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磁共振动脉自旋标记(ASL)技术在中枢神经系统疾病影像诊断中的应用价值

合集下载

动脉自旋标记灌注成像技术在神经系统中的应用进展

动脉自旋标记灌注成像技术在神经系统中的应用进展

91 ASL 基本原理A S L 是通过180°翻转脉冲标记颈内动脉血液中的质子,让颈内动脉血液中的质子磁化矢量翻转到180°,经过一定延迟时间,标记质子进入信号采集区域,通过信号采集得到标记像(L a b e l 像)。

继续对血液中的质子发射第二次180°脉冲,经过一定延迟时间得到控制像(C o n t r o l 像),用控制像减去标记像即得到脑灌注图像。

vsASL,即基于流速ASL,利用射频脉冲结合流动敏感性梯度将超过一定速度(cutoff velocity,Vc)的动脉血进行标记,这样得到的ASL 信号仅是标记时超过Vc 而到达成像区域低于Vc 的血液,因此有效避免了血流缓慢、血流时间过长而导致的信号丢失[1]。

2 ASL 的衍生技术ASL 的衍生技术包括供血区ASL(territory ASL,TASL)、3D-ASL、4D-ASL、多延迟ASL(multi-PLD ASL,mPASL)。

TASL 是在ASL 的基础上分别选择单支或多支动脉进行标记,进而得到该动脉供血区域的灌注图像,还可以测量感兴趣脑区的CBF 等。

有研究显示[2],使用T A S L 技术评估慢性脑血管疾病患者的侧支循环代偿程度与DSA 具有良好的一致性。

mPASL 通过设置多个PLD 时间进行多次信号采集,生成不同PLD 时间的灌注动脉自旋标记灌注成像技术在神经系统中的应用进展李娅铭,姜兴岳(通讯作者)(滨州医学院附属医院放射科 山东 滨州 256600)【摘要】动脉自旋标记(arterial spin labeling,ASL)技术目前被广泛应用于神经系统疾病的研究。

ASL 是利用动脉血中的质子作为内源性对比剂来实现组织血流灌注的可视性,具有无创、无电离辐射、可重复的优点,便于疾病的随访。

本文对ASL 的成像原理、衍生技术及在缺血性脑病、脑白质病变等临床应用进展予以综述。

【关键词】ASL;MR 灌注成像;缺血性脑病;脑白质病变【中图分类号】R44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3807(2020)14-0009-03Advances in the application of arterial spin-labeled perfusion imaging in the nervous system Li Yaming,Jiang Xingyue(Corresponding author)Department of Radiology,Affiliated Hospital of Binzhou Medical College,Binzhou,Shandong 256600,China【Abstract 】Arterial spin labeling(ASL)has been widely used in the study of neurological diseases.ASL USES the proton in arterial blood as an endogenous contrast agent to achieve the visibility of tissue blood perfusion,which has the advantages of non-invasive,non-ionizing radiation and repeatable,facilitating the follow-up of diseases.In this paper,the imaging principle,derivative technology and clinical application of ASL in ischemic encephalopathy and leukodystrophy are reviewed.【Key words 】ASL; MR perfusion imaging; Ischemic encephalopathy;Leukoencephalopathy velocity response to denosine characterizes coronary microvascular function in women with chest pain and no obstructive coronary disease.Results from the pilotphase of the Women’s Ischemia Syndrome Evaluation(WISE)study[J].J Am Coll Cardiol,1999,33(6):1469-1475.[18] Min SY,Song JM,Shin Y,et al.Quantitative segmental analysis of myocardial perfusion to differentiate stress cardiomyopathy from 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a myocardial contrast echocardiography study[J].Clin Cardiol,2017,40(9):679-685.[19] Jain M,Upadaya S,Zarioh SW.Serial evaluation of microcirculatory dysfunction in patients with Takotsubo cardiomyopathy by myocardial contrast echocardiography[J].Clin Cardiol,2013,36(9):531-534.[20] Cardinale D,Colombo A,Bacchiani G,et al.Early detection of anthracycline cardiotoxicity and improvement with heart failure therapy[J].Circulation,2015,131:1981-8.[21] Martin M,Pienkowski T,Mackey J,et al.Adjuvant docetaxel for nodepositive breast cancer[J].N Engl JMed,2005,352:2302-13.[22] Zamorano J L,Lancellotti P,Rodriguez Mufioz D,et al.2016 ESC Position Paper on cancer treatments and cardiovascular toxicity developed under the auspices of the ESC Committee for Practice Guidelines[J].European Journal of Heart Failure,2017,19(11):1193.[23] Negishi K,Negishi T,Hare JL,et al.Independent and incremental value of deformation indices for prediction of trastuzumab-induced cardiotoxicity[J].J Am Soc Echocardiogr 2013,26:493–498.[24] Orde S,Slama M,Pathan F,et al.Feasibility of myocardial perfusion assessment with contrast echocardiography:can it improve recognition of significant coronary artery disease in the ICU?[J].Crit Care,2019,23(1):257.[25] SUN L,WANG Z,XU T,et al.The value of real-time myocardial contrast echocardiography for detecting coronary microcirculation function in coronary artery disease patients[J].Anatol J Cardiol,2018,19(1):27-33.10 影像研究与医学应用 2020年7月 第4卷第14期图像,再利用特定模型定量A T T,计算特定血管区域的最佳PLD时间。

