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高考历史热点小专题:近代中外女权运动
近代中外女权运动

微专题7、近代中外女权运动【知识梳理】一、近代中国的女权运动1.背景(1)中国传统妇女观是以小农经济形态和宗法家庭的父系统治为社会基础。
妇女没有财产继承权,在生产力落后的农业社会创造极少的财富,她们几乎丧失了经济地位。
在三纲五常、三从四德及贞操节烈观念的禁锢下,妇女完全成为男人的私有财产。
(2)西方民主平等思想的传入及西方妇女解放运动的影响。
2.中国女性意识的萌芽太平天国时期,洪秀全主张男女平等,开创了解放女性之先河。
他在《天朝田亩制度》里规定男女一样可以均分土地;还主张女子不缠足,曾颁发妇女禁裹足布告。
3.中国女权运动的兴起与发展(1)维新变法期间: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随着维新变法的出现,主张女权者纷纷显现,如康有为、康广仁、梁启超、谭嗣同等维新派先后发文倡导并组建了不裹足会,开始自觉或不自觉地启动了女权运动的按钮。
1898年,康有为向光绪皇帝上《请禁妇女裹足折》并获准施行。
(2)辛亥革命期间:1912年,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孙中山顺应女权运动和广大民众的要求,颁布了《令内务部通各省权禁裹足文》。
(3)20世纪初:1901年之后,不裹足会和天足会等组织在中国城乡竞相出现;20世纪之初追求婚姻自由和向往新生活的新女性崭露头角;女子已开始有了上学堂甚至出国留洋的机会。
(4)五四运动后:中国女权运动的发展随着民主革命的进程不断发展。
女子从小学到大学乃至留学及其走向社会、从事职业的权利均取得了前所未有的进展。
以往前所未闻的争取女子参政权、财产继承权、婚姻自主权、再婚自由权乃至禁止男子重婚等,不仅获得社会承认,更被明确载入1930年12月国民政府颁布、次年5月起施行的《中华民国民法》。
(5)中共领导的妇女解放运动新中国成立前,中共为妇女解放做了以下工作:①建立妇女团体和妇女组织,促进妇女解放的实现。
在党中央,中国共产党早在建立初期就成立妇女部、妇女运动委员会;在党外,大革命时期,成立了妇女解放协会。
②创办女校,培养妇女运动骨干。
2020届高三历史复习:高考历史押题女权运动专题答题模板

女权运动专题答题模板中国1.19世纪末中国女性解放的时代背景①民族危机的加深;②维新变法运动的开展;③启蒙思想的传播;④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⑤近代教育的推动等。
2.新中国成立后,如何确保妇女的权利①颁布婚姻法,确立男女平等、一夫一妻原则;②土地改革,按人口平均分配土地,确保妇女经济独立;③1954年社会主义宪法,男女公民享有同等权利;④工业化和农业合作化,妇女起到“半边天”作用。
3.对现代中国女性地位提高的认识①社会生产力的进步,女性经济地位不断提升;②政治民主化向前发展,不断提高女性社会地位;③社会观念的转变,男女平等观念的进步。
4.概括蔡元培的女权思想并简要评价⑴思想:①女子应享有平等的教育权;②男女同校;③妇女应享有平等的参政权。
⑵评价:①有利于打破封建礼教的思想禁锢;②有利于推动中国近代女权运动(或妇女解放运动)的发展;③有利于促进中国教育、政治和文化的近代化进程。
5.解读中国历史上女性地位的变迁①在古代,受传统儒家思想的影响,主张女子无才便是德,女子地位低下,成为家庭附属品,缺乏独立人格,不利于女性发挥作用。
②晚晴时期,民族危机严重,资产阶级改良运动兴起,受西方思想影响,提倡女性废除缠足、接受教育、为国奉献等,女性开始得到解放,女性地位逐渐提高。
③民国时期,君主专制结束,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女权意识进一步提高,女性开始争取参政权利,地位进一步提高。
女性积极参与社会活动,为国家做出一定贡献。
