪诞的地方。
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字词意思相同的一组是()(3分)A、张丞相好.书而不工/好.鸟相鸣B、丞相自.若也/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C、丞相熟.视久之/但手熟.尔D、索笔疾.书/不以疾.也2、请用三条“/”给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
(3分)一日得句索笔疾书满纸龙蛇飞动使侄录之3、这则故事中该责怪的人是谁?为什么?(3分)(二)管仲不谢私恩管仲束缚,自鲁之齐,道而饥渴,过绮乌封人而乞食。
乌封人跪而食之,甚敬。
封人因窃谓仲曰:“适幸及齐不死,而用齐,将何以报我?”曰:“如子之言我且贤之用能之使劳之论。
我何以报子?”封人怨之。
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字词意思相同的一组是()(3分)A、道.而饥渴/独行其道.B、如.子之言/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C、甚.敬/急湍甚.箭D、将何.以报我/何.苦而不平2、请用三条“/”给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
(3分)如子之言我且贤之用能之使劳之论3、从文中可以看出管仲是一个怎么样的人?(3分)(三)夏王使羿①射于方尺之皮,径寸之的。
乃命羿曰:“子射之,中,则赏子以万金之费;不中,则削子以千邑之地。
”羿容无定色,气战于胸中,乃援弓而射之不中更射之又不中。
夏王谓傅弥仁曰:“斯羿也,发无不中,而与之赏罚,则不中的者,何也?”傅弥仁曰:“若羿也,喜惧为之灾,万金为之患矣。
人能遗其喜惧,去其万金,则天下之人皆不愧于羿矣。
”注①:羿,即后羿,传说中的人物,擅长射箭。
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字词意思相同的一组是()(3分)A、乃.命羿曰/亚夫乃.传言开壁门B、发.无不中/舜发.于畎亩之中C、若.羿也/若.儿戏耳D、人能遗.其喜惧/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2、请用三条“/”给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
六年级文言文阅读专项训练20篇(含答案)

52.下列加点字的意思相同的一组是()
A.孔君平诣其父造诣B.甚聪惠惠顾
C.儿应声答曰答应D.此是君家果君子
53.下列句子停顿正确的一项是()
A.孔指/以示/儿曰:“此/是/君家果。”B.孔指/以示/儿曰:“此是/君家果。”
C.孔/指以示儿/曰:“此是君/家果。”D.孔/指以示儿/曰:“此/是/君家果。”
54.根据课文内容,完成下面填空。
55.杨氏之子的回答妙在哪里?()(多选题)
A.在对方姓氏上做文章,机智应答。
B.用类推的方法否认杨梅是自己家的果子。
C.指出了孔君平的“孔”是孔雀的“孔”。
D.既否定了孔君平的话,又不失应有的礼貌。
阅读短文。
两小儿辩日
孔子东游,见两小儿辩斗,问其故。
一儿曰:“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
A.绝句B.绝技C.绝妙D.断绝
44.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1)方鼓琴而志在太山。( )
(2)少选之间而志在流水。( )
45.伯牙是传说中的善弹琴的人,钟子期是善听音的人。与此典故相关的成语是,这个成语的意思是。
46.短文告诉我们知音就是。
47.小学六年,你一定积累了很多有关朋友之间友情的名言或诗句,马上就要告别朝夕相处的同学,请你写一句送给你即将告别的同学:,。
陈太丘与友期行
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
