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灯笼》课后练习题+答案

合集下载

2023年春八下语文第04课 灯笼 知识总结及习题(含答案)

2023年春八下语文第04课  灯笼 知识总结及习题(含答案)

第04课灯笼知识点01 文题解读灯笼,是过去常见的一种照明工具,也是节日喜庆的象征。

“灯笼”在文中是中心话题,寄托着作者对早年生活和故乡亲人的怀念,以及对国家、社会的责任担当;同时又起线索作用,串联全文。

知识点02 作者作品吴伯箫(1906—1982)原名熙成,山东莱芜人,散文家、教育家。

主要作品有《难老泉》《记一辆纺车》《菜园小记》《窑洞风景》等。

【知识拓展】相关背景本文选自《吴伯箫散文选》(人民文学出版社1983年版)。

略有改动。

吴伯箫是一位进步作家,以天下为己任。

五四运动期间参加罢课、宣传民主与科学等活动,后来赴延安参加革命。

20世纪30年代中期,国内形势严峻,一方面,日本帝国主义发动侵华战争,其妄想吞并中国的狼子野心昭然若揭;另一方面,中国人民抵抗日本侵略者的决心坚定,老百姓要求抗日的呼声一浪高过一浪。

在这一背景下,作者写下了散文《灯笼》,含蓄地表达了自己保家卫国的情怀和时代担当。

知识点03 字词积累1.字音:神龛.(kān)争讼.(sòng)斡.(wò)旋怅惘..(xiàn..(chàng wǎng)点缀.(zhuì)羡慕mù)幽悄.(qiǎo)星阑.(lán)燎.(liáo)原铿.(kēng)然熙.(xī)熙然马前卒.(zú)2.词义:争讼:因争论而引起诉讼。

斡旋:调停,调解。

熙熙然:温和欢乐的样子。

静穆:安静庄严。

怅惘:惆怅迷惘;心里有事,没精打采。

人情世故:指为人处世的方法、道理和经验。

垂珠联珑:悬挂、装饰有连串珠玉宝石,形容宅第的奢华。

幽悄:幽深寂静。

马前卒:比喻在前面奔走效力的人。

【即学即练1】根据拼音写汉字。

wò()旋争sòng()静mù()乡shēn()斡讼穆绅知识点04 重点梳理1.结合全文,简析作者喜爱灯笼的原因。

①灯笼寄托着祖父、母亲等亲人的慈爱和牵挂,也寄托着作者对亲人的感激与思念之情;②许多乡情民俗与灯笼结下太多的缘分,给作者留下很多美好的回忆;③灯笼能为夜行人指路,温暖他人;④灯笼记录着家族历史、岁月的沧桑,颇具历史况味;⑤灯笼使作者联想起古代将领挑灯看剑、抗击敌人的情景,激发爱国热情。

八年级下册第4课《灯笼》同步练习及答案

八年级下册第4课《灯笼》同步练习及答案

第一单元第4课《灯笼》一、知识点汇总:1、借物抒情知识2、字词积累3、吴伯箫生平及主要作品4、散文开头段落的作用5、散文的线索6、文白相间,善用诗词典故的语言特点二、知识解读与基础训练:1、借物抒情知识是一种以描写事物来表达自己思想感情的写作方法。

运用借物抒情的方法,关键是找准物品的特点与自己的感情引起共鸣的地方,使物品与感情相统一,使感情有所依托。

(1)请谈谈你对“借物抒情”的认识。

(2) 借物抒情的特点有哪些?2、字词积累(1)下列选项中加点字的注音有误的一项是()A. 灯笼(long)领域(yù)焰火(yàn)马前卒(zú)B. 皎洁(jiǎo)褪色(tuì)斡旋(wò)熙熙然(xī)C. 宫灯(gōng)点缀(zhuì)锵然(qiāng)暖融融(róng)D. 怅惘(wǎng)幽悄(qiāo)焚身(fén)滴滴金(dī)(2)下列加点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A. 应该数火把,数探海灯,数燎原..的一把烈火!(延烧原野)B. 轿前轿后虽不像《宋史·仪卫志》载,准有打灯笼子亲事官八十人,但辉煌..景象已够华贵了。

