鉴赏古代诗歌中的意境

合集下载

意境如诗解读中国诗词中的意境与诗意

意境如诗解读中国诗词中的意境与诗意

意境如诗解读中国诗词中的意境与诗意意境如诗:解读中国诗词中的意境与诗意中国诗词是中国文化的瑰宝,它以精炼的语言和深邃的意境传达了丰富的情感和哲理。

对于欣赏中国诗词的人来说,其中的意境与诗意常常让人陶醉,引发无限遐想。

本文将从词的形式结构、诗的艺术特点以及诗词的表现手法等多个方面,深入解读中国诗词中的意境与诗意。

一、词的形式结构与意境中国古代词的形式多样,其中以五言绝句和七言绝句最为常见。

这种形式的特点在于短小精悍,每首词都是一种意境的凝聚。

比如辛弃疾的《青玉案·元夕》:“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

”这两句简短而精准地描绘了一个浪漫的场景,令人感受到一股清新宜人的意境。

而在五言绝句中,王之涣的《登鹳雀楼》更是以其广阔的意境而闻名。

通过描述登高望远的场景,诗人不仅表达了对壮丽景色的美好赞叹,还寄托了对国家未来的希望。

这种高度凝练的表达方式,恰似一幅精美的画卷,给人以美的享受和思考的空间。

二、诗的艺术特点与诗意相对于词的短小精悍,中国古代诗的形式则更为广泛多样。

无论是五言律诗、七言绝句还是其他形式,诗均具备强烈的艺术特点和深邃的诗意。

在中国古代诗歌中,艺术特点的最大特征是音韵美与形象美的结合。

通过运用铿锵有力的韵脚和精准的对仗,诗人能够让读者在朗朗诗声中感受到诗意的独特魅力。

比如杜牧的《秋夕》:“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

”这首诗通过描绘秋夕的夜景,使读者在阅读的过程中仿佛置身其中,感受到了秋夕夜晚的神秘与美丽。

此外,中国古代诗在修辞手法的运用上也十分独特,如比喻、拟人、夸张等。

通过这些手法的巧妙运用,诗人能够更加生动地描绘事物,增加诗意的层次与深度。

王之涣的《登鹳雀楼》中就有“百尺竿头更进一步”这个比喻,将登高望远与追求进步相结合,寓意深远。

三、诗词的表现手法与意境除了形式和艺术特点,诗词中的表现手法也是感受到意境与诗意的重要途径之一。

一种常见的表现手法是以自然景物为载体描绘内心感受。

古代诗歌鉴赏意境大全

古代诗歌鉴赏意境大全

古代诗歌鉴赏意境大全1. 唐诗意境唐代是中国古代文学的鼎盛时期之一,其诗歌作品以其细腻的情感和精妙的意境而闻名。

以下是一些具有代表性的唐诗意境示例:- 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

——王之涣《登鹳雀楼》- 春江花月夜,穿越千年人未老。

——张若虚《春江花月夜》- 山色空翠微,云间野径迷。

——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2. 宋词意境宋代是中国文学史上另一个重要时期,其代表性作品之一就是宋词。

宋词以其婉约的风格和深邃的意境而著称。

以下是一些具有代表性的宋词意境示例:- 泪到眉头尽是春。

——李清照《如梦令》- 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无晴野水长天白。

——辛弃疾《青玉案·元夕》3. 元曲意境元曲是中国古代戏剧形式之一,其以其抒情的曲调和细腻的描写而备受喜爱。

以下是一些具有代表性的元曲意境示例:- 江河水清,菊花黄。

——关汉卿《汉宫秋》- 世间此意无人想。

——郑光祖《南柯一梦·移家别》- 古井无波平,沙塔一声倒。

——郑光祖《拜师》4. 先秦诗经意境先秦诗经是中国最早的诗歌之一,其以其质朴的风格和丰富的意境赢得了文学界的赞誉。

以下是一些具有代表性的先秦诗经意境示例:- 采薇采薇,薇亦作止。

——《采薇》- 天作高山以临北海。

——《北方有佳人》- 列子往寇,岂不尔思?——《螽斯》以上是一些古代诗歌中的意境示例,展示了古代诗歌作品丰富多样的情感和意象。

这些作品以其独特的韵味和深远的意境,给读者带来了美的享受和思考的空间。

请注意,以上摘录的内容仅为示例,具体的古代诗歌意境鉴赏还需要详细学习和理解。

诗歌的意境

诗歌的意境

诗歌的意境诗歌的意境:古代诗人词人格外重视文学意象创造中的“意”与“象”的有机融合,重视创造出“情中景,景中情”的审美意象,而追求的最高标准就是从意象中升华出境界,即意境。

