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_赤潮_对海洋生物的危害
赤潮对水产养殖的危害及防治对策——以福建省为例

3.1 控制多源污染,降低海域富营养化风险 从长期来看,协调沿海城市人与自然的关系,是预 防和减少赤潮发生的根本途径。人类活动导致的海水富
营养化,十分有利于赤潮生物的快速生长和大量增殖,是 导致赤潮发生和发展的重要因素。陆源输入和养殖废水 是导致近海海域富营养化的主要原因。其中,陆源输入 主要包括通过河流、地下水等方式排放入海的工农业废 水及生物污水,其内富含氮、磷及各种重金属元素,不仅 会给海洋环境带来极大影响,而且会刺激赤潮藻类生长。 因此,控制陆源污水排放入海及进行入海污水处理以调 控营养盐入海通量,是预防赤潮发生的重要手段。另外, 近海养殖中投放的过剩饲料及养殖过程中产生的生物排 泄物也会使近海营养物质含量升高,为赤潮生物的大量 繁殖创造条件[8-11]。因此,在养殖过程中可以采取以下措 施减少养殖废水、废物的产生和排放,降低养殖对相关 海域造成的生态影响:第一,合理确定养殖密度,控制养 殖面积,确保水流畅通;第二,科学规划养殖格局,采用混 合喂养、立体喂养等方式,以构建养殖海域稳固的绿色 生态循环结构;第三,提高养殖技术,使用稳定性和利用 率更高的饲料,改善投饵技术,使其有利于养殖生物的摄 食,减少残饵,减轻水质和底质污染;第四,采取逐步过滤 等办法处理养殖尾水。
108 XIANGCUN KEJI 2021 年 12 月(中)
赤潮的发生情况与危害

赤潮的监测与预测
监测方法
为了及时发现和预防赤潮的发生,海洋环境监测机构会采取 多种监测方法,如定期采样、遥感监测、自动监测等。这些 方法能够及时发现赤潮生物的繁殖情况,为预防和应对赤潮 提供科学依据。
预测技术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越来越多的预测技术被应用于赤潮发 生时间的预测。这些预测模型基于数值模拟、统计模型等多 种方法,综合考虑了自然因素和人类活动的影响,能够较为 准确地预测赤潮发生的时间和地点。
自然因素
赤潮发生与自然因素有关,如海域的地理位置、气候条件、季节变化等。例如 ,海域处于低流速、低光照、高盐度的环境,有利于赤潮生物的繁殖;而在高 温、高湿、低盐度等极端环境则不利于赤潮生物的生长。
人为因素
人类活动也是引发赤潮的重要原因之一。过度的捕捞、排放生活和工业废水等 行为导致海域中的生态平衡被破坏,使得赤潮生物得以大量繁殖。
科学研究
开展赤潮形成机制、预测模型和防 治技术等方面的科学研究,提高对 赤潮的认识和控制能力。
治理方法
物理治理
通过人工打捞、粘附去除等方法 直接清除赤潮生物,减轻其对水
生态环境的危害。
化学治理
使用化学药物杀灭赤潮生物,但 需注意防止药物对其他生物产生
不良影响。
生态治理
通过引入滤食性生物、竞争性生 物等控制赤潮生物的生长和繁殖
影响旅游业发展
赤潮的发生会导致海水水质下降 ,影响旅游业的发展。
03
CATALOGUE
赤潮的防治
预防措施
监测与预警
建立赤潮监测网络,及时发现和 预测赤潮发生的时间、地点和规 模,为相关部门和公众提供预警
信息。
生态保护
加强海洋生态保护,减少污染源, 防止海域富营养化,改善水生态环 境,从根本上预防赤潮的发生。
赤潮的危害与防治

赤潮的危害与防治浅谈赤潮的成因、危害及防治王树友赤潮是指在一定条件下,海洋中某些微小的海洋浮游生物在短时间内暴发性繁殖或高密度聚集,引起海水颜色变化的一种生态异常现象。
赤潮是一种严重的海洋灾害,发生时常使海水变为红色或褐色,不仅污染环境,而且对海洋养殖业构成极大威胁。
