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潮的危害

合集下载

赤潮的发生情况与危害

赤潮的发生情况与危害

02
赤潮的危害
对海洋生态系破坏海洋生物
赤潮的发生会导致海洋生 物大量死亡,破坏海洋生 态系统的平衡。
影响海洋微生物
赤潮的发生还会影响海洋 中的微生物,进而影响海 洋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和 能量流动。
污染水源
赤潮的发生会导致海水中 的有害物质大量增加,污 染水源,对人类和其他生 物造成危害。
法规制定
制定严格的法律法规,限制污染源排放,保护海洋生态环境,对破坏海洋生态的 行为进行严厉打击。
04
赤潮的研究进展
赤潮的成因研究
生物因素
赤潮是由多种生物因素引起的,包括浮游生物、细菌和病 毒等。这些生物因素会在适宜的条件下大量繁殖,从而引 发赤潮。
环境因素
环境因素也是赤潮发生的重要原因,包括水温、盐度、水 深、水流等。这些环境因素会影响浮游生物的繁殖和分布 ,从而影响赤潮的发生。
赤潮治理和防控手段有限
针对赤潮的治理和防控手段相对有限,缺乏有效的技术手段和措施 来控制赤潮的发展和扩散。
公众对赤潮的认识不足
许多公众对赤潮缺乏正确的认识和了解,对其危害和影响也缺乏足 够的重视和警惕。
未来的研究方向与期望
1 2 3
加强赤潮监测和预警研究
通过加强赤潮监测和预警系统的研究和建设,提 高赤潮预测的准确性和及时性,为防范和治理赤 潮提供科学依据。
对人类健康的危害
引起呼吸系统疾病:赤潮的发生会导致 空气中产生大量有害物质,引起人类呼 吸系统疾病。
影响旅游业:赤潮的发生会导致海滨景 观受到破坏,对旅游业产生极大的影响 。
影响渔业:赤潮的发生会导致海洋生物 大量死亡,对渔业产生极大的损害。
污染水源:赤潮的发生还会导致水源污 染,饮用后会对人体健康造成危害。

水华与赤潮

水华与赤潮
第三单元 爱护生命之水
2、赤潮与水华
一、赤潮和水华的区别
区别Βιβλιοθήκη 主要生物发生地 颜色赤潮
浮游生物
海洋 红色、黄色、 绿色、褐色
水华
藻类 蓝藻、绿藻、硅藻 淡水水域 江河湖
蓝色、绿色、 暗褐色
什么是水华?什么是赤潮?
水华是淡水水体中藻类大量繁殖而引起水体变色的 一种有害生态现象,是水体富营养化的一种特征。
赤潮是海水中某些浮游植物爆发性增殖或高度聚集
而引起水体变色的一种有害生态现象,是水体富营
养化的一种特征。
二、赤潮和水华的危害
1、破坏生态平衡
2、严重破坏景观 3、破坏渔业和水产养殖 4、危害人体健康
三、发生赤潮和水华的原因
1、主要原因——人类活动
2、重要原因——生物因素
第四单元 合理利用资源 1 珍惜每一寸土地
三、我国土地利用中存在的问题
飞来的山峰
小鸟的悲哀
写生归来
逐草之羊 小草的哀求
议一议, 我们怎样利用土地资源
农民
土地专家
环保人士
政府官员
保护土地资源
乡村干部
任选一个角色,从角色的心理需求 提出建议,说出理由。
1、种植粮食、蔬菜瓜果,为人类提供食物;
2、栽种树木,为人类提供木材;
3、生长牧草,提供放牧牲畜的场所,
提供肉、奶、皮毛等畜产品;
4、用来建房、筑路等等。
耕 地
林地
林地
建筑用地
牧草地
建筑用地
二、土地资源的类型
耕地 林地 牧草地 建筑用地 非农业用地 农业用地

赤潮 (NXPowerLite)

