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21 古诗词三首 教学设计
统编版五年级上语文21《古诗词三首》优质课堂说课稿

统编版五年级上语文21《古诗词三首》优质课堂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古诗词三首》是人教版统编版五年级上册的一篇课文,包含了《山行》、《枫桥夜泊》和《长相思》三首古诗。
这些古诗都是经典之作,具有深刻的意境和丰富的情感。
通过学习这三首古诗,学生可以感受到古人的智慧和情感,提高自己的审美情趣和文化素养。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一定的古诗词基础,对古诗的韵律和意境有一定的认识。
但是,对于这篇课文中的某些生僻字和古文言词汇,学生可能还不够熟悉。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注重对这些词汇的解释和运用,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古诗的内容和意境。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三首古诗,理解古诗的内容和意境,掌握一些生僻字和古文言词汇。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提高学生古诗词鉴赏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古诗词的兴趣,感受古人智慧和情感,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正确地朗读和背诵三首古诗,理解古诗的内容和意境。
2.教学难点:对古诗中的一些生僻字和古文言词汇的理解和运用。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相结合的方法,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教学,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能力。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图片等辅助教学,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古诗的内容和意境。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展示一些古诗的图片,引起学生对古诗的兴趣,导入新课。
2.自主学习:学生自主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理解课文内容。
3.合作学习:学生分组讨论,交流对古诗的理解和感受。
4.探究学习:引导学生通过查找资料、提问等方式,深入探究古诗的背景和意境。
5.讲解:教师对课文进行讲解,重点解释生僻字和古文言词汇。
6.练习:学生进行朗读和背诵练习,巩固所学内容。
7.总结:教师对课堂内容进行总结,强调古诗的重要性和文化价值。
七. 说板书设计板书设计要简洁明了,能够突出古诗的主题和意境。
21古诗词三首教学设计-2024-2025学年语文五年级上册统编版

2.诗词的字、词、句解释,如“床前明月光”、“离离原上草”等;
3.诗词的朗读与吟诵,体会诗词的韵律美;
4.分析诗词的意象、意境,如《静夜思》中的月夜景象,《望岳》中的泰山雄伟;
5.探讨诗词中所表达的情感与哲理,如思乡之情、壮志凌云等;
6.结合实际生活,激发学生对古诗词的兴趣,培养审美情趣。
-针对学生的学习难点和问题,设计针对性的辅导和练习,帮助学生克服困难,提高学习效果。
3.实施计划:
-在下一节课开始时,向学生介绍改进措施,并说明其目的和意义。
-在课堂教学中,根据改进措施进行相应的调整,如增加互动环节、引入多媒体资源等。
-在课后,针对学生的学习难点和问题,提供个性化的辅导和练习,帮助他们克服困难,提高学习效果。
核心素养目标分析
本章节通过学习《21古诗词三首》,旨在培养学生以下核心素养:
1.提升文化传承与理解能力:了解古代诗人的生平背景,领悟古诗词所蕴含的丰富文化内涵,激发对中华传统文化的热爱;
2.增强审美鉴赏与创造能力:通过分析诗词的意象、意境,培养学生对美的感知和鉴赏能力,激发创作兴趣;
3.培养思维发展与创新能力: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解读诗词,提升思维品质,激发创新意识;
2.当堂检测
-诗词朗读:请学生选择一首古诗词进行朗读,要求读音准确、节奏感强。
-诗词解释:教师随机提问,要求学生解释某句诗词的意思,如“床前明月光”中的“床”字的意义。
-诗词意境描述:教师给出一个诗句,要求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描述诗中所描绘的景象,如《望岳》中的“会当凌绝顶”。
-诗词情感分析:教师给出一个诗句,要求学生分析作者所表达的情感,如《静夜思》中的“低头思故乡”。