(成绩等显著;卓著)C. 那种熙熙然庭院的静穆..,是一辈子思慕着的。

(安静庄严)D. 那时自己对人情世故还不懂,好听点说,心还像素丝样纯洁。

(为人处世的道理)(3)下列句子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A.每每想起小时候在村里上灯学,要挑了灯笼走去挑了灯笼走回的事,便深深感到怅罔。

B.仿佛灯柱上还照例有些松柏枝叶做点辍。

C.那种熙熙然庭院的静穆,是一辈子思慕着的。

D.最壮的是塞外点兵,吹角连营,夜深星斓时候,将军在挑灯看剑,那灯笼上你不希望写的几个斗方大字是霍骠姚,是汉将李广,是唐朝裴公吗?3、吴伯箫生平及主要作品。

吴伯箫(1906-1982),原名熙成,山东济南(莱芜)人,散文家,教育家。

(1)你还知道有关本文作者吴伯萧的哪些方面,请介绍给大家。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4课《灯笼》练习(含答案解析)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4课《灯笼》练习(含答案解析)

《灯笼》练习一、基础知识1.下列选项中加点字的注音有误的一项是()A.灯笼.(long)领域.(yù)焰.火(yàn)马前卒.(zú)B.皎.洁(jiǎo)褪.色(tuì)斡.旋(wò)熙熙然(xī)C.宫.灯(gōng)点缀.(zhuì)锵.然(qiāng)暖融.融(róng)D.怅惘.(wǎng)幽悄.(qiāo)焚身(fén)滴.滴金(dī)2.下列词语书写有误的一项是()A.领域洪亮危险张灯结彩B.虚惊华贵观赏富贵荣华C.锵然燎原褪色人情事故D.神龛怅惘仿佛斗方大字3.下列加点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A.应该数火把,数探海灯,数燎原..的一把烈火!【(大火)延烧原野】B.轿前轿后虽不像《宋史·仪卫志》载,准有打灯笼子亲事官八十人,但辉煌..景象已够华贵了。

【成绩等)显著;卓著】C.那种熙熙然庭院的静穆..,是一辈子思慕着的。

【安静庄严】D.那时自己对人情世故还不懂,好听点说,心还像素丝样纯洁。

【为人处世的道理】4.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提起灯笼,就会想起三家村的,村中老头呵狗的声音;就会想起庞大的晃荡着的影子,夜行人的私语;想起祖父的胡须,同洪亮大方的;坡野里想起跳跳的磷火,村边社戏台下想起的观众,花生篮,冰糖葫芦;台上的小丑,花脸,《司马懿探山》。

真的,灯笼的缘结得太多了,记忆的网里挤着的就都是。

5.下列句中标点符号使用无误的一项是()A.如果人云亦云,别人说什么,我们就说什么?我们跟学舌的鹦鹉有什么区别呢?B.导演杨洁在拍摄《西游记》时,认为“取经女儿国”一集的情节可以有一段插曲,她决定把作词的任务交给词作家阎肃。

C.中国的BAT(百度、阿里巴巴、腾讯)及其投资或控股的公司,几乎掌握了中国人日常生活和工作的一切。

D.屈原在诗句:“唯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迟暮”中,以美人自比,隐喻楚怀王听信谗言,将他流放到外地,使他的才能没有施展之机,恰似“美人迟暮”。

