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诗歌意境

合集下载

诗歌的意境

诗歌的意境

诗歌的意境诗歌的意境:古代诗人词人格外重视文学意象创造中的“意”与“象”的有机融合,重视创造出“情中景,景中情”的审美意象,而追求的最高标准就是从意象中升华出境界,即意境。

1、淡泊静谧的意境。

其特点在于题材多大自然的空寂幽趣,表现作者一种远尘避世的淡泊情绪。

田园山水诗便是杰出的代表,例如:《归园田居·其三》魏晋:陶渊明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

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

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释义:我在南山下种植豆子,地里野草茂盛豆苗稀疏。

清晨早起下地铲除杂草,夜幕降临披着月光才回家。

山径狭窄草木丛生,夜间露水沾湿了我的衣裳。

衣衫被沾湿并不可惜,只愿我不违背归隐心意。

2、苍凉悲壮的意境。

其特点在于写景则苍茫辽远,峻拔萧疏;抒情则豪迈雄健,慷慨悲凉;文辞古朴遒劲,惨烈悠长。

《使至塞上》唐代:王维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释义:轻车简从将要去慰问边关,路经的属国已过居延。

像随风而去的蓬草一样出临边塞,北归大雁正翱翔云天。

浩瀚沙漠中孤烟直上,黄河边上落日浑圆。

到萧关时遇到侦察骑士,告诉我都护已经到燕然。

3、旷达开朗的意境。

其特点在于写景则脱俗飘逸,虚实相生;抒情则自然开朗,舒缓绵长;文辞轻健明快,奇谲俊丽。

《渡荆门送别》唐代:李白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释义:我乘舟渡江来到遥远的荆门外,来到战国时期楚国的境内游览。

