志愿军战俘的气节
一个志愿军战俘的60年荣辱追问

一个志愿军战俘的60年荣辱追问作者:孙磊来源:《人民文摘》2011年第11期60年前,年轻的张泽石作为志愿军入朝鲜作战,却不幸被俘,历经艰辛,终于回归祖国。
回国后,张泽石接受了长达近一年的审查,竟被视为变节者,被开除党籍,在随后的“反右”和“文革”中,更是屡遭迫害。
平反后,张泽石选择了用文字来追问自己一生的荣辱。
没有引爆的手榴弹1951年3月,年仅22岁的张泽石作为中国人民志愿军60军180师的一员,跨过了鸭绿江。
这个清华大学的高材生1947年加入了共产党,次年便向学校党组织提出了回四川老家开展敌后武装斗争,迎接家乡解放的要求。
张泽石的请求获得同意,他从此投笔从戎,开始了自己的军旅生涯。
在一场战役后,战士们伤亡很重,弹药所剩无几,粮食早吃光了。
一位腿上缠满绷带的伤员把仅剩的一个手榴弹交给了张泽石,说:“拿去吧!我反正不行了,你们快些往外冲!”“我接过这颗宝贵的手榴弹,紧紧地握着他的手,只感到喉头发紧,什么话也说不出来。
”正是这颗手榴弹,几乎改变了他一生的命运。
乘着夜色,张泽石和一群战友沿着一条小水沟试图向外突围,但被敌人发现,强大的火力将他们压制在水沟里动弹不得。
天亮了,沟外公路上响起了坦克的轰鸣声。
“最后的时刻到了!”张泽石抑制住心脏的狂跳,弯下腰揭开了手榴弹盖,把手指穿进引爆线环,准备和敌人同归于尽。
就在此时,张泽石的手臂被身边一名战友死死抱住了。
他哭喊着:“张干事,手榴弹可不能扔呀!扔了我们都得死呀!”张泽石环顾围在他身边的战友,他们的年纪比自己还小,满脸泥污,既无辜又无助,他心软了。
于是,他建议大家往后山跑,先躲起来再说。
张泽石带头跳出水沟往山上猛爬,山势很陡,爬了约两丈高就被一块巨石挡住了,张泽石就用双手抓住石缝中一棵小树用力往上爬。
“当时猛一使劲,小树被我连根拔起,就头朝下摔了下去,以后就什么也不知道了。
”张泽石在浑身疼痛中醒过来时,几个敌军持枪围住了他,自己身上已没任何武器。
这一天是1951年5月27日,张泽石入朝仅仅两个月,从此,他开始了漫长的战俘生活。
抗美援朝战场美军战俘的神秘生活

!!揭秘:抗美援朝战场美军战俘的神秘生活中国网 时间:2010-10-13 发表评论>>志愿军中的“国际大学校”朝鲜战争中,中国人民志愿军严格遵守国际法,对“联合国军”战俘实行人道主义的管理,执行宽待俘虏政策,不打不骂,不侮辱人格,及时治疗他们的伤病,使战俘们深受感动和教育,充分体现了中国人民志愿军是一支正义之师,仁义之师,而志愿军“联合国军”战俘营则被人誉为“国际大学校”。
战俘们带来的故事由于受美国军方的欺骗宣传,“联合国军”特别是美军官兵不了解志愿军宽待俘虏的政策,每当战斗失败,来不及逃跑的美军官兵总是东躲西藏,生怕被志愿军俘获。
朝鲜战争第一次战役中的三所里战斗结束后,志愿军部队从深山和草丛中俘获了很多美军官兵。
他们丢盔弃甲,几天没有吃喝,形容憔悴,狼狈不堪。
由于翻译力量不足,志愿军战士只能用手势比划着说明志愿军不杀俘虏,并把自己的干粮分给他们吃;对受伤的俘虏,则给他们进行包扎。
志愿军官兵的实际行动,逐渐消除了俘虏们的恐惧心理。
但是,还是有个别美军士兵躲藏在山岩缝隙中,不敢出来。
有一个美军伤兵,每天在山上趴着向下窥探,想看看志愿军究竟是些什么样的人。
他发现志愿军扫地打水,什么活都干;吃饭穿衣都非常简单,没有什么可怕的,于是想下山向志愿军要点吃的,但这时已经力不从心,爬不动了。
在其奄奄一息的时候,被志愿军战士发现,战士们用担架把他抬下山,给他喂水喂食疗伤。
他苏醒过来后,百感交集,伸出四个指头指指肚子,意思都四天没有吃饭了,并且对志愿军战士救了他的命连连表示感谢。
后来,通过一些被释放的俘虏传递,越来越多的美军官兵知道志愿军宽待俘虏的政策,很少有人害怕被俘了。
