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法学(1.1.2)--第一章经济法基础理论课后推荐阅读

合集下载

经济法第一章经济法基础知识

经济法第一章经济法基础知识

经济法的正式法律渊源
宪法
宪法是国家的根本大法,具有最高的法律效力,是经济法的基本渊源。
法律
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制定的法律是经济法的重要渊源,其效力仅次于 宪法。
行政法规
国务院制定的行政法规是经济法的又一重要渊源,其效力低于宪法和 法律。
地方性法规
省级人大及其常委会和较大市的人大及其常委会制定的地方性法规也 是经济法的渊源之一,其效力低于宪法、法律和行政法规。
调整对象的特殊性
经济法主要调整国家宏观经济管理过 程中所发生的社会关系,这些社会关 系不同于民事关系,具有公共性和社 会性特征。
调整方法的特殊性
法律规范具有综合性
经济法作为法律规范的子部门,其法 律规范具有综合性,包括民事、行政、 刑事等法律规范,以实现全方位、多 层次的调节和规范。
经济法通过国家干预和调节的方法来 实现对经济关系的调整,其调整方法 具有权威性、强制性和导向性。
学术参考价值。
感谢您的观看
THANKS
经济法的非正式法律渊源
习惯
习惯是指人们在长期的生产和生 活实践中形成的,具有一定强制 性的行为规范。习惯可以作为经 济法的非正式渊源,在某些情况
下具有法律效力。
判例
判例是指法院在审理案件时所依 据的法律原则、规则和制度。判 例可以作为经济法的非正式渊源,
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学说
学说是指学者对经济法理论和实 践的研究成果。学说可以作为经 济法的非正式渊源,具有一定的
经济法将更加注重综合治理, 包括法律、行政、经济等多种
手段的综合运用。
创新化
随着科技发展,经济法将更加 注重创新和变革,以适应新的
经济形势和发展需求。
03

《经济法》第四版练习题参考答案

《经济法》第四版练习题参考答案

第一章经济法基础理论概述【练习题】1名词解释经济法——经济法,是调整在国家干预社会经济过程中发生的各种社会关系,以保障国家调节、促进社会经济协调、稳定发展的法律规范之总称。

简而言之,经济法就是调整国家干预社会经济过程中产生的各种关系的法律规范之总称。

国家干预——国家干预是指在以市场机制为基础的市场经济条件下,为了克服市场失灵,国家运用管制和宏观调控等手段规范市场主体的行为,亦校正、补充市场缺陷的活动的总称。

经济法主体的权利——是指经济法主体乙方所享有的某种行为自由或利益的资格。

经济法学——是以经济法律现象为研究对象的一门学科。

2思考题(1)什么是经济法?经济法有哪些作用?答:经济法就是调整国家干预社会经济过程中产生的各种关系的法律规范之总称。

经济法的作用体现在:赋予政府对经济实施干预、防止政府失灵;作为市场规则,规范市场主体的活动,维护市场秩序;保障国民经济安全、健康、可持续发展。

(2)经济法的产生和发展有什么规律?答:经济法是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产生的,带有浓厚的时代色彩,且在不同的时期的着重点也是不一样的。

经济法最终目的就是要通过国家干预经济的合法化来维护社会经济秩序、促进社会经济发展。

(3)市场经济与经济法是一种什么样的关系?答:市场经济是一种竞争经济。

市场经济要靠竞争,通过正当的竞争来实现社会资源的配置,并以“优胜劣汰”来促进社会的进化。

市场经济中国家对社会经济生活加以引导、调整、直接参与、最后纠正,均须依法进行;而且市场经济活动主体开展经济活动也必须依照经济法的规定开展。

市场经济需要经济法的规制,而经济法对市场经济的作用起到促进、保障的作用。

市场经济与经济法两者相辅相成。

(4)经济法的基本原则有哪些?答:经济法的基本原则有:社会整体经济效益原则、国家适度干预原则、经济公平原则、经济效益原则、经济安全原则。

(5)中国社会主义经济法律体系的框架是如何构成的?答:中国社会主义经济法律体系的框架是由规范市场主体的法律、维护市场秩序的法律、实现国家调节社会经济的法律、完善社会保障的法律、解决纠纷的程序性法律等主要部分构成。