赤潮 (NXPowerLite)
图A-C:壳环面观(LM,链 状群体)
图D:壳环面 观(示意图, 群体)
中肋骨条藻Skeletonema 中肋骨条藻Skeletonema costatum (Greville)Cleve 1878 Greville)
广温广盐性 代表种类. 分布极广, 以沿岸为最 多,曾多次 引发赤潮. 我国的各海 区均有分布.
壳面观
壳面(示意图)
壳面精细结构
该种是我国最常见的种类之一,渤海,黄海,东 海及南海均有分布.
丹麦细柱藻Leptocylindrus 丹麦细柱藻Leptocylindrus danicus Cleve 1889
本种是沿 岸性, 岸性,分 布极广. 布极广. 我国的南 海,东海 和黄海均 有分布. 有分布.
佛氏海毛藻 Thalassiothrix frauenfeldii Grunow 1880
本种是外洋广温性种类, 分布很广.我国南海, 东海,黄海和渤海均有 分布.
旋链角毛藻Chaetoceros 旋链角毛藻Chaetoceros curvisetus Cleve 1889
广温性沿岸种类,暖 季分布较多.我国东 海,黄海和渤海均有 分布.
图A-B:壳环面观(LM,链状群体); 图C:壳环面观(示意图).
诺氏海链藻 Thalassiosira nordenskioldi Cleve 1873
北方沿岸性 种类, 种类,太平 洋东北部极 丰富. 丰富.我国 主要分布在 黄渤海, 黄渤海,东 海至台湾海 峡. 图A-B:壳环面观(LM,链状群体及单细胞个体); 图C:壳环面观(示意图).
片束群体 示意图) (示意图) 群体 丝状体
硅藻门Bacillariophyta 硅藻门Bacillariophyta

浅谈_赤潮_对海洋生物的危害

浅谈_赤潮_对海洋生物的危害

浅谈“赤潮”对海洋生物的危害□韩晓光 赤潮又称红潮,是海洋中的浮游生物在特定的环境条件下急剧增殖、大量聚集在海面上形成的漂浮带,它破坏海水中原有正常的生物链,是使海水被生物染色而改变颜色的现象。

世界上赤潮生物大约有200种,我国沿海赤潮生物有80余种,大连市近海赤潮生物有43种。

赤潮因海水变红而得名,实际上,赤潮发生时,海水不一定都是红色的。

海水的颜色随着形成赤潮生物的种类不同而发生不同的颜色变化。

由夜光藻引起的赤潮是粉红色的,由中缢虫引起的赤潮是红色的,由绿色鞭毛虫引起的赤潮是黄绿色的,由骨条藻引起的赤潮是灰褐色的,由异弯藻引起的赤潮是酱油色的等。

赤潮是海洋三大公害之一。

赤潮对海洋生物有着致命的危害。

赤潮不仅能破坏海洋渔业资源,还可导致海水污染,恶化海洋环境,甚至赤潮毒素还可在海洋生物体中积存,危及人类健康。

近年来,在菲律宾和危地马拉,就有60多人因食用被赤潮污染的海洋生物而丧生。

随着工业的发展,气温的升高,排污量的加大,海水长期处于富营养化状态,为赤潮的发生提供了必要的物质条件,使赤潮暴发的次数越来越频。

在大连地区连续暴发的赤潮,导致海洋水产养殖生物的大量死亡,都与赤潮种类、毒性有一定的关系。

据不完全统计,近年来赤潮使大连地区养鲍业瘫痪、对虾养殖业减产。

在大连机场口岸,连续两年鲍鱼的出口量为零,在机场口岸贸易史上实属罕见。

造成直接经济损失几百万元人民币。

减少赤潮对海洋生物的危害,减少由赤潮引发造成的经济损失,其防治和研究工作是一个新课题。

目前赤潮的防治主要有控制富营养化防治法、赤潮的化学防治法、赤潮的物理防治法、赤潮的生物防治法四种方法。

主要以预防为主,来减轻赤潮所造成的经济损失。

图片报道 为配合全国铁路危包开验,常州局认真对企业送检的包装容器进行严格测试,确保运输安全。

图为检验人员正在对200升闭口钢桶进行跌落试验。

(刘建民 江可宁摄影报道) ④如果过去的经验显示提出的办法不可行,FDA 会否决申请人改进程序。

赤潮生物的分类及其危害和预防

赤潮生物的分类及其危害和预防

水产养殖赤潮是海水中某一种或多种海洋浮游植物、原生动物或细菌,在一定环境条件下暴发性繁殖或高度聚集,因而引起的一种能使局部水体改变颜色的生态异常现象,并有可能造成海洋生物的死亡,这就是人们所熟知的赤潮现象。

