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必修2全册教案-全册

合集下载

高中生物必修2电子教案

高中生物必修2电子教案

高中生物必修2电子教案
教学内容:细胞的物质运输
教学目标:了解细胞的物质运输方式以及重要性
教学重点:被动运输和主动运输的区别
教学难点:渗透压和渗透压调节
教学工具:电脑、投影仪、课件
教学步骤:
一、导入(5分钟)
引入学生对细胞的物质运输的理解,让学生列举出细胞内物质的运输方式。

二、知识讲解(15分钟)
1. 介绍细胞的物质运输的两种方式:被动运输和主动运输。

2. 详细讲解被动运输的几种方式:扩散、渗透和渗透压。

3. 介绍主动运输的机制及重要性。

三、案例分析(10分钟)
结合生活中的例子,让学生分析细胞的物质运输在日常生活中的重要性。

四、实验操作(15分钟)
设计实验,让学生观察细胞内物质运输的现象,加深他们的理解。

五、课堂讨论(10分钟)
与学生一起讨论细胞的物质运输在生物学中的重要性,促进学生的思考和发散性思维。

六、总结(5分钟)
对本节课所学内容进行总结,梳理知识点和难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七、作业(5分钟)
布置作业,巩固学生所学知识,加深理解。

教学反思:通过利用电子教具和实验操作,提高了学生的参与度和主动性,激发了他们学习的兴趣,达到了预期的教学效果。

但还需要加强案例分析和课堂讨论的引导,让学生更深入地理解细胞的物质运输的重要性。

高中生物必修课2教案

高中生物必修课2教案

高中生物必修课2教案
教学目标:
1. 理解生物的基本概念,包括细胞理论、遗传规律、生物进化等;
2. 掌握生物的基本知识和技能,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相关生物问题;
3. 培养学生对生物学的兴趣和热爱,激发他们对生命科学的探索欲望。

教学重点:
1. 生物的基本概念和理论;
2. 细胞的结构和功能;
3. 遗传规律和基因的表达;
4. 生物进化的基本原理。

教学难点:
1. 生物进化的概念和原理;
2. 遗传规律的理解和应用。

教学准备:
1. PowerPoint课件或黑板白板;
2. 实验器材和实验材料;
3. 生物学教材和教辅资料。

教学过程:
一、导入(5分钟)
介绍生物学的基本概念和意义,引出本节课的内容和目标。

二、教学内容讲解(30分钟)
1. 生物的基本概念和细胞理论;
2. 细胞的结构和功能;
3. 遗传规律和基因的表达。

三、实验操作(20分钟)
进行一个关于细胞结构的实验,让学生亲自操作并观察细胞的结构和功能。

四、讨论与总结(15分钟)
让学生分享实验结果,进行讨论和总结,强化所学知识。

五、作业布置(5分钟)
布置相关练习题目和阅读任务,巩固所学知识。

教学反思:
通过本课程的教学,学生能够有效地理解生物学的基本概念和理论,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
决相关问题。

同时,实验操作和讨论环节也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在后续教学中需要继续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和独立探索,激发他们对生物学的兴趣和热爱。

高中生物必修二教案板书

高中生物必修二教案板书

高中生物必修二教案板书
课题:生物必修二第一章细胞的结构和功能
教学目标:
1. 了解细胞的基本结构和功能。

2. 掌握细胞的分类和特点。

3. 认识细胞的生物膜、细胞器和细胞质等结构。

4. 理解细胞的生物化学基础。

5. 培养学生观察、实验和总结的能力。

教学重点和难点:
1. 细胞的基本结构及其功能。

2. 细胞内各种结构的相互关系。

3. 细胞的研究方法。

教学准备:
1. 教科书、教学PPT和其他教学工具。

2. 实验器材和实验方案。

3. 多媒体设备。

教学过程:
一、导入(5分钟)
教师通过图片展示细胞的形态,引出细胞的研究对象和意义。

二、探究细胞的基本结构(15分钟)
1. 引导学生观察显微镜下的细胞样品,讨论细胞的形状和大小。

2. 介绍细胞的分类,包括原核细胞和真核细胞的区别。

3. 讲解细胞膜、核、细胞质等基本结构及其功能。

三、实验探究(20分钟)
1. 给学生准备显微镜和显微镜片,让学生亲自观察细胞的形态和结构。

2. 引导学生进行简单实验,探究细胞的特点和功能。

四、总结(10分钟)
教师带领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细胞的重要性,并解答学生疑问。