山随着低平的原野地出现逐渐消失,江水在一望无际的原野中奔流。

江面月影好似天上飞来的明镜,云层缔构城外幻出海市蜃楼。

我依然怜爱这来自故乡之水,不远万里来送我东行的小舟。

4、深邃沉郁的意境。

其特点在于思想上厚积薄发,沉郁顿挫,曲回郁结;语言上不饰雕琢,真挚感怀,长于以情动人。

《登岳阳楼二首.其一》宋代:陈与义洞庭之东江水西,帘旌不动夕阳迟。

诗歌鉴赏的八大意境

诗歌鉴赏的八大意境

诗歌鉴赏的八大意境诗歌作为一种艺术形式,可以通过语言和意象表达出丰富的情感和思想。

在诗歌中,常常可以找到各种各样的意境,这些意境给读者带来了美的享受和思考的深度。

下面将介绍八种常见的诗歌意境。

1. 自然意境:许多诗歌作品将自然界作为表达情感的媒介,通过描绘大自然的景色、气氛和生命力,表达出作者的感受和思考。

这种意境给人以宁静、舒适和与自然融为一体的感觉。

2. 历史意境:有些诗歌作品通过描绘历史事件、人物或时代背景,表达出作者对历史的思考和感慨。

这种意境给人以厚重、庄重和沉思的情绪。

3. 爱情意境:爱情是诗歌创作中常见的主题,诗人通过表达自己的爱情感受和情感体验,传达出深情、温暖和甜蜜的情感。

这种意境给人以浪漫、柔情和幸福的感觉。

4. 孤独意境:有些诗歌作品表达了作者内心的孤独和痛苦,通过寂静的画面和冷寂的气氛传达出一种无助和失落的情感。

这种意境给人以凄凉、忧伤和思考的感觉。

5. 哲理意境:诗歌作为一种表达思想的艺术形式,经常通过抒发哲理、思辨人生的方式,传达出作者对人生、命运和道德的思考。

这种意境给人以智慧、深沉和启迪的感觉。

6. 幻想意境:有些诗歌作品通过幻想的情节、神秘的气氛和奇特的意象,创造出超越现实的虚幻世界。

这种意境给人以神秘、奇幻和梦幻的感觉。

7. 社会意境:一些诗歌作品通过对社会现象、社会问题的描绘和反思,表达出作者对社会的关注和思考。

这种意境给人以思辨、愤慨和责任感的感觉。

8. 心灵意境:心灵是诗歌创作中常见的主题之一,诗人通过表达自己内心深处的情感、思想和感悟,传达出一种灵魂的追求和超越。

这种意境给人以抽象、深邃和沉思的感觉。

这八种意境只是诗歌创作中的一部分,不同的诗歌可能同时包含多种意境,或者突出某一种意境。

通过鉴赏这些意境,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和欣赏诗歌的美。

如何让学生走进诗歌意境

如何让学生走进诗歌意境

容作 初 步感 受 ,从而 知道 作 者下 的 是送 )诗 。这 样 ,既 扫 除 尽 、惟 ”用词 的准 确 、精 ,而 H钡悟 剑诗 人所 表 现 的人情 j j J l 1 . 了语 言障 碍 , 义避 免 了对诗 歌 纯理 的 图解 。 美 ,诗 的 音韵美 ,这样 ,诗歌 教学 就 上升 剑 了理 性 的高度 ,
特 征的 。诗 歌教 学 中 ,在 扫 除 了语 ’ 之 后 ,教 师要 帮 助 ’ ; 障
学 生在他 们 自己的 生活 体验 区域 内寻找 十 川或 川似 的情 愫 。 ¨

如教 学 《 黄鹤 楼送 孟 浩然 之广 陵 》应 这样 启 发 尘 : 1 的 诗 词 中的名 句 烙存 生 的 忆 巾。唯 彳 如此 ,学 生在 诗 词名 你 『 好朋 友 囚某 种情 况要 转学 离 开你 时 ,你 彳什 么 感受 ? 你 存 句 的填 题面 前 /不 会犹 豫 不 决或 张 冠李 戴 。 丁 j ‘
[ 】徐 林 祥 ,张 中原 主 编 .语 文 教 学技 能 全 程 训 练 新 编 【 .南 1 M】
9 9. 0 迅速回剑本诗上来,这样, 尘就不难耻解李 白对盂浩然的 京 : 江 苏 教 育 出版 社 , 2 0 ,( )
那 种依 恋 、惜 别之 情 ,学 生感 受剑 诗人 抒 发 的感情 是 那样 的
考 生 应 该 轻而 易举 得 到三 分 ,可 是 ,不 少考 生 存 做 这 ‘ 题 鹤 楼 I 白 为孟浩 然 饯 行的情 景 ,由 “ 李 烟花 三 月 F扬州 ”联
想 剑阳 春二 月 ,我 们春 游 时 ,看 到万 _ 小葱茏 , 百花 争艳 ,一
时 ,没有 把握 。究其 原 因 ,不难 发现 ,存诗 歌 教学 巾学 生 没 有 走 进诗 歌 的意 境 ,没有 理 解诗 人借 助 意象 所表 达 的上 旨, 所 以 ,随着 时 间 的流逝 ,诗词 中 、绎 典文 章 巾名 句也 就 逐渐