8年级语文呢下册第4课《灯 笼》练习及答案

8年级语文呢下册第4课《灯 笼》练习及答案

返回目录
第一单元
民俗文化
⑦父亲刚开始犹豫了一下,但听到栓柱这样说,便斩钉截铁 地说道:“有,正好多一个。”父亲从里屋拿出了一个又红又大的 灯笼递给栓柱,“把这个拿回家挂上吧,希望它能灵验,让你阿爸 的病早日好起来。”栓柱一个劲地道谢。父亲还撵出家门,硬是把 那半袋米原封不动地塞给了栓柱。
返回目录
第一单元
第一单元 民俗文化
4 *灯 笼
核心目标
本课聚焦
预习导学
语言基础与运用
课内品读与感知
课外类文阅读
第一单元
民俗文化
1.了解散文的文体特点,掌握文中关键句的作用。 2.把握作者的情感变化,感受灯笼所承载的文化内涵。
返回目录
第一单元
民俗文化
散文风格:形散而神不散,即“形散神聚”,这是散文的重要 特点。所谓“形散”,主要指散文的取材十分广泛自由,不受时间 和空间的限制。“形散”还指它的表现方法不拘一格。组织材料、 结构成篇也比较自由。所谓“神不散”,主要是指其要表述的中心 思想明确而集中。“散”主要表现在材料的选用、材料的组织和表 达方式的运用这些外在的形式上。散文的“神”是指蕴涵于外在的 “形”中的思想感情。它是内在的,体现了作者的写作意图。“神” 是文章的灵魂、统帅,驾驭着看似散的“形”,并使之为“神”服务。
B.以至,过去每家每户都有姓氏灯,悬挂在屋檐下或客厅中,借以讨个 口彩。今天迎神赛会上,神明的阵头前仍有两盏大灯笼,就是这种风俗的延续。
C.以至,过去每家每户都把借以讨个口彩的姓氏灯悬挂在屋檐下或客厅 中,今天迎神赛会上,神明的阵头前仍有两盏大灯笼,就是在延续这种风俗。
D.以至,过去每家每户都把借以讨个口彩的姓氏灯悬挂在屋檐下或客厅 中,今天迎神赛会上,神明的阵头前仍有两盏大灯笼,就是这种风俗的延续。

第4课《灯 笼》同步练习 (含答案)

第4课《灯 笼》同步练习 (含答案)

第4课《灯笼》同步练习(含答案)4* 灯笼一、基础巩固1.下面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A.焚身(fén)岁梢(shāo)斡旋(wō)熙熙然(xī)B.燎原(liáo)神龛(kān)犬吠(fèi)霍骠姚(biāo)C.皎洁(jiǎo)静穆(mù)怅惘(wǎnɡ)暖融融(rónɡ)D.点缀(zhuì)族姊(zǐ)幽悄(qiāo)马前卒(zú)2.下列词语中,书写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装饰锵然帖春联咕咕噜噜B.思慕官衔凑热闹垂珠联珑C.争忪悲悯挂神袍吹角连营D.磷火褪色闹嚷嚷夜深星斓3.依次填入下面语段空缺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灯笼,在如今人们的心中,只是孩童的玩具和节日喜庆的象征;但在电灯尚未出现和普及的时代,却是人们生活的________品,________着厚重的文化内涵。

手中灯笼点亮,指引人们返回温暖的家中;村口红灯高照,________着孤行客“四面虚惊"的心。

A.必需记载蕴藉B.必需承载慰藉C.必须承载蕴藉D.必须记载慰藉4.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广州通过多彩活动,讲好“英雄花开英雄城”的故事,传承红色基因,赓续红色血脉。

B.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设立的“世界读书日",是为了推广阅读、保护知识产权为主要目的。

C.热剧《狂飙》的播放使社会上开展了一股扫黑除恶的热潮,让党员牢固树立“人民至上”的意识。

D.作为中学生,我们不但要关心国家的发展,为中国梦不懈奋斗,还要关心自己的学业。

5.按要求完成以下任务。

(1)【新春诗会】每逢佳节倍思亲。

同学们以“思乡"为题,举行新春诗会。

下列诗句中,不符合本次诗会主题的一项是( )A.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B.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C.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D.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2)【艺术展览】2023年是癸卯兔年,以下是同学们精心创作的三幅展品。

《灯笼》课后同步作业(答案)

《灯笼》课后同步作业(答案)

《灯笼》课后同步作业答案1.(4分)wò旋(斡)锵然(qiāng )幽悄.(qiǎo )liáo原(燎)(答对1空得1分,共4分)2.(5分)A.村民日常生活B.朱红描字C.“灯笼”成为文化符号D.“灯笼”装点欢乐节日E.灯笼下马前卒(答对1空得1分,共6分,言之有理即可)3.(3分)选A。

宅第红灯高挂,则显示着主人的地位和权势。

(参见阅读提示)4.(4分)通过叙述交代了祖父夜归的原因及半夜回家的情景;通过描写狗吠、摇尾的动作,营造了祥和、宁静、温暖的场景,表现了“我”怀念之情;通过议论庭院的“静默”突出环境氛围;最后抒情,“是一辈子的思慕”,流露出长幼情笃及对乡村生活的浓浓爱意。

