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潮是发生于近海的一种生物性自然灾害,是某些浮游生物尤其是单
赤潮阅读答案-赤潮阅读理解

赤潮阅读答案:赤潮阅读理解赤潮又名红潮,是一种水华现象。
它是海洋灾害的一种,这篇《赤潮》将为我们讲解赤潮的危害及治理方法。
下面由WTT为大家带来赤潮阅读答案,希望对大家有帮助!赤潮阅读材料①人类早就有赤潮相关的记载。
如《旧约·出埃及记》中就有关于赤潮的描述:“河里的水,都变作血,河也腥臭了,埃及人就不能喝这里的水了。
”日本,早在腾原时代和镰时代就有赤潮方面的记载。
18311836年,达尔文在《贝格尔航海记录》中记载了在巴西和智利近海面发生的束毛藻引发的赤潮事。
据载,中国早在2000多年前就发现赤潮现象,一些古书文献里已有一些有关赤潮方面的记载。
如清代的蒲松龄在《聊斋志异》中就形象地记载了与赤潮有关的发光现象。
②赤潮是在特定的环境条下,海水中某些浮游植物、原生动物或细菌爆发性增殖或高度聚集而引起水体变色的一种有害生态现象。
赤潮是一个历史沿用名,它并不一定都是红色,它是许多赤潮的统称。
赤潮发生的原因、种类、和数量的不同,水体会呈现不同的颜色,有红颜色或砖红颜色、绿色、黄色、棕色等。
值得指出的是,某些赤潮生物,如膝沟藻、裸甲藻、梨甲藻等,引发赤潮时并不引起海水呈现任何特别的颜色。
③赤潮是一种自然现象,也是人为因素引起的。
随着现代化工农业生产的迅猛发展,沿海地区人口的增多,大量工农业废水和生活污水排入海洋,其中相当一部分未经处理就直接排入海洋,导致近海、港湾富营养化程度日趋严重。
同时,由于沿海开发程度的增高和海水养殖业的扩大,也带来了海洋生态环境和养殖业自身污染问题;海运业的发展导致外来有害赤潮种类的引入;全球气候的变化也导致了赤潮的频繁发生。
④目前,赤潮已成为一种世界性的公害。
美国、日本、中国、加拿大、菲律宾、印度、印度尼西亚、韩国、香港等30多个国家和地区赤潮发生都很频繁。
赤潮的发生,不仅给近海养殖业造成了巨大的损失,还会破坏海洋的正常生态结构,破坏海洋中生物的正常生产过程,从而威胁海洋生物的生存。
2020学年高中地理中图版选修5学案:第二章 第三节 中国的海洋灾害

第三节中国的海洋灾害学习目标明目标、知重点了解风暴潮的类型,掌握我国风暴潮的时空分布特点、危害及防御措施。
了解风暴潮、灾害性海浪与台风的关系。
了解赤潮的发生原因,掌握我国赤潮的分布及危害。
中国的海洋灾害【自主学习】1.中国海洋灾害的主要类型风暴潮、灾害性海浪、赤潮等。
2.风暴潮(1)危害程度:居海洋灾害之首,也是我国最主要的海洋灾害。
(2)种类①台风风暴潮a.发生时间:主要发生在夏秋季节,以8~9月最为集中。
b.特点:来势猛、速度快、破坏力强。
c.发生地区:广东、广西、海南、台湾、福建、浙江是台风登陆最多的省区,也是台风风暴潮发生次数最多的地区。
②温带气旋风暴潮a.发生时间:多发生在春秋季节,夏季也时有发生。
b.受灾地区:主要集中在渤海和黄海沿岸。
3.灾害性海浪(1)种类:以台风引发的灾害性海浪为主。
(2)危害:翻船、损坏各类船只,造成人员失踪或死亡。
4.海啸灾害发生的频次不多,据记载,平均200年发生一次。
【合作探究】读教材P42图2-3-1,探究下列问题。
(1)在我国,风暴潮一般影响范围和严重影响的地区分别是什么地方?(2)为什么有的地方受风暴潮影响重,有的地方影响轻?提示:(1)一般影响范围:台湾东北部、福建、浙江、上海及江苏南部;严重影响的地区:浙江和福建。
(2)风暴潮由台风引起,台风登陆地区影响重,其他地方影响较轻。
【核心归纳】1.风暴潮的危害导致潮水漫溢,海堤溃决,冲毁房屋和各类建筑设施,淹没城镇和农田,造成大量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风暴潮还会造成海岸侵蚀,海水倒灌造成土地盐渍化等灾害。
2.赤潮的定义、成因、危害(1)赤潮的定义:它是海洋中某一种或某几种浮游生物在一定环境条件下暴发性繁殖或高度聚集,引起海水变色,影响和危害其他海洋生物正常生存的灾害性海洋生态异常现象。