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曰:“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①日中:正午时分。②元方:陈太丘长子。③委:丢下,舍去
初中文言文勤学篇精选阅读及其含答案

初中课外文言文阅读及其答案初中课外文言文阅读及其答案(学习专题)(一)文征明习字《书林纪事》【原文】文征明临写《千字文》,日以十本为率,书遂大进。
一世于书,何尝苟且,或答人简札,少不当意,必再三易之不厌,故愈老而愈益精妙。
【阅读训练】1.讲解下面句中加点的词①书遂大进②一世于书③文征明临写《千字文》④或答人简札2.将“少不当意,必再三易之不厌”译成现代汉语。
译文3.用一句话来概括这段文字的中心。
答:【答案】(一) 1. ①书法②写字③模仿④有时 2. 稍微不满意,必然再三地改正它而不感觉讨厌。
3. 本段文字赞美了文明学习书法认真,谨言慎行的精神。
【译文】文征明监贴写《文字文》,每天以写十本作为标准,书法就迅速进步起来。
他一世对于写字,向来也不马虎草率。
有时给人回信,稍微有一点不全意,必然三番五次改写过它,不怕麻烦。
所以他的书法越到老年,更为精致美好。
(二)薛谭学讴【原文】薛谭学讴于秦青,未穷青之技,自谓尽之,遂辞归。
秦青弗止,饯行于郊衢,抚节悲歌,声振林木,响遏行云。
薛谭乃射求反,平生不敢言归。
【阅读训练】1.讲解以下加点的词在文中的意思。
①秦青弗止。
②响遏行云。
2.对以下各句中加点用法、意义判断不正确的一项为哪一项()A.①与②相同,③与④不相同 B .①与②不相同,③与④相同C.①与②相同,③与④也相同D.①与②不相同,③与④也不相同3.翻译:谭乃高压求反。
译文:4.个故事给你以怎样的启示?答:5.薛谭身上有无可取之处?若是有,是什么?答:【译文】薛谭向秦青学习唱歌,还没有学完秦青的技艺,就以为学尽了,于是就辞别回家。
秦青没有劝阻他,在城外大道旁给他饯行,秦青打着拍节,高唱悲歌。
歌声振动了林木,那音响止住了行云。
薛谭于是向秦青道歉,要求回来连续学习。
今后今后,他一辈子也不敢再说要回家。
【答案】(二) 1. ①不,没有②阻拦 2.D 3. 薛谭于是(向秦青)道歉,要求回来(连续学习)。
4. 有。
前辈勤学,阅读答案.doc

前辈勤学,阅读答案第一篇:《前辈勤学阅读答案及译文》中考课外文言文阅读《前辈勤学》胡澹庵①见杨龟山②,龟山举两肘示之,曰:“吾此肘不离案三十年,然后于道③有进。
”张无垢④谪横浦,寓城西宝界寺。
其寝室有短窗,每日昧爽⑤,辄执书立窗下,就明而读,如是者十四年。
洎⑥北⑦归,窗下石上,双趺⑧之迹隐然,至今犹存。
前辈为学勤苦如此。
然龟山盖少年事,无垢乃晚年,尤难也。
(选自《鹤林玉露》)第一篇:《〈孟子〉阅读能力自测题》〈孟子〉阅读能力自测题.txt高三(文化经典〈孟子〉)阅读能力自测题阅读下面文言文,按要求答题:1.梁惠王曰:“寡人愿安承教。
”孟子对曰:“杀人以梃与刃,有以异乎?”曰:“无以异也。
”“以刃与政有以异乎?”曰:“无以异也。
”曰:“庖有肥肉,厩有肥马,民有饥色,野有饿莩,此率兽而食人也。
兽相食,且人恶之;为人父母行政,不免於率兽而食人,恶在其为民父母也!”仲尼曰:‘始作俑者,其无後乎!’为其象人而用之也。
如之何其使斯民饥而死也?(1)将文中画线句子译成现代汉语:①.为人父母行政,不免於率兽而食人,恶在其为民父母也!”②.始作俑者,其无後乎!(2)孟子认为“为民父母”者应该如何行政?这体现了孟子怎样的思想?答案:(1)①国君作为人民的父母施行国政,却出现牵着野兽来吃人的现象,这种人怎能做人民的父母呢?②仲尼说过:“第一个用俑来殉葬的人,大概要断子决孙!”(2)孟子认为,统治者作为人民的父母,其“行政”的目的在与保护人民,使百姓活下来,而不是屠杀百姓。
在这里,孟子是从反面宣扬儒家的王道仁政思想。
2.齐宣王问曰:“文王之囿,方七十里,有诸?”孟子对曰:“於传有之。
”曰:“若是其大乎?”曰:“民犹以为小也。
”曰:“寡人之囿,方四十里,民犹以为大,何也?”曰:“文王之囿,方七十里,刍荛者往焉,雉兔者往焉,与民同之,民以为小,不亦宜乎?臣始至於境,问国之大禁,然后敢入。