-定期收集学生的反馈意见,了解改进措施的效果,并根据需要进行调整。
部编五年级上册语文21《古诗词三首》优质课教学设计

部编五年级上册语文21《古诗词三首》优质课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古诗词三首》是人教部编版五年级上册的语文教材,本节课将学习《山居秋暝》、《枫桥夜泊》和《长相思》三首古诗。
这三首诗都是经典的中国古代诗词,语言优美,意境深远,富含深刻的哲理。
通过学习这三首诗,学生可以领略到中国古代文化的魅力,提高自己的审美情趣和文学素养。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古诗词基础,对古诗的韵律、节奏有一定的了解。
但学生在理解古诗深层含义、体会诗人的情感方面还存在一定的困难。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关注学生的学习需求,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古诗,感受古诗的美。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地朗读、背诵三首古诗,理解古诗的基本含义。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学会欣赏古诗的美,提高自己的审美情趣。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古诗所传达的哲理,培养自己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正确朗读、背诵三首古诗,理解古诗的基本含义。
2.教学难点:体会古诗所传达的深刻哲理,感受古诗的美。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音乐等手段,营造富有诗意的教学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互动式教学法: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3.启发式教学法:教师提问,引导学生思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六. 教学准备1.课件:制作包含图片、音乐、动画等元素的课件,辅助教学。
2.参考资料:为学生准备相关的古诗鉴赏资料,以便于学生在课堂上查阅。
3.黑板:准备一块黑板,用于板书重点内容。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展示三首古诗的插图,引导学生欣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然后简要介绍三首诗的背景,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2.呈现(10分钟)教师分别朗读三首古诗,学生跟读。
朗读过程中,注意指导学生正确把握诗句的节奏、韵律。
朗读结束后,学生自主阅读教材,结合注释理解古诗的含义。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角色朗读三首古诗,注意体会诗中的意境。
21古诗词三首(教案)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

教案:古诗词三首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地朗读、背诵并理解三首古诗词的内容。
学会生字词,并能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分析并欣赏古诗词的韵律美和意境美。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古诗词的意境和作者的表达技巧。
学会欣赏古诗词,提高自己的审美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古诗词的魅力,培养对古典文学的兴趣。
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培养爱国情怀。
教学内容:教学内容主要包括三首古诗词《示儿》、《题临安邸》、《己亥杂诗》的阅读理解、朗读背诵和欣赏。
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正确朗读、背诵三首古诗词,理解其内容,掌握生字词。
难点:深入理解古诗词的意境,欣赏古诗词的韵律美和意境美。
教具与学具准备:PPT课件古诗词文本生字词卡片小组合作学习表格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激发学生对古诗词的兴趣,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状态。
二、自主学习(10分钟)学生自主朗读三首古诗词,注意生字词的读音和词义。
