命运的转折:志愿军战俘之痛

合集下载

志愿军释放战俘纪事

志愿军释放战俘纪事

作者: 孟红
出版物刊名: 党史博采:理论版
年卷期: 2010年 第12期
摘要:抗美援朝第一次战役中,敌人负隅顽抗、拒不缴枪的占多数,被生俘者很少为此,志愿军政治部极有针对性地开展了正确对待战俘和开展瓦解敌军的工作经致电请示中央军委和毛泽东主席后,首次释放了上百名美、李伪俘虏,扩大了我军优待政策的影响,打破了敌军的怕杀心理夜幕降临,几辆载着美军和南朝鲜军103名战俘的卡车,躲过美军飞机的轰炸,开到了两军前沿阵地。

当我方人员向战俘们交待了通过美军警戒线的方法,同时告知,万一不能通过,仍可回来时,战俘们感动得与我方人员拥抱。

志愿军首释战俘一事,在国际舆论界很快就引起了强烈反响志愿军首释战俘后,第二次战役中就两次出现了美军百人以上集体向我投降的局面。

战俘释放后对我军俘虏政策的宣传,也引起了美国军事当局的极大恐慌,他们连忙封锁消息,隔离战俘,并加强对战俘的监视活动。

而中国人民志愿军对待俘虏极其人道的仁义之举,赢得了全世界爱好和平人士的广泛赞誉。

志愿军唯一被俘女兵杨玉华,回国后遭遇婚变,退休后再婚安享晚年

志愿军唯一被俘女兵杨玉华,回国后遭遇婚变,退休后再婚安享晚年

志愿军唯一被俘女兵杨玉华,回国后遭遇婚变,退休后再婚安享晚年上世纪五十年代的朝鲜战争,前后历经三年多的时间。

不过早在战争开始一年多,中朝与美方的停战谈判就逐渐提上了日程,在漫长的两年谈判中,又数俘虏问题分歧最大。

朝鲜战争结束后,约6000志愿军俘虏被遣返回了祖国,来自第60军180师的杨玉华就是其中一员,也是唯一一位女俘虏。

因为性别的特殊性,杨玉华的被俘经历被不少媒体肆意渲染、抹黑。

那么,杨玉华在战俘营中究竟经历了什么呢?回到国内之后,她的生活又是怎样一番面貌?180师艰难突围1951年2月,第60军180师被调入朝鲜战场作战,这是在朱德总司令推动下成立的一支部队。

180师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中表现亮眼、实力强悍,也正是考虑到这点原因,志愿军总部才会将这支精锐调来。

同年5月16日,抗美援朝战争第五次战役第二阶段正式打响,60军的任务是牵制美军王牌陆战一师和美7师。

由于60军战前将179师和181师拨付到了12军和15军,这样一来制衡美军大部队的任务就尽数落到了180师的头上。

180师全体将士不辱使命,先是冒着敌军的强大炮火渡过北汉江,紧接着又接连攻克杜武洞、仓村里,与美军陆战一师在新店里地区遭遇,击毁美军坦克10辆,歼敌一个连。

而后双方大部队在远水洞一线展开了激烈战斗,两边均伤亡惨烈。

5月21日,彭老总正式向全军宣告:“第五次战役结束!”此时的180师冲到了战线的最前端。

两日后,180师接到后撤命令。

然而在当天上午,由于部队之间沟通不及时,当180师右侧的部队开始后撤之时,180师还未动身。

师长郑其贵急忙向军部发电,军长韦杰作出指示:“注意部队右侧掩护工作,务必于今晚渡过汉江,并在春川以西地区展开防御工作。

”接到命令之后的180师急速后撤,不过就在大部队即将渡过汉江之际,军部再次传来命令,要求180师据江防御,掩护尚未撤离的伤员渡江。

此时的美国军队紧咬不放,如果没有部队站出来掩护,志愿军全军上下的安危都会受到威胁,重任再次落到了这支钢铁之师身上。

一名去台志愿军战俘的凄凉回忆

一名去台志愿军战俘的凄凉回忆

一名去台志愿军战俘的凄凉回忆
佚名
【期刊名称】《共产党员:下半月》
【年(卷),期】2009(000)003
【摘要】1952年7月27日,朝鲜停战协定在板门店签订。

