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洋灾害-赤潮
赤潮发生条件

赤潮发生条件赤潮是一种海洋生态灾害,由于大量的藻类在海水中繁殖而引起的。
赤潮的发生对海洋生态系统和人类社会都造成了巨大的影响,因此研究赤潮的发生条件对于预防和控制赤潮具有重要意义。
赤潮的发生与多种因素有关,包括气象、水文、物理、化学等因素。
以下是赤潮发生的主要条件:一、气象因素气象因素是赤潮发生的主要因素之一。
气象因素包括风、温度、湿度和降雨等因素。
赤潮的发生需要充足的阳光和适宜的温度,这是因为藻类需要阳光和热量来进行光合作用。
此外,风也是赤潮发生的重要因素,风可以带来营养物质和水流,为藻类的繁殖提供了条件。
二、水文因素水文因素也是赤潮发生的主要条件之一。
水文因素包括水温、盐度、水流、水深等因素。
藻类需要一定的水温和盐度才能繁殖,水流也可以带来营养物质和氧气,促进藻类的繁殖。
三、物理因素物理因素包括海水的透明度、混浊度、浮游生物的密度等因素。
赤潮的发生需要充足的光照,因此海水的透明度是影响赤潮发生的重要因素之一。
此外,浮游生物的密度也会影响赤潮的发生,高密度的浮游生物会为藻类提供充足的营养物质。
四、化学因素化学因素包括海水中的营养盐、有机物质、微量元素等。
赤潮的发生需要充足的营养物质,尤其是氮、磷等元素,这些元素可以促进藻类的繁殖。
此外,有机物质和微量元素也会对藻类的繁殖产生影响。
五、人类活动人类活动也是赤潮发生的重要因素之一。
人类活动会导致海洋环境的恶化,例如工业污染、农业污染、城市化等活动会导致海水中的营养盐、有机物质等增加,从而促进藻类的繁殖。
此外,人类活动还会导致海洋生物的种类和数量发生变化,从而影响赤潮的发生。
综上所述,赤潮的发生是一个复杂的过程,涉及到多种因素的相互作用。
为预防和控制赤潮的发生,需要综合考虑气象、水文、物理、化学等因素,并采取相应的措施,例如加强环境保护、控制排放、加强监测等。
只有这样才能有效预防和控制赤潮的发生,保护海洋生态系统和人类社会的健康。
赤潮_应急预案

一、总则1.1 编制目的为有效应对赤潮灾害,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维护社会稳定和海洋环境,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海洋环境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等相关法律法规,结合我国赤潮灾害发生的特点和规律,制定本预案。
1.2 适用范围本预案适用于全国范围内赤潮灾害的预防和应急处置工作。
1.3 工作原则(1)预防为主,防治结合;(2)统一领导,分级负责;(3)快速反应,协同作战;(4)科学决策,严格执法。
二、组织体系2.1 领导机构成立国家赤潮灾害应急指挥部,负责全国赤潮灾害的预防和应急处置工作。
2.2 地方应急指挥部各级政府设立赤潮灾害应急指挥部,负责本行政区域内赤潮灾害的预防和应急处置工作。
2.3 专业机构(1)海洋与渔业部门:负责赤潮监测、预警预报、应急处置等工作;(2)环境保护部门:负责赤潮灾害对环境的影响评估和环境保护工作;(3)卫生部门:负责赤潮灾害对公共卫生的影响评估和防治工作;(4)水利部门:负责赤潮灾害对水利设施的影响评估和应急处置工作。