④进入现代,新中国建立后妇女地位得到法律的保证,享受各种政治权利,随着改革开放和和市场经济的发展,女性受教育程度与个人素质普遍提高,就业率大大提高,接近男性,为社会创造了更多财富,中国女性的地位与作用为世界瞩目。
⑤总之中国女性由地位低下,到逐渐解放,再到受世界瞩目,折射出中国社会的政治经济等发展状况,反映了中国社会的进步。
西方1.欧美近代女权运动开始于19世纪中期分析其产生的条件①工业革命的开展,促进妇女就业;②资本主义民主政治的发展和工人运动的推动;③天赋人权、自由平等思想的传播;④教育的发展,妇女文化素质提高。
中国的近代妇女解放与女权运动

中国的近代妇女解放与女权运动近代中国的妇女解放与女权运动经历了漫长而艰苦的历程。
在传统封建社会中,女性地位低下,受到严厉的束缚和歧视。
然而,随着社会的变革与进步,妇女们开始抵抗压迫,争取平等和自由。
本文将从两个方面来讨论中国的近代妇女解放与女权运动——第一是妇女解放的历史进程,第二是女权运动的兴起和发展。
妇女解放的历史进程中国的近代妇女解放可以追溯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
这一时期,中国经历了列强侵略、政治动荡和经济危机,传统的封建社会秩序岌岌可危。
妇女们开始积极参与反侵略斗争和社会运动,争取平等和自由。
1904年,中国第一个女性杂志《中国妇女》创刊,成为妇女们宣传妇女权益和抗议封建压迫的媒体平台。
1907年,中国第一个女性组织——中国妇女大同盟成立,标志着中国妇女解放运动的起步。
1911年辛亥革命的成功,为妇女解放带来了新的希望。
新的政权开始倡导平等、自由和民主的理念,并颁布了一系列法律来保障妇女权益。
1912年,中国成立了第一个以保护妇女权益为使命的政府机构——妇女会,为妇女争取平等的权利做出了努力。
然而,尽管有这些积极的变化,妇女地位的根本改变需要更加深入的社会变革。
20世纪20年代,妇女解放运动进入一个新的阶段。
妇女开始提出更具体的要求,如参政权和平等的劳动权。
中国第一次全国妇女代表大会于1924年在北京召开,标志着中国妇女运动的崛起。
女权运动的兴起和发展20世纪30年代至40年代,中国女权运动迎来了一个重要的里程碑。
中国共产党成立后,始终将妇女解放作为革命事业的一部分。
党的领导下,妇女得以参与政治活动和劳动,获得平等的待遇和机会。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女性地位得到了法律上的保障。
婚姻法的颁布,实现了男女平等婚姻、离婚自由和女性财产继承权,极大地推动了女性地位的提升。
此后,妇女在政治、经济和社会领域中的地位不断提高,妇女权益得到了更为广泛的保障和尊重。
然而,也不能忽视女权运动在人们觉醒和追求进步的过程中扮演的角色。
女权主义的主张与社会运动

女权主义的主张与社会运动女权主义一直以来都是一个备受争议的话题。
虽然在现代化的社会中,男女平等的观念在逐渐普及,但是在某些方面,女性的地位依旧处于劣势。
因此,女权主义者希望社会尽快实现更广泛的平等性和公正性,为此他们发起了一波又一波的社会运动。
1.定义女权主义女权主义是一种旨在消除男性和女性在法律、经济和社会角色上的不平等的理论和实践。
女权主义的核心主张可以被总结为促进社会和经济平等,以及促进性别角色多样化和包容。
女权主义者相信性别不应该影响我们在社会和经济领域中的权力和机会,任何歧视都不应该存在。
在历史上,女权主义运动的崛起始于20世纪的反随从和无政府主义运动。
这些初期的论述和举措, 为当时的女权主义奠定了基础。
20世纪60年代,在全球范围内,女权主义开始迅速发展起来,尤其是以西方社会为主。
多元化的女权主义活动,既有针对家庭、工作和政治制度的运动,也有关于性别、身份、文化和进化等方面的主张。
2.女权主义的主张a.促进社会和经济平等女权主义者认为,法律、经济、文化以及社会角色等各个领域都应该实现男女平等。
尤其是在经济上,女权主义者认为男女同工同酬是基本的公平原则。
他们也不同意那些对女性学历、经验、职位、薪资和保障的歧视。