9月6日,双方直接遣返战俘“交换完毕”。

但是,美军手上尚有14235名志愿军战俘未被遣返,美方称这些战俘自己拒绝返回共产主义阵营。

【总页数】1页(P48)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D995
【相关文献】
1.志愿军释放战俘纪事 [J], 孟红
2.万名志愿军战俘“拒返大陆”真相 [J], 王丰
3.一位志愿军老兵的战俘人生 [J], 余玮
4.抗美援朝战争中志愿军对待战俘情况研究 [J], 吴静媛;
5.抗美援朝战争中志愿军对待战俘情况研究 [J], 吴静媛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志愿军感人的故事

志愿军感人的故事

志愿军感人的故事
那时候在朝鲜战场上,有个志愿军战士叫邱少云。

你想啊,他们执行潜伏任务,周围全是敌人,就跟在老虎眼皮子底下似的。

邱少云趴在草丛里,一动也不能动。

结果啊,敌人突然开始轰炸,有一颗燃烧弹就落在他身边,那火苗子一下子就把他身边的草给点着了。

火势呼呼地就蔓延到他身上,那得多疼啊,就像被无数根针扎一样。

可是邱少云呢,他硬是咬着牙,双手紧紧地抠着地面,一声都不吭。

他心里就想着,我要是动一下,战友们就暴露了,整个任务就失败了。

他就活活地被火烧死了,就那样一直保持着潜伏的姿势,直到壮烈牺牲。

这得有多大的毅力啊,一般人想都不敢想,他就是个英雄,为了胜利,啥都能忍受。

还有啊,黄继光也是特别感人。

在一场战斗中,志愿军部队要攻克敌人的一个阵地,敌人的火力那叫一个猛啊,像雨点一样的子弹不停地扫射过来。

志愿军战士们冲了一次又一次,都被敌人凶猛的火力给压制住了。

这时候,黄继光站了出来,他带着两个战士,扛着炸药包就往敌人的碉堡冲过去。

那两个战士都牺牲了,黄继光自己也身负重伤,可是他就像一头愤怒的狮子,眼睛里充满了坚定。

他用自己的胸膛,直接堵住了敌人正在疯狂扫射的机枪眼。

就靠着他这不要命的一堵,部队才能顺利地冲上去,拿下了阵地。

你说这得多勇敢,简直就是把自己的命豁出去了,为了胜利,为了战友,啥都不怕。

这些志愿军战士啊,他们真的是太伟大了,在那么艰苦的条件下,为了保家卫国,做出了这么多令人震撼的事情。

浴血奋战保和平——中国电视剧《三八线》剧评

浴血奋战保和平——中国电视剧《三八线》剧评

浴血奋战保和平——中国电视剧《三八线》剧评欣赏一部优秀的文艺作品,如同品尝一席丰盛的大餐,给人带来美妙的体验,十分享受。

电视剧《三八线》就是一部这样的文艺作品,它全面地表现了抗美援朝战争的各个方面,整体上结构合理、线索清晰;艺术上人物塑造有血有肉,场面宏大而壮观,不少镜头非常柔美,构图具有象征性,让人受到强烈的震撼与感动。

看这部剧时,我总在期待下一集;看完全剧后,我的思想和情感得到了又一次升华,有一种远离入侵威胁的安全感,精神及物质生活丰富的幸福感,还有对保家卫国的志愿军战士们的热爱之情。

从2016年四月份,听说这部剧将在5月28日于北京卫视播出,到播出的日子终于迎来,我等待了一个月;从2015年偶然在新闻中得知该剧,到终于可以观赏,我等待了一年。

其实,我从三年前开始了解抗美援朝战争的时候,就在想:“抗日剧那么多,什么时候有抗美援朝的电视剧?”如此说来,这部剧让我等待了三年。

我对它是否好看没有过高的期待,只因它的题材,无论好看与否我都会看。

结果这部剧不仅没有令我失望,还让我感到收获了惊喜,这部等待了三年的电视剧,果然使我喜爱。

正如当年决策出兵抗美援朝,中国召开了多次会议,经过了深思熟虑一样,这部鸿篇巨制的制作、播出,想必也是在各个细节问题上都深思熟虑的;正如当年中国敢于亮剑,出兵得重要而及时一样,现在的中国也敢于发出自己的声音,敢于站在新生的力量一边进行宣传,如《人民日报》所评,这部剧出现得也是重要而及时的。

