纳米氧化铜的制备及应用前景

合集下载

浅析纳米Cu2O的制备及应用

浅析纳米Cu2O的制备及应用

浅析纳米Cu2O的制备及应用摘要:纳米材料因其小尺寸效应和量子效应,从而具有优异的光学性能、磁性、催化性、光电转换、力学性能,纳米材料被广泛的用于国民生活的各个领域,受到人们的极大关注。

国内外专家学者针对纳米材料的制备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通过不同的物理、化学方法制备出了许多纳米材料。

本文通过采用烧结法、电解法、湿法制备纳米Cu2O,探讨了纳米材料的前景。

关键词:纳米Cu2O 制备应用虽然纳米技术的思想在20世纪才被提出,但其实远在罗马时代人们就开始把金属纳米颗粒应用到玻璃的着色。

1000年以前,中国就利用燃烧的蜡烛形成的烟雾制成炭黑,作为墨的原料或者着色染料。

1、纳米材料的性质纳米材料是指材料尺寸的三个维度中至少有一个处于纳米尺度,其中分为维纳米材料,维纳米材料,维纳米材料,纳米体相材料。

当物质处于纳米尺度时,其化学物理性质将发生很大改变。

随着纳米粒子粒径的减小,表面原子数会迅速增加,比表面积也大大增加。

例如当粒径为10nm时,表面原子数为完整晶粒原子总数的20%;而粒径为1nm时,其表面原子百分数增大到99%,此时组成该纳米晶粒的所有约30个原子几乎全部分布在表面。

因为纳米粒子在这么多多领域里有着潜在的应用价值。

因此,如何制备出稳定的、分散性好的且大小和形状可控的纳米粒子就成了人们所关注的热点问题。

经过十多年的研究,纳米材料的制备研究取得了较大的进展,多种多样的制备方法被人们研究出来,但是纳米粒子的制备仍旧没有达到人们的要求。

尺寸、形状可控,分布单一的纳米粒子的制备仍然是科学家的努力方向。

2、纳米Cu2O的制备、性质及应用Cu2O是一种p型半导体分子式,分子量为143.09,熔点为1508K,在发生脱氧反应,按如下反应式进行2Cu\O=4Cu+O2↑Cu2O在干燥的空气中室温下稳定但在潮湿的空气中容易被氧化成黑色的氧化铜导致变质自然界中的Cu2O可存在于红棕色的赤铜矿中,人工合成的Cu2O通常为粉末形式,也可以制备成纳米薄膜、纳米线或纳米棒等形态。

2023年纳米氧化铜行业市场调研报告

2023年纳米氧化铜行业市场调研报告

2023年纳米氧化铜行业市场调研报告纳米氧化铜,是指粒径在1到100纳米之间的氧化铜材料,具有良好的导电性、光学性能和抗菌性能等。

纳米氧化铜可以应用于太阳能电池、催化剂、抗菌剂、阻燃材料等领域。

本报告对纳米氧化铜行业市场进行调研分析,主要包括纳米氧化铜行业概况、市场规模、市场竞争状况、产品应用、未来市场发展趋势等方面。

一、纳米氧化铜行业概况纳米氧化铜是一种新型的纳米材料,具有许多独特的性质和应用价值,其制备方法主要包括化学合成、水热法、溶胶凝胶法、微波辐射法等。

目前,全球纳米氧化铜行业主要集中在美国、日本、中国等国家与地区。

二、市场规模目前全球纳米氧化铜市场规模不断扩大,主要应用于太阳能电池、催化剂、抗菌剂、阻燃材料等领域,其中太阳能电池是纳米氧化铜的主要应用领域。

预计到2025年,全球纳米氧化铜市场规模将达到13亿美元。

三、市场竞争状况目前,全球纳米氧化铜行业竞争比较激烈,主要存在的竞争者有美国Cabot Corporation、日本太阳化学公司、中国湖南金海岸纳米科技有限公司、中国苏州南太实业有限公司等。

