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典诗歌中的问句与意境
诗词鉴赏中十种常见的问答形式及答题步骤

诗词鉴赏中十种常见的问答形式及答题步骤1、第一种模式分析意境型(也称“鉴赏意境型”)一般提问方式这首诗营造了一种怎样的意境?变式提问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解答分析这是一种最常见的题型。
所谓意境,是指寄托诗人情感的物象(即意象)综合起来构建的让人产生想像的境界。
它包括景、情、境三个方面,答题时三方面缺一不可。
答题步骤(1)描绘诗中展现的图景画面。
考生应抓住诗中的主要景物,用自己的语言再现画面。
描述时一要忠实于原诗,二要用自己的联想和想像加以再创造,语言力求优美。
(2)概括景物所营造的氛围特点。
一般用两个双音节词即可,例如孤寂冷清、恬静优美、雄浑壮阔、萧瑟凄凉等,注意要能准确地体现景物的特点和情调。
(3)分析的思想感情。
切忌空洞,要答具体。
比如光答“表达了感伤的情怀”是不行的,应答出为什么而“感伤”。
示例绝句二首(其一)杜甫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
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
注此诗写于诗人经过“一岁四行役”的奔波流离之后,暂时定居成都草堂时。
提问此诗描绘了怎样的景物?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请简要分析。
答此诗描绘了一派美丽的初春景象春天阳光普照,四野青绿,江水映日,春风送来花草的馨香,泥融土湿,燕子正繁忙地衔泥筑巢,日丽沙暖,鸳鸯在沙洲上静睡不动(步骤一)。
这是一幅明净绚丽的春景图(步骤二),表现了诗人结束奔波流离生活安定后愉悦闲适的感情。
(步骤三)。
2、第二种模式分析技巧型提问方式这首诗用了怎样的表现手法?提问变体请分析这首诗的表现技巧(或艺术手法,或手法)。
诗人是怎样抒发自己的情感的?何效果?解答分析表现手法是诗人用以抒发感情的手段方法,要准确答题,必须熟悉常用的一些表现手法。
如抒情方式、表达方式、修辞方法、表现手法等。
答题步骤:(1)准确指出用了何种表现手法。
(2)结合诗句具体阐释说明是怎样运用了这种表现手法的。
(3)此手法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示例早行陈与义露侵驼褐晓寒轻,星斗阑干分外明。
【高中语文】高考语文古诗歌鉴赏分析意境型答题技巧

【高中语文】高考语文古诗歌鉴赏分析意境型答题技巧为了丰富同学们的学习生活,为同学们搜集整理了古诗歌鉴赏分析意境型答题技巧,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1.问题:这首诗创造了什么样的意境?2、提问变体: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3.答案分析:这是最常见的问题类型。
所谓意境,是指诗人将寄托情感的意象(即意象)合成而成的想象境界。
它包括三个方面:风景、情感和环境。
回答问题时,三个方面中的一个是必不可少的。
4.答题步骤:① 描述这首诗中的图画。
考生应掌握诗中的主要景物,并用自己的语言再现画面。
在描述时,一个人应该忠实于原诗,另一个人应该用自己的联想和想象来重现它。
语言应该力求优美。
②概括景物所营造的氛围特点。
一般用两个双音节词即可,例如孤寂冷清、恬静优美、雄浑壮阔、萧瑟凄凉等,注意要能准确地体现景物的特点和情调。