在这部剧中,我感受到了两个结合、两个对比。

第一,我感受到了思想性与艺术性的结合。

如果文艺作品只是艺术性高,但传达的思想是低级甚至庸俗、媚俗的,那这样的作品就不应被传播和推荐。

《三八线》在思想上是正确的。

它用一个渔村的悲惨遭遇,旗帜鲜明地指出,中国人民志愿军入朝参战,是在中国边境遭受轰炸、中国受到威胁的情况下的决定,美帝国主义染指中国的意图与野心、对中国的威胁,绝不是中国自己假想出来的。

在那样的形势下,抗美援朝就是保家卫国,是保护普通人的安全与平静,是维护和平的英勇出征,“来到这里,是为了阻止美帝国主义的战争罪行”。

志愿军老兵张泽石谈抗美援朝战争

志愿军老兵张泽石谈抗美援朝战争

志愿军老兵张泽石谈抗美援朝战争志愿军老兵张泽石谈抗美援朝战争1951年4月22日,志愿军在朝鲜发起第五次战役,“联合国军”统帅李奇微以“磁性战术”应战,使志愿军遭遇入朝以来最重大的一次损失,第60军第180师几乎全军覆没,8000余人牺牲或被俘,张泽石便是其中一员。

1929年,张泽石生于上海,1946年进入清华大学物理系学习,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朝鲜战争爆发后,张泽石加入志愿军,归属于第60军第180师。

进入朝鲜后,张泽石所在的180师只打了第五次战役,便遭遇前所未有的惨败,这是所有志愿军战士都未曾预料的,以前只有包别人“饺子”,现在被人包了“饺子”,张泽石说,自己想过当烈士,也想过当英雄荣归故里,但从来没想过会成为战俘。

被俘以后,张泽石想过自杀,但当他看到自己的同胞为了一个美国人抽剩下的烟头在地上争抢时,他觉得这丧失了人的尊严,变得“连狗都不如”,于是他想为难友们争取做人的权利,为他们说话,与美国人斗争,之后他成了美国人的翻译,成为战俘和看管者之间沟通的桥梁。

在战俘营中,张泽石以地下工作者的身份与美国人,反共战俘斗争,劝难友们回到祖国,他告诉难友不要听信美国人的宣传,回到中国,祖国一定会像母亲对待“回家的儿子”一样对待战俘们。

然而美国人一语成谶,战俘回到祖国后,遭遇到怀疑、不信任,审查,被俘的污点几乎萦绕着他们的一生,家人也备受牵连。

不过,回忆这段历史,张泽石并不愿去怪谁,毕竟自己也是历史的参与者,对历史错误负有或多或少的责任。

11月15日,张泽石参加了新历史合作社主办的历史嘉年华,腾讯文化借此与他展开对话,以下是对话实录:入党是因为认为国民党太腐败了腾讯文化:您在《我的朝鲜战争》中提到,当年自己因为年轻,怀着浪漫的情怀参加到抗美援朝战争中。

确实宏大的命题往往能激发人的情感,比如国家、民族这类命题,您当时所处的环境如何促使您入党参军,最后参加抗美援朝?张泽石:我在上清华大学的时候,也就是1946年,当时抗战刚刚胜利,大家都认为国家、民族复兴的希望很大,我当时也抱着科学救国的愿望去读了清华大学物理系。

战俘营里宁死不屈的四姐妹

战俘营里宁死不屈的四姐妹

战俘营里宁死不屈的四姐妹作者:吴善良来源:《新天地》2008年第06期1954年9月25日上午,一个在朝鲜停战后双方交换战俘时被遣返回国的朝鲜人民军上尉军官金淑吉(曾任美军巨济岛女集中营地下党负责人)走进志愿军某团团部居住的矿洞,找部队首长反映情况。

当时我在该团政治处任秘书,团首长叫我去接待。

通过朝语翻译,女军官向我讲述了自己被关押在南朝鲜巨济岛美军女集中营时,耳闻目睹4名中国女志愿军同敌人殊死搏斗的悲壮故事——刘玉娟和比她年龄大的3个志愿军女兵是志愿军某师卫生队的护士。