探索古代诗歌深邃的意境

探索古代诗歌深邃的意境

探索古代诗歌深邃的意境诗歌的意境是指作者主观情意与客观物境互相交融而形成的艺术境界。

它是一种情景交融而又虚实相生的艺术形象,是作者的创作与读者的想象共同创造的结晶。

由于志向、信念、经历、兴趣、情感、所在地域等差异,不同的诗人,甚至同一诗人在不同的时期笔下诗歌营造的意境也各有千秋。

在中国古典诗歌中,很多作品具有诗情画意,意境优美。

我们怎样引导小学生来探索诗歌意境呢?首先,反复诵读,因声求气,吟咏诗韵。

诵读是语言学习的重要途径之一,读得多,自然悟得深,多读有助于学生对语言的感知、吸收、积累,也有助于其思维的发展。

通过不同形式的诵读(自由读、齐读、范读、指名读,吟诵等),在朗朗的书声中,学生会体会诗歌语言的美妙和表达情感的含蓄蕴藉。

中国古典诗歌,无论是古体还是近体,都是很讲究声律的,所以在学习诗歌之初,就要因声求气,掌握节拍、用韵等诗律特点,领悟其中特有的韵律感和音乐美。

比如在诵读《诗经》时,应把重点放在对作品中韵脚和节拍的把握上。

《诗经》以四言为主,掌握“二二”节拍(昔我/往矣,杨柳/依依。

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其中的作品多用重章叠句的方式组织章节,所以在朗读时,尤其要读出一种节奏美、韵律美。

诵读唐代的五言、七言诗,不但要把握诗句节拍、句末韵脚和章节间节奏,还要注意字的平仄。

五言诗一般有三个节拍,“二二一”(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或“二一二”(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七言诗一般有四个节拍,“二二二一”(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或“二二一二”(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

平仄的运用也是增强诗歌音乐性的重要手段。

汉字的四种声调,分为平声和仄声两大类。

平仄在格律诗中是怎样交错的呢?例如杜甫的《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中首联“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 其平仄就是“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起句是仄仄后面跟平平,平平后面跟仄仄,最后一个平声字。

中国古典诗歌的意境

中国古典诗歌的意境

中国古典诗歌的意境
中国古典诗歌的意境是指诗人的主观情思与客观景物相交融而创造出来的浑然一体的艺术境界。

它反映出了古代文人在诗歌创作中的审美形态和艺术规范,是衡量中国古代文学特别是古典诗歌的一个重要标准。

意境美是中国古典诗词创作者追求的最高艺术标准,经作者们的精雕细琢,呈现出风格迥异的形态。

中国古代诗词文学中,意境是诗人的主观情思与客观景物相交融而创造出来的浑然一体的艺术境界。

它可以通过生动的形象、深刻的情感、丰富的想象和独特的风格来表达,让读者感受到一种超越言语的审美体验。

中国古典诗歌的意境之美,不仅体现在诗歌创作的技巧和语言上,更在于其深刻的思想和哲学内涵。

受到传统儒道释思想的影响,古代文人在诗歌创作中注重表现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自我之间的关系,通过诗歌所表现出来的意境来传达对生命的感悟和思考。

在具体表现上,中国古典诗歌的意境之美常常通过描写自然景物、抒发情感、表现物与情的融合等方式来呈现。

诗人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绘,将情感融入其中,使读者在感受自然之美的同时,也能体会到诗人内心的情感与思想。

同时,在表现物与情的融合上,古代诗人常常运用独特的艺术手法,如比喻、象征、暗示等,将情感与景物相互融合,使诗歌表现出一种独特的意境之美。

总之,中国古典诗歌的意境之美是中国古代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还能让读者在阅读过程中获得极浓极烈的审美享受。

轻叩诗歌大门作文(通用40篇)

轻叩诗歌大门作文(通用40篇)

轻叩诗歌大门作文轻叩诗歌大门作文(通用40篇)在平凡的学习、工作、生活中,大家一定没少看到经典的诗歌吧,诗歌语言言简义丰,具有凝练和跳跃的特点。

那么你有真正了解过诗歌吗?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轻叩诗歌大门作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轻叩诗歌大门作文篇1在诗歌的海洋里,有无数珍宝,轻叩诗歌的大门,一句句佳句涌现出来,我们面前出现了一个美丽的诗的世界。

在这次“轻叩诗歌的大门”综合性学习过程中,我们开展了一系列综合性活动。

在康老师的带领下,在“诗海拾贝”中,我们通过阅读书籍、杂志、报刊、访问他人等途径,搜集了许多诗歌,同时还了解到我国是一个诗歌的国度,让我了解到了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已经有两千多年的历史了。