1951年1月间,美军连吃败仗,丢下许多伤员、尸体和军用物资,向朝鲜南部逃去。
志愿军俘获的美军官兵越来越多,前线临时战俘收容所人满为患,一时间副食供应非常紧张,香烟更是极为紧缺。
一个被俘的美军军官忍不住烟瘾,就鼓起勇气问一位志愿军青年干部:“您会说英语吗?”恰巧这个青年干部是翻译,就回答说:“你有什么事情,说吧!”那个美军战俘立即将手腕上所带的金表取下,要求换几支香烟抽。
命运的转折:志愿军战俘之痛

命运的转折:志愿军战俘之痛命运的转折:志愿军战俘之痛文/紫丁朝鲜战争中,美军战俘与志愿军战俘的人数分别为3000余人和2.2万人。
当个体遭遇战争,自身的命运已然无法把握,只有随波逐流。
在被投往对方战俘营后,他们的人生走向另外一条轨道。
天差地别的战俘待遇据不完全统计,朝鲜战场上,志愿军被俘原因可大致归为如下几类:因受伤被俘3000多人;因生病被俘约4000人;因冻饿、弹尽粮绝而失去战斗力被俘1.2万多人;因其他原因被俘1000多人。
当然,也有人主动投降,但仅有数百人。
于是,他们的身份在一瞬间发生改变:从战士到战俘。
大多数志愿军战俘并不知道莎士比亚,但在被俘后,许多人心里都有着与哈姆雷特一样的追问:“活着,还是死去,这是个问题。
”志愿军战俘张泽石回忆,一名志愿军的营职干部就曾来和他商量如何去死,他的唯一愿望就是能在死后得剑一张“抗美援朝军人牺牲证明书”。
事实上,不用他们一心求死,在美军战俘营,死亡也一直如影随形。
他们住在帐篷里,每个帐篷住50多人,帐篷中间挖一条40厘米深的沟,两边潮湿的土地就算是床铺。
每个人只能睡30厘米宽的地方。
每两人一张草席,每人一床旧军毯,夜夜与潮湿和寒冷为伴。
住的恶劣,吃的也很差。
每个战俘每天领到的只是小半碗饭,开水每5天才供应一次,平时连清水都喝不上。
与饥饿相连的就是挨冻,不知是管理不善或者故意为之,直到大批战俘被冻伤,才给每人发一件夹衣,10个人发7件旧大衣。
美军战俘也很关注生死,只是他们的落脚点在于:害怕自己死去。
关于美军战俘的情况,记者专门采访了当年在志愿军中从事俘虏管理工作的黄继阳和程绍昆。
据两位介绍:志愿军入朝参战后,就做出了宽待俘虏的4项规定:保证战俘生命安全、保护个人财物、不侮辱战俘人格,不虐待战俘等。
这些规定被做成传单,在前线广为散发。
只是一开始,美军并不相信志愿军会如此友善。
那些美国兵都是“少爷兵”,吃惯了牛奶、面包、巧克力,有的美国俘虏竟然发牢骚说:你们志愿军养不起我们就不要抓我们来!当时为了搞好战俘伙食,军委总政治部专门发出指示。
有意义的爱国的历史故事大全_著名爱国故事

有意义的爱国的历史故事⼤全_著名爱国故事中华上下五千年中,有多少爱国故事千古流颂。
不论⼱帼须眉,只为了⼼中那个伟⼤的祖国。
下⾯给⼤家带来⼀些关于有意义的爱国的历史故事⼤全,供⼤家参考。
爱国的历史故事1詹天佑修铁路清朝末年,我国派出了第⼀批店铺⽣。
他们都是些少年。
有个才12岁的少年叫詹天佑,⼗分聪明好学,⼜⽴志为国效⼒。
后来他学习⼯程技术毕业,回到了国内。
可清朝政府对本国⼈才不信任,像修铁路,就都让外国⼈主持。
詹天佑尽管有才⼲,也只能当助⼿。
1905年,修建北京到张家⼝铁路的消息传开了。
英国和俄国都争着要修,因为他们知道这条铁路在中国的战略要地,掌握了它就能控制中国,双⽅争执不下,最后达成“协议”,说中国如果不让他们修,他们就什么也不提供。
他们以为中国⼈离开他们肯定修不成这条铁路。
清朝政府这才让詹天佑担任总⼯程师。
有⼈对他不放⼼,说他⾃不量⼒,说他胆⼤包天,劝他不要承担这项难度⾮常⼤的⼯程。
詹天佑说:“京张铁路如果失败,不但是我的不幸,也会给中国带来很⼤损失。