其中,Cabot Corporation和太阳化学公司在全球市场上占据了较大份额,中国企业虽然处于劣势,但也在不断发展壮大。

四、产品应用1.太阳能电池:纳米氧化铜可以作为太阳能电池的电极材料,提高太阳能电池的效率。

2.催化剂:纳米氧化铜可以作为催化剂催化有机物的氧化反应,具有独特的催化特性。

3.抗菌剂:纳米氧化铜对多种细菌有杀菌效果,可以应用于医疗、食品等领域。

4.阻燃材料:纳米氧化铜可以通过改善材料的阻燃性能,应用于电子、建筑等领域。

五、未来市场发展趋势未来,全球纳米氧化铜市场将会增长迅速,主要原因有以下几点:1. 能源危机的威胁推动新能源的发展,太阳能电池的需求将大大增加。

2. 环保意识上升,人们对阻燃材料、抗菌材料的需求将会增加。

3. 纳米技术的发展,为纳米氧化铜的应用提供了更多可能。

氧化铜纳米粒子

氧化铜纳米粒子

氧化铜纳米粒子一、引言氧化铜(CuO)是一种重要的半导体材料,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近年来,随着纳米技术的发展,氧化铜纳米粒子逐渐成为研究热点。

本文将从氧化铜纳米粒子的制备方法、表征手段以及其在催化、光催化、电催化等领域中的应用进行综述。

二、制备方法1. 水热法水热法是一种简单易行且成本低廉的方法,通过控制反应条件可以得到不同形态和大小的氧化铜纳米粒子。

通常情况下,将CuCl2和NaOH混合后加入到水中,在加热条件下反应生成氧化铜纳米粒子。

2. 溶胶-凝胶法溶胶-凝胶法是另一种制备氧化铜纳米粒子的方法,其主要原理是通过控制溶胶和凝胶过程中的条件来调节粒子形态和大小。

通常情况下,将Cu(NO3)2和NaOH混合后搅拌,在加入尿素后进行水解反应得到溶胶体系。

然后将溶胶体系在高温条件下进行凝胶反应,得到氧化铜纳米粒子。

3. 热分解法热分解法是一种将有机物转化为无机物的方法,通常使用Cu(CH3COO)2作为前体,在高温条件下分解产生氧化铜纳米粒子。

该方法制备的氧化铜纳米粒子具有较高的晶格度和比表面积。

三、表征手段1. 透射电镜(TEM)透射电镜是一种常用的表征氧化铜纳米粒子形态和大小的手段。

通过TEM可以观察到单个氧化铜纳米粒子的形态和大小,并且可以测量其晶格间距。

2. X射线衍射(XRD)X射线衍射是一种常用的表征氧化铜纳米粒子晶体结构的手段。

通过XRD可以确定样品中晶体结构和相对含量,从而判断制备出来的氧化铜纳米粒子是否具有良好的结晶性。

3. 红外光谱(FT-IR)红外光谱是一种常用的表征氧化铜纳米粒子表面官能团和杂质的手段。

通过FT-IR可以分析样品中的官能团类型和含量,从而判断制备出来的氧化铜纳米粒子表面是否有官能团修饰。

四、应用领域1. 催化氧化铜纳米粒子在催化领域中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研究表明,氧化铜纳米粒子可以作为催化剂被用于苯乙烯氧化反应、CO氧化反应等反应中。

此外,氧化铜纳米粒子还可以与其他金属纳米粒子组成复合催化剂,在催化反应中发挥协同效应。

纳米氧化铜的制备及应用前景

纳米氧化铜的制备及应用前景

(1)以硝酸铜为原料、氢氧化钠.碳酸钠混合溶液为沉淀剂,采用直接沉淀法,通过反应沉淀、过滤、洗涤、干燥、焙烧,制备纳米氧化铜的工艺技术是可行的。

通过单因素、正交试验分析,综合考虑产品粒径和制备过程铜收率,得到沉淀反应过程适宜的工艺条件组合是:反应温度25℃,沉淀剂浓度O.5mol/L,反应时间20min,沉淀剂用量1.5:1 ;适宜的焙烧条件是:400℃下焙烧2小时;此时铜收率可达97%以上,产品粒径可达14nm(2)以硬脂酸钠为改性剂对纳米氧化铜粉体进行表面改性处理,各工艺条件较适宜的取值范围为:改性剂用量6~8%;改性时间20~30min;改性温度55~65℃:pH值7.5~8.0。

