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潮生物能进行光合作用吗
赤潮是什么赤潮的产生原因及危害

赤潮是什么赤潮的产生原因及危害展开全文赤潮在国际上把它称为“有害藻华”,因为它是水中的一些细菌、原生动物和浮游植物在特定的环境条件下突发性地增殖或高度聚集从而引起水体变色现象。
赤潮是什么赤潮是海区中某些微小的浮游生物大量爆发性繁殖或高度聚集而引起水体变色的现象,发生赤潮时海水通常会出现红色、褐色、粉红色、绿色等颜色,俗称这种水为“铁锈水”、“臭水”、“牛粪水”等。
赤潮如同地震、台风,是一种自然灾害,古来有之,国内外早有记载。
它形成的机理复杂,是水文、气象、化学、生物等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诱发赤潮的浮游生物种类繁多,主要有东海原甲藻、夜光藻、米氏凯伦藻及中肋骨条藻等。
赤潮又分为无毒赤潮和有毒赤潮。
无毒赤潮一般是无害的,许多港湾著名的“蓝眼泪”景观,其实就是由一种夜光藻产生的赤潮。
而有毒赤潮中的赤潮生物能够生泌麻痹性贝毒、下痢性贝毒、神经性贝毒等毒素,人类一旦食用就易引起中毒反应。
此次,在泉州、漳州海域发现的赤潮优势种为链状裸甲藻,为福建有记录以来第一次出现。
它具有以下特征:(1)细胞裸露或具薄胞壁,,一般为16-32个细胞链状群体。
(2)它属于广温广盐型,生长的温度范围4℃-30℃,17-28℃快速生长,盐度范围15-35.5。
链状裸甲藻赤潮对海区其他生物有哪些危害发生赤潮的海域,赤潮生物数量异常升高,与其他生物共同竞争营养物质和生存空间,导致其他物种死亡;赤潮海域水体中普遍出现高pH值、高溶解氧、高叶绿素-a等特征,夜晚又由于高密度生物的呼吸作用,水体通常又会出现缺氧状况,特别是赤潮消亡期间,死亡了的赤潮生物极易为微生物分解,从而消耗了水体中溶解氧,使水体缺氧甚至无氧,导致海洋生物的死亡;链状裸甲藻会分泌生物麻痹性贝类毒素(简称“PSP”),直接导致海洋生物死亡。
链状裸甲藻赤潮不仅危害到海洋其他生物,也会危害到人体健康。
由于水体中赤潮藻种密度较高,贝类摄食了大量具有麻痹性贝类毒素的链状裸甲藻后,毒素在体内不断富集,消费者食用了含有贝毒的水产品后,就有可能会引起食用者中毒。
赤潮现象产生的原因是什么

赤潮现象产生的原因是什么我国渤海湾等近海海域中,曾出现大面积的红色潮水,人们称这种现象为“赤潮”,赤潮的出现不适无缘无故的。
下面是精心为你整理的赤潮现象产生的原因,一起来看看。
“赤潮”,是海洋生态系统中的一种异常现象。
它是由海藻家族中的赤潮藻在特定环境条件下爆发性地增殖造成的。
海藻是一个庞大的家族,除了一些大型海藻外,很多都是非常微小的植物,有的是单细胞生物。
根据引发赤潮的生物种类和数量的不同,海水有时也呈现黄、绿、褐色等不同颜色。
赤潮是伴随着浮游生物的骤然大量增殖而直接或间接发生的现象。
本来是渔业方面的用语,并没有严格的定义。
水面发生变色的情况甚多,厄水(海水变绿褐色)、苦潮(按即赤潮,海水变赤色)、青潮(海水变蓝色)及淡水中的水华,都是同样性质的现象。
构成赤潮的浮游生物种类很多,但甲藻、硅藻类大多是优势种。
当发生赤潮时的浮游生物的密度一般是102;106细胞/毫升。
在日本近海淡水流入的内湾,自春至秋均有发生。
随着城市和工业废水的增加而出现了富营养化,在东京湾、濑户内海、有明海等赤潮频繁发生。
赤潮有时可使鱼类等水生动物遭受很大危害,这是由于赤潮浮游生物堵塞鱼鳃,引起机械障碍,和它们死后分解,迅速消耗氧气,水中氧气不足,以及分泌有害物质等造成的,〔尤其是裸甲藻属(Gymnodinium)和Olisthodiscus等为害甚大〕。