③ 分析作者的想法和感受。
不要空着,具体回答。
例如,仅仅回答“表达作者的感伤感受”,并回答为什么“感伤”是不够的。
答题示例1:春线即兴李华宜阳城下草萋萋,涧水东流复向西。
芬芳的树木没有花朵,春天的山上鸟儿在空中歌唱。
古人在谈到诗歌创作时曾说:“作诗不过情、景二端。
”请从“景”和“情”的角度来赏析这首诗。
[参考答案]这首诗描述了作者在“春游”中的所见所闻:有草、水、树、山、花和鸟。
可以说,每个场景都有自己的特点(一步一步)。
然而,诗歌不是对风景的纯粹描绘,而是风景中情感和风景的结合(第2步)。
诗中的“花儿从地上落下”和“鸟在空中歌唱”的场景都展现了山中的宁静,从中有一丝伤感的春天和荒凉(第三步)。
答题示例2:游月坡宋成豪月陂堤上四徘徊,北有中天百尺台。
秋天的气氛改变了一切,晚上一瓶聊天变成了一个凉爽的开场白。
水心云影闲相照,林下泉声静自来。
世界上没有什么计划,只有每一次美好的拯救和陪伴。
(1)这首诗营造了怎样的意境,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情感?请结合诗歌内容分析。
(3分)【参考答案】诗人写了一百英尺高的平台、美丽的水、月光、树林和泉水,(1分)创造了安静(或安静、安静等)(1分),表达了诗人的放松(或安静、舒适)(1分)。
【诗歌鉴赏】诗歌中意境题答题模板归纳

【诗歌鉴赏】诗歌中意境题答题模板归纳(⼀)设问⽅式1、这⾸诗营造了怎样的意境?表达了诗⼈什么样的思想?2、这⾸诗为我们展⽰了⼀幅怎样的画⾯?表达了诗⼈怎样的思想感情?3、这⾸诗描写了什么样的景物?抒发了诗⼈怎样的情怀?4、诗中描绘了哪些景象?这些景象⼜创设出⼀种怎样的意境?表达出作者什么样的感情?(⼆)分析思路鉴赏古诗的意境,要注意作者选取了哪些景物(意象),有什么特征,渲染了何种⽓氛或传达了何种情感,情景之间的关系如何等问题。
常⽤术语:雄浑壮丽、雄奇险峻、辽阔苍茫、清幽明净、闲适恬淡、恬静优美、萧瑟凄凉、孤寂冷清、肃杀荒寒、雄浑开阔、雄奇瑰丽、恢弘⾼远、浩瀚辽阔、博⼤新奇、深邃奇崛、朦胧渺远、空灵⾼远、空蒙迷茫、虚幻飘渺、苍凉悲壮、优美迷⼈、清新明丽、清净幽远、宁静恬淡、安谧美好、清净悠闲、冷森幽僻、凄清冷落、萧疏凄寂、淡雅闲适、和谐静谧、开阔苍凉、深远绵邈、⾼远辽阔、沉郁孤愁等(三)答题步骤1、描绘诗中展现的图景画⾯(或指出描写的具体景象、意象)。
应抓住诗中的主要景物⽤⾃⼰的语⾔再现画⾯。
描述时要注意两点:⼀要忠实于原诗,⽤⾃⼰的语⾔,切忌直接引⽤;⼆要⽤⾃⼰的联想和想像加以再创造,要描摹出主要的景物,不必每句、每个景物都写到,但要写到主要的景物语⾔⼒求优美。
2、概括景物营造的氛围(意境)特点。
⼀般⽤两个双⾳节词概括这些景物所营造的情境的氛围特点,例如孤寂冷清、恬静优美、雄浑壮阔、萧瑟凄凉等,注意要能准确地体现景物的特点和情调。
3、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
切忌空洞,要答具体。
⽐如光答“表达了作者感伤的情怀”是不⾏的,应答出为什么⽽“感伤”。
常见失误:⼀是描摹景物时采⽤直译的⽅法,变描摹为翻译;⼆是考⽣往往着重于“思与境偕、情景相融”的正衬模式,⽽忽略了⼀些诗歌是通过景物来反衬思想感情,造成理解思想感情的错误。
特别提⽰:题⽬中如要求结合诗句作简要分析,⼀定注意结合原诗中的意象进⾏具体阐释。
(四)答题⽰例阅读下⾯的唐诗,完成题⽬。
诗歌的提问模式

• 答题步骤:
• 第一步用一两个词准确点明语言特色。 • 第三步指出这些诗句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
