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新区空间结构发展策略初探

合集下载

全球城市化趋势与城市空间结构研究

全球城市化趋势与城市空间结构研究

全球城市化趋势与城市空间结构研究近几十年来,全球范围内的城市化持续加速,人口大规模从农村流向城市,城市的规模迅速扩大。

这一趋势在全球范围内普遍存在,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都可以看到城市化的影响和趋势。

城市化的快速发展对城市空间结构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也引发了人们对城市规划和发展的思考和探索。

在城市化的过程中,城市的空间结构发生了显著的变化。

传统上,城市空间结构主要呈现出中心区和周边区域的分隔特征。

在这种结构下,中心区是城市的商业金融中心、政治文化中心和社会活动中心,而周边区域则是居住区、工业区和农业区。

然而,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城市空间结构发生了重大的改变。

首先,城市扩张的现象变得普遍。

城市扩张不仅体现在城市规模的增大,也表现为城市边界的扩大。

许多城市逐渐吞噬周边的农田和自然资源,从而形成了城市的郊区化现象。

城市的扩张不仅对城市空间结构产生了影响,也对环境和生态系统造成了不可忽视的影响。

其次,城市内部的空间结构也在发生变化。

传统的中心区和周边区域的分割越来越模糊,许多城市内部开始出现多个中心,形成了多中心城市的特征。

这些中心区域有着各自的特点和功能,在城市发展和规划中起到了不可或缺的作用。

此外,城市内部的分隔与融合差异也越来越大,部分城市出现了社会经济差距悬殊的现象,这对城市社会可持续发展提出了新的挑战。

城市空间结构的变化与城市化趋势和经济发展密切相关。

一方面,城市化的快速发展带动了城市空间结构的调整。

随着人口的大规模涌入城市,城市的需求和功能也发生了变化,城市的职能结构和土地利用方式也发生了调整。

另一方面,城市空间结构的变化也反过来影响了城市化的进程。

好的城市空间结构能够提高城市的效率和品质,吸引更多人口和资源的流动,从而促进城市的发展。

因此,研究城市空间结构的调整和变化对于理解城市化趋势和推动城市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为了应对城市化的挑战和压力,许多国家和城市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和政策来推动城市空间结构的优化和调整。

城市新区空间结构优化探讨

城市新区空间结构优化探讨

题极 大地 制 约 了城 市 新 区 的 可持 续 发 展 。尤 其
是我 国正处 于一 个工 业 化进 程 加速 发展 、 经济 结 构变 化 明显 的 时期 , 城市 新 区面 临着 物 质空 间和 人文 空 间的 重 新 建 构 , 此 , 区域 整 合 和 城 市 因 从 空 间分析 的 角 度 来 提 出城 市 新 区空 间 结 构 优 化 的策 略 , 于实 现 城 市 新 区 的 可 持续 发 展 、 现 对 实 城市新 区空 间 结 构 的 合 理 布局 、 导村 镇 改造 、 引 实现 城 乡协 调 发 展 和 推 进 城 市 化 进 程 等 都 有 着

城 市 新 区 空 间拓 展 的主 要 动 力
1 中心 城 区经 济发 展 和产 业结构 的调 整 .
随着 中心城 区经 济 的发展 , 中心城 区 的经 济
实力 日益 强 大 , 城 市新 区 的辐 射 力 增 强 , 而 对 从
带动 城市 新 区的发展 。特别是 许 多城 市 实行 “ 退 二进 三” 产业 政策 , 整原 有 的产 业结 构 , 化 的 调 优 其 布局 , 一些 占地 面 积大且 对 人们 生 活 有影 响 把 的企业 纷 纷 外 迁 , 而城 市新 区 由 于其 区位 优 势 、 良好 的投 资 环 境 成 为 中心 城 区产 业外 迁 的 承 接
城市辐 射 较 强 的 区域 , 城 市 建设 中 变 化最 快 、 是
最活 跃 的地 区 。随着 城市 新 区大 量 的开 发 建设 , 城市 新 区的 空 间结构 出现 了一 系列 问题 , 些 问 这
力 。便 捷 的交 通 运 输 条 件 和 日趋 完 善 的通 讯 网
络, 一方 面加 强 了城 市 新 区与 更 大 区域 的联 系 , 使城 市新 区在 开展 广 泛 的 区域 经 济协 作 中处 于