(2)赤潮发生的主要条件:①纬度较低,水温高;②大量氮、磷等营养物质的排放;③静水环境。
赤潮发生的原因:海水富营养化是赤潮发生的物质基础和首要条件;干旱少雨,天气闷热,水温偏高,风力较弱,或者潮流缓慢等水域环境;海水养殖的自身污染亦是诱发赤潮的因素之一;海运业的发展导致外来有害赤潮种类的引入;全球气候的变化也导致了赤潮的频繁发生。
水产学中赤潮名词解释

水产学中赤潮名词解释
赤潮(red tide)是指在海洋中发生的一种自然现象,通常是由于浮游生物大量繁殖引起的。
这些浮游生物在短时间内迅速繁殖,形成一层厚厚的红色“海藻”层,从而影响海洋生态系统的平衡。
赤潮的发生通常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包括营养物质的增加、水文气象条件的改变以及生物种群的演变等。
在某些情况下,人类活动也可能促进赤潮的发生,例如排放大量营养物质到海洋中,导致浮游生物的繁殖增加。
赤潮对海洋生态系统的影响非常大。
当浮游生物大量繁殖时,它们会消耗海水中的营养物质,同时释放出一些有害物质,如氨和硫化氢,从而对海洋生物产生毒害作用。
此外,赤潮还可能导致海洋生物的大量死亡,破坏海洋生态系统的平衡。
为了防止赤潮的发生,我们需要采取一系列措施。
首先,要减少向海洋排放的污染物,特别是营养物质。
其次,要加强对海洋生态系统的监测和预警,及时发现并处理可能发生赤潮的情况。
此外,还可以通过培育和放流特定种群的方式来控制赤潮的发生。
总之,赤潮是水产学中一个重要的概念,需要我们深入了解和关注。
通过采取有效的措施来预防和控制赤潮的发生,我们可以保护海洋生态系统的健康和稳定。
湖南省岳阳市成考专升本2023年生态学基础自考测试卷(含答案)

湖南省岳阳市成考专升本2023年生态学基础自考测试卷(含答案)学校:________ 班级:________ 姓名:________ 考号:________一、单选题(30题)1. 植物固定的日光能占其吸收的日光能的比率称为()A.同化效率B.净生产力C.生长效率D.维持价2. 在空间变化中,纬度每增加1度,年平均温度大约降低( )度。
A.0.5B.1C.1.5D.23.难降解的有毒物质沿食物链传递,其浓度将()。
A.维持恒定B.产生波动C.逐级降低D.逐级升高4. 如果在一定时间内,由于( ),生态系统将会彻底崩溃。
A.断绝了生态系统的物质之一的供应,生态系统就停止了能量利用B.断绝了生态系统的某些物质供应,不会停止生态系统内能量利用C.断绝了生态系统的能源供应,生态系统一定会停止能量利用D.断绝了生态系统的能源供应,不会停止生态系统内能量利用5. 在单向风的影响下,树木对风适应的明显特征是()A.矮化B.顶冠C.根不发达D.旗冠6.人类对作物补加能源的作用主要是()A.改善环境B、消灭竞争者C、增加总生产量D、增加净生产量7.群落演替到成熟阶段()。
A.总生产量远小于总呼吸量B.总生产量和净生产量达到最大C.总生产量远大于总呼吸量D.总生产量与总呼吸量大体相等8.群落演替在后期的成熟阶段( )。
A.总生产量与生物量的比值最高B.总生产量、净生产量达到最大C.总生产量大于总呼吸量D.总生产量与总呼吸量大体相等。
9.一个种群内,不同年龄阶段的个体数量,幼年最多,老年最少,中年居中,这个种群的年龄结构型为()A.稳定型B、增长型C、衰退型D、混合型10.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根据组织层次分类,生态学可分为个体生态学、种群生态学、群落生态学、生态系统生态学、景观生态学和全球生态学B.按生物分类类群划分,生态学可分为普通生态学、植物生态学、动物生态学和微生物生态学C.按生物的生存环境类型划分,生态学可分为分子生态学、生理生态学、行为生态学、进化生态学、农田生态学、渔业生态学、草地生态学D.按生态学与不同应用领域的结合划分,生态学可分为水域生态学和陆地生态学11.法瑞学派群落分类方法的基础是()A.演替原则B、植物区系C、植被型D、群落生态12.在我国暖温带地区,通常土壤养分有效性最好和最利于植物生长的土壤酸碱度为()。
来自海洋的威胁——赤潮

塑 .