从古至今,涌现出屈原、李白、杜甫、白居易等许许多多的.伟大诗人。

在世界上其他国家也都有伟大的诗人,拜伦、海涅、普希金……他们的优秀诗篇也为各国人民所传诵。

同时我们还对诗歌进行了整理,把诗歌进行了分类:按诗人分有李白的《静夜思》《行路难。

其一》等等;有白居易的《赋得古原草送别》《忆江南》等等。

我从中知道了诗圣是谁,诗佛是谁。

按内容分有送别诗,如《送元二使安西》《别董大》等,还有怀古诗、山水园田诗、边塞诗、思乡诗、咏物诗、送别诗、抒情诗……我们还欣赏了许多诗歌,分别把自己喜欢的诗歌背了好几首,我背了两首古诗,《古朗月行》《春夜喜雨》,老师还让我们写一首诗,我写的是《我的风筝》,在诗中运用了比喻、拟人、夸张等手法。

现在我们班非常流行写诗歌,每个人写的诗歌都可以在班上轮流朗诵。

让我们徜徉在诗歌的海洋里,让生活充满画意,让诗歌伴我前行。

轻叩诗歌大门作文篇2小鸟在前面带路,风儿吹向我们,我们像海鸥一样,来到诗的海洋,我们轻轻地扔几粒石子,诗海溅起一朵朵浪花;我们俯身拾起一颗颗精美的贝壳。

那都是诗,美不胜收!这一星期,我们学了诗。

关于诗,我通过网上查询,了解到古体诗民展的轨迹,由最古典的诗经到现在的自由诗,每一种都有特点。

如何引导学生进入诗歌意境

如何引导学生进入诗歌意境
新课 j l哥 学 2 0 1 ] . 1 2
・ 课 堂教 学 与研 究 ・
如 何 引 导 学 生 进 入 诗 歌 意 演
江西 省 安 远 第 一 中学 张 丽 红
摘 要 本 文通过分析意象、 结合作者的 背景 、 分析诗歌言语 、 结合人 生体验 等进行相 应的换位 思考 的方法 , 分析如何 才能真 正指 引学生进 并领会诗歌 的相 应意境 , 同时加深对 于诗歌 的 了解及运 用。
关键词 诗歌 意境 语言 背 景
鉴赏、 阅读诗 歌最重要 的就是 要进 入诗 歌作 品 的意境 当中 , 同时 , 这也 是诗 歌教学 的关键 所在 。那么 , 怎样 才能 指 引学生进入并领会诗歌 的意境是 本文需要 讨论 的重点。 分 析 诗 歌 当 中的 语 言 世 界上最为 精 美 的语 言艺 术 应该 就 是诗 歌 当中 的语 言。诗 歌语 言是 最为 高贵 和纯粹 的语言 。意境 中的形 象 、 画面都 是诗 用语 言进行 描绘 的。诗 中的语言 富有 生动 、 精 练、 优美 、 形象 等 特点 , 往 往 可 以起 到一 字震 人 心 的作 用 。 由此可 见 , 对诗歌进行赏析最重 要 的就是要分 清其关 键字 , 从语言着手分析作 品的事 物并 理清诗人的感情。 举 例说明 : 《 山居秋暝》( 作者 : 王维 ) 。该 诗中有 一句 : 竹 喧归浣女 , 莲动 下渔 舟 。如何理 解这 句 的意境 是本 文 教 学 的重 点 。教 师 可 以 引导 学 生 通 过 词 序 方 面 的 改 变 来 分 析 语 言的精美 。把 这句诗 改换成 “ 浣 女归 竹喧 , 渔 舟下莲 动 ” 后再让学生 去体会 , 诗 的排 列不 同所 显 的效果 也不 同。原 句生活 的真实 , 浣 女在 竹 中隐蔽 , 渔 舟在 莲 中隐蔽 , 等 听 见 声音后 才看见莲叶 的动 以及浣 女 的 出现 , 产 生一 种 先听 其 声 后 见 其 人 的效 果 。 再 比如《 再别康桥》 ( 作者 : 徐志摩 ) , 这首诗 的每一部分 都包含 了一个极 为生 动的画面 。作 者运用 了色彩斑 斓 的词 语, 带给人们一种 思想 转 为视觉 的上 等享 受 。