外国⼈说中国⼯程师不⾏,我则坚持由⾃⼰来办!”为了给中国⼈争⼝⽓,他把全部精⼒都投⼊进去,和⼯⼈们⼀起吃住在⼯地,细⼼勘探,⼤胆试验,经过4年艰苦的劳动,终于成功地修筑了京张铁路。
这是中国⼈⾃⼰设计施⼯的第⼀条铁路,极⼤地⿎舞了全国⼈民的志⽓。
詹天佑为祖国赢得了荣誉,原来那些瞧不起中国⼯程师的英国⼈也表⽰对他由衷敬佩。
爱国的历史故事2郑和远航下西洋明朝的时候,皇帝明成祖为了加强国际交往,决定派⼤型船队出使西洋各国,也就是现在的东南亚和印度洋⼀带。
这⽀船队的正使,就是⼈称三宝(保)太监的郑和。
郑和经过充分准备,在1405年,率领⽔⼿官兵、医⽣、⼯匠等两万多⼈,带着许多中国的特产出发了。
他们的海船最⼤的长44丈、宽18丈,可以坐1000⼈,造船技巧⼗分⾼超,还⽤指南针定向。
这在当时世界上是独⼀⽆⼆的。
各国见了这样⼤的船队,都佩服中国⼈的智慧和才能。
中国抗日战争中的战俘与抗战人道主义

中国抗日战争中的战俘与抗战人道主义中国抗日战争是中国人民进行的一场艰苦卓绝的抗击日本侵略的战斗。
在这场战争中,中国军民不仅付出了巨大的牺牲,还表现出了无私的人道精神。
其中,战俘问题和抗战人道主义成为中国战争记忆中不可忽视的部分。
一、战俘问题在抗日战争中,中国军民与日本侵略军进行了激烈的战斗,许多中国战士被俘。
面对日本侵略者的虐待和摧残,中国战俘展现出了坚强的意志和高尚的品质。
首先,中国战俘保持了高度的纪律和团结。
他们不仅坚决执行中国军队的纪律法规,还互相帮助,共同面对困难。
他们用实际行动证明了中国战士的优秀品质和职业操守。
其次,中国战俘坚守抗战信念,绝不屈服。
即使面对日本侵略者的酷刑和歧视,他们仍然毫不畏惧地表达对抗战胜利的信心和决心。
他们的抗战精神激励着身处前线的中国军民,为抗日战争提供了强大的动力。
然而,由于日本侵略者的暴行和战后政治的复杂性,一些中国战俘在战争结束后仍然受到了不公正对待。
他们经历了长时间的苦役和折磨,甚至失去了生命。
这使得战俘问题成为中国战争记忆中一个痛苦的遗留问题。
二、抗战人道主义在抗日战争中,中国军民展现了高尚的人道主义精神。
无论是战斗还是日常生活,抗战时期的中国人民都体现出关爱他人的品质。
首先,中国军民对待伤员的态度表现出高度的人道主义。
在战场上,即使面临着生死的压力,中国战士还是把救治伤员作为自己的首要任务。
他们不仅舍己救人,还设立了许多临时医疗点和医院,尽力救治伤员,减少了战争的人道损失。
其次,中国军民在对待日本战俘时展现出宽容和人道。
尽管中国军民深知日本侵略者的罪行,但他们依然对战俘进行了公正的对待,营造了人道的战争环境。
这种人道主义的表现不仅令人深感敬佩,也体现出中国军民在伦理和道义上的高度境界。
总结起来,中国抗日战争中的战俘与抗战人道主义是中国战争记忆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中国战俘以其坚强的意志和高尚的品质给世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在战争中,中国军民展现出了关爱他人的人道主义精神,从而为战争的和平解决和战后复苏奠定了基础。
抗日战争中的中国战俘虏囚的苦难

抗日战争中的中国战俘虏囚的苦难抗日战争是中国近代史上一场具有重要历史意义的战争,也是中国人民勇于抵抗侵略的伟大斗争。
然而,在这场战争中,中国的战败导致了大量中国士兵成为日本的战俘。
这些战俘被迫经历了种种苦难和折磨,他们的经历令世人深感震撼。
一、战俘遭受的不人道对待中国战俘在日本战俘营中遭受了严重的不人道对待。
他们被剥夺了基本的生存条件,食物几乎无法维持生活需要,水源也十分紧缺。
他们被强迫从事体力劳动,在恶劣的环境下进行挖掘、扛运等重体力劳动。