赤潮 是水体 中的一些浮游植物 , 在一定的环境条件 F突发性地大量繁殖 , 引起 一定海 区内的海水主要呈现 红色 为主的海 流。它不仅在气温高的夏季 容易发生 , 在 春、 秋季也时有发生 ; 不仅出现在近海 , 而且有 向远海扩 展的趋势。 我国近海赤潮频发 来 自于国家环保总局的数据显示 , 近年来我 国近海 赤潮发生次数呈 明 上升趋势。2 O世纪 6 0年代 以前发 生 3次 ,O年代 发生 9次 ,O年代 发生 7 7 8 4次 ,进 入 9 O 年代 以来 , 近海赤潮发生频率 大为增加 , 平均每年 就发 生 2一 O次 , 0 o3 到 2年 , 一数字 上升 为 7 这 9次 ,3年更 O 达 19次 ,4年 5月 ,浙 江舟 山附近海域 发生面 积约 1 0 80 0 0到 10 0平方 千米的特大赤潮 ,造成 了严 重的危 00 害。 赤潮发生 次数较多的有广东 、 、 江、 山东 浙 辽宁和上 海近海。长汀 口、 珠江 口、 辽东湾 、 杭州湾 、 莱州湾 、 大亚 湾、 汕头 一汕尾海域 以及天津近海等是赤潮 的多发地 区。 二、 赤潮发生的原 因
1 . 海水的富营养化。人类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 把
海洋作为天然 的垃圾 排放场所 , 据统计 , 占全 国面积不 足5 %的沿海地 区 , 向海洋排放 的_业废水 和生活 每年 r = 污水近 7 O亿吨。 这些排放物 中富含大量的营养盐类 , 直 接 导致 丁海 水 中氮 、 磷等成分 的大量 增 加 , 铁、 锰等微量元 死亡 。 素 以及 有 机 化 四 、 潮 赤 合 物 的含 量 也 江苏海安县孙庄中@( 65) 黄玉龙 2 62 2 的防治措施 大为增加 , 促进 1 制 污 . 控 了赤潮生物的大量繁殖。 水入海量 , 防止海水富营养化 。海域对排入其中的污染 2全球 气候 的变化 。引发赤潮 的各 种藻类繁多 , . 它 物具有一定 的自净能力 ,但这 种 自净能力是有 限的, 所 们部有各 自适宜生 长的季节 , 当适合某种藻类 生长 的季 以国家应严格控制陆源污染物 向海洋超标排放 , 特别要 来临时 ,加上海 水中含有该藻类生长 所需 的营养 盐 严格控 制好含有大量有机 物和富含 营养盐污 水的人海 类 , 么这种藻类 就可能大量繁殖 , 那 从而引发赤潮。 当有 量 。 于工业集中和人 口密集区域以及排污量大的工矿 对 厄尔尼诺现象 I现的年份 ,局部海 区水温异常偏高 , 叶 J 赤 企业 , 帮助其建 立污水处理装 置 , 污水能够 做到达 应 使 潮发生 的可能性大为增 加。 19 如 9 8年 , 国沿海从南到 我 标排放 。 北发生过 多次大规模的赤潮 现象 , 给海洋生态环境和水 2搞好赤潮的监测和预报 工作 。利用遥感 、 . 监视船 、 产养殖业造成极大的破坏。 监 测站等 , 入开展赤潮发 生机 理的研究 监测 , 深 建立完 3气象条件的影响。赤潮的形成 、 . 分布 、 聚集和分散 整 的监测预报系统。掌握赤潮 生物 的动态 , 作好赤潮生 直接受到海水的温度 、 海水的运动 和风的影响。 如果风力 物 的预测预报工作 。 采取相 应的措施 , 避免赤潮 生物对 较大, 海水流动较快 , 中的营养盐类不能相对静止在 鱼类 、 海水 贝类及海水养殖造成毁灭性灾害 。 对赤潮多发区 、 定的海域 。 使赤潮生物很难聚集 , 形成不了赤潮。 相反 , 近岸水域 、 海水养殖 区和江河人海 口水域要进行严密监 如果海水 具备温度较高 、风力较弱 、 海流缓慢 等水域条 视 , 及时获取赤潮信息 。 