想感情。
• 第二步用诗中有关语句具体分析这种特色。
• 答题示例:
• •
春怨 金昌绪 打起黄莺儿,莫教枝上啼。
•
啼时惊妾梦,不得到辽西。
• 提问:请分析此诗的语言特色。
• 回答:
• 此诗语言特点是清新自然,口语化(步骤一),
古代诗歌赏析题问答模式例析
• 第三种模式:分析语言特色型 • 提问方式:这首诗在语言上有何特色? • 提问变式:请分析这首诗的语言风格。或谈谈此 诗的语言艺术。 • 应答分析:这种题型不是要求揣摩个别字词运用 的巧妙,而是要品味整首诗表现出来的语言风格。 一般可表述为:清新自然、朴实无华、华美绚丽、 明白晓畅、多用口语、委婉含蓄、雄浑豪放、笔 调婉约、简练生动,有节奏感、有音乐美、有艺 术感染力等。
古代诗歌赏析题问答模式例析 • 第二种模式:分析表现技巧型 • 提问方式:这首诗用了怎样的表现手法? • 提问变式:请分析这首诗的表现技巧(或“艺术 手法”,或“手法”)。或诗人是怎样抒发自己 的情感的?有何效果? • 应答分析:要准确答题,必须熟悉常用的一些表 现手法。
• 答题步骤: • 第一步准确指出用了何种手法。 • 第二步结合诗句阐释为什么是用了这种手 法。 • 第三步指出此种手法有效传达出诗人怎样 的感情。
• 第三步点出该字烘托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了怎
样的感情。
• 答题示例:
• • •
南浦别
白居易
南浦凄凄别,西风袅袅秋。 一看肠一断,好去莫回头。
• 提问:前人认为,“看”字看似平常,实 际上非常传神,它能真切透露出抒情主人 公的形象。你同意这种说法吗?为什么?
诗歌中的意境

“看”字形象地写出了离别时的酸楚情态 (总说)。离人孤独地走了,还频频回望,每 一次都令自己肝肠寸断(具体说明)。此字让 我们仿佛看到了抒情主人公泪眼朦胧,想看又 不敢看的形象(表达效果)。
赏析诗文
“溪头卧剥莲蓬”中“卧”一向有一 字千金之誉。你同意此说吗?为什么?
同意。“卧”字确实使用 最妙。(1分) 它把小儿躺在溪 边剥莲蓬吃的天真、活泼、顽 皮的劲儿,和盘托出,跃然纸 上,(2分) 从而使人物形象鲜 明,意境耐人寻味。(3分)
南浦别
南浦凄凄别, 西风袅袅秋。 一看肠一断, 好去莫回头。
4、答题步骤: ①描绘诗中展现的图景画面。考生应抓住诗
中的主要景物,用自己的语言再现画面。描述时 一要忠实于原诗,二要用自己的联想和想像加以 再创造,语言力求优美。
②概括景物所营造的氛围特点。一般用两个 双音节词即可,例如孤寂冷清、恬静优美、雄浑 壮阔、萧瑟凄凉等,注意要能准确地体现景物的 特点和情调
(2)“岁暮阴阳催短景”中的“催” 字,很有表现力,请简要赏析。
“催”字是催促之意,催字不但形象地 说明夜长昼短,更写出时光流逝之速,使人 觉得光阴荏苒,岁月逼人。从而表达了诗人 对时光飞逝、人生短促的感慨。
技巧型
1、提问方式:这首诗用了怎样的表现手法? 2、提问变体:请分析这首诗的表现技巧(或艺术手法, 或手法)。诗人是怎样抒发自己的情感的?有何效果? 3、解答分析:表现手法是诗人用以抒发感情的手段方法, 要准确答题,必须熟悉常用的一些表现手法。表现手法分 抒情手法、描写手法、修辞手法三大类。
参考答案
此诗描绘了一派美丽的初春景象:春天 阳光普照,四野青绿,江水映日,春风送来 花草的馨香,泥融土湿,燕子正繁忙地衔泥 筑巢,日丽沙暖,鸳鸯在沙洲上静睡不动。 (步骤一)这是一幅明净绚丽的春景图。(步骤 二) 表现了诗人结束奔波流离生活安定后愉悦 闲适的心境(步骤三)。
语文诗歌鉴赏模板

