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潮对海洋生物的主要危害是什么
赤潮的危害与防治

赤潮的危害与防治浅谈赤潮的成因、危害及防治王树友赤潮是指在一定条件下,海洋中某些微小的海洋浮游生物在短时间内暴发性繁殖或高密度聚集,引起海水颜色变化的一种生态异常现象。
赤潮是一种严重的海洋灾害,发生时常使海水变为红色或褐色,不仅污染环境,而且对海洋养殖业构成极大威胁。
近几年来,由于气候条件及环境污染等因素,在我国的部分海域中都出现了大面积的“赤潮”,而且发生的范围、面积及频率都在不断扩大和提高。
那么,是什么原因导致赤潮的频繁发生?它对海洋环境和海洋养殖业到底有哪些危害?怎样预防和治理赤潮灾害?笔者就这些问题作一粗浅的分析和回答。
1.赤潮发生的主要原因1.1 气候原因春夏温暖季节,水温较高,海流缓慢,利于赤潮生物的生长和繁殖,从而导致赤潮的发生,如气候异常是厦门海域赤潮发生的主要原因。
1.2 生物原因引起赤潮的生物主要是甲藻、硅藻,也包括一些原生动物、细菌等。
这些生物的暴发性繁殖或大量聚集产生赤潮。
在适宜的环境和气候条件下,赤潮生物以几何级数繁殖,在2d~3d内即可形成大规模赤潮。
从1986年至今,厦门海域已发生十几次赤潮,除了1987年5月11日~25日在厦门西海域发生的短角弯角藻赤潮,由“厦门赤潮调查研究”协调组预报并自始至终跟踪监视、监测外,其余十几次赤潮都是待赤潮发生并发展到一定规模后才被发现。
1.3 化学原因赤潮的发生与海域的富营养化密切相关,海水中的营养盐(主要是N、P)以及一些微量元素的存在,直接影响赤潮生物的生长、繁殖和代谢,这些化学因素是赤潮发生的物质基础。
厦门海域属轻度富营养化海域,海水中无机氮和无机磷年平均比值约为45︰1(原子比),由于大多数浮游植物生长繁殖过程中基本是以16︰1的恒定比值自海水吸收无机氮和无机磷,因此,对于厦门海域来说,无机氮比较丰富,而无机磷相对较贫乏,无机磷成为厦门海域浮游植物繁殖的限制因子。
理论上讲只要控制无机磷的排海量就可减少海域赤潮的发生,但由于厦门海域底泥中含有较丰富的有机磷和无机磷,在适宜的理化条件下,有机磷可转化为无机磷并溶入海水中,以满足浮游生物繁殖的需要。
赤潮及其对鱼贝类危害

此信息由水产流通网——搜渔利整理提供(/sell)作为水产养殖大敌,赤潮引起世界各国日益关注。
赤潮是海洋中浮游植物,即浮游藻类异常增殖所引起的水体变色现象。
赤潮所引起的海水变色未必就是变红,取决于浮游植物种类,或许变褐,或许变绿,变化多端。
赤潮发生也未必就引起鱼贝类死亡,取决于形成赤潮的原因,浮游植物种类。
有的赤潮有害,有的赤潮无害。
在日本,渔业被害主要由绿鞭毛藻类赤潮和涡鞭毛藻类赤潮所致。
本文仅就属于绿鞭毛藻类(杆鞭毛藻类)的几种赤潮生物,介绍一下有害赤潮发生其所造成的渔业被害,谨供我国广大渔业工作者。
卡盾氏藻(褐胞藻)Chattonella:在日本,对养殖鱼类造成危害的卡盾氏藻包括古卡盾氏藻Chattonella anti921a和海洋卡盾氏藻Chattonella marina。
二者均呈现很强鱼毒性,有大量证据表明,鱼类死亡归因于鳃组织为卡盾氏藻所含有毒物质(高度不饱和脂肪酸和活性酶等)所损伤,以及由此引起的氧交换受阻。
在日本,在濑户内海,卡盾氏藻胞囊直径约30微米,圆形或椭圆形,附着于砂粒和硅藻。
底层水温一达20℃左右,从休眠中复苏过来的胞囊即开始大批萌发,营养细胞自6月开始见于海水。
若是条件适宜,即暴发性增殖,于7月~8月,形成赤潮。
最大增殖速度为1天分裂1次。
最适增殖水温、盐度为25℃、20%~25‰。
