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脉闭塞后再灌注
评估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及其受体在大鼠大脑中动脉短暂闭塞再灌注后对缺血脑组织的保护作用

e tc r b a i h ml X Big F r e p l e e r l s e a n c U a . i t o & sP
Abt c: bet e oi e i t t dci f E Fgn n ir et h一1 xrs o f rrninfcl e b lshmi sr t O jc v T vsg e h i utno G e dh cpo F a i n ta en o V e a se r pes n t as toaCr r ee a e i aet e e ai
的 变 化 , 讨 V GF 对 缺 血 脑 组 织 的 保 护 作 用 。方 法 探 E
vE GF皿 Ft I 疫 阳 性 细 胞 芷要 在 神 经 元 、 神 经 睦 质 细 胞 盟 内 皮 细 胞 中 表 达 。 结 论 i— 免
VE GF厦 Ft I的 表 达 上 调 , 示 町 能 V GF厦 F —l表 达 的 增 加 对 促 进 缺 血 周 边 血 供 的 恢 复 有 重 要 作 用 。 l 提 E h
a rti eesi re lr yterl o GF i ee rlsh m a M eh d A ltse t d l c rba r r MC tpoenlvl od r ocai h oe f n t l VE nc rba c e i to tn in de ' e rl t  ̄f A)oc uinmo e i a mi e ae c ls d 长 因子 及 其 受体 在 大 鼠大 脑 中动脉 短暂 闭塞再 灌 注后 对 缺血脑 组 织 的保护 作用
徐 冰 ( 沈阳市第一人民 医院, 辽宁 沈阳 104 ) 10 2
摘要 : 的 目 情 况 .结 果
论 著
颈动脉狭窄术后高灌注综合征的预防及护理

颈动脉狭窄术后高灌注综合征的预防及护理发表时间:2016-10-31T15:00:37.633Z 来源:《心理医生》2016年19期作者:于英郭薇盖其梅[导读] 目前颈动脉狭窄常用的治疗方法包括颈动脉内膜剥脱术(carotidendarterctomy,CEA)及颈动脉支架成形术(carotidarterystenting,CAS)。
(烟台毓璜顶医院山东烟台 264000)【摘要】高灌注综合征( hyperperfusion syndrome,HPS) 是由于颅内外动脉狭窄被解除后,由于同侧脑血流量成倍增加超出脑血流自动调节功能所致的一系列症状和体征[1]也可见于颅外或颅内动脉狭窄的血管成形术中。
本文通过对HPS的危险因素、预防及护理等方面进行综述。
【关键词】颈动脉狭窄;高灌注综合征;预防;护理【中图分类号】R473.6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7-8231(2016)19-0111-02 目前颈动脉狭窄常用的治疗方法包括颈动脉内膜剥脱术(carotidendarterctomy,CEA)及颈动脉支架成形术(carotidarterystenting,CAS)。
但同时术后并发症的报道也逐渐增多,常见的并发症包括栓子脱落、血管闭塞和再狭窄、颈动脉反射、穿刺部位并发症等,。
高灌注综合征虽不常见,但出现脑出血后,有较高的病死率和致残率,其发生率为1.1%~6.8%。
如果得不到及时的控制,将会出现脑水肿、脑内和(或)蛛网膜下腔出血等严重后果,当并发脑出血时,其致死率为3%~26%[3]。
所以掌握高灌注综合征的发病因素,并采取有效的预防及护理措施降低其发生率。
1.HPS的危险因素Moulakakis等[4-5]总结了HPS的高危因素:(1)术前:长期高血压;微血管病;糖尿病;高龄(年龄>70岁);近期对侧的颈动脉内膜切除手术(3个月以内);侧支循环不良及同侧高级颈动脉狭窄;对侧的颈动脉闭塞;不完整的Wills环;乙酰唑胺攻击后衰减的脑血管反应;(2)围手术期:术中远端颈动脉压增加40mmHg以上;术中应用高剂量含挥发性卤化物的麻醉剂;脑梗死;术中局部缺血;难治的术后脑过度灌注术后;(3)术后:术后高血压;术后抗凝抗血小板抑制剂。