中国古典诗歌鉴赏答题的常见模式与答题规范第一种模式分析意象、意境型提问方式:这首诗营造了一种怎样的意境?提问变体: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解答分析:这是一种最常见的题型。
所谓意境,是指寄托诗人情感的物象(即意象)综合起来构建的让人产生想像的境界。
它包括景、情、境三个方面。
答题时三方面缺一不可。
答题步骤:(1)描绘诗中展现的图景画面。
应该抓住诗歌展现的主要景物,形象生动地再现画面内容,要遵守三个原则:一是忠实原诗,二是运用联想想象,三是语言力求优美。
(2)概括景物所营造的氛围特点。
一般用两个双音节词即可,例如孤寂冷清、恬静优美、雄浑壮阔、萧瑟凄凉等,注意要能准确地体现景物的特点和情调。
(3) 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
切忌空洞,要答具体。
比如光答“表达了作者感伤的情怀”是不行的,应答出为什么而“感伤”。
答题示例:绝句二首(其一)(杜甫)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
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
(注:此诗写于诗人经过“一岁四行役”的奔波流离之后,暂时定居成都草堂时)此诗描绘了怎样的景物?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请简要分析。
答:此诗描绘了一派美丽的初春景象:春天阳光普照,四野青绿,江水映日,春风送来花草的馨香,泥融土湿,燕子正繁忙地衔泥筑巢,日丽沙暖,鸳鸯在沙洲上静睡不动(步骤一)。
这是一幅明净绚丽的春景图(步骤二)。
表现了诗人结束奔波流离生活安定后愉悦闲适的心境(步骤三)。
第二种模式分析技巧型提问方式:这首诗用了怎样的表达技巧?提问变体:请分析这首诗的表现手法(或艺术手法,或手法)。
诗人是怎样抒发自己的情感的?有何效果?答题步骤:(1)准确指出用了何种手法。
(2)结合诗句阐释为什么是用了这种手法。
(3)此手法怎样有效传达出诗人怎样的感情。
答题示例:早行(陈与义)露侵驼褐晓寒轻,星斗阑干分外明。
寂寞小桥和梦过,稻田深处草虫鸣。
此诗主要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有何效果?答:主要用了反衬手法(步骤一)。
古代诗歌鉴赏题型及答题思路

江村 杜甫
清江一曲抱村流,长夏江村事事幽。 自去自来梁上燕,相亲相近水中鸥。 老妻画纸为棋局,稚子敲针作钓钩。 但有故人供禄米,微躯此外更何求? 请简要分析这首诗突出的语言特点。
参考答案: 清新、自然、质朴(步骤一), 描绘的清江、梁上燕、水中鸥构成了 恬静优雅的自然田园景象:老妻画纸 为棋局的痴情憨态,望而可爱;稚子 敲针作钓钩的天真无邪,弥足可爱 (步骤二)。不作雕饰,自然成趣, 生活意味十足(步骤三)。
答题示例: 江阴浮远堂
戴复古
横冈下瞰大江流, 浮远堂前万里愁。 最苦无山遮望眼, 淮南极目尽神州。
[注]戴复古,字式之,号石屏,南宋后期诗人。
前人认为,“最苦无山遮望眼”在本 诗中最具表现力,你对此有何看法?请作 简要分析。
参考答案 这首诗写作者登江阴浮远堂遥 望中原时,因国土沦陷而产生的忧 愁和痛苦,“最苦无山遮望眼”一 句对比表现得最为强烈和集中(步 骤一)。该句一反常人登高时希望 极目远眺的惯常心理,在写法上别 出蹊径,通过诗人望之则不忍、不 望又不能的矛盾心理,充分表达了 国耻不报、国土不归的极度悲愤之 情(步骤二)。
三、分析语言型