营养细胞直接形成胞囊,新的胞囊沉降到海底休眠。
对于胞囊成熟来说,低水温是必要的,胞囊通过越冬获得萌发能力。
在日本,在鹿儿岛县,海洋卡盾氏藻赤潮所引起的渔业被害金额约占赤潮所造成的渔业被害总金额45%。
在熊本县,仅1988、1990、1992年3年内,古卡盾氏藻赤潮即造成约14亿日元渔业被害。
在日本濑户内海,赤潮所引起的最大渔业被害由1972年发生于播磨滩的卡盾氏藻赤潮所致,1400万尾养殖五条 死亡,被害金额高达71亿日元。
异弯藻Heterosigma akashiwo:该种大量见于日本、韩国、新加坡、比利时、百慕大、智利、不列颠哥伦比亚(加拿大)、美国东部和西部沿岸海域。
赤潮的发生情况与危害

02
赤潮的危害
对海洋生态系破坏海洋生物
赤潮的发生会导致海洋生 物大量死亡,破坏海洋生 态系统的平衡。
影响海洋微生物
赤潮的发生还会影响海洋 中的微生物,进而影响海 洋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和 能量流动。
污染水源
赤潮的发生会导致海水中 的有害物质大量增加,污 染水源,对人类和其他生 物造成危害。
法规制定
制定严格的法律法规,限制污染源排放,保护海洋生态环境,对破坏海洋生态的 行为进行严厉打击。
04
赤潮的研究进展
赤潮的成因研究
生物因素
赤潮是由多种生物因素引起的,包括浮游生物、细菌和病 毒等。这些生物因素会在适宜的条件下大量繁殖,从而引 发赤潮。
环境因素
环境因素也是赤潮发生的重要原因,包括水温、盐度、水 深、水流等。这些环境因素会影响浮游生物的繁殖和分布 ,从而影响赤潮的发生。
赤潮治理和防控手段有限
针对赤潮的治理和防控手段相对有限,缺乏有效的技术手段和措施 来控制赤潮的发展和扩散。
公众对赤潮的认识不足
许多公众对赤潮缺乏正确的认识和了解,对其危害和影响也缺乏足 够的重视和警惕。
未来的研究方向与期望
1 2 3
加强赤潮监测和预警研究
通过加强赤潮监测和预警系统的研究和建设,提 高赤潮预测的准确性和及时性,为防范和治理赤 潮提供科学依据。
对人类健康的危害
引起呼吸系统疾病:赤潮的发生会导致 空气中产生大量有害物质,引起人类呼 吸系统疾病。
影响旅游业:赤潮的发生会导致海滨景 观受到破坏,对旅游业产生极大的影响 。
影响渔业:赤潮的发生会导致海洋生物 大量死亡,对渔业产生极大的损害。
污染水源:赤潮的发生还会导致水源污 染,饮用后会对人体健康造成危害。
赤潮

LOGO
赤潮
1
2 3
概述
成因 危害 预防及治理
4
概述
定义
基本知识
典型特征
灾情
赤潮,又叫红潮,是一
种水华现象。是在特定 的环境条件下,海水中 某些浮游植物、原生动 物或细菌爆发性增殖或 高度聚集而引起水体变 色的一种有害生态现象。 赤潮是一个历史沿用名, 它并不一定都是红色。
基本知识
“赤潮”,被喻为“红色幽灵”,国际上
工农业废水和生活污水排入 海洋,其中相当一部分未经 处理就直接排入海洋,导致 近海、港湾富营养化程度日 趋严重。
海水的温度是赤潮发生的重
要环境因子,20—30℃是 赤潮发生的适宜温度范围。
· 海水养殖的自身污染亦是
诱发赤潮的因素之一
Diagram
破坏生态平衡
பைடு நூலகம்
破坏渔业和水产资源
危害
人类健康
危害
也称其为“有害藻华”,是海洋生态系统 中的一种异常现象。它是由海藻家族中的 赤潮藻在特定环境条件下爆发性地增殖造 成的。
典型特征
赤潮发生的原因、种类、和数量的不同,
水体会呈现不同的颜色,有红颜色或砖红 颜色、绿色、黄色、棕色等。
`
原因
人类活动 海水富营养化
生物
赤潮
海水温度 海水养殖
沿海地区人口的增多,大量