3.0T磁共振ASL技术在缺血性脑血管疾病中的应用效果观察

3.0T磁共振ASL技术在缺血性脑血管疾病中的应用效果观察

—1008—《现代医用影像学》2019年5月第28卷第5期3.0T磁共振ASL技术在缺血性脑血管疾病中的应用效果观察福建省厦门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放射科(361021)王少锋,陈妙勤!摘要】目的:研究3.0T磁共振ASL技术在缺血性脑血管疾病中的应用效果。

方法:选择缺血性脑血管疾病患者作为本次研究病人或研究对象,并采用“电脑随机法”将100例缺血性脑血管疾病患者进行分组,主要包括两组,其中观察组、实施3.0T磁共振ASL技术诊断;对照组、实施常规MRI诊断,分析两组诊断效果。

结果:观察组缺血性脑血管疾病患者诊断符合率96.00%与对照组比较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观察组缺血性脑血管疾病患者误诊率2.00%、漏诊率2.00%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3.0T磁共振ASL技术在缺血性脑血管疾病中具有较高诊断价值,能够为后期治疗提供有利依据,进而提高患者治愈率,值得研究。

关键词:3.0T磁共振ASL技术;缺血性脑血管疾病;应用效果缺血性脑血管疾病为临床常见病,主要是由于人体大脑供血不足,进而导致大脑发生缺血、缺氧等症状的一类综合征⑴。

该疾病通常为急性发病,以中老年群体作为高发人群,临床表现为半身不遂、言语障碍,若治疗不及时,易威胁患者生命安危。

而早期对其进行有效诊断十分重要,能够使患者生活质量提升,降低患者死亡率*2+$本次研究对两组缺血性脑血管疾病患者各项情况进行分析,具体内容见下。

1资料/方法1.1基线资料研究对象为2017年6月至2018年8月收治的100例缺血性脑血管疾病患者,根据“电脑随机法”作为分组原则,分为2组(观察组50例与对照组50例)。

纳入标准:①所有患者及其家属均知情本次研究,并自愿参与研究。

②符合我国第四届脑血管病会议修订的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疾病的诊断标准。

③临床各项资料符合研究,且资料完整。

排除标准:①经MR平扫可见占位病变、先天性发育畸形和颅内岀血。

动脉自旋标记在神经系统疾病诊断中的临床应用

动脉自旋标记在神经系统疾病诊断中的临床应用

动脉自旋标记在神经系统疾病诊断中的临床应用孙文静;付旷;孙媛芳;赵明【摘要】中枢神经系统疾病是危害人类健康的一大因素,组织灌注异常是诸多疾病的病理基础.利用磁共振(MR)灌注成像可了解脑组织局部血液动力学及功能变化,对临床诊疗均有重要参考价值.动脉自旋标记(arterial spin labeling,ASL)技术最早在1992年提出并在动物实验中采用[1],随后于1994年将该项技术初步应用于人脑灌注研究[2].ASL技术是磁共振灌注成像中两大技术之一,因其具有非侵袭性、无放射性、重复性好的优势,逐渐广泛地应用于临床.现就ASL技术在中枢神经系统疾病诊断中的临床应用进行综述.【期刊名称】《临床荟萃》【年(卷),期】2011(026)023【总页数】4页(P2107-2110)【关键词】神经系统疾病;磁共振成像;诊断【作者】孙文静;付旷;孙媛芳;赵明【作者单位】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磁共振室.黑龙江哈尔滨150086;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磁共振室.黑龙江哈尔滨150086;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磁共振室.黑龙江哈尔滨150086;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磁共振室.黑龙江哈尔滨150086【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742中枢神经系统疾病是危害人类健康的一大因素,组织灌注异常是诸多疾病的病理基础。