三、监测预警3.1 监测体系建立赤潮监测网络,包括海洋环境监测、生物监测、卫星遥感监测等。
3.2 预警预报根据赤潮监测数据,及时发布赤潮预警信息,指导各地做好赤潮预防和应急处置工作。
3.3 应急响应根据赤潮预警信息,启动应急响应,采取相应措施,减轻赤潮灾害损失。
四、应急处置4.1 应急响应分级根据赤潮灾害的严重程度,将应急响应分为四个等级:一级响应、二级响应、三级响应、四级响应。
4.2 应急措施(1)加强赤潮监测,提高预警预报能力;(2)关闭受赤潮影响的养殖区,防止赤潮灾害扩散;(3)开展应急救护,保障受灾群众生命安全;(4)开展环境监测,评估赤潮灾害对环境的影响;(5)加强信息发布,及时向社会公布赤潮灾害情况和应急措施;(6)组织开展应急处置演练,提高应急处置能力。
五、保障措施5.1 资金保障各级政府应设立赤潮灾害应急专项资金,用于赤潮灾害的预防和应急处置。
赤潮多发季节是夏季还是冬季

赤潮多发季节是夏季还是冬季
赤潮是由于海水中浮游藻类、原生动物或细菌异常增殖或聚集而引起海水变色的现象。
赤潮作为一种灾害,历史上早已出现过,但直到现在才变得比较严重。
赤潮是一个历史沿用名,实际上,赤潮并不一定都是红色的,它可因引发赤潮的生物种类和数量不同而呈现出不同颜色。
如夜光藻、中缢虫等形成的赤潮是红色的,裸甲藻赤潮则多呈深褐色、红褐色,角毛藻赤潮一般为棕黄色,绿藻赤潮是绿色的,一些硅藻赤潮一般为棕黄色。
那么赤潮多发季节是夏季还是冬季呢?
夏季是赤潮的多发季节。
由于“拉尼娜”现象,国家海洋局预计今年夏季我国近海海域赤潮发生次数可能偏多,估计在45次左右。
庆幸的是,大半年过去了,福建近岸海域已平稳度过赤潮高发期,作为自然界的一种现象,我们对于赤潮的态度应当是——早宣传、早监测、早发现、早预防,最大限度减少或避免海水养殖业因赤潮灾害造成损失,更好地为渔业经济发展服务。
监测技术人员介绍,目前,我省近岸海域水温较高,不利于对养殖生产影响较大的米氏凯伦藻等有毒甲藻赤潮的形成。
接下来,我省的海洋环境监测部门将继续开展每半月1次的赤潮常规监测,及时掌握海域赤潮动态,做好赤潮灾害监测与防范工作。
赤潮的危害有很多,赤潮的形成与对人类的危害很大,想要具体了解什么是赤潮请到,在这里我们会每期都为大家介绍海洋灾害小知识。
赤潮的危害与防治

赤潮的危害与防治浅谈赤潮的成因、危害及防治王树友赤潮是指在一定条件下,海洋中某些微小的海洋浮游生物在短时间内暴发性繁殖或高密度聚集,引起海水颜色变化的一种生态异常现象。
赤潮是一种严重的海洋灾害,发生时常使海水变为红色或褐色,不仅污染环境,而且对海洋养殖业构成极大威胁。
近几年来,由于气候条件及环境污染等因素,在我国的部分海域中都出现了大面积的“赤潮”,而且发生的范围、面积及频率都在不断扩大和提高。
那么,是什么原因导致赤潮的频繁发生?它对海洋环境和海洋养殖业到底有哪些危害?怎样预防和治理赤潮灾害?笔者就这些问题作一粗浅的分析和回答。
1.赤潮发生的主要原因1.1 气候原因春夏温暖季节,水温较高,海流缓慢,利于赤潮生物的生长和繁殖,从而导致赤潮的发生,如气候异常是厦门海域赤潮发生的主要原因。