有害赤潮发生后,导致海洋食物链的 局部中断;有些赤潮生物分泌毒素被 海洋食物链中的某些生物摄入,会导 致中毒甚至死亡。 •这些赤潮破坏海洋生态结构
•这些赤潮生物的分泌物妨碍海洋鱼类、虾 类、贝类的正常呼吸而导致窒息死亡
• 含有毒素的赤潮生物被海洋生
物摄食后能引起中毒死亡;人 类食用含有毒素的海产品也会 导致食物中毒 •这些赤潮生物死亡后尸骸的分 解过程中要大量消耗海水中的 溶解氧,造成缺氧环境,引起 虾、贝类的大量死亡。
浅谈_赤潮_对海洋生物的危害

浅谈“赤潮”对海洋生物的危害□韩晓光 赤潮又称红潮,是海洋中的浮游生物在特定的环境条件下急剧增殖、大量聚集在海面上形成的漂浮带,它破坏海水中原有正常的生物链,是使海水被生物染色而改变颜色的现象。
世界上赤潮生物大约有200种,我国沿海赤潮生物有80余种,大连市近海赤潮生物有43种。
赤潮因海水变红而得名,实际上,赤潮发生时,海水不一定都是红色的。
海水的颜色随着形成赤潮生物的种类不同而发生不同的颜色变化。
由夜光藻引起的赤潮是粉红色的,由中缢虫引起的赤潮是红色的,由绿色鞭毛虫引起的赤潮是黄绿色的,由骨条藻引起的赤潮是灰褐色的,由异弯藻引起的赤潮是酱油色的等。
赤潮是海洋三大公害之一。
赤潮对海洋生物有着致命的危害。
赤潮不仅能破坏海洋渔业资源,还可导致海水污染,恶化海洋环境,甚至赤潮毒素还可在海洋生物体中积存,危及人类健康。
近年来,在菲律宾和危地马拉,就有60多人因食用被赤潮污染的海洋生物而丧生。
随着工业的发展,气温的升高,排污量的加大,海水长期处于富营养化状态,为赤潮的发生提供了必要的物质条件,使赤潮暴发的次数越来越频。
在大连地区连续暴发的赤潮,导致海洋水产养殖生物的大量死亡,都与赤潮种类、毒性有一定的关系。
据不完全统计,近年来赤潮使大连地区养鲍业瘫痪、对虾养殖业减产。
在大连机场口岸,连续两年鲍鱼的出口量为零,在机场口岸贸易史上实属罕见。
造成直接经济损失几百万元人民币。
减少赤潮对海洋生物的危害,减少由赤潮引发造成的经济损失,其防治和研究工作是一个新课题。
目前赤潮的防治主要有控制富营养化防治法、赤潮的化学防治法、赤潮的物理防治法、赤潮的生物防治法四种方法。
主要以预防为主,来减轻赤潮所造成的经济损失。
图片报道 为配合全国铁路危包开验,常州局认真对企业送检的包装容器进行严格测试,确保运输安全。
图为检验人员正在对200升闭口钢桶进行跌落试验。
(刘建民 江可宁摄影报道) ④如果过去的经验显示提出的办法不可行,FDA 会否决申请人改进程序。
赤潮生物的分类及其危害和预防

水产养殖赤潮是海水中某一种或多种海洋浮游植物、原生动物或细菌,在一定环境条件下暴发性繁殖或高度聚集,因而引起的一种能使局部水体改变颜色的生态异常现象,并有可能造成海洋生物的死亡,这就是人们所熟知的赤潮现象。
赤潮破坏了海洋生态系统,直接或间接地危害了海洋环境、海洋生物和人类健康,已对海洋渔业、海水养殖业、滨海旅游和休闲业构成严重威胁,为世界三大近海污染问题之一。
近年来,我国沿海有害赤潮发生呈明显上升趋势,暴发频率增加,规模不断扩大,新赤潮藻种不断出现,赤潮对沿海经济的危害程度日益增加,每年的直接经济损失超过10亿元,赤潮已成为一种严重的全球性海洋灾害。
一、赤潮的形成赤潮是一种复杂的生态异常现象,发生的原因也比较多,关于赤潮发生的机理虽然至今尚无明确的定论,但一般认为,海水富营养化是赤潮发生的物质基础和首要条件,气候和海水的理化因子的变化也是赤潮发生的重要条件。
二、赤潮生物的分类据不完全统计,全世界已报道的赤潮生物有300多种,分别隶属于细菌门、蓝藻门、绿藻门、裸藻门、金藻门、黄藻门、硅藻门、甲藻门、隐藻门和原生动物门10个门类,除了原生动物红色中缢虫外,其他的赤潮生物都属于浮游藻类,其中已经确定的有毒赤潮生物83种。