利用磁共振(MR)灌注成像可了解脑组织局部血液动力学及功能变化,对临床诊疗均有重要参考价值。

动脉自旋标记(arterial spin labeling,ASL)技术最早在1992年提出并在动物实验中采用[1],随后于1994年将该项技术初步应用于人脑灌注研究[2]。

ASL技术是磁共振灌注成像中两大技术之一,因其具有非侵袭性、无放射性、重复性好的优势,逐渐广泛地应用于临床。

现就ASL技术在中枢神经系统疾病诊断中的临床应用进行综述。

1 ASL简介1.1 基本原理 ASL成像的内源性对比剂为磁标记的动脉血,内在示踪剂为流动血液中的水分子,对成像层面近端施加非选择性的反转脉冲,使血液中的质子磁化矢量反转,经过一定的反转恢复时间(inversion time,TI),微血管中已经标记的质子与组织水中的质子进行交换,导致局部组织纵向弛豫时间的缩短,所得图像为标记像。

asl技术在中枢神经系统中的应用进展

asl技术在中枢神经系统中的应用进展

国际医学放射学杂志InternationalJournalofMedicalRadiology2020Jan 鸦43穴1雪:73-77ASL 技术在中枢神经系统中的应用进展雷少阳张淑倩*【摘要】动脉自旋标记(ASL )是通过射频脉冲标记动脉血来进行脑血流的无创评估,属于绝对定量灌注。

ASL 无需使用对比剂且没有电离辐射,可在短期内对病人重复评价,其衍生技术在中枢神经系统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

介绍ASL 的成像原理、衍生技术,并对比分析多种灌注技术。

同时就ASL 技术在缺血性疾病、脑肿瘤、神经退行性疾病、线粒体脑肌病伴高乳酸血症和脑卒中样发作(MELAS )综合征、脑炎等疾病中的应用进展予以综述。

【关键词】磁共振成像;灌注成像;脑肿瘤;卒中;MELAS 综合征;脑炎中图分类号:R445.2;R742文献标志码:AApplication progress of arterial spin labeling in central nervous system LEI Shaoyang,ZHANG Shuqian.Department of Radiology,Hebei General Hospital,Shijiazhuang 050051,China【Abstract 】Arterial spin labeling (ASL)is an absolute quantitative perfusion technique used to assess cerebral bloodflow noninvasively by radiofrequency pulse labeling of arterial blood.It can evaluate repeatedly in a short period of time without exogenous contrast agents and radiation exposure.With advent of many variants of ASL,ASL has been used widely in central nervous system.In this article,we introduced the principle,variants of ASL,and compared with other perfusion techniques.Clinical application of ASL in ischemic diseases,brain neoplasms,epilepsy,neurodegenerative diseases,MELAS syndrome,and encephalitis were reviewed.【Keywords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Perfusion imaging;Brain neoplasms;Stroke;Epilepsy;MELAS syndrome;EncephalitisIntJMedRadiol,2020,43(1):73-77作者单位:河北省人民医院医学影像科,石家庄050051通信作者:张淑倩,E-mail :1247225465@ *审校者DOI:10.19300/j.2020.Z17722综述放射技术学1992年研究者首次应用基于内源性对比剂的动脉自旋标记(arterial spin labeling ,ASL )技术测得了小鼠的脑血流量(cerebral blood flow ,CBF )[1]。