近几年来,由于气候条件及环境污染等因素,在我国的部分海域中都出现了大面积的“赤潮”,而且发生的范围、面积及频率都在不断扩大和提高。
那么,是什么原因导致赤潮的频繁发生?它对海洋环境和海洋养殖业到底有哪些危害?怎样预防和治理赤潮灾害?笔者就这些问题作一粗浅的分析和回答。
1.赤潮发生的主要原因1.1 气候原因春夏温暖季节,水温较高,海流缓慢,利于赤潮生物的生长和繁殖,从而导致赤潮的发生,如气候异常是厦门海域赤潮发生的主要原因。
1.2 生物原因引起赤潮的生物主要是甲藻、硅藻,也包括一些原生动物、细菌等。
这些生物的暴发性繁殖或大量聚集产生赤潮。
在适宜的环境和气候条件下,赤潮生物以几何级数繁殖,在2d~3d内即可形成大规模赤潮。
从1986年至今,厦门海域已发生十几次赤潮,除了1987年5月11日~25日在厦门西海域发生的短角弯角藻赤潮,由“厦门赤潮调查研究”协调组预报并自始至终跟踪监视、监测外,其余十几次赤潮都是待赤潮发生并发展到一定规模后才被发现。
1.3 化学原因赤潮的发生与海域的富营养化密切相关,海水中的营养盐(主要是N、P)以及一些微量元素的存在,直接影响赤潮生物的生长、繁殖和代谢,这些化学因素是赤潮发生的物质基础。
厦门海域属轻度富营养化海域,海水中无机氮和无机磷年平均比值约为45︰1(原子比),由于大多数浮游植物生长繁殖过程中基本是以16︰1的恒定比值自海水吸收无机氮和无机磷,因此,对于厦门海域来说,无机氮比较丰富,而无机磷相对较贫乏,无机磷成为厦门海域浮游植物繁殖的限制因子。
理论上讲只要控制无机磷的排海量就可减少海域赤潮的发生,但由于厦门海域底泥中含有较丰富的有机磷和无机磷,在适宜的理化条件下,有机磷可转化为无机磷并溶入海水中,以满足浮游生物繁殖的需要。
赤潮及其对鱼贝类危害

此信息由水产流通网——搜渔利整理提供(/sell)作为水产养殖大敌,赤潮引起世界各国日益关注。
赤潮是海洋中浮游植物,即浮游藻类异常增殖所引起的水体变色现象。
赤潮所引起的海水变色未必就是变红,取决于浮游植物种类,或许变褐,或许变绿,变化多端。
赤潮发生也未必就引起鱼贝类死亡,取决于形成赤潮的原因,浮游植物种类。
有的赤潮有害,有的赤潮无害。
在日本,渔业被害主要由绿鞭毛藻类赤潮和涡鞭毛藻类赤潮所致。
本文仅就属于绿鞭毛藻类(杆鞭毛藻类)的几种赤潮生物,介绍一下有害赤潮发生其所造成的渔业被害,谨供我国广大渔业工作者。
卡盾氏藻(褐胞藻)Chattonella:在日本,对养殖鱼类造成危害的卡盾氏藻包括古卡盾氏藻Chattonella anti921a和海洋卡盾氏藻Chattonella marina。
二者均呈现很强鱼毒性,有大量证据表明,鱼类死亡归因于鳃组织为卡盾氏藻所含有毒物质(高度不饱和脂肪酸和活性酶等)所损伤,以及由此引起的氧交换受阻。
在日本,在濑户内海,卡盾氏藻胞囊直径约30微米,圆形或椭圆形,附着于砂粒和硅藻。
底层水温一达20℃左右,从休眠中复苏过来的胞囊即开始大批萌发,营养细胞自6月开始见于海水。
若是条件适宜,即暴发性增殖,于7月~8月,形成赤潮。
最大增殖速度为1天分裂1次。
最适增殖水温、盐度为25℃、20%~25‰。
营养细胞直接形成胞囊,新的胞囊沉降到海底休眠。
对于胞囊成熟来说,低水温是必要的,胞囊通过越冬获得萌发能力。
在日本,在鹿儿岛县,海洋卡盾氏藻赤潮所引起的渔业被害金额约占赤潮所造成的渔业被害总金额45%。
在熊本县,仅1988、1990、1992年3年内,古卡盾氏藻赤潮即造成约14亿日元渔业被害。
在日本濑户内海,赤潮所引起的最大渔业被害由1972年发生于播磨滩的卡盾氏藻赤潮所致,1400万尾养殖五条 死亡,被害金额高达71亿日元。
异弯藻Heterosigma akashiwo:该种大量见于日本、韩国、新加坡、比利时、百慕大、智利、不列颠哥伦比亚(加拿大)、美国东部和西部沿岸海域。
赤潮概述——精选推荐