例 如 向西 天 的彩云 , 轻轻的挥手 告别 , 康 河水 底飘 摇 的水 草 , 金柳 的倒 影, 等等 。还有很强动感的词语 : 招手、 漫溯等 , 让 每一个 场 景都变成生 动的 画面 , 带 给人们 一种 立体 的感 受 。所 以在 教学 中要把控好 这些 动作性 及 色彩 的词 语 , 更进 一步 引导 学生去体会诗 中的意境 。 二、 结 合 作 者 的 创 作 背 景 要想学好诗歌就一定要对 诗歌 的作者及创 作背 景有所 了解 , 只有这样才能体会到诗歌 中的意境 , 分 析诗歌 作品里 作者所要表达 的思想 和感 情。不 同的经历会 让作者对 事物 产 生 不 一 样 的感 受 , 而 这 些 感 受 又 是 可 以 直 接 反 映 到 其 作 品 当中的。如果不 对诗 歌 的作者 进行 一定 的 了解 , 就没 有 办 法 体 会 到 诗 人 的感 情 所 在 。 举例说 明: 《 沁园春 ・ 长沙》 ( 作者 : 毛泽东 ) 。这 首诗 的 主要背景 : 1 9 2 5年 , 在 中国共产党的领 导下全 国工农 运动形 势高涨 。震惊世界 的“ 五卅运动 ” 和省港 大罢工遍及 十几个 省 。此时 , 工农革命 运动在蓬勃发展 , 而且反动 势力 为 了维 护其反动统治对 革命力 量进 行镇 压 , 中国将走 向何 方成 为 人们所关注 的焦 点 。就 是在 这种 背景 下 , 毛泽 东写 出了大 气磅礴 的《 沁 园春 ・ 长沙》 。学生了解 了诗人 的经历 以及 身 世之后 , 可以很 自然地体会到作者 的心情 并与其 产生共 鸣 , 让学生真正把握住诗 歌当中的情感 和气 氛。 三、 诗 人 对 于 意 象 的 描 绘 在我们对诗歌 进行 阅读 的时 候 , 把诗 里 的一 系列单 个

诗歌中的意境含义

诗歌中的意境含义

诗歌中的意境含义诗歌是中华文化的瑰宝,自古以来便以其独特的魅力吸引着无数读者。

在诗歌中,意境是不可或缺的元素,它承载着诗人的情感、思想和对生活的感悟。

意境是诗歌所营造的一种艺术氛围,是读者在阅读过程中感受到的一种心灵的触动。

它融合了诗人的情感、景物、事件等元素,通过诗意的表达,使读者仿佛置身于一个超越现实的、充满想象的空间。

在诗歌中,意境的营造往往离不开对自然景物的描绘。

诗人通过对山水、花鸟、风雨等自然元素的描绘,将自己的情感融入其中,从而营造出一种特定的意境。

比如,王之涣的《登鹳雀楼》中,“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通过对夕阳、山峦、黄河等自然景物的描绘,诗人表达了对故乡的眷恋和对未来的憧憬,营造出一种辽阔、深远的意境。

此外,诗歌中的意境还常常与诗人的心境紧密相连。

诗人在创作时,往往将自己的情感、思考和人生体验融入诗中,通过意境的营造来表达内心的感受。

例如,李清照的《如梦令》中,“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

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

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诗人通过对溪亭、日暮、藕花、鸥鹭等元素的描绘,表达了自己对生活的热爱和对自然的敬畏,营造出一种宁静、恬淡的意境。