《经济法》第一章 经济法总论 (1)

《经济法》第一章  经济法总论 (1)

第一章经济法总论第一节经济法概述一、经济法的产生经济法是一个新兴的法律部门。

一般认为,现代意义的经济法是在市场经济从自由竞争阶段进入到垄断阶段以后才产生的。

1929都是经济法领域的重要立法。

其实,相对于上述立法,“经济法”作为一个词语的出现要更早一些。

例如,法国空想社会主义者摩莱里(Morelly)和德萨米(Dezamy),就分别在其著作《自然法典》(1755年)和《公有法典》(1842年)中提及“经济法”的概念,他们都认为经济法是“分配法”;蒲鲁东也曾经在其著作中提到“经济法”的概念。

但他们所谈到的经济法与现代法学意义上的经济法还是有一定的差别的。

在德国、日本等大陆法系国家,对于经济法的研究较为深入;在美国、英国等英美法系国家,虽然一般不强调“经济法”之名,但也同样在财政、税收、金融、市场竞争等方面,存在着大量的“经济法规范”。

事实上,只要是搞现代市场经济的国家,就离不开宏观调控和市场规制,就需要有相关的经济法规范。

从这个意义上说,实质意义上的经济法规范在各国是普遍存在的。

在我国,随着改革开放事业的不断发展,经济法也逐步产生和发展起来,在国家经济、社会发展方面所起到的作用日益明显,受到了广泛重视。

目前,经济法已经成为我国法律体系中的一个独立的、重要的法律部门。

【例l-11】有人认为,经济法就是与经济有关的法,而与经济有关的法在古代社会就有,因此,经济法应当是很古老的。

【解析】上述观点是不正确的。

经济法是一个新兴的法律部门,并不是很古老的;经济法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随着市场经济进入到垄断阶段才产生的,并随着第一次世界大战和20世纪30年代的大危机而逐渐发展起来的。

在我国,经济法的真正发展是在改革开放以后。

因此,不能认为与经济有关的法都是经济法,也不能由此认为经济法是自古有之的。

二、经济法的概念简单地说,经济法就是调整宏观调控关系和市场规制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

(P2二段)上述经济法的概念表明,经济法作为现代国家解决特定领域里的问题的一种重要手段,是凋整两类特殊社会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

经济法学参考书目

经济法学参考书目

参考书目第一编第一章阅读书目:1.杨紫煊主编:《经济法》,北京大学出版社、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

2.李昌麒著:《经济法――国家干预经济的法律形式》,四川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3.刘文华主编:《新编经济法学》,高等教育出版社1993年版。

4.漆多俊著:《经济法基础理论》,武汉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5.王保树主编:《经济法原理》,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9年版。

6.史际春、邓峰著:《经济法总论》,法律出版社1998版。

7.蒋安著《经济法理论研究新视点》,中国检察出版社2002版。

8.王全兴著《经济法基础理论专题研究》,中国检察出版社2002年版。

9.顾功耘罗培新主编,《经济法前沿问题》,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第二章阅读书目:1.【日】金泽良雄:《经济法》,有斐阁1980年版。

2.【日】丹宗昭信等:《现代经济法入门》,群众出版社1985年版。

3.王保树、崔勤之编:《经济法学研究综述》,天津教育出版社1989年版。

4.王艳林、赵雄:《中国经济法学的回顾与展望》,载《经济法论丛》第2卷,方正出版社1999年版。

5.许明月主编:《经济法学论点要览》,法律出版社2000版。

第三章阅读书目:1.史际春、邓峰:《经济法总论》,法律出版社1998年版。

2.王保树主编:《经济法原理》,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9年版。

第四章阅读书目:1..李昌麒著,《经济法--国家干预经济的基本法律形式》,四川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2.杨紫煊,《经济法研究》第3卷,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第五章第六章阅读书目:1.许明月主编:《经济法学论点要览》,法律出版社2000版。