我国沿海海域的赤潮生物约150多种,其中30种在我国海域形成过有害赤潮。
福建沿海潜在的赤潮生物有121种,其中硅藻82种,甲藻31种,其他藻种包括蓝藻、定鞭藻、隐藻、裸藻等8种。
发生频率最高的有月光藻、中肋骨条藻、裸甲藻、赤藻异湾藻和一些束毛藻属种类。
(一)硅藻门:硅藻类是一群单细胞植物,种类繁多,细胞壁由二氧化硅和果胶质构成,形成坚硬的外壳,活体细胞具有色素体和细胞核,细胞壁由上、下两瓣硅质壳套组成,壳面上具有辐射排列或左右对称排列的花纹。
硅藻类赤潮生物重要属有骨条藻属(如中肋骨条藻)、角刺藻属(如大西洋角刺藻、丹麦角刺藻、双突角刺藻)、根管藻属(如翼根管藻、刚毛根管藻)、弯角藻属、双尾藻属、星杆藻属、盒形藻属、几内亚藻属等。
赤潮成因、危害和防治总结

赤潮成因、危害和防治总结一、赤潮成因1、人为原因:化学原因。
营养性污染物来源:农业生产的迅猛发展,沿岸农业生产超量使用化肥、农药等积累于土壤中,随江河排泄于海洋或湖泊;陆地水体周围牧业活动;沿海地区人口的增多,现代化工发展,工业废水,生活垃圾和污水(日常生活淘米、洗菜、洗衣、洗澡、排泄物冲洗的生活污水也含有较多的氮和磷。
特别是含磷洗涤剂的使用,使生活污水含磷量很高。
)未经处理就直接排入海洋,导致近海、港湾富营养化程度日趋严重。
近海过度海水养殖向水域投放饵料,导致海湾、浅海区营养物质增多。
水体富营养化水体中含有较多的有利植物生长的营养元素氮和磷海运业的发展导致外来有害赤潮种类的引入2、自然原因:(1)地形:海湾、浅海海域相对封闭,水体交换能力弱,自净能力差;形状或轮廓,如渤海湾C形海湾,喇叭形海湾。
海温和盐度。
(2)气候水文气象:干旱少雨,光照足;风力小;海流缓慢;春夏温暖季节水温较高,加速生物新陈代谢,利于赤潮生物的生长和繁殖。
气候异常:如温室效应(3)生物原因:引起赤潮的藻类生物的暴发性繁殖或大量聚集产生赤潮。
二、危害1、赤潮的发生,破坏了海洋的正常生态结构,破坏了海洋中的正常生产过程,从而威胁海洋生物的生存。
2、赤潮对海洋渔业(养殖业、捕捞业)和水产资源的破坏(1)赤潮生物吸收阳关,遮蔽海面,水体中植物光合作用受阻而死亡。
(2)有些赤潮生物会分泌出粘液,粘在鱼、虾、贝等生物的鳃上,妨碍呼吸,导致窒息死亡。
(3)大量赤潮生物死亡后,在尸骸的分解过程中要大量消耗海水中的溶解氧,造成缺氧环境,引起虾、贝类的大量死亡。
(4)有些赤潮生物的体内或代谢产物中含有生物毒素,能直接毒死鱼、虾、贝类等生物。
3、对人类健康产生危害当鱼、贝类处于有毒赤潮区域内,可能随食物链转移引起人类中毒或死亡。
三、防治:预防方法:做好预测预报工作;加强环境保护,控制工业及城镇居民生活污水的排放,严防污染及富营养化;农业生产限制使用化肥、农药;禁止生产洗涤剂企业生产含磷洗涤剂;改善水质和底质生态环境,含氮和磷的污水中种植芦苇、蒲草等;选择对水质有净化作用的养殖品质进行混养、轮养、立体种植;在发生赤潮时,不引水排灌;育苗最好用沙滤池过滤的水或沉淀池沉淀后的水;控制有毒外来赤潮物种侵入。
赤潮对海洋生态系统的影响与应对措施研究

赤潮对海洋生态系统的影响与应对措施研究赤潮是指一种由海洋中的赤潮藻属或其他浮游生物大量繁殖,形成水体变红、蓝、褐等颜色的现象。
尽管赤潮在某种程度上对海洋产生了一定的生态价值,但是其大规模的爆发对海洋生态系统产生的影响也是不可忽视的。
本文将重点讨论赤潮对海洋生态系统的影响和应对措施。
一、赤潮对海洋生态系统的影响1. 毒素释放和毒害某些赤潮藻属在大量繁殖时会释放出各种有毒物质,比如硅酸壳中含有、致病细菌等。