学生通过查阅资料或字典,自主学习生字词。
三、合作探讨(10分钟)学生分组讨论,分析三首古诗词的意境和作者的表达技巧。
四、欣赏与感悟(10分钟)教师引导学生欣赏古诗词的韵律美和意境美。
学生分享自己喜欢的古诗词,并谈谈自己的感悟。
五、朗读与背诵(10分钟)教师指导学生正确朗读和背诵三首古诗词。
学生展示自己的朗读和背诵能力。
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收获,反思自己的学习过程。
板书设计:示儿题临安邸己亥杂诗作业设计:1. 抄写三首古诗词,并注明生字词的读音和词义。
2. 选择一首喜欢的古诗词,进行赏析,谈谈自己的感悟。
课后反思:教师对本节课的教学效果进行反思,发现问题并及时调整教学方法。
重点关注的细节:板书设计板书设计是课堂教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能够帮助学生梳理知识点,强化记忆,同时也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本次教学中,板书设计需要体现出古诗词三首《示儿》、《题临安邸》、《己亥杂诗》的核心内容,以及它们之间的联系和区别。
21+古诗词三首+长相思(教学设计)统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

21古诗词三首长相思教学设计一、【文本分析】《长相思》是统编义务教育语文教科书五年级上册的第七单元第一篇课文《古诗词三首》的第三首,这是一首词,诗人通过质朴的语言描绘出将士们长途跋涉的情景,抒发思乡之情。
整首词没有一处明写思乡,但字字句句渗透着对故园的思念。
二、【教学目标】1.能字正腔圆、有板有眼地诵读《长相思》,进一步感受词的抒情韵律。
2.通过想象、质疑和情境诵读,体会作者身在征途、心系故园的矛盾心情。
3.感悟作者天涯行役的相思之苦和相思之深。
三、【教学重难点】通过想象、质疑和情境诵读,体会作者身在征途、心系故园的矛盾心情;感悟作者天涯行役的相思之苦和相思之深。
四、【教学过程】(一)导入课文,直切主题。
自古以来,思乡就是一个永恒的话题,杜甫毫不隐藏自己对家乡的偏爱,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在王安石的眼中,思乡是那吹绿了江南岸的春风,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而到了张籍的笔下,思乡又成了一封写了又拆,拆了又写的家书,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
文人墨客都将自己的思乡之情融于首首诗词中,在清朝词人纳兰性德的笔下,思乡之情又是怎样诉说的呢?让我们一起走进今天的课堂。
(二)了解作者和写作背景。
师:先来了解作者。
两个“一”告诉你(幻灯片:清代第一词人,一等侍卫),生齐读师:谁来说说,这两个词,让你了解到什么?(点名学生答)师:清代第一词人,说明他的词享有很高的地位,一等侍卫,皇帝的贴身侍卫,说明他武艺高强,用一个词概括——文武双全,他就是纳兰性德。
我们知道,作品往往与作者所处的时代、社会环境有着密切的关系。
接下来我们就来了解纳兰性德创作这首词的背景。
师:了解了背景之后,谁来说一说,纳兰性德跟随康熙皇帝从哪里去往哪里?(点名学生答)师:京城当时叫京师,京师是纳兰的故园,他们从故园出发,奔赴哪里呢?(点名学生答)师:课文里面叫——榆关那畔,他们是到榆关吗?应该是到榆关那畔的清朝祖陵祭祖,清朝的先祖世代生活在山海关外的东北,这首词就是纳兰性德跟随康熙皇帝去往关外的途中写下的。
21《古诗词三首》(教案)五年级上册语文统编版

教案:《古诗词三首》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地朗读、背诵三首古诗词,理解诗词的大意和意境。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对比分析,掌握诗词的基本格式和修辞手法。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古诗词的兴趣,体会诗词中的美感和哲理。
教学内容:1. 诗词内容:本节课将学习三首古诗词,包括《登鹳雀楼》、《春晓》和《静夜思》。
2. 诗词背景:了解每位诗人的生平背景和创作风格。
3. 诗词分析:分析诗词的结构、韵律、修辞手法等。
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正确朗读、背诵三首古诗词,理解诗词的大意和意境。
2. 教学难点:掌握诗词的基本格式和修辞手法,体会诗词的美感和哲理。
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教学设备、投影仪、教学课件。
2. 学具:学生课本、笔记本、文具。
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通过图片和简短的介绍,引导学生对古诗词产生兴趣,激发学习欲望。
2. 诗词学习(15分钟):a. 学习《登鹳雀楼》:引导学生朗读诗词,解释生词和句子,分析诗词的意境和修辞手法。