ASL在中枢神经系统疾病诊断中的初步应用体会

ASL在中枢神经系统疾病诊断中的初步应用体会
全 非侵 入 性 、 不 用注 射 对 比荆 等 优 点 。 同 时 对 于 有 出 血 、 钙 化 或 位 于 颅底 的病 变 , AS I 技 术 明 显 优 于 DS C法。
【 关 键 词 】 磁 共振 成像 ;动 脉 自旋 标 记 ;灌 注 ;脑
【 中 图 分 类 号 】R4 4 5 . 2;R7 4 3 【 文 献 标 识 码 】A 【 文 章 编 号 】l 0 0 0 0 3 l 3 ( 2 0 0 7 ) 0 7 — 0 6 7 5 - 0 4
r na ( n一 2), c e r eb r a l me t a s t a s e s( n= 4), me ni n gi om a ( n一 5) .A l l of t he c as es wer e pr o ve d by s u r ge r y o r c l i n i c a l f ol l ow— up,
c e pt i v e a r t i f a c t i n AS I , whi c h i m pr ov e d t h e a c c ur a c y o f qu an t i t a t i v e a n a l y s i s .Con c l us i o n: Fo r t he e v a l u at i o n of f oc a l pe r f u s i on of b r a i n, A SL s h owe d a dv a nt a ge s a s f ol l ow s : no ni nv as i v e t e c hni qu e, n ot n e c e s s ar y t O u s e c o nt r a s t a ge nt s,h i gh r e p e a — t a bi l i t y .M e an w hi l e, ASI i s s u pe r i or t O DSC i n t h e de m ons t r a t i on of c e r e br a l h e m or r h a ge. c a l c i f i c a t i on a nd di s e a s e i n l oc a t e d

磁共振动脉自旋标记灌注成像技术在脑部疾病中的应用进展

磁共振动脉自旋标记灌注成像技术在脑部疾病中的应用进展
脉 自旋标记 ( p s e u d o c o n t i n u o u s a a e i f l a s p i n l be a l i n g , P C A S L ) 和
像, 因而能够简便而快捷地加入到卒 中 MR I 扫描方案 中。如果
梯度从 已标记的脑实质信号中分 离出脑血 管内的标 记信 号也可
能有助于评估 C B V 。与 C T灌注和动态磁敏 感对 比增 强 MR I 灌注 成 像 ( d y n a m i c s u s e e p t i b i l i t y c o n t r a s t e n h a n c e d m a g n e t i c r e s o n a n c e p e r f u s i o n i m a g i n g , D S C — MR I ) 方法相 比 , 不 同的是 A S L 无需静脉注射对 比剂 即可 成功应 用于 急性期 梗死 的脑灌 注成
脑与神经疾病杂志 2 0 1 5年第 2 3卷第 2期
1 5 5

综 述 ・
磁 共 振 动 脉 自旋标 记 灌 注成 像 技 术 在 脑 部疾 病 中的应 用 进 展
张 晶 付 旷
中图分类号 : R 7 4 1
文献标识码 : A
文章编号 : 1 0 0 6 — 3 5 1 X( 2 0 1 5 ) 0 2 — 1 5 5 - 0 3 A S L技术利用磁化标记 的血液 水质子作为 内源性对 比剂 ,
灌注成像 有助于 了解 组织 局部 血流 动力 学及 功能方 面 的 变化 , 能够从病理和生理学 角度 研究 疾病 的发病机制 及用 于疗
与其 它灌注成像 方法 比较具有 完全 无创性 、 可重复 性高 、 组织

磁共振3D-ASL脑灌注成像技术联合DWI诊断急性脑卒中的价值

磁共振3D-ASL脑灌注成像技术联合DWI诊断急性脑卒中的价值

磁共振3D-ASL脑灌注成像技术联合DWI 诊断急性脑卒中的价值【摘要】目的研究磁共振3D-ASL(三维连续动脉自旋标记)脑灌注成像技术联合DWI(弥散加权成像)在急性脑卒中诊断上的临床价值。

方法共选取2020年8月——2022年8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急性脑卒中患者70例作为主要对象,所有患者均接受磁共振3D-ASL脑灌注成像技术联合DWI检查,对检查结果进行总结。

结果 70例患者经DWI检查提示高信号表现位于DWI梗死区域,低信号改变位于ADC图像上。

58例患者的3D-ASL的CBF图像梗死区低灌注,6例患者梗死区域无灌注异常表现,6例患者梗死区域表现为高灌注。

58例低灌注表现患者中有28例患者的低灌注区域超过DWI高信号范围,低灌注区域和DWI高信号范围相同。

梗死区域和对侧区域的ADC值、rCBF值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磁共振3D-ASL脑灌注成像技术联合DWI在急性脑卒中诊断上的临床价值显著,可全面观察梗死附近的高灌注情况和侧支循环情况,可对疾病做出早期诊断,并为治疗效果和预后评估提供科学依据。