老年患者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介入治疗的观察与护理-精选文档

老年患者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介入治疗的观察与护理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Peripheral Arterial Disease,PAD)是一种退行性病变。
患肢有发冷、麻木、疼痛、间歇性跛行和趾或足发生溃疡或坏死等临床表现。
年龄是PAD的首要危险致病因素,随着社会整体生活水平的提高和人口的老龄化,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发病和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就诊的老年患者明显增多。
此病是目前世界上致残率最高的疾病,严重危害了老年人的身体健康和生活质量。
随着微创介入的迅猛发展,支架置入材料安全性的不断提高,支架置入术能明显恢复动脉血流、减少下肢缺血坏死已成为替代外科手术的必然发展趋势[1]。
其护理对于提高手术成功率意义重大。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选取2008――2012年来我院就诊的老年患者45例,其中男35例,女10例,年龄61-78岁,平均年龄69岁1.2 方法1.2.1 选取合适病例①Fontaine分级II级以上临床症状;②血管造影(DSA)证实病变狭窄程度>70%;③静息状态下跨狭窄压差>10mmHg,或患侧动脉直接注射硝酸甘油100-200微克、或罂粟碱10-20毫克后,跨狭窄压差>10-20mmHg;④身体欠佳不适合外科手术者。
1.2.2 准备术前三天予以口服肠溶阿司匹林或玻立维。
1.2.3 入路选择经对侧股动脉跨越或翻山径路(traversing technique):下肢动脉狭窄或闭塞性病变位于股总动脉以远,则采用经对侧股动脉逆行穿刺,导管经腹主动脉-髂动脉分叉处到达对侧髂动脉(跨越或翻山技术)并进行对侧病变的PTA及置入支架操作。
术后常规应用低分子肝素钙3天,之后可改为口服阿司匹林或玻立维,术后1、3、6、12个月应常规进行彩超复查,以了解动脉病变处有无再次狭窄或血栓形成。
2 护理方法2.1 心理护理心理护理是护理中一项必不可少的重要工作。
现采用舒适护理模式进行个性化护理,为患者提升舒适度,提高患者痛阈和耐受力,增强遵医行为,使患者平稳度过围手术期。
银杏内酯注射液治疗脑卒中基底动脉闭塞后再通1例_张辉

患者受益。该患 者 入 院 后 头 MRA 检 查 显 示 基 底 动 脉 未 显 影,提示 基 底 动 脉 闭 塞,结 合 既 往 头 颈 CTA 所 见,右 侧 椎 动 脉 V4段串联性狭窄,左侧椎动脉 V4段局限性狭窄,推 测 椎 基底动脉血栓形成。经银杏内酯注射液治疗 2 周后复查 MRA 见基底动 脉 良 好 显 示,并 远 端 大 脑 后 动 脉 显 影 ,提 示 用药后闭塞的椎基底动脉再通,说明银杏内酯注射液具 有 溶 解血栓的作用,是否可用于急性脑梗死溶栓治疗还需进 一 步 临床试验证实。
力下降3d”,于2014-10-23入我科。入院前7d因劳累 出 现 头晕、视物旋转,走 路 不 稳,踩 棉 花 感,未 予 治 疗,症 状 无 缓 解。入院前 3d出 现 左 耳 听 力 明 显 下 降 、言 语 含 混。病 后 饮 水 略 有 呛 咳 ,无 视 物 双 影 ,无 抽 搐 及 意 识 障 碍 。
中 的 效 果 分 析 [J].中 外 医 学 研 究 ,2015,13(12):83-84. [8] 周茹.观察静脉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的疗效与护理[J].中 西 医