b. 学习《春晓》:让学生通过朗读和讨论,理解诗词的意境和表达方式。
c. 学习《静夜思》:通过朗读和思考,引导学生理解诗词的意境和哲理。
4. 作业布置(5分钟):布置作业,要求学生正确朗读、背诵三首诗词,并选择一首自己喜欢的诗词进行赏析。
板书设计:1. 《登鹳雀楼》2. 《春晓》3. 《静夜思》4. 古诗词基本格式和修辞手法作业设计:1. 正确朗读、背诵三首古诗词。
2. 选择一首自己喜欢的古诗词,进行赏析,包括诗词的意境、修辞手法等。
课后反思:本节课通过对比分析,让学生掌握了古诗词的基本格式和修辞手法,培养了学生对古诗词的兴趣。
但在教学过程中,对于诗词的深度解读和感悟还有待加强,以后的教学中可以引导学生更深入地理解诗词的意境和哲理。
需要重点关注的是“对比分析”部分。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从形式上对比三首诗词。
例如,《登鹳雀楼》是一首七言绝句,而《春晓》和《静夜思》都是五言绝句。
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21.古诗词三首》【优质教学设计】

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21.古诗词三首》【优质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21.古诗词三首》是人教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一篇课文。
本节课主要内容包括三首古诗词《山居秋暝》、《枫桥夜泊》和《长相思》。
这三首诗都是我国古代文学的瑰宝,具有较高的文学价值和艺术魅力。
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通过学习这三首诗,理解诗文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提高学生的朗读和感悟能力。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古诗词阅读基础,他们对古代文化和文学有一定的认识。
但同时,学生对古诗词的理解和感悟能力仍有待提高。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文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激发学生对古诗词的兴趣。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三首古诗词;理解诗文内容,掌握诗文中的重点词语;2.过程与方法:通过感悟、品味,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提高学生的朗读和感悟能力;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古诗词的热爱,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正确朗读和背诵三首古诗词;理解诗文内容,掌握诗文中的重点词语;2.难点:感悟、品味诗文,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音乐等手段,为学生创设情境,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文内容;2.情感教学法:引导学生深入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激发学生对古诗词的兴趣;3.小组合作学习:让学生在小组内进行讨论、交流,提高学生的合作能力和沟通能力。
六. 教学准备1.课件:制作课件,包括诗文内容、作者简介、图片、音乐等;2.教材:准备《山居秋暝》、《枫桥夜泊》和《长相思》的原文;3.的黑板、粉笔。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展示三首古诗词的图片,引导学生欣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然后,教师简要介绍三首诗的作者和背景。
2.呈现(15分钟)教师分别呈现《山居秋暝》、《枫桥夜泊》和《长相思》的原文,让学生初步感知诗文内容。
在呈现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关注诗文中的重点词语。
人教部编版五年级上册语文《21.古诗词三首》教学设计及教学反思

人教部编版五年级上册语文《21.古诗词三首》教学设计及教学反思一、教学设计1. 教学目标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了解《21.古诗词三首》的内容、形式和意义;•学习朗读、背诵《21.古诗词三首》;•理解古诗词的意境和美感。
2. 教学准备•课件或教学PPT;•学生课本《21.古诗词三首》。
3. 教学过程Step 1:导入与铺垫(5分钟)引导学生回顾上一节课学习的古诗词知识,并与本课的主题做联系。
通过唤起学生对古诗词的兴趣,为后续学习做好铺垫。