以十二烷基苯磺酸钠为改性剂对纳米氧化铜粉体进行表面改性处理,各工艺条件较适宜的取值范围为:改性剂用量6~lO%;改性时间20~30min;改性温度25~35℃;pH值7.5~8.0。

第一章综述1.1纳米氧化铜的性质、用途及国内外研究现状1.1.1纳米粒子的基本物理效应㈣’1∞当粒子的尺寸进入纳米数量级(1~100m)时,其本身就会具有表面效应、体积效应、量子尺寸效应和宏观量子隧道效应,因而表现出许多一般固体材料所不具备的奇特物性,主要包括光学、电学、磁学、热学、催化和力学等性质。

1.表面效应粒子表面原子与内部原子所处的环境不同,当粒子减小,粒子直径进入纳米数量级时,表面原子的数目及作用就不能忽略,而且这时粒子的比表面积、表面能和表面结合能都会发生很大的变化。

人们把由此引起的特殊效应统称为表面效应。

一般情况下,随着粒径的减小,粒子的表面原子数迅速增加,比表面积急剧变大,表面效应不容忽略。

从物理概念上讲,表面原子与体内原子不~样,表面原子的能量比体内原子要高,因此纳米粉体具有高的表面能。

以纳米铜微粒为例,当铜微粒粒径由100m逐渐减小为1mn时,纳米铜微粒的比表面积、表面原子数分率和比表面能随粒径的变化如表1.1所示。

纳米氧化铜的制备和应用前景

纳米氧化铜的制备和应用前景

(1)以硝酸铜为原料、氢氧化钠.碳酸钠混合溶液为沉淀剂,采用直接沉淀法,通过反应沉淀、过滤、洗涤、干燥、焙烧,制备纳米氧化铜的工艺技术是可行的。

通过单因素、正交试验分析,综合考虑产品粒径和制备过程铜收率,得到沉淀反应过程适宜的工艺条件组合是:反应温度25℃,沉淀剂浓度O.5mol/L,反应时间20min,沉淀剂用量1.5:1 ;适宜的焙烧条件是:400℃下焙烧2小时;此时铜收率可达97%以上,产品粒径可达14nm(2)以硬脂酸钠为改性剂对纳米氧化铜粉体进行表面改性处理,各工艺条件较适宜的取值范围为:改性剂用量6~8%;改性时间20~30min;改性温度55~65℃:pH值7.5~8.0。

以十二烷基苯磺酸钠为改性剂对纳米氧化铜粉体进行表面改性处理,各工艺条件较适宜的取值范围为:改性剂用量6~lO%;改性时间20~30min;改性温度25~35℃;pH值7.5~8.0。

第一章综述1.1纳米氧化铜的性质、用途及国内外研究现状1.1.1纳米粒子的基本物理效应㈣’1∞当粒子的尺寸进入纳米数量级(1~100m)时,其本身就会具有表面效应、体积效应、量子尺寸效应和宏观量子隧道效应,因而表现出许多一般固体材料所不具备的奇特物性,主要包括光学、电学、磁学、热学、催化和力学等性质。

1.表面效应粒子表面原子和内部原子所处的环境不同,当粒子减小,粒子直径进入纳米数量级时,表面原子的数目及作用就不能忽略,而且这时粒子的比表面积、表面能和表面结合能都会发生很大的变化。