五、作业(5分钟)
布置作业:让学生查找细胞的相关资料,了解最新的研究进展,并准备下节课的知识点。

教学反思:
本节课通过多种方式引导学生了解和掌握细胞的基本结构和功能,培养了学生的观察和实验能力。

下节课将引入细胞的代谢和调控方面的知识,帮助学生更深入地理解细胞的生物化学基础。

高中生物必修二教案设计

高中生物必修二教案设计

高中生物必修二教案设计学科:生物学年级:高中必修二课题:细胞之间的相互作用教学目标:1. 掌握细胞之间的相互作用的原理和机制。

2. 能够描述和解释细胞间的信号传导和相互作用的过程。

3. 能够分析和比较不同类型细胞之间的相互作用。

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细胞间的信号传导和相互作用的原理和机制。

难点:不同类型细胞之间相互作用的分析和比较。

教学准备:1. PowerPoint演示文稿。

2. 实验材料和仪器。

3. 学生练习题。

教学步骤:一、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提问和简短的介绍,引入细胞之间的相互作用的主题,激发学生对细胞生物学的兴趣。

二、知识讲解(15分钟)1. 教师介绍细胞间的信号传导和相互作用原理和机制。

2. 讲解细胞膜上的受体和信号传导的过程。

3. 分析细胞之间的直接和间接相互作用。

三、实验操作(20分钟)1. 学生分组进行实验,观察细胞间的相互作用过程。

2. 学生记录实验结果并进行数据分析。

四、练习与讨论(10分钟)教师出示练习题,让学生在小组内进行讨论和解答,加深对细胞间相互作用的理解。

五、概念总结(5分钟)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内容,强调细胞之间的相互作用在细胞生物学中的重要性。

六、作业布置(5分钟)布置作业,让学生进一步巩固和拓展所学知识,例如写作业或独立研究某一方面的细胞相互作用。

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对细胞之间的相互作用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实验操作能够帮助学生将理论知识与实际操作相结合,提高他们的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

在未来的教学中,可以进一步拓展相关内容,激发学生对细胞生物学的兴趣,培养他们的科学探究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高中生物必修2教案语文

高中生物必修2教案语文

高中生物必修2教案语文
教学目标:
1. 了解生物多样性的概念和意义。

2. 掌握生物分类的基本方法和原则。

3. 能够利用分类学知识进行生物分类。

教学准备:
1. 教材《高中生物必修2》第一章的相关内容。

2. 讲义、幻灯片、图片等教学辅助材料。

3. 实验器材和标本。

教学过程:
一、导入
让学生观察身边的生物,引导他们思考生物的多样性和分类的现实意义。

二、讲解生物多样性
1. 通过讲解教材内容,介绍生物的多样性,包括物种多样性、遗传多样性和生态多样性。

2. 利用实例和图片展示不同物种的特点和生态环境,增强学生的理解和感受。

三、介绍生物分类
1. 简要介绍生物分类的历史和意义。

2. 讲解生物分类的基本方法和原则,如形态分类、生态分类和进化分类。

3. 通过实例演示如何利用分类学知识进行生物分类。

四、实验操作
组织学生进行生物分类的实验,让他们亲自动手进行观察和比较,加深对分类原则的理解。

五、讨论与总结
引导学生讨论分类的应用意义,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解决学生对生物多样性和分类的
疑惑。