1.2 生物原因引起赤潮的生物主要是甲藻、硅藻,也包括一些原生动物、细菌等。
这些生物的暴发性繁殖或大量聚集产生赤潮。
在适宜的环境和气候条件下,赤潮生物以几何级数繁殖,在2d~3d内即可形成大规模赤潮。
从1986年至今,厦门海域已发生十几次赤潮,除了1987年5月11日~25日在厦门西海域发生的短角弯角藻赤潮,由“厦门赤潮调查研究”协调组预报并自始至终跟踪监视、监测外,其余十几次赤潮都是待赤潮发生并发展到一定规模后才被发现。
1.3 化学原因赤潮的发生与海域的富营养化密切相关,海水中的营养盐(主要是N、P)以及一些微量元素的存在,直接影响赤潮生物的生长、繁殖和代谢,这些化学因素是赤潮发生的物质基础。
厦门海域属轻度富营养化海域,海水中无机氮和无机磷年平均比值约为45︰1(原子比),由于大多数浮游植物生长繁殖过程中基本是以16︰1的恒定比值自海水吸收无机氮和无机磷,因此,对于厦门海域来说,无机氮比较丰富,而无机磷相对较贫乏,无机磷成为厦门海域浮游植物繁殖的限制因子。
理论上讲只要控制无机磷的排海量就可减少海域赤潮的发生,但由于厦门海域底泥中含有较丰富的有机磷和无机磷,在适宜的理化条件下,有机磷可转化为无机磷并溶入海水中,以满足浮游生物繁殖的需要。
灾害地理学——赤潮、风暴潮、咸潮

温、盐跃层的存在为赤潮生物的聚集提 供了条件,易诱发赤潮。由于径流、涌升 流、水团或海流的交汇作用,使海底层营 养盐上升到水上层,造成沿海水域高度富 营养化。营养盐类含量急剧上升,引起硅 藻的大量繁殖。这些硅藻过盛,特别是骨 条硅藻的密集常常引起赤潮。这些硅藻类 又为夜光藻提供了丰富的饵料,促使夜光 藻急剧增殖,从而又形成粉红色的夜光藻 赤潮。据监测资料表明,在赤潮发生时, 水域多为干旱少雨,天气闷热,水温偏高, 风力较弱,或者潮流缓慢等水域环境。
三、赤潮对人类健康的危害
有些赤潮生物分泌赤 潮毒素,当鱼、贝类 处于有毒赤潮区域内, 摄食这些有毒生物, 虽不能被毒死,但生 物毒素可在体内积累, 其含量大大超过食用 时人体可接受的水平。 这些鱼虾、贝类如果 不慎被人食用,就引 起人体中毒,严重时 可导致死亡。 由赤潮引发的赤潮毒 素统称贝毒,目前确定 有10余种贝毒其毒素比 眼镜蛇毒素高80倍,比 一般的麻醉剂,如普鲁 卡因、可卡因还强10万 多倍。贝毒中毒症状为: 初期唇舌麻木,发展到 四肢麻木,并伴有头晕、 恶心、胸闷、站立不稳、 腹痛、呕吐等,严重者 出现昏迷,呼吸困难。
1831—1836年,达尔文在《贝格尔航海记录》 中记载了在巴西和智利近海面发生的束毛藻引发的赤 潮事件。据载,中国早在2000多年前就发现赤潮现 象,一些古书文献或文艺作品里已有一些有关赤潮方 面的记载。如清代的蒲松龄在《聊斋志异》中就形象 地记载了与赤潮有关的发光现象。
Source: Roland Berger & Partners-analysis
另一方面由于虾池每天需要排换水所以每天都有大量污水排入海中这些带有大量残饵粪便的水中含有氨氮尿素尿酸及其它形式的含氮化合物物加快了海水的富营养化这样为赤潮生物提供了适宜的生物环境使其增殖加快特别是在高温闷热无风的条件下最易发生赤潮
海洋赤潮的防治措施有哪些

海洋赤潮的防治措施有哪些
赤潮的毒素会引起人体中毒,赤潮中毒事件在世界沿海地区时有发生。
那么海洋赤潮的防治措施有哪些呢?