(表达方式1分,作用1分,答出2种表达方式及作用得4分,言之有理即可)5.(6分)(1)多用三四字的短语(1分)。

既简洁,又便于抒情(1分)。

同时,读起来既富有声韵美,又有深厚的意味和情味(1分)。

(语言特点1分,答出简洁1分,答出声韵美1分,言之有理即可)(2)引用古语、化用典故(1分)。

语言典雅有味(1分),使得文章的文学色彩更加浓厚(1分)。

(言之有理即可)6.(2分)引述历史上保家卫国的名将,表达自己做“灯笼下的马前卒”的誓愿,是悲壮激越的家国情怀。

(言之有理即可)7.(6分)行文思路:(2)开篇说“火”(1分);(2)主体说“灯笼”(1分);(3)结尾说“火”(1分)。

(言之有理即可)效果:先说“火”,为后文写“灯笼”做铺垫(1分);再在叙事抒情,表达宏愿的基础上联想到“燎原的一把烈火”,升华中心(1分);使文章脉络分明,思路清晰,首尾呼应,结构完整(1分)。

(言之有理即可)。

4.《灯笼》 课后练习(含答案)

4.《灯笼》  课后练习(含答案)
• C.汉语具有抑扬顿挫的音韵之美和简洁优 雅的意义之美。
• D.宽甸河口的上万株桃树,妖娆多姿,栩栩如 生。
4.下列句子中运用比喻修辞手法的一项是( B ) • A.小孩子喜欢火,喜欢亮光,却仿佛是天性。
• B.真的,灯笼的缘结得太多了,记忆的网里挤着的 就都是。
• C.自从远离乡井,为了生活在外面孤单地挣扎之 后,像这样慈母口中吩咐的话也很久听不到了。
果 环境描写,渲染夜幕降临,各家各户开始夜饭, 共度除夕,迎接新年的温馨气氛,烘托了“我” 此时急切的心情。
3.第⑥自然段中的“怔”和“梦幻般”各表现了 人物怎样的心情? “怔”表现了老汉瞬间的迟疑,不准备再卖东西, 安心过除夕,但我的话又使他深深理解,“梦幻 般”表现了我如愿以偿但又喜出望外心情。
• 6.依次填入下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每,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 B)
• 灯笼与中国人的生活息息相连,庙堂中、房宇外,处处都有灯 笼张挂。仔细推算,中国有灯是秦汉以后的事,有纸灯笼又可 能是在东汉纸发明之后。中国的灯笼,不仅是用以照明,它往 往也是一种象征,因“灯”与“丁”语音相问,故灯意味着人 丁兴旺,______________________。不过,灯笼最让人遐思、 期盼的,恐怕还是元宵节的花灯,元宵观灯的习俗起源汉代初 年,至唐开元年间,为庆国泰民安,乃扎结花灯,象征“彩龙 兆祥,民富国强”,花灯风气至此广为流传。
4.第⑨自然段作者叙写第二件事的目的是什么?
更深刻、更有力表现“人们共有的年的情 怀”——一家人团圆 。
5.站台的工作人员是一个什么样的形象? 请简要分析。
①恪尽职守:看一个年轻人爬进车窗,拼命地 往车里挣扎,站台上工作人员也拼命使劲往外 拽他。 ②善解人意:为了忙年轻人回家过年,站台上 的人不拉了,反倒笑嘻嘻把他推上去。

八下《灯笼》练习题与答案

八下《灯笼》练习题与答案

《灯笼》练习题1、给加点的字注音。

焚.身()贪婪.()神龛.()食盒.()结缘.()椽.子()斡.旋()翰.林()燎.原()瞭.望()2、给下面多音字注音组词。

3、阅读文章,回答问题。

爸爸教我读中国诗程怡①十个月的时候,我得了一场可怕的脑膜炎,到了一岁半还不会说话,父母非常担心。

一天,爸爸看报,我坐在他的膝上,指着某一个标题中的“上”字,爸爸说:“上?”我对他表示满意,赶紧从他的膝上爬下来,拽着他走到书箱前,得意洋洋地指着书箱外“函上”的“上”字,表明我认识这个字,这件事对父母而言,真是“上上大吉”!他们不再担心我有智力障碍了。

