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洋自然灾害与防灾减灾

合集下载

水灾、台风事故及防灾防损措施

水灾、台风事故及防灾防损措施

水灾、台风事故及防灾防损报告人:上海诚立保险经纪有限公司日期:二零一二年八月二日通讯信息一:双台风将影响中国10多个省份今年第9号台风“苏拉”和第10号台风“达维”继续向我国逼近,这次“联袂出演”影响几何?防御又将面临哪些困难?应对双台风我们采取了哪些措施?记者就此采访了国家防总办公室相关负责人。

影响:多个省份将持续多日暴雨气象监测显示,台风“苏拉”和“达维”正分别向我国台湾东部近海和东海北部一带逼近,即将接踵登陆我国东部沿海。

国家防总会商指出,此次“苏拉”和“达维”的夹击,影响范围大,形势严峻。

尤其是台风正面登陆后可能深入内陆,给我国黄淮、江淮甚至华北地区带来持续强降雨过程,防汛防台风形势严峻,必须高度重视。

从目前预测情况看,“苏拉”、“达维”登陆后可能深入内陆影响长江流域的江西以及淮河、黄河甚至海河流域的江苏、安徽、山东、河南以及华北等地。

预计两台风的影响范围将跨长江中下游、淮河、黄河中下游、海河等流域10多个省份。

受台风影响,福建、浙江、江西、上海、江苏、山东等地将出现大到暴雨,沿海部分地区将出现大暴雨,影响期将从8月1日持续到5日左右,时间长达5天以上。

特别是与西南季风结合,影响范围雨量强大。

挑战:极易引发大的洪涝灾害当前,正值“七下八上”防汛关键期,历史上,淮河“75·8”大水、黄河“82·8”洪水、海河“96·8”洪水,都是8月份台风深入内陆与冷空气遭遇造成的。

国家防总办公室相关负责人指出,长江上游地区刚刚发生了1981年以来最大洪水,干流连续形成4次大的洪峰,黄河上中游发生了1989年以来最大洪水,连续形成3次洪峰,海河流域部分河流刚刚发生了超历史实测记录的大洪水,江河湖库水位高,防洪调蓄能力减弱。