Step 2:新课导入(10分钟)通过播放古诗词的朗诵录音或展示古诗词的图片,让学生感受古诗词的美感和艺术魅力。
然后,引导学生尝试理解《21.古诗词三首》的内容、形式和意义。
Step 3:分组学习(25分钟)将学生分成小组,并要求每个小组选择一首古诗词进行学习和朗读。
学生可以自行查找相关的资料,了解古诗词的背景和作者的生平,并完成一份小组报告。
学生应尽量多角度、全面地解读古诗词,并提供自己的见解和感受。
Step 4:展示和分享(10分钟)每个小组派代表上台,进行展示和分享。
其他小组可以提问和发表评论。
通过展示和分享,加深学生对《21.古诗词三首》的理解和感受,同时培养学生的表达和交流能力。
Step 5:课堂小结(5分钟)对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进行总结,引导学生自主思考和总结。
同时,展示和鼓励学生的优秀表现,激发学生的自信心和学习兴趣。
4. 课后作业要求学生选择一首自己喜欢的古诗词,进行朗读和背诵,并撰写一篇读后感。
二、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设计和实施,学生在活动中主动参与,积极思考,并进行了有效的互动和交流。
但也存在可以改进的地方:首先,教学导入部分可以更加生动有趣。
可以使用多媒体资源、音乐等形式,增加课程的吸引力和趣味性。
其次,分组学习的时间安排可以更加紧凑。
学生在小组中的探索和学习时间可以更充裕,使用互联网资源进行查找资料的时间可以适当缩短。
最后,展示和分享环节可以加强学生之间的互动和讨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1 古诗词三首
【教学目标】
1.认识6个生字,会写6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默写《枫桥夜泊》。
3.结合诗句所描绘的内容,学会区分静态描写和动态描写。
4.借助注释,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重点难点】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默写《枫桥夜泊》。
2.结合诗句所描绘的内容,学会区分静态描写和动态描写。
3.借助注释,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
2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课题
1.课件展示四季景色的图片,学生结合图片,说一说对哪个季节景象感受最深。
师:同学们,今天我们来学习本单元的课文,本单元的主题是“四时美景”。
春夏秋冬,每一个季节都有让人向往的美景。
古往今来,无数文人墨客留下了许多经典的篇章。
下面我们来看看古诗词中对景色的描绘。
板书:古诗三首
二、学习生字
1.朗读课文,标出课文中的生字,结合生字表、查字典和课文注释认识生字。
2.课件展示生字。
3.指导学生认读生字,读准字音。
4.指导学生书写生字,强调笔顺和书写规范。
三、学习《山居秋暝》
1.课件展示王维简介,介绍作者信息。
2.让学生分组朗读古诗,比一比谁读得流利、整齐。
3.出示课文范读录音,学生跟读。
4.讲解古诗。
①空山指空旷的山。
在诗中是指山中树木繁茂,掩盖了人们活动的痕迹,有如世外桃源一般。
②思考“清泉石上流”描绘了怎样的画面。
提示:描绘了雨后山林间清澈的溪流在山石上淙淙流动的景象
③第三句为什么先写“竹喧”“莲动”,再写“浣女”和“渔舟”?
提示:诗人先写“竹喧”“莲动”是因为浣女隐在竹林之中,渔舟被莲叶遮蔽,起初未见,等到听到竹林喧声,看见莲叶摇动,才发现浣女和渔舟。
这样写更富有真情实感,更富有诗意。
④这首诗是描写秋景,为什么要提“春芳”?(鼓励学生回答)
提示:因为春芳已逝,无可追回,而此刻的景色如诗如画,应该好好把握。
用“春芳”对应秋景,用“春芳歇”暗示把握秋暝。
⑤“王孙”指的是谁?提示:指的是诗人自己。
5.诗句翻译:
新雨过后山谷里空旷清新,初秋傍晚的天气特别凉爽。
明月映照着幽静的松林,清澈泉水在山石上淙淙淌流。
竹林中少女喧笑洗衣归来,莲叶轻摇是上游荡下轻舟。
春天的美景虽然已经消歇,眼前的秋景足以令人留连。
6.主旨归纳
王维的《山居秋暝》优美自然,寓情于景,以自然美来表现诗人的人格美和一种理想中的社会美。
7.手法赏析
《山居秋暝》通篇比兴,对景物做细致感人的刻画,借景抒情。
8.板书设计
空山、新雨后——凉爽清新寓情
山居秋暝明月、清泉——明净清幽春芳已逝于景理想境界竹喧、莲动——纯朴自在留在其中高尚情操
第二课时
一、学习《枫桥夜泊》
1.出示课文范读录音,学生跟读,注意朗读流畅、整齐。
2.课件展示作者简介,写作背景。
3.让学生结合课文写作背景,说一说课文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4.讲解古诗
①“霜满天”描绘了怎样的环境?
提示:“霜”不可能满天,这个“霜”指的是严寒,“霜满天”指空气极冷。
②诗的第一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心情?