第二编第七章第八章阅读书目:1.[日]金泽良雄著,满达人译,《经济法概论》,甘肃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

2.王忠等:《经济法学》,吉林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第5页。

3.关乃凡主编:《中国经济法》,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98年版。

4.刘瑞复:《经济法学原理》,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1版。

《经济法学》听课笔记

《经济法学》听课笔记

《经济法学》听课笔记第一编经济法总论第一章经济法的产生与发展第一节经济法产生的基础条件一、经济法产生的一般基础和条件(一)市场经济发展到社会化大生产阶段,国家被动或者自觉地承担起对经济的组织和协调职能;(二)社会经济及国家对经济的调整建立在法治的基础之上,并形成了相应的经济法学说。

第二节经济法形成的一般原因和规律一、经济法形成的一般原因和规律(一)社会化生产与生产关系的矛盾1、从根本上说,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乃是现代经济法产生的根本原因;2、20世纪70年代末,以公有财产决策和利用的分散化、民主化、社会化和法治为基本标志的社会主义改革,决定了现代社会主义经济法的产生。

(二)社会化导致现代国家对经济生活的广泛而深入的介入1、20世纪以来,各类国家都在一定的经济体制内,日益加强干预和参与经济生活的广度、深度和力度,发挥国家在管理、组织、监督经济方面的职能。

国家的这些职能活动多是通过法的手段实现的,现代经济法因此而产生。

(三)“无形之手”和“有形之手”的协同并用1、只有当市场调节之手和国家调节之手协同并用时,现代经济法才可能产生。

(四)经济集中与经济民主的对立统一1、国家调节之手和纵向经济关系往往体现着经济集中,市场调节之手和横向经济关系则意味着社会个体的经济民主;2、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的经济法,都是在经济集中与经济民主既对立又统一的矛盾中产生的。

(五)法和法学自身发展的逻辑(六)一定的经济学说的形成1、一定的学说及其在相当程度上为社会所认可,是一个法律部门形成的必要条件。

第三节经济法产生和发展的历史一、西方国家经济法的产生和沿革(一)西方国家经济法的产生1、经济法产生与发展的轨迹(1)传统认为,经济法产生于20世纪初的德国;(2)学者认为,经济法产生于19世纪末期20世纪初的西方资本主义国家;(3)美国联邦在1890年通过了参议员谢尔曼提出的《保护贸易和商业不受非法限制和垄断侵害法案》。

《谢尔曼法》被称为现代意义上的第一部经济法;(4)德国在1919年制定了以“经济法”为名而对钾和煤炭工业实行社会化的《钾经济法》和《煤炭经济法》。

漆多俊《经济法学》复习笔记+课后习题详解(第一章 经济法的概念和调整对象)【圣才出品】

漆多俊《经济法学》复习笔记+课后习题详解(第一章 经济法的概念和调整对象)【圣才出品】

第一章经济法的概念和调整对象1.1复习笔记一、经济法的概念1.经济法的本质和特征(1)经济法的概念经济法是调整在国家调节社会经济过程中发生的各种社会关系,促进社会经济实现国家意志预期目标的法律规范的总称。

这一定义有如下特点:①该定义由两部分构成a.第一部分揭示经济法的调整对象在国家调节社会经济过程中发生的各种社会关系,即国家经济调节关系。

b.第二部分揭示经济法的基本任务与作用确保国家调节依法作用于社会经济,影响经济结构和运行,使其实现国家意志所预期的目标。

②这是经济法最一般性、较为宽泛的定义它只揭示经济法最基本的属性,适用于各个国家各个不同发展阶段的经济法。

由于各国各发展阶段情况不尽相同,对经济法作出不同定义的原因是:a.在法的调整对象方面,各国各发展阶段的国家调节职能活动的发达程度、任务、范围、基本方式等是不尽相同的,经济法调整对象虽然必定是国家经济调节关系,但这种调整对象的种类、性质等有所不同。