1951年4月22日,我军发动第五次战役后期,她们在护送最后一批伤员撤退时,遭敌机械化部队和空降兵所阻,突围的当晚,四姐妹身负重伤被俘。

9月的一天上午,四姐妹被敌人从南朝鲜釜山押到巨济岛美军集中营。

第二天晚上,8个美军官兵又把她们押到美军集中营内的一个帐篷前,3个美国鬼子把年龄较大的一个姐姐拉进帐篷。

一会儿,就听到帐篷里传出大姐的呼喊声,刘玉娟和另外两个姐姐不顾敌人的阻拦,一齐冲进帐篷,见三个脱得一丝不挂的美国鬼子正把大姐摁在地上,她们便奋不顾身地冲上去救大姐。

帐篷里和帐篷外冲进来的鬼子像饿虎扑食般地扑向四姐妹,一个鬼子夺走了刘玉娟的拐杖,她被重重地摔倒在地。

另三个姐姐拼命反抗与敌人厮打。

这时,所有的鬼子都去对付那三个姐姐,没有注意这个摔倒在地、年龄最小的独腿女俘。

在与敌厮打中,三个姐姐虽然勇猛顽强,但她们毕竟是女人,加之重伤初愈,寡不敌众,鬼子们扒光了她们的衣服后,把她们摁在地上。

就在那三个姐姐即将被鬼子糟蹋的瞬间,刘玉娟怒不可遏,一个驴打滚,抓起敌人放在地上的一支冲锋枪,“哒哒哒……”朝敌人一阵猛扫。

站着脱衣服的三个鬼子倒下了;蹲在地上摁着三个姐姐的五个鬼子慌忙站起,又被刘玉娟来回扫的子弹打了个正着,八个美国鬼子全部被击毙。

帐篷内的一阵枪响,令整个集中营的美军官兵慌乱至极。

凄厉的警报声此起彼伏:四周岗楼上的探照灯把帐篷的周围照得如同白昼;一队队宪兵、步兵,如临大敌,把帐篷围得水泄不通;敌人还通过营区的高音喇叭,限四个女俘在半小时内放下武器,走出帐篷,举手投降。

志愿军战俘在美军集中营的斗争 - hprcorgcn

志愿军战俘在美军集中营的斗争 - hprcorgcn
军事历史
$##$ 年第 $ 期
军事史资料
志分类号: )$$& 志愿军战俘 在美军集中营的斗争 文章编号: %##$—+,,-—( $##$) #$—##"#—#+ 文献标识码: *
编者按: 本文作者吴金锋是志愿军老战士, 参加过抗美援朝战争。%&’+ 年曾到丹东采访过归国的 志愿军战俘, 从那以后长期致力于战俘问题的研究, 先后采访了 %## 多位被俘者, 并查阅了大量档案 安德舍笔记》 。 本文是从该书稿序言《 实事求是地对待革命军人被俘 材料, 整理出了 (# 余万字的书稿《 问题》 中节选的。
战俘仰望欣羡的地方, 人称 “ 小延安 ” , 或“ 解放 区” 。第 %& 战俘营的共产党员时占魁、 张泽石、 曹明等组成了党支部, 他们领导七八十名战俘, 坚决抵抗美军的邪恶企图, 宁死不进第 %& 和第 美军无奈, 只好让他们到第 "’ 战俘 "# 战俘营, 营。 “ 甄别 ” 与反甄别 ’()# 年 * 月初美军宣布:自 * 月 % 日起开 始“ 甄别 ” 。所谓 “ 甄别 ” , 就是美军正式派出人 员, 当面询问每一个战俘, 是要回大陆还是要去 台湾, 凡要求回大陆的, 即在票上写一个 + 字, 战俘手执这个字据走出战俘营大门,由门口的 美军验看, 即上汽车, 送去另一个战俘营, 从此 就把要回大陆的和要去台湾的人两下分开。美 军的这个举动,本是违反日内瓦公约关于所有 战俘必须在战后全部交换回国的规定的,所以 是非法的,是美军劫持志愿军战俘阴谋的重大 步骤, 立即遭到板门店中、 朝谈判代表的反对。 美军在悍然实行之前, 还不放心, 为确保其劫持 第 %& 战俘营 方案顺利实施, 又预先部署第 "# 、 中的代理人强迫战俘改变真实意志。甄别前几 天,反动分子诱骗大家说,现在就开始甄别了, 谁要回共产党大陆的即行报名, 声称保证自由, 决不打骂。待许多人信以为真, 坦白报名之后, 他们突然变脸, 把要回国去的人公开称为敌人, 立即严刑拷打,整夜不息,打到报名者改口为 止。许多人被打得体无完肤, 动弹不了。到正式 甄别的前夜,第 "# 战俘营的副联队长李大安, 先后两次, 把不肯改口的人集合在一起, 拉出青 年团员林学普和阳文华,将二人当众开肠破肚 杀死, 并挖出心脏, 高举着吼叫: 这就是回国的 下场!谁要回国, 谁就这样!然后将心脏挑在竹 竿上, 到各个大队去示众。天明以后, 美军甄别 人员进网询问战俘: 你去哪里?似乎很认真。与 此同时, 战俘营的所有大、 中、 小队长和警备队 员, 全都手执棍棒和匕首, 杀气腾腾地排列在出 行通道的两边, 谁要出门去就打谁。 美军用恐怖威胁的手段完成了对战俘的 “ 甄别” ,最后集中到一起回国的战俘,仍达 达到 ’ 万多人! &$$$ 余人。不敢表示回国的, 釜山地区战俘收容所中的斗争也非常激 烈。 第 ’’ 所的爱国战俘坚决 ’()# 年 , 月 #( 日, 要求与国民党特务分子分居。他们在爱国分子 中串连成立秘密的 “ 的组织, 由刘家平、 )’・"’ ” ! "# !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命运的转折:志愿军战俘
之痛
命运的转折:志愿军战俘之痛
文/紫丁
朝鲜战争中,美军战俘与志愿军战俘的人数分别为3000余人和2.2万人。