之后,爸爸开始教我读诗。

②爸爸常教我念两个人的诗:一个是杜甫,一个是陆游。

③依稀记得,孩提时的一个夏夜,我困极了,趴在爸爸的膝上,爸爸摇着大蒲扇,满天的星斗朦朦胧胧的。

“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突然,爸爸那江西乡音很重的诵读声使我睁开了眼睛,我不知道那奇特的吟啸中有什么,但我一下子记住了这首诗。

④上学前我已经会背那首《示儿》:“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爸爸问我懂不懂最后那句,我很得意地嚷嚷说:“那意思就是烧香磕头的时候别忘了告诉你爸爸!”当时,爸爸高兴得眼泪都流出来了。

⑤1959年秋,我上小学。

那年冬天,爸妈因故很长时间不能住在家。

姐姐是长女,照顾我和弟弟。

一天晚上,爸爸出乎意料地出现在我们面前,令我们欢天喜地,难以入眠。

躺在床上跟爸爸念杜甫的诗:“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

”爸爸问我懂不懂这诗句,我说:“我懂的,不过,爸爸想念我们的时候,我们也想念爸爸的。

”爸爸不再说话,只是听我继续背他教我的诗。

⑥爸爸生命的最后几年,完全卧床不起。

每当德沃夏克的大提琴协奏曲悲鸣的旋律在蕉影婆娑的窗边响起的时候,爸爸就会喃喃吟诵杜甫的诗。

他告诉我,那一刻让他想起了故乡老宅,想起了祖母和母亲。

⑦那时我已在大学教中国古代文学,我理解父亲:人生无非家国之情,杜甫、陆游,我父亲他们这一代的知识分子,对家国,都有一种深情。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灯笼》课后练习题(满分50分)一、课内知识(35分)1.【读准字音】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每空1分)锵.然( ) 焚.身( ) 溺.炕( )神龛.( ) 怅惘..( ) 幽悄.( )2.【辨清字形】根据拼音写汉字。

(每空1分)wò()旋争sòng( ) 静mù() 乡shēn()3.下列词语书写有误的一项是( )(2分)A.领域洪亮危险张灯结彩B.虚惊华贵观赏富贵荣华C.锵然燎原褪色人情事故D.神龛怅惘仿佛斗方大字4.根据课文内容填写(每小题2分)文章中作者从不同方面表达了灯笼对于他的重要意义,请从以下两方面简要总结一下。

从文化上:从情感上:5.下列对文章内容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2分)A.作者行文过程中引用了许多典故,这些典故的运用使得文章优美雅致。

B.本文笔调闲适,情感真挚,意趣优雅,语言活泼。

C.作者在文章最后,通过列举历史上保家卫国的名将,表达了自己做“灯笼下的马前卒”的誓愿。

D.作者以散文的自由笔法,抒写了他关于灯笼的一些记忆,从容优雅地记录着岁月的沧桑,表达了自己对灯笼的喜爱。

6.第一段作者叙写了小时候喜欢火、亮光的情景,请说说这样写的作用(2分)7. 结合全文,简析作者喜爱灯笼的原因。

(5分)8.文章结尾说:“唉,壮,于今灯笼又不够了。

应该数火把,数探海灯,数燎原的一把烈火!”结合文章,分析并评价这句话所表现的作者的观点态度(4分)9.如何理解本文的标题?(2分)10.学灯笼法:化诗入文(每小题1分)理解:所谓化诗入文就是将诗歌中写景抒情言志的意境化入文章中,为表现文章主旨服务,使文章富有诗情画意.读下面的语句,写出都化用了哪些古诗文。

(1)祖父好,在路上轻易不提斡旋着的情事,倒是一路数着牵牛织女星谈些进京赶考的掌故:雪夜驰马,荒郊店宿,每每令人忘路之远近。

(2)自从远离乡井为了生活在外面孤单的挣扎之后,像这样慈母口中吩咐的话也很久听不到了。

(3)最壮是塞外点兵,吹角连营,夜深星阑时候,将军在挑灯看剑。

(4)你听,正萧萧斑马鸣也,我愿就是那灯笼下的马前卒。

二、课外阅读(15分)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乡村里的年味鲁先圣每当岁月的脚步迈进了寒冬腊月,过年的氛围就渐渐浓厚起来了。