b.在法的任务和作用方面,各国各阶段制定的经济法也有所不同。

c.法有应然法与实然法之分,经济法也如此。

(2)经济法的本质和特征①经济法是国家经济调节中有关人们的行为规范,包括各调节主体实施经济调节行为的规范,与各被调节主体有关的经济行为或经济管理行为的规范。

②经济法通过对国家经济调节过程中有关人们行为的规范,调整在国家调节中有关人们之间的社会关系,即国家经济调节关系。

③国家调节的作用和目的是通过国家必要的职能活动,调整、影响社会经济的结构和运行,以使之实现国家所预期的目标。

这决定了经济法的基本任务、作用和宗旨。

④从法律的意志性方面来说,经济法是国家意志的体现,并且也应当是社会意志的体现。

2.国内外关于经济法概念诸说(1)各国关于经济法概念的学说①德国德国在一战前后颁布了一系列国家干预经济的法规,有学者称之为“战时经济统治法”。

继“战时经济统制法”之后,又陆续出现多种不同的学说,有集成说、对象说、机能说、世界观说和方法论说等。

经济法第1-2章

经济法第1-2章

企业法概述 全民所有制企业法 合伙企业法 个人独资企业法
第二章 企业法


第一节企业法概述
一、企业的概念和特征

(一)概念:

企业是依法设立的从事商品生产经营活动的能独立核算、 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社会组织。
1.企业的合法性 2企业的盈利性 3.企业的独立性 4.企业的组织性

(二)特征:


(三)现代意义上的经济法概况 现代意义上使用并研究经济法概念 的是20世纪以后德国法学家进行的。 资本主义进入垄断阶段后,生产力 和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日益加深,市场 这只“看不见的手”存在难以克服的缺 陷,迫切需要国家这只“看得见的手” 对经济加以干预。
第一章经济法基础理论


二、经济法的概念和特征 (一)经济法的概念
4.有合伙企业的名称和生产经营场所 5.法律、行政法规规定的其他条件
第二章 企业法
(三)合伙企业设立登记的程序
提交登记申请书—合伙协议书—合伙人身份
证明等文件。经营范围中有属于法律、行政 法规规定需在登记前批准的项目的,应当依 法经过批准,并在登记时提交批准文件。
第二章 企业法
三、合伙企业财产 (一)合伙企业财产的构成:合伙人出资+ 所有以合伙企业名义取得的收益。 (二)合伙企业财产的性质:具有共有的性 质,对合伙企业财产的占有、使用、收益和 处分均应当按照全体合伙人的意志进行。 (三)合伙财产的转让:指合伙人将自己在 合伙企业中的财产份额转让给他人。《合伙 企业法》对其进行了限制性规定。

经济法是调整在国家协调经济运行过程中 所发生的经济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
(二)经济法的特征
1.经济法律规范的易变性 2.兼具公法和私法属性 3.经济法律责任的综合性

第1章 经济法基础理论

第1章 经济法基础理论
的消灭。
(二)经济法律关系设立、变更和终止的条件
• 经济法律关系的设立、变更和终止不是自动发生的,需要以经济法律规范的存 在和法律事实的出现为前提条件。
• 1.经济法律规范的颁布与实施。 • 2.法律事实的存在和出现。
四、经济法律责任
(一)经济法律责任的概念
经济法律责任,是指经济法主体违反经济法律规范或者未履行经济义务 时,必须承担的法律后果。
四、经济法的地位、原则、作用 (一)经济法的地位
经济法与行政 法的区别在于:
• (1)调整对象不同 • (2)调整角度不同 • (3)调整方法不同
经济法与民法 的区别在于:
• (1)调整对象不同 • (2)调整角度不同 • (3)调整方法不同 • (4)主体不同
四、经济法的地位、原则、作用 (二)经济法的原则
(二)经济法律关系的特征
经济法律关系首先是一种法律关系,具备法律关系的一 般特征。同时经济法律关系又有其自身的特性,具体表 现为:
• 1.经济法律关系主体的特殊性。 • 2.经济法律关系内容的特殊性。 • 3.经济法律关系客体的特殊性。
二、经济法律关系的构成
(一)经济法律关系的主体
1.经济法律关系主体的概念。 ➢ 经济法律关系主体,又称经济法主体,是指经济法律关系的参加者,即参与经济
三、经济法的调整对象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法治经济,市场经济运行是以一系列法律 规范为基础的,受到法律的规范、引导、制约、保障,市场经 济关系几乎是所有法律部门诸如宪法、民法、经济法、劳动法 等调整的领域。因此,笼统地将市场经济关系作为经济法的调 整对象是不适当的,必须把法的调整对象和法的对象所在的领 域区别开来。经济法的调整范围只能是市场经济领域中特定的 经济关系。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1讲 经济法的产生与定义
张继恒:《从“规范教义”到“法理守则”:经济法学研究之转型》,《法商研究》,2015年第5期。