b.促进性别角色多样化和包容女权主义者认为,既然性别不应该决定我们在社会和经济领域中的地位,那么我们就应该变得更加理解、包容和宽广了。
性别角色应该是多元化的、互动的和丰富的。
女权主义者反对那些单一的或狭隘的性别罗列,反对那种认为什么是“男性”的、什么是“女性”的、什么是适合、什么不适合的固定性别刻板形象。
c.反对暴力和压迫女权主义者反对性别上的暴力和压迫,包括性侵犯、骚扰、性别歧视、强迫婚姻、残害妇女和巨大的、全面的歧视等。
他们同时反对那些剥夺女性身体自主和人身自由的法律和实践。
3.女权主义运动a.女权主义运动的不断发展女性权利和解放的历史和实践是一个不断发展和演进的过程。
从最早期的闹革命运动到二战前、二战、战后的新时代,再到后来的对种族和民族歧视的抗议和运动、对非法枪支和对于无政府主义和权力的反思等,女权主义者在不断发展和进化。
世界现代史中的种族与性别平等运动

世界现代史中的种族与性别平等运动在世界现代史中,种族和性别平等运动一直是重要的议题。
种族和性别歧视是社会中普遍存在的问题,而为了争取平等权利和尊重,许多人投身于这些运动中,不断推动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本文将从历史角度探讨世界现代史中的种族与性别平等运动,分析其背景、发展和影响。
一、美国黑人民权运动美国黑人民权运动是世界现代史上最具影响力的种族平等运动之一。
自20世纪中叶开始,美国黑人开始积极争取平等权利,反对种族歧视。
马丁·路德·金、罗莎·帕克斯等领袖和活动家通过和平示威、抗议活动等方式,不断呼吁废除种族隔离政策,争取民主和平等。
他们的努力最终促成了1964年通过的《公民权法案》,该法案禁止在公共场所和工作场所对人员进行种族歧视。
美国黑人民权运动的成功不仅改变了美国社会的面貌,也对世界范围内的种族平等运动产生了深远影响。
二、印度妇女解放运动在印度,妇女长期以来备受歧视和压迫,直到20世纪中叶才逐渐出现了妇女解放运动。
著名的妇女权利活动家印迪拉·甘地、梅南·科门等人通过宣传教育、抗议示威等方式,推动妇女的社会地位和权利得到提升。
其中,1976年通过的《妇女权利法案》规定了保护妇女权益的法律框架,为印度妇女争取平等权利奠定了基础。
印度妇女解放运动的兴起,标志着印度社会的思想观念逐渐向现代化迈进,为全球性别平等运动树立了典范。
三、南非种族和解在南非,随着种族隔离政策的存在,种族歧视和冲突长期困扰着南非社会。
然而,1994年南非实现了种族和解,这得益于南非人权活动家尼尔森·曼德拉和德克勒克等领导人的努力。
南非种族和解的关键之处在于“真相和和解委员会”的成立,通过揭露真相、彰显公义,使南非社会实现了和解与团结。
南非的经验对解决全球各地的种族冲突和歧视问题提供了重要参考,并为种族平等运动带来新的启示。
四、全球性别平等运动全球性别平等运动是当代社会中的重要议题。
美国女权运动

美国女权运动女权运动,即妇女解放运动。
目的是为妇女争取平等权利,赋予妇女以与男子平等的地位,以及选择自己的职业和生活方式的自由。
美国历史上的三次女权主义浪潮不仅触动了美国的法律和宪法,而且极大地改变了美国人的生活观念和生活方式。
凡涉及女性权利和权益的问题,女权主义浪潮可以说是无所不包、无所不争。
学界普遍认为,自美国女性政治觉醒掀起女权主义运动之日起,美国历史上共出现了三次女权主义浪潮,其时段与西方其他国家的女权主义浪潮大体一致。
具体而言,第一次浪潮始于19世纪40年代末,终于20世纪20年代;第二次浪潮起于20世纪60年代,止于20世纪80年代末;第三次浪潮发端于20世纪90年代初,持续至今。
一、困难重重历时72年“分离”与“重合”并存按照一般说法,美国历史上的第一次女权主义浪潮正式起始于1848年7月19日,那一天约100名美国妇女和部分男性云集于纽约州的塞尼卡·福尔斯村,召开了美国历史上第一次以女权主义为主题的妇女代表大会。
大会经过充分讨论和深入辩论后,通过了一份具有深远历史意义、堪称美国妇女解放运动史册的文件——《权利和意见宣言》,宣言中阐述了男女平等的权利。