城市规划中的城市形态与空间结构

城市规划中的城市形态与空间结构

城市规划中的城市形态与空间结构城市是人类社会发展的产物,也是人类活动的重要场所。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规模不断扩大,城市的形态和空间结构也面临着诸多挑战和变化。

城市形态和空间结构的合理规划对于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和居民的生活质量至关重要。

本文将探讨城市规划中的城市形态与空间结构的相关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建议。

一、城市形态的演变城市形态是指城市在空间上的布局、形状和结构。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城市形态也在不断演变。

从传统的城市中心向外扩张,到现代的多中心城市模式,城市形态的变化反映了城市发展的需求和人们对生活方式的追求。

1. 传统的单中心城市在城市发展的早期阶段,城市形态呈现出单中心的特点。

这种城市形态以城市中心为核心,周围环绕着一圈圈的居住区和商业区。

这种城市形态的优势在于交通便利,资源利用高效,但也存在交通拥堵、环境污染等问题。

2. 多中心城市模式随着城市规模的不断扩大和交通技术的进步,城市形态逐渐由单中心向多中心转变。

多中心城市模式将城市分为若干个功能中心,如商业中心、行政中心、文化中心等。

这种城市形态的优势在于分散了人口和资源,减少了交通压力,提高了人们的生活便利性。

3. 城市群的形成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之间的联系日益紧密,城市群的形成成为了一种新的城市形态。

城市群是由多个城市组成的一个大区域,各个城市在经济、社会、文化等方面紧密联系。

城市群的形成有利于资源的共享和优势互补,但也带来了交通压力、环境污染等问题。

二、城市空间结构的优化城市空间结构是指城市内部各个空间单元之间的关系和组织方式。

合理的城市空间结构有助于提高城市的功能性和宜居性,促进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1. 提升城市中心的功能性城市中心是城市的核心区域,承载着城市的行政、商业、文化等功能。

为了提升城市中心的功能性,可以采取以下措施:- 加强公共交通网络的建设,提高交通的便捷性和效率。

- 增加公共设施和文化设施的建设,提升城市中心的吸引力和活力。

城镇空间布局结构研究

城镇空间布局结构研究

城镇空间布局结构研究***区城镇空间布局结构研究摘要:文章以区域经济发展理论、城镇空间布局理论、城镇间相互作用力理论、分形理论等为基础,构建数量模型对***城镇空间结构进行了研究,并提出了优化城镇空间结构布局的思路、模式及具体实施对策。

城镇空间布局空间结构研究引言区域发展与城镇空间布局密切相关,区域经济发展必然伴随着城镇空间结构的演变。

空间布局是否合理,对区域经济的增长和发展有着显著的促进或制约作用。

当前我国城镇化正处于加速推进时期,城镇化研究已成为专家学者关注的热点,并且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然而,***作为江苏省沿江、沿海开发的重点区域,对其城镇空间结构的研究成果较少。

只有南通大学余建华等学者对整个南通市域城镇空间布局做了一些研究,具体到***几乎没有这方面的文献。

文章在深入实地调研获取资料的基础上,以区域经济发展理论、城镇空间布局理论、城镇间相互作用力理论、分形理论等为基础,构建数量模型对***城镇空间结构进行了研究,并提出了优化城镇空间结构布局的思路、模式及实施对策,这对促进***经济的快速、健康、持续发展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一、研究区概况***位于长江三角洲北翼,江苏省东南部,东临黄海,西濒长江,是南通市通江达海的门户。

现有19个城镇和1个省级经济开发区,分别是金沙镇、西亭镇、二甲镇、东社镇、三余镇、十总镇、骑岸镇、五甲镇、石港镇、四安镇、刘桥镇、平潮镇、平东镇、五接镇、兴仁镇、兴东镇、张芝山镇、川姜镇、先锋镇及开发区。

多年来,依托傍江临海的优越区位和便捷的交通条件,***社会经济发展迅猛,在江苏和全国一直处于领先地位。

然而,与苏南的江阴、张家港等同级城市相比,发展差距仍在不断扩大;并且其内部城镇发展的差异也较大,尽管近年来***区政府采取了多种措施试图缩小地区间差距,但调查数据显示,***城镇发展的空间格局并没有从根本上改变。