一般以为是由于水不流动、富营养化、日照量增大和水温上升等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赤潮是一种复杂的生态异常现象,发生的原因也比较复杂。
关于赤潮成因尚没有定论,科学家们认为,赤潮是近岸海水受到有机物污染所致。
在正常的情况下,海洋中的营养盐含量较低,这就限制了浮游植物的生长(有些鞭毛虫类(或者甲藻类)还是一些鱼虾的食物)。
但是,当含有大量营养物质的生活污水、工业废水(主要是食品、造纸和印染工业)和农业废水流入海洋后,再加上海区的其他理化因素有利于生物的生长和繁殖时,赤潮生物便会急剧繁殖起来,便形成赤潮。
赤潮发生的基本过程

赤潮发生的基本过程赤潮是一种由海洋浮游生物大量繁殖而引起的现象,通常会导致海水变红、变黄或变绿。
赤潮不仅对海洋生态系统造成严重破坏,还会对人类和其他动物的健康产生负面影响。
下面将以赤潮发生的基本过程为标题,详细介绍赤潮的发生过程。
一、环境条件适宜赤潮发生的第一步是环境条件的适宜。
赤潮通常在水温适中、光照充足、营养盐丰富的海域发生。
这些条件有利于浮游植物的生长和繁殖,为赤潮的形成提供了基础。
二、浮游植物大量繁殖赤潮发生的关键是浮游植物的大量繁殖。
浮游植物是指那些无根、无茎、无叶的微小植物,主要包括硅藻、甲藻等。
它们通过光合作用将阳光、二氧化碳和水转化为有机物,是海洋生态系统中重要的生产者。
当环境条件适宜时,浮游植物会迅速繁殖,形成大量的浮游植物群落。
三、营养盐过剩赤潮发生的另一个重要因素是营养盐的过剩。
营养盐是浮游植物生长的限制因子之一,包括氮、磷等。
当海水中的营养盐浓度过高时,浮游植物会迅速利用这些营养盐进行繁殖,导致浮游植物群落的异常增长。
而营养盐过剩的原因通常是由于人类活动,如农业、工业和城市污水的排放等,导致海水中营养物质的过度富集。
四、生物链的破坏赤潮发生后,大量的浮游植物会对海洋生态系统产生严重影响。
首先,浮游植物群落的异常增长会导致海水中的溶解氧浓度下降,影响其他生物的呼吸和生存。
其次,赤潮中的一些浮游植物会分泌毒素,对其他生物产生毒害作用,甚至造成大量死亡。
此外,大量浮游植物的聚集还会阻塞海洋生物的鳃,影响它们的呼吸和摄食,进一步破坏生物链平衡。
五、影响人类和其他动物的健康赤潮不仅对海洋生态系统造成破坏,还会对人类和其他动物的健康产生负面影响。
一方面,赤潮中的一些浮游植物和细菌会产生毒素,进入食物链后对人类和其他动物产生毒害作用,引发中毒事件。
另一方面,赤潮会导致海水富集大量有机物质,引起水体富营养化,造成水质恶化,影响游泳、洗浴等活动的安全。
赤潮的发生是一个复杂的过程,涉及到环境条件、浮游植物繁殖、营养盐过剩、生物链破坏等多个因素。
赤潮现象

海洋生态学——赤潮现象◆教学目标1.赤潮成因和典型特征。
2.赤潮的判断依据和生态危害。
3.舟山赤潮的灾情和预防。
◆教学内容一、赤潮成因和典型特征“赤潮”,被喻为“红色幽灵”,国际上也称其为“有害藻华”,赤潮又称红潮,是海洋生态系统中的一种异常现象。
赤潮成因它是由海藻家族中的赤潮藻在特定环境条件下爆发性地增殖造成的。
海藻是一个庞大的家族,除了一些大型海藻外,很多都是非常微小的植物,有的是单细胞植物。
根据引发赤潮的生物种类和数量的不同,海水有时也呈现黄、绿、褐色等不同颜色。
赤潮是在特定环境条件下产生的,相关因素很多,但其中一个极其重要的因素是海洋污染。
大量含有各种含氮有机物的废污水排入海水中,促使海水富营养化,这是赤潮藻类能够大量繁殖的重要物质基础,国内外大量研究表明,海洋浮游藻是引发赤潮的主要生物,在全世界4000多种海洋浮游藻中有260多种能形成赤潮,其中有70多种能产生毒素。
他们分泌的毒素有些可直接导致海洋生物大量死亡,有些甚至可以通过食物链传递,造成人类食物中毒。