悉美国《独立宣言》的人都知道,《权利和意见宣言》不仅在文体格式和措词风格上与前者相似,而且在思想表述和逻辑推理上也与前者几无相异。
沿着这一思路考察,我们不难发现,美国女权主义者所追求和争取的权利,实际上是美国政治传统中最基本也是最本质的成分,即“生命权、自由权和追求幸福的权利”,然而事实却难尽如人意。
可以说,这场以美国白人中产阶级女性为主体、以塞尼卡·福尔斯村发布的《权利和意见宣言》为起点、以争取美国妇女选举权为目标的女权主义运动,从1848年拉开序幕始,至1920年美国国会通过赋予女性选举权的《第十九条修正案》终,标志着美国第一次女权主义运动画上了圆满的句号,这期间历时整整72年。
其中,运动内部也出现了一会儿“分离”一会儿“重合”的现象,甚至南北战争和第一次世界大战等重大事件都对运动产生了干扰,但美国女权主义者克服了各种各样难以想象的困难。
近代中国的妇女教育与女权主义运动

近代中国的妇女教育与女权主义运动妇女早期教育的兴起在清朝时期,妇女教育一直被忽视,女子的教育也被视为不值一提的事情,甚至是不被承认的。
但在19世纪末,一些改革派开始倡导普及妇女教育。
1906年,中国第一所女子高等师范学校——上海南洋女子高等师范学校成立,这是中国女子高等教育的开端。
在此后的几十年间,中国的女子教育经历了快速的发展,女子小学、初中、高中和大学相继成立。
女子教育的发展,为中国的妇女解放运动奠定了基础。
在此后的几十年中,妇女群体开始向社会声张自己的权利。
女性开始加入参政运动和社会活动,成为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
女权主义运动的兴起20世纪初,西方女权主义思想开始传入中国。
这些观点主张男女平等,反对妇女在社会中的不平等地位。
中国当时处于落后和半殖民地的状态,传统观念也束缚了中国妇女的自由。
在此时,一些女性开始发出声音,呼吁妇女要争取平等的权利。
1912年,在中国民主革命推动下,辛亥革命爆发,终结了清朝的统治。
新政府面临着巨大的挑战,而妇女权利问题也成为了重点之一。
新政府开始推行一系列政策,以保护妇女权利和提高女性地位为目标,同时还成立了妇女组织。
在此后的数十年中,女权主义运动逐渐兴起,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20世纪20年代末和30年代初,中国的女权主义运动到达了顶峰。
当时,中国的妇女加入了各种运动组织,对恶劣的社会现象开始发出强烈的声音,如言论自由、婚姻自主、反对家庭暴力、参政权等。
这些问题被广泛探讨,并获得了社会各界的支持与呼应。
女权主义运动的回落20世纪40年代,中国的国家形势急转直下,战争和动荡给中国的妇女权利造成了沉重打击。
经历过繁荣的女权主义运动开始渐渐回落。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中国进入了新的时代。
新中国成立后,妇女问题受到了政府的高度关注。
新政府推行了一系列措施,如取消封建婚姻、普及妇女教育、加强新妇女协会的工作等,以保护妇女权益和提高妇女地位为目标。
此后,中国的女权主义运动不但没有停止,而且在反封建与思想启蒙运动的推动下,也取得了一系列初步的成果。
近代世界的女性解放与妇女权益

近代世界的女性解放与妇女权益近代世界的女性解放与妇女权益问题一直备受关注。
在过去的几个世纪中,女性的地位和权益发生了显著的变化。
本文将探讨近代世界女性解放的背景、推动女性权益的重要事件以及女性权益取得的成果。
一、背景近代女性解放的背景可以追溯到18世纪末和19世纪初的欧洲社会。
工业革命和社会变革催生了新的思潮,推动了女性解放运动的进程。
首先,启蒙运动的思潮影响了近代女性解放。
启蒙运动主张人人平等,倡导智育和理性。
这种思潮反映在法国大革命中,推动了妇女权益的争取。
其次,工业革命给女性的社会地位带来了重要变化。
传统的家庭经济秩序开始崩溃,工厂制度的兴起使女性有机会进入工业生产领域,从而参与社会和经济活动。
二、重要事件1. 妇女权益运动的兴起19世纪末,妇女权益运动在英国兴起。
其中,妇女参政权运动是最为重要的一部分。