一旦发现赤潮或赤潮征兆 。 及时 件, 会促进藻类生物的大量繁殖 , 使赤潮容易发 生。如人 通知有关部 门,有组织有计 划地进 行跟踪 监视监测 , 提 们通过监测发现一周内水温突然升高大于 2 ,这便是 出治理措施 , 千方百计减少赤潮 的危害 。 赤潮发生的先兆。海水的化学风予如盐度的变化也是促 3采 取科 学的 养 殖技 术 , 轻 赤潮 生物 的繁 殖 。 . 减 使赤潮生物大量繁殖 的原因之一。 赤潮在夏季容易发生 , 在 选择 养殖 方 式 和养殖 品种 时 ,可 以采 取科 学 的方 以及容易产生于一些港湾就与气象条件有很 大的关系。 法, 如可 选用 贝类 同 鱼类 混合 养 殖 , 轻 藻类 的暴 发 减 4 度 的海水养 殖。我 国是水产养殖 大国 , 过 由于许 性 繁殖 。 多地方 片面追求经 济效 益 。 反生态环境规律 , 使养 违 致 4做好 宣传和教 育工作 。可 以通过报 刊 、 广播 、 电 殖业 F身污染 日趋严重 ,随着 贝类 和鱼 类新 品种 的引 J 视 、 等媒 介 , 社会广泛开 展关于赤潮 的科普宣 网络 向全 进, 也带来了新 的赤潮生物 。过度投放饵料和养殖 对象 传 , 增强人们抗 灾防灾 的意识 能力 , 提高全 民保 护海洋 排 …的火量排泄物富含营养 物质 , 也造成了水体的富营 这 片“ 蓝色土壤 ” 的意识。只有 保护好海洋 , 才能不断向 养化 , 使养殖 成为赤潮生物的理想柄息地。 9 7年 1 海洋索取财 富, 19 O 反之 , 将会带来不可估量的损 失。
水污染组图欣赏-PDF

18/7
赤潮是发生于近海的一种生物性自然灾害,是某些 浮游生物尤其是单细胞浮游植物在适宜的环境条件下急 剧增殖或集聚引起的生态异常现象。赤潮发生时,每毫
升海水中会有成百上千个赤潮藻类细胞。这些微小的有
色藻类大量生长以致使海水变成红色、棕色,甚至绿色、
黄色,此时形成的水华就称为赤潮。
19/7
湖泊中由于某些藻类大量繁殖,出现了“水华”。
因河水污染而死的鱼
1/12
被毒死的水鸟
2/12
工业污水
3/12
工业“三废”
等对大气、水体、
土壤、生物的污染,
遍及全球。
4/12
水污染已经对我们的生存环境造成了严重的影响
5/12
被污染了的河流
6/12
造纸厂排放的污染,水质状况很差。
8/12
黑色的污水流入长江,形成黑色污染带。
9/12
白色的污水流入长江,形成白色污染带。
10/12
沿海城市通过河口向海上排放大量的污染,使得海面 像覆盖着一层黑胶一样。
11/12
赤潮
12/12
13/12
14/7
出现了“赤潮”的海洋
15/7
红色的赤潮
16/7
黄色的赤潮
17/7
引起赤潮的几种藻类
第二节 爱护水资源【教学设计、知识点、习题、答案】

第二节爱护水资源第1课时水体污染的危害●课标要求通过典型的水污染实例认识水污染造成的危害,能说出污水处理中主要的化学方法及其原理。
●课标解读1.通过“日本水俣病和痛痛病”“赤潮”和“世界上最大的原油泄漏事件”3个典型案例掌握重金属污染和植物营养物质污染,以及石油污染。
2.知道哪些物质能够污染水体,认识水污染造成的危害。
●教学地位水污染是日常生活中常见的问题之一,也是与每个人的健康息息相关的问题,本节主要通过典型案例介绍水污染的危害。
涉及化学学科内容相对较少,主要是帮助学生认识水污染的危害,形成爱护水资源,节约用水的意识。
●新课导入建议数据显示,目前全国七大水系中已有一半以上河段水质受到污染,全国1/3的水体不适合鱼类生存,1/4的水体不适合灌溉,90%的城市水域污染严重,50%的城镇水源不符合饮用水标准,40%的水源已不能饮用,南方城市总缺水量的60%~70%是由于水源污染造成的。