提问方式:这首诗在语言上有何特色? 提问变体:请分析这首诗的语言风格。谈谈 此诗的语言艺术。
解答分析:这种题型不是要求揣摩个别字词 运用的巧妙,而是要品味整首诗所表现出来 的语言风格。诗的语言一般有:清新自然、 朴实无华、华美绚丽、明白晓畅、委婉含蓄、 雄浑豪放、简练生动等。
答题步骤 (1)用一两个词准确点明语言 特色。 (2)用诗中有关语句具体分析 这种特色。 (3)指出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感 情。
五、一词一句领全诗型
提问方式:某词(句)是全诗的关键, 为什么? 提问变体:前人认为,某词(句)在 本诗中最具表现力,你有何看法? 解答分析:古诗非常讲究构思,往往 一个字或一个词(句)就构成了全 诗的线索。抓住这个词(句)命题 往往可以以小见大,检测出考生对 全诗的把握程度。
古典诗歌鉴赏答题模式

古典诗歌鉴赏答题模式1、分析意境型提问方式:这首诗营造了一种怎样的意境?提问变体: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或作者的思想意趣是如何体现出来的?解答分析:这是一种最常见的题型。
所谓意境,是指寄托诗人情感的物象(即意象)综合起来构建的让人产生想像的境界。
☆答题步骤:①描绘诗中展现的图景画面。
抓住诗中的主要景物,用自己的语言再现画面。
描述时一要忠实于原诗,二要用自己的联想和想像加以再创造,语言力求优美。
②概括景物所营造的氛围特点。
一般用两个双音节词即可,例如孤寂冷清、恬静优美、雄浑壮阔、萧瑟凄凉等,注意要能准确地体现景物的特点和情调。
③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
切忌空洞,要答具体。
比如光答“表达了作者感伤的情怀”是不行的,应答出为什么而“感伤”。
绝句二首(其一) 杜甫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
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
【注】此诗写于诗人经过“一岁四行役”的奔波流离之后,暂时定居成都草堂时。
此诗描绘了怎样的景物?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请简要分析。
答:步骤①此诗描绘了一派美丽的初春景象:春天阳光普照,四野青绿,江水映日,春风送来花草的馨香,泥融土湿,燕子正繁忙地衔泥筑巢,日丽沙暖,鸳鸯在沙洲上静睡不动(步骤一)。
步骤②这是一幅明净绚丽的春景图。
步骤③表现了诗人结束奔波流离生活安定后愉悦闲适的心境。
2、分析技巧型提问方式:这首诗用了怎样的表现手法?提问变体:请分析这首诗的表现技巧(或艺术手法,或手法)。
诗人是怎样抒发自己的情感的?有何效果?解答分析:表现手法是诗人用以抒发感情的手段方法,要准确答题,必须熟悉常用的一些表现手法。
表现手法分抒情手法、描写手法、修辞手法三大类。
抒情手法有直抒胸臆和间接抒情两种。
“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就是直抒胸臆。
间接抒情又分借景抒情,如“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托物言志,如《墨梅》、《石灰吟》,一般是咏物诗;托物寓理,如“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古典诗歌中的问句与意境课程目标及简介:意境是古典诗歌的核心畴,问句是古典诗歌的常见表达形式。