女权主义者艾米丽·潘克斯特、艾米丽娃尔·皮克赫斯特等人以和平示威、请愿等形式,呼吁给予妇女参政权。
最终,英国议会于1918年通过法案,赋予部分妇女选举权。
2. 妇女解放运动在美国的影响20世纪初,美国的妇女解放运动也取得了重要进展。
女权主义者苏珊·B·安东尼等人为争取妇女选举权坚持奋斗,最终在1920年成功通过了第十九修正案,赋予美国妇女选举权。
三、女性权益的成果1. 女性政治权益的获得通过一系列的妇女解放运动,女性在政治领域的地位得到显著改善。
越来越多的女性获取了选举权和被选举权,有机会参与到决策过程当中。
例如,德国的安格拉·默克尔成为首位女性总理,为女性权益争取到了更广泛的认同。
2. 女性经济权益的提升工业革命的兴起为女性在经济领域寻找工作机会创造了条件。
如今,女性在各个行业中的就业率不断增长。
同时,法律法规的修订也保障了女性受到平等待遇,比如同工同酬原则的落实。
3. 妇女社会地位的提升女性的社会地位逐渐得到了提升,社会对女性的认同和尊重程度逐渐增加。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近代中外女权运动【热点剖析】一、近代中国的女权运动1.背景(1)中国传统妇女观是以小农经济形态和宗法家庭的父系统治为社会基础。
妇女没有财产继承权,在生产力落后的农业社会创造极少的财富,她们几乎丧失了经济地位。
在三纲五常、三从四德及贞操节烈观念的禁锢下,妇女完全成为男人的私有财产。
(2)西方民主平等思想的传入及西方妇女解放运动的影响。
2.中国女性意识的萌芽太平天国时期,洪秀全主张男女平等,开创了解放女性之先河。
他在《天朝田亩制度》里规定男女一样可以均分土地;还主张女子不缠足,曾颁发妇女禁裹足布告。
3.中国女权运动的兴起(1)维新变法期间: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随着维新变法的出现,主张女权者纷纷显现,如康有为、康广仁、梁启超、谭嗣同等维新派先后发文倡导并组建了不裹足会,开始自觉或不自觉地启动了女权运动的按钮。
1898年,康有为向光绪皇帝上《请禁妇女裹足折》并获准施行。
(2)辛亥革命期间:1912年,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孙中山顺应女权运动和广大民众的要求,颁布了《令内务部通各省权禁裹足文》。
(3)20世纪初:1901年之后,不裹足会和天足会等组织在中国城乡竞相出现;20世纪之初追求婚姻自由和向往新生活的新女性崭露头角;女子已开始有了上学堂甚至出国留洋的机会。
(4)五四运动后:中国女权运动的发展随着民主革命的进程不断发展。
女子从小学到大学乃至留学及其走向社会、从事职业的权利均取得了前所未有的进展。
以往前所未闻的争取女子参政权、财产继承权、婚姻自主权、再婚自由权乃至禁止男子重婚等,不仅获得社会承认,更被明确载入1930年12月国民政府颁布、次年5月起施行的《中华民国民法》。
(5)中共领导的妇女解放运动新中国成立前,中共为妇女解放做了以下工作:①建立妇女团体和妇女组织,促进妇女解放的实现。
在党中央,中国共产党早在建立初期就成立妇女部、妇女运动委员会;在党外,大革命时期,成立了妇女解放协会。
②创办女校,培养妇女运动骨干。
党在建立初期,就积极鼓励先进知识女性赴法、俄勤工俭学,使她们回国后成为中国妇女运动的领袖。
③创办刊物,宣传妇女解放思想。
在创办女校培养妇运人才的同时,中国共产党还积极通过创办女性刊物来扩大宣传,专门探讨妇女解放和妇女问题。
④把国民革命与妇女运动相结合。
1924年3月8日,何香凝等人在广州组织了中国第一次纪念三八国际妇女节活动,有近千人参加集会和游行。
此后,在统一战线领导下,妇女运动与北伐战争的洪流融在一起,发挥了应有的作用。
二、西方的女权运动1.背景(1)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特别是工业革命的开展,女性的经济地位有所提高。
(2)法国启蒙思想家的自然法权和天赋人权为其提供了理论基础。