哪些物质会污染水质?水污染又有哪些危害?让我们通过本节学习了解相关知识。
●教学流程设计步骤1:课前自主预习,初步认识水体污染的危害。
⇒步骤2:提出问题:你认为教材图4—18、图4—19和图4—20想告诉我们什么?你从图片中看到什么?想到什么?⇒步骤3:学生思考、讨论、发言:略。
(参考:仅存有限的洁净之水,是盛载地球人的生命之舟,破坏、污染水资源,就是在制造倾覆灭顶之灾;与一条条江河水系被轻易地污染相比,保护和利用好每一滴洁净的水离我们更近;爱护水资源就是爱护生命……)⇒步骤4:提出问题:你了解水体污染的种类和危害吗?⇓步骤7:检验测评,课后巩固。
⇐步骤6:课堂小结,常见水体污染的原因和危害。
⇐步骤5:布置任务:将学生分组,每一个小组介绍一种类型的水体污染,如重金属污染、植物营养物质污染、石油污染、农药污染等,可以不限于教科书中的内容。
还可以布置学生进行角色扮演活动,如体验水俣病和痛痛病的痛苦、赤潮和石油污染的危害等。
1.围的生态平衡遭到破坏。
赤潮是发生于近海的一种生物性自然灾害,是某些浮游生物尤其是单

课题组成员:郑钰、吴芳芳孙映青、黄勤伟指导老师:林宗进引赤潮——生物性自然灾害赤潮是发生于近海的一种生物性自然灾害,是某些浮游生物尤其是单细胞浮游植物在适宜的环境条件下急剧增殖或聚集引起的生态异常现象。
浮游植物是海洋中最主要的初级生产者,也是海洋生物的饵料基础。
因此,浮游植物的数量及其变化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海洋生物资源的盛衰。
在适宜的光、温、营养盐的条件下将促进浮游植物的生长。
然而,当某些条件,如营养盐特别丰富,只适于某些浮游植物生长时,则将可能导致该种植物迅猛发展并抑制其他种类的生长,形成所谓“赤潮”。
”赤潮发生时每毫升海水中会有成百上千个赤潮藻类细胞。
这些微小的有色藻类大量生长以至使海水变成红色、棕色、甚至绿色、黄色。
但是,还有许多有毒的水华并不使海水变色,它也称为赤潮。
反过来,改变海水颜色的并不一定是赤潮,无毒无害的藻类积累也可能改变海水的颜色。
此外,还有一些浮游植物既不改变海水的颜色也不产生毒素,但却以其它的方式杀害海洋动物。
因此,许多不同的现象都被归为赤潮。
影响概述赤潮,在我国80年代后期,呈逐年增多的趋势,不少地区都受过赤潮灾害之苦。
尤其是有毒赤潮发生时常伴有鱼贝等海洋生物的大量死亡。
同时这些大面积的赤潮也使对虾养殖遭受了灭顶之灾。
赤潮灾害使虾农尝到了赤潮灾害的切肤之痛,赤潮造成直接经济损失高达几亿元,是海湾或近海人工养殖的巨大威胁。
此外造成的损失还有:零售业、餐饮旅馆及旅游业的经济损失,中毒生病的医疗费及工资损失,水质与海鲜品质检测的费用,公共告示、宣传费用,由恐惧担忧造成的后果等等。
可见赤潮带来的灾害几乎对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都有影响。
成因概述产生赤潮的原因很多,除了赤潮生物本身快速的繁殖能力以及结构性质外,还需要适当的外部条件:(1)水体中有丰富的营养因子,包括溶解氮化合物,溶解磷化合物,溶解硅酸盐,溶解铁盐、锰盐及其它几种微量金属盐,溶解维生素类及其它增殖促进有机物;(2)海区的水文气象条件,如阳光强烈、水温升高、海水停滞、海面上空气流稳定都有利于赤潮生物集结,是出现赤潮的自然条件;(3)由于微生物分解有机物而消耗溶解氧,使水底层出现低氧或无氧水团,也会引起赤潮;所有因素以复杂的方式相互影响,并影响藻类生长,从而影响赤潮的发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课题组成员:郑钰、吴芳芳孙映青、黄勤伟指导老师:林宗进引赤潮——生物性自然灾害赤潮是发生于近海的一种生物性自然灾害,是某些浮游生物尤其是单细胞浮游植物在适宜的环境条件下急剧增殖或聚集引起的生态异常现象。