赤潮典型特征赤潮是在特定的环境条件下,海水中某些浮游植物、原生动物或细菌爆发性增殖或高度聚集而引起水体变色的一种有害生态现象。
赤潮是一个历史沿用名,它并不一定都是红色,实际上是许多赤潮的统称。
赤潮发生的原因、种类、和数量的不同,水体会呈现不同的颜色,有红颜色或砖红颜色、绿色、黄色、棕色等。
值得指出的是,某些赤潮生物(如膝沟藻、裸甲藻、梨甲藻等)引起赤潮有时并不引起海水呈现任何特别的颜色。
赤潮大致可分为起始、发展、维持和消亡四个阶段。
起始阶段海域内具有一定数量的赤潮生物种(包括营养体或胞囊)。
并且,此时的水环境各种物理、化学条件基本适宜于某种赤潮生物生长、繁殖的需要。
发展阶段亦称为赤潮的形成阶段。
当海域内的某种赤潮生物种群有了一定个体数量时,且温度、盐度、光照、营养等外环境达到该赤潮生物生长、增殖的最适范围,赤潮生物即可进入指数增殖期,就有可能较快地发展成赤潮。
赤潮成因、危害和防治总结

赤潮成因、危害和防治总结一、赤潮成因1、人为原因:化学原因。
营养性污染物来源:农业生产的迅猛发展,沿岸农业生产超量使用化肥、农药等积累于土壤中,随江河排泄于海洋或湖泊;陆地水体周围牧业活动;沿海地区人口的增多,现代化工发展,工业废水,生活垃圾和污水(日常生活淘米、洗菜、洗衣、洗澡、排泄物冲洗的生活污水也含有较多的氮和磷。
特别是含磷洗涤剂的使用,使生活污水含磷量很高。
)未经处理就直接排入海洋,导致近海、港湾富营养化程度日趋严重。
近海过度海水养殖向水域投放饵料,导致海湾、浅海区营养物质增多。
水体富营养化水体中含有较多的有利植物生长的营养元素氮和磷海运业的发展导致外来有害赤潮种类的引入2、自然原因:(1)地形:海湾、浅海海域相对封闭,水体交换能力弱,自净能力差;形状或轮廓,如渤海湾C形海湾,喇叭形海湾。
海温和盐度。
(2)气候水文气象:干旱少雨,光照足;风力小;海流缓慢;春夏温暖季节水温较高,加速生物新陈代谢,利于赤潮生物的生长和繁殖。
气候异常:如温室效应(3)生物原因:引起赤潮的藻类生物的暴发性繁殖或大量聚集产生赤潮。
二、危害1、赤潮的发生,破坏了海洋的正常生态结构,破坏了海洋中的正常生产过程,从而威胁海洋生物的生存。
2、赤潮对海洋渔业(养殖业、捕捞业)和水产资源的破坏(1)赤潮生物吸收阳关,遮蔽海面,水体中植物光合作用受阻而死亡。
(2)有些赤潮生物会分泌出粘液,粘在鱼、虾、贝等生物的鳃上,妨碍呼吸,导致窒息死亡。
(3)大量赤潮生物死亡后,在尸骸的分解过程中要大量消耗海水中的溶解氧,造成缺氧环境,引起虾、贝类的大量死亡。
(4)有些赤潮生物的体内或代谢产物中含有生物毒素,能直接毒死鱼、虾、贝类等生物。
3、对人类健康产生危害当鱼、贝类处于有毒赤潮区域内,可能随食物链转移引起人类中毒或死亡。
三、防治:预防方法:做好预测预报工作;加强环境保护,控制工业及城镇居民生活污水的排放,严防污染及富营养化;农业生产限制使用化肥、农药;禁止生产洗涤剂企业生产含磷洗涤剂;改善水质和底质生态环境,含氮和磷的污水中种植芦苇、蒲草等;选择对水质有净化作用的养殖品质进行混养、轮养、立体种植;在发生赤潮时,不引水排灌;育苗最好用沙滤池过滤的水或沉淀池沉淀后的水;控制有毒外来赤潮物种侵入。
赤潮里有微生物吗

赤潮里有微生物吗
微生物包括细菌、病毒、真菌以及一些小型的原生生物、显微藻类等在内的一大类生物群体,它个体微小,与人类关系密切。
涵盖了有益跟有害的众多种类,广泛涉及食品、医药、工农业、环保等诸多领域。
在中国大陆地区的教科书中,均将微生物划分为以下8大类:细菌、病毒、真菌、放线菌、立克次体、支原体、衣原体、螺旋体。
有些微生物是肉眼可以看见的,像属于真菌的蘑菇、灵芝等。
还有微生物是一类由核酸和蛋白质等少数几种成分组成的“非细胞生物”,但是它的生存必须依赖于活细胞。
那么赤潮里有微生物吗?