刘水林:《经济法是什么——经济法的法哲学反思》,《政治与法律》,2014年第8期。

刘大洪:《谦抑性视野中经济法理论体系的重构》,《法商研究》,2014年第6期。

张守文:《改革决定与经济法共识》,《政法论坛》,2014年第2期。

甘强:《经济法中的国家干预——基于法律文本的实证考察》,《现代法学》,2013年第5期。

薛克鹏:《行政法理论探源——经济法语境下的经济行政法》,《当代法学》,2013年第5期。

鲁篱:《中国经济法的发展进路:检视与前瞻》,《现代法学》,2013年第4期。

薛克鹏:《论经济法的范畴化及其体系》,《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年第6期。

单飞跃:《中国经济法部门的形成:轨迹、事件与特征》,《现代法学》,2013年第4期。

张守文:《论经济法与宪法的协调发展》,《现代法学》,2013年第4期。

李友根:《论时政话语的经济法学研究——以“包容性发展”为例》,《现代法学》,2013年第1期。

肖江平:《经济法定义的中国学术史考察——侧重于经济法调整对象》,《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年第5期。

蒋悟真:《经济法总论研究之检视——以近年来法学主流刊物论文为视角》《法学评论》,2011年第6期。

黄茂钦:《经济领域的软法治道——基于实证与规范的辨析》,《经济法论丛》,2011年第2期。

何渊:《中国经济法学30年高影响论文之回顾与反思——基于主流数据库(1978-2008)的引证分析》,《现代法学》,2010年第1期。

李晓辉:《经济法对法理学的借鉴、贡献与突破》,《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1期。

李昌麒:《论经济法语境中的国家干预》,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8年第4期。

应飞虎:《问题及其主义——经济法学研究非传统性之探析》,《法律科学(西北政法大学学报)》,2007年第2期。

程信和:《硬法、软法与经济法》,《甘肃社会科学》,2007年第4期。

李昌麒、甘强:《经济法与社会法关系的再认识——基于法社会学研究的进路》,《法学家》,2005年第6期。

刘光华:《经济法与行政法的“混同”:现实图景及原因背景分析》,《兰州大学学报》,2005年第5期。

第2讲 经济法的基本原则
曹胜亮:《经济法价值目标的法社会学考证》,《江西社会科学》,2014年第6期。

欧阳恩钱:《风险社会的经济法适应》,《法学评论》,2012年第6期。

杨三正:《经济法基本原则的提炼》,《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年第2期。

张守文:《经济发展权的经济法思考》,《现代法学》,2012年第2期。

徐孟洲:《经济法的理念和价值范畴探》,《社会科学》,2011年第1期。

肖顺武:《论经济法的基本原则》,《社会科学家》,2007年第2期。

胡光志:《经济法之人性价值》,《政法论坛》,2007年第2期。

薛克鹏:《论经济法的社会本位理念及其实现》,《现代法学》,2006年第6期。

漆丹、漆多俊:《科学发展观:当代中国经济法良法观之核心》,《法学评论》2006年第6期。

陈云良:《转轨经济法学:西方范式与中国现实之抉择》,《现代法学》,2006年第3期。

江帆:《经济法的价值理念和基本原则》,《现代法学》,2005年第5期。

张守文:《经济法基本原则的确立》,《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年第2期。

王保树:《论经济法的法益目标》,《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年第5期。