如再遇台风、持续强降雨,工程调度难度和防守压力将进一步加大。

与此同时,今年我国南北方前期降雨过程多、洪水量级大、土壤含水量趋于饱和,遇强降雨极易引发大的洪涝灾害,局部地区可能造成严重的山洪、泥石流和滑坡等次生灾害。

初中地理课程探索自然灾害与防灾减灾

初中地理课程探索自然灾害与防灾减灾

初中地理课程探索自然灾害与防灾减灾自然灾害是指由自然力量引起的、对人类社会和生态环境造成严重危害的突发事件。

地震、洪水、台风等自然灾害的频繁发生给人们带来了巨大的损失和困扰。

在初中地理课程中,探索自然灾害与防灾减灾成为了重要的内容之一。

本文将从灾害的原因,常见的自然灾害及其特点,以及防灾减灾的方法等方面进行探讨。

1. 灾害的原因自然灾害是地球上多种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

其中,主要的原因包括地质构造的活跃性、气候因素、地球表面的特殊性和人类活动等。

地震多发生在地质构造相对活跃的区域。

台风的形成则与海洋温度和大气环流密切相关。

此外,人类活动也对自然灾害的发生起到了一定的影响,如开发建设引发的土地沉降和山体滑坡等。

2. 常见的自然灾害及其特点(1)地震:地震是地球内部能量释放的结果,通常由板块运动引起。

地震有突发性、强烈性和广泛性等特点,造成的破坏程度也取决于地震的震级和震源深度等因素。

(2)洪水:洪水是由于降雨量过大而造成的水体超常泛滥现象。

洪水具有周期性,且范围广泛,给河流流域和周边地区的生命财产带来巨大威胁。

(3)台风:台风是由热带海洋上空强烈的低气压环流形成并向周围环境释放能量的强风系统。

台风具有强风、大雨以及风暴潮等特点,给沿海地区带来巨大的风灾和水灾。

3. 防灾减灾的方法(1)预防与监测:通过加强科学研究和现代技术手段,开展地震、洪水、台风等自然灾害的监测与预测,提前采取相应的防范措施。

(2)建设灾害安全设施:地震时,应建设抗震房屋和加固桥梁、隧道等设施;洪水时,应建设防洪堤坝和排水系统;台风时,应加强海防建设,修筑护岸等。

(3)灾后恢复与重建:受灾地区应当及时进行灾后重建工作,修复受损的基础设施和生产设备,恢复正常的生产生活秩序。

(4)宣传与教育:广泛开展自然灾害防治知识的宣传和教育,提高公众的灾害意识和应对能力。

总结:初中地理课程中,探索自然灾害与防灾减灾是一个重要的内容。

了解自然灾害的原因和特点,学习防灾减灾的方法,能够帮助学生增强自我保护意识,提高灾害应对能力。

自然灾害的成因分析与防灾减灾措施

自然灾害的成因分析与防灾减灾措施

自然灾害的成因分析与防灾减灾措施自然灾害是指由自然环境因素引发的灾害事件,如地震、洪水、台风、干旱等。

这些灾害造成了巨大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严重影响了人们的生活和社会经济发展。

因此,对于自然灾害的成因分析以及采取有效的防灾减灾措施至关重要。

一、自然灾害的成因分析自然灾害的成因多种多样,而其中最主要的四个方面是地质因素、气象因素、水文因素以及人类活动因素。

地质因素是自然灾害中的关键因素之一。

地球的构造和地壳运动导致了地震和火山喷发等地质灾害的发生。

地震是因为地壳板块相互碰撞或滑动而引起的,而火山喷发则是地球内部的熔岩和气体喷发到地表的结果。

这些地质因素使得地震和火山喷发成为灾害性的自然现象。

气象因素也是自然灾害中的重要因素。

气象灾害主要包括暴雨、干旱、飓风等。

这些灾害通常是由气象系统中的气候变化所引起的。

例如,暴雨是由于大气中水分过多而引发的,而干旱则是由于降水不足而导致的。

飓风是海洋中的气旋,在一定条件下发展成为猛烈的风暴,给沿海地区带来巨大的危害。

水文因素是自然灾害的重要组成部分。

洪水是由于雨水过多或河流堵塞等原因导致河水泛滥而引起的灾害。

此外,还有海啸、地质灾害等与水相关的自然灾害。

人类活动因素是自然灾害发生的重要原因之一。

过度的采矿、大规模的森林砍伐、土地的不合理利用等人为活动导致了自然环境的破坏与恶化,进一步加剧了自然灾害的发生和程度。

例如,过度的土地开发和水土流失导致了洪水和干旱问题的加剧,而垃圾的不合理处理则加重了自然灾害对人类的影响。

二、防灾减灾措施针对自然灾害的威胁,人们采取了一系列的防灾减灾措施,以保护人民的生命和财产安全。

下面是一些常见的防灾减灾措施:1. 提高公众的风险意识和灾害应急能力。

通过教育和宣传,增强公众对自然灾害的认识和应对能力,培养他们的自我保护意识和技能,以提高应对灾害的能力。

2. 加强灾害监测和预警系统的建设。

通过建立先进的监测设备和预警系统,实时跟踪自然灾害的发展趋势,及时发布预警信息,以便人们做好应对准备。

世界的自然灾害与防灾减灾措施

世界的自然灾害与防灾减灾措施

世界的自然灾害与防灾减灾措施世界上自然灾害频繁发生,给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造成严重威胁。

为了有效应对自然灾害,各国不断探索和实施防灾减灾措施。

本文将从地震、洪水和飓风三个角度探讨世界的自然灾害以及相应的防灾减灾措施。

地震是一种破坏性非常大的自然灾害,常常造成严重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为减少地震的危害,科学家研究出了一系列防灾减灾措施。