赤潮概述赤潮是一种自然现象,也是人为因素引起的。
人类早就有相关记载,如《旧约·出埃及记》中就有关于赤潮的描述:“河里的水,都变作血,河也腥臭了,埃及人就不能喝这里的水了”。
在日本,早在腾原时代和镰时代就有赤潮方面的记载。
1803年法国人马克· 莱斯卡波特记载了美洲罗亚尔湾地区的印第安人根据月黑之夜观察海水发光现象来判别贻贝是否可以食用。
1831—1836年,达尔文在《贝格尔航海记录》中记载了在巴西和智利近海面发生的束毛藻引发的赤潮事件。
据载,中国早在2000多年前就发现赤潮现象,一些古书文献或文艺作品里已有一些有关赤潮方面的记载。
如清代的蒲松龄在《聊斋志异》中就形象地记载了与赤潮有关的发光现象。
赤潮是在特定的环境条件下,海水中某些浮游植物、原生动物或细菌爆发性增殖或高度聚集而引起水体变色的一种有害生态现象。
赤潮是一个历史沿用名,它并不一定都是红色,实际上是许多赤潮的统称。
赤潮发生的原因、种类、和数量的不同,水体会呈现不同的颜色,有红颜色或砖红颜色、绿色、黄色、棕色等。
值得指出的是,某些赤潮生物(如膝沟藻、裸甲藻、梨甲藻等)引起赤潮有时并不引起海水呈现任何特别的颜色。
随着现代化工农业生产的迅猛发展,沿海地区人口的增多,大量工农业废水和生活污水排入海洋,其中相当一部分未经处理就直接排入海洋,导致近海、港湾富营养化程度日趋严重。
同时,由于沿海开发程度的增高和海水养殖业的扩大,也带来了海洋生态环境和养殖业自身污染问题;海运业的发展导致外来有害赤潮种类的引入;全球气候的变化也导致了赤潮的频繁发生。
目前,赤潮已成为一种世界性的公害,美国、日本、中国、加拿大、法国、瑞典、挪威、菲律宾、印度、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韩国、香港等30多个国家和地区赤潮发生都很频繁。
首先,赤潮的发生,破坏了海洋的正常生态结构,因此也破坏了海洋中的正常生产过程,从而威胁海洋生物的生存。
其次,有些赤潮生物会分泌出粘液,粘在鱼、虾、贝等生物的鳃上,妨碍呼吸,导致窒息死亡。
赤潮成因、危害和防治总结

赤潮成因、危害和防治总结一、赤潮成因1、人为原因:化学原因。
营养性污染物来源:农业生产的迅猛发展,沿岸农业生产超量使用化肥、农药等积累于土壤中,随江河排泄于海洋或湖泊;陆地水体周围牧业活动;沿海地区人口的增多,现代化工发展,工业废水,生活垃圾和污水(日常生活淘米、洗菜、洗衣、洗澡、排泄物冲洗的生活污水也含有较多的氮和磷。
特别是含磷洗涤剂的使用,使生活污水含磷量很高。
)未经处理就直接排入海洋,导致近海、港湾富营养化程度日趋严重。
近海过度海水养殖向水域投放饵料,导致海湾、浅海区营养物质增多。
水体富营养化水体中含有较多的有利植物生长的营养元素氮和磷海运业的发展导致外来有害赤潮种类的引入2、自然原因:(1)地形:海湾、浅海海域相对封闭,水体交换能力弱,自净能力差;形状或轮廓,如渤海湾C形海湾,喇叭形海湾。
海温和盐度。
(2)气候水文气象:干旱少雨,光照足;风力小;海流缓慢;春夏温暖季节水温较高,加速生物新陈代谢,利于赤潮生物的生长和繁殖。
气候异常:如温室效应(3)生物原因:引起赤潮的藻类生物的暴发性繁殖或大量聚集产生赤潮。
二、危害1、赤潮的发生,破坏了海洋的正常生态结构,破坏了海洋中的正常生产过程,从而威胁海洋生物的生存。
2、赤潮对海洋渔业(养殖业、捕捞业)和水产资源的破坏(1)赤潮生物吸收阳关,遮蔽海面,水体中植物光合作用受阻而死亡。
(2)有些赤潮生物会分泌出粘液,粘在鱼、虾、贝等生物的鳃上,妨碍呼吸,导致窒息死亡。
(3)大量赤潮生物死亡后,在尸骸的分解过程中要大量消耗海水中的溶解氧,造成缺氧环境,引起虾、贝类的大量死亡。
(4)有些赤潮生物的体内或代谢产物中含有生物毒素,能直接毒死鱼、虾、贝类等生物。