例如,李白的《静夜思》,诗中的“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便营造了一种静谧、孤寂的意境。

月光与霜的意象相互呼应,共同构建了一个宁静而凄美的夜晚场景。

这种意境的营造,不仅表达了诗人对故乡的思念之情,更引发了读者对人生、情感等主题的深沉思考。

例如,杜甫的《登高》,诗中的“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描绘了一个宏大而寂寥的自然画面。

这种意境的营造,不仅展示了诗人对自然的敬畏之情,更体现了其对人生短暂、世事无常的感慨。

总的来说,诗歌中的意境含义是丰富多样的,它既是诗人情感的载体,也是读者心灵的触动。

通过深入体会诗歌中的意境,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诗人的情感、思想和人生体验,感受到诗歌所蕴含的无穷魅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要把意境传达给读者,起到强烈的感染作用,语言 的组织锤炼也显得非常重要,因为读者只有通过语 言这个媒介才能进入意境。语言高度概括,就能以 最经济的笔墨表现最丰富的内容。 苏轼的“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连 用“穿”、“拍”、“卷”三个形象化的动词概括 出黄山赤壁的磅礴气势,创造出一种昂扬开阔的意 境,可谓字字千钧。尤其是一个“拍”字力透纸背, 既写出了势,又写出了声,既写出了涛之汹涌,又 写出了岸之陡峭,一下子就把读者带进了那惊心动 魄的境界。 姜夔的“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着 一“冷”字,一言节令之冷,二言景象之冷,三言 心胸之冷,仅此一字,境界全出,把一种国破家亡 的“黍离”之悲抒发得漓尽致。

(1)对偶。"芳草"对"春山","花"对"鸟""
自落"对"空啼" (2)这首诗写了作者春行时的所见所闻,有 草有水,有树有山有花有鸟,可谓一句一景, 且每个画面都有特色。但诗又不是纯粹写景, 而是景中含情, 情景交融。诗中"花自落"" 鸟空啼"之景都显出了山中的宁静,从中更透 出一丝伤春、凄凉之情。
走进
诗歌意境
把握作品内涵
诗歌最具抒情性和形象性。抒情主要有直
接抒情和间接抒情。间接抒情的方式又可 分为叙事抒情、借景抒情、借联想抒情、 类比抒情等。可见,抒情总要借助一定的 形象。而诗的形象塑造与意境的开拓紧密 关联,通过描绘形象创造意境,表现主题。
所谓意境,简单地说就是诗人强烈 的感情与生动的客观事物契合交融,从 而在诗中表现出来的形神兼备的艺术境 界。


阅读下面的宋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




春日登楼怀归① 寇准 高楼聊引望,杳杳一川平。野水无人渡,孤舟尽日横。 荒村生断霭,古寺语流莺。旧业遥清渭②,沉思忽自惊。 注:①此诗约作于980年,诗人时年十九,进士及第.初 任巴东知县。 ②旧业,这里指田园家业。清渭,指渭水。
《雨霖铃· 寒蝉凄切》重点描绘了两幅画。 一幅是上阕所写与情人话别时的情景,寒蝉、长亭、 烟波、幕霭,构成了一种悱恻凄哀的气氛,烘托出 “帐饮无绪”,奈何“兰舟催发”以及“执手相看 泪眼,竟无语凝咽”的那种离别时的无限惆怅而又 难舍难分的心情。这是实写。 另一幅是诗人想象别后伤离的情景。特别是“杨柳 岸晓风残月”一句,那景那情,更是凄楚哀婉,这 是虚写。这首诗由实而虚,以虚衬实,层层深入, 尽情铺陈,情景交融,把离情别绪表达得淋漓尽致, 感人至深。
诗歌往往以精练的语言,创造 出鲜明、独特、内涵深远的意境,去 反映生活,感染读者,如:
过故人庄 孟浩然 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 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 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看似平淡无奇的描绘,却把那种田园情趣,闲适恬淡之情,淳朴 诚挚的情谊溢于言表,呼之欲出,与恬静秀美的风光融成一片。这种 景与情的融合,便构成了诗的意境,所以读诗要从把握诗的艺术形象 入手,进入诗人的情感世界。