1、淡泊静谧的意境。

其特点在于题材多大自然的空寂幽趣,表现作者一种远尘避世的淡泊情绪。

田园山水诗便是杰出的代表,例如:《归园田居·其三》魏晋:陶渊明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

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

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释义:我在南山下种植豆子,地里野草茂盛豆苗稀疏。

清晨早起下地铲除杂草,夜幕降临披着月光才回家。

山径狭窄草木丛生,夜间露水沾湿了我的衣裳。

衣衫被沾湿并不可惜,只愿我不违背归隐心意。

2、苍凉悲壮的意境。

其特点在于写景则苍茫辽远,峻拔萧疏;抒情则豪迈雄健,慷慨悲凉;文辞古朴遒劲,惨烈悠长。

《使至塞上》唐代:王维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释义:轻车简从将要去慰问边关,路经的属国已过居延。

像随风而去的蓬草一样出临边塞,北归大雁正翱翔云天。

浩瀚沙漠中孤烟直上,黄河边上落日浑圆。

到萧关时遇到侦察骑士,告诉我都护已经到燕然。

3、旷达开朗的意境。

其特点在于写景则脱俗飘逸,虚实相生;抒情则自然开朗,舒缓绵长;文辞轻健明快,奇谲俊丽。

《渡荆门送别》唐代:李白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释义:我乘舟渡江来到遥远的荆门外,来到战国时期楚国的境内游览。

山随着低平的原野地出现逐渐消失,江水在一望无际的原野中奔流。

江面月影好似天上飞来的明镜,云层缔构城外幻出海市蜃楼。

我依然怜爱这来自故乡之水,不远万里来送我东行的小舟。

4、深邃沉郁的意境。

其特点在于思想上厚积薄发,沉郁顿挫,曲回郁结;语言上不饰雕琢,真挚感怀,长于以情动人。

《登岳阳楼二首.其一》宋代:陈与义洞庭之东江水西,帘旌不动夕阳迟。

古代诗歌意境及其鉴赏方法

古代诗歌意境及其鉴赏方法
芳树无人花自落,春山一路鸟空啼。 提问:古人在谈到诗歌创作时曾说:“作诗不过情、景二 端。”请从“景”和“情”的角度来赏析这首诗。
【参考答案】这首诗写了作者“春行”时的所见所闻:有 草有水,有山有树,有花有鸟,可谓一句一景,且每个画 面均有特色(步骤一)。但诗不是纯粹写景,而是景中含 情,情景交融(步骤二)。诗中“花自落”“鸟空啼”之 景都显现出了山的宁静,从中更透出一丝伤春、凄凉之情 (步骤三)。
飒飒西风满院栽,蕊寒香冷蝶难来。 他年我若为青帝,报与桃花一处开。 黄巢因见到菊花在秋天开放时冷寂,而 想到改变菊花的处境,让它在春天同桃花一 起开放。将所见之景和引发之情,艺术地表 达出来,有着完美的意境。
2、缘情写景 诗人用某种感情看待某一景物或场景,在
其笔下,这一景物或场景也染上了某种感情 的色彩。此种意境,古人称为“有我之境”。 如欧阳修《蝶恋花》中的“泪眼问花花不语, 乱红飞过秋千去”,这里的花也成了同作者 感情一致的东西。再如苏轼的 《新城道中》:
一片砧敲千里白,半轮鸡唱五更残。
绿蓑江上秋闻笛,红袖楼头夜倚栏。
博得嫦蛾应借问,缘何不使永团圆!
此题要求准确捕捉诗眼,达到意境鉴赏的目 的。王维在第三联中写山中危石耸立,流泉只能 在嶙峋的危石间艰难地穿行,水流声音变得细小 了,低沉了,喑哑了,仿佛是在痛苦地幽咽。 “咽”字下得极准确、生动、传神。深山松密阴 浓,日光照射在松林间,因为受到阴暗的环境影 响,而现出冷色调。诗人以“冷”字形容日色, 更为新奇绝妙。这十个字,把泉声、危石、日色、 青松四个意象有机地组合在一起,使日色之凄冷 与泉声之幽咽相互衬托,幽僻冷寂的境界全出。 可见,找准诗眼、词眼,对诗词意境的理解就会 更加真切、深刻。
方式有即景述怀、直抒胸臆、寓情于景、情景相