【关键词】磁共振3D-ASL脑灌注成像技术;弥散加权成像;急性脑卒中;诊断价值急性脑卒中在临床上属于常见的急症,患者起病急,病情进展速度快,需要在明确病情后立即予以针对性治疗,最大程度上降低患者残疾和死亡的风险,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

对于急性脑卒中患者而言,发病后的6h是黄金抢救时间,而越早确诊、越早治疗,抢救效果和预后越好。

目前临床上对于急性脑卒中多是定性诊断,确诊时患者的卒中症状已经发生较长时间,无法明确梗死区、缺血半暗带区域血流情况以及再出血的发生风险等[1-3]。

磁共振3D-ASL脑灌注成像技术、DWI技术目前在急性脑卒中诊断上逐渐得到了应用,将两者相结合可提高诊断的准确性,更准确、更全面地评估患者情况。

现共选取70例急性脑卒中患者,旨在进一步探究和评价磁共振3D-ASL脑灌注成像技术联合DWI的临床价值,汇总如下。

【科研进展】动脉自旋标记技术——规范化与发展

【科研进展】动脉自旋标记技术——规范化与发展

【科研进展】动脉自旋标记技术——规范化与发展中枢神经系统的灌注测量在临床中具有重要的价值。

脑血管疾病,肿瘤,癫痫以及神经退行性疾病等均会体现于灌注的变化。

动脉自旋标记技术(ASL),以可以自由扩散的水分子作为内源性对比剂,在原理上是唯一一种可以与金标准15O-PET相媲美的灌注技术[1]。

自92年该技术提出至今,经过二十余年的发展,斟磨与沉淀;其间经过临床可行性研究,与包括15O-PET在内的灌注技术的比较检验,可重复性验证以及大量的临床检验,目前动脉自旋标记技术已广泛应用于各商用3.0T系统中[2]。

其中以经过FDA认证的GE 3D ASL为代表。

上图,动脉自旋标记技术白皮书《Recommended Implementation of Arterial Spin Labeled Perfusion MRIfor ClinicalApplications: A Consensus of the ISMRM Perfusion Study Group andthe European Consortium for ASL in Dementia》,2014年MRM首刊封面。

图中为2D与3D-FSE-SPIRAL灌注加权图像比较。

动脉自旋标记技术,依靠标记与非标记血液流经组织时引起的信号改变,依据模型定量测量组织的灌注值。

依据灌注准备与测量分为动脉血的标记与数据采集这样两部分。

在二十余年的发展中,从技术上讲,血液标记的方式与成像采集的方法均累积了大量的实现形式;从临床实践上说,由于早期缺少共识的实现,参数的选择与优化让这一技术呈现碎片化的态势。

以标记方式为例,我们已将早期的层块翻转方法统称为脉冲式标记(pASL),这当中便包含了STAR (Signal targeting with alternating RF)[3], FAIR (Flow-sensitive alternating inversion recovery)[4], PICORE (Proximal inversion with a control for off-resonance effects)[5],PULSAR(Pulsed star labeling of arterial regions)[6]与DIPLOMA (Double inversions with proximal labeling of both tag and control images)[7]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0磁共振动脉自旋标记(ASL)技术在中枢神经系统疾病影像
诊断中的应用价值
摘要:目的探讨中枢神经系统疾病影像诊断中应用3.0磁共振动脉自旋标记(ASL)技术价值。

方法选取2016年1月-2017年12月我总院收治临床及相关
影像学检查、实验室检查均已确切诊断为中枢神经系统某种疾病的患者38例,
对患者均行磁共振常规扫描和3.0磁共振动脉自旋标记(ASL)技术检查,分析对
比检查结果。

结果应用磁共振动脉自旋标记技术诊断中枢神经系统疾病的符合
率为100%,明显高于常规磁共振扫描(p<0.05)。

结论 3.0磁共振动脉自旋标记(ASL)技术应用于中枢神经系统疾病影像诊断中有很高的诊断价值。

关键词:中枢神经系统疾病(CNS);磁共振动脉自旋标记(ASL)技术;磁共振
灌注加权成像(PWI) ;阿尔兹海默病(AD);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 随着日新月异各种医学影像检查技术在临床疾病中广泛应用,尤以功能磁共振新技术为
著:磁共振波谱成像(MRS)、弥散加权成像(DWI)及灌注加权成像(PWI)均已经大力应用
于临床工作之中,尤以对中枢神经系统疾病诊断具有很高的实用价值。