二、研究方法分形理论分形理论是美国科学家曼得尔布罗特开创的一门非线性学科,用以解决非线性环境中一些随机分布的现象和问题。

我国城市新区发展战略研究

我国城市新区发展战略研究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特征。在这些定位内容 中,空间定位是灵
魂 ,产业 定 位 是基 础 ,功 能定 位 是核 心 。 在 我 国近年 来 一些 新 区的定 位 中 ,还特 别
二、新区的产业选择
新 区产 业 选 择 对 于 新 区 的持 续 、快
表 1 主 要新 区战 略定位
新区名称 战略定位
依托京津冀 、服务环渤海 、辐射 “ 三北”、面向东北亚 ,努力建设成为我 国北方对 滨海新区 外开放的门户 、高水平的现代制造业和研发转化基地、北方 国际航运中心和国际物 流 中心 ,逐步 成为 经济 繁荣 、社 会 和谐 、环境 优美 的宜 居生 态型新 城 区 。 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的先行区 ,中国内陆重要 的先进制造业基地和现代服务 两 江新 区 基地 ,长江 上游 地 区金 融 中心 和创 新 中心 ,内陆地 区对外 开 放 的重要 门户 ,科 学 业 发展 的示 范窗 口。 西安国际化大都市的主城功能新 区和生态 田园新城 ,引领内陆型经济开发开放战略 西 咸新 区 地建 设 的 国家级 新 区 ,彰 显秦 汉 文 明 、推 动 国际文 化 交流 的 历史 文化 基 地 ,统筹 高 科技 资 源的新 兴产 业集 聚 区 ,城 乡统筹 发展 的一体 化建设 示 范 区。 天府新区 以现代制造业为主、高端服务业集聚、宜业宜商宜居的国际化现代新城区。 兰州新区 甘肃层面 :新 区将成为传统优势产业和现代化服务业的扩展区 ,沟通全省的重要交 通 枢纽 和物流 中心 ,实 现全 省跨越 式 发展 的重 要经 济增 长极 。 南沙新区 国际智慧海滨城市、粤港澳全面合作的国家级新区、珠三角世界级城市群的新枢纽。
【 图分 类号 】F 9 。 中 2 11 近 年来 ,我 国城 市新 区呈 快速 发展 的 区 自 身优 势和劣势 、 遇与挑战深入分析 的 机 势 头 ,除 滨海 新 区 、两江 新 区 、西咸 新 区 基础上 , 通过 确定新区在区域当中的位置及

城市空间结构的优化与分析

城市空间结构的优化与分析

城市空间结构的优化与分析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城市空间结构的优化和分析已成为一个备受关注的热点问题。