如何正确解读古代诗歌中的意象和意境

如何正确解读古代诗歌中的意象和意境

如何正确解读古代诗歌中的意象和意境一、意象的概念与分类1.意象的定义:意象是诗歌中用来寄托诗人情感、思想的具象事物。

它是诗歌创作的基础,是诗人表达情感、抒发胸臆的载体。

2.意象的分类:(1)自然意象:如山水、花鸟、日月、星辰等。

(2)社会意象:如战争、宫廷、民生、节令等。

(3)人物意象:如诗人自我、他人、英雄、美女等。

二、意境的含义与特点1.意境的定义:意境是诗歌中意象组合所形成的艺术空间,是诗人情感、思想与客观事物相互交融的产物。

2.意境的特点:(1)朦胧美:意境中的意象往往具有模糊性,给人以想象的空间。

(2)深远美:意境蕴含丰富,使人回味无穷。

(3)和谐美:意境中的意象组合协调,形成统一的艺术整体。

三、解读古代诗歌中的意象和意境的方法1.了解诗歌的背景:包括诗人的生平、创作年代、社会环境等,以便更好地理解诗歌中的意象和意境。

2.把握意象的基本含义:通过对意象的分类和了解,把握意象的基本含义。

3.分析意象的组合与关系:分析诗歌中意象之间的联系,理解意象组合所形成的意境。

4.体会诗人的情感和思想:通过意象和意境,体会诗人的情感和思想,理解诗歌的主旨。

5.运用想象和联想:在解读诗歌时,运用想象和联想,置身于诗歌所描绘的意境之中。

6.注重诗歌的语言和形式:诗歌的语言和形式对于意境的呈现具有重要作用,要注重诗歌的韵律、节奏、对仗等。

四、古代诗歌中的经典意象和意境案例1.王维《相思》: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

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

2.李白《静夜思》: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3.杜甫《春望》: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4.辛弃疾《青玉案·元夕》: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

宝马雕车香满路,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

通过以上方法,学生可以更好地解读古代诗歌中的意象和意境,领略古代诗歌的艺术魅力。

习题及方法:1.下列诗句中,哪个意象寄托了诗人对家乡的思念?A. “床前明月光”B. “海上生明月”C. “红豆生南国”D. “春风又绿江南岸”解题思路:通过分析选项中的意象,可以看出A、B、C三个选项中的意象与月亮有关,而D选项中的意象与春风、江南岸相关。

05 鉴赏诗歌的意境-2024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之古代诗歌阅读与默写(全国通用)

05 鉴赏诗歌的意境-2024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之古代诗歌阅读与默写(全国通用)

诗的前四句描写了什么样的景象?这样写有什么用意? 【答题演示】
审题 题干中明确了分析的范围——前四句,分析的重点——景象、用意,即
要点 意境
整首诗的主要意象是汉江。前四句运用了多种手法对汉 第
找意象, 江进行集中描写。长江延绵曲折长达万里,分作九条支流,