过年是深刻而久远的记忆,是内心深处难以释怀的厚重情结,就像古街老巷里飘香的陈年老酒。

尤其对于身在异乡的游子,伴随着时令的脚步,那种淡淡的思乡的忧愁,就悄悄地荡漾在眼前了。

同样是过年,城市和乡村是截然不同的。

我在乡村出生,在那里长到19岁。

然后到城市里读书工作已经26年了,在城市的时间早已经超过乡村了。

但是,每当年临近了,我都会毫不犹豫地告诉朋友,自己要回故乡过年。

然后就开始留心要带回家的东西,给老人的点心、给大哥的烟酒、给孩子们的新衣服和书籍、给儿时同伴的纪念品等等,统统买回家,放在一起,总会担心到时候走得匆忙忘记了哪一件。

在城市生活20多年,我只在城市过了两次年。

第一次是爱人怀了孩子不方便坐长途车,第二次是次年因为孩子太小,后来就再也没有在城市里过年。

但就是因为过了这两次,我就再也不愿意过城市里的年了。

就像平日一样起床看电视,朋友们互相打个电话问候,吃一顿平时常吃的水饺,同平时的生活哪里有什么两样呢?可是,在乡村里,那是怎样的情景啊!进了腊月,附近几个集镇上的大集就热闹起来了。

几个集镇的时间会错开,大集几乎天天有。

每个集镇上都会有说书的唱戏的,鞭炮市里鞭炮声响个不停,牛羊市里公羊捉对抵架。

女人们都会聚集在服装市里选过年的新衣服,青年人和孩子们都在牛羊市和鞭炮市里凑热闹。

孩子会买下一挂一挂的鞭炮回家。

下午集散的时候,从集镇到一个个村子的小路上,无数的鞭炮声就炸响在半空里,传扬到一个个村庄,村庄里的人们就会说:有年味了。

到了除夕夜,村庄的街道上熙熙攘攘。

每家的孩子都打着灯笼到街上来了,大街上,胡同里,院子里,到处是晃动的灯笼,孩子们追逐着,看看谁的灯笼最亮,谁的灯笼最好看。

大年初一是男人的世界。

凌晨两三点钟,成串的鞭炮声在各个家庭的院子里响起来了,这是吃水饺前必需的项目。

然后,家里的男性长辈就会率领着子孙走出家门,去给村里的长辈拜年。

我们那个村子很大,这个过程总是会持续两三个小时的光景。

我们村这些年仅仅高考走出来的学生就有一百多人,大家分布在全国各地,过年的时候基本都会回来,我们这些人自然成为村里的风景。

到了每个家庭,给长辈拜年以后,说说自己所在城市的事情,谈谈自己的工作和事业,那种殷殷的关切,溢满情怀。

从初二开始,就是走亲访友的时间了。

乡村所有的道路上,南来北往的人络绎不绝。

这个项目一直持续到正月十五的元宵节,一直到吃完了元宵,飘荡在乡村里的浓浓的年味才渐渐飘散。

我知道我是永远也放不下乡村的年了。

我的孩子尽管出生在都市,但是,在我带他回老家过了几个年以后,他也对于乡村的年一往情深,还没有进腊月,就开始盼望着返乡过年的日子了。

1.仔细阅读第一段中的画线句,说说这句话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感情。

(2分)2.作者在城市里读书工作已经26年了,早已超过在乡村生活的时间,但每当年临近了时,为什么会毫不犹豫地选择回故乡过年?(2分)3.“村庄里的人们就会说:有年味了”,请你说说这里“年味”表现在什么地方。

(5分)4.文章最后一段为什么特别写到“我的孩子尽管出生在都市”,但却对乡村的年“一往情深”?(2分)5.如何理解文章的标题“乡村里的年味”?(2分)6.本文描写细腻、语言优美,请你试着写一段描写过年的片段,注意描写得要细腻。

(2分)《灯笼》课后题参考答案(满分50分)一、课内知识(35分)1.qiāng fén niào kān chàng wǎng qiǎo (各1分)2.斡讼穆绅(各1分)3. C [解析] “人情事故”应为“人情世故”。