城市空间结构是指城市内部各个空间形态的组成和分布,包括道路、建筑、公园等不同类型的空间形态。

城市空间结构的良好与否直接关系到城市的功能性、经济性和生态性,因此优化城市空间结构已成为城市规划和建设的重要内容。

一、城市空间结构的现状分析当前,随着人口城市化程度的逐渐提高,城市的规模和建设密度越来越大。

但同时,城市交通拥堵、环境污染等问题也日益严重。

城市空间结构的组成和分布不合理是造成这些问题的原因之一。

现状分析主要包括以下方面:1. 建筑密度过高城市建筑密度过高会导致空气污染、噪音污染等问题的产生。

当前,大量高层建筑的兴建已成为城市建设的趋势,但这也带来了城市“峡谷效应”的出现,即两边高楼之间形成的狭窄空间容易造成空气流动不畅,使得污染物积聚造成污染。

2. 交通拥堵随着城市交通工具的流动性的提高,交通拥堵已经成为城市交通中的突出问题。

城市交通网络的构成缺乏条理和规范性是导致交通拥堵的根本原因。

3. 缺乏生态空间城市缺乏生态空间不仅会对城市环境产生一定影响,而且也会影响城市的人居环境。

城市绿地面积不足会造成城市热岛效应、土壤掩埋等问题。

同时,城市缺乏文化艺术活动的场所,这也会对城市文化建设产生一定影响。

二、城市空间优化的建议1. 合理规划交通网络交通是城市发展的重要支撑,建立起科学合理的交通网络架构能够优化城市交通。

其次,在实际交通规划和实施过程中,不仅要注意交通运输的速度和效率,还需要兼顾交通出行的流畅性和交通网络的绿色化。

2. 适度增加生态空间合理布局城市绿地和公园可以缓解城市的交通污染和减缓城市热岛效应。

同时,绿化墙、屋顶花园等新型绿化手段的运用能够带来更加有益的生态喜悦。

3. 优化城市建筑密度当下城市高层建筑日益增多,对于城市建筑密度的合理化规划具有一定挑战。

城市建筑密度的规划必须要兼顾城市环境和公民的安全和因而要严格把握。

中小城市新区规划建设策略初探

中小城市新区规划建设策略初探
十分 重要 。
2 构 建集 约的 土地 利用模 式
. 随着新 区城市功能 向综合化转 变 , 其城 市开发活动也 随之 转 2 1 集 约 化 的 土 地 使 用 在过去 的发 展历程 中, 一些城市新 区采 用了不断加大土地 资 变, 这就对规划提出了需要 对于不同功能 的发展轴在 空间上进行
维普资讯
第3 4卷 第 2 9期 20 TECTURE
V0 . 4 NO. 9 13 2
Oc. 2 0 t 08
・6 ・ 9
文章 编 号 :0 96 2 {0 8 2 —0 90 1 0 .8 5 2 0 )90 6 —2
W ANG n-e Ya f i
Ab tat trigfo t en csi f e e p n ft ersd n esi befrs l fmie ,t epa t emenn fd v lpn h ei src :Sat rm h eest o v l me to h eie c ut l o mal a l s h rci a igo e e i t ers— n y d o a i c o g d n esi befrs ala l swa i usd o t mpo et es aeq ai ft er ie c utbefrs l fmie ho g ulig e c ut l o m l fmie sds se ,h w o i rv h p c u ly o h e d n es i l o mal a l st ru h b i n a i c t s a i d
2 在 。作为 主城产业 转移 、 空间扩 展 的先 导地 区 , 区和主城 之 间 2。 用 地 功 能 的 适 当 混 合 新
积、 物业 、 间营造 、 空 舒适度 等方 面不断 提高 , 才会使 普通百姓 能 参考文献 : 够真正接受小户型住 宅 , 实现 中央政府 提出的建设 节约型社会 和 [ ] 梁 恩树 , 德 志 . 1 杨 浅析 中小 户 型住 宅 设计 [ ] 山 西建 筑, J. 和 谐社 会 的 目标 。 2 0 ,3 2 )8 —6 0 7 3 (6 :58 .

城市空间结构优化研究

城市空间结构优化研究

城市空间结构优化研究城市是人类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全球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城市面临的问题也越来越多。

其中,城市空间结构问题是一个十分重要的方面。

城市空间结构的合理规划和优化,是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

本文将从城市空间结构的定义、问题及其优化出发,分析当下城市空间结构的现状,探讨如何对城市空间结构进行优化。

一、城市空间结构的定义城市空间结构是指城市内部各个地区的空间分布形态和联系方式。

它不仅涉及城市建筑和景观的布局,还包括城市交通、公共设施等方面的布局和整合。

一个城市的空间结构,直接影响着城市内部各个地区的发展及其对外的联系和互动。

因此,城市空间结构的合理规划和优化,对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二、城市空间结构问题城市空间结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城市布局不合理。

许多城市过度扩张,使城市中心区域远离市区核心,出现了城市中心无人区和城乡发展落差大等问题。

2.交通堵塞。

城市道路的铺设和规划不合理,交通用地面积少,交通拥堵现象频繁发生,影响市民的出行和生活。

3.城市公共设施配套不足。

由于城市发展速度过快,公共设施的建设没有跟上。

例如,有些城市医院、教育资源等配套设施不足,导致市民的生活水平下降。

4.城市景观布局不合理。

因为城市建设规模过大,城市建筑和景观规划没有统一规划,使得城市景观布局显得混乱无序,影响了城市的美观度和宜居性。

三、城市空间结构优化为解决以上城市空间结构问题,应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优化。

1.合理规划城市布局。

城市重点建设区域应在市中心附近,城市边缘地带在管理上应实行严格的土地开发和利用规划,加强对城市边缘地带的管控。

2.优化城市交通。

在城市路网的规划和布局上应考虑各种交通工具的通行需求,不仅要关注轿车的行程,也要考虑行人、单车、公交、地铁等的出行需求,优化城市路网结构,缓解交通堵塞,在城市交通中引入更多的智能交通。