同时,许多战俘还受到了日军的体罚和毒打,甚至被虐待至死。
二、缺乏医疗和卫生条件战俘营中的卫生条件极差,战俘们没有足够的清洁设施和基本的医疗保障。
许多战俘患上了严重的疾病,如肺炎、肠胃疾病、严重营养不良等,而由于医疗条件的恶劣,他们往往无法获得及时和有效的治疗,导致了无数人的死亡。
三、心理折磨与精神创伤被俘期间,战俘们不仅遭受身体上的折磨,还面临着巨大的心理压力和精神折磨。
与亲人的分离、生活的绝望、死亡的威胁等都使他们心灵受到了极大的伤害。
许多战俘在这种折磨下,不堪重负,精神崩溃,甚至选择了自杀来摆脱痛苦。
四、对战俘的虐杀与滥杀在抗日战争中,日本军队对中国战俘进行了残忍的虐杀和滥杀行为,不顾国际人道法和国际正义的底线。
无论是南京大屠杀还是其他地区的大规模屠杀,都让人们见识了侵略者的残暴面目。
这些行为不仅侵犯了战俘的生命权和尊严,也成为了人类历史上的一大悲剧。
五、战后国际社会的应对与纪念战后,战俘的苦难得到了国际社会的关注与谴责。
联合国和国际红十字会等组织担起了保护战俘权益的重任,努力营救和安抚那些幸存的战俘。
而中国政府和人民也积极致力于对战俘苦难的纪念与铭记,修建了无数战争纪念馆和抗战遗址,以此提醒后人珍惜和平。
抗日战争中的中国战俘囚所遭受的苦难是人类历史中的一大痛点。
他们无辜地成为了战争的牺牲品,付出了巨大的牺牲和付出。
回顾历史,我们应该深刻反思,并将那段历史的教训作为宝贵财富,为维护和平、推动人类文明进步做出自己的努力。
中美志愿军战俘档案

中美志愿军战俘档案自有战争以来,在相当长时间里,战俘是可任由对方处置的战利品。
古时,中西方均视战场被俘为耻,且大都以是否“杀身成仁”作为衡量是否有“节”的标准。
但在欧洲,随着同一教廷下分封制的普遍完备,这种观念开始出现变化。
作为战争主要参与者的骑士,不但有各为其主作战的任务,更在其上有捍卫基督尊严的义务,共同信仰和长期默契,让他们有了战争中只求输赢而不重杀戮的观念,被俘骑士不但可赎身,而且被俘期间可受优待与胜利者同享尊严。
著名的社会思想学家卢梭在《社会契约论》中认为:战争绝非人与人的关系,而是国与国的一种关系;在战争之中,个人与个人绝不是以个人的资格,甚至不是以公民的资格,而只是以兵士的资格,才偶然地成为仇敌的。
一旦他们放下武器,不再是敌人或者敌人的工具时,他们就又成为单纯的个人,而别人对他们就不再有生杀之权。
卢梭的观念成为西方国家对待战俘的一个分水岭。
战事不利时放下武器,只要进行过英勇战斗,仍被视为保全了尊严和体面的行为——这种观念逐渐成为习惯法被延续下来。
至1927年7月27日,终于有了一部《关于战俘待遇的日内瓦公约》,以规范和明确战俘应享有的人身保护和尊重人格的权利。
随着公约的不断完善和加入者越来越多,它逐渐成为全世界大部分国家都接受的战争准则。
不过,因为不同文化价值体系中对被俘的看法不同,它并未为所有国家接受。
二战期间的苏联、日本即为典型。
在这两个国家中,均强烈视被俘为耻。
但在惨烈的战争中,字典里没有投降和被俘这个概念的苏联、日本,都曾出现过完全未预料到的情形。
譬如斯大林在1941年8月的第270号令中宣布,任何情况都不许被俘,指挥官要枪决怕死而当俘虏的人。
即“红军没有战俘,只有祖国的叛徒”。
但在二战中,苏联被俘士兵极容易出卖自己的长官和祖国,苏联前后有几百万人为纳粹德国服务。
战争结束后,被盟军解救活下来的苏军战俘和被掳劳工大部分拒绝回国,盟军靠强制,才迫使550万名苏联公民返回祖国。
无独有偶,信奉“宁可玉碎绝不瓦全”的日本军队,虽然甚少战俘,可是一旦被俘,从未受过战俘待遇教育培训的日本士兵,不但容易“竹筒倒豆子”般回答一切问题,而且很容易就转而愿意主动为对方提供一切服务。
名人热爱祖国的故事荟萃_热爱祖国的小短文