当个体遭遇战争,自身的命运已然无法把握,只有随波逐流。

在被投往对方战俘营后,他们的人生走向另外一条轨道。

天差地别的战俘待遇
据不完全统计,朝鲜战场上,志愿军被俘原因可大致归为如下几类:
因受伤被俘3000多人;因生病被俘约4000人;因冻饿、弹尽粮绝而失去战斗力被俘1.2万多人;因其他原因被俘1000多人。

当然,也有人主动投降,但仅有数百人。

于是,他们的身份在一瞬间发生改变:
从战士到战俘。

大多数志愿军战俘并不知道莎士比亚,但在被俘后,许多人心里都有着与哈姆雷特一样的追问:“活着,还是死去,这是个问题。


志愿军战俘张泽石回忆,一名志愿军的营职干部就曾来和他商量如何去死,他的唯一愿望就是能在死后得剑一张“抗美援朝军人牺牲证明书”。

事实上,不用他们一心求死,在美军战俘营,死亡也一直如影随形。

他们住在帐篷里,每个帐篷住50多人,帐篷中间挖一条40厘米深的沟,两边潮湿的土地就算是床铺。

每个人只能睡30厘米宽的地方。

每两人一张草席,每人一床旧军毯,夜夜与潮湿和寒冷为伴。

住的恶劣,吃的也很差。

每个战俘每天领到的只是小半碗饭,开水每5天才供应一次,平时连清水都喝不上。

与饥饿相连的就是挨冻,不知是管理不善或者故意为之,直到大批战俘被冻伤,才给每人发一件夹衣,10个人发7件旧大衣。

美军战俘也很关注生死,只是他们的落脚点在于:害怕自己死去。

关于美军战俘的情况,记者专门采访了当年在志愿军中从事俘虏管理工作的黄继阳和程绍昆。

据两位介绍:志愿军入朝参战后,就做出了宽待俘虏的4项规定:保证战俘生命安全、保护个人财物、不侮辱战俘人格,不虐待战俘等。

这些规定被做成传单,在前线广为散发。

只是一开始,美军并不相信志愿军会如此友善。

那些美国兵都是“少爷兵”,吃惯了牛奶、面包、巧克力,有的美国俘虏竟然发牢骚说:你们志愿军养不起我们就不要抓我们来!
当时为了搞好战俘伙食,军委总政治部专门发出指示。