生物防治:是利用有益生物或其他生物来抑制或消灭有害生物的一种防治方法。
利用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之间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生态学现象和某些生物学特性,以防治危害农业、仓储、建筑物和人群健康的生物的措施。
生物防治的主要方法有:利用天敌防治,利用作物对病虫害的抗性防治,利用耕作方法防治,利用不育昆虫和遗传方法防治等。
赤潮的生物防治就是利用天敌防治。
利用天敌防治有害生物的方法,应用最为普遍。
每种害虫都有一种或几种天敌,能有效地抑制有害生物的大量繁殖。
这种抑制作用是生态系统反馈机制的重要组成部分。
利用这一生态学现象,可以建立新的生物种群之间的平衡关系。
生物防治优势:
1,以往是用如化学药品来达到防治的目地,一些生物已经产生很强的抗药性,许多害虫的天敌也会因为生物的扩大作用而大量被杀灭,致使一些有害生物更大猖獗。
2,许多种化学农药严重污染水体、大气和土壤,并通过食物链进入人体,危害人群健康。
利用生物防治病虫害,就能有效地避免上述缺点,因而具有广阔的发展前途。
赤潮的危害有很多,赤潮的形成与对人类的危害很大,想要具体了解什么是赤潮请到,在这里我们会每期都为大家介绍海洋灾害小知识。
我国赤潮的分布特征是什么

我国赤潮的分布特征是什么
海洋是人类最大的公有领域,它以浩森和深邃不断净化着自身。
然而它的自净能力是有限的,赤潮无疑在向人类示警:如果人类无止境地向大海排污弃浊,向它的广袤挑衅,最终失去的将是大海的壮丽,得到的是生命的毁灭。
今天要给大家讲一下赤潮的形成与对人类的危害,以及我国赤潮的分布特征是什么,等一些海洋灾害小知识。
请大家仔细阅读下文内容。
权威专家根据赤潮灾害发生的空间位置、水动力、营养物质来源等因素,将赤潮灾害类型划分为河口型、海湾型、养殖型、沿岸流型、上升流型和外海型六类。
对赤潮灾害记录分析表明,河口型赤潮的发现次数占总数的30%,海湾型赤潮占29%,养殖型赤潮占27%,沿岸流型和上升流型均各占6%,外海型赤潮最少,只占2%。
我国赤潮的分布特征:半封闭的港湾(不利于污染物的扩散)、纬度较低(光热充足,利于微生物的繁衍)、河流入海口附近(河流带来大量营养盐类或污染物)。
我国渤海湾、珠江口、杭州湾、渤海、及南部沿海地区易发生赤潮。
温馨提示:食药部门提醒各经营企业、餐饮单位、消费者,在购买贝类等水产品时,应选择大型、正规的超市或市场购买,尽量避免购买来自赤潮地区的贝类。
沿海地区的消费者在毒素暴发高峰期不要采捕和购买食用野生的贝类。
时间过得真快,又到了和大家说再见的时候了,要想了解更加详尽的安全小知识,可以关注一下下期的文章。
赤潮

• 含有毒素的赤潮生物被海洋生
物摄食后能引起中毒死亡;人 类食用含有毒素的海产品也会 导致食物中毒 •这些赤潮生物死亡后尸骸的分 解过程中要大量消耗海水中的 溶解氧,造成缺氧环境,引起 虾、贝类的大量死亡。
•大量工农业废水 和生活污水排 入海洋,特别是未经处理直接排 入而导致近海、港湾富营养化程 度日趋严重 •海洋开发、水产业带来了海洋生 态环境暖导致赤 潮发生
危害
有害赤潮发生后,导致海洋食物链的 局部中断;有些赤潮生物分泌毒素被 海洋食物链中的某些生物摄入,会导 致中毒甚至死亡。 •这些赤潮破坏海洋生态结构 •这些赤潮生物的分泌物妨碍海洋鱼类、虾 类、贝类的正常呼吸而导致窒息死亡
成因