从问句中的奇问角度,对意境进行分析,以展示古典诗歌的韵味和意境。
而从这种分析中,又能看出中国人诗心深处永恒的焦虑。
本课程从古典诗词的奇问出发,以意境为大背景,具体分析奇问对诗歌意境的独特表现力。
借助这种分析,展示古典诗歌的韵味和意境,折射出现代审美心理学的理性之光。
期望通过本课程的学习提高学生对古典诗词的阅读兴趣,进而提升他们的古诗词鉴赏能力。
导入:无疑而问的问句是中国古典诗歌中较常见的语言表达形式,除了反问和设问之外,另外有种奇问句,它对古诗意境有很奇特的艺术表现力。
本文从古典诗歌中的奇问出发,以意境为大背景,具体分析奇问对诗歌意境的独特表现力。
借助这种分析,展示古典诗歌的韵味和意境,折射出现代审美心理学的理性之光。
一、典诗歌中无疑而问的问句无疑而问的问句是中国古典诗歌中常见的语言表达形式。
根据问话者的本意是否在问句之中,大致可分为两类,一类是在其中,一类不在其中。
1、问话者的本意在问句中的,是反问句。
列如:(1)、昼短苦夜长,何不秉烛游?(古诗《生年不满百》)(2)、吴会非我乡,安得久留滞?(丕《杂诗》)⑶、相看白刃血纷纷,死节从来岂顾勋?(高适《燕歌行》)⑷、我几时离这绣罗帷?没来由劝我道不如归!狂客江南正着迷,这声儿好去对着俺那人儿啼。
(曾瑞《南吕·骂玉郎·过感皇恩·采茶歌·闺中闻杜鹃》)反问“是用问句的形式来表达确定容的修辞方式。
”①或用肯定的形式来表达否定的意,或者用否定的形式来表达肯定的意义。
采用问句的形式,主要在于使诗歌的语言更富于变化,避免直露,同时加强或强调说写者的本意。
2、问话者的本意不在问句中,有两种,即设问和奇问。
1)、设问(1)人生到处应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
(轼《和子由渑池怀旧》)(2)卖炭所得何所营?身上衣裳口中食。
(白居易《卖炭翁》)(3)云松螺髻,香温鸳被,掩春闺一觉伤春睡。
柳花飞,小琼姬,一声“雪下呈祥瑞”。
团圆梦儿生唤起。
谁,不做美?呸,却是你。
(張可久《中吕山羊坡闺思》)(4)平生不会相思,才会相思,便害相思。
身似浮云,身如飘絮,气若游丝。
空一缕余香在此,盼千金游子何之。
症候来时,正是何时?灯半昏时,月半明时。
(徐再思《又调摘桂令春情》)设问是“无疑而问,自问自答的修辞方式”。
即“为了表达上的需要,故意先提出问题,然后再做出回答”。
②提出问题,是为了引起读者积极思考。
在读者看到问句,思维展开之后,马上又给出答案,让思维集中到答案上,从而达到强调作者本意的目的。
设问的修辞效果,主要在于引起思考之后,更进一步强调本意,让情感更有力地打动人心。
注释:①周生亚《古代诗歌修辞》②史尘封《汉语古今修辞格通编》2)奇问说话者的本意不在本句中的问句是奇问句,如:春归何处?寂寞无行路。
若有人知春去处,唤取归来同住。
吴士文在《修辞格论析》一书中对奇问这样论述:“奇问是对提出来的奇特问题,无须也无法回答……奇问句并不要求别人回答,甚至连说写者自己也不想回答,或回答不出。
它问得虽奇,但并不荒唐,而且使人感到颇富情趣,古代诗词中就不乏这样的‘奇问’”。
下面主要讨论奇问是怎样造成诗意境界,对诗的意境有用什么样的作用等问题。
二、奇问与诗歌意境意境是中国古典诗歌的核心畴。
关于意境,我们采用一种“广义”的说法,即“它是特定形象与它所触发的全部艺术想象(包括幻想和联想)的总和。
当人们从特定的艺术形象想到生活,由静态想到动态,由形体想到丰富的神韵,或由神韵想到不同情景下的形体……就会发出某种意境。