臣闻郊关之内,有囿方四十里,杀其麋鹿者,如杀人之罪;则是方四十里为阱於国中;民以为大,不亦宜乎?”(1)将文中画线句子译成现代汉语:①文王之囿,方七十里,有诸②臣始至於境,问国之大禁,然后敢入(2)孟子对比文王之囿和齐宣王之囿,旨在说明一个什么道理?答案:(1)听说周文王的园囿方圆有七十里,有这样的事吗?我初到齐国国境时,先向人询问齐国的最大禁忌是什么,然后才敢入境。
2019-张无垢勤学-实用word文档 (3页)

本文部分内容来自网络整理,本司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如有异议或侵权请及时联系,本司将立即删除!== 本文为word格式,下载后可方便编辑和修改! ==张无垢勤学篇一:张无垢勤学《鹤林玉露》张无垢勤学《鹤林玉露》张无垢谪横浦,寓城西宝界寺。
其寝室有短窗,每日昧爽执书立窗下,就明而读。
如是者十四年。
洎北归,窗下石上,双趺之迹隐然,至今犹存。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①张无垢谪横浦②每日昧爽辄执书立窗下③洎北归④如是者十四年2.翻译下列的句子。
①每日昧爽执书立窗下,就明而读。
译文:②双趺之迹隐然,至今犹存。
译文:3.选出下列句中加点词的用法和意思相同的一项()A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如是者十四年B其如土石何其寝室有短窗4.这个故事叙述张九成勤奋学习的事迹。
“天才出自勤奋”这是古今学者经过实践总结出来的真理,请举出几个古今中外的有关这个方面的例子参考答案:1.①降职远调贬官②拿③等到④这2. .①每天天将(来自:WWw. )亮时,他总是拿着书本站在窗下,就着微弱的晨光读书。
②双脚踏出的痕迹到现在还隐约可见。
3.A4.略《鹤林玉露》,笔记集。
宋代罗大经撰。
此书分甲、乙、丙三编,共18卷。
半数以上评述前代及宋代诗文,记述宋代文人轶事,有文学史料价值。
如乙编卷四《诗祸》一则,记宋理宗宝庆、绍定间江湖诗案一事,有助于对江湖诗派的了解;卷三《东坡文》一则,论苏轼文章深受《庄子》、《战国策》影响,因为作者善文,其议论自具眼力;卷五《二老相访》一则,记杨万里与周必大晚年的亲密交往,可与史书所记二人不甚相合对比研究。
有中华书局1983年点校本。
又有16卷本(如明刊《稗海》本)。
罗大经(1196—1242)字景纶,号儒林,又号鹤林,南宋吉水人。
宝庆二年(1226)进士,历仕容州法曹、辰州判官、抚州推官。
在抚州时,因为朝廷起起矛盾纠纷被株连,弹劾罢官。
此后再未重返仕途,闭门读书,博极群书,专事著作。
大经有经邦济世之志,对先秦、两汉、六朝、唐、宋文学评论有精辟的见解。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张无垢勤学》阅读练习阅读附答案
【原文】张无垢谪横浦,寓城西宝界寺。
其寝室有短窗,每日昧爽执书立窗下,就明而读。
如是者十四年。
洎北归,窗下石上,双趺之迹隐然,至今犹存。
【阅读训练】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①张无垢谪横浦②每日昧爽辄执书立窗下
③就明而读④如是者十四年
2.翻译划线的句子。
译文:
3.选出下列句中加点词的用法和意思相同的一项()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其如土石何
AB
如是者十四年其寝室有短窗
4.这个故事叙述张九成勤奋学习的事迹。
“天才出自勤奋”这是古今学者经过实践总结出来的真理,请举出几个古今中外的有关这个方面的例子
答案:
1.①降职远调贬官②总是③光,光亮④这
2.双脚踏出的痕迹还隐约可见。
3.A
4.略
译文:
张九成被贬官到横浦,住在城西的界寺。
他住的房间一扇短窗,每天天将亮时,他总是拿着书本站在窗下,就着微弱的晨光读书。
这样一直坚持了十四年这久。
等到他回到北方了,在窗下的石头上,双脚踏出的痕迹还隐约可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