其中PWI的应用对中
枢神经系统疾病诊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但临床常面临的问题并不是所有的患者都能够进
行磁共振的PWI检查,因为PWI检查必须要注射磁共振血管对比剂钆贝葡胺等,而这些血管
对比剂对于肾功能不全的患者,可以引起肾源性系统纤维化的可能。

有没有一种更安全的检
查方法来代替PWI呢?动脉自旋标记(ASL)技术是一种不需要注射磁共振对比剂的磁共振灌注
成像方法,它所用的内在示踪剂为血液中自由弥散的水,利用一个反转脉冲标记待检查区上
游动脉内的血液,经过血液自标记区流入待检查区的一段时间后,前面已经被标记的动脉血
中的自由水与待检查区毛细管区内组织中的水进行自旋交换,相应的被检查区的磁共振信号
也产生了变化,然后与该区域被标记前获得的磁共振信号进行比较,即将所得到的图像与没
有标记过的对照组图像相减就剩下了输送过来的磁化,从而产生了局部血流灌注(rBF)的灌注加权图像,rBF的定量可以通过应用相应的动力学模式来实现,而这种方法多应用于中枢
神经系统。

笔者选取38例患者进行此次研究,旨在探究磁共振自旋标记(ASL)技术在中枢神
经系统疾病诊断中的应用价值,论述如下:
1.资料和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6年1月-2017年12月我总院收治临床及相关影像学检查、实验室检查均已确切诊断为中枢神经系统某种疾病的患者38例并将颅脑创伤、既往有颅脑手术史、合并癫痫、
心肝肾功能严重不全、甲状腺疾病、免疫系统疾病、血液系统疾病及对比剂过敏的患者排除。

38例研究对象中男女患者分别为23、15,最小年龄和最大年龄为41岁和78岁,平均年龄为(58.16±6.75)岁,疾病类型:脑梗死、阿尔兹海默病、短暂性脑缺血发作、脑膜瘤、
胶质瘤、轻度创伤性脑损伤及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性疾病(大肠杆菌K1型)分别为8例、6例、7例、4例、3例、3例和7例。

1.2检查方法
应用GE Singa HDx 3.0T 超导型磁共振成像系统、8通道头部阵列射频线圈、ADW4.4图像
后处理工作站。

常规扫描包括T1W、T2W、FLAIR和DWI,对T1W的FL2D序列进行参数设置:TR/TE为200ms/2.48ms、FOV为220mm、层厚为5mm、翻转角为70°、激励次数为2次、扫描时间为
1min44s;对T2W的TSW序列进行参数设置:TR/TE为5000ms/94ms、层厚为5mm、翻转角
为150°、激励次数为2次,扫描时间为1min27s;对FLAIR进行参数设置:TR/TI/TE分别为9000ms/2500ms/94ms,层厚为5mm、翻转角为150°、激励次数为1次、扫描时间为
2min44s;对DWI的EPI序列进行参数设置:b=0、1000s/mm2、TR/TE为5000ms/81ms、层
厚为5mm、激励次数为2次、扫描时间为47s。

ASL检查以PICORE Q2T为灌注模式,并进行参数设置:TR/TE为2500ms/11ms、间隔为
25%、14层的层厚均为6mm、翻转角为150°、激励次数为1次、带宽为2232Hz/Px、TI1为700ms、TI1stop为1600ms、TI2为1800ms、measurements为101、流速限制为100cm/s、Matri为64×64、脑血流分配系数为0.9ml/g、扫描时间为4min 22s。

将扫描数据传至工作站,由两位经验丰富的影像科医师对图像进行分析诊断,意见不一
致时经过讨论达到一致时诊断意见成立。

1.3图像分析
观察和对比检查结果。

1.4统计学分析
应用SPSS18.0软件分析和处理数据。

p<0.05,则统计学差异明显,具有统计学意义。

表1:检查结果的对比[n(%)]
2.结果
2.1检查结果:在中枢神经系统疾病诊断中ASL的符合率显著高于常规扫描磁共振(p<0.05)。

详见表1。

3.讨论
磁共振检查对解剖组织的分辨率较高,应用在临床实际检查中,可发现和分析病灶大小
及部位区域[3],而早期、轻度颅脑创伤行MRI检查多表现为正常,不存在明显的病灶,但头
部受到冲击或震动时,也会损伤或破坏中枢神经系统,使患者出现头痛、认知障碍等症状,
轻者持续数日,重者持续数周,部分患者会出现后遗症,而临床上因缺乏影像学证据,无法
给予患者及时、有效的干预,且脑梗死及颅脑创伤均会改变脑血流动力学、引起脑内能量代
谢下降及自由基损伤等病理改变[4]。