人们把由此引起的特殊效应统称为表面效应。

一般情况下,随着粒径的减小,粒子的表面原子数迅速增加,比表面积急剧变大,表面效应不容忽略。

从物理概念上讲,表面原子和体内原子不~样,表面原子的能量比体内原子要高,因此纳米粉体具有高的表面能。

以纳米铜微粒为例,当铜微粒粒径由100m逐渐减小为1mn时,纳米铜微粒的比表面积、表面原子数分率和比表面能随粒径的变化如表1.1所示。

2023年纳米氧化铜行业市场分析现状

2023年纳米氧化铜行业市场分析现状

2023年纳米氧化铜行业市场分析现状纳米氧化铜 (CuO) 是一种重要的纳米材料,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目前,纳米氧化铜行业正处于快速发展的阶段,市场规模逐年扩大。

本文将对纳米氧化铜行业市场的现状进行分析。

首先,纳米氧化铜行业市场的规模逐年扩大。

随着纳米技术的快速发展,纳米氧化铜在电子、化学、生物医药等领域的应用越来越广泛。

根据市场研究报告,全球纳米氧化铜市场规模从2016年的约1.5亿元增长到2021年的约3亿元,并且预计未来几年市场规模还将继续扩大。

其次,纳米氧化铜在各个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

首先,在电子领域,纳米氧化铜可用于制备高性能的电子材料,如导电墨水、传感器等。

其次,在化学领域,纳米氧化铜可以作为催化剂、吸附材料等,用于有机反应、环保材料等方面。

此外,纳米氧化铜还可以应用于生物医药领域,如抗菌剂、医疗用材料等。

这些广泛的应用领域为纳米氧化铜行业的发展提供了巨大的市场空间。

再次,纳米氧化铜行业市场竞争激烈。

目前,国内外纳米氧化铜生产企业众多,市场竞争非常激烈。

国内外企业纷纷加大研发投入,提高产品质量和性能,争夺市场份额。

此外,一些新兴企业也涌现出来,与传统企业展开激烈的竞争。

在市场竞争激烈的背景下,企业需要加强技术创新,提高产品附加值,才能在市场中脱颖而出。

最后,纳米氧化铜行业面临的挑战和机遇并存。

纳米氧化铜的生产过程复杂,技术要求高,生产成本相对较高。

此外,纳米氧化铜的应用领域非常广泛,需求不断增长,但市场上存在一些低质量、低价格的产品,对行业发展造成一定的冲击。

然而,随着科技进步和市场需求的提升,纳米氧化铜行业也面临着发展机遇,特别是在新兴领域的应用中,如能源存储、环境治理等。

综上所述,纳米氧化铜行业市场处于快速发展的阶段,市场规模逐年扩大。

纳米氧化铜在各个领域都有着广泛的应用,市场潜力巨大。

但行业市场竞争激烈,企业需要加强技术创新,提高产品质量和附加值。

纳米氧化铜行业面临的挑战和机遇并存,企业需抓住机遇,积极应对挑战,实现可持续发展。

一种纳米氧化铜的电化学制备方法

一种纳米氧化铜的电化学制备方法

纳米氧化铜(CuO)是一种具有潜在应用前景的纳米材料,它在能源存储、催化剂、光电子器件等领域都有着重要的应用。

在当前的制备方法中,电化学方法因其简单、环保、成本低廉等优点而备受关注。

本文将就一种纳米氧化铜的电化学制备方法进行全面评估,以便读者能对这一研究领域有更深入的了解。

1. 传统制备方法传统的制备纳米氧化铜的方法包括化学气相沉积、溶胶-凝胶法、湿法化学法、热分解法等。

这些方法通常需要昂贵的原料和复杂的工艺,而且过程中还会产生大量的废水和废气,对环境造成严重污染。

人们开始寻求一种更加环保和经济的制备方法,电化学方法应运而生。

2. 电化学制备方法的原理电化学制备纳米氧化铜是利用电化学反应在电极表面沉积纳米颗粒。

通过控制电解液中的溶质浓度、电极材料和电流密度等参数,可以实现对纳米氧化铜的粒度、形貌和结晶度的调控。

相比传统方法,电化学制备更加环保和可控,因此备受关注。

3. 常见的电化学制备方法(1)阳极氧化法阳极氧化法是一种常见的电化学制备纳米氧化铜的方法。

通过在阳极材料上施加一定电压和电流密度,将阳极材料表面氧化生成纳米氧化铜。