结 合 心 血 管 病 杂 志 ,2015,3(11):126-128. (收 稿 2016-03-12)
檼檼檼檼檼檼檼檼檼檼檼檼檼檼檼檼檼檼檼檼檼檼檼檼檼檼檼檼檼檼檼檼檼檼檼檼檼檼檼檼檼檼檼檼檼檼檼檼檼
3 讨 论 急性脑梗死是威胁人类健康的主要疾病之一,急性 脑 梗
死发病率、致 残 率 和 病 死 率 较 高,严 重 影 响 人 类 健 康 和 生 活[6]。静脉溶栓治疗是目前临床公 认 的 有 效 方 法 之 一 ,在 发 生急性脑梗死的有效时间内及时给予溶栓,能够促进脑 组 织 尽快恢复血液再灌 注[7]。 瑞 替 普 酶 是 一 种 静 脉 溶 栓 治 疗 药 物,将其用于急性脑梗死的治疗,可激活纤溶酶,有效 降 解 血 小板上的纤维蛋白 原,达 到 溶 解 血 栓 的 目 的,进 而 改 善 缺 血 区供血[8]。瑞替普酶是 新 型 的 高 效 安 全 可 靠 的 第 三 代 溶 栓 药物,具有半衰期更长、早期溶栓血管再通率高、再开 通 时 间 短 、药 物 维 持 时 间 长 、出 血 等 不 良 反 应 少 、应 用 方 便 等 特 点 。
2024急性缺血性卒中的再灌注治疗方法及质控指标

2024急性缺血性卒中的再灌注治疗方法及质控指标对于急性缺血性卒中(AIS)患者,早期血管再灌注是有效降低卒中致残率、致死率的关键。
在国家卫生健康委印发的《2024年国家医疗质量安全改进目标》中,第一个目标即为提高急性脑梗死再灌注治疗率。
AIS再灌注治疗方法从静脉溶栓到取栓治疗,再到球囊扩张和支架植入,AlS的早期再灌注治疗手段不断更新。
(一)静脉溶栓治疗静脉溶栓治疗是通过外周静脉滴注或注射溶栓药物经过血液循环溶解动脉血栓的治疗方法,可快速溶解血栓,迅速改善脑灌注。
静脉溶栓是在时间窗内治疗AIS的有效方法,也是国内外指南的首选治疗方式。
近年来,随着医学影像技术的发展,经过多模影像学评估后,静脉溶栓时间窗再次被拉长,EXTEND研究团队将CT及磁共振灌注成像引入静脉溶栓,该研究对发病4.5~9.0h或醒后卒中(从睡眠中点开始算起9.0h内)存在核心/灌注不匹配的AIS患者予以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治疗,与对照组比较,表现出良好的预后,因此也更新了2021版《欧洲卒中组织急性缺血性卒中静脉溶栓指南》,将静脉溶栓时间窗延长到9ho(二)血管内治疗大血管病变患者静脉溶栓后血管再通率较低,半暗带的恢复不尽如人意。
随着医疗技术的不断发展,血管内治疗成为大血管病变的重要治疗手段。
1.动脉溶栓动脉溶栓是早期血管内治疗方法,是在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的引导下将溶栓药物选择性地送至血管闭塞部位进行溶栓治疗,可用较小剂量的药物在局部达到较高的药物浓度,相较于静脉溶栓具有较高的再通率,同时在DSA下可动态观察血栓溶解情况。
但动脉溶栓治疗为有创操作,且总体费用较高,不利于推广,同时动脉溶栓治疗作用有限,多作为机械取栓的补充治疗。
2.机械取栓机械取栓指在DSA下将取栓装置送至血栓部位,通过支架锚定血栓及抽吸将血栓机械取出。
2015的几项研究均表明,在大动脉闭塞患者中,机械取栓具有高再通率及良好预后,但6h取栓时间窗较窄,患者获益有限,探索更长的有效时间窗成为广大学者的研究方向。
急性肢体动脉栓塞护理常规

急性肢体动脉栓塞护理常规急性肢体动脉闭塞是血管外科急症之一,急性下肢动脉血栓是指栓子自心脏或近侧动脉壁脱落或自外界进入动脉,被血流推向远侧,阻塞动脉血流而导致肢体缺血以至坏死的一种病理过程,因发病急骤而得名。
包括动脉栓塞和血栓形成,其起病急,病情发展快,如诊断和治疗延误,轻者肢体丧失,重者危及生命,需积极处理。
急性动脉栓塞典型的症状表现为5P 征:疼痛、苍白、麻木、运动障碍和动脉搏动减弱或消失。
症状的轻重取决于栓塞的位置、程度、继发性血栓形成多少,以及以前是否有动脉硬化性疾病引起动脉狭窄,还有侧支循环情况。
【临床表现】1、疼痛:突然发生剧烈的患肢疼痛,为最早出现的症状。
部分病人仅感酸痛或呈钝痛,少数病人疼痛并不明显,而是感觉丧失与麻木。