浮游植物是海洋中最主要的初级生产者,也是海洋生物的饵料基础。
因此,浮游植物的数量及其变化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海洋生物资源的盛衰。
在适宜的光、温、营养盐的条件下将促进浮游植物的生长。
然而,当某些条件,如营养盐特别丰富,只适于某些浮游植物生长时,则将可能导致该种植物迅猛发展并抑制其他种类的生长,形成所谓“赤潮”。
”赤潮发生时每毫升海水中会有成百上千个赤潮藻类细胞。
这些微小的有色藻类大量生长以至使海水变成红色、棕色、甚至绿色、黄色。
但是,还有许多有毒的水华并不使海水变色,它也称为赤潮。
反过来,改变海水颜色的并不一定是赤潮,无毒无害的藻类积累也可能改变海水的颜色。
此外,还有一些浮游植物既不改变海水的颜色也不产生毒素,但却以其它的方式杀害海洋动物。
因此,许多不同的现象都被归为赤潮。
影响概述赤潮,在我国80年代后期,呈逐年增多的趋势,不少地区都受过赤潮灾害之苦。
尤其是有毒赤潮发生时常伴有鱼贝等海洋生物的大量死亡。
同时这些大面积的赤潮也使对虾养殖遭受了灭顶之灾。
赤潮灾害使虾农尝到了赤潮灾害的切肤之痛,赤潮造成直接经济损失高达几亿元,是海湾或近海人工养殖的巨大威胁。
此外造成的损失还有:零售业、餐饮旅馆及旅游业的经济损失,中毒生病的医疗费及工资损失,水质与海鲜品质检测的费用,公共告示、宣传费用,由恐惧担忧造成的后果等等。
可见赤潮带来的灾害几乎对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都有影响。
成因概述产生赤潮的原因很多,除了赤潮生物本身快速的繁殖能力以及结构性质外,还需要适当的外部条件:(1)水体中有丰富的营养因子,包括溶解氮化合物,溶解磷化合物,溶解硅酸盐,溶解铁盐、锰盐及其它几种微量金属盐,溶解维生素类及其它增殖促进有机物;(2)海区的水文气象条件,如阳光强烈、水温升高、海水停滞、海面上空气流稳定都有利于赤潮生物集结,是出现赤潮的自然条件;(3)由于微生物分解有机物而消耗溶解氧,使水底层出现低氧或无氧水团,也会引起赤潮;所有因素以复杂的方式相互影响,并影响藻类生长,从而影响赤潮的发生。
值得一提的是,细菌或细菌的基团还可能对浮游植物毒素的产生起作用,科学家们的研究表明毒素也许是生活在浮游植物体内或体表的某种细菌产生的。
污染现状在我国,随着工业的发展,特别是沿海工业和养殖业的不断增多,大量工业废水、生活污水和养殖业废水进入海洋,导致了赤潮污染不断加重。
近年来,赤潮在我国沿岸海域的发生频率不断增加,范围也逐渐地扩大,危害日趋严重,已成为我国海洋经济进一步发展的制约因素之一。
下面就我国邻海及厦门港海域的赤潮污染进行具体说明。
一、渤海资料表明,1989年8月下旬,渤海第一次发生大面积赤潮,面积达200平方公里;1998年9月下旬,渤海再次发生大面积赤潮,面积达3000平方公里; 1999年7月2日渤海又一次发生大面积赤潮。
下面以1999年的渤海赤潮为例来看看我国东部沿海的情况:(一)始料不及的灾害这是一次始料不及的突发赤潮灾害,它从开始到消退只有4天—5天时间。
7月2日,当海监飞机飞抵河北沧州市歧口附近海域时,发现海面以酱紫色为主,且呈不规则条带状分布,经监测,该海域发生赤潮,面积为400平方公里,当飞机飞抵塘沽大沽锚地附近时,再次发现同样的赤潮,面积约为25公里。