首先,建筑物在设计和建造过程中要严格遵循抗震原则,采用抗震设备和材料。

其次,加强地震监测和预警系统的建设,提前发现地震迹象,及时采取应急措施。

第三,加强对公众的地震教育和宣传,提高民众的自救意识和应急能力。

通过这些措施,可以减少地震带来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洪水是另一种常见的自然灾害,严重影响人们的生活和生产。

为了减少洪水的危害,各国采取了一系列的防灾减灾措施。

首先,加强对河流和湖泊的监测和管理,建立起完善的洪水预警系统。

其次,加强防洪工程的建设,如修建堤坝、加固河道、疏浚河床等,降低洪水对人类活动的破坏力。

第三,加强农田水利建设,建设排涝渠道和水库,减少洪涝灾害对农业的影响。

通过这些措施,可以减轻洪水对人类生活和农业生产的影响。

飓风是一种威力巨大的自然灾害,常常造成大范围的风灾和水灾。

为了减少飓风带来的破坏,许多国家采取了一系列的防灾减灾措施。

首先,加强对飓风的监测和预警,借助先进的卫星技术和气象仪器,及时预测飓风的路径和强度。

其次,加强建筑物的防风设计和抗风能力,采用适当的材料和结构,减少飓风对建筑物的破坏。

第三,加强海岸线的管理和防护,修建防浪堤和海堤,减少飓风对沿海地区的影响。

通过这些措施,可以减少飓风带来的破坏和人员伤亡。

总的来说,世界的自然灾害给人们的生活和生产带来了严重的影响。

为了减少自然灾害的危害,各国采取了一系列的防灾减灾措施。

通过加强监测预警、加强建筑防护和加强公众教育等手段,可以有效应对自然灾害,减少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但是要想真正解决自然灾害带来的问题,还需要全球各国的共同努力和国际合作,共同应对全球变暖和气候变化的挑战。

2022届高中地理人教版(选修二) 第六章 第一节 海洋自然灾害与防范

2022届高中地理人教版(选修二) 第六章 第一节 海洋自然灾害与防范

(三)海冰和冰山
1、海冰: (1)概念:狭义的海冰是指极地和高纬度海域海水 冻结形成的咸水冰。广义的海冰包括咸水冰以及流入 海洋的河冰、湖冰等淡水冰。
(2)形成:在风弱、浪小、流速慢、海水含盐偏低 的近岸浅水区会最先形成海冰。
(3)危害:海冰的膨胀力以及运动时发生的推力和 撞击力,都具有很大的破坏性。
一、海洋自然灾害 (一)风暴潮
1、概念: 2、类型: 3、危害: 因水位暴涨,狂风巨浪导致船只沉没、堤坝决口、农田
淹没、房屋被毁、交通通讯受阻、渔业生产受损、人员 伤亡、海水入侵等
4、影响风暴潮灾害的因素
自然因素 地理位置、河流、地形、海岸形状、海底地形
社会经济因素 城市、人口、工业等
P69 阅读 • 孟加拉湾风暴潮
2007年
P69 活动
孟加拉湾是风暴潮的多发区, 也是重灾区。读图6.4,联系 已学知识,分析下列问题。 • 1.推测孟加拉湾风暴潮的多发 季节,并说明原因。
北半球夏秋季节(5—10月) 夏秋季节飓风频繁,此时又正值 雨季,河流的径流量大。
2、从地形、海岸形状、社会经 济状况分析孟加拉湾风暴潮灾 害严重的原因。
地势低平、河流众多、海岸 呈喇叭状、城市众多,人口密 集
3、分析河流对孟加拉湾风 暴潮灾害的影响。
孟加拉湾河流众多,流量大,汛期又集中,与海潮顶托, 加剧了风暴潮的灾害。
归纳: 孟加拉湾风暴潮多发且灾害严重的原因
地理位置
飓风多发地区
海岸形状
呈半封闭或喇叭口形状