组画面 如同九条巨龙盘踞。江水四溢,泛滥于中原大地,波涛汹涌
综合练习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5~6题。 南歌子 苏轼
雨暗初疑夜,风回便报晴,淡云斜照著山明。细草软沙溪路马蹄轻。 卯酒醒还困,仙村梦不成,蓝桥何处觅云英[注]?只有多情流水伴人行。 [注] 相传蓝桥有仙息,为唐人裴航遇仙女云英处。
5.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D
A.上片前两句描写了由雨转晴的景象,“暗”字从光线着笔,“报”字则将风人格化。 B.上片第三句描绘云出山明的景象,“明”与首句“暗”相呼应,写出了词人 心境的变化。 C.上片尾句由景及人,描写了词人酒后赶路的片段小景,勾勒出一幅明丽轻 快的画面。 D.下片转入叙事和抒情,“梦不成”意指归乡梦难成,故下句有“何处觅云英” 的感叹。
1.意境的组成 意境由意象组成,其构成要素为时、地、人、景及其特征:意象要 从形、色、声、味四个角度去观察,然后判断基调,如冷暖、喜悦、悲 凉、清新、明丽、灰暗等;再具体说明意境的具体构成。 意境由景与景、景与人、景与情的关系构成,要辨析景物间的主从、 详略、先后、虚实、动静、点面等关系,确定“景”因“人”生、“景”缘“情” 生、“情”由“景”生、情景交融等构成方式。
12345678
4.阅读下面一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月夜舟中 戴复古
满船明月浸虚空,绿水无痕夜气冲。 诗思浮沉樯影里,梦魂摇曳橹声中。 星辰冷落碧潭水,鸿雁悲鸣红蓼风。 数点渔灯依古岸,断桥垂露滴梧桐。 诗歌的颈联“星辰冷落碧潭水,鸿雁悲鸣红蓼风”营造了怎样的一种意境?

2025年高考语文古诗词考点梳理:鉴赏古代诗歌形象之景物形象(意象、意境)

2025年高考语文古诗词考点梳理:鉴赏古代诗歌形象之景物形象(意象、意境)

鉴赏古代诗歌形象之景物形象(意象、意境)考点解读景物形象指写景诗或杂诗中的一般景物,如湖光山色、田园桑林、大漠孤城之类。

诗人在抒发主观情感时,往往借助这些自然景物或人文景物,这些承载主观感情的客观事物,就成了“意象”,它是作者内在的思想情感与外在的客观物象的统一;而多个意象构成“意境”。

一、意象(景象)(一)意象的含义诗人表达思想感情时,往往采用寄情于物的方式,通过描写具体而生动的形象,把复杂而深刻的内心情感投射到客观的物象上,使思想感情——“意”和客观的物象——“象”相互交融,相互渗透,相互统一,从而构成了“意象”。

意象是渗透着诗人情感的客观物象,它既是情的物象化,也是情景交融的形象。

鉴赏古代诗歌的形象,就是拨开意象的“迷雾”,见到思想感情的“天日”。

(二)常见意象的特点和寓意1.松柏——松柏生长环境恶劣,经寒不衰,枝干坚韧,具有一种凛然正义的品质。

在文人笔下,松是坚贞、孤直和高洁的象征,古人常通过咏松来表现自己对高风亮节的赞美和追求。

如李白《赠韦侍御黄裳二首(其一)》:“愿君学长松,慎勿作桃李。

”韦黄裳一向谄媚权贵,李白写诗规劝他,希望他做一个正直的人。

2.竹——本固性直、心空节贞。

葱茏绿竹代表正直谦虚、坚贞高洁的品格或象征隐士君子。

如苏轼《于潜僧绿筠轩》:“可使食无肉,不可居无竹。

无肉令人瘦,无竹令人俗。

人瘦尚可肥,俗士不可医。

”3.柳——“柳”者,“留”也。

柳枝依依,缠绵悱恻,古人常借柳抒发送别怀人的离愁别绪。

如“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王维《送元二使安西》),表达了分别时诗人对友人的眷恋。

又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柳永《雨霖铃》),在杨柳依依的岸边,词人的离别之情油然而生。

4.梅——最先开放,傲霜斗雪,敢为人先,不畏权贵,是君子。

如宋代陈亮《梅花》:“一朵忽先变,百花皆后香。

”诗人抓住梅花最先开放的特点,歌颂了梅花不怕打击挫折、敢为天下先的品质,既是咏梅,也是咏自己。

古代诗歌鉴赏之意象、意境(教用)

古代诗歌鉴赏之意象、意境(教用)