赤潮破坏了海洋生态系统,直接或间接地危害了海洋环境、海洋生物和人类健康,已对海洋渔业、海水养殖业、滨海旅游和休闲业构成严重威胁,为世界三大近海污染问题之一。

近年来,我国沿海有害赤潮发生呈明显上升趋势,暴发频率增加,规模不断扩大,新赤潮藻种不断出现,赤潮对沿海经济的危害程度日益增加,每年的直接经济损失超过10亿元,赤潮已成为一种严重的全球性海洋灾害。

一、赤潮的形成赤潮是一种复杂的生态异常现象,发生的原因也比较多,关于赤潮发生的机理虽然至今尚无明确的定论,但一般认为,海水富营养化是赤潮发生的物质基础和首要条件,气候和海水的理化因子的变化也是赤潮发生的重要条件。

二、赤潮生物的分类据不完全统计,全世界已报道的赤潮生物有300多种,分别隶属于细菌门、蓝藻门、绿藻门、裸藻门、金藻门、黄藻门、硅藻门、甲藻门、隐藻门和原生动物门10个门类,除了原生动物红色中缢虫外,其他的赤潮生物都属于浮游藻类,其中已经确定的有毒赤潮生物83种。

我国沿海海域的赤潮生物约150多种,其中30种在我国海域形成过有害赤潮。

福建沿海潜在的赤潮生物有121种,其中硅藻82种,甲藻31种,其他藻种包括蓝藻、定鞭藻、隐藻、裸藻等8种。

发生频率最高的有月光藻、中肋骨条藻、裸甲藻、赤藻异湾藻和一些束毛藻属种类。

(一)硅藻门:硅藻类是一群单细胞植物,种类繁多,细胞壁由二氧化硅和果胶质构成,形成坚硬的外壳,活体细胞具有色素体和细胞核,细胞壁由上、下两瓣硅质壳套组成,壳面上具有辐射排列或左右对称排列的花纹。

硅藻类赤潮生物重要属有骨条藻属(如中肋骨条藻)、角刺藻属(如大西洋角刺藻、丹麦角刺藻、双突角刺藻)、根管藻属(如翼根管藻、刚毛根管藻)、弯角藻属、双尾藻属、星杆藻属、盒形藻属、几内亚藻属等。