地形地势
低平开阔
灾 严
河流
入海水量大,有顶托作用
B. 大气的强烈扰动
C. 围海造陆、建人工岛
D. 海洋水体状态骤变

《自然灾害与防灾减灾》 讲义

《自然灾害与防灾减灾》 讲义

《自然灾害与防灾减灾》讲义一、自然灾害的概述(一)自然灾害的定义与分类自然灾害,简单来说,就是由自然因素引起的、对人类生命和财产造成损失的事件。

它包括但不限于气象灾害(如台风、暴雨、干旱、寒潮等)、地质灾害(如地震、滑坡、泥石流等)、海洋灾害(如风暴潮、海啸等)、生物灾害(如蝗灾、病虫害等)。

气象灾害往往具有突然性和广泛性的特点。

比如台风,它能带来狂风、暴雨和风暴潮,给沿海地区造成巨大的破坏。

暴雨可能引发洪水和城市内涝,严重影响人们的生活和交通。

干旱则会导致农作物减产甚至绝收,影响粮食安全。

地质灾害通常具有突发性和破坏性强的特点。

地震是其中最为严重的一种,瞬间就能让大地颤抖,房屋倒塌,造成大量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滑坡和泥石流则常常在山区发生,它们来势汹汹,摧毁道路和房屋。

海洋灾害的威力也不容小觑。

风暴潮会使海水涌上陆地,淹没沿海地区。

海啸则是由海底地震、火山爆发等引起的巨浪,具有极大的破坏力。

生物灾害虽然不像其他灾害那样直观和剧烈,但也会给农业和生态系统带来长期的影响。

蝗灾能让大片农田颗粒无收,病虫害会降低农作物的产量和质量。

(二)自然灾害的形成原因自然灾害的形成往往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对于气象灾害,大气环流的异常是主要原因。

比如厄尔尼诺和拉尼娜现象,会导致全球气候异常,引发一系列的气象灾害。

此外,地形、海陆位置等地理因素也会影响气候,增加某些气象灾害发生的可能性。

地质灾害的发生与地球的内部构造和地壳运动密切相关。

板块运动、地震带的分布等都是导致地震的重要因素。

而滑坡和泥石流的发生则通常与地形陡峭、植被破坏、强降雨等有关。

海洋灾害的形成与海洋环境和大气条件有关。

风暴潮往往是由强风和气压差引起的,海啸则多由海底的剧烈运动引发。

生物灾害的产生一方面与生物自身的繁殖特性有关,另一方面也与人类活动对生态环境的破坏有关。

比如过度开垦、滥用农药等,都可能导致生物灾害的发生。

(三)自然灾害的影响自然灾害给人类社会带来的影响是多方面的,而且是极其严重的。

海洋防灾减灾交流会发言稿

海洋防灾减灾交流会发言稿

大家好!今天,我们在这里召开海洋防灾减灾交流会,共同探讨海洋防灾减灾工作的重要性、现状和未来发展趋势。

首先,请允许我代表本次会议的组委会,向各位领导、专家和同仁的到来表示热烈的欢迎和衷心的感谢!海洋,是地球上最为广阔的领域,也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重要资源。

然而,海洋环境复杂多变,自然灾害频发,给人类的生命财产安全带来了巨大的威胁。

因此,加强海洋防灾减灾工作,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

一、海洋防灾减灾工作的重要性1. 维护国家安全。

海洋是国家安全的重要领域,海洋防灾减灾工作直接关系到国家安全和领土完整。

加强海洋防灾减灾工作,可以有效应对海洋自然灾害,维护国家主权和海洋权益。

2. 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

海洋自然灾害频发,给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带来严重威胁。

加强海洋防灾减灾工作,可以降低灾害风险,减少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3. 促进海洋经济发展。