鉴赏古典诗词的意象、意境
一、意象与意境 意象——融合情思的景(物)象 意境——意象+氛围
二、怎样鉴赏意象、意境? 1.抓意象,揣摩诗人感情。 2.析意境,探知诗人感情。 3.透过意象表面,挖掘深层含义。
三、答题步骤 景→境→情
22
长城、楼兰:指边关、战争。表精忠爱国,誓
死报国的决心
8
乐器乐曲类
羌笛、胡笳、芦管、胡琴:多表达边关将士的 思乡与忧怨之情。 琵琶:表相思、送别、怀旧、献愁供恨 阳关:古地名,指代离别送行的歌。 关山月:乐府曲调,多写征戍离别之情。 梅花落:曲调名。表思念。
行路难:古曲名,多言世路艰难及离别伤悲之 情。
这首诗前两句描绘了一幅塞外辽远阔大、 雄奇险峻的画面,营造了一种雄浑、苍凉的氛围。
14
常见的组合: 1、山水田园诗。幽美宁静、清新淳朴、自 然恬淡 2、边塞诗:开阔雄浑、苍凉悲慨 3、羁旅思乡:萧条冷寂、荒凉寂寥 4、春天图景:绚丽繁盛 5、6、
15
常见的意境定位词(术语):一般组合成四个字。 1、幽静、清幽、幽美、幽深、幽远、 2、恬静、宁静、安宁、安祥、空灵、渺远、澄澈、空旷、深
后庭花:即玉树后庭花,是南朝后主所制的乐 曲,为绮靡之音。暗喻君主昏庸霓裳羽衣曲:相传是唐玄宗改编来自乐舞曲,主 要表现歌舞升平的景象。
杨柳曲:乐府曲调“杨柳枝”,有时也作“折
杨柳”,表怀念征人
9
诗歌意象有规律,把握技巧好记忆; 杜鹃猿鸣话凄凉,雨打梧桐离别意; 冰雪蝉鸣喻高洁,凌寒坚韧松梅喻; 挺拔翠竹亮风节,斗雪菊花傲骨义; 落日黄昏迟暮感,流水落红伤春去; 红豆寄寓相思情,送别长亭共短亭; 羁旅驿站游子意,望月听笛乡情浓; 蓑衣斗笠指隐士,渔樵垂钓闲适情; 鸳鸯连理生死恋,孤城关山戍卒行。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三年级语文专题复习
鉴赏古代诗歌中的意境
所谓意境就是诗人要表达的思想感情与诗中所描绘的生活图景有机融合而形成的一种耐人寻味的艺术境界。

它包括“意”与“境”两个因素,“意”就是诗人在诗中抒发的思想感情,“境”就是诗中所描绘的生活图景。

例如我们学过的陶渊明的《归园田居》描绘出一种清新自然、安谧美好
.........的农村劳动生活场景,作者那种淡泊宁静的心情就蕴含在这种生活的场景中。

这种包含着作者感情的场景就构成了这首诗的意境。

一、常见的诗歌意境:
(1)雄奇阔大,如曹操的《观沧海》,写景雄奇壮美,抒情奔腾震荡;
(2)苍凉悲壮,如李白的《关山月》,写景峻拔萧疏,抒情慷慨悲凉;
(3)深邃沉郁,如杜甫的《登高》,沉郁顿挫,曲回郁结;
(4)闲适淡泊,如王维的《山居秋暝》,空寂幽趣,远尘避世;
(5)凄婉幽伤,如柳永的《雨霖铃》,哀伤凄冷,如泣如诉;
(6)清新飘逸,如杨万里的《小池》,生动活泼,细致素雅。

二、意境的鉴赏常用的词语:
雄浑开阔,雄奇瑰丽,恢弘高远,浩瀚辽阔,博大新奇,深邃奇崛,朦胧渺远,空灵高远,空蒙迷茫,苍凉悲壮;优美迷人,清新明丽,清净幽远,宁静恬淡,清净悠闲;冷森幽僻,凄清冷落等。

三、解题技巧
1.提问方式:
(1)简要分析诗人在某两句诗中是如何营造意境的。

(2)这首诗(诗的某个词、某两句)营造(渲染)了怎样的意境(氛围)?
(3)分析某两句(某几个意象)情景交融的意境。

(4)这首诗为我们展示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5)这首诗营造了一种怎样的意境?
(6)这首诗描写了什么样的景物?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怀?
2.答题步骤:
(1)描绘诗中展现的图景画面。