2.西方女权运动的启蒙西方女权运动的启蒙可以追溯到18世纪,法国女性意识首先兴起,继而是英国、美国,然后席卷欧美。
3.西方女权运动的发展进程西方的女权运动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
第一阶段:揭露性别歧视现象以唤起女性的独立意识;第二阶段:关注平等要求,强调性别差异和性别的独特性;第三阶段:着手建构自己的理论、追溯女性主义的源头、考察女性主义的特征和本质及其各种表现形态,并从性别差异入手旨在超越其原来的视界和观点。
【真题再现】1.(2018·新课标全国Ⅱ卷高考·31)图5为1956年的一幅漫画《两把尺》(画中字:“奶奶的尺——量布做新衣。
阿姨的尺——测量祖国,建设社会主义。
”)该漫画反映了( )A.社会主义建设以工业化为中心 B.女性成为国家建设的重要力量C.人民公社化运动蓬勃开展 D.城乡差别发生根本性改变【答案】B【解析】1953年至1956年过渡时期的总路线体现了社会主义建设以工业化为中心的任务,且材料只是提及建设社会主义,无法体现以工业化为中心,故A项错误;由材料“1956年”可知三大改造完成后,要充分调动各方面力量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由材料“奶奶的尺”、“阿姨的尺”可知女性成为国家建设的重要力量,故B项正确;1958年掀起人民公社化运动,与材料时间不符,故C项错误;从材料漫画中只是提及“奶奶”和“阿姨”的作用,无法体现城乡差别,故D项错误。
2.(2017江苏7).《万国公报》对近代中国知识分子产生了较大影响。
有学者统计了其中发表的相关文章,如下表:由此推断( )A.《万国公报》是中国人最早创办的报刊B.晚清知识分子通过报刊实现了言论自由C.知识界的宣传呼吁迫使清政府革除陋习D.随社会发展知识界对妇女问题渐趋重视【答案】D【解析】中国人最早创办的报刊是《昭文新报》,不是《万国公报》,故A项错误;晚清知识分子通过报刊实现了言论自由与史实不符,因为封建专制的言禁传统扼杀了言论自由,故B 项错误;知识界的宣传呼吁没有使得清政府革除陋习,只能说推动了陋习的革除,革除陋习是在民国成立后,故C项错误;禁缠足、兴女学、介绍外国妇女方面的文章逐渐增多,表明知识界逐渐重视妇女问题,故D项正确。
3.(2019·江苏高考·7)清末《卖宁波脚带》:“宁波小脚啥好看,脚背高起一大段。
如何脚带竟出名,四乡八镇销场远。
明诏近来禁缠脚,脚带虽好用勿着。
我劝卖脚带人早弃行,免使女子缠脚遭凌虐。
”对材料理解正确的是( )A.观念变化已致脚带无人问津 B.诏令颁布引发妇女普遍解放C.女子缠足当时仍然普遍存在 D.废止缠足已成当时社会共识【答案】C【解析】“如何脚带竟出名,四乡八镇销场远”表明女子缠足在当时仍然是普遍现象,故C项正确;“如何脚带竟出名,四乡八镇销场远”表明脚带畅销,不是无人问津,故A项错误;《卖宁波脚带》是劝诫歌谣,而不是政府诏令,故B项错误;民国之后废止缠足才逐渐成为社会共识,与题干清末不符,故D项错误。
4.(2016·江苏单科·10)1921年成都警察厅发布通令:“近日妇女每多剪发齐眉,并梳拿破仑、华盛顿等头式(流行的男式发型),实属有伤风俗,应予以禁止,以挽颓风……如敢固违,定以妇女坐法并处罚家长。
”对此解读正确的是( )A.剪发齐眉成为妇女的普遍选择 B.男女平等思想逐渐深入人心C.新潮女性的行为冲击传统习俗 D.处罚措施体现民国法治精神【答案】C【解析】剪发齐眉成为妇女的普遍选择说明剪发齐眉影响到了全国各地,包括乡村和城市,材料仅仅提到成都妇女多剪发齐眉,故A项错误;男女平等思想近代中国一直在提倡,并没有深入人心,政府认为对妇女剪发齐眉有伤风化,不能体现男女平等,故B项错误;材料中“实属有伤风俗,应予以禁止”说明政府在限制该行为,体现当时妇女新潮行为冲击了传统习俗,故C项正确;政府的处罚措施没有法律依据,体现不了民国法治精神,故D项错误。
5.(2015·四川文综·6)1919年,某新潮社社员暨《新潮》杂志主要撰稿人在面临个人婚事抉择时看重八字、命书,认为“这些命书,无论然否,要之我的婚事,乃听其主持,不得不看为一生绝大的纪念品”。