3.加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

完善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包括道路,维护绿化环境等各种公共设施机构,保障市民生活的基本要求,切实提高市民生活水平。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城市新区空间结构发展策略初探
摘要:本文从国内外城市空间的发展过程入手,寻求其发展特征,并总结城市新区在区域发展中的空间布局结构,提出多中心与紧凑式空间布局的关系,并结合辽宁东戴河新区发展的实例,简要介绍新区的空间结构发展策略,以期为类似的新区发展提供借鉴意义。

关键词:城市新区;空间结构
1、前言
对于城市化、工业化高速发展的中国来说,大城市普遍存在产业、人口过度密集,导致环境恶化、住房紧张、交通拥挤等一系列问题,城市环境的紧张,促使城市空间无序蔓延扩展,因此,建设城市新区成为大多数城市解决空间扩展以及各种社会矛盾的一种方式,而新区的功能、交通、产业、环境等方面的构成要素必须落实到空间发展布局上,才能实现新区对城市发展的“反磁力”作用。

然而,对于同一区域的城市而言,因其区域条件、劳动力、自然资源等各方面具有相似性,仅仅强调城市个体的竞争力容易演变为降低土地成本、容忍环境破坏等政策、制度方面的恶性竞争,从而造成大量的城市问题,阻碍区域的长远发展。

同时,世界范围内经济竞争的加剧,在客观上推动着区域竞争的出现和加强,导致在世界范围内以区域为整体,对人才和资本的竞争,这就必然要求在各区域内部存在相当的协调,否则便无法形成合力,营造良好的区域发展整体环境,创造区域品牌。

因此,城市新区建设的背景就是要加强与其他城市和地区的协作,以及与区域竞争之间的协调,这是推动新区自身发展和区域协调发展的核心动力。

2、城市空间发展过程与特征
伴随着城市化、郊区化、逆城市化的城市发展过程,城市空间结果的演化也经历了从分散到集中,从集中到分散以及从分散再到集中的过程。

集中是城市空间存在的基本特征,表现为内心聚合的倾向和人口增加的趋势,是城市空间演化过程中集聚与扩散作用引力聚焦的过程。

分散是城市空间的一种异化现象,表现为一种离心的运动趋势,是对城市空间过度集中的一种反映,也是城市化过程中,城市空间结构复杂性和多样性增加的必然体现,在集中——扩散——再集中这个过程中,是与城市化、郊区化、逆城市化、再城市化等阶段相辅相成的,每一次结构震荡都使人们的认识得以深化。

目前,随着城市化进程的推进和工业化发展阶段的深入,在可持续发展的时代要求下,以及我国资源条件有限的现实环境下,城市必须改变传统的粗放式发
展模式,走集约化的城市道路,城市空间也应采取紧凑型的发展模式,因此,城市新区的空间结构更应该选择这样的模式。

城市新区的紧凑式空间发展策略是建立在分散与集中的基础上,包含了必要的集中以及适当的分散,按照社会、经济、文化和生态的发展要求,按有机秩序的原则组织和安排一切空间和非空间要素,形成有生命力和可持续发展的城市新区发展空间。

紧凑型的城市空间发展模式通常具有这样几个特征:有一个主要的、大型的城市中心;城市由开敞空间或绿带将城市分为几个部分,每个部分有自己的集中点;各集中点之间有快捷的交通联系。

城市新区的紧凑式发展就是要以实现城市土地集约化利用,城市功能区的紧密联系,城市运转成本的降低,促进与社会融合、与自然协调发展、与区域协调发展为目标。

新区的紧凑式发展能够加强区域的经济集聚效应,也能够维护区域的生态平衡,可以增加能源的使用效率,减少资源消耗,并且避免城市向乡村蔓延,从而促使区域的空间结构向健康状态发展。