赤潮 课程思政

赤潮 课程思政

赤潮课程思政赤潮是一种由于海洋中的浮游植物过度繁殖而引起的现象。

这些浮游植物通常是一种叫做藻类的微生物,它们在海水中存在着正常的数量,但当环境条件适宜时,它们会快速繁殖,导致海洋水域呈现红色或棕色。

赤潮通常发生在温暖季节,如夏季和秋季。

赤潮不仅对海洋生态系统造成了严重影响,也对人类的健康和经济产生了负面影响。

首先,赤潮导致海洋中的氧气含量降低,这会对鱼类和其他海洋生物造成窒息和死亡。

这对渔业产业来说是一个巨大的打击,因为它减少了可捕捞的鱼类数量,给渔民带来了经济损失。

赤潮还会释放一种称为赤潮毒素的有毒物质。

当人类摄入受到赤潮毒素污染的海产品时,可能会导致食物中毒。

这对人们的健康构成了威胁,特别是对于那些以海产品为主要食物来源的地区的居民来说。

赤潮还会对海滩和沿海地区的旅游业产生负面影响。

当海水变得浑浊和异味时,游客往往会被吓跑,这对当地经济来说是一个巨大的损失。

此外,赤潮还会对海洋生态系统中的其他生物多样性产生负面影响,破坏了生态平衡。

为了解决赤潮问题,需要采取一系列措施。

首先,监测和预测赤潮的发生是非常重要的。

科学家们可以利用遥感技术和实地观测来监测海洋中的浮游植物数量和质量,从而预测赤潮的发生。

这将有助于渔民和海洋管理者采取相应的措施,以减少赤潮对渔业和旅游业的影响。

减少过度施肥和化学物质的排放也是解决赤潮问题的关键。

过度施肥会导致养分过剩,从而促进浮游植物的繁殖,加剧赤潮的发生。

减少农业和工业排放的化学物质可以减少对海洋生态系统的污染,降低赤潮的风险。

加强公众教育和意识提高也是解决赤潮问题的重要手段。

公众应该被告知赤潮的危害和防范措施,以便能够采取相应的行动。

政府和非政府组织可以通过举办宣传活动、制作宣传资料等方式,向公众传达赤潮问题的重要性。

赤潮是一个严重的环境问题,对海洋生态系统、人类健康和经济产生了负面影响。

通过监测和预测赤潮、减少养分过剩和化学物质排放以及加强公众教育,我们可以减少赤潮的发生,并保护海洋生态环境的健康。

赤潮成因、危害和防治总结

赤潮成因、危害和防治总结

赤潮成因、危害和防治总结一、赤潮成因1、人为原因:化学原因。

营养性污染物来源:农业生产的迅猛发展,沿岸农业生产超量使用化肥、农药等积累于土壤中,随江河排泄于海洋或湖泊;陆地水体周围牧业活动;沿海地区人口的增多,现代化工发展,工业废水,生活垃圾和污水(日常生活淘米、洗菜、洗衣、洗澡、排泄物冲洗的生活污水也含有较多的氮和磷。

特别是含磷洗涤剂的使用,使生活污水含磷量很高。

)未经处理就直接排入海洋,导致近海、港湾富营养化程度日趋严重。

近海过度海水养殖向水域投放饵料,导致海湾、浅海区营养物质增多。

水体富营养化水体中含有较多的有利植物生长的营养元素氮和磷海运业的发展导致外来有害赤潮种类的引入2、自然原因:(1)地形:海湾、浅海海域相对封闭,水体交换能力弱,自净能力差;形状或轮廓,如渤海湾C形海湾,喇叭形海湾。

海温和盐度。

(2)气候水文气象:干旱少雨,光照足;风力小;海流缓慢;春夏温暖季节水温较高,加速生物新陈代谢,利于赤潮生物的生长和繁殖。

气候异常:如温室效应(3)生物原因:引起赤潮的藻类生物的暴发性繁殖或大量聚集产生赤潮。

二、危害1、赤潮的发生,破坏了海洋的正常生态结构,破坏了海洋中的正常生产过程,从而威胁海洋生物的生存。

2、赤潮对海洋渔业(养殖业、捕捞业)和水产资源的破坏(1)赤潮生物吸收阳关,遮蔽海面,水体中植物光合作用受阻而死亡。

(2)有些赤潮生物会分泌出粘液,粘在鱼、虾、贝等生物的鳃上,妨碍呼吸,导致窒息死亡。

(3)大量赤潮生物死亡后,在尸骸的分解过程中要大量消耗海水中的溶解氧,造成缺氧环境,引起虾、贝类的大量死亡。

(4)有些赤潮生物的体内或代谢产物中含有生物毒素,能直接毒死鱼、虾、贝类等生物。

3、对人类健康产生危害当鱼、贝类处于有毒赤潮区域内,可能随食物链转移引起人类中毒或死亡。

三、防治:预防方法:做好预测预报工作;加强环境保护,控制工业及城镇居民生活污水的排放,严防污染及富营养化;农业生产限制使用化肥、农药;禁止生产洗涤剂企业生产含磷洗涤剂;改善水质和底质生态环境,含氮和磷的污水中种植芦苇、蒲草等;选择对水质有净化作用的养殖品质进行混养、轮养、立体种植;在发生赤潮时,不引水排灌;育苗最好用沙滤池过滤的水或沉淀池沉淀后的水;控制有毒外来赤潮物种侵入。