肢体远端疼痛是最为剧烈,活动时产痛加重,因而使活动受限。
2、感觉异常和运动障碍:栓塞部位远端由于周围神经的缺血而引起感觉及运动的障碍。
出现感觉的丧失或感觉异常,自觉患肢麻木,有针刺样感;栓塞近端有感觉过敏区或感觉减退区,感觉异常为袜套式;下肢动动麻痹,活动无力,可出现足下垂。
3、皮色苍白:动脉栓塞后,由于组织缺血,皮肤乳头层下静脉丛血液排空,皮肤呈蜡样苍白。
若皮下浅血管仍有少量血液存留,亦可出现青紫色斑块及条纹,病久发生坏死呈紫黑色,以手足远端明显。
4、皮温降低:皮肤温度明显降低,触之冰凉,受累肢体皮温降低比栓塞部位低一个关节面,越远降低越明显,而且界限清楚。
5、动脉搏动减弱或消失:栓塞动脉处常有压痛,其远端脉搏减弱或消失。
栓塞肢体严重缺血4-6 个小时,即可发生坏死。
【治疗原则】四肢主要动脉干的栓塞,应该在肢体未出现坏死前尽早手术,以恢复肢体的血流,有时还需做小腿筋膜切开术等。
如肢体已坏死,等坏死平面出现后,做截肢或截趾;若无抗凝溶栓禁忌,入院后立即抗凝治疗,在此基础上可行如下治疗:1、外科治疗动脉切开Fogarty 球囊导管取栓术;血管内膜剥脱术。
2、腔内治疗经皮球囊导管扩张和必要的内支架植人术、置管溶栓术等。
从急性心肌梗死治疗指南看再灌注治疗策略的选择

・继续教育园地・作者单位:100037北京,中国医学科学院中国协和医科大学阜外心血管病医院从急性心肌梗死治疗指南看再灌注治疗策略的选择高润霖 急性ST 段抬高心肌梗死(STE M I )发病是由于斑块破裂,继之血栓形成,血管急性闭塞而引起的,而血管闭塞以后心肌坏死有一个从心外膜向心内膜进展的过程,通常需6h 以上方发生全层透壁性坏死。
动物试验及临床研究均已证明,如果在该时间窗口内使闭塞冠状动脉再通,可明显缩小心肌梗死面积,并改善心功能。
20世纪80代以来,急性心肌梗死(AM I )治疗进入了再灌注治疗的年代。
静脉溶栓的大规模临床试验证实溶栓治疗可降低病死率并改善幸存者心功能。
据溶栓治疗研究协作组的分析[1],伴有束支传导阻滞的患者和前壁梗死患者受益最大(伴束支传导阻滞患者每1000人可减少死亡49例,前壁梗死患者减少37例),下壁梗死患者受益较小(每1000人减少死亡8例),而ST 压低的患者反而增加死亡(每1000人增加死亡14例)。
在各种溶栓剂中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rt 2P A )再通率高于链激酶(SK )。
新一代的纤溶酶原激活剂如t 2P A 的突变体———重组纤溶酶原激活剂(r 2P A )和T NK 2t 2P A,其再通率及降低死亡率的效果与rt 2P A 相似,只是给药方便,可静脉推注给药。
溶栓药与抗血小板制剂合用可增强疗效,与低分子肝素合用较普通肝素使用更为方便,疗效可能优于普通肝素,目前仍在研究中。
一、溶栓治疗的适应证(2004年ACC /AHA ST 段抬高心肌梗死治疗指南)[2]Ⅰ类:STE M I 患者就诊90m in 内因无专家而不能进行直接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 I )者,除非有禁忌证都应进行溶栓治疗(证据水平A ):(1)若无禁忌证,症状发作<12h,且至少2个相邻胸前导联或肢体导联ST 段抬高>011mV 的STE M I 患者应实施溶栓治疗(证据水平A )。
急性心肌梗死再灌注治疗

急性心肌梗死是指冠状动脉闭塞引起的心肌组织缺氧所致的心肌细胞坏死, 应尽早实施再灌注治疗来拯救患者生命。
再灌注治疗方法
1
血管成形术
通过心导管在患者心脏注入药物和通道,达到恢复血流的目的。
2
溶栓治疗
通过给患者注射溶栓药物,分解凝固物,在短时间内恢复血流。
3
冠脉搭桥术
通过手术的方式将患者的冠状动脉重新建立,从根本上解决心血管疾病。
再灌注治疗的效果
降低死亡率
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再灌注治疗后死亡率明 显降低。
减少心肌重构
再灌注治疗可以减轻急性心肌梗死后的室 壁重构。
改善心肌功能
再灌注治疗可以迅速改善患者心肌组织缺 氧的症状和心肌功能恢复。