3、对人类健康产生危害当鱼、贝类处于有毒赤潮区域内,可能随食物链转移引起人类中毒或死亡。
三、防治:预防方法:做好预测预报工作;加强环境保护,控制工业及城镇居民生活污水的排放,严防污染及富营养化;农业生产限制使用化肥、农药;禁止生产洗涤剂企业生产含磷洗涤剂;改善水质和底质生态环境,含氮和磷的污水中种植芦苇、蒲草等;选择对水质有净化作用的养殖品质进行混养、轮养、立体种植;在发生赤潮时,不引水排灌;育苗最好用沙滤池过滤的水或沉淀池沉淀后的水;控制有毒外来赤潮物种侵入。
赤潮对海洋生态系统的影响与应对措施研究

赤潮对海洋生态系统的影响与应对措施研究赤潮是指一种由海洋中的赤潮藻属或其他浮游生物大量繁殖,形成水体变红、蓝、褐等颜色的现象。
尽管赤潮在某种程度上对海洋产生了一定的生态价值,但是其大规模的爆发对海洋生态系统产生的影响也是不可忽视的。
本文将重点讨论赤潮对海洋生态系统的影响和应对措施。
一、赤潮对海洋生态系统的影响1. 毒素释放和毒害某些赤潮藻属在大量繁殖时会释放出各种有毒物质,比如硅酸壳中含有、致病细菌等。
这些物质对海洋生态系统中的其他生物造成了极大的威胁。
例如,吃了被污染的赤潮蟹等贝类的人们容易出现中毒现象,并会持续数天至数周不等。
2. 生态栖息地破坏赤潮会大量消耗海洋中的氧气,繁殖的生物也会改变海洋环境中的物理化学性质。
这样的结果会导致许多物种栖息的环境遭到破坏。
因此,赤潮对于海洋生态系统中的许多植物和动物都带来了负面的影响。
3. 杀死海洋生物大规模的赤潮会严重威胁其他生物,包括大部分海洋生物、水禽、淡水生物等。
当水面上的植物堆积时,那些不能善加利用的死物质就会大量减少氧气的释放,这样会使许多海洋生物窒息而死,破坏了海洋生态系统的平衡。
二、赤潮应对措施1. 注入氧气一种有效的防范措施是注入氧气。
因为赤潮会导致海洋中缺氧,往往会杀死一些生物。
通过注入氧气可以最大限度的防止这一现象。
2. 起泡破坏起泡破坏是解决赤潮的一种方法。
这种方法适用于轻微的赤潮爆发,可以有效地减少生物死亡数量。
3. 筛选和控制养殖另一种有效的措施是通过筛选和控制养殖,监测有毒的生物是否会进入鱼和虾的养殖中,防止这些物质的进入到养殖区。
4. 建立赤潮预警系统通过建立一个完善的赤潮预警系统,可以对赤潮爆发的情况提前实现警戒,防止它造成过多的生态破坏和生态环境污染。
综上所述,虽然赤潮在某种程度上对海洋生态系统产生了一定的生态价值,但它的大规模爆发带来的危害也是不可忽视的。
因此,我们应该采取各种应对措施,来保护海洋生态系统的可持续发展,防止赤潮对海洋生态系统造成过多的影响和危害。
赤潮的具体概念

赤潮的具体概念赤潮是指海洋中水体突然大规模富营养化,导致海水变得浑浊,呈现红色或棕红色的现象。
这种现象是由海洋浮游植物,特别是一些藻类大量繁殖造成的。
赤潮通常在气温升高、光照充足、海水中有大量营养物质(如氮、磷等)并且环境稳定的条件下发生。
这些营养物质进入海洋来源主要有农业、工业、城市排污等。
在富营养化的海洋环境中,浮游植物生长迅速,形成大规模的藻类堆积,最终形成赤潮。
赤潮对海洋生态系统和人类社会都有重要影响。
首先,赤潮会导致海洋生态系统的失衡。
因为赤潮中的大量浮游植物会消耗水中的氧气,造成水体缺氧,导致其他生物无法生存。
此外,一些赤潮藻类还会释放毒素,对其他生物造成伤害甚至死亡。
例如,一些赤潮毒藻会产生麻痹性毒素,导致大量海洋生物死亡,对渔业和旅游业产生严重影响。
其次,赤潮还会对人类健康造成一定的威胁。
一些赤潮藻类产生的毒素会通过食物链进入人体,引起食物中毒。
特别是对于以贝类、鱼类等海产品为主要食物的人群,赤潮毒素的存在对他们的健康构成潜在威胁。
因此,当赤潮发生时,当地政府往往会发布有关海产品食用的警告,以保障公众的健康安全。
赤潮也对经济产生负面影响。