六、作业
布置作业:要求学生整理一份生物分类的报告,包括分类原则、分类方法和应用实例。

七、课堂小结
对本节课的重点内容进行总结,激励学生对生物多样性和分类的深入思考和探索。

这样一份高中生物必修2的教案语文范本,希服可以给您提供一定的帮助。

初中生物人教版必修二教案

初中生物人教版必修二教案

秦朝儒学处于 受压制时期
“焚书坑儒”, 儒家思想受到压制
秦统一后,儒生依旧遵守旧的主张, 非议郡县制,站在了专制主义中央 集权的对立面,不能为统治者服务
汉代儒学 改造时期
儒学处于 独尊的地位
在继承先秦儒学“仁”“仁政”等思想的 基础上,增加了“大一统”“天人感应” 等新内容,对儒家思想进行了改造,适应 了当时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
(2)可以从否定班固的评价标准谈看法。例如:班固把秦始皇评为“中下”, 我认为是不科学的。 3.提出看法后,说明时要注意史论结合,即史实+评价。
试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规律总结] 1.此题以汉代史学家评判古今人物等级为切入点,意在考查汉代儒家主流思想 影响社会评判价值观,儒家伦理道德成为评判是非的标准,体现了教育部考 纲中的4大能力12目标。 2.仔细审题,严格按要求作答:提出看法——找出中国古代史的相关史实—— 说明史实并进行评价。 3.对表中的内容提出自己的看法时,可以是肯定班固的评价标准,也可以是否 定班固的评价标准谈看法;可以是整体上归纳表格的内容,也可以是具体到 表格中的某一项内容。 4.提出看法后,需要提供具体的史实加以说明(史实+评价),切忌泛泛而谈。
经朱熹、王阳明等人汲取佛、道的精华, 儒学完成了更为理论化和思辨化的过程, 宋明儒学处于转 儒家思想正统 体现了唯心主义的内容,逐渐束缚了人们 型和成熟时期 地位依然如故 的思想。儒家思想发生了转型,理学产生 并发展到心学,儒家思想走向了极端,更 加适应统治者的需要
明清之际的 传统儒学遭到怀疑, 商品经济的发展、资本主义萌芽的产 批判继承 但未动摇正统地位 生和封建专制制度的衰落

2021年高中生物新教材人教版(2019)必修二全册教案

2021年高中生物新教材人教版(2019)必修二全册教案

第一章遗传因子的发现第一节孟德尔的豌豆杂交实验(一)教学设计科目生物课题孟德尔的豌豆杂交实验(一)课时1课时教学目标与核心素养一.生命观念——能够阐明一对相对性状的杂交实验过程、对分离现象的解释及验证。

二.理性思维——基于对孟德尔豌豆杂交实验过程的分析,解释假说-演绎法的基本思路,尝试在今后的学习与研究中运用假说-演绎法分析和解决问题。

三.科学探究——通过验证分离定律实验,掌握验证分离定律的方法,培养实验设计及结果分析的能力,认同在科学探究中正确地选用实验材料、运用数学统计方法、提出新概念以及应用符号体系表达概念的重要性,并些试运用于自己的科学探究中。

四. 社会责任——能够运用分离定律解释生活中常见的遗传现象。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掌握分离定律解题方法;运用分离定律解释一些遗传现象。

教学难点:基本概念的正确理解;遗传概率的计算。

课前准备教具:多媒体、黑板、粉笔、实验相关器材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作业布置把同步学案做完,并熟记书中勾画的知识点孟德尔的豌豆杂交实验(一)1.豌豆用作遗传实验材料的优点2.一对相对性状的遗传试验3.对分离现象的解释4.对分离现象解释的验证第1章遗传因子的发现第2节孟德尔的豌豆杂交实验(二)教学设计科目生物课题孟德尔的豌豆杂交实验(二)课时1课时教学目标与核心素养一.生命观念——能够阐明两对相对性状的杂交实验过程、对自由组合现象的解释及验证。

二.理性思维——通过基因分离定律与自由组合定律的关系解读,研究自由组合定律的解题规律及方法,培养归纳与概括、演绎与推理及逻辑分析能力。

三.科学探究——认同孟德尔敢于质疑的科学精神、缜密的科学思维、大胆的想象和创新,以及他对科学的热爱和锲而不舍的探索精神。

四. 社会责任——能够运用自由组合定律解释生活中常见的遗传现象。

教学重难教学重点:对自由组合现象的解释,阐明自由组合定律,分析孟德尔遗传实验获得成功的原因。

教学难点:对自由组合现象的解释。

新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二教案(全册)

新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二教案(全册)

新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二教案(全册)第一单元细胞和遗传一、教学目标1. 了解细胞基本结构和功能。

2. 理解遗传的基本原理。

3. 掌握细胞的分裂和遗传基因的传递。

4. 获得科学实验的基本方法和技巧。

二、教学重点1. 细胞与遗传的基本概念和原理。

2. 细胞的结构和功能。

3. 遗传基因的传递方式。

4. 科学实验的基本方法和技巧。

三、教学内容1. 细胞基本结构和功能。

- 细胞膜、细胞核、细胞质等组成部分。

- 细胞的新陈代谢和生物功能。

2. 遗传的基本原理。

- 遗传的定义和重要性。

- DNA的结构和功能。

- 遗传物质的复制和变异。

3. 细胞的分裂和遗传基因的传递。

- 细胞分裂的两种方式: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

- 遗传基因的传递方式:显性基因和隐性基因。

4. 科学实验的基本方法和技巧。

- 实验的设计和步骤。

- 数据的记录和分析。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通过课堂讲解,介绍细胞和遗传的基本概念和原理。