这种方法制备的纳米氧化铜具有较好的纯度和形貌控制能力,但设备成本较高,且操作较为复杂。

(2)电沉积法电沉积法是利用外加电流使阳离子在电极表面还原沉积形成纳米材料的方法。

相比阳极氧化法,电沉积法的设备要求较低,操作也相对简单,因此在实际应用中更加广泛。

4. 个人观点和展望在未来的研究中,我认为电化学制备纳米氧化铜的方法将继续受到重视。

随着人们对环保和可持续发展的关注,电化学方法因其绿色环保的优势将会成为纳米材料制备的重要趋势。

我也希望未来的研究能够进一步探索电化学制备方法的机理,提高纳米氧化铜的稳定性和性能,推动其在能源存储、催化剂等领域的应用。

总结回顾通过本文的全面评估,我们对纳米氧化铜的电化学制备方法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传统的制备方法存在环境污染和成本高的问题,而电化学制备方法因其环保和可控的特点备受关注。

纳米氧化铜合成及其性能研究

纳米氧化铜合成及其性能研究

纳米氧化铜合成及其性能研究随着现代科技的不断发展,纳米材料的应用范围越来越广泛。

纳米材料由于其特殊的物理、化学特性深受人们的关注。

纳米氧化铜是一种重要的纳米材料,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如催化、传感、电化学等领域。

因此,合成高质量的纳米氧化铜,对于发展现代工业、提高国家竞争力有着重要的意义。

本文将探讨纳米氧化铜的合成方法、结构及其性能研究。

一、纳米氧化铜的合成方法目前,纳米氧化铜的合成方法主要有化学合成法、物理合成法、生物合成法等多种方式。

1. 化学合成法化学合成法是目前用于制备纳米氧化铜最常用、经济、简单的方法之一。

主要包括溶胶凝胶法、水热法、沉淀法等。

其中,溶胶凝胶法可以制备高纯度、均匀的纳米氧化铜材料,但操作条件和技术要求较高;水热法的反应条件相对较温和,可以合成较为均匀、颗粒尺寸较小、晶体度高的纳米氧化铜;沉淀法则适用范围较广,但纳米颗粒晶体度较低。

2. 物理合成法物理合成法主要包括溅射法、热蒸发法、化学气相沉积等。

物理合成法制备的纳米氧化铜其物理性质更稳定、晶体度更高,但需要复杂的技术设备和高成本的投资。

3. 生物合成法生物合成法是近年来兴起的一种合成方法,主要是利用不同生物体内分泌物质的还原性质来制备纳米氧化铜。

通过控制生物体内的反应条件,可制备出具有特殊形态和表面性质的纳米氧化铜,具有很好的应用前景。

二、纳米氧化铜的结构研究纳米氧化铜的晶体结构主要有立方体、六方体、四方体等,而纳米氧化铜晶体的形貌则主要有立方体、长方体、棒状、球形等。

纳米氧化铜的结构与其应用性能密切相关。

研究表明,纳米氧化铜的结构对光电性能有着较大的影响。

如球形的纳米氧化铜通常具有较高的表面积,因此其吸附性能和光催化性能优于棒状的纳米氧化铜;而棒状的纳米氧化铜在电催化反应中表现更卓越。

三、纳米氧化铜的性能研究1. 光电性能纳米氧化铜由于表面积较大,具有较高的吸附性能和光催化性能。

因此,纳米氧化铜在光化学电池、光催化水解制氢等方面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以硝酸铜为原料、氢氧化钠.碳酸钠混合溶液为沉淀剂,采用直接沉淀法,通过反应沉淀、过滤、洗涤、干燥、焙烧,制备纳米氧化铜的工艺技术是可行的。

通过单因素、正交试验分析,综合考虑产品粒径和制备过程铜收率,得到沉淀反应过程适宜的工艺条件组合是:反应温度25℃,沉淀剂浓度O.5mol/L,反应时间20min,沉淀剂用量1.5:1 ;适宜的焙烧条件是:400℃下焙烧2小时;此时铜收率可达97%以上,产品粒径可达14nm(2)以硬脂酸钠为改性剂对纳米氧化铜粉体进行表面改性处理,各工艺条件较适宜的取值范围为:改性剂用量6~8%;改性时间20~30min;改性温度55~65℃:pH值7.5~8.0。