能够大量繁殖并引发赤潮的生物称之为赤潮生物。
包括浮游生物、原生动物和细菌等,其中有毒、有害赤潮生物以甲藻居多,其次为硅藻、蓝藻、金藻、隐藻和原生动物等。
赤潮在发生初期,赤潮生物的光合作用使水体的环境因素发生改变,导致一些海洋生物不能正常生长、发育、繁殖,严重的造成死亡,破坏了原有的生态平衡;由于赤潮生物数量的大爆发,海洋食物链关系遭受破坏,最终导致食物网中处于高端的鱼、虾、蟹、贝类产量锐减;另外,赤潮生物分泌的黏液可引起鱼、虾、贝等生物瓣鳃机械性堵塞,造成这些生物窒息而死;赤潮后期,由于海洋生物大量死
亡,在细菌分解作用下,可造成区域性海洋环境严重缺氧或者产生硫化氢等有害化学物质,使更多的海洋生物缺氧或中毒死亡。
赤潮是海洋生态系统中的一种异常现象,对人体有很大伤害,想要知道赤潮的形成与对人类的危害是什么请到,更多的海洋灾害小知识尽在。
美丽与致命的海洋之花赤潮

美丽与致命的海洋之花赤潮赤潮,是一种由海洋中的大量植物浮游生物引起的现象。
它不仅展现了海洋生物的美丽,也带来了严重的生态问题。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探讨赤潮的成因、影响以及如何解决这一问题。
第一部分:赤潮的成因要理解赤潮的成因,我们需要了解浮游植物。
浮游植物是生活在海洋中的微小植物,它们通过光合作用进行生长。
通常情况下,植物的生长需要阳光、营养物质和适宜的温度。
然而,当这些条件过度满足时,浮游植物会迅速繁殖,形成大规模的赤潮。
赤潮的主要成因可以归结为两个因素:一是海水温度的上升,二是过度的营养物质输入。
全球气候变暖导致海水温度升高,为浮游植物的生长提供了更适宜的环境。
同时,人类活动带来的过度施肥、工业废水排放以及农药使用等,使得大量的营养物质输入海洋。
这些因素的综合作用下,赤潮的频率和规模不断增加。
第二部分:赤潮的影响赤潮不仅对海洋生态系统造成严重影响,也对人类的生活和经济产生了负面影响。
首先,赤潮导致海洋生态系统的破坏。
大规模的赤潮使得海水中富含大量有害的毒素,这些毒素对海洋生物造成了巨大威胁,引发了大量海洋生物的死亡。
同时,赤潮也造成了水体富营养化,使得海洋中其他生物无法正常生长和繁殖,破坏了生态平衡。
其次,赤潮对人类健康产生了直接威胁。
赤潮中的有害毒素会进入鱼类和贝类等海产品中,人们食用受污染的海产会导致中毒。
这给渔民和沿海居民的生活带来了重大风险。
此外,赤潮也给沿海地区的经济带来了巨大损失。
赤潮导致海洋资源减少,渔业损失惨重。
同时,由于赤潮进一步污染海洋环境,旅游业也受到了严重影响。
第三部分:解决赤潮的方法为了解决赤潮问题,我们需要综合考虑环境保护和人类活动的因素,采取以下措施:1. 加强环境监测和预警体系。
建立完善的赤潮监测系统,及时发现和预警赤潮事件的发生,为相关部门制定应对措施提供科学依据。
2. 控制营养物质输入。
加强农业、工业和城市排污水的处理,减少对海洋的营养物质输入。
同时,控制化肥和农药的使用量,减少过度施肥对赤潮的贡献。
赤潮发生后的治理措施

赤潮发生后的治理措施背景介绍赤潮是一种由大量的赤潮藻类(如蓝藻、黄藻等)在水体中繁殖引起的现象。
赤潮不仅对水生生物和生态系统造成严重影响,还对人类的健康和经济带来很大的威胁。
因此,发生赤潮后要及时采取有效的治理措施。
赤潮的危害赤潮藻类繁殖过程中释放的毒素会导致水质恶化,影响水生生物的生存。