这些物质对海洋生态系统中的其他生物造成了极大的威胁。
例如,吃了被污染的赤潮蟹等贝类的人们容易出现中毒现象,并会持续数天至数周不等。
2. 生态栖息地破坏赤潮会大量消耗海洋中的氧气,繁殖的生物也会改变海洋环境中的物理化学性质。
这样的结果会导致许多物种栖息的环境遭到破坏。
因此,赤潮对于海洋生态系统中的许多植物和动物都带来了负面的影响。
3. 杀死海洋生物大规模的赤潮会严重威胁其他生物,包括大部分海洋生物、水禽、淡水生物等。
当水面上的植物堆积时,那些不能善加利用的死物质就会大量减少氧气的释放,这样会使许多海洋生物窒息而死,破坏了海洋生态系统的平衡。
二、赤潮应对措施1. 注入氧气一种有效的防范措施是注入氧气。
因为赤潮会导致海洋中缺氧,往往会杀死一些生物。
通过注入氧气可以最大限度的防止这一现象。
2. 起泡破坏起泡破坏是解决赤潮的一种方法。
这种方法适用于轻微的赤潮爆发,可以有效地减少生物死亡数量。
3. 筛选和控制养殖另一种有效的措施是通过筛选和控制养殖,监测有毒的生物是否会进入鱼和虾的养殖中,防止这些物质的进入到养殖区。
4. 建立赤潮预警系统通过建立一个完善的赤潮预警系统,可以对赤潮爆发的情况提前实现警戒,防止它造成过多的生态破坏和生态环境污染。
综上所述,虽然赤潮在某种程度上对海洋生态系统产生了一定的生态价值,但它的大规模爆发带来的危害也是不可忽视的。
因此,我们应该采取各种应对措施,来保护海洋生态系统的可持续发展,防止赤潮对海洋生态系统造成过多的影响和危害。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赤潮对海洋生物的主要危害是什么
赤潮是有很多危害的对人类对海洋生物甚至对海洋生态平衡也有影响,
赤潮对海洋生态平衡的破坏
海洋是一种生物与环境、生物与生物之间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复杂生态系统.系统中的物质循环、能量流动都是处于相对稳定,动态平衡的.当赤潮发生时这种平衡遭到干扰和破坏.在植物性赤潮发生初期,由于植物的光合作用,水体会出现高叶绿素a、高溶解氧、高化学耗氧量.这种环境因素的改变,致使一些海洋生物不能正常生长、发育、繁殖,导致一些生物逃避甚至死亡,破坏了原有的生态平衡.
赤潮对海洋渔业和水产资源的破坏
1、破坏渔场的铒料基础,造成渔业减产.
2、赤潮生物的异常发制繁殖,可引起鱼、虾、贝等经济生物瓣机械堵塞,造成这些生物窒息而死.
3、赤潮后期,赤潮生物大量死亡,在细菌分解作用下,可造成环境
严重缺氧或者产生硫化氢等有害物质,使海洋生物缺氧或中毒死亡. 4、有些赤潮的体内或代谢产物中含有生物毒素,能直接毒死鱼、虾、贝类等生物.
赤潮对人类健康的危害
有些赤潮生物分泌赤潮毒素,当鱼、贝类处于有毒赤潮区域内,摄食这些有毒生物,虽不能被毒死,但生物毒素可在体内积累,其含量
大大超过食用时人体可接受的水平.这些鱼虾、贝类如果不慎被人食用,就引起人体中毒,严重时可导致死亡.由赤潮引发的赤潮毒素统称
贝毒,目前确定有10余种贝毒其毒素比眼镜蛇毒素高80倍,比一般的麻醉剂,如普鲁卡因、可卡因还强10万多倍.贝毒中毒症状为:初期唇舌麻木,发展到四肢麻木,并伴有头晕、恶心、胸闷、站立不稳、腹痛、呕吐等,严重者出现昏迷,呼吸困难.赤潮毒素引起人体中毒事件在世
界沿海地区时有发生.据统计,全世界因赤潮毒素的贝类中毒事件约300多起,死亡300多人.
赤潮的形成对人们是有很大的危害的,具体赤潮的形成与对人类的危害是什么请到详细了解,更多的海洋灾害小知识尽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