以十二烷基苯磺酸钠为改性剂对纳米氧化铜粉体进行表面改性处理,各工艺条件较适宜的取值范围为:改性剂用量6~lO%;改性时间20~30min;改性温度25~35℃;pH值7.5~8.0。

第一章综述1.1纳米氧化铜的性质、用途及国内外研究现状1.1.1纳米粒子的基本物理效应㈣’1∞当粒子的尺寸进入纳米数量级(1~100m)时,其本身就会具有表面效应、体积效应、量子尺寸效应和宏观量子隧道效应,因而表现出许多一般固体材料所不具备的奇特物性,主要包括光学、电学、磁学、热学、催化和力学等性质。

1.表面效应粒子表面原子与内部原子所处的环境不同,当粒子减小,粒子直径进入纳米数量级时,表面原子的数目及作用就不能忽略,而且这时粒子的比表面积、表面能和表面结合能都会发生很大的变化。

人们把由此引起的特殊效应统称为表面效应。

一般情况下,随着粒径的减小,粒子的表面原子数迅速增加,比表面积急剧变大,表面效应不容忽略。

从物理概念上讲,表面原子与体内原子不~样,表面原子的能量比体内原子要高,因此纳米粉体具有高的表面能。

以纳米铜微粒为例,当铜微粒粒径由100m逐渐减小为1mn时,纳米铜微粒的比表面积、表面原子数分率和比表面能随粒径的变化如表1.1所示。

表卜1纳米铜微粒的比表面积、表面原子数分率和比表面能随粒径的变化42.体积效应当物质的体积减小时,.将会出现两种情况:一种是物质本身的性质不发生变化,而只是与体积密切相关的性质发生变化,如对于半导体材料来说,其电子自由程变小;另一种是物质本身的性质也发生了变化。

因为纳米微粒是由有限个原子或分子组成的,它改变了物质原来由无数个原子或分子组成的属性,所以纳米材料的性质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这就称为纳米粒子的体积效应。

3.量子尺寸效应当粒子尺寸降低到某一值时,金属费米能级附近的电子能级由准连续变为离散能级的现象和半导体微粒存在不连续的最高被占据分子轨道和最低未被占据分子轨道能级、能隙变宽的现象均称为量子尺寸效应。

在纳米半导体中,量子尺寸效应的存在使得银纳米微粒在达到一定尺度时由导体变为绝缘体;而半导体二氧化钛禁带宽度在粒径小到纳米级时显著变宽。

在纳米磁性材料中,随着晶粒尺寸的减小,样品的磁有序状态将发生本质性的变化。

粗晶状态下的铁磁性材料,当颗粒尺寸小于某一临界值时可以转变为超顺磁状态。

这种奇特的磁性转变主要是由量子尺寸效应造成的,从而使得纳米材料与常规的多晶材料在磁性结构上存在很大的差异。

4.宏观量子隧道效应宏观物体,当动能低于势能的能垒时,根据经典力学规律是无法逾越势垒的;而对于微观粒子,如电子,即使势垒远较粒子动能高,量子力学计算表明,粒子的态函数在势垒中或势垒后就非零,这表明微观粒子具有进入和穿越势垒的能力,称之为隧道效应。

宏观物理量如磁化强度等,在纳米尺度时将会受到微观机制的影响,也即微观的量子效应可以在宏观物理量中表现出来,称之为宏观量子隧道效应。

早期人们曾在研究中用宏观量子隧道效应来解释镍超微粒子在低温继续保持超顺磁性。

近年来人们发现Fe.Ni薄膜中畴壁运动速度在低于一临界温度时基本上与温度无关。

于是,有人提出量子力学的零点振动可以在低温起着类似热起伏的效应,从而使热力学零度附近微颗粒磁化矢量的重取向,保持有限的弛豫时间,即在热力学零度仍然存在非零的磁化反转率,相似的观点可用来解释高磁晶各相异性单晶体在低温产生阶梯式的反转磁化模式,以及量子干涉器件中的一些效应。