海洋防灾减灾工作与海洋经济发展息息相关。

加强海洋防灾减灾工作,可以为海洋经济发展提供有力保障,推动我国海洋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4. 提高国际影响力。

海洋防灾减灾工作是国际社会共同关注的问题。

加强海洋防灾减灾工作,可以提升我国在国际社会中的地位和影响力。

二、我国海洋防灾减灾工作现状近年来,我国政府高度重视海洋防灾减灾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完善了海洋防灾减灾法律法规体系。

我国已制定了一系列海洋防灾减灾法律法规,为海洋防灾减灾工作提供了法制保障。

2. 建立了较为完善的海洋防灾减灾体系。

我国已建立了海洋防灾减灾预警、应急响应、救助、恢复等环节的工作机制,提高了海洋防灾减灾能力。

3. 加强了海洋防灾减灾科技支撑。

我国在海洋监测、预报、预警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果,为海洋防灾减灾工作提供了有力科技支撑。

4. 提高了全民防灾减灾意识。

通过开展多种形式的宣传教育活动,我国全民防灾减灾意识得到了有效提高。

然而,我国海洋防灾减灾工作仍存在一些问题,如海洋防灾减灾基础设施建设滞后、海洋灾害预警预报能力不足、应急响应能力有待提高等。

中国的自然灾害与防灾减灾措施

中国的自然灾害与防灾减灾措施

中国的自然灾害与防灾减灾措施自然灾害是中国面临的重大挑战之一。

地震、洪水、台风以及干旱等灾害已经造成了不可估量的损失。

为了有效地应对这些灾害,中国采取了一系列的防灾减灾措施。

本文将分析中国的主要自然灾害,并介绍中国在防灾减灾方面所采取的措施。

地震是中国最常见的自然灾害之一。

地震可以破坏建筑物,造成伤亡和经济损失。

为了应对地震,中国建立了一个完善的地震监测和预警系统。

地震监测站点遍布全国各地,实时监测地壳运动。

当地震预警系统发现地震迹象时,会迅速向受影响地区的人们发布警报。

这使得人们有足够的时间采取适当的措施,比如躲在安全的避难所中。

洪水也是中国常见的自然灾害之一。

中国位于西太平洋台风路径附近,台风经常导致强降雨,引发洪灾。

中国政府建立了一系列抗洪系统,包括堤坝、水库和水闸等。

这些措施可以控制洪水的流动,并保护居民和农田免受洪水破坏。

此外,中国还致力于生态恢复,保护湿地和河流生态系统,以减少洪水的发生。

台风是中国沿海地区经常面临的自然灾害。

为了减少台风带来的破坏,中国在沿海地区采取了多种措施。

一方面,中国建立了强大的台风监测系统,可以提前预警并及时发布台风路径和强度信息。

这使得人们能够采取密切的防护措施,比如撤离受影响的地区。

另一方面,中国还加强了建设技术要求,确保沿海建筑物的抗台风能力。

此外,中国还建造了海堤,以减少台风对沿海地区的冲击。

干旱是中国北方地区面临的主要自然灾害之一。

为了解决水资源短缺问题,中国采取了许多措施来缓解干旱的影响。

首先,中国通过大规模的引水工程将水资源从丰富的南方输送到干旱的北方。

其次,中国还积极推广节水技术,鼓励农民和工业用水单位采取节水措施。

此外,中国还建设了一系列水库和蓄水池,以储存雨水,并保持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总之,中国面临着多种自然灾害,但通过采取相应的防灾减灾措施,中国取得了显著的成果。

地震监测预警、抗洪系统、台风监测和建筑抗台风能力的提升,以及节水和水资源调配等措施,使得中国可以更好地应对自然灾害。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三单元保护海洋环境
第一节海洋自然灾害与防灾减灾
华德文教学目标:
1、知识和技能
(1)认识海洋自然灾害的类型,风暴潮、海啸的成因、危害及应对措施。