减轻心理负担
对于患者和家属来说,再灌注治疗可以减 轻心理压力和负担。
再灌注治疗的风险
• 出血:患者在溶栓治疗后可能会出现不同程度的出血。 • 心律失常:在进行再灌注治疗过程中,可能会出现心律失常的情况。 • 肾损害:溶栓治疗可能会导致肾功能受损,需要注意肾功能检查。 • 药物过敏:有些患者可能会对溶栓治疗药物过敏。
再灌注损伤
再灌注治疗可能会对心脏 造成不良的创伤效应,如 微血管损伤、心肌细胞膜 破坏、心律失常等。
急性心肌梗死的定义
急性心肌梗死,是指冠状动脉痉挛或血栓形成引起的心肌灌注障碍,造成 区域性心肌细胞死亡,是一种严重的心血管疾病。
常见的再灌注治疗药物
阿司匹林
肝素
可以通过抑制血小板的聚集, 预防冠状动脉再次。
硝酸甘油
可以通过扩张血管来增加血 流量。
未来发展和展望
目前再灌注治疗药物的研究日趋成熟,通过不断地改进和升级,治疗效果将 更加明显。未来的发展将注重提高再灌注治疗的效率,减少不良反应,将其 应用于更广泛的人群中,拯救更多的生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5 治疗措施:术中:1,控制肢体远端再灌注的血流量;2,应用脱水剂;3,应用清除氧自由基的药物。
术后:1,控制血容量;2,应用脱水剂;3,应用清除氧自由基的药物;4,合理应用抗凝剂;5,积极治疗原发病;6,患肢适当抬高;7,及时行骨筋膜室切开减压;8,肾功不全及时透析等综合治疗。
2 结果
26例患者术后下肢均出现不同程度水肿肿胀,疼痛;患肢皮肤稍红,皮温较健侧增高;足背动脉搏动正常。
2例行筋膜室切开减压; 1例并发急性肾功能衰竭死亡,25例病人下肢恢复良好。
3 讨论
肢体缺血再灌注可引起肢体局部及远隔脏器损伤和功能下降这一病理过程称为肢体缺血再灌注损伤后综合征。
既往处理常常不够及时和准确,造成严重后果,轻则肢体残疾,重可危及生命。
其发生机制:肢体缺血再灌注后可激活中性粒细胞,产生大量氧自由基及炎性介质,使机体处于全身炎症反应状态,引起多器官损伤[1]。
随着肢体缺血时间的延长,组织消耗大量ATP,产生大量氧自由基和脂质过氧化物,可破坏微血管内皮细胞,形成微循环栓塞。
再灌注使血管通透性增加,大量液体通过血管壁渗入组织间隙,使组织内张力明显增高。
同时恢复的血流可将氧自由基、酸性代谢产物等有毒物质运送至远隔组织器官使远隔器官损伤[2]。
严重者引起少尿或无尿、肌红蛋白尿、ARDS及精神症状。
导致急性肾功能不全。
通过临床观察,我们认为肢体缺血再灌注损伤程度与缺血时间、缺血范围
及再灌注速度有关。
研究表明,一般缺血3h开始出现不可逆转的肌细胞的改变,缺血6h后这种不可逆的改变即已完成[3]。
缺血范围越大,受累组织越多,局部和全身损害也越严重。
ATP消耗越多,产生氧自由基也越多,损害也越严重。
肢体恢复灌注时,灌注量过大过快可加剧血管内皮的损伤,增加液体的外渗,从而加重损害程度。
及时综合处理是减轻缺血再灌注损伤的重要关键。
针对不同原因引起的缺血采取相应的救治措施,如有血管损伤,应及早施行血管重建手术,如为急性动脉栓塞性疾病,则可采取包括动脉内取栓、旁路手术等方法,血管瘤切除等手术时,采用血液转流措施等。
术中恢复缺血肢体血流时,我们通常采用橡皮筋套管法来控制肢体远端再灌注的血流量,这种方法操作较容易且便于控制;术中术后及时应用甘露醇、速尿等脱水剂;术中术后及时应用清除氧自由基的药物肌苷、维生素C、丹参等药物,以助清除氧自由基。
临床及实验表明[4,5]这些药物都有较强的抗渗出、消肿胀、清除氧自由基并改善微循环的作用。
临床上我们应用血塞通治疗再灌注损伤效果比较满意。
血塞通的主要成分是三七总皂甙。
三七总皂甙具有活血祛瘀,通脉活络的功效。
研究证实[6,7,8],三七总皂甙具有抗自由基O2、抗自由基OH·和增强SOD的活性。
术后及时查血凝, 合理应用抗凝剂,以防出血及血栓形成;积极治疗高血压、糖尿病等原发病;适当抬高患肢,一般30-450;及时诊断骨筋膜室综合征并作及时切开减压,本组两例病人均治愈;对导致肌病肾病代谢性综合征者,积极行透析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