上述的表面效应、体积效应、量子尺寸效应和宏观量子隧道效应都是纳米微粒与纳米固体的基本特征,它使纳米微粒和纳米固体呈现出许多奇异的物理、化学性质,因而使得纳米材料具有非常广阔的应用前景。

1.1.2纳米氧化铜的性质和用途1.纳米氧化铜的性质∽一1氧化铜化学式为CuO,是一种棕黑色粉末,密度为6.3~6.49∥cm3,熔点为1326℃,溶于稀酸,不溶于水和乙醇。

氧化铜的晶体结构属单斜晶系,每个晶胞含有4个氧化铜单元。

它是一种反磁性半导体,其能隙大约为1.5eV。

普通氧化铜是一种用途广泛的多功能精细无机材料,主要应用在印染、玻璃、陶瓷、医药及催化等领域。

纳米氧化铜的粒径介于1胁~100m之间,具有表面效应、体积效应、量子尺寸效应和宏观量子隧道效应等特性,与普通氧化铜相比,它具有特殊的电学、光学、催化等性质。

纳米氧化铜的电学性质使其对外界环境如温度、湿度、光等十分敏感,因此采用纳米氧化铜粒子包覆传感器,可以大大提高传感器的响应速度、灵敏度和选择性。

纳米氧化铜的光谱性质表现为其红外吸收峰明显宽化,并有明显的蓝移现象。

对氧化铜进行纳米化制备,发现粒径较小、分散性较好的纳米氧化铜对高氯酸铵的催化性能更高。

纳米氧化铜已引起人们的广泛关注,并成为用途更为广泛的无机材料之一。

2.纳米氧化铜的用途m一1’211当普通氧化铜粉体的粒径达到纳米级时,将使它功能更加独特,应用更加广泛。

纳米氧化铜已被应用于催化剂、传感材料等领域,并显示出很好的应用前景。

纳米氧化铜的表面效应使其具有比表面积大、吸附能力强、反应活性高和选择性强等特点。

另外,纳米粒子的表面原子与颗粒的内部原子状态不同,表面原子配位不全等因素使其表面活性位置增加。

这些条件都使得纳米氧化铜能够成为良好的催化剂。

6①.对推进剂热分解的催化作用超细纳米级催化剂的应用是调节推进剂燃烧性能的重要途径之一。

在国防领域,高氯酸铵(AP)是复合固体推进剂的高能组分,它在AP系推进剂中占有60%~80%的比例,其特性对推进剂的性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尤其是AP的热分解特性,它与推进剂的燃烧特性密切相关,因此国内外许多学者致力于研究各种催化剂对AP热分解的催化作用,以预估催化剂对AP系推进剂燃烧性能的催化效果。

在固体推进剂领域,氧化铜是一种重要的燃速催化剂。

2000年,张汝冰等用喷雾热解法制备出了平均粒径为30~50I吼的针状氧化铜,并用高能球磨法使纳米氧化铜附着于AP晶体表面而形成复合粒子,从而使AP的热分解温度降低,分解速度加快,分解的总放热量增加。

2002年,罗元香等人报道了不同的纳米金属氧化物(CuO、Fe203、Bi203、PbO)对AP的催化作用。

结果表明,纳米级CuO、Fe203、Bi203、PbO均能较强地催化AP的热分解,其中纳米氧化铜的催化效果最为明显,而且纳米氧化铜对AP的催化活性与其制备方法和微结构有关。

因此,纳米氧化铜对AP的热分解具有优异的催化作用,它可用于许多AP系推进剂的配方之中,以提高推进剂的燃烧性能。

②.对挥发性有机化合物完全氧化的催化作用挥发性有机化合物(VOCs)包括以气态形式存在于空气中的各种有机化合物,它与人类的生存环境和身体健康密切相关,如臭气、毒气以及大气中的臭氧等环境问题都与VOCs的排放有关。