这两句诗共写了七件事物:黄莺、红花、绿叶、水乡、山 城、酒旗、春风。这七件事物有的是从听觉上感受,有的 是是从触觉上感受的,有的从视觉上感受的。多角度的描 写景物,形成一种立体感,构成诗歌的艺术境界。 七件事物颜色、情状各异,都和题目“江南春”相适应, 共同构成了一幅春天江南的画面。后两句写掩映于蒙蒙春 雨中的寺院、楼台,似乎仍是在描述江南春天的景色。这 些寺院楼台,穿插于水村山郭和红花绿叶之中。这里的 “烟雨”笼罩的不仅是寺院楼台,也笼罩着水村上郭,红 花、绿叶、酒旗,使江南春色呈现出烟雨迷茫的神秘美。 通篇写景,但实际上是“醉翁之意不在酒”,诗人借“四 百八十寺”抒发了自己的感慨:这么多的寺院,它们需要 多少民脂民膏才能建造起来啊!抒发了兴亡之感。这首诗 词采清丽,画面鲜明,在旖旎、凄迷的机关暖色中富有委 婉的讽喻,表达了诗人的忧国忧民之情,流露出对时事的 忧伤。
把握艺术形象可以从两方面入手: 一是抓住画面,二是抓情感。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
春行即兴 李华 宜阳城下草萋萋,涧水东流复向西。 芳树无人花自落,春山一路鸟空啼。

⑴这首诗的三、四两句运用了哪种修辞方法? 请具体说明。 ⑵古人在谈到诗歌创作时曾说:"作诗不过情、 景二端。"请从"景"和"情"的角度来赏析这首诗。

江南春
杜牧
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诗中前两句描写的是一幅江南春色画。千里江南, 处处是莺歌燕语,处处是绿叶红花,处处是水村山郭,在 熙和的春风中,还有随风招展的酒旗,这是置身于江南所 能耳闻目睹的一片春光明媚,生机盎然的景色。这也正是 整个江南春色的缩影。

王之涣的《凉州词》:“黄河远山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作者构筑的是高山孤 城、羌笛吹怨的境界,整个境界全落在一个“怨”字之上。 后两句语带双关,表面上是说:“这里靠近玉门关,春风是 吹不到的,所以一片荒凉,这是受了自然条件的限制,羌笛 啊,你又何必吹奏《折杨柳》曲来埋怨呢?”而实际上是说: 朝廷的恩泽是不会布施于边地卒的,你埋怨又有什么用呢? 明说不怨,实为深怨,明说怨春风,实为怨朝廷,隐晦委婉, 曲径通幽,也的确含蓄得够味了。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意境是经过高度概括的艺术形象,是尺幅万里之境,所以 能使读者感到景外有景,景外有味,言有尽而意无穷。这 就是艺术概括所产生的含蓄美。 姜夔的“念桥边红药,年年知为谁生”,借红药年年无知 自开的形象,反衬作者心中的悲凉:昔日繁华的扬州,如 今一派荒凉,而红药无知,依旧笑迎春风,可是又有谁来 欣赏呢?以无知衬有情,岂不是悲上加悲吗?通过这一形 象,读者不仅可以想象红药麻木无知,不解人意的可怜, 还可以想象作者面对红药悯时伤乱的悽怆以及空城的萧条 冷落,同时还可以领会到,作者的感慨,实际上是对侵略 者的控诉,对南宋统治的批评,对收复河山的期待。因此, 我们说这一境界中,既有悱恻之情,也有冷峻之气,只能 思而得之,不可一览无余。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