毒素会进入食物链并最终对人类造成健康风险。
此外,赤潮还会导致海洋生态系统的崩溃,损害渔业和旅游业等相关产业。
赤潮治理的基本原则赤潮治理的基本原则包括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科学施策和社会参与等。
1.预防为主:加强源头控制,减少养殖、污水处理等活动对水体富营养化的负面影响,从而降低赤潮的发生几率。
2.综合治理:采取综合性的治理措施,包括物理方法、生物方法和化学方法等,以及结合当地特点和条件进行有效治理。
3.科学施策:制定科学、合理的治理计划和方案,结合赤潮的种类和水域特点,选择适当的治理手段和技术。
4.社会参与:加强社会组织和公众参与,提高公众对赤潮防治的认知和支持度,动员各方力量共同参与赤潮治理工作。
赤潮治理的具体措施1.监测与预警建立赤潮监测体系,利用遥感技术、传感器等手段对赤潮的发生和发展进行实时监测。
并建立专业的赤潮预警机制,及时发布预警信息,帮助相关部门采取应对措施。
2.物理方法物理方法主要包括机械排挤、气泡阻隔和光照消毒等。
机械排挤利用排挤设备将赤潮藻类从水体中剥离出来,然后进行处理。
气泡阻隔是通过释放气泡形成阻隔层,阻断赤潮藻类的光合作用和氧气供应。
光照消毒利用特定的光照条件破坏赤潮藻类的细胞结构,从而达到治理的效果。
3.生物方法生物方法主要包括利用赤潮藻类的天敌进行控制,如利用草鱼、鲫鱼等鱼类、虾蟹类捕食赤潮藻类,起到控制赤潮藻类数量的作用。
此外,可以引入其他抑制赤潮藻类生长的生物,如硅藻和硅藻酸,对赤潮藻类进行约束。
4.化学方法化学方法主要是利用化学物质对赤潮藻类进行控制。
常用的化学物质包括铜硫酸盐、过氧化氢、漂白粉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赤潮生物能进行光合作用吗
赤潮的生物防治主要是通过微生物、大型海藻、克生性植物、滤食性贝类、浮游动物、红树林等来净化海水或杀灭赤潮藻类。
但技术还不够成熟,目前大部分还处在实验室研究阶段。
因为要将它们应用到海洋中必须考虑杀藻作用与种属特异性、投放量、投放时间、海水营养程度等因素。
赤潮生物能进行光合作用吗?这就是今天要给大家介绍的海洋灾害小知识。
光合作用是一系列复杂的代谢反应的总和,是生物界赖以生存的基础,也是地球碳-氧平衡(即二氧化碳与氧气的平衡)的重要媒介。
光合作用可分为产氧光合作用(oxygenic
photosynthesis)和不产氧光合作用(anoxygenic
photosynthesis)。
是绿色植物、和某些细菌利用叶绿素,在可见光的照射下,将二氧化碳和水转化为有机物(主要是淀粉),并释放出氧气的生化过程。
对于生物界的几乎所有生物来说,这个过程是他们赖以生存的关键,而地球上的碳氧循环,光合作用是必不可少的。
因为赤潮在发生初期,赤潮生物的光合作用使水体的环境因素发生改变,导致一些海洋生物不能正常生长、发育、繁殖,严重的造成死亡,破坏了原有的生态平衡,所以说赤潮生物是能进行光合作用
的。
有关人士认为,为避免赤潮现象反复成灾,海洋与渔业等部门应加强对赤潮现象的研究,提高预防和控制的技术水平,建立有效的赤潮预警机制,尽量减少赤潮灾害带来的群众生命、财产损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