由战俘们自己选举产生了伙食管理委员会,自己选出炊事员,自己管理伙食。

为了照顾战俘的生活习惯,中方还特地从国内运来了面包烤箱。

没有奶酪,就用土豆泥代替,让他们抹面包吃。

俘虏的伙食一般相当于我志愿军团职以上干部的中、小灶伙食标准,比志愿军一般干部、战士的伙食标准要高出很多。

随着志愿军宽待俘虏的政策影响不断扩大,不仅美军俘虏多了起来,在战场打白旗或者举手投降的也多了。

有些被俘的美军人员公开表示,庆幸自己没有在战场上因顽抗被打死,而是当了志愿军的俘虏,这样回家也就有了指望。

一条鲜血铺就的回国路
当时志愿军战俘中情况有些复杂,有一些人是在解放战争中被俘的原国民党士兵,有一部分思想不够坚定。

志愿军人员被俘后,被美军首先押往“前方战俘临时收容站”集中,然后押往水原战俘转运站,再集中运往釜山战俘收容所进行登记编号,最后大部分被送往巨济岛战俘营关押。

巨济岛上关押志愿军被俘人员的战俘营主要是第72战俘营和第86战俘营。

72战俘营关押7000余人,86战俘营关押8000余人。

起初,美军对于中国战俘的政策只是“加强监管、
防止暴动”,但1951年7月停战谈判开始后,针对双方分歧最大、争论最激烈的战俘遣返问题,美方抛出了所谓的“战俘自由遣返”的方案,这严重违反了日内瓦战俘公约中“交战停止后,战俘当毫无拖延地遣返”的规定。

美军对中国战俘的政策,也随之改为“以俘制俘”,即“强化监控、支持反共战俘对亲共战俘的策反攻势”。

美方这样做,主要是因为当时中美双方战俘数量悬殊,美军抓走的我方官兵数量多,他们不愿意全部遣返。

而且,他们还想用志愿军战俘补充台湾的国民党军队。

为了配合“自愿遣返”的策略,美军把一些战场投诚的原国民党军队军官调往日本东京接受训练,然后任命他们担任各个战俘营的俘虏官。

允许他们在战俘营里发展“国民党支部”及“反共抗俄同盟会”。

很快,这些人便在战俘营搞起三大政治运动:一是检举中国共产党党员、团员和“动员”中国共产党党团员们宣布不愿上进的行为、退团;二是签名写血书,誓死要求去台湾;三是在手臂上、身上刺字,内容有“反共抗
俄”“杀朱拔毛”,还有国民党党徽、中华民国国旗等。

在美国人的百般阻挠下,最后有6000多名志愿军战俘冲了出来,踏上这条由鲜血铺就的回国路。

另外1.4万名未能表达回国意愿的志愿军战俘,则被美军移往济州岛第一、第三、第六战俘营,直至停战后,移交给中立国遣返委员会印度部队看管为止。

回家了,考验仍在继续
从1953年8月5日开始,中美双方进行了大规模遣返和交换战俘,直到9月6日为止,历时33天。

遣返在即,竟有20名美军战俘和1名英军战俘提出拒绝遣返,而要到中国居住。

有美国人认为,他们之所以这样做,是因为在他们被关押期间,中国军队对他们进行了洗脑。

但大部分人选择到中国去的真正原因,却是当时美国国内浓厚的麦卡锡主义。

几年过去,由于思念家乡,有些人通过各种途径先后回到美国。

但回国后,他们不再是普通人,而被
贴上了“告密者”“叛徒”“通敌分子”的标签,被逮捕、被判刑,或者遭到政府官员的监视和审问,渐渐消失在人们的视线中。

对于一路披荆斩棘才回到祖国的志愿军归国人员来讲,生活的考验还在继续。

志愿军归来人员回到祖国的第一个落脚地点,是辽宁省北部昌图县的金家镇。

奉命接管他们的组织,叫“归来人员管理处”(简称“归管处”)。

归来者在归管处经过一段时间的休养生息后,组织上便开始对被俘人员进行政治审查,并根据政治审查的结果进行分别处理。

当时组织上要求他们在交代美军战俘营的经历时,要多说错误,少说功绩;在认识上,功是功,过是过,功过不能相抵。

此外,还进行了气节教育,放映了《钢铁战士》、《赵一曼》、《狼牙山五壮士》、《刘胡兰》、《勇敢的人》和《八女投江》等影片。

开始交代问题后,如果问题交代得不够深刻,就不过关。

要是丑化、歪曲自己的,就被树为“典型”,戴上大红花,可以过关。

于是,归国人员开始搜肠刮肚地找寻自己的“错误”,甚至还有人懊悔自己在美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