该事例说明( )A.新潮社是一个保守社团B.新式青年仍可接受传统婚俗C.国人尚未认同西式婚俗D.八字、命书决定时人的婚姻【答案】B【解析】题干中提到“《新潮》杂志主要撰稿人在面临个人婚事抉择时看重八字、命书”,说明该撰稿人在婚姻观念上依然保有传统思想,但其个人思想并不能代表整个新潮社团的思想观点,故A项错误;题干中提到“《新潮》杂志主要撰稿人在面临个人婚事抉择时看重八字、命书”,说明该撰稿人在婚姻观念上依然保有传统思想,表现出了当时的有新式青年仍可接受传统婚俗的现象,故B项正确;题干中并未提到国家对社会婚俗的态度,故C项错误;题干只能体现部分人依然通过八字、命书决定婚姻,但不能代表当时所有人都接受,故D项错误。
6.(2014·福建文综·15)旗袍在20世纪二三十年代成为中国城市女性的时尚着装。
其社会原因是( )A.西式服饰传入,生活方式完全西化 B.中华民国建立,人们思想观念变化C.城市化进程中,女性开始引领时尚 D.旗袍典雅大方,体现女性的曲线美【答案】B【解析】旗袍是中西合璧的产物,即旗袍吸收西式服饰元素,也保留传统服饰特点,西式服饰传入中国,近代中国生活方式并没有完全西化,旗袍是典型例子,故A项错误;近代中国服饰变化与社会变革有关,从材料“20世纪二三十年代”时间可以判断中华民国建立推动人们审美观念变化,旗袍由宽松肥大演变到合身适体,故B项正确;“20世纪二三十年代”近代中国还没有城市化,故C项错误;“旗袍典雅大方,体现女性的曲线美”不是社会原因,故D项错误。
7.(2010·江苏单科·9)徐珂《清稗类钞》记述:“先由男子陈志愿于父母,得父母允准,即延介绍人约期订邀男女会晤,男女同意,婚约始定。
”这反映晚清婚俗的变化是( ) A.媒妁之言控制婚约缔定 B.婚姻尊重当事人的意愿C.婚姻听凭父母安排 D.婚姻仪式简约文明【答案】B【解析】此题考查的是对晚清时期社会习俗变化的理解。
根据题干反映的信息和所学知识:A 和C错误;D项指婚姻仪式和题干婚约制定没有必然因果联系,故排除,所以此题应该选择B 项。
8.(2009海南单科15).从19世纪中叶开始,欧洲女权主义者提出了改革妇女服装的倡议,设计并试穿了短裙和女式长裤,但受到舆论责难。
到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问,大量妇女加入劳动大军,妇女裤装和短裙开始流行。
这说明A.服装的变化反映了妇女政治地位的提高B.资本主义经济发展促使妇女成为劳动者C.妇女装束变化与其社会角色变化相适应D.妇女以穿着裤装和短裙来维护自身权利【答案】C【解析】19世纪中期,虽然欧洲民主运动得到较大发展,但是但保守势力仍很强大,所以当女权主义者提出改革时遭到舆论的遭难。
一战期间欧洲各国国内劳动力紧缺,大量的妇女承担起主要的生产任务,为了方便生产,妇女服装开始简便化,裤装和短裙流行。
9.(2007山东,34,10分)20世纪初,中国社会发生了深刻变化,旧的习俗被打破,新的观念逐渐形成,社会风气也在悄然改变。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今有南清志士某君,北来游学,此君尚未娶妇,意欲访求天下有志女人,聘定为室。
其主义如下:一要天足。
二要通晓中西学术门径。
三聘娶仪节悉照文明通例,尽除中国旧有之陋俗。
如有能合以上诸格及自愿出嫁又有完全自主权者,毋论满汉新旧,贫富贵贱,长幼妍媸均可。
——《大公报》1902年6月26日(1)上述材料反映了当时新妇女的哪些内容?(4分)(2)这种新妇女观受到了哪种思想影响?列举近代中国在这种思想影响下发生的思想解放运动和反封建革命。
(6分)【答案】(1)破处缠足陋习;提倡女子学文化;摒弃旧式结婚礼俗;婚姻自主。
(2)资产阶级民主思想。
维新变法运动、新文化运动、辛亥革命。
【解析】(1)仔细阅读材料对“新妇女观”的相关句子,而后筛选提炼,再用通俗语言逐一排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