(2)结合东亚台风路径和孟加拉地区、板块构造理论图表资料分析风暴潮、海啸等海洋自然灾害。

2、过程和方法
通过亚台风路径和孟加拉地区、板块构造地壳运动理论图表资料分析。

培养学生分析、对比具体地理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
结合学生的日常生活与海洋自然灾害的图片资料,对学生加强防灾减灾的意识培养与教育教学重点:
分析风暴潮、海啸的成因,说出其危害及应对措施
教学难点:
风暴潮、海啸等海洋自然灾害的成因、危害和应对措施
课程类型:
新授课
教学方法:
1、案例分析法
2、自学辅导
教学准备:
1、布置学生预习
2、课件制作
3、收集有关海洋灾害资料
课时安排:两课时
第三单元 保护海洋环境
第一节 海洋自然灾害与防灾减灾
二.风暴潮和海啸
3.巨浪:形成 ; 、 以及开敞的海岸
三.防灾与减灾
(一)要点1 海洋自然灾害的类型
(一)要点2风暴潮和海啸
探究活动1结合东亚台风路径和观察图3-1-7和3-1-9、3-1-10,分析风暴潮海洋自然灾害
64页活动题学生收集资料讲述2004年印度洋海啸的发生过程、造成的损失以及吸取的教训。

(一)要点3防灾与减灾
探究活动3学生自己互相讨论后回答:减轻各种海洋自然灾害的对策
三课堂小结
为本节课设计知识体系
[应用提升]
1 下列有关风暴潮的叙述正确的是
A. 风暴潮表现为海水水位急剧的升降并伴有狂风巨浪
B. 热带风暴潮多发生于春秋季节,夏季也时有发生
C. 北海、波罗的海均属内海,其沿岸国家不易遭受风暴潮灾害
D. 墨西哥湾、几内亚湾等沿海地区热带风暴潮发生频率最高
2. 下列有关海啸的叙述正确的是
A. 海啸都是由海底浅源大地震引起的
B. 相对受灾现场讲,海啸可分为遥海啸和越洋海啸两类
C. 海啸的表现形式就是先涨后退,反复多次
D. 全球地震海啸发生区的分布基本上与地震带一致
2004年12月26日8时58分(北京时间),印度尼西亚苏门答腊岛西北近海(3.9°N,95 .9°E)发生地震并引起海啸。

回答3~4题:
3.该地震发生时,地球在公转轨道上的位置最接近图3中的()
A.①B.②C.③D.④
4.这次地震的震中位于印度洋板块与()
A.太平洋板块的消亡边界B.亚欧板块的消亡边界
C.太平洋板块的生长边界D.亚欧板块的生长边界
5.下列地区不易发生风暴潮的是
A孟加拉湾 B墨西哥湾 C太平洋西岸 D秘鲁沿岸
6.引发风暴潮的直接因素是
A. 连续向岸吹的强风B. 天文大潮中的高潮
C. 海底火山的喷发D. 地震
7.不属于海啸的形成条件是
A. 海底地震震源较浅B. 海底大面积的垂直运动
C. 要有一定的水深D. 人类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8.如图:北京时间2004年12月26日8时58分,印度尼西亚苏门答腊岛西北近海(3.9°N、96°E)发生地震并引起海啸。

(5分)
(1)
这次
地震
的震
中位
于印度洋板块与 ( )
A 太平洋板块的消亡边界
B 亚欧板块的消亡边界
C 太平洋板块的生长边界
D 亚欧板块的生长边界
(2)印度洋的大洋中脊的形状特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北印度洋的洋流,按照成因分属于______流,此时北印度洋的洋流,运动方向为_________时针,南印度洋的洋流方向为__________时针
2. 读孟加拉地区图,完成各题:(8分)
(1)、推测孟加拉湾风暴潮的多发季节,并说明原因?
(2)、从地形、海岸形状、社会经济状况分析孟加拉湾风暴潮灾害严重的原因?
(3)分析河流对孟加拉湾风暴潮灾害的影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