7月3日,飞机再次起飞,发现赤潮面积又扩大趋势,经监测面积达500平方公里。
7月4日,上午赤潮海域面积明显扩大,已达1500平方公里,范围在大沽锚地至歧口附近海域之间,当飞机向南飞至老黄河口外海域时,发现多年从未发生过赤潮的该海域同时发生赤潮,面积为400平方公里。
7月7日中午,监测人员在赤潮发生区河北歧口附近海域取样发现,水体中赤潮生物种类为无毒的闪光原甲藻、佛氏翅甲藻、旋沟藻sp,均低于形成赤潮的密度,赤潮现象已消失。
此外,据渤海沿岸有关省市海洋行政管理部门不完全报告,在大连湾、兴城菊花岛附近海域也发生不同程度的赤潮。
(二)原因何在渤海连续发生大面积赤潮是什么原因呢?除了赤潮生物的生物学因素外,还有一个被公认的环境因素,它分为自然和人为两部分。
一份关于1998年黄骅赤潮研究报告指出:1)诱发黄骅赤潮的因素有:人海河流排污、虾池废水、人海石油等;2)诱发赤潮的条件有:气温偏高、海面无风、干旱少雨,阳光辐射、水动力条件等。
而1999年7月2日,渤海再一次突发赤潮,原因何在?有关资料表明:当时正值北方高温天气,几条渤海西岸的主要排污河的沿岸,都能看见污浊的河水不停的向渤海流淌。
在海河口船闸,船闸内外的海水混浊不清,白沫横生,且水面漂浮着一些垃圾污物。
在这样长时间的高温下是极可能诱发赤潮的。
从监测的情况看,此次赤潮发生和发展的速度都很快,但持续时间较短,也与那几天连续刮风、降雨,温度降低有关。
二、厦门港一、环境因素(一).水温海水温度是海洋环境中最重要的生态因子之一,水温对生物的生活起着重要的作用。
在适温范围内,当温度升高时加速生物的新陈代谢,增加繁殖速度。
赤潮一般都发生在水温较高的季节。
据报道,日本的赤潮一般发生在水温15–25摄氏度间,通常在20–25摄氏度时发生赤潮。
厦门西港是一半封闭内湾,依靠潮流与外海进行交换。
在不同季节里受到浙闽沿岸水及海峡暖流水等不同水系的影响。
此外,由于湾内水浅,因此气温也对本海区水温产生一定的影响。
(二).盐度盐度是浮游生物生活的重要因素之一。
许多报道认为,降雨引起的海水盐度下降是浮游生物异常繁殖的物理刺激因素,也是发生赤潮的重要因素。
厦门西港周围无大陆径流直接排入,仅九龙江水的间接影响。
本海区的盐度,除受外海水影响外,降水也是一个重要因素。
调查表明,其年平均盐度为28.30,其变范围在18.98–32.33之间。
各月(大、小潮)盐度平均值示于表1、图1。
由其可见,厦门西港的盐度以9月份最高(30.83),7–9月的盐度均在29以上,这可能是由于高温高盐的暖水入侵引起的。
4月份最低(26.01),4月和6月海水盐度的均值均为26左右,这可能是由于降水引起了盐度下降。
调查海区盐度垂直变化的特点为底层一般比表层高0.5–1.0左右,但是在雨季的4月和6月相差较大,往往超过1。
而盐度的平面分布则由湾口向湾内呈逐渐递减的趋势。
海水的PH值是浮游生物生长繁殖的环境条件,同时浮游生物的生长繁殖也对海水中的PH值产生影响。
当浮游植物大量繁殖时,由于光合作用增强,大量吸收二氧化碳将使海水的PH值增加;反之,当浮游生物呼吸或死亡分解产生二氧化碳将使PH值下降。
通常海水的PH值在7.5–8.4之间。
而厦门西港的PH在7.90–8.46之间,80%以上测站的PH值在8.00–8.30之间。
各月PH的平均值变化如图4所示。
由图4可见,表层PH以5月份最高(8.31),10月最低(7.98),2–6月较高,均在8.2以上。
8–10月为低值期,46%测站的PH<8.00。
底层PH的变化趋势与表层的相似,但是底层的PH值普遍比表层稍低,这可能与底层光合作用较低且在底层有较大量的有机物分解有关。