”①“从审美心理结构而言,意境则是一种既包含形象、符号(艺术实境),又包含着深远的‘象外之虚’(想象中呈现的艺术虚境,包含象外之象味外之旨)的审美畴,他的本质特征就在于由‘实’而‘虚’,由‘定’导向‘不定’,然后循环往复地虚实相生。
”②也就是说,有意境,必定要有艺术想象(包括幻想和联想);诗歌要有意境,也一定要能触发人的艺术想象,让人在“特定形象”的基础上,融情其中。
所谓的“情景交融而又有无穷的回味”,也就在情景交融的同时,强调了在情景交融的“实境”基础上,能让“人”融入其中,产生具有无穷回味的“虚境”。
而奇问,说写者在“特定形象”的“实境”的基础上,问而不答――或因为根本答不出――都能让人融入其中,给听读留下再创造的留白空间,使人产生许多联想和想象,回味无穷。
因此,对诗歌意境有独特的艺术表现力。
1、有些奇问,在“特定形象”的“实境”的基础上,把人的艺术想象引向遥远空渺的历史时空,让“虚境”在奇问中变得空渺而幽远。
(1)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
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
……(張若虚《春江花月夜》)在春江伴月望潮,视线由地面移向空中,之后聚焦到月亮上。
把人的注意也引向了空渺浩洁的月空。
春江、潮水、芳甸、花林、流霜、白沙、孤月,这多种意想的并置,构成了叠象美,本身就能触发人有关人生的种种联想。
然而,诗人更发奇问:“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把“人”的艺术想象引向空渺的历史时空。
谁在江边最先看见了月亮?月亮又在什么时候最先照到了人?对人与月的双重追问,是人在历史时空中对自己的追问,是对人生命起源和生命价值的追寻。
在这种追寻中,深隐着人类共有的生命渺小感和历史悲怆感。
奇问之后的“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
”在情感深处,更是对这种人生不常、生命短暂的忧思的强化。
江月江畔年年同,而人却一代一代更换,如江畔流水一样。
一去不返,消失在苍茫的历史深渊。
奇问引发的艺术想象饱含着多么深重的人生感悟和生命情怀!(2)莺随入户树,花逐下山风。
楝里归白云,窗外落辉红。
古石何年卧?枯木几春空?(阴坚《开善寺》)同样,在例(2)中,在山顶眺望,“登临情不极”,而且莺随树,花逐风,云归楝里,辉落窗外,构成一副生动和谐的夕照图。
之后的“古石何年卧?枯木几春空?”却给人一种注释:①②蒲震元《中国艺术意境论》P21苍凉感。
在前面所看到的实境基础之上,这一奇问,让人在观赏美景时,更面对人生的无常,把人世本来的“不确定”“投”了出来。
面对投来的奇问,让人不能不融入到登高而望的情景中去体悟人生、体悟生命。
随着对古石枯木的追寻,让人思绪万千回味无穷,人自己的情感和人生经历也融入其中。
(3)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
今春看又过,何日时归年?(杜甫《绝句》)例(3)是杜甫晚年的诗。
杜甫晚年长期漂泊异乡,一年一年都盼望能够回家,与家人团聚。
然而,一春又一春的期盼都在春与秋的轮回中破灭。
好一个“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
”江碧山青,鸟白花红,春意分外浓。
今春,再面对无限春光,却长问一句“何日是归年?”在心中涌起希望的同时,又涌出了过去希望破灭的哀伤。
来路艰辛,前路也茫茫。
面对整个人生历程,思前想后,哀痛连连。
喜景衬哀情,奇问在这里对诗歌意境的营造起到了支撑的作用,成为构成意境的有机成分。