赤潮是一种自然现象,也有人为因 素引起的,可能但不一定是一种有 害生态现象。主要有海域水体富营 养化;有特殊物质作为诱发因素, 已知的有维生素B1、B12、铁、锰 和脱氧核糖核酸(DNA);环境条件, 如水温、盐度等也决定着发生赤潮 的生物类型。引发赤潮的生物类型 主要为藻类,目前已发现有63种浮 游生物,硅藻有24种,甲藻32种、 蓝藻3种、金藻1种、隐藻2种、原 生动物1种。
赤潮,又叫红潮,是一种水华现 象。它是海洋灾害的一种,是指 海洋水体中某些微小的浮游植物、 原生动物或细菌,在一定的环境 条件下突发性增殖和聚集,引发 一定范围和一段时间内水体变色 现象。赤潮是一个历史沿用名, 并不一定都是红色,而是许多赤 潮的统称;发生赤潮时,通常根 据引发赤潮的生物的数量、种类 而使得海洋水体呈红、黄、绿和 褐色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Chattonella,
Heterosigina
akashiwo 和 骨 条 藻
Skeletonema costatum 均 无 效 。 这 表 明 该 细 菌 对 Gymodinium nagaskiense的杀灭作用是专一的。
食菌蛭弧菌对赤潮消亡的作用
★ 蛭弧菌的分布自被发现后的大量研究表明它广泛分布于近海洋环 境,是以海洋微型生物为寄主的寄生菌,对水环境中的微型生物 寄主具有“高速碰撞、高速钻孔、高产量胞壁酸形成”等生物学 特性。
★Bratbak(1993)等研究表明:病毒在由海洋藻类Emiliania hualyi引 起的赤潮消亡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他们在溶解细胞内和周围环 境发现游离态病毒颗粒和病毒类似颗粒的存在,同时,赤潮在消 退过程中伴随着病毒数量的增多。
★Nagasaki等也从日本Nomi海湾分离到一种病毒,这种病毒能够感 染赤潮引发种Heterosigma akashiwo,该病毒颗粒可以感染并裂 解两株H.akashiwo, 该病毒对H.akashiwo具有较高的特异性,不 会导致Chattonella antiqua, C.verruculosa, Fibrocapsa japonica 等 15 种 其 它 种 类 的 浮 游 植 物 细 胞 裂 解 。 而 且 , 三 株 从 日 本 Hiroshima 湾分离到的 Heterosigma akashiwo 具有对该病毒的抗 性,表明这种病毒并非种特异性而是具有株特异性。
其中由于微生物易于繁殖的特点,使得微生物 控藻是生物控藻里最有前途的一种控藻方式。
利用微生物法抑藻除毒的必要性与优越性
海洋微生物的五大特性: 个体小,比表面积大;吸收多,转化快;生长旺,繁殖速; 适应 性强,易变异;种类多,分布广。
目前对赤潮的防治,主要是采取化学方法。化学方法防治虽可迅 速有效的控制赤潮,但所施用的化学药剂给海洋带来了新的污染。 因此,越来越多的人将目光投向了生物防治技术。
★细菌还可以合成藻类必需的生理活性物质如维生素 B12,它在藻类的生理生活中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2、微生物在赤潮消亡中的作用
细菌较强的种属特异性 。如 Fukami K.等(1992) 研究细菌的抑藻作用时发现,黄杆 菌 Flavobacterium sp. 对 裸 甲 藻 Gymodinium nagasakiense 具 有 强 烈 的 抑 制 和 杀 灭 作 用 , 而 对
赤潮的颜色,主要由形成赤潮的优势浮游 生物种类的颜色所决定。以夜光藻为主形成 的赤潮, 呈红色; 绿色鞭毛藻形成的赤潮为绿 色; 由淡红束毛藻引起的赤潮呈黄褐色。