这里有两个要点:①用自己的语言,切忌直接引用;②描摹出主要的景物,不必每句、每个景物都写到,但要写到大部分的、主要的景物。

可以利用自己的联想和想象加以创造,语言力求优美。

(2)概括景物所营造的氛围特点。

一般用两个双音节词即可,例如孤寂冷清、恬静优美、雄浑壮阔、萧瑟凄凉等,注意要能准确地体现景物的特点和情调。

(3)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

切忌空洞,要答具体。

比如只答“表达了作者感伤的情怀”是不行的,应答出为什么而“感伤”。

四、例题分析
(一)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回答后面的问题。

日暮①杜甫
牛羊下来久,各已闭柴门。

风月自清夜,江山非故园。

石泉流暗壁,草露滴秋根。

头白灯明里,何须花烬②繁。

【注释】①大历二年(767)秋,晚年杜甫流寓夔州(重庆奉节),写下了这首诗。

②花烬:灯芯结花,民俗中有“预报喜兆”之意。

【问题】诗中第一、第二句描绘了一幅怎样的图景?全诗中,杜甫表达了自己怎样的复杂情感?
【答案】描绘了一幅牛羊归来、柴门深闭,寂静、清冷的山村日暮图景。

(点出景物,说明特点)杜甫在诗中表达了自己怀念故园、思乡恋亲之情,以及人至迟暮,济世渺茫的悲凉之感。

(点出“思乡”,点出“迟暮”,意合即可。

)(二)阅读下面一首唐代的边塞诗,然后回答问题。

倦夜杜甫
竹凉侵卧内,野月满庭隅。

重露成涓滴,稀星乍有无。

暗飞萤自照,水宿鸟相呼。

万事干戈里,空悲清夜徂。

【问题】此诗营造了怎样的意境?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分析】首先思考“诗歌写了什么”,此诗描写了深秋月夜的景象。

夜深了,凉气阵阵袭人卧室,月光把庭院的角落都洒满了。

夜越来越凉,露水凝聚成许多小水珠儿滴下来,此时月照中天,映衬得小星星黯然失色。

萤火虫闪着点点微光,竹林外水边栖宿的鸟儿互相呼唤着。

什么事都被战乱葬送了,清冷的秋夜就这样在我徒然的悲哀中过去了。

(第1步完成)
【答案】这是一幅幽清冷寂的深秋月夜图,(第2步完成)寄寓了诗人忧国忧时的感情,抒发了诗人无限的感慨和忧愤。

(第3步完成)
(三)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台城韦庄
江雨霏霏江草齐,六朝如梦鸟空啼。

无情最是台城柳,依旧烟笼十里堤。

【注释】烟笼,柳枝茂密,如烟雾笼罩大地。

【问题】1“江雨霏霏江草齐”渲染了一种怎样的氛围和意境?2“六朝如梦鸟空啼”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感慨?
【解析】1“江雨霏霏江草齐”:江南的春雨密密麻麻细如牛毛,细雨笼罩着大地,天地间一片迷蒙。