本次研究中,常规磁共振扫描诊断中枢神经系统疾病的
准确率仅为84.21%。

磁共振灌注加权成像是以时间信号曲线为基础,利用数学模型对rCBV、rCBF、rMTT和rTTP等参数进行计算,并利用上述参数进行图像重组和伪彩等处理,得到各参数值的图像,
其中rCBV指的是一定量脑组织血管结构内的血容量,可反应局部组织内微循环的血容积;rMTT指的是开始注射对比剂至时间-密度曲线降低至一半最高强化值的时间,是对比剂注射
后经血液通过靶区毛细血管床的时间,可反应组织血管微循环的通畅情况;rTTP指的是对比
剂经静脉注射后到达靶区并至强化峰值的时间;rCBF是rCBV与rMTT的比值,指的是单位时间内一定脑组织血管结构中流过的血流量,可反应局部组织的血流量和血流速,该参数值的
高低与脑组织血流量的高低呈正相关[5-7]。

磁共振灌注加权成像广泛定义包括动态磁敏感对比增强、动态增强磁共振成像及磁共振
动脉自旋标记灌注成像[8],其中动态磁敏感对比增强是经静脉注射钆剂以获得对比剂与时间
变化曲线的成像,可实现多平面成像,反应脑微循环的变化,但该技术对外源性对比剂的依
赖性比较高,易造成肾毒性;动态增强磁共振成像是需在特殊造影条件下,应用对比性进行
磁共振增强扫描,虽可对脑部不成熟微血管的通透性进行定量测量,但其造影条件的特殊性,不易于在临床上应用[9];ASL是以磁性标记流入的血液中水分子的氢离子为内源性示踪剂,
当被标记的血液流入脑组织后,对标记成像进行比较和分析,且可对全脑血流量的变化进行
测量,是一种无创性、安全性高、操作便捷的成像方法[10]。

本次研究中,磁共振动脉自旋
标记灌注成像诊断中枢神经系统疾病的准确率为100%,明显高于常规磁共振扫描(p<
0.05)。

综上所述,磁共振动脉自旋标记灌注成像在临床上中枢神经系统疾病诊断中具有较高的
应用价值。

参考文献
[1]陈艳,崔利,何江波等.磁共振灌注加权成像在原发性痛经子宫肌层血流动力学研究中的
应用[J].安徽医药,2017,21(12):2200-2203.
[2]时雅辉,赵建华,宋金玲等.线粒体脑肌病伴高乳酸血症和卒中样发作的临床和磁共振灌
注加权成像特点[J].中华医学杂志,2016,96(37):2969-2972.
[3]刘旺.磁共振成像联合脑脊液分析在中枢神经系统感染鉴别诊断中的价值分析[J].影像研究与医学应用,2017,1(5):10-11.
[4]王莹,张波,骆继业等.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常规及功能磁共振成像特点[J].中国介入影像与治疗学,2017,14(10):618-622.
[5]江晶晶,谈晓飞,张顺等.磁共振灌注加权成像与扩散张量成像在脑胶质瘤分级诊断中的应用[J].中华实验外科杂志,2014,31(7):1585-1587.
[6]王继民,叶向阳,赵伟等.磁共振动脉自旋标记成像对鼻咽癌放疗后颞叶早期放射性脑损伤的诊断价值[J].实用临床医药杂志,2016,20(15):196-197,201.
[7]高敏, 盛茂. 磁共振动脉自旋标记技术在小儿脑部疾病中的应用[J]. 影像诊断与介入放射学, 2017, 26(3):236-240.
[8]王鹏, 李昊. 磁共振动脉自旋标记技术灌注扫描在颅内肿瘤诊断中的应用[J]. 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 2017, 16(21):2174-2176.
[9]李晓满, 王泽颖. 磁共振动脉自旋标记灌注成像在中枢神经系统疾病诊断中应用的研究进展[J]. 山东医药, 2016, 56(46):111-113.
[10]史张, 刘崎. 动脉自旋标记磁共振灌注成像技术在颅脑疾病中的应用[J]. 第二军医大学学报, 2016, 37(12):1512-1516.。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