赤潮发生的区域分布
赤潮形生的原因
引发赤潮的生物种类
夜光藻、短裸甲藻以及 多边膝沟藻等最为常见
成因
赤潮产生的自然条件
化学因素 海温和盐度 气象因素和海流
• 海温和盐度 一般赤潮发生于水温20℃~30℃ 的海域 中; 赤潮海域的盐度一般为 27‰~ 37‰。 • 气象因素 通常赤潮出现于闷热、风平浪静的夏季。 • 海流 由于台湾暖流北上或外海海水在浙江沿 海形成的锋面, 使东海多发赤潮。水底层出 现无氧和低氧水团也会引起赤潮。
此外, 赤潮发生与地球的温室效应也密 切相关。近年来, 厄尔尼诺、拉尼娜等大范 围、长时间的异常气候现象的出现, 导致出 现雨水少、气温高、光照足的气候条件, 从 而加速了生物的新陈代谢, 使过量繁殖的浮 游生物在沿岸一些海域泛滥成灾,从而形成赤 潮。
★海水受污染后所含的有机质及动植物残骸等,经细菌分解后所产 生的维生素类物质和微量有机成分(嘌呤、嘧啶等核酸成分,酵 母的自消化物等特殊有机物),可以促进浮游植物繁殖。
★氮、磷是影响赤潮生物繁殖的重要营养元素,赤潮发 生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水体富营养化,水体中氮、 磷元素的含量过高。 ★细菌还在其他元素的生物地球化学循环中起着重要作 用,一定浓度的铁、锰元素对某些赤潮藻类的生长均 有不同程度的促进作用,这表明微量元素中铁、锰是 触发赤潮发生的重要因子。细菌可把三价铁还原为易 溶性的二价铁,为藻类的生长提供必需的铁元素。
夜光藻Noctiluca scintillans (Macartney) Kofoid & Swezy 1921
• 世界性的赤潮生物,我国沿海均有分布 。
图A:腹面观(示意图); 图B-C:细胞外形(LM)。
海水富营养化是赤潮发生的物质基础
• 化学因素 近海养殖向水域中添加大量的饵料, 导 致在内湾、浅海区中无机态氮、磷酸盐和铁、 锰等微量元素增多, 给赤潮生物的大量繁殖 提供了丰富的营养物质。内湾、浅海区水体 交换能力差, 海水利用率高, 封闭性强, 水体 循环速度慢, 使水体富营养化比较严重, 是赤 潮生物滋生繁衍的优良环境, 是赤潮的多发 区。
针对赤潮灾害发生的新态势、新特点,采用抑藻基因调控赤潮 的新思路,瞄准“以菌治藻”的目标,利用宏基因组学技术开 发源于海洋微生物的抑藻基因,从环境样品中提取宏基因组, 构建宏基因组,筛选出抑藻活性克隆,构建抑藻菌;
我国的赤潮高发区渤海湾、大连湾、长江口、福建沿 海、广东大鹏湾的赤潮研究也都表明了赤潮发生与环境污 染和人类活动有密切联系。
赤潮的危害
• 破坏正常的海洋生态系统
• 危害海产养殖业及渔业资源 • 影响海上娱乐和滨海旅游业
• 威胁人群的健康
破坏正常的海洋生态系统
• 赤潮生物分泌粘液, 粘附于鱼类等海洋动物的鳃上, 妨碍其呼吸, 导致窒 息死亡;同时因大量吸收水中的氧气, 导致动物因缺氧而死亡。 • 赤潮生物分泌有害物质( 如氨、硫化氢等) , 会造成海水 pH 值升高, 粘 稠度增大, 改变浮游生物的生态系统群落结构。 • 赤潮生物缺氧或造成水体积累大量硫化氢和甲烷等, 隔绝了海水与大气 圈的气体交换, 导致使生物缺氧或中毒致死。 • 赤潮生物吸收阳光, 遮蔽海面, 使其它海洋生物因得不到充足的阳光而 死亡。赤潮生物一般密集于表层几十厘米以内, 使阳光难于透过表层,水 下生物因得不到充足阳光而影响其生存和繁殖。
危害海产养殖业及渔业资源
威胁人群的健康