海洋灾害-赤潮

海洋灾害-赤潮
关于生物防治有人建议投放食植性海洋动物如贝类以预防或清除 赤潮,但有毒赤潮的毒素也可能因此而富集在食物链中并产生令 人担忧的后果。 而利用微生物如细菌的抑藻作用及其对赤潮毒素的有效降解作用, 使海洋环境保持长期的可靠的生态平衡,从而达到防治赤潮的目 的,就可以避免这些缺陷,这也是细菌防治独特的优越性。
Chattonella,
Heterosigina
akashiwo 和 骨 条 藻
Skeletonema costatum 均 无 效 。 这 表 明 该 细 菌 对 Gymodinium nagaskiense的杀灭作用是专一的。
食菌蛭弧菌对赤潮消亡的作用
★ 蛭弧菌的分布自被发现后的大量研究表明它广泛分布于近海洋环 境,是以海洋微型生物为寄主的寄生菌,对水环境中的微型生物 寄主具有“高速碰撞、高速钻孔、高产量胞壁酸形成”等生物学 特性。
★Bratbak(1993)等研究表明:病毒在由海洋藻类Emiliania hualyi引 起的赤潮消亡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他们在溶解细胞内和周围环 境发现游离态病毒颗粒和病毒类似颗粒的存在,同时,赤潮在消 退过程中伴随着病毒数量的增多。
★Nagasaki等也从日本Nomi海湾分离到一种病毒,这种病毒能够感 染赤潮引发种Heterosigma akashiwo,该病毒颗粒可以感染并裂 解两株H.akashiwo, 该病毒对H.akashiwo具有较高的特异性,不 会导致Chattonella antiqua, C.verruculosa, Fibrocapsa japonica 等 15 种 其 它 种 类 的 浮 游 植 物 细 胞 裂 解 。 而 且 , 三 株 从 日 本 Hiroshima 湾分离到的 Heterosigma akashiwo 具有对该病毒的抗 性,表明这种病毒并非种特异性而是具有株特异性。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赤潮的危害
(1)赤潮对海洋生态平衡的破坏
海洋是一种生物与环境、生物与生物之间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复杂生态系统。

系统中的物质循环、能量流动都是处于相对稳定,动态平衡的状态。

当赤潮发生时由于赤潮生物的异常爆发性增殖,这种平衡遭受到严重干扰和破坏。

在植物性赤潮发生初期,由于植物的光合作用,赤潮海域水体中叶绿素a含量增高、pH值增高、溶解氧增高、化学耗氧量增高。

这种环境因素的改变,致使一些海洋生物不能正常生长、发育、繁殖,导致一些生物逃避甚至死亡,破坏了原有的生态平衡。

(2)赤潮对海洋渔业和水产资源的破坏
赤潮生物的异常爆发性增殖,导致了海域生态平衡被打破,海洋浮游植物、浮游动物、底栖生物、游泳生物相互间的食物链关系和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关系异常或者破裂,这就大大破坏了主要经济渔业种类的饵料基础,破坏了海洋生物食物链的正常循环,造成鱼、虾、蟹、贝类索饵场丧失,渔业产量锐减;赤潮生物的异常爆发性繁殖,可引起鱼、虾、贝等经济生物瓣鳃机械堵塞,造成这些生物窒息而死;赤潮后期,赤潮生物大量死亡,在细菌分解作用下,可造成区域性海洋环境严重缺氧或者产生硫化氢等有害化学物质,使海洋生物缺氧或中毒死亡;另外,有些赤潮生物的体内或代谢产物中含有生物毒素,能直接毒死鱼、虾、贝类等生物。

(3)赤潮对人类健康的危害
有些赤潮生物还能分泌一些可以在贝类体内积累的毒素,统称贝毒,其含量往往有可能超过食用时人体可接受的水平。

这些贝类如果不慎被食用,就会引起人体中毒,严重时可导致死亡。

目前确定有10余种贝毒的毒素比眼镜蛇毒素高80倍,比一般的麻醉剂,如普鲁卡因、可卡因还强10万多倍。

据统计,全世界发生贝毒中毒事件约300多起,死亡300多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