PH的平面分布,在夏、秋和冬季分布较均匀,变化不大;春季则由湾口向湾内呈逐渐递增的趋势,以宝珠屿附近的水域为高值区(5月份PH在8.35以上),与此同时对照站(10号站)的PH仅8.09。
这与此时在宝珠屿出现赤潮,浮游植物生物量比对照海域的高,大量地吸收二氧化碳引起PH值升高相一致。
(四).溶解氧及其饱和度、化学耗氧量海水中的溶解氧含量是重要的生态因素,也是评价水质的重要指标。
水中含氧量除与海洋物理、化学因素有关外,浮游植物的光合作用及生物的呼吸也能改变水中氧含量。
以下是厦门港赤潮发生区溶解氧的情况:1、时空变化特征(1)含量特征厦门西港每月大潮海水(表底层均值)溶解氧(DO)及氧饱和度的季节均值是春季最高,冬、夏季次之,秋季最低。
氧含量及氧饱和度的最大值均出现于春季马銮海堤附近海域(17号测站)的底层。
(2)平面分布图2显示出厦门西港各季大潮表层海水溶解氧含量均值的平面分布。
春季溶解氧含量的分布趋势是马銮海堤附近海域的17号测站最高,逐渐向宝珠屿附近海域的12号站方向递减,且氧质量浓度的平面极差较大,相差达1.8mg/dm3。
同样地,夏、秋两季溶解氧含量的分布趋势也是马銮海堤附近海域较高,逐渐向火烧屿和高集海堤涵洞口附近海域方向递减,但氧质量浓度的平面极差较小,相差仅0.25–0.52mg/dm3。
冬季溶解氧含量是宝珠屿以北海域较高,逐渐向邻近海域和火烧屿附近海域方向递减,其氧质量浓度的最大极差为0.92mg/dm3。
(3)周年变化厦门西港溶解氧含量的周年变化如图3所示。
图3表明,该海区溶解氧含量的分布是表层高、底层低。
5月份出现了氧含量的最高值,9月份出现了最低值。
(4)周日变化图4显示出1987年5月14–15日14号测站所观测到的氧含量的周日变化(表底层均值)。
从图4可以看出,5月14日20时出现了氧含量的周日最高值,5月15日凌晨2时出现了最低值,其最大日较差值达2.72mg/dm3。
显然,这可能是由于浮游植物的光合与动物呼吸协同作用的结果。
2.与浮游植物数量的关系图3显示出1987年1–12月厦门西港大潮海水溶解氧含量与浮游植物数量的关系。
从图3可以看出,春、夏两季调查区(11–18站)溶解氧含量的变化趋势基本上与浮游植物的消长相一致。
所以赤潮发生期间,该海区溶解氧的变化主要是受浮游植物活动所控制。
3.与水温、盐度的关系图5显示出赤潮发生期间宝珠屿海域(13、14、16站表底层均值)溶解氧含量与水温和盐度的关系。
从图6中可以看出,在赤潮发生期间水体中溶解氧含量与盐度部分呈现正相关趋势,而与水温几乎无关。
显然,这种关系是由于生物效应对溶解氧的影响掩盖了物理效应。
然而,尽管如此,该海区溶解氧含量的季节变化规律与水温和盐度的季节变化规律仍然相反(图6),它们的季节均值存在着良好的负相关关系(冬季的1–2月只观测表层海水): DO=39.53—1.15S (r= -0.95,n=7);DO=12.88—0.26t (r= -0.95,n=7)由此可见,在赤潮发生期间,该海区溶解氧的变化主要是受浮游植物活动所控制,大致与浮游植物兴衰相对应。
3、5月份由于浮游植物的迅速繁殖生长,光合作用增强,使得春季溶解氧含量高于冬季、夏季和秋季。
但该海区溶解氧的季节变化仍然是受水体的温度、盐度所控制。
4.与三氮、无机磷、PH值和化学耗氧量(COD)的关系营养盐是浮游植物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浮游植物繁殖生长消耗了水体中的营养盐,但浮游植物的消亡,有机质的分解可以使之获得再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