提示:这两句诗的意思是是月亮已落下,乌鸦声声啼叫,寒气弥漫在空中。
江边的枫树在夜幕下静立,一点一点的渔火在闪动,诗人心中愁苦不堪,久久不能入眠。
一个“愁”字,真切地体现出诗人浓浓的思乡之情。
③诗的第二句描绘了怎样的画面,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提示:这两句诗的意思是,半夜的时候,姑苏城外寒山寺敲钟的声音传到了客船上。
在这里,传到客船的钟声既衬托了夜的宁静,又揭示了作者因思乡而产生的不宁静的心情。
5.诗句翻译
月亮已落下,乌鸦正在严寒的天气里啼叫,看着江边的枫树和渔船上的灯火带着愁绪睡去。
姑苏城外那寂寞清静的寒山古寺,半夜里敲钟的声音传到了客船里。
6.主旨归纳
《枫桥夜泊》描写诗人夜泊枫桥的所见所闻,抒发了诗人离家在外的孤独、寂寞和伤感之情。
7.手法赏析
诗人运思细密,短短四句诗中包蕴了六景一事,用最具诗意的语言构造出一个清幽寂远的意境。
一静一动、一明一暗,江边岸上,景物的搭配与人物的心情达到高度的默契与交融,共同形成了这个成为后世典范的艺术境界。
8.板书设计
月落、乌啼、霜满天视静动辗转
枫桥夜泊江枫、渔火觉明灭未眠愁
城外、寒山寺听幽远孤寂情景交融
夜半、钟声、客船觉空灵难言
二、学习《长相思》
1.出示课文范读录音,学生跟读。
2.结合课文注释,理解诗句意思,试着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小组讨论交流。
3.内容讲解
①这首诗描绘了哪些景物?提示:山、水、帐篷、灯火、风雪声
②“山一程,水一程”叠用表现出了什么?提示:上阕“山一程,水一程”的叠用,说明了身离故乡之远,行军之艰难。
③“聒碎乡心梦不成,故园无此声”表达了什么内涵?
提示:聒碎乡心,用的是夸张手法,形象地表现了“一夜征人尽望乡”的愁肠百转的心态。
故园无此声,直接地表达了征人对故乡的深深眷恋之意。
4.诗句翻译
将士们马不停蹄地向着山海关进发。
夜已经深了,千万个帐篷里都点起了灯。
帐篷外风声不断,雪花不住,声音嘈杂打碎了思乡的梦,而相隔千里的家乡没有这样的声音啊。
5.主旨归纳
这首词上片描写了将士们跋涉行军与途中驻扎,夹杂着颇多无奈之感;下片叙述夜来风雪交加,搅碎了乡梦,倍觉惆怅的情绪。
全词描写将士在外对故乡的思念,抒发了情思深苦的绵长心情。
6.手法赏析
全词主要运用了白描手法,语言凝练简约,寓意深远。
7.板书设计
长相思上阕——山、水、千帐灯——羁旅野外
下阕——风、雪、故园无此声——思乡之愁
三、拓展延伸
1.读下面的诗句,思考诗句中哪些描绘的是静态的景物,哪些描绘的是动态的景物。
①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静态:月,松,石动态:清泉
②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静态:无动态:竹喧、莲动
③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静态:月落、江枫、渔火动态:乌啼
2.找出本课的三首诗中描写动景和静景的句子,和同桌交流。
3.听歌曲《涛声依旧》,注意体会歌曲与《枫桥夜泊》表达情感的相似之处。
【教学反思】
本课是三首古诗,它们描绘了不同的景象,表达了不同的情感。
在教学过程中,采用的是提问方法展开教学,通过提问,逐句讲解诗句,帮助学生在理解
诗句的基础上把握诗歌表达的情感。
还另外补充了诗歌作者简介和写作背景,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诗歌主旨。
不足之处是没有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没有让学生更多的讨论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