像上文提到的,赤潮会对渔业和旅游业产生巨大的影响。
由于赤潮导致海洋中的大量鱼类和贝类死亡,渔民的捕获量会大幅减少,降低了他们的收入。
此外,赤潮通常会导致海滩变得污染,有时会散发出难闻的气味,对旅游业造成不利影响。
因此,赤潮对当地经济和社会的稳定性都带来了不利影响。
为了减少赤潮的发生,需要采取一系列措施。
首先,减少废水和农业化肥的排放,以降低水中营养物质的浓度。
此外,加强海洋监测系统,及时发现和预警赤潮的发生,可以帮助相关部门采取措施进行处理。
对于已经发生的赤潮,可以采用物理、化学或生物方法进行控制和消除。
例如,使用氧气注入技术提高水体中的溶解氧,促进有益微生物的生长,降低赤潮物种的数量。
总之,赤潮是海洋中水体富营养化而产生的现象,对海洋生态系统和人类社会都带来了严重影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赤潮”对海洋生物的危害
□韩晓光
赤潮又称红潮,是海洋中的浮游生物在特定的环境条件下急
剧增殖、大量聚集在海面上形成的漂浮带,它破坏海水中原有正常的生物链,是使海水被生物染色而改变颜色的现象。
世界上赤潮生物大约有200种,我国沿海赤潮生物有80余种,大连市近海赤潮生物有43种。
赤潮因海水变红而得名,实际上,赤潮发生时,海水不一定都是红色的。
海水的颜色随着形成赤潮生物的种类不同而发生不同的颜色变化。
由夜光藻引起的赤潮是粉红色的,由中缢虫引起的赤潮是红色的,由绿色鞭毛虫引起的赤潮是黄绿色的,由骨条藻引起的赤潮是灰褐
色的,由异弯藻引起的赤潮是酱油色的等。
赤潮是海洋三大公害之一。
赤潮对海洋生物有着致命的危害。
赤潮不仅能破坏海洋渔业资源,还可导致海水污染,恶化海洋环境,甚至赤潮毒素还可在海洋生物体中积存,危及人类健康。
近年来,在菲律宾和危地马拉,就有60多人因食用被赤潮污染的海洋生物而丧生。
随着工业的发展,气温的升高,排污量的加大,海水长期处于富营养化状态,为赤潮的发生提供了必要的物质条件,使赤潮暴发的次数越来越频。
在大连地区连续暴发的赤潮,导致海洋水产
养殖生物的大量死亡,都与赤潮种类、
毒性有一定的关系。
据不完全统计,近年来赤潮使大连地区养鲍业瘫痪、对虾养殖业减产。
在大连机场口岸,连续两年鲍鱼的出口量为零,在机场口岸贸易史上实属罕见。
造成直接经济损失几百万元人民币。
减少赤潮对海洋生物的危害,减少由赤潮引发造成的经济损失,其防治和研究工作是一个新课题。
目前赤潮的防治主要有控制富营养化防治法、赤潮的化学防治法、赤潮的物理防治法、赤潮的生物防治法四种方法。
主要以预防为主,来减轻赤潮所造成的经济损失。
图片报道
为配合全国铁路危包开验,常州局认真对企业送检的包装容器进行严格测试,确保运输安全。
图为检验人员正在对200升闭口钢桶进行跌落试验。
(刘建民 江可宁
摄影报道)
④如果过去的经验显示提出的办法不可行,
FDA 会否决申请人改进程序。
第二次即最后一次请求中除非提出有意义的改进实施办法以保证相当成功的可能性,否则FDA 将不予考虑。
申请人从FDA FD 766表上得到通知。
12.进口商完成所有改
进程序,通知FDA 可以检查或抽样。
13.FDA 进行后续检查、采样以决定其是否符合改进授权条款。
14.①FDA 分析认为样品合格。
向进口商和美国海关发出“放行通知”。
FDA 监管收费在FDA FD 790表中估算。
副本送美国海关。
美国海关负责收取总费用,包括海关方面所需的费用。
②FDA 认定样品仍然不合格。
FDA 监管收费在FDA FD 790表中估算。
副本送美国海关。
美国海关负责收取总费用,包括海关方面所需的费用。
(本栏责任编辑 李 健)
・
54・资 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