而因雨水充足,气候温暖,所以春草疯长,江南大地碧草如茵,这样的景色轻柔婉丽而又给人以梦幻的感觉,使人感到迷惘惆怅。

营造出感伤、哀婉的意境
2“六朝如梦鸟空啼”写在霏霏细雨中、如茵碧草间隐藏着一座已经荒凉破败的台城。

这里百鸟啼鸣,春草碧绿,是动植物的乐园,可是曾经在台城追欢逐乐的六朝统治者却早已成为历史上的过客了。

当年豪华壮丽的台城现在已经成为历史遗迹,荒凉颓败,只有不解人世沧桑的鸟儿在发出欢乐的啼鸣。

作者在这里抒发了忧国之情,担心唐王朝会重演六朝悲剧,所以这句诗在缥缈的意境中流露出浓重的伤感情绪。

(四)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月夜刘方平
更深月色半人家,北斗阑干南斗斜。

今夜偏知春气暖,虫声新透绿窗纱。

【问题】1、简要分析一下这首诗的意境。

2、这首诗中的哪一句与苏轼的“春江水暖鸭先知”有异曲同工之妙。

【答案】1、这首诗意境清新明丽:夜深人静,朦胧的月光斜照着村落里的人家,庭院一半沉浸在月光下。

另一半笼罩在夜的暗影里。

这明暗的对比更衬托出月夜的静谧。

辽阔的天空中,一轮斜月和横斜的北斗星和南斗星在暗示着时间的流逝。

然而,就在这寒气袭人、万籁俱寂的夜晚,小虫首先感受到了夜空中散发着的春的信息,因此情不自禁地鸣叫起来,而诗人也在虫鸣声的启发下感受到春的来临,发现透过窗纱能够隐约看出一丝新绿。

此诗以静谧的月夜为背景,采用了静中有动,以动衬静的写法,表现了对春天来临的无比喜悦之情。

2、这首诗中的“今夜偏知春气暖,虫声新透绿窗纱”与苏轼的“春江水暖鸭先知”有异曲同工之妙。

(五)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送人东归温庭筠
荒戍落黄叶,浩然离故关。

高风汉阳渡,初日郢门山。

江上几人在,天涯孤棹还。

何当重相见,尊酒慰离颜。

【注释】汉阳渡:长江渡口,郢门山:湖北宜都县西北长江南岸,与汉阳渡一起指荆楚大地。

【问题】1、这首诗营造了一种怎样的意境? 2、这首诗和一般的送别诗在意境上有什么不同?
【答案】1、这首诗营造了一种辽阔深远的意境。

落叶萧萧的寒秋,在临近荒凉冷落的古堡旁,作者送友人远行,当时旭日东升,整个荆楚大地秋高气爽,朝霞绚烂,面对高耸的山峰、浩荡奔流的大江、飒飒吹拂的秋风、灿烂的朝阳,无论是临行的友人还是送别的作者,都觉得胸中荡漾着一股豪气。

这里的意境是辽阔雄奇的。

接着作者想象一面目送归舟孤零零地消失在天际,一面遥想江东亲友大概正望眼欲穿,而且进一步联想到:归客将遇到哪些故人,受到怎样的接待,这是对友人此后境遇的关切。

最后回到现实,写送行之际,开怀畅饮,设想他日重逢,更见惜别之情。

2、一般送别诗多写哀伤与惆怅,但此诗写送别而不伤离别。

诗人营造了一个山高水长、扬帆万里的辽阔深远的意境,于依依惜别的深情中,还闪现出对日后重逢的遐想。

(六)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江村即事司空曙
钓罢归来不系船,江村月落正堪眠。

纵然一夜风吹去,只在芦花浅水边。

【问题】这首小诗表现了怎样的意境?
【答案】:“钓罢归来不系船”写渔翁垂钓回来懒得系船,而让渔船任意随风飘荡。

“江村月落正堪眠”此时已经是深夜,月亮落下去了,人也已经很疲倦了,所以该回去睡觉了,因此连船也懒得系。

“纵然一夜风吹去,只在芦花浅水边”此两句紧承第二句,且不说夜里不一定起风,即使起风,没有系住的小船也至多被吹到那长满芦
花的浅水边,又有什么关系?这里,诗人并没有刻画幽深美好的环境,然而钓者悠闲的生活情趣和江村宁静优美的景色跃然纸上。

(七)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出塞王昌龄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问题】这首小诗表现了怎样的意境?
王昌龄的这首边塞诗以雄劲的笔触,对当时的边塞战争生活作了高度的艺术概括。

首句写景,勾勒出一派明月照边关的苍凉景象;次句叙事,极言距离之远战争给人们带来的灾难之深;“秦汉”、“万里”,时空交织,突出了时间的久远和战事的频繁,扩大了诗歌的意境;三、四句抒情,表达了诗人期望朝廷任用良将,早日平息战争,使人民过上安定生活的美好愿望,“但使”、“不教”,含蓄委婉,将厌恶战争、同情百姓、不满朝廷等诸多情绪尽蕴其中,加深了诗歌的蕴藉。

“巧妙互文,灵活用典,精妙炼字”是这首诗最突出的艺术特色。

虽然只有短短的四句,但意境雄浑深远,耐人寻味。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