世界已知的60多种赤潮生物可产生6类致毒的赤潮毒素(麻痹 性贝毒PSP;神经性贝毒NSP;腹泻性贝毒DSP;失忆性贝毒ASP; 西茄毒素CFP;蓝藻毒素CTP),引起人类中毒死亡事件历年都有 发生,近年有增多的趋势。 ◆据Prakash等(1971年)统计,全世界在1900至1971年已发生大约1, 600次人体麻痹性贝毒(PSP)中毒事件。 ◆据桥本芳郎(1977年)报告,1962年前全世界PSP中毒人数超过900 人,死亡达200人。 ◆仅在亚太地区,至1994年已发生藻毒事件3164起,其中148起死 亡记录。 ◆我国至今有记录的由赤潮藻毒素引起的中毒事件有6次,其中1986 年12月1日在福建东山因误食菲律宾蛤仔(Ruditapes phlipinensis)使136人中毒,危害59人,1人死亡的中毒事件, 原因是赤潮裸甲藻所致。另外,在南海大鹏湾1992年也发生误食 贝类造成2人死亡的事件。
★ 由于它们生活在宿主细胞的周质空间,可确保营养小环境稳定,
使它具有生态学优势,又因为它可“吃掉”有害宿主细胞而具有 很大应用潜力。
★ 研究表明蛭弧菌也可进入藻细胞内而溶藻。厦门大学赤潮研究组
也曾对其在近岸海水环境中的生态分布及对寄主裂解的多样性、 有效性作过研究报道。
病毒对赤潮消亡的作用
★在海洋环境中存在着大量病毒,其生物特点是:①非细胞性。② 极端的微小性。③专性的寄生性,其对赤潮消长起着重要作用。
化学方法
化学除藻法是利用化学药剂对藻类细胞产生 的破坏和抑制生物活性的方法进行杀灭控制赤潮 生物,具有见效快的特点。
• 化学药品杀除法(硫酸铜、次氯酸钠、过氧 化氢、过碳酸钠等) • 凝聚剂沉淀法(无机凝聚剂、表面活性剂、 高分子凝聚剂) • 天然矿物絮凝法(黏土、蒙脱石)
生物学方法
一是以鱼类控制藻类的生长; 二是以水生高等植物控制水体富营养盐以及藻类; 三是以微生物来控制藻类的生长。
关于“以菌治藻”研究的动态
1.微生物对赤潮发生的促进作用
为赤潮生物提供营养盐及所必需的生理活性物质
★在海洋环境中,尤其在底层,硝化细菌通过硝化作用使氨态氮转 化为硝态氮,供浮游生物利用;在混合层中,细菌通过氨化作用 产生的氨态氮是再生生产力的重要物质基础。 ★细菌还为藻类的生长提供无机磷,磷在很多海区是浮游植物生长 的限制因子,磷的主要来源是靠细菌活动使磷酸盐再生。
样品采集与预、筛选和纯化
抑藻活性基因的筛选 ●环境参数调查 ●赤潮生消过程 中微生物群落结 构动态变化 抑藻菌的初步构建 菌藻关系研究
细菌抑藻生 优势菌生态位 长、产毒作用
抑制作用的机 制研究
抑制作用的条 件优化
获得稳定、高效的抑藻菌
应用于赤潮的微生物防治
海水养殖的 自身污染是诱发赤潮的主要人为 因素
• 人们对农作物施以超量的化肥、农药等积累在土壤中, 随江河排泄于海 洋, 就以我国农田施用数以亿吨计化肥而言, 据推算,约有 1/ 2 以上属于 浪费, 而这些化肥却随径流进入江、河、湖、海。这是海水营养盐骤然 上升的主要源头。 • 工业生产、生活垃圾和污水被大量注入海中。这些物质对海水中磷的过 量富集,有直接的影响。到 20 世纪 90 年代, 浙江近岸海域氮高达 100 mol/ L, 磷为 1.6 mol/ L。 • 沿海地区的过度海水养殖, 残饵腐败污染海水。据专家介绍, 面积约 7. 8 万平方公里的渤海是我国受污染最为严重的海域, 其根本原因在于陆 地污染物的转移和渤海的开发利用基本处于无序、无度状态, 每年排入 渤海的污水达 28 亿吨, 污染物占全国海洋接纳污染物的一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