(2分)4.(1)在纱灯上描红,爱的是那份雅致;对宫灯的想象,体验的是深长的历史况味。

(2分)(2)挑着灯笼,迎回祖父,长幼情笃;接过灯笼,上下灯学,母子情深;村头红灯高照,慰藉孤行客,乡情民俗淳朴给人温暖;伴着小灯入梦,乡情民俗风貌热闹欢喜;族姊远嫁,进士第的官衔灯映照着褪色的朱门,是对岁月沧桑的感慨;联想到“挑灯看剑的名将”表达做“灯笼下的马前卒”的誓愿。

(2分)5.[解析] D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从容优雅地记录着岁月的沧桑,表达了自己对灯笼的喜爱”理解有误。

(2分)6.丰富了文章内容,增添了情趣,避免叙述的呆板和结构的单调,吸引读者的阅读兴趣;引出下文,为下文叙述喜爱灯笼作铺垫。

(2分)7.①灯笼寄托着祖父、母亲等亲人的慈爱和牵挂,也寄托着作者对亲人的感激之情;②许多乡情民俗与灯笼结下太多的缘分,给作者留下很多美好的回忆;③灯笼能为夜行人指路,温暖他人;④记录、传承着家族历史;⑤引发作者联想起古代将领挑灯看剑、抗击敌人的情景,激发爱国热情。

(5分)8.分析:作者热烈赞颂古代将军塞外点兵、挑灯看剑、英勇杀敌的气概,他们激发了自己的爱国情怀,作者热切希望冲上前线,奋勇杀敌,打击日寇;同时表达了对时局的担忧和对未来的期望,希望有更强大的力量,有更具凝聚力的精神,团结抗战,打败敌人,保卫好自己的家园。

(2分)评价:作者的爱国情怀值得肯定。

在回忆童年生活的篇章里也回荡着爱国主义的激越旋律,催人奋进。

作者没有只是沉浸在对美好童年生活的回忆中,也没有单纯追慕古代名将挑灯看剑、塞外点兵、令胡人不敢南下的功绩,而是由追忆历史转而表现国难现实,并大声疾呼,表达了爱国热情。

这种情感在今天也是不可缺少的。

(言之有理即可)(2分)9.①点明了文章的写作对象,也是贯穿全文的线索。

(1分)②灯笼寄托着作者对故乡和亲人的怀念,以及对国家、社会的责任担当,抒写了家国情怀。

(1分)10. (4分)(1)天阶夜色凉如水,卧看牵牛织女星。

(杜牧的《秋夕》)(2)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

(孟郊的《游子吟)(3)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

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

沙场秋点兵。

(辛弃疾的《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4)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

(李白的《送友人》)二、课外阅读(15分)1.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

该句把过年比作“古街老巷里飘香的陈年老酒”,生动形象地表达了作者对过年的喜欢和盼望。

(2分)2.因为在城市里过年与平常生活没有什么两样,而在乡村过年则热闹非凡,到人家去给长辈拜年,充满人情味;回乡的大学生们畅谈自己所在城市的事情以及自己的工作和事业,充满着关切的情怀。

对乡村的年一往情深。

(2分)3.在乡村,进了腊月,附近几个集镇上的大集就热闹起来了,(1)集镇上有说书的唱戏的,(2)鞭炮声响个不停,(3)公羊捉对抵架。

(4)女人们选过年的新衣服,(5)青年人和孩子们凑热闹。

集散的时候,从集镇到一个个村子的小路上,无数的鞭炮声就炸响在半空里,传扬到一个个村庄。

(答出5个要点即可)(5分)4.乡村过年的那份热闹和乡情感染了孩子们,连出生在城里的孩子都向往它、喜爱它。

作者这样写,突出了乡村年味的浓烈、热闹、吸引人。

(言之有理即可)(2分)5.标题“乡村里的年味”有两层含义,其表层含义指乡村里过年时的热闹情景,深层含义指让人无法忘怀的浓浓的乡情。

(2分)6.示例:新年里,我们从自己的姥姥家得到许多好东西。

首先是灶糖、灶饼,那是一盒一盒的糖和点心,据说是祭灶王爷用的。

糖和点心很甜也很黏,为的是把灶王爷的嘴糊上,使得他上天汇报时,不能说这家人的坏话!最好的东西,还是灯笼,在福州方言中,“灯”和“丁”同音,因此送灯的数目,总比孩子的数目多一些,是“添丁”的意思。

(2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