此外,“何日是归年?”也让思乡的游子在为杜甫的哀痛而哀痛时,更引起对自己人生历程中酸甜苦辣的追思,本来就不平静的心湖,又投入了这么一个巨大的石头,又怎能不让人心潮涌动,浮想翩翩。
这些奇问,都在此时思前想后,引人怀旧而情悲,让人思后而情伤。
它们都具有这样的的诱发作用:让读者在为诗中的“特定艺术形象”思前想后而悲伤的同时,不自觉地融入自己地情感,由他人想到自己,从而在追忆和展望中,悲他人之悲,乐他人之乐,也悲自己之悲,乐自己之乐。
它们,都能让人不自觉地投入自己的“打量、感叹、沉思”并且,“用人的生命力量开辟出一种独特的文化时空”。
2、但是,并不是所有的奇问都具有这种诱发追思的的作用。
有些奇问,独具一种情感或情景再现作用,能充分地表达出种种情感或情境,并能鲜明地传达给读者,烙印在人心中。
具体有以下两种:1)、把抽象的事物形象化,给人一种具体的可感的形象或情景。
(1)、风吹酒花满店香,吴姬压酒劝客尝。
金陵子弟来相送,欲行不行各尽觞。
请君试问东流水,别意与之谁短长?(白《金陵酒留别》)别意本是无形无状很难尽情表达的,而白一句奇问,把别意转换在流水上,化抽象为形象。
流水本无穷无尽,“我的别意和流水相比,谁短谁长?”这样一问,表达出诗人对友人无穷无尽的象“东流水”一样的别意,同时更把这无穷无尽的别意导入了人心中,使得流水有别情,别情胜流水,全诗意境呼之而出。
(2)、拓夫滩上闻新雁,离袖掩盈盈。
此恨无穷,远如江水,东去几时平?(先《少年游》)同样列(2)中,恨也无形,是抽象的一种情感,但词中把恨比作江水,最后加上一句,东去几时平?更把心中的恨在望江水东去的时候,融入江水,随江水东去,久久不能平静。
诗味也随着江水一起,幽远幽长。
如果没有“东去几时平”的奇问,前面的比喻便只停留在“实境”之上,而不能由实而虚,虚实相生,让诗歌意境横生。
(3)、不合临池起画楼,断烟疏雨叶飕飕。
谁能细数垂叶?一点垂一点愁。
(方树《柳枝》)列(3)同样无形的愁化为有形的,但又不可尽数的垂叶。
垂叶本不可数,愁自然也无尽。
“谁能细数垂叶?”一句,“谁能”有一种一一确定之后又一一否定的过程,且这里藏着一种细数垂叶的假想,使密密匝匝、摇曳交缠的柳叶附上缠绵无尽的愁情。
如果把“谁能数得垂叶”改为“无谁能数垂叶”,意义也差不多,但仅仅用“无谁”就完全否定了,没有这种一一否定的过程,且诗句也显得直露,情感力度减弱,意境自然大失。
2)把事物拟人化,这种比拟中显出痴傻,更显出浓浓深情,让人深悟痴情。
(1)问莲根,有丝多少,莲心知为谁苦?(元好问《迈陂塘》) 例(1)中,“问莲根,有丝多少?莲心知为谁苦?莲根有丝多少,莲心为谁而苦,这种常人根本就不可能问出的问题,看似一种痴傻,一种无知,但正是在这种痴傻这种无知中,一个痴迷的询问者形象突兀在眼前。
莲根有丝人有思,莲心苦而人心更苦;在把莲根莲心比拟成人来询问时,就是把人的心情感转嫁给莲根莲心的一种渲泻。
情思多而愁心苦,愁苦而至痴傻的形象,再用这种比拟的手法,外化成莲根本有之丝和莲心本有之苦,这种苦与思,在莲与人的转移融合中倍增。
而这思与苦,又都为了谁?这种问,能在痴问的画面中呈现出无穷的真情,引发无尽的回味。
如果不用奇问而用一般问句:“不知莲根有丝多少,莲心为谁苦?”就不能把这种痴傻的一往深情呈现出来,让读者产生更大的共鸣。
(2)春何苦匆匆,带风伴雨驰骤?(晁补之《水龙吟》)(3)春归何处?寂寞无行路。
若有人知春去处,唤取归来同住。
(黄庭坚《清平乐》)例(2)例(3)中,问春归何处,且如此匆匆。
春天的来去本是自然规律,谁也不知它有什么去处,但诗人却追问春天,把春拟人化。
春,为什么就留不住呢?就是去了,走了,又在什么地方呢?多想“唤取归来同住”。