2. 实验法:开展细胞实验和遗传实验,让学生亲自操作和观察,提高他们的实验技巧和科学思维能力。

3. 讨论法: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让他们互相交流和分享观点,激发学生的思考和探索精神。

4. 案例分析法:引入实际案例,让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培养他们的分析和综合能力。

五、教学评价1. 观察学生的实验操作和观察记录,评估他们的实验技巧和观察力。

2. 组织小组讨论,评价学生的表达能力和合作精神。

3. 提供课后作业,考察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和应用能力。

4. 定期进行综合评价,包括考试和项目作业,评估学生的综合素质和研究成果。

六、教学资源1. 教科书《新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二》2. 实验器材和材料3. 多媒体教学设备七、教学进度安排八、教学参考1. 《新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二教材》2. 网络资源:细胞结构与功能、遗传基因传递、科学实验方法与技巧的相关资料。

以上是关于新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二教案的简要概述,详细的教案内容和教学资料请参考教材和相关资源。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必修2 遗传与进化第一章遗传因子的发现第一节孟德尔豌豆杂交实验(一)课时安排讲课2课时第一课时[一]教学程序导言前面学习了遗传物质DNA及其基本单位--基因,知道它的复制使前后代保持连续性,它的表达使亲代和子代相似。

那么,基因在传种接代过程中有没有一定的传递规律呢?一、基因的分离定律[二]教学目标达成过程(一)孟德尔的豌豆杂交试验学生活动:阅读教材P2-4教师列出如下提纲:(投影显示)1.了解孟德尔简历2.孟德尔的试验研究方法是什么?选用什么材料?纯系亲本的杂交技术怎样进行?在学生阅读、讨论的基础上,教师点拨:(1)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动力。

孟德尔的研究成果就是最好的例证;(2)孟德尔用避免外来花粉干扰的自花传粉、闭花授粉的豌豆纯合植株进行杂交试验,这是他成功的原因之一。

设疑:什么是杂交法?教师出示人工异花传粉挂图,并与学生一起回忆:减数分裂、受精作用、胚珠发育成种子,直到萌发成幼苗的过程,从而理解杂交试验法。

教师最后强调:孟德尔在试验中发现豌豆一些品种之间具有易于区分的、稳定的性状,如茎的高与矮、种子形状的圆粒与皱粒。

从而引出相对性状的概念。

学生阅读教材并讨论,最后归纳理解相对性状要从三点出发:(1)同种生物;(2)同一性状;(3)不同表现类型。

教师出示:豌豆相对性状的挂图。

学生观察后得出:不同品种的豌豆同时具有多对相对性状。

提问:在人体上存在哪些相对性状?(答:有耳垂和无耳垂,单眼皮和双眼皮,蓝眼和褐眼……)再提问:孟德尔开始是否对图示中所有相对性状同时分析呢?学生回答:否。

(这是孟德尔成功的又一重要原因)(二)一对相对性状的遗传试验学生阅读教材P4~5。

教师出示挂图:高茎豌豆和矮茎豌豆的杂交试验。

讲述:用纯种的高茎豌豆和纯种的矮茎豌豆作亲本进行杂交。

无论正交还是反交,杂交后的第一代(简称子一代,用F1表示)总是高茎的。

提问:子一代为什么全是高茎;矮茎性状哪里去了?学生回答:(略)讲述:带着这个疑问,我们看看孟德尔是怎样做的。

他让子一代高茎豌豆自交,得到的子二代植株中既有高茎也有矮茎。

提问:子二代出现的两种性状,能提示我们什么?学生回答:矮茎性状在子一代中并没有消失,只是没有表现出来。

教师讲述:孟德尔把杂种子一代中显现出来的性状,叫做显性性状,如高茎;把未显现出来的性状。

叫隐性性状,如矮茎。

子二代中同时显现显性性状和隐性性状的现象,在遗传学上叫做性状分离。

同时孟德尔对子二代两性状的株数进行了统计分析,他发现,在所得到的1064个子二代豌豆植株中,有787株是高茎,277株是矮茎,高茎与矮茎的数量比接近3∶l。

请问学们注意这个比例。

设疑:豌豆的其他相对性状杂交情况如何呢?教师出示:孟德尔做的豌豆杂交试验的结果投影。

学生观察、比较,发现杂交子二代都出现了性状分离现象,且显性性状与隐性性状的数量比接近3∶1,具有规律性。

第二课时[一]教学程序导言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孟德尔的一对相对性状的遗传试验。