它们主要来自于汽车的尾气、有机溶剂的使用以及涂料和燃料加工行业等,例如一氧化碳是汽车尾气的主要成分之一,乙醇和乙酸乙酯的混合物则是印刷厂排放的主要废气之一。

因此,为了净化环境,控制并减少VOCs的排放,催化氧化是使其完全氧化的有效方法之一。

由于VOCs不完全氧化的中间产物可能会更有害,如乙醇和乙酸乙酯不完全氧化时会生成乙醛,因此,确保VOCs的完全氧化是非常重要的。

LarssonP.O.等人研究发现CuO/Ti02对CO、C2H50H、CH3COOC2H5等的完全氧化具有良好的催化作用;另外,Ce的掺杂会使其催化性能更强,它不仅能增强CuO的催化活性,而且能稳定载体Ti02的表面积。

7王乐夫等人采用水热合成法制备了具有片状结构的纳米氧化铜催化剂,结果表明该催化剂在温和条件下对异丙苯氧化反应表现出高效的催化活性。

此外,纳米氧化铜对甲苯完全氧化和苯液相一步合成苯酚均有良好的催化性能。

③.对氨基酸鲁米诺化学发光的催化作用生物体中氨基酸水平的改变与生命现象和疾病有关,因此,氨基酸检测在临床诊断、蛋白质及肽类分析中具有重要的意义。

已报道的氨基酸检测手段有紫外、荧光、电化学、核磁共振及化学发光等方法。

清华大学化学系罗国安研究组采用低温固相配位化学反应热分解后合成了纳米氧化铜,将其与氨基酸配合后,研究了配合物催化鲁米诺化学发光的性能。

结果表明,与铜离子催化氨基酸鲁米诺化学发光相比,纳米氧化铜具有更优异的催化效果。

④.在传感器方面的应用金属氧化物被用作气体传感器材料是基于金属氧化物的电导率可以反映出环境中气体组成变化的原理。

但是这一简单的测量原理却存在传感器选择性低的缺点,改善气体传感器选择性的有效方法之一是在其表面包覆一层催化膜。

纳米粒子因具有高比表面积、高活性以及其他特异的物理和化学性质,使之成为能够应用于传感器方面的最有前途的材料。

纳米氧化铜具有的特性,使其对外界环境的温度、光、湿气等十分敏感。

采用纳米氧化铜粒子可以大大提高传感器的响应速度、灵敏度和选择性。

半导体金属氧化物如氧化铜、氧化锡等都可作为检测还原性气体(如一氧化碳、氢气、甲烷)和氧化性气体(如氧化氮)的敏感材料。

Frietsch等将纳米氧化铜包覆在其他材料的表面制成传感器,研究了其对一氧化碳、乙醇的气体敏感性。

结果表明,粒径在511IIl~30m的纳米氧化铜膜可以明显地提高传感器对一氧化碳、乙醇等有机气体的选择性,为环境质量检测提供了先进可靠的手段。

侯振雨等人采用不同的方法制备了纳米氧化铜和氧化亚铜,并测定了其对丁烷、汽油、乙醇、氢气的气敏特性。

结果表明,使用不同方法制备的氧化铜纳米材料对丁烷、汽油、乙醇、氢气的气体灵敏度不同,这可能是由于所制得的材料形貌和比表面积不同造成的。

2004年崔宝臣等采用溶胶.凝胶法制备了纳米氧化铜及其复合氧化物粉体。

结果表明,制得的氧化铈为载体的氧化铜复合氧化物对一氧化碳气体有良好的气敏特性。

另外,2005年侯振雨等人对纳米氧化铜材料8的甲醛气敏性进行了研究。

结果表明,在纳米氧化铜材料中掺入适量氧化银后,使氧化铜对甲醛的气敏性得到很大改善,灵敏度和选择性都得到了提高。

另外,纳米氧化铜催化剂在温和的条件下对以分子氧为氧化剂的异丙苯氧化反应表现出高效的催化活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