3、区域空间结构优化与布局
随着综合交通网络的日益普及化,城市多中心结构正日益成为众多区域和城市谋求均衡发展的主要目标,被许多规划学者所推崇。

区域空间的多中心主要指不同规模相对独立的城镇或城市组团在区域的分布状态,通过综合交通的发展,使得中心职能在区域内地理空间上重新组合,即“集中式的分散”。

多中心结构既是空间组织演化中各种经济、社会、生态等机制促成的结果,也是规划实践中人为组织而形成的状态,是融合城市空间集中与分散的一种趋势。

这种结构体系是针对大城市单中心集中所产生的弊端,将城市的带状、团状、块状的结构有机地划分为分散的次结构,以更广的区域范围来认识,这些次结构依然是城市整体中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是具有相对独立的城市单元,这些单元可以以块状、带状或环状的形式组成多中心的城市地区,在空间划分上,就是把大城市地区划分为小城市,但是在基础设施和公共设施的使用上,仍然要统一布局。

要实现区域的多中心结构,意味着将公共基础设施和支柱项目建立在分散的节点上,这些节点要成为有吸引力的中心城市,成为经济独立的疏解中心。

节点与节点之间有便捷的交通,且通过大面积的自然空间的分割,保持在各自空间上的相对独立。

区域内包括新区在内的各城镇通过合作与互补的关系,以协调的方式使多中心区域的能量“整体大于部分之和”。

加快区域多中心结构的调整,要通过建立优先城市化地区和城市发展极核,在多个层面上建构多中心的空间格局,其中,所谓“优先城市化地区”是指新区发展的主要集聚地;所谓“城市发展极核”是指汇集各种公共设施、可发挥中心辐射作用的具有综合功能的城市中心。

新区的紧凑式布局是基于区域多中心发展的空间布局之上,新区空间发展方向应与区域发发展轴线和时序相吻合,通过新区的紧凑布局,连接周围城镇之合力,带动区域实现多中心发展,从而避免形成仅由单一中心引发的恶性发展,推动区域可持续的健康发展。

不论是新区的紧凑式空间布局还是区域的多中心空间布局,其目的都是为了实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新区的紧凑式和区域的多中心两者互为基础,互为条件。

新区就是区域多中心发展中的一个极核,新区的空间布局与中心城市之间应设置永久绿带,以避免新的城市与现状城市化地区连绵成一体,但新区应有意识地与现状城市化地区直接空间连贯,以保持地区城市化发展
在空间上的延续性,形成整体化的区域空间格局,连同区域内的其他中心对中心城市的人口和产业疏散提供空间支撑。

4、辽宁东戴河新区空间结构发展策略
辽宁东戴河新区位于辽宁省葫芦岛市绥中县境内,地处辽冀两省的行政交界处,是东北和华北两大经济区的结合部,具有承接两大经济区双向辐射的先天优势。

西端与河北省的秦皇岛市的山海关区相接壤,是辽宁沿海经济带西部的起点。

新区成立于2008年2月,前身为绥中滨海经济区,多年来新区在国家政策和辽宁省政府的大力支持下,以建设“海岸中关村、生态新城区”为目标,取得了较快的发展。

4.1区域对接
辽宁东戴河新区的整体发展必须要强化产业区、城市功能区和港口的联系和互动,强化彼此间的衔接;同时要对接北戴河、南戴河、绥中县乃至整个辽宁沿海经济带,通过产业及功能的互补协作,综合交通上的彼此对接,使东戴河新区实现产城一体化发展,并能融入区域经济发展之中。

4.2交通先行
首先,要进行码头、铁路、公路等重大基础设施的建设,打通与周边地区的交通联系,缩短时间距离,强化区域的区位优势,提高区域的可进入性。

其次,组织方便快捷的公共交通,以支持并促进东戴河新区与周边地区频繁往来和经济社会联系。

尤其是应加强东戴河新区片区之间、东戴河新区与秦皇岛、葫芦岛市之间的联系,在主要线路上组织中小运量型的公共交通体系,提高服务质量,优化区域的交通联系。

4.3生态保障
充分利用东戴河新区良好的自然生态基底,集约节约利用土地,以建设科技含量高、技术先进的集约型经济增长方式为重点,强化环境保护与独特景观格局塑造,将低碳经济与产业发展结合,实行生态化发展战略。

同时,加强城市基础设施的建设,大力拓展城市职能,以中心城区产业升级为契机,优化城市结构,以建设区域中心城市为目标,以生态、旅游为特色,重点发展具有区域影响的贸易、旅游、会展及信息服务等职能,不断提高东戴河新区在区域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