知道了什么是相对性状、显性性状、隐性性状及性状分离。

那么为什么子一代只出现显性性状,子二代出现性状分离且分离比都接近3∶1。

如何将这些在试验中得出的结果用一套理论来解释呢?这就是我们今天将要学习和研究的内容。

[二]教学目标达成过程(三)对分离现象的解释提问:生物的性状是由什么控制的?回答:基因。

学生活动:阅读教材P4。

教师讲述:在孟德尔当时的年代,生物学还没有建立基因概念,孟德尔认为生物的性状是由遗传因子(后改称为基因)控制的。

显性性状由显性基因控制,如高茎用大写字母D表示,隐性性状是由隐性基因控制,如矮茎用小写字母d表示,在生物的体细胞中,控制性状的基因是成对的。

提问:DD或dd产生的配子是什么?通过哪种分裂方式产生的?学生回答:D或d,通过减数分裂。

教师讲述:由于基因D对d的显性作用,所以F1(Dd)只表现出高茎性状,而矮茎性状表现不出来。

提问:F l(Dd)自交时,可产生哪几种配子?学生回答:D和d两种数目相等的配子。

教师讲述:由于在受精时,雌雄配子随机结合,F2便可产生三种基因组合:DD、Dd、dd,且它们的数量比为1∶2∶1。

由于D对d的显性作用,F2的性状表现有两种类型,高茎和矮茎,且数量比为3∶1。

学生活动:阅读教材P6,思考什么是纯合子?什么是杂交子?它们在遗传中各有什么特点?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上教师讲述:由相同基因的配子结合成的合子发育成的个体,叫纯合子,可稳定遗传(真实遗传)。

而由不同基因的配子结合成的合子发育成的个体,叫杂合子,不能稳定遗传,后代会发生性状分离。

[四]巩固训练(投影显示)* 某水稻的基因型为Aa,让它连续自交,(从理论上讲F2的基因型纯合体占总数的( )A.1/2B.1/4C.3/4D.1分析:P:Aa F l:l/4AA;2/4Aa;1/4aa,F1F2中只有1/2Aa自交产生1/2×1/2Aa,其余全部为纯合体。

答案:C(五)对分离现象解释的验证---测交法孟德尔为了验证他对分离现象的解释是否正确,又设计了另一个试验---测交试验。

测交就是让F1与隐性纯合子杂交,这个方法可以用来测定F1的基因组成。

学生活动:上黑板写出测交的遗传图解。

提问:如何由测交来判断F1的基因组成?学生回答:测交后代如果出现两种基因组合,即F1为杂合子,若后代只有一种基因组合,即F1为纯合子。

教师讲述:孟德尔所做的测交试验结果,符合预期的设想,从而证明了F1在形成配子时,成对的基因发生了分离,分离后的基因分别进入到了不同的配子中。

本世纪初,遗传学家通过大量的试验,才证实了基因位于染色体上,并且成对的基因正好位于一对同源染色体上,从而从本质上解释了性状分离现象。

(六)基因分离定律的实质学生活动:看多媒体课件---减数分裂过程。

教师讲述:先掌握等位基因的概念。

遗传学上,把位于一对同源染色体的相同位置上,控制着相对性状的基因,叫做等位基因。

在减数分裂中,同源染色体分离进入不同的配子中,那么同源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也随着同源染色体的分离而进入不同的配子中,独立地随配子遗传给后代。

学生活动:集体归纳。

分离定律的实质是:在杂合子的细胞中,位于一对同源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具有一定的独立性;生物体在进行减数分裂形成配子时,等位基因会随着同源染色体的分开而分离,分别进入到两个配子中,独立地随配子遗传给后代。

[七] 总结这节课我们要重点掌握孟德尔分离定律中子代的基因组合及性状分离比,以及用来验证分离现象的测交试验,掌握分离定律的实质,理解纯合子、杂合子、等位基因等概念。

第二节孟德尔豌豆杂交实验(二)六、课时安排2课时第一课时[一] 教学程序导言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孟德尔发现并总结出基因的分离定律,只研究了一对等位基因控制的一对相对性状的遗传。

但任何生物都不是只有一种性状,而是具有许多种性状,如豌豆在茎的高度上有高茎和矮茎;在种子的颜色上有黄色和绿色;在种子的形状上有圆粒和皱粒;在花的颜色上有红色和白色等等。