名⼈热爱祖国的故事荟萃_热爱祖国的⼩短⽂⼈们对祖国的感情包括了对国家主权、⼤好河⼭、灿烂⽂化以及⾻⾁同胞的感情。
下⾯给⼤家带来⼀些关于名⼈热爱祖国的故事荟萃,供⼤家参考。
热爱祖国的故事1李四光的爱国故事⼈们把科学技术和教育⽐作使中华腾飞的两个“翅膀”,是⾮常正确的。
没有先进的科学技术,就不会有国家的强盛。
李四光是我国杰出的地质科学家。
为了建⽴中国的地质科学,探明地下宝藏,他到外国留学后,不愿在外国当⼯程师,⽽是回到国内,不辞⾟苦地到各地考察,进⾏地质研究,做出了举世瞩⽬的成就。
⽐如,他把⼒学的理论⽤到地壳变动的研究中,提出了地质⼒学的理论,成为有中国特⾊的地质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外国⼈⼀直说我国是贫油地区,⽤⽯油只有从外国进⼝。
李四光不信那⼀套。
他经过周密考察,⽤⾃⼰的理论,推断中国的地下有丰富的⽯油。
后来,科技⼯作者和⽯油⼯⼈,根据这⼀理论,果然在我国东部找到了⼤油⽥,先后建成了⼤庆、胜利、⼤港、华北、江汉等⽯油⽣产基地。
这不但证实了李四光预⾔的正确,还彻底甩掉了我国⽯油⼯业落后的帽⼦。
现在我国不仅可以⽯油⾃给,还出⼝到国外,⼤⼤增强了国⼒。
像李四光这样为祖国富强作出巨⼤贡献的科学家和科技⼯作者还有不少。
他们是爱国者的典范,是民族的精英。
热爱祖国的故事2冯如造飞机飞机是20世纪初由美国莱特兄弟最早研制成功的。
他们没想到,只过了⼏年时间,中国⼈就⾃⼰研制出了飞机。
这个有志⽓的中国⼈叫冯如。
冯如是⼴东的⼀个农民家庭的⼉⼦。
12岁那年,他要出国谋⽣,⽗母舍不得他⾛,他说:“⼤丈夫四海为家,⼀辈⼦守在家⾥,不是我的志愿!”他来到美国,刻苦学习机械、电学等各种知识和技术。
1904年,他听到祖国的东北被⽇俄侵略,中国⼈被任意屠杀的时候,⽓愤极了。
当时美国莱特兄弟刚发明了飞机,冯如就想,如果中国有了飞机,守住边疆海⼝,外国就不敢欺负了。
他对朋友们说:“我决定⾃⼰研制飞机,然后驾机回去,报效祖国。
如果不成功,我情愿去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志愿军战俘的气节
在抗美援朝战争中,有多少中华好儿女牺牲在朝鲜战场上。
人们永远不会忘记黄继光、杨根思、罗盛教、邱少云、杨连弟这些光辉的名字,也不应忘记那些在敌人监狱中英勇不屈的志愿军战俘。
按照国际法,对战俘应该尽快遣返并不准虐一待。
但是美国侵略军丧尽天良地迫害志愿军战俘,不但抢走了他们的一切财物,还指使特务和叛徒强迫战俘背叛祖国,呼反动口号,甚至在他们身上刺反对祖国的字。
志愿军战俘张子龙拒绝那样做,特务们就打得他浑身是血,还丧心病狂地割他的肉,又浇上油烧。
张子龙在生命垂危时仍然喊着:不屈服,不屈服!特务们又把钉子钉进他的脑门,用刀刺他的额头,还残忍地割掉他的耳朵和生一殖器,最后剖开他的肚子,掏出心肝煮着吃。
张子龙为祖国壮烈牺牲。
美军把几个女战俘剥光了衣服,要侮辱她们,她们宁死不屈,抢
过敌人的槍开了火,自己也倒下了。
有一批战俘为了祖国的荣誉,把防雨布刮掉橡胶,染上红药水,又一针一针缝上了五星,做成一面国旗,然后唱起了国歌。
一天清晨,他们把国旗升起在战俘营。
美军要开槍打,志愿军战俘高声说:“根据日内瓦公约,战俘有权利保留自己的信仰和升自己的国旗。
”然后他们对前来调查的人说:“我们全体志愿军战俘,都要求回到自己的祖国。
”
志愿军战俘用自己的行动,证明了他们是中华民族的优秀儿女。
他们身为战俘,没有给祖国丢脸,而是为维护祖国的尊严做出了贡献,连一些美国人也表示对他们非常敬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