单飞跃:《经济法的法价值范畴研究》,《现代法学》,2000年第1期。

第3讲 经济法的调整方法
陈婉玲:《经济结构调整对传统行为控制理论的超越——以经济法调整理念
变革为视角》,《法学论坛》,2014年第2期。

陈婉玲:《经济法调整——从“权力干预“到”法律治理”》,《政法论坛》,2014年第1期。

张守文:《“双重调整”的经济法思考》,《法学杂志》,2011年第1期。

陈治:《经济法上的非强制性干预研究》,《现代法学》,2010年第4期。

焦海涛:《论“促进型”经济法的功能与结构》,《政治与法律》,2009年08期。

第4讲 经济法上的行为
张继恒:《经济法的部门法理学建构》,《现代法学》,2014年第2期。

张波:《论经济法行为边界的甄别及其偏失性矫治——一种社会冲突视角的认知》,《生产力研究》,2010年第12期。

李国本:《论经济法上的事实行为——兼论与民事行为的比较与配合》,《法学家》,2010年第6期。

刘辉、陈志:《论经济法运行的边界——基于法社会学的分析进路》,《法学评论》,2010年第2期。

刘少军:《经济法行为性质论》,《天津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
年第1期。

胡元聪:《国家干预行为的法经济学分析——基于经济法的认知视角》,《河南社会科学》,2008年第2期。

刘光华:《法律上的“行为”:什么是经济法的视角?》,《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1期。

刘水林、高寒:《干预行为——经济法中的“法律行为”》,《上海财经大学学报》,2008年第1期。

第5讲 经济法责任制度与实施机制
赵红梅:《经济法的私人实施与社会实施》,《中国法学》,2014年第1期。

应飞虎:《中国经济法实施若干问题》,《现代法学》,2013年第5期。

邓纲:《争议与困惑:经济法中的法律责任研究述评》,《现代法学》,2012第1期。

徐孟洲、伍涛:《论经济法责任的内涵与基本权义关系》,《理论月刊》,2011年第4期。

王辉:《论法律责任的困境与经济法责任的超越》,《甘肃政法学院学报》,
2011年第2期。

李晓辉:《经济法责任研究路径的反思与突破》,《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第2期。

孟庆瑜:《中国经济法实施问题的理论检视与思考》,《法学杂志》,2010年第10期。

陈婉玲:《经济法责任的归责原则》,《政法论坛》,2010年第6期。

郑鹏程、刘璨:《经济法责任特征新论》,《财经理论与实践》,2010年第4期。

岳彩申、杨青贵:《论经济法不确定性的成因与功能——解释法律规范性的新视角》,《法学评论》,2010年第2期。

刘水林:《论民法的“惩罚性赔偿”与经济法的“激励性报偿”》,《上海财经大学学报》,2009年第4期。

焦富民:《论经济法责任制度的建构》,《当代法学》,2004年第6期。

郑鹏程:《经济法制定与实施的外部性及其内在化》,《中国法学》,2003年第5期。

张守文:《经济法责任理论之拓补》,《中国法学》,2003年第4期。

韩志红:《关于经济法中以“新型责任”弥补“行政责任”缺陷的思考》,《法商研究》,2003年第2期。

第6讲 经济法的思维方式与运用技术
刘大洪:《谦抑性视野中经济法理论体系的重构》,《法商研究》,2014年第6期。

陈婉玲:《经济法权力干预思维的反思——以政府角色定位为视角》,《法学》,2013年第3期。

蒋悟真:《中国经济法研究范式》,《法学家》,2007年第5期。

刘杨:《两种经济法概念的分析与思辨》,《当代法学》,2006年第4期。

刘少军:《论法程序的本质与经济法程序》,《法学家》,2006年第3期。

应飞虎:《需要干预经济关系论——一种经济法的认知模式》,《中国法学》,2001年第2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