那么,当两对或两对以上的相对性状同时考虑时,它们又遵循怎样的遗传规律呢?孟德尔通过豌豆的两对相对性状杂交试验,总结出了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

[二] 教学目标达成过程(一)两对相对性状的遗传试验学生活动:阅读并分析教材P9。

教师列出如下讨论题纲:(1)孟德尔以豌豆的哪两对相对性状进行实验的?(2)F l代的表现型是什么?说明了什么问题?(3)F2代的表现型是什么?比值是多少?为什么出现了两种新的性状?(4)分析每对性状的遗传是否遵循基因的分离定律?学生展开热烈的讨论并自由回答,教师不忙于评判谁对谁错,出示挂图“黄色圆粒豌豆和绿色皱粒豌豆的杂交试验”,对实验过程和结果进行指导分析:(1)相对性状指同一生物同一性状的不同表现类型,不能把黄与圆、绿与皱看作相对性状。

(2)F l代全为黄色圆粒,说明黄色对绿色为显性,圆粒对皱粒为显性。

(3)F2代有四种表现型:黄色圆粒、黄色皱粒、绿色圆粒、绿色皱粒,前后代比较发现,出现了亲代不曾有的新性状--黄色皱粒和绿色圆粒,这又恰恰是两亲本不同性状的重新组合类型。

这四种表现型比为9∶3∶3∶l,恰是(3∶1)2的展开,表明不同性状的组合是自由的、随机的。

那么,孟德尔是如何解释这一现象的呢?(二)对自由组合现象的解释学生活动:阅读并分析教材P10。

教师列出如下讨论题纲:(1)孟德尔研究控制两对相对性状的基因是位于一对还是两对同源染色体上?(2)孟德尔假设黄色圆粒和绿色皱粒两纯种亲本的基因型是什么?推出F l代的基因型是什么?(3)F1代在产生配子时,两对等位基因如何分配到配子中?产生几种配子类型?(4)F2代的基因型和表现型各是什么?数量比为多少?学生讨论、总结归纳并争先恐后回答,教师给予肯定并鼓励。

教师强调:(1)黄色圆粒和绿色皱粒这两对相对性状是由两对等位基因控制的,这两对等位基因分别位于两对不同的同源染色体上,其中用Y表示黄色,y表示绿色;R表示圆粒,r表示皱粒。

因此,两亲本的基因型分别为:YYRR和yyrr。

板图显示:它们的配子分别是YR和yr,所以F l的基因型为YyRr,Y对y显性,R对r显性,所以F l代全部为黄色圆粒。

(2)F1代产生配子时,Y与y、R与r要分离,孟德尔认为与此同时,不同对的基因之间可以自由组合,也就是Y可以与R或r组合,y也可以与R或r组合。

教师使用多媒体课件,让学生在动态中理解等位基因的分离和不同对基因之间的组合是彼此独立的、互不干扰的。

所以F1产生的雌雄配子各有四种,即YR、Yr、yR、yr,并且它们之间的数量比接近于l∶1∶1∶l。

(3)受精作用时,由于雌雄配子的结合是随机的。

因此,结合方式有16种,其中基因型有9种,表现型有4种。

总结本节课我们重点学习了孟德尔两对相对性状的遗传试验及对试验的解释,通过学习应该掌握子二代出现新性状是由于遗传过程中不同对基因之间发生了组合。

应该对子二代中9种基因型和4种表现型的规律进行理解记忆,以便在以后的解题过程中直接运用。

第二课时[一] 教学过程导言孟德尔用两对相对性状的豌豆进行杂交,其F1代只有一种表现型,F2代出现四种表现型,比例为9∶3∶3∶1。

孟德尔用基因的自由组合作了解释,要确定这种解释是否正确,该怎么办?学生回答:用测交法。

[二] 教学目标达成过程(三)对自由组合现象解释的验证提问:什么叫测交?学生回答:是用F1代与亲本的隐性类型杂交。

目的是测定F1的基因型。

请一位学生到黑板上仿照分离定律的测交验证模式,写出测交及其结果的遗传图解。

教师指导:这是根据孟德尔对自由组合现象的解释。

从理论上推导出来的结果,如果实验结果与理论推导相符,则说明理论是正确的,如果实验结果与理论推导不相符,则说明这种理论推导是错误的,实践才是检验真理的惟一标准。

学生活动:阅读教材P1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